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征文怎么写

征文怎么写

征文怎么写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1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

随着那除夕之夜的到来,春节就已经来临了。只听“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起时,新年的味道就已经全了,虽然春节如今已过,但是那份热闹的记忆我却难以忘怀。

还是那桌饭,还是那杯酒。亲朋好友又欢聚一堂,嘻嘻哈哈,唠着家长里短。一杯杯酒下肚,早已经酩酊烂醉,但这一年来仅有的一次聚会却不能草草了事。一盘盘菜,空空如也,可家人的那份甜美的笑容却未见消失。大街上,那些卖年货的,恐怕也早已和家人团聚了吧,而这仅仅一天的团聚,接着还是在外工作。

中国的春节,从古代就已经有了,多少节日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化了,只有春节,依然是那么隆重,就像那滚滚江流,永不停歇。我不是什么著名的作家,能用什么优美的诗词、语句来表达对春节的热爱,我只能用我仅有的枯乏文字来诉说自己的情感。

小孩子最喜爱过年,我也是一个小孩子,自然也是如此,我爱过年,不仅因为可以得到压岁钱,可以穿漂亮的新衣裳,可以吃到好吃的,而是因为我可以玩我一年仅有一次机会的爆竹。有人会笑我:“这有什么,爆竹而已,现在比它好玩的玩具多多了,它又不安全。”又有人会说我幼稚。可是那又有什么,我依然喜欢。

每当那爆竹、摇花、烟花点起时,不仅是对新年的祝福,我更想合起手掌,在心里默默地表达自己对着新的一年的愿望和憧憬。那烟花就是我心灵的寄托,是我最美好的祝福。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这里,我用迟来的声音对您说一句这是我最真诚的祝福,当然这就是我的春节记忆,即使算不上最好,也是用我最真挚的语言去塑造出来的文章。

千百年来,春节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如今在西方竟有人过起了春节。现在我深深地为我的祖国而骄傲、而自豪。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

翻开相册中的一张张照片,春节的记忆又再次在我眼前浮现。从小到大,我已经经历了13个春节,回顾往昔,不禁感慨时光竟流逝的如此悄无声息。

我的脑海中好似放起了一部电影,“电影”讲述我去年春节的记忆,感兴趣的话就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那天是大年三十,我。弟弟。还有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去奶奶家的旅程。去干什么?当然是到奶奶家去过年啦!一路上,我的脑子就没停过,一直在“算计”着怎么也得多赚点压岁钱,可谁知,后面的问题更麻烦了……

一下车,我便如一只欢快的小兔一溜烟儿跑进了奶奶家,奶奶见我来了,赶忙掏出压岁钱塞到我手里,我一看,呀,有200元呢!我眼巴巴的看着爷爷,本以为他也会兴奋地拿出压岁钱来,可谁知,他却坐在椅子上喝茶,神情安详,边喝还边说:“好茶,好茶。”根本没有一点儿拿压岁钱的动机。这下,我可急了,想给他点暗示。但还没等我开口,爷爷便发话了:“这样吧,想拿压岁钱可以,但要答题,一道50元!”

我先是一愣,心想:爷爷真小气,连拿压岁钱都要答题。但经过一番思索,我还是答应了他的挑战。

比赛开始了,我们俩互不相让,你追我赶,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艰难的熬到了第五题:一杯糖水400克,其中糖占水的二十四分之一,如再放入8克糖,这时糖与糖水的比是多少?听完题目,我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低下头开始苦做,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了,草稿纸已被密密麻麻的字写满了,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做出来了!

我欣喜若狂,拿着我的“战利品”——250元压岁钱又蹦又跳。爷爷更是输得心服口服,对我大加赞扬。

晚上,我们进行了春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放烟花。

一走出家门,只见树上一盏盏大红灯笼高高挂,树枝上缠着各种各样的气球,五颜六色的气球随风摇曳,好似一个个美丽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放烟花了,“彭~”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五彩缤纷的烟花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继而又如天女散花般袅袅扩散开来,夜空立即被点缀的光彩夺目

,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也许许多人忙忙碌碌了大半生,也只是为了像它那样绚丽光彩的绽放吧!

