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幸福一定要强

幸福一定要强

幸福一定要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幸福文化 建设 分析因素 方法与途径

一、如何认识幸福文化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费尔巴哈曾经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此语虽言过其实,却亦有其可取之处。古今中外,且不论身边的芸芸众生对幸福有着各自独特的思考和追求,甚至学识渊博之士给予幸福的理解和阐述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幸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力,甚至在更多时候人们认为它与快乐有如孪生,正因为这种简单的等同,使人们对幸福的感性把握超越了理性的思考,以致对幸福的定位愈加困难,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幸福的归属感。而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生存意义的一种理性表达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力求通过对幸福文化的解析使幸福理论更加系统化,上升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希望借助人文力“场”来影响“不知所措”的现实中的人们。

幸福文化是指一种以幸福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正确的幸福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幸福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幸福文化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如何把一种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幸福理念植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决策与行动遵循幸福的准则或幸福的特性,它们使人们得以科学、有效地获取和享受幸福生活。幸福文化作为一种比较稳定而又权威的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将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具有重要的地位。幸福文化是建设幸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幸福实现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构建幸福文化,是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一致的。因为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现代化建设,其出发点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们幸福的最大化的实现。我们所要构建的幸福文化其所倡导的幸福理念无疑是贯穿于企业先进文化之中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内核,其最终理想目标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健康和谐发展,构建一种安宁稳定的社会局面,以更好、更快地促进幸福的实现。

二、建设幸福文化的重要意义

建设幸福文化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同样具有密切关系。按照企业文化理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员工关心企业。提高员工“幸福感”对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又好又快建设和提升建设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充分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伟大意义,提升建设者的幸福感。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华民族半个世纪的梦想和几代水利人心血、智慧的结晶。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对于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北方缺水状况,对于贯彻扩大内需方针、促进投资和消费、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而中线京石段工程已先期建成并通水,造福着首都百姓。通过广泛教育,积极引导建设者在更高的层次上、境界上获得幸福。建设者在充分体验职业幸福感后,就会产生一种对南水北调的认同感,并感觉工作是一种快乐,把工作当成一种责任,从而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工程建设中去。

二是提高建设者幸福感对于培育幸福文化理念,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又好又快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建设者“幸福指数”的过程,就是传播和谐文化理念的过程,就是加快工程建设的过程,对培育“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忠诚感恩的为人准则,竞争进取的人生态度,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一流工程的奋斗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提高建设者幸福感对提高建设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建设者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者平安;另一方面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打造建设者发展的通道;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激励机制建设,有效提升建设者的成就感,这三个方面对于引导建设者“快乐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增强建设者的职业幸福感,可以形成良好的舆论,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全面加快工程建设,早日实现通水目标。

三、充分了解影响幸福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建设者幸福感主要受到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物质因素主要是福利薪酬。美国学者罗伯特-莱恩调查指出,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增加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点,都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也就是说,建设者幸福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非物质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历史文化、社会舆论、职业认同感等方方面面导向的共同作用,影响着建设者的生活信念、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并最终影响到建设者职业幸福感的获取。二是企业稳定、合理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稳定、合理的制度影响着建设者对职业发展的预期和规划,只有制度相对稳定、合理才能使建设者产生职业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建设者获得幸福感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当建设者的行为符合企业要求,并得到公正的正面考核评价时,才能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三是建设者合理的自我预期和定位。如果建设者的自我预期和定位过高,与其实际得到的评价相差较大,建设者就会感觉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职业幸福感自然也就无法获取。四是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外在条件,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也是建设者获取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方面。五是发展前途。职业发展前景的良好规划、晋升通道的顺畅等等,可使建设者与南水北调工程共同成长和进步,从而增强建设者的职业幸福感。

四、加强幸福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提升建设者幸福感对加快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对建设者幸福指数的调研,卓有成效地开展好这项工作,进一步激发建设者工作的积极性。

