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力神重生

大力神重生

大力神重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大学生是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有生力量,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无疑给传统的文化与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冲击,如何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精、气、神,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气度、风范和日常行为中,从而成为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影响和决定着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行为,并使该民族与其他民族明显别开来。它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相同的文化价值、道德规范与哲学思维,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

从理论上来讲,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优秀、进步、的一面,又包括消极和庸俗的一面。从教育的角度,应该提炼民族文化中积极、正面的东西来界定“民族精神”。即是指那些反映群众利益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积极思想、进步观念,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落后、消极的因素。通过弘扬和培育这样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提高民族意识和民族素质的目的。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上,我们曾无数次历经波折与磨难,然而,这一切都没能让中华民族消亡与屈服,反而在逆境中造就了顽强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古代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传统;民主革命时期有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伟大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而今有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有奋力争先的北京奥运精神,有勇攀高峰的载人航天精神。因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它趋于传统又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融汇在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中。

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当前,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裹挟,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的形成关键节点。随着各种思潮的涌入及社会经济的变迁,人们的选择性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兴趣,但是也存在着鉴别力不强等缺陷。各种学术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相互激荡渗透到世界各地,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淡化着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造成一些大学生民族精神弱化,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理想信念等受到一定的影响,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极为必要。

(二)意义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国家与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畴,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仍存在着政治、经济、科技、军事霸权,文化领域霸权主义表现在强势推行其价值观,对其它民族文化缺乏包容性,从而演化为冲突甚至战争。因此,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展示民族形象,提升民族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把全国各族人民聚集在党的周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素质的高低离不开人的道德伦理,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分析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学会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加强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不忘过去的屈辱,从而认清自己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发展与成就,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振奋民族精神。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民族精神在时代的实践中升华。鼓励大学生锐意进取、勇于竞争,引导大学生自立创业、自强不息,敢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二)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合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民族精神要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需要通过合适的载体才更有效果。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好学校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并利用好大学生活动中心,以便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如利用五四、建党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文艺演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报告会、朗诵会、辩论赛、书画展,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经典书籍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 进一步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效果。

(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知晓民意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建立合适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投入火热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大学生可以借助大量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充分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行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我们国家还有各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力神重生范文第2篇

重塑广工大精神的必要性

在学校“硬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以大学精神为内核的“软实力”却未能得到同步提升。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不禁要问工大精神在哪里?如何去培养和塑造工大精神?大学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环境和校内师生员工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精神的形成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浓缩而成。因此,大学精神需要培育,需要塑造。

重塑工大精神面临的困境

(一)合并后大学精神融合的困境广东工业大学是由三所院校合并成立的新的大学,由于合并前各校的规模、建校历史、学校类型、专业设置等各不相同,各学校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合并后必然带来校园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这就有必要对原有各校的精神文化进行有序融合、规划和重塑。在对精神文化的重塑过程中出现冲突和困难是必然的,如果融合过程驾驭不当,时间一长,内耗过大,势必制约学校的发展。(二)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重塑工大精神的困境一般情况下,大学精神往往是在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中形成的,而广工大目前却有着大学城、东风、龙洞、番禺等多个校区,在这种多校区的办学格局下,大学精神的重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大学城校区、龙洞校区都属于新建的校区,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并不会随着学校资产和师生队伍的转移而简单移植到新校区;其次,这些新校区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一块处女地,文化活动设施、场所需要逐步配套和完善,且又缺乏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精神文化的传承、连接和生长需要一个过程;最后,在学校布局上,大学城校区主要是理工科学生,龙洞校区主要是经管类学生,东风校区则是艺术、文法类学生,这样的布局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思想的碰撞显然带来了无形的障碍。(三)人文精神的缺乏大学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大学所倡导的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时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广东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院校,其学科及专业上的特征很自然地造成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而这也是我们在重塑工大精神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突出难题。

重塑广工大精神的建议

大力神重生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探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使民族精神真正被大学生理解、信奉、把握,并把它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教育,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提高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效果。

