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款风险论文

货款风险论文

货款风险论文

货款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风险承担渠道理论

一、引言

2007年2月,R丰银行宣布北美住房贷款按揭贷款业务遭受巨额亏损,减记108亿美元资产,次贷危机由此拉开全球性的序幕;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大幅度裁员,并因严重财务问题并申请破产保护,华尔街整体陷入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股市剧烈波动,银行贷款业务遭受重创,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北美、欧盟乃至多个金融市场。

深究原因,截至2007年前两年的时间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货币政策连续17次提息。联邦基金利率从最初的1%上升至5.25%,利率的上升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自2005年6月开始,美国的住房市场开始大幅度降温,房地产市场开始萧条,住房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萧条,购房者难以将住房出售或抵押;另一方面由于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受此影响,次级抵押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由此开始,并愈演愈烈。

2007年的全球性的次贷危机体现了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连续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那么,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承担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因此,本文主要在风险承担渠道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货币政策内涵及当前运行机制的挖掘,从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和央行沟通效应四个方面探讨并阐述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内涵及运行机制

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政策等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继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涉及一般性货币政策,选择性货币政策与补充性货币政策。 传统的一般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传统工具来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从而影响总需求。一般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再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优惠利率等,主要是对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限制、调节和影响;补充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中央银行在自身地位及声望的基础之上,使用较为灵活的手段对金融机构发出指导意见或劝告,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补充性政策。补充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根据货币政策制定的效果与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可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等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措施的运行机制,从而刺激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求,最终达到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目标 ;同时,在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等一系列减少货币供给措施的运行机制,从而缩减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求,最终达到缩减总需求的政策目标。

2011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2015年连续五次降息,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最初的2.75%降至现今的1.5%,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由5.6%降至4.35%,五年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由6.15%降至4.90%;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20%下调至16.5%。中央银行在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全球性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下,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等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措施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求的目的,最终以便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目标。由此可见,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三、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银行在经营业务的同时也承担与管理风险,往往业务风险与利润呈正向关系。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基本要求,而银行的本质是协调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承担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及多元化经营的动力来源。传统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的前提是风险中性,风险承担渠道主要包括信贷渠道、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利率渠道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银行的存贷款规模及企业融资成本受到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最终受到影响;信贷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和利率水平,带来成本的变化和社会投资量,进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资产价格渠道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股票市场价格,企业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扩大社会投资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股票价格的上升,进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汇率渠道利率是指货币政策会带来汇率的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货币的贬值和利率的下调,汇率的下降带来企业出口收入的增加、居民进口消费的减少。

目前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理论主要从风险维度来考虑货币政策带给企业进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投资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与我国银行风险承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货币幻觉效应

货币政策带来货币幻觉效应,从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较宽松的货币供给量,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增大,这使得人们产生货币幻觉。一方面,市场上过多的流动资金也使得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造成了暂时性经济繁荣假象,提高银行资产负债质量。银行获得了更大的资本充足率,降低了贷款损失拨备率。经济繁荣假象下,银行将自身资金投向风险较大的项目,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另一方面,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经济繁荣假象,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资产价格上升,负债成本降低,企业现金流增加,资产负债情况改善,提高企业的贷款意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二)收益粘性效应

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中,资产预期回报率为风险报酬率与无风险市场利率两者之和。银行的收益一般具有较强的粘性,为了保持原有的、固定的预期回报率,迫于同业之间的竞争或业绩压力,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扩大风险资产的规模,提高风险资产的占比。稳健略宽松政策下收益粘性效应使得金融机构涉足更多高风险业务,宽松政策实施越长,银行持有的高风险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越高。

(三)投资惯性效应

从投资惯性出发,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信贷利率下调,银行的风险偏好上升,门槛降低,信贷规模增加,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利好,企业融资约束减弱,融资成本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存贷款利率,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发生变化。基于利好的经济形势及预期,企业加大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越好,银行对于资产负债情况好的企业的风险偏好越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承担水平越大。

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充足的流动资金,经济繁荣的假象,企业及社会居民对经济未来的预期越好。在经济形势的判断及乐观的预期,银行、企业及社会居民都进行大胆的支出及投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及同业竞争的压力,银行等金融机构会降低自身的信贷标准,或在定价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将资金投向一些高风险的项目。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暂时性的经济繁荣假象,基于投资惯性,提高风险偏好程度,进行大量投资,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四)央行沟通效应

