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芒种古诗

芒种古诗

芒种古诗

芒种古诗范文第1篇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又一次来到丁老宅第,拜访了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家。

丁老至今仍写作不辍,社会活动频繁。他风趣地调侃道:“新诗、旧体诗、散文、诗论是我的四个‘马蹄’,我这匹老马几乎每天都在奔跑不息……..”说话间,家中的电话铃声响了,丁老接过电话对笔者说,这不,刚才是他的好友、著名诗人贺敬之通知他,贺老和他的青年诗友们已在南京为他设定了“丁芒文学艺术网站”,今后有关诗文等作品就可直接发往网站进行交流。

投笔革命“锋芒”初露

丁芒1925年出生在南通市的丁古角,他自幼就喜欢读书,小学阶段便把中国古代小说几乎读完了,中学阶段还读了不少文艺书籍,丰富了历史、文学知识,加强了文学修养,提高了写作水平。他十五岁开始写诗,第一首诗作《四月的黄昏》发表在当时南通出版的《江北日报》上。从此,他的诗情一发而不可止。

丁芒1946年投身革命,1948年入党。其间,丁芒不断地为《江北日报》副刊写诗,那时《诗歌线》副刊主编章品镇(江苏省著名文化人),给他不少支持和鼓励。与此同时,党的地下工作者顾迅逸、曹从坡等人也对这位倾向进步、勤奋有为的青年进行引导、教育和培养,提高他的政治觉悟,使他的诗风很快摆脱了迷惘晦涩的缠绵,开始面向现实社会,为革命大众服务。

说到“丁芒”这个名字来历,也很有意味。他原名陈炎(又名陈轶明),1946年春来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因当时家庭还在统治区,用原来的名字怕家庭受迫害,同时“丁”字笔画简单,而“芒”字来历却不寻常。原来他地报社当新闻记者时,被人密告到专员公署,说他是共产党,他与专员当面对质,该专员警告他“不要锋芒太露”。他参加革命后,心想:“如今我就是要露点革命锋芒给他们看看!”因而为自己取名为“丁芒”,鼓励自己永作对敌斗争的锋芒!就这样,“丁芒”作为正式名字也作为笔名沿用下来,直至今天。

解放后,丁芒在部队从事新闻记者和编辑工作30年,上世纪从50年代初期开始,在总政治部参与编写《星火燎原》大型革命回忆录,参与撰写将帅元勋革命回忆录,如元帅的《回顾长征》、元帅的《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以及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张云逸、李天佑、刘亚楼、苏振华、王洪坤、方强等首长的文章,共约四十余万字。这些都是文学和党史军史的结合。期间,他还坚持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先是新诗,后是诗词,逐步成长为一位新旧体诗兼长的诗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丁芒的创作也愈加成熟,其创作涉猎面广,体裁多样,无论诗、词、歌、赋、曲、俳、令、联,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丁芒的文学人生实在是丰富多彩,崎岖坎坷,其作品十分丰厚,层出不穷。曾有文学界朋友这样评论他:数十年来丁芒的诗作如满天繁星散见于各地报刊,如若聚拢可成银河,如若散布则如流星雨下。

著书立说韵流海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目前,中国诗歌界发展迅猛。古典诗词勃然复兴,新诗界的新生代诗体迭现。那么,中国诗歌整体应如何发展?新旧诗体应如何改革?对此,丁老提出了他深邃精到的见解。丁老主张,中国诗歌要走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之路。这就是说,写新诗的人要学一点传统诗词,写传统诗词的人也要学点新诗;在新旧诗平行并流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气派、民族特色的全新的诗体来。丁老的这一论点经整理成在《诗刊》后,得到了我国诗坛泰斗臧克家老先生的首肯和赞同,当时臧老还从北京给丁芒打来电话祝贺他。丁老曾在全国首先提出新旧体诗相互接纳、接轨、创造新的主流诗体的设想,进而在实践上创造了《自由曲》新体式,并在理论上作了更深入的阐述,在新旧诗坛上引起轰动并产生重大影响。近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自由曲”作品。2007年,丁芒与他的学生张志侠合作出版了《丁芒张志侠自由曲集》,并注有“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的新体诗歌”字样。丁老说,所谓“自由曲”,就是既保持传统曲的特点和韵味,又不受传统曲格律的限制,篇幅也可长可短。

今年6月12日――14日,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诗国》社和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南通市文联和江苏综艺集团联合承办的“南通诗会”在南通市召开。诗会集中研讨“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时代命题。到会的有全国各省市有关专家、学者、诗人、诗刊编辑等80多人。丁芒先生作了题为《关于创建新体诗歌的哲学思考》的重要发言,他的精彩论述受到大家的关注。

