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夏时节的诗句

立夏时节的诗句

立夏时节的诗句

立夏时节的诗句范文第1篇

很多年前我写过一首诗《1999年12月31日23点59分59秒》,呈现的是一个中国人在跨世纪跨千年那一瞬间的感受,诗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如今我们使用的公元纪年和格林威治时间来源于基督教,是线性的,直线发展的,很多人也许根本没有想到华夏文明几千年来这是第一次“跨世纪”,因为之前12生肖、60甲子等计时方式,时间是周而复始的圆圈,像滚动的铁环。即使用皇帝的年号,新君即位立即改元,并没有在位超过百年的皇上。中国人的时间观、文化观决定了人们似曾相识巡回反复这样一种模式的文体。有不少成语、诗词乃至人名、歌名、剧名接龙等,但那是零散语句之间仅有单个语素相同的简单联系,每句之间接法不止一种,而且接出来的文本并无整体意义,更谈不上构成一部作品,因此它仅是一种游戏过程。对古代诗词有些了解的朋友或许会想到“回文诗”,它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使用字序回环往复、顺读逆读皆可的修辞方法,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反复雕琢,开发了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样式,其中最有名数《璇玑图》,左右横竖环绕不同读法便变化出不同版本。稍加对比便可知道,它在文字序列玩弄的技巧远比《春夏秋冬》繁复。又有熟悉西方经典的朋友会想起但丁巨著《神曲》,它以连环三韵体贯彻通篇(即是ABA、BCB、CDC……),且三大篇章《地狱》、《炼狱》、《天堂》都以“群星”为未句末词相照应,寓意了圆满合一。不过,《春夏秋冬》每段重复的是行句,而非单词押尾韵。更为重要的是,《春夏秋冬》的意境是循环更新,吻合传统中国对时间的认知,而《神曲》主旨“地狱-炼狱-天堂”则是单向度的升高,是西方线性时间宗教观的诠释。

说到诗歌语句首尾重复的环状结构,我首先想起的倒是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的长诗《太阳石》,该诗长584行,该数目等于墨西哥古代“太阳石”历法中一年的天数,其中首尾6行重复(但内文再无其他行句重复),并综合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融合了古今、生死、现实与神话。帕斯本人在亚洲长期游历,深受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文化影响,他翻译过大量的唐诗宋词,钻研了佛教文化,多次尝试采用环形文本。《春夏秋冬》和《太阳石》体现了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同源,无论中华文明、阿兹特克文明或其他东方文明,都是以日夜四季循环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宇宙观、宇宙观。然而就文本的表面结构而言,两部作品仅有全文首尾语句重复这一点相似。

至于其他有运用字、词、句的重复或循环的古今中外诗作,此处不再一一对比,虽然它们跟《春夏秋冬》相映成趣,但就我有限的视野而言,汉语诗歌尚无像杨林这部长诗以分段首尾句重复、全文首尾句呼应连接的环状结构文本。当然,这种构思并非从天而降的灵光一闪,而是源于文化传统和艺术范例在诗人心灵的投射,尽管我以为杨林本人称之为“接龙”尚不够准确,此称谓在学术上尚可以进一步完善。然而,《春夏秋冬》文本结构的确可谓是当代诗歌界开创先河之作。

在作者勇于探索诗歌形式的背后,其实我更看重作者别出心裁的用意,《春夏秋冬》究竟为读者了带来什么?被称为“湖南新乡土派”的杨林并非热衷惊世骇俗的先锋技巧,运用旁人未尝实验过的结构方法定有非如此不可的寓意。在我看来,昼夜更替,岁月循环,中国人在生存的大地艰难地走过了漫长五千年,《春夏秋冬》正是对这跋涉的由衷礼赞。“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古代人民特别是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群众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位置、总结天气、土壤变化和动植物活动现象的概述,起源于春秋战国,《逸周书・时训解》见雏形,至秦汉基本定型,《吕氏春秋》《淮南子》有明确记载。先民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构建了感性的农耕文化和日常生活时间表。虽然中华文明的前期(夏商周秦汉)以中原为发源地,然而经过历代疆域扩展、人口流动,这一节令观念在江南、两湖、两广、西南、东北、西北等开枝散叶,由于中国东部地区大致上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故而各地人民因地制宜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推挪删减,使之具较高实用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官方修订,农民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传播,节气早已上升为中国人衣食住行、求学动土、嫁娶丧祭的共通准则,并沉淀到民族基本心理和思维层面,成为克服地域悬殊、族群繁杂的凝聚力,跟儒道佛及其他重要范畴一同塑造了四季更替、生命不息的循环宇宙观,孕育了天地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也让“节气”自身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部分,是全体中国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这美好的一切似乎都冰消雪化。首先西风东渐瓦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然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让农村和土地疲惫不堪,接着便是生态污染和气候恶化,于是连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也日渐荒芜烦乱,终日面对机械、电器和屏幕,日子僵化,生活变质为上下班,季节抽象为工作日和周末,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一息尚存的节日异化为消费娱乐的桥段。

