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用歇后语

常用歇后语

常用歇后语范文第1篇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山林中烧火--就地取材(柴)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冻豆腐--难办(拌)

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旗杆上挂剪刀--高才(裁)

灯草做拐杖--做不得主(拄)

竹林里栽柏树--亲(青)上加亲(青l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年初一吃酒酿--头一遭(糟)

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六七八九--没食(十)

大麦去了皮--白人(仁)

云彩上点灯--空挂名(明)

瓦匠的双手--多疑(泥)

木排下水--不成(沉)

草把作灯--粗心(芯)

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下雨出太阳--假情(晴)

高山上打锣--四方闻名(鸣)

大胡子--难题(剃)

皮匠不带锥子--真(针)行

老鼠跳到琴上--乱谈(弹)

二两棉花打絮--谈(弹)不上

保温瓶的塞子--赌(堵)气

响鼓不用重锤--一点就明(鸣)

丈八的灶台--高照(灶)

月下提灯--虚挂名(明)

一跤跌在青云里--交好运(云)

下巴底下支小锅--吵(炒)嘴哩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老蜘蛛的肚子--净是私(丝)

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嘴上涂石灰--白说(刷)

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唐僧念经--一本正(真)经

孔夫子的口袋--书呆(袋)子

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一串钱九百九--不成调(吊)儿

一根麦秆打鼓--不想(响)

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

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

常用歇后语范文第2篇

飞机上方水壶——水平高

王八的屁股——规定

罗锅上山——钱禁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狗掀门帘——只拿嘴对付

上鞋不用锥子——真好

老鼠拉磨盘——大头在后面

狗追鸭子——呱呱叫

土地爷挖耳朵——哇泥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即享受)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水仙不开花:装蒜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礼义廉:无耻

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高山顶上放风筝----起点高

棺材里打粉----死风流

棺材里的臭虫----咬死人

高山上的雪莲----一尘不染

高山头种辣椒----红到顶了

高射炮的眼睛----向上看

高射炮打坦克----水平太底

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

狗咬碗渣----满口词儿(瓷)

刚上蒸笼的馒头----面生

钢针上的眼----只认衣裳不认人

常用歇后语范文第3篇

长期对幼儿进行歇后语教学,可以增加幼儿对生活阅历的积累,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入歇后语教学,其意义在于:一是开发记忆力,通过对朗朗上口的歇后语的记忆背诵,从小培养幼儿的记忆力,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文化准备;二是打好语文攻底,很多学生为了写作而背诵许多的歇后语以备引用之用,而学习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幼时诵读。三是获得熏陶和修养,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竹篮打水,一场空。”等。其实幼儿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就能理解这些歇后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理解更深的一层人生哲理,这些都将对幼儿今后的生活有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精炼、含蓄、意蕴深远,让幼儿很难理解其蕴含的意思,而掌握歇后语的大意也正是开展歇后语教学的难点,所以我们只有运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幼儿学习歇后语。在进行歇后语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情境创设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家园之间进行默契配合,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使歇后语教学更好地进行与发展下去。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例如:开展“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教学活动时,老师以观看动画片的环节导入,马上拉近了幼儿的距离感。动画片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对动画故事特别的感兴趣。通过加深理解故事,升华故事的中心思想,让幼儿体会到歇后语的后半截意思,最后举例进一步去阐述歇后语的理解。例如:开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教学活动时,老师很好的以仙人的神器为导火线,利用神器的图片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很快就投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八仙过海的故事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最后以情境体验的形式,让幼儿开动脑筋用手中的武器帮助自己渡过东海,幼儿很好的学以致用。

二、寓游戏于歇后语活动

幼儿活动是以游戏为主的,游戏也能激发幼儿对歇后语的兴趣,更能帮助幼儿不断的巩固歇后语。在完成歇后语的讲解后,幼儿还处于对歇后语比较陌生的阶段,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游戏的方法鼓励幼儿参与诵读歇后语。开火车的形式,鼓励幼儿有序的接歇后语;抛球的形式,把自交给幼儿,相互抛球谁接到球就由他来接歇后语;问答形式,一个幼儿提问同伴……幼儿在这些简单多样的游戏中,不仅巩固了歇后语知识,更加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对歇后语的兴趣。