1.加强思想教育,奠定培养建设者幸福感的思想基础。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建设者思想教育,引导建设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学习,提高思想觉悟、认知水平,有效地处理存在的问题,化解矛盾;通过学习,加强自我修养,保持阳光心态、健康心态,培养知足、感恩心态,正确对待成绩、荣誉、困难、失败、挫折,始终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和谐心态,从而培养幸福感的养成。

2.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增强建设者幸福感的氛围。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等都能让建设者感受到幸福。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要和睦相处,真诚相见,友善相待,促进沟通协作,形成团队合力,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建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于帮助自己的理念。领导者要更新管理理念,营造平等的氛围,有意识淡化领导角色,引导员工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3.加强制度建设,为提升建设者幸福感提供保障。要实现科学激励,刚柔相济,提升绩效管理水平。要加强人文关怀,对优秀建设者,不仅要物质激励,也要精神表彰;对落后的建设者,要尊重其人格,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在因素。在绩效考核中,运用多维的综合评价和申诉、面谈等方式,使考核内容更为客观,考核方式更为全面,考核结果更为公正。变考核为评价、沟通、促进,提升建设者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实现南水北调工程与建设者的共同成长。要将建设者业绩、责任、职级、技能等予以量化,建立畅通的职务晋升和建设者级别晋升通道,使建设者的培养、培训、选拔、晋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激励建设者不断提升业绩,勇于承担责任。当建设者的努力得到最大的薪酬回报时,他们才会觉得幸福。

4.培育南水北调精神,助推建设者幸福感的提升。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树立全体建设者认同的价值观和南水北调精神,让建设者看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使建设者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建设者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使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得以发挥,在快乐工作的同时产生幸福感。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工程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建设者在参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要抓住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等契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时代感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和纪念活动,达到教育、激励广大建设者的目的。

5.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增强提升建设者幸福感的沟通渠道。承认、尊重、关心建设者的权益保障需求,也是提高建设者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善于倾听建设者的意见和心声,畅通意愿表达的渠道,对建设者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研究解决,从而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受到尊重的幸福感。要更多地了解建设者的所想、所需,并积极地创造条件帮助建设者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化解生活中的困难,真正感受到建设南水北调是人生追求,从而更积极地参与、融入到南水北调建设中,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忠诚度,增强职业幸福感。

总之,幸福文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要把“幸福感” 理念引入工程建设中,切实从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个人发展愿望的满足、人性化的关怀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建设者职业幸福感,促进南水北调又好又快建设,早日造福北方人民。

参考文献:

幸福一定要强范文第2篇

Xie Anguo

(安康学院,安康 725000)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偏差。基于调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1.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体验幸福感的机会和平台;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4.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加强自我完善。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faced with more severe pressures such as learning, employment, family, marri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lso chang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colleger is in good condition, but there are devia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first, strengthen the well-be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 a positive mental quality; secondly, strengthe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buil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third,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romote students’ happiness levels; forth,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elf-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关键词: 幸福感 大学生 调查 建议

Key words: happiness; colleger; investiga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55-02

0引言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 、“颇扑不破的原则”。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转变,仅仅通过物质的满足程度、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已经不能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标准,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上,更加追求一种内在的、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充实需求,幸福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较高,思维较敏锐,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荣辱与兴衰。近年来,大学生学业、人际、就业等压力加剧,弃学、厌学甚至自杀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态主观认知和体验中消极、不科学的一面。因而,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话题的探讨理应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

1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所谓幸福感,是指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幸福感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体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8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1.1 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正确理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反映,对大学生幸福理解状况的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们追求幸福的方向。在“家庭幸福、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事业成功、有份满意的工作、有知心朋友、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受到理解和尊重、有目标和追求、学习顺利、为社会做出贡献、自由自在、有权、有钱、随心所欲、吃喝玩乐”等16个选项中。一致性最高的前五个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百分数分别为92%、75.56%、92.86%、77.1%、82.7%。而排列后五位的是,自由自在、有权、有钱、随心所欲、吃喝玩乐,百分比分别为19%,12%,9.8%,7.2%,5%。“有目标和追求”“为社会做出贡献”等社会评价指标已不是衡量“幸福”的首选标准,表明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选择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价值。

