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经济组织

新经济组织

新经济组织

新经济组织范文第1篇

RTA的大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快了建立单一市场的步伐,最终成立了欧洲联盟(EU);美国在“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向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向发展;亚太经合组织(APEC)宣布成立。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参加了某种RTA。

RTA有多种,从单纯的关税优惠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从贸易安排的水平看,可以分为五类: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优惠贸易安排是给予一些贸易伙伴部分优惠,属于最为松散的一种RTA。这包括单向安排,例如普惠制安排,也包括互惠安排。当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之间彼此取消了所有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就形成了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成员如果取消了它们之间所有的贸易障碍,并且对外设立了共同的贸易障碍,就是关税同盟。如果这种安排超出了国际贸易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和服务的自由交换,而且要求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便形成了共同市场。再进一步,就是经济联盟,连国家经济政策,包括税收和货币都是统一的。

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了新的发展,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遍及全球。区域经济组织的构成基础发生了变化:

1.突破狭义的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影响最大的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遍布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2.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始组建区域经贸集团。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所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运行良好,并准备向拉美其他发展中国家(智利以及加勒比海各国)延伸。东盟(ASEAN)也抛开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接纳了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

区域合作出现多层次性,成员身份交错重叠。一些较大区域经济组织内出现了次区域经济组织,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一个国家同时加入两个或两个以上RTA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例如,墨西哥不仅加入了NAFTA和拉美一体化联盟,还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及亚洲各国广泛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APEC中就包含了NAFTA、ASEAN等区域组织国家;而现在的ASEAN又即将发展“10+1”和“10+3”自由贸易区。

由于新型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区域组织的研究领域也在扩大,笔者认为区域经济组织的概念应该有新的解释。

2002年11月4日,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它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2004年11月29日,在老挝万象召开的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是规范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处理有关贸易争端的法律文件。

通过对《框架协议》的分析,笔者认为《框架协议》目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最终区域贸易优惠安排的成员之间彼此取消所有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区内成员间贸易互免关税,但各成员可对从其他非成员国进口的货物自主设定关税税率。但无论是“10+1”还是“10+3”合作,并不是取代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不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扩大,而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驱动下,东南亚各国为实现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组织。

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或者说是非正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坚持“非机构化”原则。这类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有最终目标但没有严密的行动计划;成员自由参与,自主承诺,自主执行;没有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机构化运作方式。

从组织结构上看,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一般没有常设的强有力的秘书处,个别的虽有很小的秘书处,但它既不是权力机构,也不是实施与监督机构,只具有文件整理和起草的职能。每年的工作目标和进展完全取决于会议的讨论情况,没有硬性要求。《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没有规定常设机构,第12条仅对谈判机构作了说明:1.已建立的中国―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简称“中国―东盟TNC”)继续负责执行本协议中所列的谈判计划。2.各缔约方在必要时可以建立其他机构来协调和实施依照本协议开展的任何经济合作活动。……4.……东盟秘书处和中国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应联合给与必要的行政支持。

第二,开放市场的大目标明确,但缺乏统一和严格的行动计划。

新型区域经济组织支持开放市场和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总方向,但缺乏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分阶段要实现的目标。而且由于各成员之间在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多样性,在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和速度上,没有统一的要求。

《框架协议》第1条就明确了目标:1.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2.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3.为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制定适当的措施;4.为东盟新成员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一体化提供便利,缩小各缔约方发展水平的差距。协议第8条虽然描述了时间框架,但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如:“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各项协议的谈判应于2003年开始,并应尽快结束,以依照相互同意的时间框架付诸实施”。

第三,以探讨和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问题为主。

由于区域经济组织各成员往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各成员在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的立场不可能完全相同。为了避免争论和低效率,通常会讨论一些宏观性的经济政策性问题和更具全球性的经济贸易问题,而且以所有成员国共同感兴趣为前提。因此,在促进成员内部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的具体内容不是很多。

《框架协议》涉及的货物贸易除“早期收获”计划外,涵盖的谈判内容均是原则性规则,如:原产地规则,配额外税率的处理,透明度以及关于补贴、反补贴措施和反倾销措施,和基于WTO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现行规则,便利和促进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和充分的保护等。

第四,坚持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没有强制性。

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由各成员自主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它不同于以法律或条约形式约束成员国之间合作的一体化集团或组织,没有强制性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对成员国没有硬的约束力。《框架协议》规定,“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中,给各缔约方灵活性,以解决他们各自在货物、服务和投资方面的敏感领域问题,此种灵活性应基于对等和互利的原则,经谈判和相互同意后提供”。中泰之间签署的“水果蔬菜零关税协议”就是在中国和泰国两国之间率先展开自由贸易,而不是在中国和东盟之间。