三、家园共育,丰富幼儿的歇后语知识

《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的确是这样的,任何活动的生成、组织都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家庭资源是我们幼儿园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这一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与利用。我们进行“歇后语诵读”活动,得到了家长的鼓励与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筛选一些适合幼儿的歇后语,在给幼儿讲解歇后语的大意的同时还会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幼儿加深对歇后语的理解。

常用歇后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瓶梅》;歇后语;连用;艺术效果

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化语言现象,它带有很强的俗文化的特质,因为它常出现在现实语言中的口头语中。而在《金瓶梅》一书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歇后语,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据有人统计《金瓶梅》歇后语共有二百二十余条,这恐怕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意义和样式有所不同的歇后语,它不仅很好的应和了这部书的语言风格,而且这其中有的歇后语的独特使用,形成了它独特的语用风格。

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歇后语中有这么几处典型而独特的歇后语连用,这是典型的“金瓶梅”式的歇后语运用。以下就《金瓶梅》歇后语连用方式形成的不同的两种典型用法加以举例分析。

一、格式连用歇后语

《金瓶梅》中出现的很多歇后语绝大多数是单用的。如:马蹄刀木杓里切菜一一水泄不漏,卖粉团的撞见了敲板儿蛮子叫冤屈一一麻饭胳胆的帐,山核桃——差着一哩等在书中都是由某一人物就某一事而使用的歇后语,使用的格式单一,意思有明显的针对性。

与上面所示不同的是在《金瓶梅》一书中却有与其它作品不可多见的连续使用歇后语语用现象。

例如:

金莲听了,一声儿没言语,使性子回到上房里,对月娘说:“贾瞎子传操——干起了个五更!隔墙掠肝肠——死心塌地,兜肚断了带子——没得绊了!刚才在门首站了一回,见陈姐夫骑头口来了,说爹不来了,醮事还没了,先打发他来家。”

(第三十九回寄法名官哥穿道服散生日敬济拜冤家)

这里连用的三个歇后语能巧妙地将意思连串起来,既单独有意,又贯穿一气,使要表达的意思得以增强,而又不显零散,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展露无余。在时间上和语意逻辑上都显得那么自然,似乎有一种推移,而把人物的思想推到了一个极端,产生了急剧的炫染力。

“起得早——痴心地等——彻底绝望。”的脉络,一个使性的人——潘金莲,就这样遭到了一次彻底的打击,而这艺术性的表现却全包含在三个很通俗的歇后语中。

又如:

骂的人那绝情绝义。怎的没我说处?改变了心,教他明日现报在我的眼里!多大的孩子,一个怀抱的尿泡种子,平白扳亲家,有钱没处施展的,争破卧单——没的盖,狗咬尿胞——空欢喜!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吹杀灯挤眼儿——后来的事看不见。做亲时人家好,过三年五载方了的才一个儿!”(第四十一回两孩儿联姻共笑嬉二佳人愤深同气苦)

同样是三个连用,而这里却又有微妙的差别,除了语言的自然顺势外,也有着一种情绪纠结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中间的铺设“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使语式既做了回环,又增添了叙事的补充,形成的对比,又在“吹杀灯挤眼儿——后来的事看不见。”恨恨中显示了人性的阴暗、歹毒、怨恨,统统活现。

再如:

“话说潘金莲见孩子没了,每日抖擞精神,百般称快,指着丫头骂道:“贼淫妇!我只说你日头常响午,却怎的今日也有错了的时节?你斑鸠跌了蛋一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椅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了。却怎的也和我一般!”李瓶儿这边屋里分明听见,不敢声言,背地里只是掉泪。”(第六十回李瓶儿病缠死孽