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具有统一控制、统一管理与统一货币的权力。中央银行在保障存款人资金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并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作为发行的银行,央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及统一货币;作为政府的银行,央行主要国家国库及财政,执行金融政策;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充当最终贷款人,并负责收缴与存放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作为管理金融活动的银行,央行主要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及管理。

央行主要通过补充性货币政策利用自身声望及地位,对金融机构进行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不仅通过调高法定准备金率、调高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售出国债等一般性宽松货币政策,还会采取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等补充性货币政策来制止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避免经济的过分繁荣与波动。基于央行沟通效应,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可通过收益粘性效应、货币幻觉效应、央行沟通效应及投资惯性效应等四方面,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中央银行在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可见,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m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是,随着利率水平的降低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低,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

因此,中央银行应谨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结合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及央行沟通效应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制定及调整货币政策,重视其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各金融监管机构也应密切关注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利率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时,央行及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货币政策及金融机构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谭中,粟芳.货币政策,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2]金鹏辉,张翔.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银行业整体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4(06).

[3]解成锋,吴嘀.政治关联,货币政策和市场力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3(10).

[4]牟宝亚.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

货款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支付条款是国际 易合同的一个主要内容。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于贸易双方而言,在贸易结算中的风险以及经营中的资金负担都是不相同的。选择正确支付方式能使进出口双方在货款收付方面的风险得到控制,并在资金周转方面得到某种通融,从而促进交易目的的实现。在选择中,应从贸易双方共同的利益点出发,本着风险分摊的原则,选用综合结算方式,从而促成进出口商的双赢。 论文关键词:支付方式; 选择; 综合 在现有的结算方式中,基本的有三种:汇款、托收、信用证。另外,还有一些延伸的结算方式,如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在实务中,现在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结算方法,如电汇中加入第三方(船方)来控制风险。不同的支付方式对于贸易双方而言,在贸易结算中的风险及经营中的资金负担各不相同。 一、常用支付方式简介及风险分析 汇款是指汇款人(债务人)主动将款项交给银行,委托其使用某种结算工具,通过其在国外的分支行或行,将款项付给国外收款人的一种结算方式。它是产生最早、使用最简单的结算方式,也是其他各种结算方式的基础。 汇款按照使用的结算工具不同,可以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按货物、货款的运送及支付顺序不同,汇款方式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两种运用方式: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其中,预付货款对于出口商而言较为有利:既可以降低货物出售的风险,同时减轻了资金负担;货到付款则对于进口商较为有利:既可降低资金风险,也能先收货后筹款,相当与得到资金融通。如付款的期限较长,甚至可以将货物售出后,用所售收入支付款项。因此,用汇款方式进行结算,风险承担和资金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不均衡。结算的风险(如货物运出后能否顺利收回货款以及货款付出后能否顺利地收到货物)和资金压力完全由一方承担,另一方则相对有利。 托收是指由债权人开立汇票,委托银行通过其海外分支行或行,向国外债务人收取货款或劳务价值的一种结算方式。虽然托收与贸易汇款都属于商业信用基础,但是跟单托收通过用单据代表货物控制货物所有权,从而将结算风险及资金负担在进出口双方之间进行了平衡。对于出口商来说,出口商通过控制货权单据来控制货物,不付款或承兑就不会交单。一般不会受到"银货两空"的损失,比赊销安全。对于进口商来说,只要付款或承兑,马上就能取得单据,从而得到货物的所有权,比预付货款方式安全。 在贸易实务中,托收按照是否附有货运单据可以分为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对不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光票托收;对附有全套货运单据的款项的托收称为跟单托收。其中,根据交单条件的不同,跟单托收可分为D/P(付款交单)和D/A(承兑交单)。D/P(付款交单)按照付款的时间不同又可以分为D/P即期和 D/P远期。不同的托收方式中存在的结算风险也有所不同。在D/P条件下,代收行在买方支付了全部票据金额以后才能将有关票据交给买方,这样卖方的货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在D/A下,代收行在买方承兑有关汇票后就可以将有关单据交付买方,这时卖方已经交出了货物的物权凭证,一旦买方的信用出现危机,到期不付款,卖方手中仅有一张已承兑汇票能约束买方的义务,仍可能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对于出口商来说选用D/A一定要慎重。