近两年来,在北京、山东、陕西、贵族、江苏等地诗坛、文学界的朋友和学生还为他先后成立了“丁芒文学艺研究中心(会)”、“丁芒诗学研究会”,举办了全国首届、二届“丁芒文学艺术研讨会”等活动,并创办了《诗学导刊》,出版了《话说丁芒》、《诗路未来》、《春催桃李》等书刊。丁芒及其作品不仅在国内文坛享有盛誉,而且他的文学著作及声誉也流传到海外、境外。1999年2月,国际华文诗书学会及美洲OCPP学会评委会授予丁芒“二十世纪桂冠诗人”荣誉称号。2002年12月,第七届国际诗人笔会在南京召开时,丁芒应邀在开幕式上发表了“21世纪汉语诗歌发展之路”的讲话,他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大家热烈的赞赏!《丁芒文集》出版后,美国纽约华人诗社陈奕然先生闻迅后,慕名向丁芒函购全套《丁芒文集》。今年4月,该诗社美籍华人吴顺安受诗社委派专程来南京拜访丁芒先生。2009年是丁芒85岁生日,西班牙藉华人作家詹强还将丁芒的诗句嵌刻后制作成铜匾寄赠给丁老。丁老还与洛夫、张默、余光中等港澳台地区的文朋诗友保持着长期的文化交流活动。

丁老一生辛苦耕耘于艺坛,成就卓著,有“文坛泰斗”之称,很得臧克家等著名诗人的喜爱。他们经常有书信、电话往来,进行交流。臧克家生前在他的卧室床前挂着丁芒的照片,曾对丁芒说:“看到你的照片,就好像天天见到你一样。”可见两位老人的感情之深!诗坛流传有“北有臧克家,南有丁芒”之说,而丁老却谦虚地说:“臧克家先生大我20岁,是我的前辈,我以师事之。承他垂爱,并曾给我‘蓄积丰厚,大而不空’之题词,这是他对我的鞭策和勉励,更是人民对自己的鼓励和期待……”

“心随天籁”墨缘求索

丁芒先生不仅是位著名诗人、评论家、散文家,著作颇丰,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有行家评论他的书法“风流潇洒,灵性摇漾”。他的书法作品还荣获过国际金奖。

丁老自幼习书,但在中三十年从未提笔,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正式练习书法,小时学柳公权书体、后来以王羲之、赵孟\等书法大家为范。1987年离休后,时间充裕了,书法创作才能与文学创作平分秋色。千幅书法与千万字文学作品一齐洒向人间。他的诗名掩盖了书名,丁老对书法的酷爱和执著精神更令人钦佩和敬重!

在谈到他的书法活动时,丁老兴奋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作品联展”时,收展了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这是他的书法第一次在全国性大展中露面,但他一生未办过“个展”。

一位资深编辑对他说,你的书法已自成一家,颇有浓郁的书卷气,更有诗人的灵性和气度!只是你的诗名太大,掩盖了书名的传播而已。丁老把书法作为一件事业来做,不断地磨炼和提高。如今,丁老的书法作品广受欢迎和喜爱,不仅被贵州镇远、湖南张家界、安徽包公祠等全国许多旅游风景区刻碑展示,还流传到海外。几年前,日本书法家杭迫柏树来华还专程访问过丁老,并送他一本自编的《王羲之书法字典》,一幅书法精品(王维的诗)。丁老也回赠他一幅书法作品。另一位日本朋友板本正次得到丁老的书法带回装裱后,还站在丁老的书法作品前拍照寄给他,并称,丁老这幅书法是他的传家之宝!

几年前,丁芒出版了《丁芒书法选》。2010年12月,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了丁芒书法辑《耄耋书痕》。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言恭达先生在此书之序《生命的底色》中说:“今天,当我与这位‘心随天籁’的耄耋老人倾心畅谈并赏读他的书法作品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人的单纯与随缘。我骤然品味到诗人兼书家身上洋溢着的那份‘静水流深’的气息……这是生命的完满,这是生命的慰藉!”他称赞丁老说:“无论是诗,无论是书,丁芒先生总以真情面对世界,以生命醇化艺术。今天我们纵观丁芒书法,那些自作诗词所表达的心声,抒发心灵的黑白线条艺术,如果只允许用几个字来概括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特色的话,那就是:清、逸、纯、正。”并说是“生命的底色,支撑着丁芒审美理想的高度。”著名文学理论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丁芒文集》主编朱寿桐教授评论说:“他的书法流畅轻盈,极富灵气……在相当的文化圈内,他的书艺常与他的诗艺相提并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苦丁斋”与枸杞根