为此,谁向往“鸡犬相闻”的复古生活若非虚伪便是愚昧。杨林虽被归为所谓新乡土派,却绝非梦回汉唐、不知今宵。他站在现代人立场,以普世生态文明意识和民族文化复兴为自觉,这部数年酝酿、据说十天喷薄写就的长诗,通过真切可感的文字,以传统诗意的目光去观照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创造新的精神家园。

该诗九十六节虽以气候为题,却绝非对农历的通俗解说、对古代哲学的白话翻译,否则坊间本就有《增广贤文》等蒙学,有农业科普读本,有周易风水、四书五经的插图本、通俗本,杨林何必多此一举。我建议读者别先入为主看附录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文,而是通读长诗,有所体悟,再加以对照,便得知《春夏秋冬》乃是对传统文化“九方皋相马,得意而忘形”。诗人没有停留于写景绘物,没有拘泥于先民农耕生活的见闻,而是借题发挥,寓意抒情,以一个当代人的目光重新凝视民族文化图腾,游弋与新农村和城市之间,抒写着“我”“你”伴随着大自然的节律,尽情地唱和身边一切有形生命和无形生命的灵魂共鸣。因此他笔下不是中原的气候档案,不是湖南的乡土风情,而是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灵氛围;他抒写的不是古代田园的朴素民谣,而是对天地之间历千年万载的大循环的艺术再现。

尤为难得的是,诗人没有因主题的博大悠远而目眩神迷,既没有刻意地把作品写成“宏大叙事”,也没有拘泥古意、故作深沉;无意构建大的场景、人物和情节,没有居高临下的主旋律腔调。九十六首诗,仿如精短的绝句小词,犹如寥寥数笔的水墨写意,只读任何一段,都从小见大、意在言外,体现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东方思想。也许有人觉得传达传统文化需运用文白夹杂、冷僻字句或另创“新古文”,如此技法当然能够自圆其说,不过杨林既然“得意而忘形”,采用的自然是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走进春天/我拉着又一根时间绳索/离开冬雪浩大的气势/潜入一棵油菜抽苔/心情黄灿灿地开始”,将一个现代人对生命脉动和时空变奏的观感娓娓道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平白之中领悟大道。

至于每段之间重复的“接龙“句式,咋看之下你也许会疑惑是否削足就履。其实岁岁年年看似重复循环,土地、人生和万物却在运行生长不息,同一句诗在上一段作未句表达的是一种陈述,而在下一段作首句却引向新的抒写,这种微妙的变化见证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洞察,在连续中创造跳跃,在熟悉中提炼新奇。而当你读完诗篇末句“走向春天”,回应着全诗首句“走进春天”,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心灵彷如经过整整三百六十五日,怀着平静与激动,充盈与期待。年复一年,诗与人,阅读与生活,前辈和自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奇妙的是,即使你从其中任何一段开始阅读,也能自然而然迅速融入诗歌,大自然和生命的每个节点其实都是平等的、连贯的。“人生自在呼吸间”,“当下即是”,九十六段小诗,彷如九十六颗念珠,伴随着清脆的木鱼或清越的敲钟,一下一声,一声一下,将人蒙尘染污的心灵带到澄明苏生的境界。

立夏时节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唐诗 美丽中国 道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唐诗中对祖国山水赞美与热爱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丽中国”理念的灌输与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炽烈情感。

一、对应节令时序的诗句:一草一木皆关情

“美丽中国”的概念首先看重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唐诗里有很多对应节令时序的景致描写,抒发出的是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幻化成诗人笔下的美丽词句。在学习这些诗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洋溢着自然情趣的诗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流传不衰的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的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的旖旎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教师能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换用于本地的景色描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又如,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静谧氛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的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直接描写了西湖夏日的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炎热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竟然透出阵阵的清凉,别有一番趣味。

刘禹锡的《望洞庭》则描绘了秋天的平静与坦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在日暮时分遥望洞庭湖而写的,表现出洞庭湖面开阔,水光月色交融。诗人还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远望湖中翠绿的君山仿佛白银盘上漂浮的一只青螺,意境深邃。

高适的《别董大》显示的是另一种意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中的灰色天空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似乎联想到了眼前的环境问题。