一、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和发展的活的灵魂与根本动力。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系统,它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既体现出深刻的历史内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正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1.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共同呼声。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重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帮助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2.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通过民族精神的培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努力把自己铸就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面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大学生要在发挥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坚守自己的价值和理性判断,明确自己的使命,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4.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利益之争、民族文化差异,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表现得更为激烈和明显,民族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流失的危险在不断扩大。面对文化领域的挑战,高校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要高扬主旋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柱,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1.以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依托,突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1)积极引导,为我所用。采取科学的态度历史地、客观地评价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分清正误、辩明良莠,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接受优秀文化传统的陶冶。同时,对中外文化、中外民族精神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吸取外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来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懂得在新时期要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懂得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深厚的生命之源。(2)精心设计,突出重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不仅能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通过培养大学生创造出新的文化。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民族性、导向性,注意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着重发挥课程所拥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使大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民族精神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内容。(3)阅读经典,提升修养。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积淀而成的。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崇道尚德的思想素质等历代传颂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巨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民族精神的力量,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注重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国家之魂。对于现代世界来说,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实现繁荣富强,其成员必须要有强烈的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是民族责任感的来源,是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重要保障。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还比较薄弱,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大多侧重于义务教育。面对世界多极化的新环境,公民的主体意识也将赋予出新的内涵,既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又重视公民的主体意识。因此,高校在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应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即自主性和依附性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主要包括:公民与传统文化、公民意识与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与国际交往、公民意识中的道德与法等,让公民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生长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自律意识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公民教育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公民教育延伸至课堂以外,在广泛参与中接受教育,协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养成和社会能力、理解他人、与人合作的共处能力的提高。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

校园物质环境的创造。它是师生赖以学习、工作、生活的外部条件,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内涵。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一是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使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蕰涵着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实现环境育人。二是加强校园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橱窗和文化长廊等,深入开展国情、时事政治、改革开放成就的宣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生长点和传播点,所营造的学术氛围、育人氛围和舆论氛围是独特的,要充分利用校训、校风、校歌作为凝聚大学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而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大学生,以科技节、人文讲坛、读书会、文化沙龙、影视评论等方式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和感染。

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身心特点,以大学生社团活动为生力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民族精神同美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自觉地去感受、去体会。此外,以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感受民族精神,理解、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以此达到渗透的目的。

4.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展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挑战,一方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建立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网页和开发民族精神教育软件,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创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学习环境,使校园网成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与大学生沟通与交流,及时答疑,利用“防火墙”和加密技术强化对网上信息的监控、过滤,随时屏除互联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把互联网建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坚强阵地。

5.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达到自我教育。首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怀、学会选择。其次,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尤其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给大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总之,通过教育传授民族文化不是目的,因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发展的,但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才是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11-08(1).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225-230.

[3]刘苑.关于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56-59.

大力神重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培育;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7-02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人的努力。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加强对他们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而这种民族精神需要依靠大学生这一社会中的中坚群体去传承和发扬。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也易于受外界的影响,所以要想使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就应该让这样一个群体发挥作用。让广大学生时刻不忘国耻,提高民族凝聚力,“时刻记住民族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2.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也是民族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因为有效地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地努力奋斗,才使各族人民看到希望,积极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和爱戴。所以,我要让当代大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只有民族精神的指引,才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要在大学校园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报效自己伟大的祖国。

3.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高昂斗志。一个具有强大民族精神的国家,在每个城市甚至每个角落无不体现出它欣欣向荣的面貌。这种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所以说,民族精神的培育,关系到我们的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这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高昂斗志,不断地在民族精神中锤炼自己,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畏惧思想上的困惑、社会中的困难,才能为未来打造一个美好的明天,才不愧为当代优秀的大学生。总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了解民族精神的内容,领会民族精神的精髓,实践民族精神的表率。

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是国家未来的脊梁、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成长承载了祖国的希望、人民的期望。从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经过多年的思想文化教育,他们的思想是健康向上的。但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受到了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发展尚未定型,思想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1.一些大学生缺少刻苦耐劳精神,贪慕虚荣,存在不良习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当中,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面对浮华的社会,有的学生攀比外在和物质生活,思想上会迷失,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广大家长更是怕孩子受伤,哄着、捧着,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长期的这种影响,使很多学生自我生存能力比较差,虚荣心比较强,攀比心理比较重。面对社会的诸多诱惑,一些大学生沉沦于物质生活的过多享受当中,给家长带来了很多的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忘记了老一辈人的艰辛,忘记了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2.一些大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网络虚拟社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网络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网络游戏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比如在他们眼里认为不重要的课,很多学生都把手机拿出来,聊天、发短信,看一些娱乐性的新闻等;更有甚者,有的干脆逃课,用网络游戏去打发所谓的无聊的时间。很多不良的信息和黄色垃圾网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一些大学生崇拜西方文化,觉得中华民族文化已经落后。一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西方文化,比如对洋节日热衷,其实却根本不了解异国他乡的节日和最基本的文化,利用洋节日去消遣一番,去K歌、吃饭、喝酒,而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却是冷冷清清。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觉得中华民族文化已经落后,并对之嗤之以鼻,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大学生中反映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努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根据当代大学生目前民族精神的状况,学校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要在校园开辟爱国主义专栏,号召大家踊跃投稿;定期看爱国主义教育片,谈感想;举办弘扬民族精神的文艺节目等,通过这些活动真正地让大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曾经的忍辱、现在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改变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面貌。要让大学生明确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去努力奋斗。其次,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光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要把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要设定情景,让大学生体验独立、自主、自理、自立、自信的训练;还要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和行为训练,要教育大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要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育,要使大学生对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有个清醒的认识,做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再次,要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出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我们要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出发,努力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要重视民族文化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当前尤其要重视网络建设,要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真正实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02.

