首页 > 文章中心 > 端午的古诗

端午的古诗

端午的古诗

端午的古诗范文第1篇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1、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端午三首》

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3、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屈原祠》

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午日处州禁竞渡》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小重山·端午》

7、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贺新郎·端午》

8、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端午》

9、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点绛唇》

1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贺新郎》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1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3、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春晚叹》

14、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

15、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鹧鸪天》

1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端午》

17、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同州端午》

1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端午日赐衣》

19、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蓦山溪》

20、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21、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2、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浣溪沙·端午》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2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淮安重午》

2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诗》

27、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8、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少年游》

29、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已酉端午》

30、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南乡子·端午》

3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32、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端午》

34、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小重山·端午》

35、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如梦令》

3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浣溪沙》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38、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3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浣溪沙·端午》

40、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4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

4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端午日恩赐百索》

4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浣溪沙·端午》

端午的古诗范文第2篇

端午节诗句一、五月五日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节诗句二、和端午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诗句三、端午感兴宋 文天祥

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端午节诗句四、端午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诗句五、已酉端午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诗句六、竞渡诗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诗句七、竞渡曲唐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端午节诗句八、午日观竞渡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端午的古诗范文第3篇

一次是中韩端午之争。2005年的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哗然,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再次成为热点。众多国内人士撰文发表高论,或痛心疾首,感叹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的申遗竟为异域韩国抢得先机;或条分缕析,论证中国的端午节庆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异同……是是非非,林林总总,喧嚣一时。

一次是端午节的“姓氏之争”。与前一次“端午之争”不同的是,端午节的“姓氏之争”则是在国内不同地域间展开。2006年5月底,苏州宣布,将在端午节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以宣传端午节的“伍子胥起源说”。苏州要用其建城鼻祖伍子胥为端午节起源说正名的做法引发一场关于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的争论。

中韩端午之争的是是非非自有博学之士去讨论。我所关注的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成功及由此引发的论争,暴露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与弘扬的软肋。坐着谈,自然有醒世之功,但与事所补不大;起来行,才能有所建树,也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之争则传递区域利益与民族利益的不和谐之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自古便有很多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纪念伍子胥说,不过是众多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说法之一。有关专家指出,伍子胥的一生,除了帮助吴王建立了苏州城之外,其人生使命可归结为两个字:复仇――为自己的家族向楚国复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节纪念谁,历史早做出了选择。虽然端午起源说有好几个版本,但几千年来,在端午节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早已深入华夏炎黄子孙的心中。

端午节的“姓氏之争”事关民族大义!应放弃无益的争议,让端午节回归文化本位,传承发扬端午文化,让端午节重新成为凝聚中国人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不再是政治经济等的“附属物”。

在国内除端午节的“姓氏之争”外,还有有关端午节庆的地域之争,诸如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等。屈原一生曾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各地举办不同内容的纪念活动,本无可非议。而且,这些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以为,在涉及民族大义时,必须搁置局部利益之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将传统节庆当做“唐僧肉”而忽略了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第一要义。

屈原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一代伟人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诗:“我国是一个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国家,从古至今,诗词曲赋作家如繁星丽天,而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其冠冕。”

屈原不仅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个永不泯灭的诗魂,更以其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的精神堪为万世表率。在屈原身后,受其诗作及其高贵品质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端午文化河流,也成就了一个震古烁今的不朽的文化传奇。

西汉司马迁被处宫刑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发奋写作《史记》。北宋诗人张耒在诗中写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元朝贝琼的诗中有“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之名。明朝的边贡在诗中用“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来追溯了楚乡端午遗韵。在访苏旅途中对苏联翻译、汉学家费德林谈到屈原时说,“我们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中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屈原一生及其诗中所体现出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我艰”的深切关注民生的态度;“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悉苦而终穷”的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果决斗争精神,已经烙印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深处。

从自然形态上来看,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往西流经湖南省平江县、汨罗市至湘阴县进入湘江的汨罗江,实在算不得什么名川大河。两千年前,愤世嫉俗的屈原为洗去人们心中的“污垢”,不惜和流水共舞,了结了余生。屈原的纵身一跃赋予了汨罗江以经久不息的文化内涵。因此,全长只有253公里的汨罗江也成了流淌在中华子孙心中的精神之河。两千年前,吞噬三闾大夫的滚滚江水没有洗去楚人心中的“污垢”,却洗涤了千百年来中华子孙的灵魂。曾说过,“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今天,在我看来,这杯“苦酒”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

端午的古诗范文第4篇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端午的古诗范文第5篇

1.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4.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 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5.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而众多说法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一: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二: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的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要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会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类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秦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三:纪念女诗人秋瑾

女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四: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