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健康的,对幸福的追求方向也是理性的,有价值的。当然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对影响这些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探析,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价值观。

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2]主观幸福感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学习满意度、自我外貌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自我总体满意度。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可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主观幸福感10项满意度进行5个等级划分,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调查结果如表2。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幸福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爱情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自我总体满意度三项指标评价较低,说明由于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独立地位,大学生面临着经济、求职压力,学生时代的爱情是奢侈品,这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

1.3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要素分析通过开放式问卷和个人访谈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因素有: 客观因素,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身体外貌形象、家庭状况、社会支持等;主观因素,如人际关系、精神、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等。

①身体外貌形象:身体外貌形象因素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无法改变的,因而当有些学生在对自己这方面不满意时,很可能引起心理上的自卑,从而影响到对幸福的感知度。②家庭状况:在这里家庭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家庭社会地位等。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长于和谐、融洽家庭孩子的幸福感更高。家庭经济与家庭社会地位主要是通过影响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来影响学生的幸福感。当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较好,或者来自于城市家庭,其生活满意度较高。相对的,当学生的家庭贫困时,要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可能影响到其对幸福的感知度,从而导致对幸福的理解偏差。③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大学生来自于情感的支持, 比如人际关系间的友情支持、爱情支持、以及来自于老师的认可支持,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④人格因素: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这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大多研究认为,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外向性和生活满意度正相关。[3]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会对相同的事情做出较为不同的反应。⑤自尊:很多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和总体自尊呈中等程度相关。即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信,有较好的应急方式,所以能较好的应付各类问题,幸福感相对高。同时, 集体自尊感较高的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位置,能够在集体中体验到较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的大学生会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⑥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水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4]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如面对、解决问题,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逃避等,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可见,提高安康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培养其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2对增进大学生幸福感的思考与建议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构建,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针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建议从大学生本身和学院两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2.1 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本质,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体验幸福,增强主观幸福感的前提;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地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体验幸福感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

幸福感是外部环境与内在心理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幸福是在人们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心存一份美好的感情,不断地追求幸福,深切地感受幸福,努力地创造幸福,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促进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从而提升幸福感水平。

2.4 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加强自我完善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确立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抓住在校期间一切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同时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努力成才;加强与父母同学、朋友、师长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应对挫折、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能力;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积极、乐观、严谨、开放、自信、自强、独立而稳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04).

[2]何群杰,张睿.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02).

幸福一定要强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色色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除了通过以上途径拓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渠道,还必须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家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的保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幸福一定要强范文第4篇

1.居民的个人信息:如所属地区、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等;

2.反映居民幸福感的13个指标:总体生活、身体健康、职业状况、劳动报酬、业余生活、社会保障、友邻关系、家庭关系、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区环境、治安状况、交通便利。每个题均为5级分制,1分表示很不幸福,5分表示非常幸福;

3.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和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按各盟市总人数比例分配样本,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9份,回收率为82.72%。

一、居民幸福感的单项因素分析

我们分别测量了13个方面的幸福感。下面对反映居民幸福感的13个指标计算平均得分,结果见图。

统计结果表明,居民对家庭关系、友邻关系及身体健康方面感觉最幸福,说明居民在处理家庭关系、同事、邻居和朋友关系上较为满意;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较为满意:幸福感相对较低的几个指标是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社会保障。这则要求政府在改善自然条件、进行环境保护、改善社区环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花大力气。

二、居民幸福感的综合因素分析

我们采用多元统计中因素分析的方法,对涉及居民幸福感13个变量进行因素分析。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4个主因素,它们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化方差的61.331%,说明用4个主因素代表原来的13个变量已有61.331%的把握。