通过朗读和比较这些描写四季景色的唐诗,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让他们领悟用心感知秀美景色的道理,进而培养他们爱护美好河山的道德情感。一草一木皆关情,而建设“美丽中国”是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对应山水胜景的诗句:青山绿水在心中

唐诗里还有很多对应着山水胜景的诗句,表达出的是对祖国山水胜迹的迷恋与赞叹,而背后则是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诗句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自然景色的独有特点,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关照生态环境的变化。

杜甫的《登高》可能唐诗中最为萧瑟凄冷的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江之滨的夔州(今四川奉节)以猿多著称,夔门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则对比了长江两岸的不同景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的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景观也不同,地带性的差异是观察者的立足点,别有一番风趣。

立夏时节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诗;课程;儿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3-0017-05

[作者简介]张君燕(1971―),女,本科,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樱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儿童诗是指一种节奏、声韵充满美感,文字流畅自然,内容生动活泼,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儿童诗篇幅短,诗中有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是最适合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的最好启蒙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小学低年级学段要适当诵读优秀诗文50篇,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年四季,轮回更替,周而复始,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化每天都呈现在儿童面前,是最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教师以四季景色的儿童诗为课程内容,和儿童一起读写童诗,设立课程目标,规划课程进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赛诗、写诗活动,让儿童掌握童诗的朗读、仿写的基本方法,促使儿童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从而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潜能,发展儿童语言,不断丰厚儿童的人文素养。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儿童天生是诗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虽然只能运用只言片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却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小诗。

(二)儿童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

在儿童文学浩瀚的海洋中,我们发现儿童诗清新活泼、质朴纯真、琅琅上口,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集美感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于一身,能拨动儿童的心弦,还能引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儿童诗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载体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儿童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我们开发的“儿童诗”第二课程旨在提高儿童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和谐发展,这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儿童诗”第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完善儿童的个性特长,增强儿童的人文底蕴,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具体目标

1.喜欢朗读儿童诗,感受儿童诗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童诗。

3.对感兴趣的诗歌乐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背诵一定数量的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能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浅近的诗歌,并能用断行的形式记录下来,初步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6.在诗歌仿写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三、课程内容

春天诗歌:春鸟、春风、春的消息、春天的秘密、春天的颜色、春天的味道等25首。

夏天诗歌:夏天的许诺、美丽的夏夜、夏天的催眠曲、夏天的故事、夏天的色彩、夏天的味道等25首。

秋天诗歌:秋风、秋歌、秋天的信、秋天的落叶、秋天的雨、秋天的声音等25首。

冬天诗歌:会唱歌的雪花、冬天的树、雪花的快乐、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无言的冬天等25首。

四、课程实施

(一)朗读儿童诗,让诗意润物无声

朗读是用形象化口语表达的过程,是培养儿童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是一种应该贯穿在儿童诗教学全过程中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儿童进行长期训练的一项基本技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1]在朗读儿童诗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氛围,从环境布置、音乐调节、多媒体课件展示诸多方面来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去,给儿童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引领儿童展开想象,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儿童细细品味诗歌优美生动的词句,从而感悟诗歌的意蕴,领略诗歌的意境。

教室的前后黑板上可适当描画冬天的布景,如雪花、雪人、玩雪的孩子们等。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冬天的雪景,播放轻柔的音乐渲染,营造冬天静雅、优美的环境。

2.教师范读,示范引领

低年级儿童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情感体验等方面决定了他们对儿童诗的理解和感悟还比较肤浅,所以,儿童读熟诗歌往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而课堂时间又很有限。这时候,老师的范读会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儿童以激发和感染。范读是指导儿童有感情朗读的一种有效朗读方法。在学习儿童诗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以精彩的示范朗读给儿童正音,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提升儿童的朗读水平,还可以通过师生共读悟方法。

(1)你是否能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如图1)

(2)你是否能读出节奏感呢?根据画出的停顿线来练一练吧!(如图2)(教师范读)

(3)你是否能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冬天的赞美,读出美感呢?(如图3)(配乐)

(4)你觉得要读好儿童诗,我们应该做到哪几点呢?(师生交流后归纳朗读方法)

(5)那就让我们来比赛背诵吧!

