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水的作文

赞美水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水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赞美水的作文

赞美水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松文化形成的过程

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它遍布世界各大洲,但是唯独我们中华民族对松树情有独钟,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中,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

(一)古代典籍中的记载

相传秦始皇到泰山去祭祀,忽然碰上大雨没有雨具,只好躲避在一棵茂密的松树之下,因为这棵松树遮风避雨有功,所以秦始皇就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在古代先秦的时候,卿、大夫这都是官职,都是臣子,卿是第一等的臣子,大夫是第二等的臣子,也就是第二等的官职,这是一个故事。

再一个故事,相传唐僧到西天取经之前,曾到过灵岩寺,就是现在山东济南所属的长清县灵岩寺院。在出发之前,他在寺院里边,用手摸松树,发了一个誓愿,说我到西天取经,时间很长,我走了以后,树枝应该朝西生长;那么我要回来的时候,树枝应该调换一个方向,朝东生长。唐僧取经一去17年,他的弟子也记住了他这句话,果然过了十几年以后,树枝忽然转了个方向,朝东生长了,他的弟子都纷纷议论说,师傅要回来了,果然不久唐僧就回来了。

(二)作家、艺术家笔下的松树

1.散文和诗歌中的松树

翻开我们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以及作家、艺术家的集子,就可以发现,在散文和诗歌中,经常有描绘松树的专篇,或者时而有描绘松树的诗句。而凡是提到松树,总是流露出欣赏赞美的感情。

比如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像左思、陶渊明、王维、李白、刘禹锡、贾岛、孟郊、柳宗元、皮日休、李商隐、杜牧、司马光、苏轼、孔平仲、戴复古等人,这些大家多数都熟悉,在他们的诗篇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商隐的“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还有孔平仲的“秀色媚山腹,孤标摩斗魁”,斗魁就是指天上的星星很高,这些诗句对松欣赏赞美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松树的专篇,在南齐的时候,江夏王锋就有《修柏赋》;唐代的李德裕有《金松赋》,王勃有《涧底寒松赋》;宋代一位无名氏作者有《幽松赋》;明代的刘基,著名的散文家,他有篇散文叫做《松风阁记》,专门写松树的形状,和风吹来的时候松树发出的那种微妙的声音,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带有鲜明感彩的辞藻,对松树作了描绘和赞美。

2.画家笔下的松树

松树在古代的绘画中就更为突出,在流传至今的古画中,五代的巨然,宋代的郭熙、宋徽宗、夏圭、李嵩、刘松年,元代的吴镇、高克恭、黄缙、润,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陆为、陆治、吴彬、王綦溪、董其昌,清代的王辉、恽寿平、张鹏冲等等,近当代的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何香凝、刘海粟、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等,这些著名的画家和国画大师,他们的山水画中,必然有苍松出现。

我们可以来看几幅画,这一幅《庐山高图》是明代早期著名的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上边这一显著突出的部位描绘的是青松的形象,其他的山峦和山峰上,也有松树在内,这是一幅。

这一位画家,是清代的恽寿平,他的这幅《苍松翠竹图》里面,在山下是苍松,在山顶上也是一棵苍松。刚才说的这是专门擅长画山水画的画家,他们的画面上必然要出现苍松。

明代唐伯虎本来是以画仕女人物画擅长,但是,他在一幅山水画里画了两棵挺拔、直立、茂密的苍松。

又比如齐白石,著名的国画大师,大家都熟悉,他是以画花卉鱼虫为擅长的。但是,他的一幅山水画里面,最显著的突出的位置,也画了青松。

革命老人何香凝本来是擅长画梅花、画老虎的,她和她的儿子廖承志合作了一幅画,廖承志画了人物,何香凝画了苍松,送给了。

至于那些一般的画家,无名氏的画家,他们在山水画里面,画松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画面中,凡是有山有水,几乎是达到了无山不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而且,松在画面上,必然处于显著而突出的位置,或者是松的形象的本身就是这个画面的主体。

那么在非山水画的绘画中,比如,庭院生活的画面中,是不是也有松树,回答也是肯定的。

画松在中国古代的画中,特别是山水画中,是有普遍性和突出性的。松不但在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作家艺术家的笔下,同样重要,而且更为普遍。比如在民间的雕刻之中,在故宫曾经珍藏有一件民间雕刻的艺术品,上面是用玉石刻的,一个高僧在山洞里面壁修炼,洞门之外就是一棵高大的松树。