第五,重视经济技术合作。

传统的区域经济组织,一般把工作集中在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等市场开放问题上,较少涉及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的问题。但是,新兴区域经济组织比较关注经济技术合作内容。《框架协议》第7条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述,列出五个优先合作领域。不仅如此,《框架协议》还指出了加强合作的措施,如标准及一致化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和非关税措施;海关合作;促进电子商务;技术转让等。

《框架协议》全部是由发展中成员构成,不是把“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割裂开而是相联系,即通过发展“经济技术合作”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这样既有利于发展成员推动“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在获取经济利益上有了共同点,如此才会引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正是因为如此,发展成员在设想“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和项目之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既利于经济合作的开展又能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尔后再逐步扩大参与各方都感兴趣的其他项目和方面。

新经济组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变革组织创新思路

新经济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新经济形态,它是随着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涌现的全新经济形态。在内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交易规则、商业惯例等方面都有其新的特点,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知识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动力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发展环境,而创新则是其灵魂。

新经济依托信息和高科技产业为动力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运行方式,也构建了全球化的经济分工格局,其对资源配置、经济结构、分配原则、市场规律乃至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作为经济社会最活跃个体的企业尤其会感受到变化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全方位冲击和挑战。

一、新经济与企业变革

新经济要求企业改变其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经营思想、技术、产品、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因为它使企业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化、国际化、高速度、高效率和高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必须积极开展变革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1.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新经济时代给企业战略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企业竞争上升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知识在创造价值和利润中的作用已上升到决定性的地位。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可归为三类:技术诀窍,如新工艺、新设备,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信息,好比企业经营过程的血液,能提升整体运营质量和速度;管理经验,它是最难效仿的竞争资产,在企业战略成败中享有重要地位。传统经济下的规模化成本优势将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转变,因为后者不但能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反应,还能积极勾画出未来产品与服务的模样。

一些成功的企业通过对以消费为导向的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投人,奠定了其知识源泉的优势地位。如微软公司将有效的团队工作当作改进产品性能的方式,通过在公司内部信息共享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从而将新技术迅速地应用于诸如光缆电视、广播、旅游以及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新业务中。

2.反应迅速的扁平型组织

组织结构是影响企业效能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决策高度统一、分工细致明确的臃肿的组织结构只能适应消费需求变动缓慢、市场格局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新经济时代企业面对科技高速发展、市场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要建立能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优势、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有效利用组织学习创新能力的组织结构。跨部门职能团队、扁平型网络组织等柔性结构以高效的决策速度和对知识优势的利用成为新时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

3.人本化的管理与激励制度

随着企业中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新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全新经济形态,是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智力为支撑的社会经济,它对人力资本的经营与效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与激励更为注重。

在激励制度创新方面要注重个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自我激励,同时奖励分配应有利于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改革、公司协作学习、整体创新等方面。如把按部门业绩决定奖励转变为部门绩效考核与整个公司业绩挂钩的绩效制度,在评判经理业绩时纳人各单位帮助其他单位努力程度的评判等,将学习与报酬建立起关系。

4.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

网络化是新经济的一大特点,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大大改善了企业原有的信息基础环境,一项新的信息技术往往会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过程、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全新设计和改造,这也使组织的管理呈现动态性的特点。

5.创建推崇学习、反应灵活的组织文化

新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依赖,要求企业设计一种制度来推动整个公司的知识创造与信息共享,一种推崇学习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变革的旗帜。企业文化的改革要在短期内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一些有效的做法,如改变决策过程使其更加注重全局观念,通过学习与奖励挂钩鼓励组织学习等通常能加快文化变革的速度。

推崇学习的组织文化会激励管理者们对持续不断改进组织整体绩效的追求,也会增强公司的灵活性与反应能力,在变化迅速、发展迅速的环境中,快速反应能力往往是有效竞争的关键。

6.战略联盟的流行

新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单独的企业要想独自控制技术知识,要想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上都保持优势已越来越不可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实行正确的战略联盟也成为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一旦一个企业通过联盟和合作协议获得了单靠自己得不到的宝贵资源和能力,它的竞争优势就大大增强了。

新经济要求企业变革,尤其要求企业在组织方式上开展创新,因为组织效能是企业迎接新挑战的关键所在。概括地说,新经济要求一种动态的、过程化、网络化的组织;一种反应迅速、能够快速学习与创新的组织;一种具有协作共享及共同愿景文化的组织;一种与外界建立相互信赖伙伴关系的组织。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创新的新思路