西门庆官作生涯)

常用歇后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歇后语 客家歇后语 上堡

一、引言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俚语、口头禅、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多种形式。其中歇后语是汉语中的语言之花。一句话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在交际使用时通常以“说出前半截、省略后半截”的形式居多,故称歇后语。

相对于汉语中的全民通用歇后语,地方性歇后语(方言歇后语)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已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笔者在对客家歇后语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中,还发现一种非常独特的地方性歇后语,暂且将其命名为“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

二、现象描述

上堡以高山梯田闻名,《舌尖上的中国2》对其特色小吃“九层皮”有所介绍,是一个相对闭塞,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客家乡村。

(1)张有邦看病——冇下场(床)

上堡有名的老中医张有邦看病特别慎重,他诊病都会一边搭脉一边思量,大病小病都不一口定论,要留有余地。“你这病啊——”他摇头晃脑,“冇下场(床)哟!”意思是叫病人慢慢用药慢慢治,不要急着下床劳作。“冇下场”本身是张医生个人经典口头禅,不带贬义。而在日常交际中,“冇下场”带有“没有好下场”的意思,由于这句话比较伤人,所以当地人就隐晦地用“张有邦看病”来暗讽一个人“没有好下场”。

(2)邹贤考做生意——冇大过

民国时期邹贤考在上堡圩开了一间店铺。人们进店买东西不免顺口问一句:“邹老板,生意好哇!”不管生意好做不好做,邹贤考都谦逊一番,一律回答:“冇大过哦。”意思是:马马虎虎,没啥起色,或者说生意不好做。“冇大过”是邹贤考永远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所以当地人想要表达“马马虎虎没多大多起色”之类的意思时,经常放着简单的三个字不说,而是隐晦地说“邹贤考做生意”。

(3)陈聋牯做地——一片都冇

冇,没有;聋牯,聋子;地,坟墓。遂川县高排乡(注:与上堡乡毗邻)的地理先生(风水师)陈聋牯与别的地理先生不同,他出门找坟址往往一找就是一整天,傍黑回来就摇头,说:“这一片都冇好地方!”东家只好留宿。他便三天两头去探看。有时一找就是十天半个月,说不寻个好地方对不起东家。到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他是外地人,来回路远不说,还耽搁接生意。遇到没人请他看风水的时候,就设法以“一片都冇”之类的借口在本地人家赖吃赖喝等候新东主。此后,当地人描述某一区域没有某事物时,不说“一片都冇”,而是说“陈聋牯做地”,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4)骆三芳买药——称头要足

称头,称东西时的分量。一般人都把“吃药多”看成是大忌,买药不是买青菜、买猪肉,不能去计较医生称的药是不是分量充足。而上堡人骆三芳是个小气鬼,买药时总要关心医生的药戥,生怕少称了药,还叮嘱说:“医生,称头要搞足来哟!”一时传为笑话。此后,在日常商品买卖中,买家叮嘱卖家不能短斤少两时往往说“骆三芳买药”,意思就是你别给我短斤少两。

(5)拿把耙泥坳人——荒了

耙泥坳,地名;拿把,意思是“给”、嫁给或送给。上堡乡赤水村耙泥坳住着清一色的方姓人。上堡方言h、f不分,“荒”和“方”统读“方”音。人们把荒废田土或荒废事业借谐音“方”来戏称。

(6)米筛眼大的字——独有张锡坤

米筛,客家地区一种竹制的器具,有许多小洞(客家话把“洞”叫作“眼”),用以筛选稻米。张锡坤是上堡一个偏僻山村里的人。解放初期,那个小山村里的人没文化,米筛眼那样大的字只有张锡坤才认得几个。所以,记人工,独有张锡坤能行;选当文书,独有张锡坤才行。久而久之,但凡认字写字,甚至所有难办的事,人们便说“独有张锡坤”,有时则说“米筛眼大的字”,意思也是“这事得找张锡坤”。