二、松文化的内涵

(一)松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核

那么这种松的情结、松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精神实质和内核是什么?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古代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共处共存中,接近观察熟悉了松树,发现了它的品格特性、审美价值,并且与自身的人文观念结合起来,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松的情结和松的文化,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的松文化的灵魂核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二)松文化的审美内涵

1.高大挺拔的崇高美

松文化的鲜明内涵有这样几点,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松柏那挺拔直立的树身,那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的巨大的树冠,显示出它具有庄严崇高之美。

在距今3000年的《诗经》中,就有“松柏丸丸”“松桷有梃”“松柏斯兑”等诗句,反复赞美松的端直高大。

在古今的绘画中,画面中的松树或在山野、或在庭院,或是人在松下、或者是旁无人踪,都被放在显著突出的位置,都被描绘得高大雄伟、遮天蔽日,以显示其崇高之美。松树外观的高大、端直和超群的实用价值构成了它的崇高美,与诗人的精神渴求交流在了一起。

2.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第二点,凌霜傲雪的坚贞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花纷谢,草木凋零,唯有松树,枝叶青翠茂密不改,卓然挺立依旧,充分显示出它耐得住酷寒、经得起摧残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指出了松柏的这种品格和特性,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植物学的分类上来说,松柏不是同一个树种,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松柏是并提并举的,因此,孔子用这句对松柏的品格、特性的赞美之词,来启示他的门人弟子,这句话深含了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的潜台词。

在《庄子》这部书中曾经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时候,遇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厄,他对弟子们说道:“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孔子的这段话,首次将松柏的品格特性,与人的艰难困苦的遭遇和品德修养,明确地联系了起来。

他以上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松文化审美内涵的源头。

人们不仅以松的坚贞品格赞扬别人,也用来自我赞赏。南朝梁朝的文学家江淹,在《知己赋》中对朋友写道:“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筠是指竹子,他自己的心像竹子那样正直,而个性像松一样那么坚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赞扬。作者认为,非松树的坚贞美,无以形容自己的个性。

当然,不管是赞人还是自赞,都同时对松树进行赞美,所以,自古至今有许多作家、诗人直接赞美松树本身。

不同的朝代或者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中,作家诗人对松的坚贞美的表现侧重点有所不同,或者境界有所不同。

东晋的陶渊明,憎恶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厌倦官场生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在诗歌中,称赞松树说:“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其实,是借松树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自守的思想感情。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回到家园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就像见到老友那样感到欣慰;他拄着拐杖,到家园外漫步的时候,“抚孤松而盘桓”,对松树像对亲人那样,流露出亲切之情。陶渊明这些诗句的意蕴,颇能代表当时归隐风尚中,一些诗人们松文化情结的侧重点。

在古代的画家的笔下,也有与诗文作家相类似的情况。有的画家描写山上的老松“满身斑鳞,疤结裂痕”,可依然呈现出枝叶并茂,昂首天外的姿态。又有的画家描写风雪严寒中,苍松挺拔而立,郁郁葱葱,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色。这些描写都将松树的耐得摧残困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有许多画家以平远山水疏淡林木(林木里边包括松树在内),抒写自己在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幽静的山间林下的环境中,保持自己孤高雅洁的个性和志趣。

在古代作家中,南朝齐朝的江夏王锋在《修柏赋》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这篇作品描写柏的品格特性是“既殊祥而抗立,亦含贞而挺正。岂春日之自芳,在霜下而为盛。冲风不能摧其枝,积雪不能改其性。虽坎壈于当年,庶后凋之可咏”。这段话虽然是对柏而言,可以说在松文化中,这篇赋中的这几句话,是对松的坚贞美作出的最全面、最准确、最深刻的赞美和评价。

3.顽强不衰的生命美

第三点,顽强不衰的生命美。松树遍及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它不择地而生长,无论在山巅石缝、平原丘陵,它都能茁壮成长;它不择时而发育,春夏秋冬、烈日酷寒,它都青葱苍翠、茂密如常;它不需要优良的条件、精心的护理,干旱抗得住,不会枯萎;水淹受得了,无需排水,而且越贫瘠险恶的逆境,它越能显出安身立命的本领,越显出旺盛的生机。坚石裂缝中,很少有水分、营养,但是,松树能够脱颖而出,生长得潇洒自然;悬崖陡壁,一般的树木无法生存,而松树凌空横斜而出,而且枝干生长得轻巧自然。这些品格和特质,造就了它顽强不衰的生命美,也是它成为长寿树的内在的源泉。