当烟花“飞舞”的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沸腾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令人欣喜的欢呼声,如银铃般清脆的欢笑声……全部汇聚升腾,共同来告诉人们:新的一年来到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每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去年春节的记忆便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电影”结束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就是我的节日记忆——春节!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3

春节,是王安石笔下“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闹喜庆;是刘长卿笔下“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思乡怀远;是孟浩然笔下“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的朴实快乐。而在每个人的心海深处,定有一片幸福的岛屿,那便是春节的记忆。

自打小时候,我们每年过春节都要回老家。一回到老家,便有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都飘来了饭菜的香味。爷爷奶奶正忙着在大红门上贴春联,拿一根旧的扫把头在浆糊里蘸一蘸,再均匀地将浆糊涂在门上,不一会儿,红纸上醒目的烫金字便展现在我眼前:“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这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祝福。

爷爷也在羊圈的门上贴上了“六畜兴旺”的对子,每次回老家我都要看看这些小伙伴们,那些小羊羔,一个个胖乎乎的,身上毛茸茸的,可爱极了!我打开羊圈的门,把玉米一颗一颗地从棒子上掰下来,小羊们“咩咩”地叫了起来,好像在欢迎我这个久违的小客人。羊的眼睛里充满了温顺,浑身米白色的毛,就像一朵棉花糖似的,小时候的我,经常趴在羊的身上,幻想自己正在吃着棉花糖,蓬松松的棉絮吃到嘴里变成了甜甜的糖果。每回去一次,我和小羊们的感情就增加了几份,这已经成了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印象中,这几年过年前后总会降一次雪,整个世界都变得洁白了,整个村庄也是银装素裹。红红的对联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喜庆;每当这时,我总会和家人们一起玩雪,任调皮的雪花钻进我的脖颈,可是也阻挡不了我玩雪的兴致,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

过年了,家家都要放鞭炮,从而祛邪避灾和对美好愿望的祈福。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鞭炮的味道,还有家家户户烹制美食的香味,年味甚浓!我最喜欢奶奶炸的萝卜丸子,外皮酥脆,里面松软,轻轻咬上一口,萝卜和鸡蛋的香味交织在口中,就像是一场味蕾的盛宴,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这浓浓的香味承载了我太多童年美好的回忆。

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我没能回老家过年,望着窗外纷纷飘扬的雪花,又一次把我带到了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过年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记忆中的春节永远是最温暖的。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4

“鞭炮”是用来庆祝的,会将它使用在不同的日子里,而过年也少不了它的影子。

——题记

小时候,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的时候,只是会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一次放鞭炮,我都会站在远处注视着鞭炮炸出的火花,而这次,我一如既往地站在远处注视着,只见一片灰蒙蒙的烟雾迅速向远处飘散,若隐若现的消失了,纸屑炸了一地,我慢慢的走近,生怕还有没炸开花的炮。

仔细观察了一番后,感觉安全了,我就走到纸屑堆里打量了一下,发现还剩下几个没炸的炮,我拾起了一个又一个,看着自己收集的炮,很有成就感。忽然间,我想起了那年……

我从小就出生在新疆。那年冬天,我和爸爸回到家乡过年,我们是住在大伯家里的,大伯是爸爸的哥哥,他对我很好,我天天都很开心。

就在大年初一那天早上,一家子人都起的很早,我例外,天还没有亮,我就听到整个村子里一家接着一家的放起了鞭炮,吵得我睡不着,半睡半醒的,不一会儿,大伯们也开始放起了鞭炮,这下子可把我折腾得真的睡不着了,我也只好起来了。

我在鞭炮堆里闲逛,发现了很多没有炸过的炮,之后我就要和大伯去庙里上香,伯父让我呆在庙院里站着看跳舞,我闲着无聊,刚好又带了炮,于是拿着炮用庙院里的香的火苗点燃了,燃了后就往烟灰盆里一仍,直接把里面的灰炸的满天飞,我越玩越起劲,响声连续不断,灰尘飞满了整个院子。

过大伯上完香出来,看见我自己狼坝不堪,就把我一顿臭骂,我二话不说,直接开哭,伯父就带我到“许愿池”旁投硬币,我一下就投进中间的圆心里面了,我商高兴的不得了一下就不哭了,我又赶忙问大伯要了几个硬币,可却怎么都投不进去,我很生气,又问大伯要硬币,大伯却说:“投进一枚就可以了,又不可能枚枚都进,那有这么幸远的事,你要是行,那你就成神仙了。”

我总觉得大伯是小瞧我了,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我可真天真啊!不过我还是挺想再和大伯去一回庙,再听一次鞭炮的声音,再炸醒那次的回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5