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L/C)是开证行根据买方(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承担支付货款的书面凭证。这种方式把应由买方承担的付款义务转化为银行的付款义务,从而加入了银行信用,由于银行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有审单的义务,使得结算的程序更为严格、规范,对于买卖双方而言,结算的风 险进一步得到控制;资金融通也更为便利。因此,该种方式被贸易各方广泛接受。 二、选择支付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各种支付方式的特点不同,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 客户信用等级的高低。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很一般或是贸易双方是首次进行交易,应该选用L/C的方式;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较高,可以选用D/P,既可以达到即节省开证费的目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物权凭证的安全性;如果客户的信用等级非常高,就可以选用D/A甚至是直接T/T的方式。 2. 货物供求状况不同。如果是畅销的货品,卖方可选择对自身有利的支付方式,如要求用L/C进行结算,甚至要求买方预付货款。如果是滞销的货品, 则所选择的支付方式可能会有利于进口商,如D/A,甚至可以货到付款。 3. 选用的贸易术语和合同金额的高低。不同的贸易术语对于买卖双方的责任规定以及风险分担有所不同,因此也应根据贸易术语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对于象征性交货组中的CIF和CFR,就可以选用托收和L/C的方式;而对于FXW和实际交货的D组术语,一般就不会采取托收的形式进行结算;对于FOB和FCA等术语,由于运输的事宜是由买方安排的,出口人很难控制货物,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选择托收的方式。另外,合同金额如果不大,则可以考虑选择速度较快、费用低廉的T/T方式或光票托收方式。 选择支付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尽量降低结算的成本,分散结算的风险,促使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以上所列举的各个因素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具体客观情况而对货款的支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正确选用支付方式的建议 从国际贸易实践情况来看,单纯某一种结算方式总是不能满足交易各方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有必要采用综合支付方式进行结算。 1. 汇款和托收相结合。如:先采取T/T的形式预付定金10 %,在装船后T/T合同款的40%,,剩余的50%采用D/P即期付款的形式。这种选择既能保证供货方及时履行发货的义务,又能约束进口人及时付款,同时节省了更多银行费用的支出,也节约了宝贵的贸易时间。 2. 汇款和信用证相结合。如:定金的部分以T/T办理;主要的货款采用L/C的方式进行支付;至于一些余款,以T/T的方式进行。 3. 托收与信用证结合使用。这样的组合既可尽量地避兔不必要的开支,也能对作为物权凭证的单据起到保护的作用。如将D/A和信用证和银行保函结合在一起使用,或要求使用由代收银行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样,原来的商业信用就被转变为银行信用,将出口商的风险转嫁给银行。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支付方式选择是否恰当,会直接导致出口人是否能够安全、快捷地得到货款。在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风险,也要考虑对方的成本,力图达到双赢的日标。所以,要根 据对方的资信等级、货物的供求状况、合同金额的高低、运输方式和种类、财务结算成本高低等因素来决定。同时,灵活运用组合的、综合的支付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的结算,以分散结算的风险。 任晓燕, 任哓鸿. 论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选择.商场现代化, 2007(9). 危英. 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最佳选择. 求索, 2004(11). 余文华. 进出口贸易中非信用证支付方式的运用模式.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人学学报) , 2005(1).

货款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物流金融;质押;违约风险;博弈

一、文献综述

风险控制方面,梁虹龙,欧俊松指出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同时直接利用信贷额度向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上海大学储雪俭提出目前我国物流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主要难点,认为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主要问题。冷丽莲详尽阐述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规避和防范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双赢。陈祥锋主要对物流金融的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范策略。

博弈论视角下,唐少麟,乔婷婷用博弈方法论证了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加以有效控制。储雪俭同时基于委托框架和交易费用的视角对物流金融进行了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物流金融业务顺利开展。杨欢欢运用博弈论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反映各参与方深层博弈关系,实现对该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文章以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为例,分析银行,物流企业,融资企业三方的博弈关系。

(一)基本概念

(1)存货质押融资是对具体货物进行质押。生产供应链上,“零库存”是供应链企业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的关键。实际运行中,库存占用资金往往使融资企业面临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存货质押融资下,物流企业代替金融机构监管货物,贷款期限满,融资企业按时归还贷款,质押货物返还给融资企业。

(2)博弈即参与各方在一定规则下,同时或按照先后顺序,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实施,最终获得相应得益的过程。