我国古今的文人画士和民间无名作者,对松树的这种生命美赞美不已。唐代的诗人孟郊称赞“青松多寿色”;徐铉称赞青松“细韵风中远,寒青雪后浓”,大雪之后浓郁的青翠之色,越加显示出生命的旺盛;另一诗人称赞松“叶劲髯须张,皮古鳞甲皱”,这样的诗句赞誉松树,苍老的外表掩盖不住它旺盛的生机。

东晋文人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这部书里边,说“大岭堰盖之松,大谷倒挂之柏,皆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这一段话对松柏持久不衰的生命美作了高度的赞扬。

在画家的作品中,或者画松孤生于山巅石缝;或者画松斜长于峭壁悬崖;或者画松长于平原山岗,参天而立,郁郁葱葱;或者如明代的一位画家画的满身疤结裂痕的高大的老松。

在画家的命意中都是既在赞美松的崇高美、坚贞美,也在赞美它的生命美。至于画家将高标洁美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描绘的松鹤延年图等,是屡见不鲜的。

民间常称老当益壮之人为“不老松”,为人祝寿或者称颂高龄老人,以松为祝词更是必不可少。比如“松龄岁长春”“翠柏苍松耐寒岁,人如松柏岁常新”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寿比南山松不老”这样的句子更是普遍使用,尽人皆知。

赞美水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二刻英雄谱本 图赞 图赞作者

《三国演义》有图赞的版本最早出于明末,据记载,明末雄飞馆的英雄谱本中有《三国演义》插图六十二幅,《水浒传》插图三十八幅,均有图赞。笔者发现,此本中水浒故事的插图是摹刻的明天启年间的钟批本《水浒传》,插图有些许差别,没有钟批本插图的精美。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英雄谱本中三国故事的插图可能也对钟批本《三国演义》进行摹刻,可遍察现存的钟批本《三国演义》,并没有插图的存在,大概是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目前对英雄谱本《三国演义》插图、图赞的研究,仅能以二刻英雄谱本为研究对象,至于它的流传、继承、摹刻情况,只能暂时搁置,待有新材料的出现,再行研究。

《二刻英雄谱》前有雄飞馆主人的题识:

语有之:“四美具,二难并。”言璧之贵合也。《三国》《水浒》一传,智勇忠义,迭出不穷,而两刻不合,购者恨之,本馆上下其驷,判合其圭。回各为图,括画家之妙染;图各为论,搜翰苑之大乘。较雠精工,褚墨致洁。诚耳目之奇玩,军国之秘宝也。识者珍之!雄飞馆主人识[1]

雄飞馆主人道出了印制英雄谱的目的及其书的特点,虽然是一种广告行为,可其中提到的:“图各为论,搜翰苑之大乘。”正说明了图赞的作用。“军国之秘宝”也表明了英雄谱本的主旨是呼唤救世救国的英雄,满足了人们身处末世的渴望救赎的心情。也正因为此,英雄谱本的插图、图赞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卓然超群的最大特色。

一、插图的特点

插图形式为单页大图,内容为突出情节的场景式插图。此种插图延续了明代版画插图的高超水平,刻工精美,细节处亦是精工细琢。英雄谱本插图来源于深受李卓吾评本和周曰校本影响的钟惺批本。

钟惺批本的刊刻时间早于英雄谱本。英雄谱本在继承钟惺批本的同时,也做了些许的改变,对原来插图中复杂的细节刻画进行了删减,对比图1和图2,“汴京城杨志卖刀”,在钟惺批本中桥栏上有荷花的装饰,而在英雄谱本中就把荷花去掉了,这一细节处的删改,便可看出英雄谱本的刻功并不细致,其画面也没有钟惺批本精美。英雄谱的插图近乎直接地摹刻了钟惺批本,插图数量上,英雄谱本比钟批本少一幅,即第一幅梁山山门图;图赞数量上,前者比后者多一首,即最后一幅“班师还朝”,英雄谱本给此幅加了赞语。更值得注意的是二本中图赞内容的变化,英雄谱本的图赞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袭的钟惺批本赞语之后再添加后人之作,并在加上的赞语后面署名,另一种是邀请明天启年间的成名人物精心创作的,由书坊主进行组织编纂。如下二图:

二本此幅“汴京城杨志卖刀”的图赞前半段的内容是相同的,“床头黄金残复残,架上宝刀闲复闲。欲觅当家难复难,光射牛斗寒复寒。”[2]英雄谱本中又加了一句话:“英雄失志,宝铗削色。卖刀之恨,不磨千古。署名刘必达。”[3]图赞本身就是对文本、插图的再创造,后期再加上的赞语,又是对文本、插图和前半部分图赞的再创造,对文本进行了更深入地挖掘,更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同时,也是雄飞馆主人组织编纂主导介入意识的体现,属于第一种情况。

下面所举明代大书画家张瑞图既为《三国演义》撰写图赞,又为《水浒传》撰写图赞,这就说明他没有沿用钟批本《水浒》的图赞,完全是个人创作。[10]属于第二种情况。

据上图3和图4,二本的“洪太尉误走妖魔”从内容上、形式上、书写字体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即可证明,二刻英雄谱本的图赞不是对钟惺批本简单地摹刻,但却受到钟惺批本的深刻影响。明天启崇祯年间都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局势中,相同的时局,促使渴望、呼唤救世英雄成为世人共同心声,催化英雄谱本继承钟惺批本刊刻主题与特色,与钟惺批本一脉相承。

二、图赞的特点

英雄谱本的图赞是强烈的突出了组织编纂的主导意识介入,即不仅注重经济卖点,更突出力挽狂澜于既倒,呼唤救世英雄的主题意识、社会意识和时代意识。

英雄谱本图赞共100首图赞,有署名。图赞作者均为翰林名家,所创作的图赞兼具文学的、艺术的、社会的多角度价值。图赞的作用就是赞扬插图的内容,后来图赞作者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即评论小说人物、情节以及时事的工具,赋予它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这一点在英雄谱本的三国故事图赞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以下试举几例来加以说明。

第一个就是直接在图赞中以明代史实来表达对奸佞权臣不满的明末直臣、忠臣黄道周,他在“鞭挞督邮”中写到:

剥民虐属虎而寇,小令趋陪毛骨寒。不得将军鞭一挞,至今愤惋在伤叹。

严氏父子当国时,鄢懋卿以假子得嬖,奉敕查理八省盐课,所过虎喝。每出必携妻子,州县彩舆,以四十女子舁之。独海刚峰不奉檄,更加摧抑,竟敛影而过,声息俱无,论者谓庶几督邮之鞭。――黄道周[4]

图5为“张飞鞭挞督邮”插图,图赞先是小诗一首,感叹称赞张飞怒打督邮的义举。诗后附有短评,内容揭露严氏父子掌权时的贪官鄢懋卿,被海瑞“整治”的事迹,用以表明自己对贪官奸臣的憎恶,并表达自己希望出现如张飞一般英雄的心情。

《明实录》载:“嘉靖四十一年六月丁丑,……初鄢懋卿以盐法都御史巡行郡县,所至招权吓财,叱咤风生。懋卿妻从行,为装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令长以下,见懋卿皆膝行,蒲伏跪上,食惟谨至,以文锦被厕床白金饰溺器。千里传送,络绎道途,懋卿颔之而已。比至淳安,供张甚薄,瑞抗言:‘县小民贫不足容车马。懋卿虽怒甚,然知其不可屈,为敛威去之。’”[10]

可见,黄道周是以明嘉靖年间海瑞智斗鄢懋卿来与张飞鞭挞督邮比附,这种增事类比的评论方法更突出了经典名著的时代解读和意义,也代表了《二刻英雄谱》图赞作者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图赞《辕门射戟》(图6),作者陈仁锡,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殿试金榜第三名。

阳九无邦,恨英雄割据,虎噬龙骧,掬水磨刀血。看星指剑芒。几人帝,几人王,心中各主张。拚青史章章,喜温侯心,无端,属意在交欢。穿杨妙技无双,中戟由基颉顽,鲁连鲁解斗,千古有名芳。不相厄无伤,水雾释何妨,想其中棱棱侠气,直逼穹苍。