(7)竹筒子的泥团——一大工

客家话中,“一天”的读音是“一工”。旧时,人们不识字不能用笔记人工,做了一天工就捏一个小泥团放进竹筒里。竹筒里的泥团数就是人工数。有时小泥团不慎被水浸泡湮成一坨大泥团,几十天的人工瞬间变成了一塌糊涂的“一大工”,令人倍感无语。此后,但凡有类似令人哭笑不得的糊涂账,人们就说“竹筒子的泥团”以示调侃。

(8)崩岗下睡的——炮打鬼

崩岗,局部有坍塌的山窝。上堡乡上堡村水北有座小山头,解放初期曾作为枪毙反革命份子的靶场。上堡人称被枪毙的人为“炮打鬼”,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当地人骂别人“不得好死”时,说“炮打鬼”太过直白,于是就委婉地说“崩岗下睡的”。

(9)狗爪豆皮搭辣椒——相送

狗爪豆,一种藤本植物的果实,夏末秋初成熟,可食用。上堡人卖狗爪豆皮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一定会在狗爪豆皮里绑几只辣椒。辣椒是额外搭送给买家的,不另要钱。所以,如果某样东西是免费赠送给别人,就可以说“狗爪豆皮搭辣椒”。

在以上9个实例中,例(1)、(2)、(3)、(4)大致属于同一种类型:某个人的经典口头禅,成为该地区许多人言语交际的特殊表达形式;而例(5)、(6)、(7)、(8)、(9)大致属于另一类型,它以某一地区众所周知的独有习俗、风土人情或名人轶事为基础,形成一句集体使用的特殊用语。

事实上,这类独特的歇后语并非只见上堡一隅。崇义其他乡镇,甚至某一特定圈子里,也大量存在类似的现象。再举3个“某某说的”例子:

(10)家达先生哇咯——急时难想

哇咯,讲的、说的。这条歇后语主要流行于崇义县扬眉镇及其邻近的龙沟乡、长龙镇(上述3地统称扬眉片)。家达先生是扬眉片区小有名气的乡贤,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急时难想”,意思是这件事本来我是知道的,可是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于是,每当人们遇到“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的情况时,就会说“家达先生哇咯”。

(11)老逼哇咯——口子很多

这条歇后语主要流行于崇义县崇义中学教职工这个小圈子。老逼,一位朱姓老师的绰号。朱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口子很多”,说话间总是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口子”在崇义方言中指“办法、出路或者可用的资源”等。“口子很多”,意思是“不用着急”。据说,这句话最早是由于朱老师的父母催促其早日找到对象,成家立业,朱老师总是不以为意地说:“嗯,咱(不用)急,口子很多。”这一说就是许多年,朱老师到很晚才结婚。而他的这句口头禅却不胫而走,在县中学这个圈子里广为流传。每当老师们想表达“有的是办法,不用着急”这层意思时,就说“老逼哇咯”。

(12)阿杨哇咯——不可能

这条歇后语也流行于崇义县崇义中学教职工这个小圈子。阿杨是一位杨姓老师的绰号。这位杨老师总是一副怀疑一切的姿态,言必称“不可能”,遂成为圈子里尽人皆知的口头禅。每当老师们想要说某事不可能时,则干脆以“阿杨哇咯”来代替“不可能”。

三、语言特征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在形式上具有同普通歇后语相同的形式特征,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有着较为独特的内涵特征。

(一)范围狭小。这是一种只流行于小范围局部地区并为该地区的人们所熟悉和使用的歇后语。前述的例(1)至例(9)基本上只有上堡乡当地人才知道,如果不是上堡人,就算是崇义县域内其他乡镇的人,恐怕也不知所云。例(10)仅为扬眉镇人所知,邻近的长龙、龙沟两地略有知之者——因为这3个乡镇合称“扬眉片”,在方言文化上具有较多的共同性。例(11)和例(12)则流传于崇义中学的教职工圈子,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人未必知其所以然。本地域内或圈子内的人对此心领神会,而地域外或圈子外的人则茫然不解。