(二)基本假设

(1)本文从静态博弈角度分析三个参与主体:银行、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三者都满足理性经济人假设。一次博弈后,银行对融资企业建立信用评级,如果再次出现双方博弈时,理性的银行不会再贷给信用评级较低的融资企业。因此本文建立的是静态一次博弈模型。

(2)融资企业向银行借款,承诺一年偿还本息,并将存货质押在银行指定的物流企业进行监管保存,待融资企业偿还银行本息,收回存货质押物。

假设银行贷款利率为r,存货现销价格P0,质押的存货总量为W0,存货价值占贷款总额的比率为t,则融资企业贷款总额为V=tP0W0。

(3)银行对物流企业监督成本C1,对融资企业的监督成本为C2,物流企业进行存货质押评估,向融资企业收取的费用为R1,,对存货的保存监管收取费用R2。融资企业将贷款进行投资时获得的除去贷款本息后的收益为R3。若融资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收益为R4,成功的概率为p,若投资失败,融资企业收益为0,同时也损失全部贷款,存货质押物将归银行所有,偿还贷款。

(4)存货一年后市场公允价值为P1,库存中的正常损失率为P损。如果物流企业想获得非法收入,选择和融资企业合作,提供虚假信息欺骗银行,付出的掩饰成本分别为C3和C4,获得非法收益分别是R5和R6。

(三)三方博弈

(1)物流企业不与融资企业和银行合作,且银行不对二者进行监督。

融资企业获得贷款后,到期偿还银行本息,物流企业得到融资企业支付的存货评估费和监管费,三方都实现了预期收益。支付矩阵:

这种博弈下,银行不监督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三方都没有合作的情形,但博弈各方都获得了理想收益。

(2)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向银行提供关于融资企业的真实信息。

a.由于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银行不需要对其付出监督成本,只要对融资企业进行监督,成本C2,在银行监督下,融资企业获得正常收益R3 ,支付矩阵:

b.在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情况下,若银行不对融资企业进行监督,此时融资企业有三种可选策略。

第一:融资企业投资于贷款约定项目,银行无监督成本,支付矩阵:

这种博弈下,三方都获得了理想收益,银行应保证在不监督的情况下,融资企业遵守贷款约定,没有违约行为。

第二:融资企业背离贷款约定,投资高风险项目,若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融资企业收益PR4。支付矩阵:

这种博弈下,融资企业为了利益,投资高风险项目,一旦投资失败,潜在经营风险转变为信用风险。

第三:融资企业投资高风险项目失败,质押存货补偿银行贷款损失。存货一年后变现公允价值为P1,存货损失率P损。物流企业则得不到融资企业支付的监管费用。支付矩阵:

这种博弈下,融资企业投资失败,银行只能依靠拍卖存货变现弥补损失,存货变现一般采用公允价值。

(3)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合作,向银行提供虚假情况,物流企业保管质物只能获得较少收益,因此可能向银行提供虚假数据,导致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银行策略为:

货款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11-02

1引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的概念: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

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新思路、风险、融资模式上。有关融资模式的研究,侧重于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关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研究不多,本文在博弈论的基础上,运用博弈模型,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该种模式运作流程及潜在风险。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又称保兑仓)是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下游的,经常需要向上游的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一种融资模式。具体来说,在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若融资企业未能足额提取货物,核心企业须负责回购剩余货物),银行、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共同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允许融资企业(购货方)向银行交纳了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并有银行控制其提货权。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了既定仓单的评估和监管责任,确保银行对提货权的控制。

2.1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博弈分析

模型假设:贷款额度为L1,利率为r1,企业的收益率为β1,融资企业违约时,银行向核心企业的索赔额为F,银行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成本费用为C,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融资企业违约概率为p1,其守信概率为(1-p1),银行的贷款概率为q1,惜贷概率为(1-q1)。

模型构建: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其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博弈时间为第一个计息周期)。

以图1所示的仓融资模式操作流程为例进行分析。

①核心企业(供应商)与融资企业(购货方)签订购销合同。

②融资企业凭购销合同向商业银行申请仓单质押贷款,用于向供应商支付交易货款。

③商业银行审查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及资金实力,如果审查通过,与核心企业签订质量保证和回购协议。

④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⑤核心企业在收到银行同意对购货方融资的通知(确定授信)后,向银行指定物流企业的仓库发货,并取得仓单。

