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

幸福人生范文第1篇

一、精心打造文明校园

1.开设幸福礼仪校本课程,每周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礼仪,规范每日行为。

2.将文明习惯监督纳入大队部的常规检查。

3.组建国旗护卫队、礼仪迎宾队,让身边的榜样影响大多数学生。

4.扎实开展每周的主题班会及校内外德育活动。

2012年1月,我们举行了“红领巾润童心,幸福娃绘新年”的新队员入队仪式,《青年导报》报道了此次活动。

2012年3月,开展了“120天使‘急救小处方’擦亮幸福孩子的眼睛”讲座。

2012年4月,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爱地球、爱节约”活动,号召师生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012年11月,我校三年级把义卖活动所得8000余元现金全部捐献给郑州市盲聋哑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现在,学校在显著位置设立了失物招领台,拾金不昧及诚信招领在我校已蔚然成风。公交车上让座、社区内尊老爱幼、见人主动问候等文明举止已成为“幸福娃”的日常习惯。

二、努力构建书香校园

一个人的成功和他儿时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为此,我们大力推广“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明确了我校书香建设的目标、步骤及具体要求。现在,学校利用校信通、电子屏等设备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校园中不仅课堂内书声琅琅,课堂外也时时有读书声。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整个校园被书香浸润着。

我们还开设了“开放书吧”,在学校北楼、西楼的每个教室前共建了28个书吧。书吧采用班级负责、学生管理的开放操作模式。学生在教室门口就可以看到自己喜爱的图书,随时可以借阅,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文明诚信素质。

学校每个月都进行读书小明星评比,评出“读书小状元”“读书好家庭”等。

三、全力打造幸福校园

人人参与,探索构建“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点。经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和专家论证,我们达成了共识:幸福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内容和方法的统一、主导和主体的统一、严与爱的统一、导与牵的统一。我们要落实幸福课堂的三重要求:实现有效教学框架,重视知识外延,追求知识与生命的共鸣。为推进幸福课堂的研究,我校在春秋季节分别举办了“幸福杯”课堂大赛,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彩课堂文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学区(共同体)携手,加强“多彩课堂文化”建设。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同享,我们第二学区(幸福路教育发展共同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继学区大教研之后,我们又组织了“幸福合作,构建多彩课堂”研讨活动。我校的张华、王铁瑞、张艳勇、李媛老师和永安街小学的吕丽雅老师、实验小学的郑瑾老师分别上了研讨课,共同探讨如何构建“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基于生活、生态发展”的多彩课堂。

加强培训,重视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多次邀请郑州市的名师到校做课及讲学,让教师们时时不忘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学校坚信,培训就是最好的福利,提高教师素质就是在成就教师。近一年来,学校选派了40多名骨干教师到北京、南京、杭州、台州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并选派青年教师观摩了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

校园环境也是一个大课堂。为争创郑州市现代化学校,一年来学校先后投资建成了“幸福三风一训墙”“幸福荣誉墙”“幸福导航墙”“幸福良好习惯墙”“幸福花开”“幸福艺术长廊”等景观,高标准配置了微机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等功能室,让学生在好的环境文化中时时体会到幸福。

四、用心打造多彩校园

幸福校园应该是多彩的校园。我们在精心打造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我校先后成立了“幸福阳光”青少年篮球俱乐部、“红樱桃”艺术团、“幸福雨”文学社、“幸福外交家”俱乐部、数学智力拓展营、幸福电脑工作室、铜管乐队等10多个课外兴趣团体,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幸福人生范文第2篇

含量;100%关心和爱护

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

保质期:一辈子

保存方法:珍惜

注意事项:应放置在柔软温暖的地方好好呵护,

记得做好后要与周围的人分享一下,否则味道会不好吃的,

品后感:爱的温度充满身心,甜蜜的味道溢满嘴巴,脸上露出快乐的微笑。

幸福在心里沉淀,他们无时无刻的存在。

有人牵挂的漂泊不叫流浪,

有人陪伴的哭泣不叫悲伤,

有人珍惜的感情叫做挚爱,

有人分享的快乐就叫做幸福。

也许这叫做爱的体验!在有爱的世界里,我们没有孤独与冷漠,我们从不流泪与痛苦。我们的世界需要爱,需要温度。只要信仰,爱便能倾城。

最美好的故事没有结局,最幸福的情谊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彼此心灵的默契,只有彼此熟悉的问候语,所有的幸福与爱尽在不言中。

幸福是有许多的真情组成的,人生的大道上,我们每天都在收集着,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的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

试想,倘若没有那些真情,我们的人生该是怎么样的呢?