在企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仍按照传统惯例坚持企业组织设计是从属于战略的这一观点,显然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今天的市场更加无常,行业界线模糊要求企业制度更为灵活,技术空间的发展和竞争空前的加剧要求我们树立独特的组织能力能为竞争优势不断提供持久动力的观点。在这种观念下,我们要逐步摆脱对战略结构的静态评价,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组织设计中广泛地开展创新。

1.追求价值最大化

传统的组织设计往往围绕交易成本与何种结构能使成本最小化来展开分析。但交易费用经济学在解释组织与竞争力关系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它的人类模型动机基础,它将“信任缺乏”看作“交易费用的最本质原因”。二是它的分析是静态的。

因此,作为在一般均衡条件下评价各种制度安排相对效率的分析框架,它的成本最小化度量标准日益变得脆弱。在今天大多数组织面临动态的非均衡条件下,价值最大化逐渐成为组织设计更恰当而广泛的标准。

这一制度安排要求我们关注信任在组织效率中的作用。日本一位研究信任在经济和组织分析中作用的学者曾指出“一国的福利以及它的竞争能力都受到一个独特的、深蕴其中的文化特征的限制,即社会内在信任度的限制”。社会信任为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打开了机遇之门,使今天组织间广泛的联盟与联合及组织内部的合作成为可能。譬如组织与供应商间的关系模式的变化,由过去开发多种供给渠道以降低风险转变为足够信任下的与少数供应商共享信息和保持长期联系,这种关系模式的变化使合作的潜在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的休现。这一新的关系模式被称为供给合作制同盟,它使企业在价值创造中可利用一批老练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广泛接触这种关系提供的知识和新观点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它将充分利用外部供应商的资金、革新和特殊的专业能力为顾客服务,从而创造了比在传统高度集中、组织中所能产生的更为综合性的学习和革新。可见在动态环境下,最重要的效益来自于不断提高的学习能力及在组织产品和经营发展中的反应速度,而价值最大化设计的根本力量在于它提高了社会关系和智力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而不是降低了交易费用。

2.从和谐一致到创新张力

传统战略组织理论强调协调与整体一致性,认为效率取决于一系列组织要素的互助配合和内部的协调一致。组织中的这种和谐一致模型通常要通过不断调整而逐渐形成,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制度刚性,成为相对稳定环境下效率的有力来源。但这种内部完整性也会成为抵制变革的主要力量。在变幻无常的动态环境的条件下,往往需要更加频繁的组织革新,和谐一致的模型就会变得愈来愈不合适。

协作可以形成一致,而过分强调它就可能产生过分适应现状的危险。在动态环境中,革新、学习和战略更新能力成为组织效率的源泉,这使鼓励一定程度的创新张力和不和谐及不一致成为组织设计的新的方向。考察许多曾经成功的公司走向衰败的经历,我们认识到管理者所面临的最难的境地是“短期内他们必须不断提高战略、制度、文化的适应性和一致性”,而长期内又不得不去“破坏使其组织获得成功的那种一致性”。因此,为了平衡过分适应现状的风险,组织需要容纳各种互相冲突的结构、程序和文化,毕竟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就是‘“不满”。组织资源和目标间的差距可使战略制定的重点由互相配合转移到灵活伸缩上,而这种创新张力和目标危机往往成为动荡环境下组织自我更新的首要动力。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鼓励创新张力和不一致融人自身的企业文化当中,英特尔公司安迪·格鲁夫强调‘“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建设性对抗氛围,宝洁公司曾制定促进公司内部品牌竞争的机制,可口可乐公司的罗博特·伍德卢夫和保罗·奥斯丁说“世界属于永不满足的人”,“一定程度的紧张和摩擦是激励人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必备条件”。未来的组织是通过对’.形式的一致和力量的矛盾”的动态管理来获得效率。

3.从结构方案到哲学观念

战略矩阵和矩阵结构的发展一度曾使人相信: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可以管理任何业务,业务的任意多样化组合都可以在适当的战略框架和组织设计下得以有效管理,但具体的实施却始终面临众多挑战。将矩阵式组织看作是处理不同业务单位间相互关系的制度方式的看法已经被实践连连质疑,越来越多的多元化跨国企业管理中的根本摩擦与矛盾要求人们摆脱静态结构方案的限制。