⑥核心企业将仓单质押给商业银行,银行开立以融资企业为出票人、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承兑汇票,并交付予核心企业。

⑦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承兑保证金和手续费。

⑧商业银行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给购货方,并告知物流企业释放相应金额货物给购货方。

⑨融资企业获得货物提货权,去指定的仓库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

⑩循环⑦一⑨,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等于汇票余额,融资企业将货物提完为止;或者汇票到期,而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核心企业需回购仓单项下剩余质押物。

2.3风险分析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融资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的物流企业和银行,这种模式的业务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银行的风险。首先,物流企业专业负责货物的监管,随时掌控货物的相关信息;其次,银行控制着存放在物流企业货物的归属权,融资企业需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才能获取相应额度的提货券,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最后,供应商与银行签订的质量保障和回购协议,这些措施都能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保障银行的利益。但是风险是不能被完全消除的,下面将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第一,客户企业的资信风险。这里的客户企业包括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供应商)。(1)融资企业的资信。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状况、生产实力以及是否具备履行供应链合作的能力,还要对其供应链背景下真实的业务运作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的优劣,此外还要了解客户重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用情况,是否符合供应链战略和银行长期合作的要求。(2)核心企业的资信。核心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商品质量以及信用都有可能带来风险。如果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以次充好,导致经销商无法正常生产销售产品,不能按时偿还贷款,将影响整个业务的顺利开展。并且这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需要供应商承诺回购,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若经销商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核心企业应在到期日回购剩余质押商品,因此供应商的回购能力是审查的重点。

第二,质押物监管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承担着商品的监管,所以质押物的监管风险主要取决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在选取物流企业时,应重点考察其操作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具有较强的货物监管能力、信用状况是否良好等,以降低监管风险。

第三,质押物的价格波动风险。质押物的价格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影响,其价格波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质押物的数量和价格波动幅度,所以银行在进行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不仅要考虑其用途、性能、在交易市场的价格是否稳定、是否容易流通、是否可以作为质押品,还要对质押物的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3结论

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可以淡化由于企业自身弱点而带来的融资限制,也可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实现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可以用于企业采购阶段,本文通过博弈论模型论证了利率和索赔额是银行控制风险的关键点,详细阐述了该种模式的运作流程,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上也做了一些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2]余岚.浦发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5).

[3]何宜庆,郭婷婷.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0,(6).

货款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借贷资本过剩与短缺 不对称信息 信用风险 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0,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030-03

引言

自2009年中国经济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的平台融资、金融机构信贷融资、民间融资及企业自有资金融资规模高速增长,国际热钱在利好的汇差、利差下大量涌入,显示出货币资金充裕,信贷政策宽松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型的景象。在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经济形势却日趋艰难,出现了滞胀和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在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固定资产投资压缩的态势下,贸易公司、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间流转的大量借贷资本面临资金链断裂和资本流出的困境,存在巨大的债务风险和经济衰退危机。这使得市场消费和投资预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受实体经济市场盈利水平下降的影响,借贷资本市场出现过剩与短缺的失衡状态。

2013年6月20日,央行发行20亿元央票,收紧流动性,直接导致市场出现“钱慌”,银行间市场利率几近失控式飙升到30%,银行的惜贷情绪导致信贷资金短缺。从这种现象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对市场作用有效,这有可能是由于目前借贷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修正借贷错配现象有可能引发信贷危机,从而导致中国的经济衰退,如发生衰退,多大程度可以承受;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调控借贷资本的过剩和短缺,以使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本文在界定借贷资本过剩和短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不完全信息下借贷市场性质及信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借贷资本市场信用失衡状态下的信用风险模型,以期提出有效的可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协调,避免经济衰退的发生。

一、借贷资本过剩与短缺

马克思对借贷资本过剩的分析是通过货币资本与现实资本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的。马克思所讲的现实资本是指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现实资本的积累即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货币资本则是指生息资本,也即借贷资本{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借贷资本即用于生息的资本。”{2}而现代意义上的信贷资本是借贷资本逐步演化并具有独特职能的一种货币资本{3},本文采用“借贷资本”是因为它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环节之一。在金融衍生品日益多元化,信用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借方的融资行为与贷方的投资行为逐渐产生专业化的分离,形成了以借贷资本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投融资市场。借贷资本已不仅仅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而更多的是融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这扩大了借贷资本的资产负债链条,更密切地影响着宏观经济走向。借贷是货币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借来的货币是有成本的,贷出的货币是有利息收益的,它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在完全的市场信息条件下,宏观经济再生产均衡以借贷资本的供给与需求均衡为前提,结果预期资产价值等于未来现实资产价值,借贷资本收入就是企业利润所得。