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

没有友情,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

没有爱情,犹如黑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和光明。

幸福人生范文第3篇

相对一个人而言,孩提时代的梦想是伟大的,清晰而目标明确;青少年时期的梦想是阳光的,青春洋溢而光彩炫目;成人的梦想是现实的,简单而静谧,渺小而平淡;老人的梦想是幸福的,平静而安详,平常而安然;入地升天的亡人,是没有梦想的……

人的梦想和每一个人形影不离,相伴终生。

每一个人的梦想就像一棵树,经历着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叶落和枯萎的过程。

年少时的我们,一点点长大,梦想也一点点在长大;正如破土而出的小树,生长、生长、生长;每长大一点根,一点树干,哪怕一点枝枝叶叶,我们的梦想都在潜滋暗长;一点点长大,长大,长大;梦想长成参天大树……

当我们长成如花少年的时候,我们的梦想是蔚蓝色的大海,深蓝色的天空,幽蓝色的梦境,金黄色的阳光,油绿绿的禾苗,绿莹莹的树叶……

那时的我们,是一匹匹奔驰的骏马,驰骋在年少轻狂的草原,幻想人生的远大理想就要实现,幻想如花美眷就在眼前……

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猛然发现,每天的蓝天不总是很蓝,总会有风吹雨淋,总会有黑云白云,总会有电闪雷鸣,总会有艳阳高照,总会有彩虹斜挂,总会有紫霞漫天……

那时的我们,是青青草原上的一头拓荒牛,或是一只绵羊。拉着犁,听着牧歌,随着牧羊犬的脚步,悠然自得,怡然自乐。

梦想变得简单,不再是高高的蓝天和深深的海,只是天依旧,海依旧,山川依旧,大地依旧,阳光依旧,禾苗依旧,彩虹依旧,紫霞依旧……

梦想依旧!只是到了一个巅峰,一切都变得渺小!

在一个枝繁叶茂的成人世界,我们的梦想是那么的花团锦簇,色彩斑斓。

看吧:男人的梦,女人的梦;大人的梦,孩子的梦;好人的梦,坏人的梦;伟人的梦,百姓的梦;君子的梦,小人的梦……

每一种人的梦,都在以一种适合的梦境再现着,或悲,或喜;或明,或暗;或亲,或疏;或远,或近;或惊天动地,或渺小卑微;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或光明磊落,或蝇营狗苟……

这,就是丰富多彩的成人梦世界!

我们的梦想因人而遇,所以我们的人生也就多姿多彩!

我们都期望着我们的梦想能够实现。

事实上,我们的梦想正在实现。

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是幸福的,梦断人亡的惨痛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人人有梦,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把美梦做完。

如果我们的梦想伴着我们的人生旅程经历着战争,灾难,饥荒、疾病和瘟疫的严峻考验,我们的梦想就会人亡梦断。

所以,亲爱的朋友!

幸福人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民生活 幸福观 马克思 诠释

“人民生活幸福”,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幸福观的中国化诠释。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24他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人民生活幸福的命题立足现实的人的现实幸福

马克思主义人本幸福观的根基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是从人类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强调作为现实性的人的幸福。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问题并不是抽象王国里的虚幻想象,而是“现实的个人”如何以现实方式成为“目的”本身的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全部能力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2]p2。这与现实的人相一致。现实的幸福必然要满足现实的条件,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只有条件实现了,幸福才会实现,而当条件变化时,幸福也会随之变化。“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p291所以说,幸福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民生活幸福”的命题关注现实的人的现实幸福。

首先,“人民生活幸福”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民幸福的关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物质基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没有偏离物质资料生产和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是把人们的幸福建立在现实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脱离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学或者宗教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的幸福生活越来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在一起。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重新思考时,淡出了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特征中认识本质的思维,提出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共同富裕”“改善生活”等观念极为迅速地在全国传播。在确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时,“三步走”直接使用了“温饱”“小康”“富裕”等词汇,人民生活的幸福状况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全面小康”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要建设人民更加幸福更高发展水平的社会。“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事关民生幸福的问题,成为国家建设加快推进的重点。

其次,“人民生活幸福”关注人民的现实幸福。幸福的实现不仅仅是口头和主观方面的体验,归根结底是以客观上的物质基础为根基的,切实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当前困境,体恤民情,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既要把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1]p189关注民生,关注广大的百姓,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幸福观。党和国家对人民幸福的关注不只是停留在物质视角上,而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求,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3]p404