反映居民幸福感13个因素可通过因素分析方法由4个因素来代表。综合因素的实际意义由权数较大的几个变量的综合意义来确定。也即综合因素1在友邻关系、业余娱乐生活、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关系上有较大载荷,即它们的系数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所以,综合因素1主要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反映,是反映个人能力的综合因素。第2至4个因素依次为职业生活因素。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和治安交通因素。下面,计算这4个综合因素的平均得分。

统计结果表明,身心健康幸福感得分最高,为3.674分:治安交通环境幸福感次之,为3.559分:接下来是自然社会环境幸福感和职业生活幸福感。分别为3.091分和3.084分。综合因素分析也得到了和单项分析一样的结果,居民的身心愉悦、亲友关系幸福感和治安交通幸福感远远高于职业生活幸福感和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幸福感。说明居民在职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方面的幸福感较低,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满意度还相对较低。

三、不同层面居民幸福感的分析

我们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居民的幸福感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面的居民对幸福的感觉不尽相同。并不是越有钱人们就越幸福,经济发达也并不能与幸福划上等号,也不是学历越高人们就越幸福。居民的幸福感并不与收入、学历、GDP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一)居民幸福感与地区分布间的关系

在12个盟市中,身体健康、业余娱乐生活、家庭关系幸福感最强的是巴彦淖尔市。生活幸福感最强的是乌兰察布市,职业、劳动报酬、人际关系幸福感最强的是锡林郭勒盟。社区环境幸福感最强的是兴安盟。社会保障幸福感最强的是通辽市和赤峰市,经济发达的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在这几个方面并没有位居前列。交通便利幸福感最强的是通辽市和呼和浩特市,交通状况的好坏,是衡量居民对于一个地区幸福感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交通幸福感较高的,并不全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反而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得分较高。社会治安幸福感最强的是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环境保护幸福感最强的是鄂尔多斯市和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状况幸福感最强的是赤峰市。在观察具体幸福感的同时,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总体幸福感。居民总体幸福感最高的三个盟市为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和通辽市,最低的是阿拉善盟和乌海市。

(二)居民幸福感与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间的关系

具体统计结果是,60岁以上的居民幸福感最高,40~50岁的居民次之,但总体各年龄段相差不是太多:男性总体幸福感略高于女性,这个结果稍稍悖于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最高学历和最低学历的幸福感不如中等学历,大专文化程度的居民幸福感最高。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次之。本科以上学历的仅位居第三。低于小学水平的幸福感最低:律师、会计师、演员、记者等幸福感最高。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中层管理人员,幸福感最差的是失业、下岗人员,农民、林业工人和矿工的幸福感相对来说也很低:城镇家庭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左右的最幸福,农村家庭年均收入水平在4000-5000元的最幸福,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收入最低的居民幸福感最低,但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幸福感也随之增加。

四、居民总体幸福感与具体幸福感间的关系

(一)居民总体幸福感与亲友关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幸福感间的关系

统计表明,居民总体幸福感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区环境、治安状况、交通便利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用居民总体幸福感做因变量。用其他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做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均通过了统计检验。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劳动报酬、生活便利程度、自然环境、文化娱乐、治安、经济发展幸福感,这些不直接被诸如GDP等经济指标所囊括的“软性”因素,对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均有重要影响,其中交通幸福感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18。即交通幸福感每增加1个单位,居民总体幸福感就会增加0.18个单位;而治安、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家庭关系、友邻关系、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回归系数也在0.10~0.17之间。就是说。这些因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居民总体幸福感的贡献是0.10~0.17。