视矩阵管理为一种观念框架的联合模式应运而生,它用于管理多元化跨国企业。这种模式和传统模式间最根本的区别表现在战略责任和职权的移交方式上。例如ABB公司为解决区域经理既向全球业务方面总经理报告又向所在国总经理报告而带来了责任模糊,它采取不把公司实体细分为几个单独分支,由上层进行指挥和谐调,而是建立了‘“总体要求下的独立性和便于管理的业务单位”的管理概念,从而使组织内部竞争协作达到更好的平衡;而且业务单位自治有助于引起更多的学习和变革,对“双重身份”的接受又保证了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可以实现共享和传播。同样,施乐公司也要求分区经理们处理好自主和协作间的矛盾,而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则一直在努力创造一个既可以利用全球化规模和多样化带来的效益,同时又避免官僚式统治和等级职权的死气沉沉的企业。他们跨国管理成功的共同关键在于把矩阵模式当作一种揉合管理技巧及文化的制度哲学,而不仅是一个单纯结构方案来采用。这也是未来解决多样化跨国经营公司内组织与竞争力关系方面矛盾的一个崭新观点。

4.创建有机系统

把组织看作是战略付诸实施手段的观点,可归为战略管理的“设计学派”,这种服从战略的定义及对一致和协作的认识,其实都是牢固建立在机械论观点上的,它与我们前述对价值最大化、创新张力和联合哲学的强调是存在极大分歧的。今天知识资本成为财富的首要推动力,战略管理的重点已放在企业内部更广泛的战略形成、革新和职权的责任移交上。与传统机械模式截然不同的是认为战略形成从根本上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计划过程的观点。这是从精确手段到有机系统的转变。

彼德·圣吉博士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系统思考为我们理解有机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机系统强调综合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在有机系统中,整体系统和它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比在机械模式中要松散得多,它通过交互式的互相调整过程达到整体系统的一致和综合,而在机械模式中这通常是由管理者个人操纵的转化过程。有机系统的整体总是大于部分的加总,因为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具备整体的特征,绩效来自于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大多数与众不同的杰出公司正在受益于这种创新设计,从本田汽车公司到沃尔玛特、到美国有线新闻网,它们都是整体的、有机的价值驱动的创新者,如果以机械的方式是无法充分分析和效仿它们的竞争优势的。

新经济组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十七大;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3-0034-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关于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精神,对重庆市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时期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在参与重庆市委组织部课题《加强重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主持校级课题《重庆村级党组织执政能力研究》以及参加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持的“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的调研时,曾深入到重庆市九龙坡区、沙坪坝区、荣昌县、丰都县、石柱县等区县,就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进行了调研,掌握了一些数据和材料,在这些调研材料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ヒ弧⒅厍焓行戮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概况

ブ毕10年来,随着重庆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在全市党建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努力下,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调研表明,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在全国首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交流了经验,很多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1. 新经济组织设置模式灵活多样

ジ据新经济组织的数量和发展速度,重庆市采取单建、联建、派建、统建、改建、挂靠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设置党组织,积极创新组建方法。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规模以上新经济组织单独建立党组织,不足3名正式党员的规模以下新经济组织则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建立党组织。在规模以下新经济组织较为集中的地方,采取楼宇建、市场建、商业街建、园区建等模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党组织建成后由属地上级党组织管理;对分散的规模以下新经济组织因地制宜采取挂靠建、村社建、社区建、行业建、协会建等模式建立联合党组织。重庆市沙坪坝区则在总结“挂靠建、区域建、联合建、行业建”等组建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商务楼宇建、特色片区建、行业联线建、流动集点建、群团协作建”等新模式。

2.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覆盖率

サ匙橹高度重视,成里了专门的机构。自2006年7月重庆市“两新”组织工委成立以来,区(县)也成立了“两新”组织工委,有的街道(乡镇)则成立了“两新办”,加强新经济组织党的创建工作。这些机构建立后,采取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方式,通过党建指导员的努力来促进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创建,如荣昌县双河镇通过确定金龙玻璃厂、镇煤矿、渝双客运公司、梅石坝养鱼协会党支部4个党建示范点,坚持把示范点建设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切实加强工作指导,促进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努力,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创建率和覆盖率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 直辖以来,重庆市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发展迅速,截至2007年8月底,全市建立了新经济组织党组织7402个,其中单建党组织5624个(规模以上企业3354个),实现了单建率100%的目标。

3.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004年8月,笔者在参与市委组织部的调研课题《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时,根据掌握的资料,发现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围绕“五个好”的目标,广泛开展企业党组织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职工的活动。尤其是在2006年重庆市委成立“两新”组织工委以来,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在服务企业和社会发展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广大职工普遍反映,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平常能够看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危急关头能够豁出来”。许多业主和外商称赞共产党员是“最优秀的员工”、“可靠的合作伙伴”。2007年7月,笔者在参与重庆市委党校主持的名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的调研时,到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志成机械厂、九龙制罐厂、重庆市食为轩食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广大职工普遍反映,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员表现突出。在力帆集团技术攻关中,50个项目中有28个被党员揭榜,130项专利申请中的82项是党员参与完成的。据初步统计,在全市“两新”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党员比例在60%以上。80-90%的党员处于管理岗位和关键岗位。在生产工作一线中,80-90%的党员成了技术能手、生产标兵。