(二)名人担纲。这类歇后语往往包含一个当地人家喻户晓的“区域性名人”,这位“名人”的经典言论或者典型事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而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最终浓缩为一条别致的歇后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名人”只是相对而言,其实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们的“出名”,多半是因为非常经典的言行能引起人们的传播兴趣。除此之外,这些“名人”的名气,影响范围很有限。比如说,邹贤考、张有邦、骆三芳、张锡坤乃至“老逼”“阿杨”等人,只在一定的范围内会有人知道,离开特定区域,则根本无人知晓。

(三)浓缩经典。这类歇后语的背后,或包含了个性鲜明的人的有趣言论,或包含一件在该地区老幼皆知的典型故事或社会常识(如,例(8)、(9))。于是,从这些人或事当中,人们便提炼出一条很经典的歇后语,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乃至日常交际的暗语。一般说前半句大家便心领神会,也偶尔单说后半句的,大家都能心照不宣。事实上,这类歇后语的前后半句可谓唇齿相依——虽然后半句是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但离开了前半句的背景便索然无趣。人们因某个有意思的人而浓缩出一句有意思的话,但在使用这句话时,恐怕优先想到的还是那个有意思的人,没有他,便没有这句经典;引用经典,难免就要调侃这个有意思的人。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四)喜闻乐传。这类歇后语能够形成并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对此喜闻乐见。“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中,孔夫子是名人,他的经典特征是家中书籍众多,所以人们用孔夫子搬家的行为来调侃输赢。同理,诸如“邹贤考做生意——冇大过”之类的话语中,邹贤考虽不是什么可以比肩孔夫子的大人物,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经典特征:世故低调。所以当地人可以将他作为一个传播的对象予以调侃。“冇大过”因邹贤考而流传,邹贤考同样也因“冇大过”而闻名——或许,在今天的上堡,不少年轻人或许已经茫然不知邹贤考是谁,但邹老板这条歇后语无疑已经在当地地方文化的史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语言价值

“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尽管数量有限、使用范围有限,但作为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言语交际意义和语言文化价值。

(一)含蓄生动。和其他歇后语一样,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也有着诙谐幽默、隽永含蓄的言语交际效果。在一定的认知背景和语言环境下,人们说出某句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大家便心领神会;或者提到某句歇后语的后半部分,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想起身边某个有趣的人、好玩的事,或者众所周知的地方习俗等,言语交际会因此变得既轻松愉快又不直白无味。这便是此类歇后语的魅力。

(二)有效传播。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并凝练亮点,将一些饶有趣味的人和事变成人们日常言语交际的一部分,既实现了对人和事的传播,更实现了对某句话的反复使用和有效传播。日常生活中,一些口头禅(例如:“不可能、冇大过、口子很多、急时难想”等等)其实并不专属于某人,它们其实就是大众的日常语言,本身可以直接使用,一旦将这些日常用语与某个特定的人物相联系,则其传播效果立刻得到了强化,人们用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说出日常习用的话语,其交际效果显著好于直接使用。

(三)语言范式。“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可谓提供了一种语言生成与传播的范式——从“个别人无意识反复使用”到“许多人有意识经常使用”。这种生成与传播范式,在任何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中都有可能发生,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包括时下那些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百天”的网络流行语,其基本原理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保存文化。方言熟语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保存并传承地方文化。在“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中,一些个性鲜明的地方人物,一些小有影响的地方事件,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等,无意间被以歇后语的方式被保存下来,且随着人们的言语交际、口耳相传而得到延续。这对于缺少书面材料记载的乡村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依赖口耳相传方式流传的语言和文化,随着语言文化环境的变迁,随时都有失传的危险。因此,具有独特价值的“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值得各地的语言文化工作者去发掘、整理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