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小实验

物理小实验

物理小实验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1篇

一、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有操作简单、贴近生活、突出问题和就地取材的特点;具有人人动手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消除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发展学生个性等优点,这些特征对突出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重大意义。它们还分别有如下几点作用:

1. 课内小实验的作用

(1)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得知识的主人。例如:进行“超重和失重”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做弹簧秤吊重物上下加速减速运动的实验,观察体会“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归纳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做这样的实验以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物理知识,成为获得知识的主人。

(2)与演示实验相比,课内小实验对解决学生的易混淆点,更具有针对性,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力分解时,我让学生每个人准备橡皮条,探索两个问题:①“挂同一重物,分力随夹角如何变化?”②“保证橡皮条长度一定时,所挂重物大小随夹角如何变化?”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后,有了清晰的认识:“挂同一重物……”是指合力不变,所以分力随夹角增大而增大;“保证橡皮条长度一定时……”,是指分力一定时,所以所挂重物大小随夹角增大而变小,通过此小实验还使学生领悟到解决问题的一个要点:“抓住物理过程中不变的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多方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功”一节的教学中,对正负功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材采用的是通过cosθ正负取值理解功的正负,比较抽象,较难接受。我让学生做将书举高、将书放下的小实验,来领悟手对书的支持力做正负功;做推文具盒运动,推力做正功,运动的文具盒自动停下来,摩擦力做负功的实验;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功的正负取值意义。

2. 课外小实验的作用

(1)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知识的价值观。例如在加速度的教学中增加“加速度的实际意义”的课外实验探究:让同学骑着自行车和学校百米冠军赛跑,观察并思考,起跑时谁的加速度比较大?在骑新旧自行车时谁起跑快?谁刹车快?将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加速度是机器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活学活用知识,有效提升了新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2)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延伸和补充。在“万有引力”一章教学中实验极少,我们可以设置有关万有引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探究。如出这样一个题:“如何测量太阳的密度?”开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但经过探究和交流认为: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完成估测太阳直径的大小再求出体积;再由地球的公转求出太阳的质量,太阳的密度就可测出了。这样使得万有引力的知识和光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课本知识得到了延伸和补充。

二、物理小实验的实施

1.就地取材,创设实验

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小实验作为补充以加深知识的理解。例如让学生用一个手指头测长铅笔的重心,可加深重心概念的理解;让几个学生在教室来回走动体验位移、路程的物理概念;演示体验位移图像、速度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情景;用作息时间表体验时间、时刻的概念等。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小实验来理解和掌握重难点,还能消除前经验和前概念的影响。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摩擦力都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全是阻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内小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斜向上移动的书可以将橡皮带到高处,而不能将乒乓球带到高处,在这里摩擦力就是一种动力。

2.引导学生多做课外小实验

物理的大多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内容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实验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小实验,化解一些教学难点,例如让学生测室外运动的平均速度,点拨学生如何测量瞬时速度;让学生在不同的路面上骑自行车,来体验理解P=Fv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撑竿跳高等实践活动理解能量的转换过程,并进行“低碳生活”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等。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实验 意义 作用 实施

一、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使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他们的思维活动会更积极主动,学习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比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在引入大气压强概念之前,引导学生完成了以下两个小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后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封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吞入瓶内;2)给底部扎有几个小孔的空可乐瓶里灌水,在把可乐瓶提出水面之前问学生:水会流出吗?取出可乐瓶,通过控制瓶盖,使水一会流出来,一会儿又不流出来。这些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又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感性认识,从实验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大气压强,进而引导学生讨论现象和结果,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下建立起物理概念,快乐地获取了新知识。

(二)加强生活联系,激发学习愿望

物理教材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课后小实验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如:小实验“纸锅烧水”,在没有做实验之前,有的学生认为纸容易燃烧,用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多数学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对该实验比较感兴趣,课后都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观察了水沸腾时的现象、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而且加深了对燃烧的条件之一的 “着火点”的认识。自己总结出在常压下水沸腾时温度为100℃,而纸的着火点为183℃,达不到着火点,因而纸不燃烧。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愿望。

(三)激发创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在课后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用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比如学生在课后小实验中利用家庭中常见的鸡蛋就完成了三个实验:(1)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上来剥落比不放入冷水中直接剥要容易得多(热胀冷缩的性质);(2)把刚煮熟的鸡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来时烫(液体蒸发吸热);(3)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水,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鸡蛋却缓缓上浮(浮沉现象)。