新年的脚步细碎却轻快,首先是城市的树木上挂上了灯笼,接着各个门上贴上了迎春送福的年画和春联……不知不觉地,整个城市都披红挂绿了,到处都充满了年的喜庆味道。

今年春节的天气格外好,冬日的暖阳里隐隐透出红色的光芒,照在阳台上,照进客厅里。人们开始走到户外,有身着唐装的,有西装革履的,有穿着休闲服饰的,有围着围巾的,有带着各式时髦的帽子的……尽管款式各异,但到处都很喜庆。老人们围坐在花坛边,闲谈着家庭琐事,不时引起阵阵笑语;小孩子穿着新衣在园中追逐,引得小狗也一阵阵欢腾。

院子里有几个小孩在燃放爆竹。很快地,爆竹的声音引来了一群五六岁的小孩,他们开始玩着各式各样的爆竹。比如陀螺炮,在地面旋转,还会访出五颜六色火花;棍式爆竹,会发出“丝丝”的响声,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大大小小的小孩围了一圈,一些小女孩用手捂着耳朵所在大孩子的身后,响声过后。渐渐地空气里弥漫了爆竹的味道!

年夜饭前,照例要贴春联。爸爸说,春联可以逢凶化吉迎春接福。贴好春联后,我站在远处一看,平日里没怎么注意大门变得喜庆多了!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2篇

一、人物形象

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正面、侧面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概括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三、主题思想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四、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3篇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把现代的教学理论和记忆法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历史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不妨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她是基于历史教学的课堂实践积累而成的一种记忆与学习的方式,采用“彩色树教学法”能真正达到标出主干、疏理枝叶、逐层分析、整体记忆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理论;学习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4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创新教育建设与发展研究”(编号:CTF120842)的子课题“关于教师理念及实践对学力多维度发展影响研究”(编号:CXG-1406031)的科研成果。

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如果把古代圣哲的经典与现代的教学理论和记忆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欣赏《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的“想象你的脑细胞像许多棵树,每一个细胞在其分支上存储相关的信息”,将历史教学中的每一课内容想象成树干树枝,这样做的目的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记忆的法则有十二项,根据课文内容尽量使用,但最重要的是使用明快、亮丽的颜色刺激学生的视觉,便于记忆,综合起来可称之为“彩色树教学法”。

本文以初中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来介绍。首先放映《长征》中“红军手挽着手在大雨中集体高歌走出草地”的片段,画面体现团结合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完全符合记忆法则中“积极和令人愉快的形象”,利于记忆。看完视频后,就在黑板正中央的上下方用黄色粉笔画出中空的树干,尽量画粗些,因为要突出这个重点,中间的课题要用三种以上色彩,在中空的树干竖写“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用红色,“不怕”用黄色, “远征难”用绿色。看看红军到底是怎么“红灯停,绿灯行”?由于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这个思维导图不要太复杂,直接从树根处往两边的斜上方画树枝。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树枝,在树根处画两个,其他树枝根据内容多少画在树干上,与下面的树枝平行。

本课内容可以画两个树枝:一个是“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另一个是“长征的胜利”。先看第一个树枝,也就两点内容:“长征的开始”用红色,“遵义会议”用黄色,“和”字写小些,用白色就行。右边的树枝“长征的胜利”,这一点内容就用绿色。

记忆法则告诉我们:要多用图画和符号。可以这么说,各项内容的知识点一般不会超过六个W的范围:第一个W,凡事必先问个“为什么”,就是英语中的WHY,用一个圆圈,中间打个问号代替;第二个W,就是WHEN,是时间,就在圆圈中画上六点;第三个W,就是WHERE,是地点,用圆圈里面加一点代替;第四个W,就是WHO,代表人,就在圆圈中写个“人”或画个人的图形;第五个W,就是WHAT,内容,就用同心圆代替吧;最后总要有个意义、结果或影响,就权当WHICH,就在圆圈中写个“Y”,因为事件的意义较多。这就像是五笔的字根,先编好码,受益无穷。如果知识超出这个范围,可以自己编制,只要能理解明白即可,这就是典型的“分数是也”。

在左边树枝的上方用和“长征的开始”同样的红色,从上到下沿着树枝斜着排列下来,按顺序先画上六W的符号,最上面画上圆圈加问号。为什么要长征呢?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找出

关键词 。学生肯定会总结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那后面就写上“五反失败”。怎么记住呢?要展开充分想象,因为想象是记忆的源泉和基础,如“五反”,就应该想象前“四反”,领导人是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用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而“五反”为什么失败呢?领导人换了,而博古、李德采用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同优势敌人硬拼”等错误战术,只不过这不是重点,只需了解即可。然后,在符号与后面的字下面一定要打上线条,线条要尽量和字等长,以示强调,每行都要画线。