大力神重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思想建设 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6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世界各国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党员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

1 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主体教育不够深化,呈现滞后

没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思想建设是培育和弘扬党员民族精神主体教育的课堂作用,思想建设工作中培养与引导学生党员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和发展不够深刻,进而没有完全进一步激发出新时期党员的自觉意识;没有及时的找准时机并突出重点地宣传国内外形势、社会热点、典型事件等,没能有效地刺激大学生党员为民族精神赋予新的时代特点,民族精神主体教育的实效上得不到与时俱进的基本保证。

1.2 培育不够系统,方式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及价值需求,导致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够系统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主旋律教育法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的宣传,忽视了他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理论灌输法注重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辨别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转化法注重引导大学生党员的参与,忽视了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等,这都是思想建设中对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 思想建设工作中的对策

2.1 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依托重大纪念日活动营造浓厚民族精神氛围

党建工作对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始终不渝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爱国不能只见于口号,而必须见于行动。爱国的民族精神不分先后,不分做事大小,只要尽心尽意,尽职尽力,在本质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有力有效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的民族精神要依托党和国家重大重要的纪念日活动落实到党支部建设和党员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氛围,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党员的心中。

2.2 加强教育的时代性,从国内外时事政治多角度贯穿和渗透民族精神

缺乏时代品格的民族精神,是难以被大学生们所认同和接受的。在增强对祖国和本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的同时,应多角度以国内外时事政治为案例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国际意识,协调发展精神、和谐兼容精神、理性开放精神等富有时代特征的观念理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内容。面对世界各国思潮相互交织的机会越来越多,思想建设工作一定要把认识清醒,旗帜鲜明贯穿始终,各民族间文化相互影响已成必然,正面渗透民族精神具有时代责任。

2.3 丰富校园党建文化,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环境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源泉,丰富校园党建文化首先要从充分的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可以采用大学生积极主动、喜闻乐见的开展党建文化活动形式来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领悟其中蕴藏的精髓。还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灵魂。丰富党建文化就是在党组织推动党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人与社会在文化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精神需求。

2.4 积极开展主题党日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党员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

主题党日活动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组织生活的内容之一,是党员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加强对党员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实效明显的各类活动,弘扬民族精神主旋律,调动广大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党员个人精神融入到了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敢于建立民族精神,勇于追求民族精神,勤于实现民族精神,成为党员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5 以先进的网络科技为助力,有利于对民族精神的学习与交流

互联网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科技阵地,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参与空间。其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会使思想建设工作的教育者更容易和受教育者沟通,以“红色”资源网站为主、网上直播等反映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进行时政解读;利用校园论坛、“微博”、“QQ群”等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等自由民主的对话;此外,思想建设还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时查处和清理网上传播有损民族团结、国家形象的所有不良信息,趋利避害。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今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3.1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是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精神之源

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以来,华夏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历朝历代都展现出了全体中华儿女勇敢聪慧,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锻造了昔日的辉煌和今日之盛世;在历经曲折磨难,不堪回首的近代中国,凝练出舍生取义,保家卫国,多难兴邦的中国脊梁;如今,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创新、改革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

3.2 民族精神培育对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与和谐社会的伦理追求。首先是把持方向性原则。党员的民族精神培育不能脱离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再有遵循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对党员有深远影响的精神力量要充分调动出来,以富有哲理的内容启发他们自身应具备与心理和年龄相符的潜在情怀。还要以党支部内外有机结合的原则。民族精神培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好思想建设这一主渠道,既要改进思想建设工作方式和方法,又要防止党建内容的随意性,努力做到组织内部和外界的有机结合,注重培育结果的实效性。民族精神培育要有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明确民族精神培育在党员的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解读

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这实际上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思想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深刻领会和解读民族精神的实质,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在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共同奋斗品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党员的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民族精神是实现大学生党员中国梦的主导动力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条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和发扬每一名学生党员的爱国精神,任何梦都要先有一个爱国之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统一的精神脊梁和精神财富,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民族精神是个人思想信念的精神纽带,是党员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意识,以及该性格的展现。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其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使中国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国梦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梦精神植根于民族精神“开花结果”,梦的实现是转化和催生党员向上的不竭动力。

4 结语

新时期,党员思想建设工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不断做出新的诠释,增添新的内容。党员思想建设所要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既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又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和美德,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历史的;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在党员思想建设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灵魂;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在党员思想建设中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代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夏伟东.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吴美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探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