吕布此举乃天相先主耳,布之意岂诚护先主耶,岂诚救两斗耶。它日安得不为帐下虏耶。――陈仁锡[5]

吕布辕门射戟在两难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是一个不得罪两家的权宜之计。作者在称赞吕布勇猛的同时,揭露了吕布劝两家和解的本质用意。吕布之举是天助刘备,吕布之意并非保护刘备,也非诚心劝和,所以图赞作者认为吕布终沦为阶下囚是罪有应得。值得注意的是,陈仁锡在图赞中称刘备为先主,可看出陈仁锡自视为仁君贤臣一派,也以此证划清与奸臣奸相界限,借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图赞《水淹冀州》

水攻火攻长家常法,曹瞒之胜不足奇也。得审配不屈数语,庶几痛快!

许伯卖主献城腆颜夸功,操令许褚杀攸,尤为快举!――钱世升[6]

图赞作者认为曹操用水淹之法攻下冀州并不足为奇。作者却对败将审配大加赞赏,原因是审配作为败军,并没有为求自保而牺牲气节,只留下“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馋谄阿谀之贼!可速斩我”[7]数语,就引颈自刎了。此忠义此气节,连曹操都为之动容,图赞作者更是敬佩不已。还有几句是图赞作者对许褚杀许攸事件的看法,作者认为许攸是卖主求荣、腆颜表功、丑恶的小人,曹操杀之,实属大快人心。作者用一忠一奸,一褒一贬的手法让两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褒贬态度寓于其中,其政治立场已不言而喻了。

图赞《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子美诗

东坡尝梦子美曰:吴蜀连和北拒曹操,三国胜着也。予《八阵图诗》,盖诮其自相吞并使魏得乘之耳。世人错解为不及吞吴为恨,冤哉。――黄文焕[8]

此首图赞引用的是杜甫的《八阵图》诗和坡梦到杜甫解诗的内容。此图赞虽不是作者创作,可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二者合一,既展现了作者的才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更倾向于杜甫在坡梦中对“遗恨失吞吴”解释的思想。

图赞《上出师表》

汉贼不两立,王业无偏安。成败兴利钝,不假鞠躬宽。 隐括表文

国家事,知而不为,为而无成,岂尽臣子之罪哉。故曰:读《陈情表》而不哭者非孝子,读《出师表》而不哭者非忠臣。――焦苏[9]

此图赞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从《出师表》中选取并结合作者创作而成;后半部分是作者对《出师表》的评价。评价中表明忠臣良将应尽的本分,又借古人语高度评价了《出师表》。可见,作者焦苏对古人给予《出师表》的评价是极为认同的。

以上列举各例,只是二刻英雄谱本图赞的一小部分,但足可以从中窥见全貌。每首图赞都有图赞作者别具匠心之处,每位作者也都别具慧眼,将图赞创作的异彩纷呈。这些图赞或评论情节、人物,或夹叙夹议,或引经据典,亦或揭露时局,但其都归于同一主旨,即寄寓着末世情结、呼唤英雄出世的理念。这也是图赞运用于小说,成为小说一部分的初衷。

自明末二刻英雄谱本问世以后,图赞在小说版本中的地位不容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说绣像插图应运而生,图赞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转变。繁荣的明代版画艺术在二刻英雄谱本中显示出最后的辉煌,清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图赞本又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创造出新的辉煌。

注释:

[1][明]《二刻名公批点合刻三国水浒全传英雄谱》(英雄谱本)题识》。

[2][3]卷首“汴京城杨志卖刀”图赞。虽有署名“刘必达”,但仍有假托的嫌疑。

[4]卷首“鞭挞督邮”图赞。

[5]卷首“辕门射戟” 图赞。

[6]卷首“水淹冀州” 图赞。

[7]第三十四回。

[8]“八阵图”图赞。

[9]《上出师表》。

[10]由现存的二刻英雄谱本中水浒插图和钟惺批本《水浒传》的继承关系,大胆推测二刻英雄谱本三国插图也是摹刻的钟惺批本《三国演义》。据记载钟惺批本《三国演义》有插图,可现存的版本中并没有,极有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