而长征的时间呢?在时间符号的后面写上1934年10月;人物为谁?蒋介石PK博古、李德,并运用谐音加以记忆。还应该指出当时的博古只有27岁,没能力胜任;而李德作为外来的“和尚”,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念歪了经。地点呢?瑞金,让学生在课本的地图上找到,并指出这就是各个城市瑞金大厦、瑞金医院的起源。内容就是“血战湘江”,要从课本上读出残酷性,从8万骤降到3万,这也是用“红色”的本意。这样下去行么?怎么挽救呢?提出这些问题后,顺理成章地引出“遵义会议”内容,在树枝下面用和遵义会议相同的黄色,沿着树枝画上符号,而文字放在符号前面写。照例要问为什么?一连串的失败,中央根据地丢失了,红军骤减到3万,关键在于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看不到希望在哪里!怎么办呢?要开会讨论,要争论一下是非曲直,寻找路在何方。所以在为什么符号后面写上“一连串失败”,时间是1935年1月,地点是遵义

人物和内容是一样的:毛泽东,从遵义会议开始正式领导中国革命;此内容还有一个知识点是“意义”,这个用蓝色书写。

关键词 是挽救,挽救什么呢?党是根本,党发展红军闹革命,所以符号后面写上“挽救党红军革命”。“黄色”意味着准备。

右边的树枝是“长征的胜利”,用绿色书写。那遵义会议后,长征怎么就会胜利呢?主要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能力高超,这是典型的“绿灯行”,所以第一行符号后面就写毛泽东指挥;这点内容、时间不要一个个写上,主要是地点,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写出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并分别让学生指出,红军在这些地点演绎了哪些故事。为了加深印象,可以放相关视频,针对课本上“除了打仗还遇到什么其他困难”,回忆语文课上学习的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带头吃野菜的内容。胜利的内容当然是会师,课本提到两次会师,这要用数字序号排列:一是吴起镇会师,时间是1935年10月,人物是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二是会宁会师,时间是1936年10月,人物是红一二四方面军,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在课本地图上找到吴起镇和会宁。再说说红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情况,点出习仲勋更便于记忆;然后用蓝色写上“意义”:保存党红军革命。这和前面遵义会议的意义相联系,再用红色为几个时间画圆圈,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6年10月,三个时间都在10月,很有意思,只有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这叫联想记忆。

再接着用蓝色在“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的地点和会师等所写的知识点上画框,并指出“长征的开始”是重点,“遵义会议”是难点;最后让学生背出三点内容的各个知识点,按顺序即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内容、意义,并要求学生把这个思维导图默写到课堂作业本上,还要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间,即入睡前、苏醒后默默背诵。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4篇

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

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征文怎么写范文第5篇

生活是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生活也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生活更是一本书,书里装着各种知识。

那是一个星期天,妈妈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消息,告诉我:网上有一个征文活动让所有小学生参加。我一听,立即反驳:“我不写,我文采又不怎么样,如果拿不了奖多丢人。再说了参加的人都是写得很棒的人,我去就是自找没趣。”“你知道吗?如果你不写才丢人呢!你想想,你参加这个活动表示你会写,不管你写的好与坏起码我们会,如果不写人家会认为你根本不会。”妈妈对我说。“会有什么用,如果没人认可,比不会更丢人!”我生气地说。妈妈平静地说“孩子不要着急,听我说,想这种活动是你在享受过程,并不是要什么结果。也许你现在文采不太好,但经过这种磨练,慢慢就能写好作文了。”“你要是想让我锻炼写作能力,可以不发表在网上,在家写就可以啊!这样就不用在意网上的排名了。”我说。你为什么不想把作文发表在网上,是因为你怕拿不了奖,就是怕面对失败,你想一次成功,一步登天。我告诉你,不可能!你一定听过这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就不可能有成功。”妈妈说。说罢,妈妈走了,叫我好好想。妈妈的话在我耳边萦绕,我心想:是啊!谁成功前没经历过失败,天才也不可能一下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须敢于面对失败,不做“缩头乌龟”。如果做什么之前都害怕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于是我拿起笔,写出了那篇征文。最终,征文虽然没有得奖,我却成长了许多。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敢于面对失败。科学家做实验,不是要面对多次失败,才做出成功的试验。如果不是敢于面对失败,怎么有这么多成功的科研品。我们也要像这些人学习,做一个有成功资本的人。

山东济宁市二小六年级:5844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