最后,“人民生活幸福”的尺度在不断发展。幸福观受感受主体存在的外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规定着幸福观的实质内涵及实现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文化、精神需要的资源不同,所诉求的幸福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党提出了由温饱、小康到富裕一步步推进人民幸福的发展方案。中共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发展蓝图,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人民生活幸福的关怀涵盖人的多重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抽象存在物,而是现实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它是指“有生命的个人”,这是现实的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自然属性。“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p67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现实中的人必须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其次,它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们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和其他人产生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产生是由劳动引起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p67最后,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逐渐产生了人的各种精神生活,例如宗教、哲学、艺术,也有观念、观点和概念,幸福就蕴藏在其中。与此相适应,人的幸福生活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精神、民主、社会环境等方面需求的满足。

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不仅是物质享受,而是要让人们从过分物质享用向真正的人类幸福复归。工业革命以恚人类创造了比前几个世纪总和还多的物质财富,但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反而成了他们获得幸福的障碍,甚至成为他们的敌对力量:核战争、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深深地挫伤了人类寻求幸福的终极意义。因此,只有在消灭异化所造成的人类对幸福的片面追求,在“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自身的幸福。透过马克思人本幸福观的真谛,人类幸福应该包括物质幸福、精神幸福等,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涵盖了对人民幸福多重需求的关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就是要为人民生活提供坚实的条件、环境和保证。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终目的。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殷实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社会安定、政府廉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措施。再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幸福状况的重要内容。最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能够促进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生活格局的形成。

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p4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一是要坚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平衡协调、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二是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三是要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要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人民生活幸福的目标谋福于最广大人民

马克思的幸福观始终着眼于全人类。马克思所倡导的最大幸福,并非个人的解放与自由,而是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所以他的口号是“解放全人类”。他甚至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明确表达了他对幸福的看法:“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p4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为实践指向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幸福,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和奋斗目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富裕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也是改革开放的终极目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富裕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在邓小平看来,幸福就蕴藏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生活是否富裕视为人民幸福与否的基本标准。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成败的评定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过来,人民群众能否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标志之一。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p364。

同志强调,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志强调,“以人为本”,落实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幸福度,提升人民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明了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揭示发展“为了谁”的价值指向、发展“依靠谁”的价值基础和“谁来分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归宿。“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p12党的十报告十分明确地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梦”的实质是人民的幸福梦,让每个人都能享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有尊严地去生活,让人民真实感受到“中国梦”的好处。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从邓小平指导全党制定一系列富民政策,带领各族人民走上复兴之路;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再到提出以人民幸福为核心的“中国梦”伟大构想,这些理念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幸福观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形象表达,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起到了方向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幸福人生范文第5篇

一、发展指导:积聚幸福的力量

着眼于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当下的教育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引领学生不断积聚幸福的力量。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塑造富有朝气、勇于担当、善于合作、乐于分享、敢于创造的品质,为创造未来的幸福生活积蓄力量。

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涵盖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内容。理想指导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公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相结合。心理指导则注重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学会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挫折耐受力,有效减少心理困扰及其不良影响。学业指导注重以入学适应为起点,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会学习;并有效识别、诊断学习困难学生,为其提供额外的专业指导。生活和生涯指导则旨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提高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学会合理规划升学与就业目标,掌握一定的生活必需技能,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学校依托以上四方面内容,分年级实施学生发展指导。例如,高一年级重“立人”,以诚信教育为主,注重入学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考试作业诚信等指导。高二年级重“为事”,以责任教育为主,注重加强课程选择、生涯探索等指导。高三年级则重“立身”,以自信教育为主,加强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高考压力应对和挫折耐受力、升学与就业等指导。同时,学校建立并完善学生电子档案制度,为每一个学子建立“成长电子档案袋”。从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测量与评估,并实施跟踪与矫正,记录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增强发展指导的针对性。

七十一中历来重视家校合作,不断开拓家校合作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的渠道。除了电话、校讯通等沟通手段,学校还设立了班级与年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轮流来校参与班级管理,感受学校生活,及时了解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宗旨、目标和开展情况,帮助家长了解子女的成长和发展状况;并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发展指导意见,协助其解决子女在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需要。

学校充分利用人和镇侨乡与国际空港产业区的独特地理优势,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白云区本土历史实践探究活动、拓展培训校校联谊活动、流溪河端午赛龙舟活动的参观访问等,挖掘社会资源,指导学生健康幸福成长。例如,学校积极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历奇培训。通过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找零钱”“无敌风火轮”“同心协力”“跨越彩虹”“潮起潮落”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培训游戏中,学生们在阳光下兴奋地呼喊、奔跑,尽情挥洒汗水,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并在热泪与拥抱中感悟团队的力量,感受友谊带来的幸福。