这样做不但可以引导儿童领悟儿童诗的朗读方法,让儿童读出层次,读出感悟,读出美感,还可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上下工夫,从而扩大儿童的语言积累,提高儿童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方法导航,举一反三

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领和过程的体验,引导儿童感悟理解,尝试自悟自得。久而久之,儿童就会掌握朗读要领,形成朗读能力。

(二)仿写儿童诗,让诗情表达酣畅淋漓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在朗读基础上,儿童已经对诗歌的形式初步明晰,初步了解了儿童诗的特点。所以,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儿童尝试仿写,促使儿童诗情激荡,诗思飞扬,当然也就水到渠成。

1.融合语文学习,强化句子训练

(1)句式训练

小学语文句式训练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句式训练的基础。中年级的写段练习、高年级的写篇练习都与学句、说句、写句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写出完整、通顺、具体、生动的语句,才能写成优美、流畅、诗意的儿童诗。

低年级的句式训练,主要包括肯定句、疑问句、反问句、否定句等。句式训练可以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进行专题训练,让儿童学会句式之间的转换,增强儿童诗的表达效果,为儿童诗的诗句增色添彩。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引导儿童体会“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三个句子的不同,并体会肯定句、疑问句、感叹句要表达的语气,从而学会使用句号、叹号、问号。

(2)修辞训练

修辞手法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低年级学段,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等。学会运用修辞,对于儿童写儿童诗无疑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增添了诗歌创作的神奇功力。比如在学习比喻句时,教师给儿童提供了鲜明的对比,让儿童在对比中体会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的联系,并学会自己写出生动的句子,为后面的片段写作打基础。(如图4、图5)

2.观察四季变化,尝试仿写训练

在前面句子训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儿童体验四季的变化,在观察、感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让儿童学会用诗歌的形式感悟生活、表达情感。在这种循序渐进的仿写训练中,儿童从会写一句两句稚嫩的诗句开始,到后来成段的诗歌,逐渐成为一个个小诗人。

(1)体验感悟,口头表达

因为低年级儿童倾向于直观形象思维,喜欢具体感知的事物,所以,在四季轮回变化中,教师首先组织儿童观察季节的变化,体验景物的特点,感悟季节的美好,从而让儿童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其次,教师可组织儿童口头交流看到的景象,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2)尝试仿写,落实训练

仿写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独进行的,往往与读诗、诵诗紧密结合。比如在学习仿写《秋天的诗歌》时(如图6、图7),教师就组织儿童在观察秋天树叶的形状、色彩后,让他们按照提供的句式写简单的诗歌。

(3)独立作诗,放飞诗情

在读诗、诵诗、仿写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儿童独立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诗情。比如,秋天的时候,教师和儿童一起把各种颜色的树叶收集起来,夹在书里,镶在镜框里,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图案……让儿童仔细观察秋叶的独特,秋叶的色彩,秋叶的韵味……然后让儿童小组交流自己看到的秋天景象,最后让孩子们仿照《秋天的诗歌》里的句式自己尝试写秋天的观察所得。于是,一首首诗歌跃然纸上。(如图8)

五、课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儿童诗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儿童创作的资料,记录儿童的成长过程。对儿童学习的日常表现,首先以教师的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同时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其次将教师的评价、儿童的自我评价及儿童之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加强儿童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另外也让儿童家长也参与儿童诗评价活动,丰富评价形式,提高评价力度。

在儿童诗评价过程中,制订朗读、诵读、仿写评价标准,形成适合儿童发展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儿童自评、互评、他评的功能与策略,实现评价的自主化、科学化、民主化。

(一)朗读、诵读、仿写星级评价办法

1.朗读评价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朗读要求制定《儿童诗朗读评价标准》,具体内容为:

(1)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不拉长腔;

(2)停顿合理,语速适中,语句通顺;

(3)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

(4)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处理得当,对作者的感情有较好的体验。

根据《儿童朗读评价标准》对儿童朗读进行一一评价测评,确定等级,优秀的儿童被评为朗读之星,颁发证书,给予奖励。

2.诵读评价

在朗读基础上,诵读评价主要突出量的积累,每个阶段根据制定的儿童诗数量提出诵读评价标准,如诵读《四季篇》儿童诗时,全部背完的儿童可获得诵读之星,颁发证书。

3.仿写评价

当儿童尝试写儿童诗时,教师可以将作文和小练笔有机结合,从句子到段落,逐渐过渡,从用词用句、标点符号到写法运用,根据年级不同制订不同年级的《儿童诗创作评价标准》。我们依据标准评价儿童创作,促进儿童在儿童诗创作上不断进步。

(二)自评、互评、他评评价办法

1.自评

制定《儿童诗自评量表》,让儿童根据儿童诗内容而进行自我评价,如根据《儿童诗朗读评价标准》自评朗读情况,根据《儿童诗诵读评价标准》自评诵读情况,根据《儿童诗创作评价标准》评价仿写情况等。运用自评手段,让儿童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习惯。