走进丁老家中,环目四壁,一方题为“苦丁斋”的匾额便闪入眼帘,凡是诗坛文人都熟知丁芒家中有个创作室――“苦丁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丁老应一位新疆朋友之邀去讲学,那位朋友以苦丁茶款待。初尝有苦涩感,喝上几口后美妙的滋味就慢慢地浮上舌根。诗人由此感悟自己的人生就像苦丁茶的味道。回宁后,他便将自己的创作室取名为“苦丁斋”,聊以自勉。诗人对苦丁茶的独爱,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说到丁老的书法,使人很自然地就联想到盖在其书法作品上的一方“枸杞根”闲章。提此闲章,亦有其“来由”。已从江苏电视台退休的丁老夫人樊玉媛老师向记者介绍说,枸杞根是一种多年生植物,生命力极强,不论沟坎田角,瓦堆石缝,沾土即活,见缝扎根;不怕干旱,不怕水浸,不怕刀砍火烧,冰冻霜欺,只要一根尚存,春风一吹,又能青枝绿叶地昂起头来。这样低贱、廉价的生命却向人间作出最丰富最有效的奉献:枸杞根全身是宝,是极好的强身健肾、清火祛毒、延年益寿的良药和营养品。于是,丁老便请他的一位老同学季修甫先生为他刻上字体结构十分奇巧的这枚闲章,将其盖在他的书法作品上。为此,丁老还赋诗一首(载于《诗刊》):“不贪雨露不贪阳,散在溪头小路旁,一撮春泥堪立足,几星冬雪已盈肠。火烧刀伐根难死,铁压钢捶气未丧,耻向人间争贵贱,呕心秋野血凝霜。”丁老说:“枸杞是我一生遭际的缩影,也是我人生品格的追求,它就是我的心灵、我的命运的象征物。”

“亦夫亦师”其乐融融

丁老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家庭和谐幸福。丁老的夫人樊玉媛退休前是一位新闻工作者,由于长期生活在诗人丁芒身边,朝夕相处,耳闻目濡,给她很多启迪和感触;同时也接触很多诗人、学者,受他们的影响,她也试着写点小诗。每写完一首诗就送请“亦夫亦师”的丁老修改,并将原稿与修改稿反复对照、琢磨,领悟其中奥妙。

樊玉媛对笔者说了一件趣事,一天,《江海诗词》副主编舒贵生来他家取约稿,她顺便将习作请他指教。由于他们谈兴正浓,忘了炉子上烧的菜,突然间闻到焦糊味,打开厨房门一看,傻了眼,满屋烟雾弥漫,锅和菜全烧黑了。樊玉媛顺口说:“我不能写诗,一写就入迷,忘乎所以,什么事都丢脑后去了。”舒贵生说:“不对,今天这事就能写首诗。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今天人们生活好了,年过七十学诗入迷,锅底烧穿全不知…….这是生活中的真实,用它来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比说一大堆套话强多啦。”

舒贵生走后,她居然按他的提示写了一首七绝:年过七旬学写诗/友谈高论忘了事/忽闻充鼻焦糊味/锅底烧穿成一痴。交丁老一看,丁老说:诗不是新闻报道,不必写事情的来龙去脉,你写得太实,没有诗味。他边改边对夫人说,你是走出厨房写诗的,若用“写诗”就太实,为了紧扣“厨房”,改为“煮诗”就有味了。第二句是一语双关,因为“煮诗”所以诗香满屋,你没心思做菜了,所以菜得烯。你的第三句,“闻”、“鼻”“焦糊”就叫“炼字”。“焦糊味”是关键词,不能丢掉,只能将前面4个字改作它用,去表达你未尽之意。比如当你凝神于诗的思考中,正是“焦糊味”把你“唤醒”的…….故改为“醒来全靠焦糊味”。锅烧破了,你在破釜面前呆住了,锅没了,菜没了,只剩下你一个诗痴!后来,在丁老的辅导下,樊玉媛将全诗改为:跳出厨房去煮诗/诗香盈屋菜香烯/醒来全靠焦糊味/锅底烧穿剩一痴。

樊玉媛再三吟味,这关键的一改,真是力拨千斤。特别是末句点出一个“痴”字,谁能不想到,既是指这件痴事,也是指这个痴人。也会悟到:这首诗原来是为了赞美,而不是责备这个“痴”字,这正是“相反相成”的绝妙手法!

芒种古诗范文第2篇

我们的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宝盖山下,塘边村:塘边小学.学校由菲,港,台爱国侨亲捐资建成的.

从南大门走进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茂密的芒果树,芒果树下有堵古诗墙.古诗墙是瓷砖烧制而成,中央写着‘‘弘扬传统文化,颂读经典诗书’’十二个大字。古诗墙上每首诗都配有图和文字,古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八十首.