但现实社会中,市场信息不完全、不完备是客观存在的,行为人的有限理性加大了对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借贷资本在信用的作用下,一方面,借贷资本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实体经济部门再生产能力,出现生产过剩现象;另一方面,在财富预期的推动下,会自我膨胀,推高货币的虚拟价值,最终出现泡沫经济。信用的扩张使整个社会(机构和个人)的金融杠杆率过高及负债水平过高,从而导致严重的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马克思从信用角度提出了借贷资本的过剩与短缺问题,他指出:“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但只要这种再生产过程的正常紧张状态受到破坏,信用就会减少,……正是在这个信用最缺乏的时刻,不是闲置的寻找出路的资本,而是滞留在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内的资本数量也最大。”{4}他还提出:“在危机时期,借贷资本的需求达到了最高限度,因此利息率也达到了最高限度,利润率几乎没有了,与此同时,对产业资本的需求也几乎没有了。在这个时期,每个人借钱都只是为了支付。”马克思认识到市场信用扩张和收缩是造成借贷资本的过剩与短缺的原因。

这里借贷资本过剩是指投融资市场中,借贷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而借贷资本短缺是指投融资市场中,借贷资本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信用危机,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5}信用对经济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携带信用的借贷资本流动可以显示社会的产业状况和消费状况,但由于信息不完全,预期偏差,借贷资本总是处在过剩与短缺的同时存在的失衡状态中,这给导致宏观经济调控带来了困境和风险,如调控失当会面临金融泡沫与资产泡沫破裂风险,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失败。

二、不完全信息下借贷资本过剩与短缺的信用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一般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在融资方与投资方的普遍分离的信贷市场中,使得信用风险存在于广义的信用渠道系统内。信用风险不仅仅是一种违约或违约可能性变化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而且是市场风险反映在信用市场中。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利率变化,汇率变化,使得资产估值发生动态变化,资产价值的波动直接导致了借贷资本的利息支付和索取能力的失衡,而这往往因为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使得经济情况变得更糟。信贷市场中,借贷资本的货币形态都具有利息索求,它们所获得的利率与短期国库券利率之间的差异与货币政策毫无关系,仅仅与交易成本相关。{6}

在信息完全的状态下,借贷资本市场可以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均衡配置资源,而信息不完全状态下,交易成本的存在,并不能使整个市场出清,存在借贷资本过剩与短缺现象,在市场发生动态变化的情况,存在着始终绕不开的信用风险。借贷资本市场越发达,出现系统性的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

1.不完全信息下借贷资本市场的特性。不完全信息是信贷市场的常态,在不同的情境下信息表现出来的真实程度、有效性是不同的,可以鱼目混杂。这使信贷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完全信息下,信贷市场具有如下特性:

(1)信用关系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诸如信息筛选等交易费用。

(2)在信息不完全的制约下,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理性”程度不可能无限的、完全的,而通常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非理性的。故信贷市场中的信用关系主体都是有限理性的,这增大了信用风险的异常程度。

(3)不完全信息下的信贷市场存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控成本机制,在这些机制作用下产生了信贷配给这种信用效应水平不高的情况。

(4)不完全信息下信贷市场存在高杠杆性和去风险性,故市场关联交易众多,信贷链条长。信用风险关联性众多,信贷市场的风险波动直接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

(5)信贷市场由于存在资产定价预期,货币价值预期,行业利润预期,所以市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与否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对整个经济作用的传导机制,

2.不完全信息下的借贷资本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假定借款者可以投资于风险低的项目A和风险高的项目B,两项目回报率的情况是RA>RB,成功的可能性是PA>PB,如果借款风险上升,则借款者的预期收益会上升,而贷款者预期收益会下降。

但实际中,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贷款者的有限理性,借贷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论是经济上升,还是经济下滑时期,由于风险厌恶,贷款者往往以提高利率的方式把资金贷给预期收益高的借款者,这样借贷市场的利率升高挤压了一些低风险,预期收益低于利率成本的借款者,最终低风险者会退出借贷市场,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借贷的博弈中,高风险占了上风,结果推高了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总之借贷资本市场逆向选择的结果是:风险低的借款都退出了信贷市场,风险高的借款者进行交易,导致尽管存在超额的贷款需求,贷款者也会发现提高利率无利可图。