2.互评

“互评”主要是小组评价,包括组长对组员的评价,组员之间的评价等。通过这种评价,儿童与儿童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他评

“他评”包括“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儿童朗读、诵读、仿写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这最常见的指导环节。教师的语言评价直接影响着儿童对儿童诗的学习情况,因此,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儿童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儿童儿童诗读写水平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与家长紧密联系,让家长对孩子学习儿童诗的情况及时作出反馈和指导。只有这样的家校合作,才能让儿童把儿童诗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三)落实评价制度,构建评价机制

立足学校现状,从儿童实际出发,坚持日读、月诵相结合,坚持儿童诗读、写相结合,坚持活动开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儿童诗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每月落实一课一展一评,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有机融合,让儿童诗教学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每学期定期开展儿童诗专题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儿童诗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儿童诗成果展示活动,等等,让儿童诗教学工作成为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一抹亮色,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六、取得效果

经过两年的读写童诗,儿童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对童诗的浓浓的眷恋之情。儿童的写作水平不但有了明显的提高,还能运用生动形象、充满童真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笔者相信,“儿童诗”第二课程将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另一扇窗,成为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立夏时节的诗句范文第4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8个生字。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洋溢的浩然正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就义诗》,会写《夏日绝句》。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古诗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课前准备:

了解诗人写作古诗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清照吗?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字典、词典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全班组织讨论、研究。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熟古诗。

4、指名读诗;

5、齐读这首诗。

三、品悟诗情

1、学生自读古诗,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课前了解的资料、课本的注释和字典、词典自读、理解。

2、将读懂的在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解决问题。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前两句诗人抒写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显示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襟怀。后两句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例,有力地讽刺了只顾逃命、苟且偷生的南宋君臣。)

4、结合“人杰”“鬼雄”“不肯”等重点语句的探讨:诗人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事例欲表达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首诗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例,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同学们想过没有,当一个革命者面对着敌人的屠刀,表现会是怎样呢?(学生凭经验自由回答)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革命者的风彩吧!

师板书《就义诗》。

2、师: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谁能介绍一下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然后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资料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二、读中理解

1、师:读完诗歌,你觉得夏明翰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

2、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这首诗,看哪句诗最能说明夏明翰是一个不怕牺牲的人。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收取围绕重点的共性问题,以便组织学生讨论)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突出“不要紧”、“只要”等词语。还要读出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指导书写

立夏时节的诗句范文第5篇

当四季遇上诗,就像名画遇上画框,当四季遇上诗,就像珍珠遇上贝壳;当四季遇上诗,就像音符遇上和弦。四季和诗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美,品尝到诗的意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半夜淅淅沥沥的雨声闯进我的梦里。春天踏着细雨来到人间。天刚拂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出门踏青,脚下的泥泞散发出青草香。阳光慵懒地躺在枝头,柔和的花与树叶的光影迷醉着双眼。此时,想起了宋祁的佳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何等可爱热闹的春光啊!然而几株娇嫩的桃花纷飞落地,也许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的感叹就是因为这早凋的落花吧。但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又何尝不美呢?更何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送走了春日柔和的暖色,葱郁的翠绿不知何时冒了出来。蝉已经在清凉的夏夜偷偷唱起了欢歌。李商隐听罢,却被这聒噪的蝉声所感染,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在诗人的笔下,夏蝉是高洁的象征。而山中的夏日又引得多少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勾起归隐之心啊。“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夏日的湖水,就像灵动的明镜,怎能叫元结不痴迷于这空灵的夏景?于是他幻想着有一日可以“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而对这归隐的强烈渴望,到底是不是石湖上饮醉所歌呢?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秋在诗人的眼中,是个属于“愁”的节日。当他们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色,总是会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凄凉感慨。秋天又是一个思乡的季节。“月落鸟啼霜满天,江冯渔火对”。有家不能回的羁旅乏思,怎一个愁字了得,再加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让人愁肠寸断,秋天还是抒怀的季节――“出门免流连叹,文见湖边木叶飞”,在时光面前,我们都如此渺小,在那轻叹中,诗人又想到了什么?然而秋也不是悲的专属品。刘禹锡就曾直抒胸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这位诗坛大家的眼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门,门外是刺眼的一片茫茫白雪。无限的喜悦涌上心头。远处一棵雪松正挺立在天地之间,不禁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真是雪中的精灵啊!“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同样也是雪中的精灵。寒冬的精灵们是多少文人骚客的赞美对象啊,冬也是送别的季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送别好友的诗句至今为人传诵。雪上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是否寄托了诗人无限的祝福与思念呢?想到这里,便不能忘记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慰藉。

相关期刊更多

宁夏电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

安徽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民司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