向左望去是宽阔的操场.操场中央是绿茵茵的草坪,傍晚,约上几个小伙伴在草坪上踢球.围绕草坪的是一条黑色的跑道;我们每天早晨都在草坪中迎着朝阳做操,记得运动会上我们像一匹匹欢快的小马在这操场上自由的奔跑.

走上操场前的水泥道,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台阶上是平坦的大石埕和宏伟的教学楼.教学楼共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教室和老师们的办公室,会议室.第三层是各种专用教室。早晨,当太阳睁开惺忪的眼,校园里传来了朗朗书声;中午,同学们有的在忙着改作业,有的去做好事,有的在津津有味的看书。教室里只有“刷刷”的翻书声和写字声;傍晚,放学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来,一路谈笑着离开校园。校园又恢复往常的宁静。

教学楼旁是壮观的大礼堂,大礼堂是我们全校师生开会的地方,每逢特别日子,文艺汇演,我们都聚集在这里。

芒种古诗范文第3篇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起源很早,春秋时代首先确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后不断进行完善,到秦汉时期,芒种等二十四节气名称即已确立。高巍介绍,在汉代《太初历》中,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芒种一般在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 的时候。古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曾有这样的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左河水的《芒种》诗称其气象和农忙的情况为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

(来源:文章屋网 )

芒种古诗范文第4篇

一、借助想象,拓展诗词中的意想空间。在我国古诗词中,有的寄情民生。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有的怀古叹史,抒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乡情乡思的哀怨惆怅;有的写绝意仕途的悲凉无耐;有的写归园田居的淡怀逸志,有的写边塞征战,坚苦卓绝的军旅生活;有的则以想象的描摹阐释至言哲理;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些丰富的内容读出来呢?我们要借助想象,正确理解诗词中物象的含义。

比如,陆游的,《咏梅词》。首句是:“驿外断桥边”,若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驿站外一座断桥的旁边。“诗言志”“诗传情”,那么,作者写这物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就可以作这样的想象:驿站外,自然人少,又是一座断桥,便是绝路,绝不会有谁跑上去。因此可以看出,这短短五个字,给我们展现了极为荒凉的环境,极为落寞的情感。

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廖廖十字,写了六种景物,无一字直接抒情,但通过我们的想象,那看似枯燥的语言就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化成动态画面;晨鸡长鸣,月映茅店,一位风霜仆仆的旅人在寒气逼人凌晨,踏过结满白霜的简陋的木板小桥,留下一串远去的足迹……因为我们这样想象,调动了自已已有的,相似的生活经验,透过文字进入诗人笔下的情境中,读到的就不蛤是“图景”,还有诗人给景中寄托的情感;羁旅孤独的心情,行路漫漫的艰辛。

二、知人论世,联想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我们在读现代文时,往往会知人论世地去品评作品。而古诗文的意境往往比较深远。知其人,论其世,同样也能在古诗词鉴赏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萧,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字面上看,写的是沧海全境,虚实结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海面秋风秋波和天空中的日月星汉,勾画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无一字提到感情。但如果我们通过联想同曹操本人的气度,性格联系起来,由此及彼的联想,就能体会到开阔的景色还是曹操开阔的真实写照,其中融入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远大抱负。

能深入地走进诗人的世界中,了解他的生平,个性等,我们就更容易把握词的内在世界——诗人的情志,这样就更有我们把握诗词的深远意境。

站在盛唐中间名垂青史的不是帝王,而是才华横溢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那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尽管他有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但他却傲然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更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豁达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于是李白访遍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用浪漫的笔调,豪迈的诗文,绣出半个盛唐!

芒种古诗范文第5篇

大自然在无声中孕育了生命,于是每到春暖花开,看着天空中一丝飘飞的云,淡淡的,自由自在;看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生机勃勃;又看着那太阳变成血色,映红蓝色的天空,让人无限留恋。韵味无穷的生命伴着亘古不变的日出日落,衍变、升华。于是有了那粗犷豪放、圣火不息的奥林匹斯山脉,有了那永不干涸、奔腾不息的尼罗河,有了东京飘零伤逝的樱花,有了古城旧都国色天香的牡丹。那冷月清秋,静谧荷塘,那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那春日里一行高飞的白鹭,还有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当空谷里山风喑哑时,幽兰葳蕤,花开了,无人欣赏;花谢了,无人惜怜。枝叶里渗透的孤独变成桀骜的性格,像陈年的好酒,一出窖便是绝代的清醇。

当寒冬里风霜肆虐时,百花凋零,却有梅花那苍虬的枝干,怒放的花朵,于是这寒冬里才有了生命的韵味。

当石坚地险,水少霜重的山崖上惊现青松的傲然,于是在这志士惊心的高度,生命的另一种诠释露出了锋芒。

相关期刊更多

芒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