(二)居民总体幸福感与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职业、劳动报酬幸福感间的关系

统计表明,居民总体幸福感与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

况、职业、劳动报酬幸福感间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用居民总体幸福感做因变量,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职业、劳动报酬幸福感做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居民的总体幸福感也均有重要影响。其中生活状况幸福感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最高,回归系数为0.21,居民总体幸福感与生活满意感有很高的相关性,但生活状况满意感比较高,劳动报酬幸福感比较高,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其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达到了最高。其余的回归系数也在0.11~0.16之间,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均通过了统计检验。

五、居民对未来幸福感的预期

统计表明,居民对自己未来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发展状况表现出了良好的心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增强了居民对未来幸福感提高的信心。虽然内蒙古各盟市均面临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增多,低收入群体人数规模有所扩大。农村仍有许多贫困人口等问题,但仍有81.4%的居民对未来幸福感预期乐观,21.1%的居民认为未来幸福感将有明显提高,60.3%的市民认为未来幸福感会有所提高,只有1.2%的人对未来幸福感预期悲观,3.8%的人对未来幸福感不太乐观。多数居民认为未来家庭收入水平将有很大改善。13.3%的居民认为未来收入水平将有会有大幅度提高,64.7%的居民认为未来收入水平将有会有所提高,16.5%的人认为未来收入水平会与现在持平,只有1.5%的人认为未来收入水平将有大幅度下降,3.8%的人认为未来收入水平将有所下降。但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进行,他们也为未来的子女教育、就业、收入、住房、医疗、养老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表示担忧。我们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利益就目前最关心的问题做出选择。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子女教育”“收入问题”和“就业问题”,而“健康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和“养老问题”紧随其后,列居第四、五、六位。

除学生群体外,“子女教育”已成为社会各劳动群体共同关注的焦点。列在第一位,住房及家庭收入的增长也是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学生及失业、下岗人员对就业问题更为关心。近些年,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当前利益已非常重视,居民个人收入总体上有了较明显的增长,住房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教育方面的投资也在增加。对就业问题也更加重视,这都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上述几项可以说是触动老百姓的社会感觉、社会观点、社会积极性和总体幸福感的“敏感点”,做好这几项工作,对于梳理社会情绪、舒缓社会气氛以及增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问及在未来的一到两年中影响居民总体幸福感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时,回答结果见表。

值得注意的是,“使干部队伍更加廉洁”是居民最不乐观的一项,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保持原样或有退步、恶化。这说明居民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有着强烈的愿望。居民对腐败问题严重性的高度集中认同,说明了这一问题的真实性和严重性。也表明了居民对此问题的高度担忧。腐败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对任何一个政府都是致命的。它本质上是少数人利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来侵犯人民利益,对此人民群众是无法长期忍受的,也说明了大力惩治腐败时不我待。居民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地位、搞好社会治安、增加就业机会保持了乐观的情绪,对改善社会风气的乐观度也超过了半数。

幸福一定要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康德 幸福观 大学生 道德 至善

一、 康德的幸福观

1.追求幸福的合理性与不确定性

在康德伦理学思想体系视野中,认为人具有两重属性:感性与理性的存在。认为人是感性的动物,要受制于自然因果规律的制约与支配,因此无独立自由可言,各种感性诉求、愿望的满足都属于这一层面;所谓理性,是与感性相对应而存在的,其表现为人永远都具有超感性的一面,因此可以超越自然因果规律的制约与支配,具有独立自由的特征,人类的道德则属于这一层面。对于人具有感性和理性这两重特性,康德指出:“就自身是知觉,就感觉的感受性而言,人属于感觉世界;就不经过感觉直接达到意识,就他的纯碎能动性而言,人属于理智世界。”[1].因此,康德认为:“幸福,亦即对自己状态的满足,只要人们确信幸福的持存,期望幸福与寻求幸福就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的。”[2]显然,康德指出幸福是人性不可避免的主观感受这一点与一般人对幸福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证明人类追求幸福的合理性。康德认为,虽然幸福是人性不可避免的主观感受和合理诉求,但幸福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得到自己的幸福,但是人类从来不能确定,并且前后一致的对自己说,我所想望的是什么,如何得到幸福等等都是不确定的。