另一方面,如果在事后贷款者对借款者非完全信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借款人会倾向于投资风险高的项目B,借贷人无法把握投资风险,结果风险低的A项目得不到充足的贷款,而贷款者由于无法控制风险会选择惜贷的行为。这样借贷资本市场道德风险的结果是:借款者投资于风险高、违约率高的项目。

总之,借贷资本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借贷资本更倾向于投入到风险高、违约率高的项目,这也导致了借贷资本过剩与短缺的失衡问题。

三、借贷资本失衡下的的信用风险模型分析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度量信用风险考虑四个因素:违约概率、违约损失、风险暴露和年期。借贷资本市场的信用风险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当经济处于上行区间时,上升的市场收益率,使得借贷资本信用风险不会暴露;当经济处于下行区间时,下降的市场收益率,会造成借贷资本信用风险暴露。

可看出:在市场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借贷资本的信用风险损失发生在这样一个区间,即预期的产值与实际产值之间,在违约概率、杠杆率作用下发生信用风险的损失要大于借贷的资产。其中,杠杆率与信用损失成反比,即杠杆率提高,信用损失降低;市场利率与信用损失呈正比,即利率提高,信用损失也会提高;违约概率与信用损失呈正比,即违约概率提高,信用损失也会提高。

四、小结

在市场不完全信息下,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往往获得更多融资,最终扩大了产能供给,吹大了泡沫;而低风险、低收益项目往往难以获得急需的融资,过高的融资成本会导致这些项目无法生存。但是一旦失衡的借贷市场导致市场消费下滑或停止,出现低迷时,资产定价预期、行业利润预期、消费预期等会下降,在风险厌恶的情绪下,一是市场利率提高,致使企业,无论是出于投资目的,还是支付目的,融资和还款成本提高,造成企业资不抵债,增加信用违约风险和损失;二是企业的杠杆率无法继续在高位运行,市场的去风险行动,使得高杠杆率的企业出现信用违约风险,造成借贷资本市场的坏账损失。此时借贷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大部分用来支付而不是投资,资金空转,利率升高,在经济低迷的状态下借贷资本市场,更容易出现系统性的、严重的信用违约风险。

如何解决借贷资本失衡,规避信用风险,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现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通过放松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和金融资产价格―利率能自动调节使市场出清的假设,提出了利率并非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途径,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Bernanke和Gerlter指出前者着眼于存款准备金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后者则立足于企业的财务健康和净值变化及其导致的外部融资溢价。但是从中国目前的金融数据看,存款准备金措施并没有完全起到改变借贷市场借贷资本流向的效果,不是通过规避货币政策的方式在暗流涌动,就是紧缩了市场的贷款供给,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所要求的融资体制,不利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平衡。

通过分析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信用风险模型,笔者认为采取低利率和确立债券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借贷资本错配现象,也会对经济转型产生效应。首先,货币政策采取低利率工具,一般意义上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它可以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导致通胀的风险,但是低利率对经济转型有正的效应,低利率避免贷款主体盲目地追求高利率回报,给市场带来信心的同时,也为低风险者带来了融资机会,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有利于传导正确的信贷市场信息,使借贷资本流出高风险行业。其次,低利率政策有利于解决经济低迷时期的支付问题和去杠杆率的问题,规避了资金链断裂所出现的信用违约风险。第三,低利率政策有利于调控资产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使资产价格理性回归。第四,采取确立债券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修正扭曲的商品市场价格,使产业良性发展。最后,债券基准利率有利于稳定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企业投资项目的期望收益回报概率的提高,有利于放松银行贷款风险,减少银行惜贷现象,有利于维护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

注释:

{1}范从来.马克思借贷资本过剩理论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5(3).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P542

{3}汪军召.信贷资本逐利模式与实体经济分析.商学苑.2012(3).78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P546-547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P548

{6}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9).P69

参考文献:

[1] 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迈克尔.曾伯格.经济学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胡小洋,谢宇.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4)

[4] 刘伟,张辉.货币政策与传导机制研究进展及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

[5] 汪军召.信贷资本逐利模式与实体经济分析.商学苑,20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