二、小实验的实施

(一)结合教材,随堂训练

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及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灵活机动的随堂实验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解答有关问题。例如在“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的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在事先准备的一根木直尺上细心系上细线,代表刻度,使每相邻的细线先后相隔1dm、1cm,然后用此直尺去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在学生实验时,我提出:(1)你所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最小刻度是多少?测量范围多大?(2)你测出的课本的长度值,哪些是刻度线所指示的,哪些是估计出来的?(3)比较使用最小刻度是1dm和1cm的刻度尺时测量出的结果,哪个准确些?为什么?(4)若将细线指示的最小刻度小到1mm,测出的结果又会有怎样?如此让学生自己在动手过程中观察对比,对“准确值”“估计值”“记录单位”的重要性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很自然地对测量中决定准确程度的是最小刻度也就有了正确的理解。

(二)配合习题,同步训练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弄懂教材作业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连接方法,我让学生分组在课后完成“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度”的小实验,找出定性规律,然后解答两个作业题,结果学生答题轻松、正确,并且还能顺利解释一些有关滑动变阻器的应用性习题。再如教材作业中判断哪一根钢棒具有磁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准备两根缝衣针,配合教材后的小实验,让其中一根磁化,然后亲手去实验,那么解答这个问题就会比教师的启发、分析效果更好。

(三)利用第二课堂,对“症”训练

课内教学内容毕竟要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而课外科技活动、第二课堂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搞得丰富多彩,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有针对性地及时做一些典型的小实验,能收到释疑解难、深化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实践证明,小实验以其独特特点在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失为辅助教学的一个极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安忠,刘炳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3篇

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过去实验,主要是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机会少。即使学生有机会分组实验,也是在给定的时间,给定的器材,甚至给定的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下按部就班的完成,绝大多数情况是在已知结论的基础下通过实验象征性的验证一下,实验做得失败的学生甚至在凑数据,这样的实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上述情形,有些章节可以进行“实验教学法”,以“稳恒电流”一章为例,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熟悉教材。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要求,熟悉一些仪器(电压表、电流表、蓄电池 …… )为学生下一步动手实验打下理论基础。在学生看书时,应提倡自由讨论、提问。并要求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一系列重要的结论。遇到实验误差较大时,要求学生不凑数字,认真检查原因,反复进行实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具体实验操作时,要求他们自己体会归纳每个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允许学生充分自主的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教师答疑、小结。着重讲解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问题;小结本章重点内容;评讲习题和实验情景;介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创见、体会和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共同提高自学能力。并引导他们系统的认识整章内容。

第三阶段: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可以要求他们解决楼上楼下各装一个开关,控制同一盏灯的线路设计问题。

最后还要组织一次大讨论。将所学知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可以共同研究某些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实验方法的优劣 ……

就“稳恒电流”这一章,采用实验教学法,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章的大部分规律是实验规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会很枯燥乏味,且这些规律也不易记住。现在采用“实验教学法”,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得出规律,很容易就记住了。

2 、通过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实验效果更好了。比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演示实验,长期以来教师也做不好,为了使学生看得清,使用大电流计,至多只能达到定性效果。这一次让学生独立做,达到定量研究的效果。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的学生怕动手,采用实验教学法迫使他们通过动手去学习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过去教师演示实验时,往往尽量撇开次要现象,引导学生观察主要现象,而现在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可以同时看到许多现象,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也必须自己分析、解决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得到提高。

4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有太大的依赖性,而教师也喜欢给学生一些“启示”,而有时候,正是这些“启示”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大家采用同样的实验电路,同样的实验方法,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大大地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实验”实际上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案。比如用伏特表、安培表测,或用定值电阻和电流表等。由于在“实验教学”中每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总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这样可以更好地活跃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4篇

一、依据课程标准,抓好物理实验基本知识的复习

(1)认真仔细研究中考说明书,全面把握中考的方向。中考说明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要考查的知识点制订的细化要求,全面了解说明书对教材中实验的考查要求,这样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提高实验基本技能。当前中考对基本仪器、仪表的考查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选择仪器(含量程)入手;二是从仪器的使用规则入手;三是从仪器、仪表的读数入手。复习时可采用对比复习的方法,找出异同点,加强记忆。

二、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

(2)教材中的插图和科学探究活动目录中的内容。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实验方案,特别是中考说明书上强调的21个探究实验;还要注重“STS(科学、技术、社会)”考查。

三、抓好“8种实验题型”的复习教学

(1)估计、估算题。近年来估算类试题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成为中考新宠。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估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度、速度、时间、温度、体积和容积、质量和重力、温度和热量、压力和压强、功和功率等,此外还涉及一些估算方法类题目。解答估算题通常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估算你熟悉的物理量入手,再结合相关公式,推算出你所不熟悉的物理量。二是将不熟悉的物理量,通过相关公式转换成你熟悉的物理量,然后再将不合理的答案一一排除。