2.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

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上述的分析,幸福与道德分居于不同的原则系统,幸福服从于偶然的经验原则,道德服务于必然的普遍原则。但是“幸福原则与道德原则的这一区别并不是因此立刻是双方的对立,纯粹实践理性并不要求人们应当放弃对幸福的权利,而只是要求只要谈到义务,就应当对那种权利本部置之度外。”[3]显然,康德认为道德与幸福并不对立,并承认人类追求幸福的合法性,没有自然生物层面的需要,人就无法成为有血有肉的存在者。简而言之,康德对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幸福是人性的不可避免的,人类追求幸福是合理的正当的,但是,当幸福与道德摆在人类面前需要作出一个主次权衡时,要体现人的自由之尊严就必须把道德置于幸福之上,只有以具有必然的普遍规律可循、又体现人性自由之尊严的道德为前提的幸福追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幸福追求。

3.至善:幸福与道德的圆满契合

在康德看来,不能因追求幸福而道德,而应该是因道德的完善而幸福,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德性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幸福配享的前提条件,是人在遵循自己义务时的准则的力量。康德认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还不是道德完善的人,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与其所具有的德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4] 因此,康德的伦理学不是“幸福学”,不是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而是教人怎样配享幸福的学说。康德指出:“德性是人的理性最崇高的追求,但幸福不是渴求而来的,它只是人在追求道德性的纯洁生活中的希望与期待。”[5]德性与幸福的圆满契合“只有在一个无止境的进步过程中才能达到”。[6]对于康德而言,只有在上帝彼岸世界中,在“至善”中,即在宗教的道德境界中,德性与幸福才能够实现圆满的契合,这是人所能达到的至善。德性和幸福一起构成了一个人对至善的占有,并且认为幸福与德性相匹配构成了至善。

二、康德的幸福观对当前大学生的启示

1.引导大学生树立德福统一的幸福观

康德的幸福观在肯定人的感性诉求的合理性基础上,又提出将幸福的追求寄托在道德的范围内,认为道德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只有以具有必然的普遍规律可循、又体现人性自由之尊严的道德为前提的幸福追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幸福追求。首先,大学生应该对幸福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摆脱自己对各种幸福认识的误区。其次,幸福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德福统一的幸福观要求个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国家幸福统一起来,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统一起来。新时期,在大学校园里,部分大学生极力倡导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幸福观,严重地消解了对幸福的把握与追求。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德福统一的幸福观,纠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幸福观,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国家幸福统一起来,从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构筑大学生共同价值观与幸福信仰

康德基于幸福概念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等特征,他将实现德福统一的状态指向了希望世界,虽然有逃避现实,主张无为消极的嫌疑,但是他强调实现幸福的前提条件是在以道德为核心的合理希望上,依然会给当前大学生追求幸福生活以重要的启示。但是在我们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是否构建起了一种令每个人信服和理解的幸福信仰了呢?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旧的价值观和信仰已经不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建立适应新形势条件下的共同价值观和幸福信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大学生个体能够体会的、能够实现幸福的共同信仰,在实现幸福的共同信仰过程中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3.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

康德认为追求幸福是每个有理性但却有限的存在者的愿望,但是如果把个人幸福作为意志的动机,是直接违反道德原则的。作为一个具有“善良意志”的理性的人,在自己的行为中应该发挥理性的作用,进行自我约束和克制,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道德境界,同时也强调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配享幸福。因此,当前大学生要过上和追求幸福的生活,也应该在正确履行义务的过程当中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依据康德幸福观,道德法则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最高限制,只有做一个理性有德性的人,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新时期,高校应该多鼓励和组织大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在道德实践中体味幸福,增强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将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与参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 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更多

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妇女联合会

祝你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妇女联合会

国际皮肤性病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