如此,从新生入学开始,指导学生认识和发展自我,不断涵养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自信自立,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让学生学会“立人”“立事”“立身”,积蓄幸福生活的力量。

二、特色课程:在体验幸福中成长

幸福教育着眼学生的终身幸福,既关注未来,更关注当下。我们认为,幸福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自当立足学生当下的幸福,帮助其获取未来幸福的基础和能力。拥有当下幸福的学生,其心灵感受的主调是愉悦的,身体的生长是健康的,对未来充满期许,对新生事物拥有持续的好奇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富有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拥有感受当下幸福的能力,他们才会憧憬美好未来,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基于这一思考,学校创设多种幸福特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幸福中成长,不断提升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学生多数为住宿生,校园是其主要的生活场域,更是其幸福成长的重要场域。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要求,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平台和机会。例如,学校根据学生的建议,先后组建了民乐团、文学社、辩论社、摄影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社团,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学校社团联合会;同时,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小社团,如合唱队、书画社、文学社、英语俱乐部、棋艺社、戏曲爱好者、三人篮球等。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组织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而多元社团活动的点点滴滴,更汇聚成一股股幸福的暖流,让学生不断感受幸福、发现幸福,在体验幸福校园生活中不断成长。

在此基础上,学校总结多年的活动探索,创设了拓展性综合选修课程,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基础课程内容。课程面向每一位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的个性发展。拓展性综合选修课程以“七个一”为目标,鼓励学生具备一手好字、一门最喜欢的学科、一手熟练的电脑操作、一口流利的英语、一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技能、一手劳动技能。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的选课热情不断高涨,学校又相继成立了20多个学科兴趣小组,并提供专用场室,安排教师引导、组织各兴趣小组开展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拥有自尊的校园生活,才是教育的至善,学生的至福。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需求的幸福教育,让七十一中学子不断感受和体验幸福,更不断创造着幸福。学校依托侨乡传统精神,以现代商业道德精神为核心,尝试与历史、政治、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融合,开发系列校本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侨商经商之道以及现代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商业法律、创业等知识,感悟现代市场经济的商业道德与精神,开拓国际视野,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其中,在历史学科组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作编演的历史剧《金山阿伯》荣获广州市历史剧比赛一等奖,并在广州市电视台重点报道。《金山阿伯》描述了侨商艰苦创业的故事,展现了侨乡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而学生从中展现的创新能力更展示了七十一中幸福教育的喜人成果。

三、幸福评价:印记幸福校园生活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向,幸福教育自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学校贯彻幸福教育理念,实行“考试成绩+学科等级+操行等级+个性特长+激励评语”五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幸福评价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习素养、身体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发展状况,用多元评价印记七十一中学子的幸福校园生活,激励学生走向美好未来。

除了常规考试实行分数评定,其他评价都通过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实施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例如,学生的日常学科成绩、常规操行等使用较模糊的等级制。等级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如课堂、作业、平时小测等学习态度与状态;常规德育操行等级,如道德认识、行为、情感、意志、品质等,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并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基础上,由各学科教师与班主任作出最终评定。而学生兴趣、个性特长与意志、态度、习惯等不易量化的项目,则采用特长评价与激励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例如,特长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日常文学、音乐、体育、书画、电脑、小科技等选修课和综合活动课中,活动态度、特长发挥、个性心理及其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并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基础上,由选修课教师、体艺技课教师和班主任三方作出最终评定。

同时,学校倡导教师积极运用评语评价。评语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个性、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突出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其基本模式是“优点+鼓励”,一般由班主任负责撰写,强调使用第二人称“你”称呼学生,指出学生的闪光点,用亲切的语气正面鼓励学生克服不足,并指明方向,提出希望。

学校建立“学生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档案袋”,以班主任记录为主,各相关老师记录为辅,采用实证材料载入、等级数据导入与激励评语录入等方式,客观评价并记录学生的幸福成长全过程。

以高三毕业班为主阵地的“十佳毕业生”与“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更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盛典。评选活动从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到总结表彰历时三个月,不仅关注评选结果,更注重评选过程中的宣传与动员,共同见证师生幸福成长的足迹。获选师生在感言中,回顾三年的幸福校园生活,幸福的泪水总是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让学生享受当下教育生活的幸福,引领学生过一种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才能提升学生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成就幸福人生。2014年,学校成功申报广东省重点课题“幸福教育视野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我们期冀,深度推进幸福教育探索,将幸福拓展至师生生活的全域,用幸福教育促进七十一中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七十一中师生铺陈幸福的人生底色。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杨九俊.幸福教育的样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相关期刊更多

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妇女联合会

祝你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妇女联合会

国际皮肤性病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