ザ、新时期重庆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难点与困境

ネü调研,我们发现,从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趋势来看,重庆市新经济的组织党建工作仍然是全市党的基层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ヒ皇蔷费缺乏、阵地狭小。特别是重庆市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民族地区,“新经济”组织大多处于创业阶段,许多都是中小企业,企业的主要精力是发展生产和争取利润,加之党员数量偏少,经营场地狭小,没有必需的活动阵地,党组织的活动受到限制。

ザ是少数业主和一些党员的思想认识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一些企业主政治观念淡薄,有的企业主特别是非党员企业主由于对党的方针、政策不了解,存在“三怕”心理:一怕党组织活动频繁,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增加管理成本。二怕党组织建立后,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打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削弱或制约他们的权力。三怕党组织建立后企业的一些劳资问题受到监督,增加自身负担,因而对建立党组织缺乏理解和支持。

ト是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表明,由于主管或挂靠关系的变动,有的党组织甚至一时找不到上级组织,组织管理出现了空白。还有的党组织关系既隶属于业务主管单位,又因为就近原则,在邻近的社区内参加组织活动。有的参照中央关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将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进行属地管理。

ニ氖堑吃绷鞫频繁从而出现管理难现象。新经济组织数量多、成分杂、分布散、党员流动快,党组织“缺位”导致党员教育和管理问题突出。调查表明,一些新经济组织的农民工党员,由于流动速度快、岗位分散,部分新经济组织存在流动党员难查找、组织关系难转移和党员身份难证明等问题。

ノ迨堑匙橹和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够。调查表明,有些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忙于企业生产经营,平时不注意学习,存在有组织无活动的现象。有些党员头脑中存在“雇佣”思想,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同是企业主的“打工仔”,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甚至一些农民工党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党组织已经不怎么管用了,靠个人“关系”和朋友能帮助自己、家人和亲戚解决就业问题。

ト、加强新时期重庆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ッ魅妨诵率逼谥厍焓行戮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现实情况、存在的问题,就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来改善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引领这一领域党建工作有序发展。

1.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协调各方,理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管理体制

ヒ充分认识新经济组织是党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新经济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要建立“四位一体,齐抓共管,明确职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理顺这一领域党建工作的管理体制。一是各级党委要把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作为重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政治领导。二是组织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发挥牵头协调的作用,督促指导主管单位和属地党组织抓好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三是业务主管单位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好对其日常管理工作的职责,要帮助符合建党条件的单位建立党组织,并指导其党建工作。四是属地党组织要对辖区内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负起管理职责,对于一些对应性不强的新经济组织和暂时没有主管单位或主管单位不明确的新经济组织,属地党组织要实行“兜底管理”,主动负起责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沟通联系、做好服务、加强指导。

2.保障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和活动载体

ケ匦虢立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把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费与村和社区等其他领域的党建工作同等对待、统筹解决。建议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新经济组织采取“企业出一点,党费拨一点,各级补一点”这样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解决。但是,在生产经营比较正常的新经济组织中,党组织活动经费就要在企业管理费中列支。重庆市力帆集团在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的保障方面就做得很好。党组织的活动场地尽量在新经济组织内部解决。条件具备的应单独建立规范的活动室。办公场地紧张的,党员活动室可以与会议室共用。情况特殊,党组织自身又无法解决活动室的,需要开展活动时由上级党组织协调就近安排。把农村、社区网络党员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新经济组织自己的活动室等资源整合起来,使党组织的活动有阵地、有场所。沙坪坝区在抓好活动载体方面,运用“三贴近”、“七彩工程”等活动载体,推行“三展示”(展示身份、展示形象、展示作用),做好“三服务”(服务员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3.加强对新经济组织中流动党员的管理

ピ谑七大报告中,胡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为此,首先,应建立城乡统筹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 “严把入口、规范管理、出口对接”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实行新经济组织党员情况记录卡、信息卡制度。其次,加大对“隐形党员”、“口袋党员”的清理力度,继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比如石柱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查找长期未与党组织联系的党员,动员流动党员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做好流动党员身份确认工作,建立完善党员服务中心(站所),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关爱服务,促使他们主动亮明身份、接转组织关系。最后,坚持“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流入地与流出地相结合”的原则,对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的企业,坚持以经营地为主的原则,实现党的组织管理。重庆市九龙坡区坚持以属地为主、行业为辅的原则,对再生态的非公有制企业,以行业管理为主;对新组建的原生态非公有制企业,以属地为主进行管理;对个别有影响、业主有要求的企业,按行业归口管理。