[11][明]《明实录・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

赞美水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赞美;鼓励;赞美的妙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96-0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心理和生理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不应把精力放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上,因为“毛病会越挑越多,绝不是越挑越少”,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因为“美的东西越赞美越多、越美”。赞美使人温馨和感激,能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学生需要这种善意和美好的表达。必要的赞美,会给孩子一种满足感、幸福感。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赞美,作为孩子更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赞美。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多一些赞美,让学生在被欣赏中对话。

一、赞美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赞美是一种聪明的、巧妙的、积极的肯定别人的方式,透过恰当的赞美之词,给人以无比信任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赞美正像普照世间万物的阳光,得之者兴旺繁盛,失之者枯萎凋零。

身为教师,我们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震撼。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恰当地赞赏,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你的观查角度真有创意!”“哦,恭喜你!你回答的太好了!”“你说得太棒了!”正是教师这样充满激情的鼓励话语,使教学对话更充分,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课堂始终充满着激情,精神更振奋,所以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同时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二、教师要掌握赞美孩子的艺术

教师赞美孩子应该学会赞美孩子的艺术,对孩子进行建设性赞美,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赞美应是客观的,真心实意地,不只是语言上的表达,也可以包括非语言的表达。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赞美激励学生,充当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论学生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由于教师不停地赞美,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学生的品德行为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要知道赞美的话百听不厌,对孩子只要不囿于一个优点反复赞美,而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每一点长进,并恰如其分地给于赞美,才能对孩子产生预期的激励作用。孩子是花朵,赞美是水和阳光。花朵离了水和阳光不行,而多了则会被涝死、晒死。最好是适量。

三、让孩子学会赞美他人

有人说:“欣赏他人、赞美他人,沟通就没烦恼!”的确,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希望被被肯定、被赞美。被赞美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方式,被赞美的人会在这个基础上再更进一步,往更高的方向要求自己,从而更加自信、自爱、自强。而当你在赞美别人的同时,也是向被赞美者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在音乐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赞美更有助于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然而,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是,现在的孩子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欣赏别人,更不会赞美他人。总是自我感觉很好,无法正确地定位自己,他们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别人的不足之处,常常抓住同学的一点缺点不放,不会或不愿去寻找别人的优点。这使得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沟通能力弱,不善于与人合作。久而久之,会逐渐形成其骄傲自大、自命不凡的性格!

四、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赞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可见,批评自有它的教育价值,如帮助学生辨别是非,能使他人得到警戒,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可见,赞美和批评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教育方法,赞美是教师把对学生的希望转化为现实的艺术,而批评的玄妙恰在于它的适时适度。

孩子年龄越小,接受能力就越快。所以,一旦发现缺点就应该及时指出修正,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能力,这是很必要的。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一下子指出很多缺点,让孩子一下子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并且教师要注意对孩子的说话态度和方法,要知道,通过责备让孩子做与通过鼓励让孩子做,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注意和发扬孩子的优点。

赞美水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讨论;赞扬;教学艺术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一、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

(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

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赞扬欣赏激趣法。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三、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即有魅力的教师。一副自然大方亲切随和的教态,一身时尚端庄搭配得当的衣着,一手龙飞凤舞刚柔相济的书法,一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一段声情并茂慷慨激昂的朗诵,一句委婉动听相得益彰的轻唱,都会对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语文教师要将学生带人美妙的文学殿堂,最重要的还得用语文的真正学识去感染学生,使其受到熏陶――教师满腹经纶,才气横溢,授课时,或宏论滔滔,妙语连珠,或精点略评,字字珠玑,让学生如饮甘醇,定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辞约意丰的简明性,和谐悦耳的音乐性,烂茏既返穆呒性,教师用这种语言描景状物,述说人事,说明特征,品味诗文,剖析事理,定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师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机,因为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点拨下,能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发现各种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色泽美、韵律美,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教材横生的情趣。不仅如此,教师匠心独运的板书设计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赞美水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赞起点运动员

有人说:"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

延续不灭的象征。"