(2)电学实验故障分析。初中物理电学故障只有几类:短路,断路,电流、电压表正负接反,电压表串联,滑动变阻器接成了定值电阻或接成了导线(接短路了)。

(3)科学方法。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理想化法、转换法、类比法、归纳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4)情景信息题。如奥运科技、航天技术、汶川地震救灾、雪灾防治、火车提速等,都可能成为中考题目的情境。

(5)开放性试题,开放型实验题。这类问题往往答案较多,解题方法多样化,要选择简单明了的答案进行回答,回答时要有清晰的逻辑并使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求解开放型实验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6)对实验过程的评估、对评估类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从实验元件选取、实验操作、实验推理、实验方法等入手,根据平时实验的要求,看是否违背实验规则,从而来评估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思路的条理性,要按自己平时做实验的顺序,逐项分析对照,就不难发现问题。

(7)科学探究。随着科学探究内容写入物理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中考实验的重要考查内容。按照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提出问题能力、猜想能力、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评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前五项能力是中考实验命题的着力点。

(8)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在2009年的中考调研试题中已经出现了这类题,应注意复习。如自制测力计、自制密度计、自制高度计、自制潜水艇模型等。

四、深入研究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答题表达能力

物理小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家庭小实验;有效实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78-1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物理实验,无论在实验课题和内容的选择上、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还是在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上,都应趋于生活化、简易化、趣味化、大众化以及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家庭物理小实验正是在这种新的教改形势下,应运而生。从物理教学过程来看,在抓好课本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教材有关知识,通过布置家庭小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加强物理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物理家庭小实验,它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呢?笔者对此作了深刻的思考。

一、吃透教材,拟好计划

家庭小实验作为物理实验课的内容之一,必须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实施,教师在开学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对涉及的内容非常熟悉,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对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及当地情况对家庭小实验进行适当增减,动员和组织培训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明白课题内容及其重要性。

二、布置实验,激发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平面镜”一节之前可以预先布置学生使用镜子,观察镜子中像的性质。又如在教“沸点”一节前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做这个实验:取一张硬纸,用回形针夹成一个小水槽,水槽中装水,用点燃的蜡烛在水槽下加热,学生会看到当水沸腾的时候,纸盒却不会被烧着。这些现象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为什么”的强烈意识,就会自觉地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在课堂上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联系生活,指导观察

教师可以结合农村中学的自身特点,充分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周围,将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与物理教学相融合,一起寻找物理的规律。例如在学习力时列举身边熟悉的力:牛拉犁会产生力;人走路时会产生力。在学习摩擦力时,列举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由于道路泥泞,路面较滑,卖菜的人常在自己的鞋子上缠上些较细的稻草绳子用来防滑,增大摩擦力;汽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若遇到下雨路面湿滑,可在公路上撒上一些小石以增大摩擦力;在自行车链条上打上些油可减小摩擦力。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时,扁担担起东西是杠杆,指甲刀是杠杆,鱼杆是杠杆,圆规是杠杆,火钳是杠杆等等。这些都是源于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验,物理在生活中得到深化,学习在生活中得到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课外去自主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就在生活中。

四、精心辅导,发挥作用

教师精心辅导是学生顺利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前提。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辅导,学生只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地从表面现象分析科学原理,没有从家庭小实验中获取知识,从而失去了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怎样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取应该获得的知识,真正发挥家庭实验的作用呢?首先,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要对下列问题做出指导:①实验目的;②实验用品的选择;③实验的原理;④实验操作中的要点;⑤安全注意事项;⑥观察的重点;⑦实验现象的记录;⑧实验总结、实验报告的填写及实验小论文的写法等。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实验的成功率才大,效果才好,学生才能从家庭小实验中获取知识,才能发挥家庭小实验应有的功效。

五、注重检查,加强监督

家庭小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的一种实验教学活动,自由空间大,缺乏监督,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有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他们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难以完成实验,因而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完成家庭小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时,限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才能便于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课堂随机提问与家庭小实验有关的问题,也可以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等。一则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实验任务;二是可以检查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质量。对按时完成实验任务,而且完成实验任务的质量较好的,要加以表扬,对没有按时完成实验任务或完成实验任务但质量不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教育、指正。

六、做好总结,加强反馈

每次家庭小实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认真做好记录,适时鼓励做得好的同学,特别是有进步的同学,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过程和方法,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总结反馈的形式很多,经常用到的是以下几种形式:

1.汇报小结。可以编写家庭实验报告,让学生把实验完成后的情况填入报告中,再交给老师检查批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总结,表扬好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正意见,并提出今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实验设想,让学生带着求异思想继续深入探索。对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做出解答,或组织学生再实验,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