4.切实加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ソ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健全融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包括建立党员意识养成机制、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党员能力增添机制、党员责任落实机制、党员行为约束机制、党员进步激励机制。例如,荣昌县双河镇建立并完善了党员情况记录卡制度、党员的目标量化评议考核机制。建立了党建工作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了“服务职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党费收缴管理、党建联席会议等制度。

ネ时还要抓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把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负责人作为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新经济组织党务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改进新经济组织党务干部的选配方式。其次,建立健全全市新经济组织党务工作人才库。在广泛吸收社会工作人才的同时,重点把那些愿意到新经济组织工作的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员领导骨干及优秀年轻干部集中在人才库中,采取新经济组织与入库人才双向选择、协商待遇的方式,或干部挂职锻炼的方式,输送一批党务工作人才充实新经济组织。最后,切实抓好党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工作。

5.做好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

ナ七大通过的新《》对新经济组织中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党组织的功能进行了定位: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在促进经济、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呢?

ナ紫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务。一是通过建言献策发挥和体现在决策中的参与作用。通过决策层的党员或党组织的负责人向企业建言献策,增强企业党组织在决策等重大问题上的影响力。二是重点是要围绕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三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充分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四要注重理顺各种关系,解决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要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凭借群团组织具有特殊的社会“亲和力”,赋予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的权力和渠道。

新经济组织范文第4篇

一、新经济组织基本概况

1、改制企业情况。

全区现有法人企业758家,已完成和完善各种形式改制企业699家,占企业总数的92.3%,企业改制形式有: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有2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62家,租赁和兼并264家,清理甄别238家,改制企业资产总额近一亿元。

全区改制企业现有在职职工7933人,其中下岗待岗3094人,占职工总数的39%;共有党员573名,其中离退休170名,下岗、待岗党员72名,占党员总数的12.6%;全区各类企业中设一个党委、57个党支部,企业改制涉及39个党支部,占党支部总数的68.5%,涉及党员277名,占党员总数的48.3%。

2、个体、私营企业情况。

截止99年底,全区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有7141户,私营企业约有1050家,从业人员近3万余人,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亿元,占全区总数的46%,缴纳税收9000万元,占全区财政税收总额的21%。

我区现设有一个全区性的个体私营企业党总支1个,下设支部5个(包括4个私企支部、1个个协支部),其中有党员63名,已转入关系23名,隶属工商分局机关党委领导;另设有私营企业独立党总支1个,即金盛集团党总支,下设支部4个,共有党员106名。湖南路商业街个体私营企业205个,党员112名;夜市摊位760个,有党员17名。

3、三资企业情况。

截至今年5月,全区现有三资企业269家,通过年检的有134家,从业人员3512人。99年,全区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702万美元,出口创汇2028万美元,全区涉外税收达3782万美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总额的10%。在134家“三资”企业中,已建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55名;此外,外来经商、务工的流动党员还有100余名。

二、新组织中党建工作基本概况

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调查,知晓基本状况。

做好调查、摸清底数是开展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更是扩大党的基层工作覆盖面的前提。工作中,我们通过三种途径,基本摸清了在我区正常经营活动的新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登记台帐。第一种途径是利用工商分局对个体、私营企业年检和外经委对外资企业年检等机会对400多家三资、私营企业进行初步调查摸底,摸清企业变化、地址变更、法人变更和党组织的基本情况;第二种途径是区委组织部和工商分局对有党员的31家私营企业逐个发放登记表进行摸底,摸员基本状况及是否愿意转进组织关系的态度;第三种途径是区委组织部和有关街道工委对湖南路商业街沿街205个店家进行逐个走访,与湖南路工商所对760户夜市摊位中的党员进行逐个登记,基本摸清了这条街和夜市的党员情况。在调查摸底中,我们还通过召开多个座谈会、上门征求意见等方式了解企业主对建立党组织的态度及党员思想状况等,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2、建立组织,扩大工作覆盖面。

我们98年成立了全区性的个体私营党总支,99年又在知名私企金盛集团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私营企业独立党总支,全区新型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区已在条件成熟的单位建立了13个党支部(其中私营企业9个支部、外资企业4个支部)。湖南路街道工委针对湖南路商业一条街流动党员较多的情况,设立了流动党员活动站,组织夜市和沿街党员定期过组织生活。