那么,起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

破的希望。

看!起点上的运动员有的脱下外衣,

体内蕴藏着爆发力、弹射力,

就像力与美的活雕像,

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充满挑战。

加油啊!运动们,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

而起点之美属于每个人。

(二)赞大会工作人员

赛场上,

没有你的身影,

领奖单上,

寻不到你的名字,你--

大会工作人员,

默默无闻地

把辛勤和汗水

洒在赛场内外,

有了你们幕后的付出,

才拥有了赛场的掌声,

我要高声赞美你--

大会工作人员。

(三)赞接力运动员

耳边,是同学的呐喊,

眼前,是期待的双眼,

手中,是希望的传递,

前方,是胜利的彼岸,

加油啊,接力运动员

(四)赞跳高运动员

助跑,跳跃,

一个个新的高度横在眼前,

胜利与失败的考验,

就在面前。

你,跳高运动员,

总以失败而结束,

却无法击败啊,

勇敢的跳高运动员。

(五)赞长跑运动员

头顶炎炎烈日,

脚踏银色跑道,

敢与风追逐,

敢和云赛跑。啊,长跑运动员,

你们是时代的骄傲,

毅力和退缩的较量中,

名次、荣誉都微不足道,

感动于你们的精神,

永不放弃最可倡导。

(六)弧线

--致铅球运动员

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眼前,

我不禁浮想联翩,

这精彩的弧线啊,

凝结着多少辛勤的汗水,无伦的弧线啊,

寄托着多少热切的期盼,

它是这般自然,又是如此完美,

没有什么缺憾,只会留下一片美的体验,

我要永远将你留下,

让我的心中印上一条弧线。

(七)赞三千米运动员

漫漫长路,你愿一人支撑,

忍受着孤独与寂寞,

承受着体力与精神的压迫,

只任汗水溶于泪水,

可脚步并不停歇,

好样的,纵然得不了桂冠,

可坚持的你,定会赢得最后的掌声。

(八)赞三千米运动员

迎接你的,是三千米跑道,

等待你的,是漫漫征途,

勇敢地冲吧,勇士们,

不要畏惧对手的强大,

你的对手只有自己,

勇敢的冲吧

三千米算不得什么

付出的汗水就要得到回报,

胜利的泪水就要顺颊而下,

春风为你喝彩,

阳光为你庆功,

掌声就要为你响起。

(九)赞跳高运动员

以飞翔的姿势,

完成一次超跃,

力与美

在空中定格成优美的弧线,

超越自我的同时,

把欢庆的目光和赞叹,

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赞接力运动员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为了这个荣誉,

完成一次速度的合作,

将赞美和荣誉,

以接力棒的形式,

传递下去,

迅速传递下去。

(十一)赞运动会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鸣鸣

淹没了荒尘古迹

荒芜了烽火边城

运动会,你虽别了

消烟战火

但也是一种较量

一种信心与耐力

的较量

一种精神与体力的较量

让我们共同赞美你吧

伟大的运动会!

(十二)赞百米运动员

枪声刚落,你就疾驰而去

似流星划宇、似闪电破空

你是万众注目的焦点

你是希望、你是寄托

千颗心为你跳动

万颗心为你而动容

让海天给你能量

让凤凰为你歌唱

冲吧!

去夺取那胜利的辉煌

(十三)赞全体运动员

看,赛场上有你英姿飒爽,

听,观众席上同学们一阵阵的喝彩欢呼。

摔倒了,再爬起来。

从来不会认输,

经过几翻拼搏

却未能成功,

也许这就是竞技场,

最可贵的是你们的参与精神。

春季,耕耘的季节,

愿你们耕耘一份喜悦,

收获一份辉煌。

(十四)赞三千米运动

你们是蓝天下翱翔的雄鹰

你们是草原上驰骋的骏马

你们是茫茫大海翩然飞驰的白帆

你们是浩浩天宇中冉冉升起的明星

你们顽强的跋涉

因为耳畔有沙漠的驼铃

你们执着拼搏

因为背后有无数叮咛

荆草棘丝,寒霜烈风

只有你们能征服这遥远的旅程

(十五)赞铅球运动员

超越无极限,挑战自我

这就是你人生的格言

这就是你人生的信念

虽然没有长跑健儿的艰辛

虽然没有短跑健儿的勇猛

但你却依然坚信:

用你强壮的身体定能托起一片蓝天。

(十六)赞接力运动员

一声发令枪响

你们如火箭般的速度

向前冲去

手中小小的接力棒

在伙伴传来传去

加油,传出的是运气

传出的是友谊。

(十七)赞裁判员

您是运动场上正义的化身,

您是比赛场上公正的使者,

你手中挥动的令旗,

是赛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为你高歌,

我们为你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