3、抓基础工作,强化组织运作。

建立完善了组织设置后,我们积极探索适应新经济组织实际的党建工作路子,提出了以“六个起来”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即“党组织牌子挂起来,党员身份亮起来,党的活动开展起来,党员模范作用发挥起来,党员发展工作做起来,群团工作活跃起来”。“六个起来”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且直观形象,便于操作。如“党组织牌子挂起来”方面,我们为13个支部统一制作了铜牌,挂在企业门口,使党组织理直气壮地有了应有位置,在新经济组织公开打出了旗帜;“党员身份亮起来”方面,我们在金盛集团百余名党员中开展了挂牌上岗服务的活动,使党员在企业公开了身份,树立了形象;“党的活动开展起来”方面,已建党支部基本都能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等日常党建工作。金盛集团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活跃、规范,他们建立了企业业余党校,围绕经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如开展了“争创党员示范岗”、“文明经营示范户”、争创“文明市场”等系列活动,去年“七·一”前,还命名表彰了二十个“共产党员先锋岗”。此外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资助72名特困学生、安置下岗职工3000余名,建立了金盛助困资金等等,显示了党建工作的活力和促进保证作用,党总支在企业中有地位、有活动、有威信、有形象;“党的发展工作做起来”方面,我们把发展工作作为已建党组织的重头戏,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目前新经济组织中有34名群众写了入党申请书,其中金盛集团就有16人要求加入党组织。

三、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分析

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未到位。首先是重视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一些部门和党务工作者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只要按照市场规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地方税收就行了,抓党的建设无多大必要;有的则感到非公有制企业情况复杂,开展党建工作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其次是一部分新经济组织负责人思想上有疑虑。有的忧虑党组织建立起来后团结员工与自己搞对抗;有的担心党组织开展工作影响生产经营,加重企业负担;有的害怕建立党组织后自己受到监督、约束和牵制;有的认为企业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按章程办事,无需设立党组织;还有一部分新经济组织负责人持观望态度。再次是新经济组织中的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或不愿将关系转入已成为在新经济组织中建党的最大难题;有的党员负责人一心忙于挣钱,对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不关心,表现出“离钱近了,离组织远了,入党誓言忘了”的心态;有的务工党员存在雇佣思想,认为自己是打工者,参不参加组织活动无所谓,有的甚至隐瞒党员身份等。凡此种种,都说明无论是有关组织和部门还是新经济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都还没有真正清晰明了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思想上模糊,行动上滞后。

2、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不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对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什么等,尚未明确,也就是上级对这项工作缺乏清晰的应对措施和政策,许多理论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基层党务工作者不敢放开手脚开展工作。有的新经济组织负责人不了解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对建立党组织存有疑虑;有的党支部成立后缺乏指导,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开展。

3、党员比例少,党组织组建率低,发展党员数量也不多。就鼓楼区而言,湖南路夜市有个体经营户760多户,党员人数仅有17名,占2.2%。已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新经济组织占全区新经济组织总数的1.2%。一些企业存在有党员无组织的状况,党员发展工作更无从谈起。

4、部分党组织活动不正常,作用难以发挥。一些企业党支部成立后,只是学文件,读报纸,或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党内活动形式单一,党建工作方式陈旧,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未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存在有党组织无活动的现象。

5、组织管理体制未理顺。新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无上级主管部门、无行政隶属关系、无行业协会的“三无”企业。其党建工作由谁来管不明确,存在着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情况。社区化管理是发展趋势,但社区党组织在工作初始难度很大,象经济组织多年不买社区的帐,党员嫌街道婆婆妈妈、形象不好等非正常因素严重制约建组织工作。同时,因多数新经济组织不知道社区党建,有的企业想成立党组织而不知找哪一个部门申请。流动党员中相当一部分党员没有及时接转组织关系,不少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成为“口袋党员”或“档案党员”。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党组织的组建力度。按照有利于上级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原则,以社区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建立健全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可以采取以下七种形式:一是在工商局(所)设立党组织,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二是在工商联(商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中设立党组织,管理会员中的党员;三是以各种专业市场为单位设立党组织,管理个体工商户党员;四是在街道的经济科设立党组织(综合党总支、支部等),管理辖区内的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五是按行业相近或地域相邻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管理个体私营企业中的党员;六是在人事、劳动等部门的人才、劳动力交流机构中建立党组织,负责管理有档案挂靠和管理关系的党员;七是建立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要与组建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具备条件的可先组建党组织,以带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建设;暂不具备条件建立党组织的,可先把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建立起来,从优秀团员和工会组织的骨干分子中发展党员,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在建组织过程中,按照目前实际情况,建议不要“一刀切”要求社区化管理。加大组织组建力度后,街道一级党工委在人力、精力上暂不能够完全接手这块工作,新经济组织对社区化管理的认同感也不够,强行要求社区化管理可能会制约工作进程。可以采取双方协商、双方接受的方式建立党组织,明确隶属。

2、加大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力度。一是各级党组织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要加强教育管理,督促其在外出务工期间,根据就近、方便和有利于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原则,与地方或企业党组织联系。二是到新经济组织工作的党员,党组织要及时为他们接转党的组织关系。三是可制定党员年检制度,每年对党员进行登记,及时了解党员动向,督促其及时转接关系,使工作在新经济组织的党员始终处于党组织的管理之下。

3、明确新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作用。我们认为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引导和支持新经济组织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即政治导向职能。二是协调出资人、经营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关系,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团结带领员工,为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即协调职能。三是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新党员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活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即管党职能。四是领导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即领导群团工作职能。五是搞好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团结、教育广大员工,培育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即精神文明建设职能。六是积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广交朋友,结成新时期党在新经济组织中的政治联盟,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即统战工作职能。

4、加强新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配好党组织的负责人。党组织负责人,应由党性强、作风正、组织能力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受党员和员工拥护的党员,特别是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的党员担任。二是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重视在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优秀员工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组织的地位。三是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党组织各项制度,特别要根据新经济组织的特点和实际,采取“灵活、务实、多样”和“小型、业余、分散”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活动。新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与企业主协商划拨、从市管党费中专款下拨、按照党员党费“先上缴后下拨”等多种途径解决。

5、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一是各级党委要把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能长时间停留在抓多少算多少,抓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或各级组织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工作水平上,必须从宏观上、全局上来规范和规划。要尽快研究出台新经济组织党的工作规定(条例)。通过政策性文件规范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地位、任务、隶属关系、工作方法、活动方式、经费来源等等,以确保新经济组织党的工作更好地、更健康地开展起来,促进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快、更好地发展。二是要建立协调(或联系)会议制度。党委组织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宣传、统战、工商、人事、劳动、税务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商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要积极配合,齐抓共管。三是加大对新经济组织党建理论的研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以点带面,推进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新经济组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内部管理

1 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推进农村合作经济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客观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的大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国下大力气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迫在眉睫。

(2)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要尽快实现农村的小康,广大农民群众迫切的需要就是尽快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但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制约,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很难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实践证明,只有联合与合作才有出路,谁早联合谁早增收,谁早联合谁早发展。

(3)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需要。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大环境,在生产经营中除了运用先进科技改进生产技术,增加生产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形式,改革管理方法,走联合与合作的路子,逐步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农业生产者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4)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实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来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 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

2.1 必须明确指导思想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致富能人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利益调节机制为纽带,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本着“加人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积极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2 必须把握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就是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从广大农民的客观实际需要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既要积极引导,行政推动,又不能贪大求全,拔苗助长。既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不能撒手不管,盲目发展。

(2)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农民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无论是对农民的眼前利益还是各项规定利益,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应该放心大胆地积极进行。但还必须看到,由于一部分农民的认识水平还不高,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对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要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把自主权交给农民。

(3)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原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以,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做到有的放矢,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能好大喜功,追求形式。

(4)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有组织机构;二要有章程和议事规则;三要有工作场所;四要经常开展活动。不具备这些条件要逐渐完善。

2.3 必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完善运行机制,关系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长盛不衰。要循序渐进,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和提高其组织功能和水平。要制定章程和议事规则,健全组织机构,形成自我规范、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行利润返还,理顺利益分配关系。每会计年度必须依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以扩大组织实力,提高对外信用度。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加强与国外合作社的交流、合作,逐步按国际通行的合作原则规范和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

2.4 必须建章健制,加强内部管理

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业务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及时补办登记注册手续,完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抓内部管理上,要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对章程规范、内部管理有序、各项制度健全、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经济效益好,吸引力和凝聚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推广他们的作法,以点带面,推动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管理,不断总结和积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为国家制定和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2.5 必须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和帮助广大农民,就是扶持和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就是扶持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原有扶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登记、税收主、贷款、生产流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6 必须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业务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一些组织者素质较低的问题开展好业务培训,采取办班讲课、外出参观、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组织者的素质,保证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健康发展。

3 精心组织,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3.1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机构

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广大农民群众并不十分熟悉,有的甚至对此还很陌生。各级组织部门要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不走或者少走弯路。

3.2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设

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和特色优势,选择发展模式,帮助长春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对其成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整体素质;做好试点推广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自发组合、简单服务的初级阶段,向系统服务、全面互动和股份制、产业化经营的高级模式发展。

3.3 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和对外开放力度

政府应通过媒体、现代化信息平台,以及专题论坛和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宣传。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进行品牌组织、品牌产业和品牌企业的建设。要在政府指导下,鼓励其吸纳国内外、港澳台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做好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经营,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互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