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芒种小诗

芒种小诗

芒种小诗范文第1篇

【夏至的农业谚语】

不过夏至不热,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有雷三伏热。

爱玩夏至,爱眠冬至夜。

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经历夏天的人们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馄饨免疰夏。

吃了夏至面,一天长一线。

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

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

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夏至诗词

盛夏烈日炎炎,人们也文思泉涌。有关“夏至”的节气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还有谜语,谜面是“夏至”?打一成语,谜底——地久天长。其实,“夏至”真与成语“杯弓蛇影”有缘。

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夏至”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宋朝张耒《夏至》诗:“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歌谣·谚语

芒种小诗范文第2篇

她说,“公众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令人兴奋也令人筋疲力尽的神秘力量”。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弗朗索瓦・萨冈,歌者芭芭拉、吉尔日・甘斯布尔,演员伊莎贝拉・阿佳妮、卡特琳娜・德纳芙、克吕什、莎朗・斯通,电影导演伍迪・艾伦,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他们有着让人感动或让人受不了的大胆,因为他们不掩饰想要活得更好、更强的迫切愿望。”他们实在都是些生活舞台上的大演员,米歇尔・芒梭则在书中借着回忆自己的母亲――她所崇拜的第一个明星,称许他们是“正如波德莱尔所说的那个‘一方面接近,另一方面接近诗人’的女演员。”

这种称许让我想到了近来从别处读到的两句话。一句话出自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之口:“有什么不好?只要她足够高级。”是啊,无论什么,只要它足够高级,它就不再是别的什么了,只能以“高级”名之!米歇尔・芒梭选定的明星们个个都足够高级,以至于个个都更接近诗人。而关于诗人,影评人大卫・丹比说了这么一句话:“诗人也许在将自己创造成一个人物”。明星们为公众也为自己扮演的那个人物如此高级,看上去竟然像全知全能而又极富人情味的神祗,而且充满了理想或浪漫的诗意。那是由明星们自我创造和完成的吗?那还真少不了像米歇尔・芒梭这样的明星崇拜者和她为之工作的像《玛丽・克莱尔》这一类媒体的功劳。

有意思的是,对明星人物的访谈,也把访问者米歇尔・芒梭自己塑造成了一位明星。将其凿剔的刀斧,正是她那哪怕大而化之的“明星之爱”。她告诉我们,“采访是一件意味着诱惑和征服的事情。”在明星们面前,米歇尔・芒梭的提问总是那么精确,光彩照人,往往超乎明星们个性鲜明、时而惊世骇俗的回答。明星们像一面面明镜,将她反映在她聚焦明星的凝视之眼里。这种相互映照和相互塑造保证了这本有可能散漫无边的访谈录获得成功,使之真的有了焦点,内倾和聚拢为一本像样的书。

“艺术家被某种超越他们的东西穿透了。” 米歇尔・芒梭愿意把明星们全看作艺术家,作为其中的一员,她接着说:“这‘某种东西’就是我与这本集子里的艺术家们一起寻找的东西。”

芒种小诗范文第3篇

厄斯珀伦萨自己的屋前有四棵细瘦的树,她“每晚对着树说话”。“它们是惟一懂得我的。我是惟一懂得它们的。”她想要“一所我自己的房子”。“没有别人扔下的垃圾要拾起。”“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我自己行走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前的纸。”

后来,她终于走出了芒果街,有了自己亮紫色的房子。但她忘不了从前那段时光,用“诗笔”写下了一本《芒果街上的小屋》。――在现实中,她的名字是桑德拉・希斯内罗斯,这本“诗小说”,以优美、敏感而细腻的文笔,写出一个女孩的成长,微尘般的快乐和阴影般的困窘、观察与思悟、幻想与疼痛。

在芒果街上那悲哀的红色小屋里外的众生相:

爷爷去世了,勇敢的爸爸哭了。“黑暗里醒来的疲惫的爸爸”。“我想要是我自己的爸爸去世了,我会做什么。于是我把爸爸抱在怀里,我要抱呀抱呀抱住他。”

孩子们在看云,聊着各种云都像些什么。“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

年轻的母亲密涅瓦,劳碌一天后的深夜,会在小纸片上写诗。“她让我读她的诗。我让她读我的诗。”她的丈夫不断出走又不断回来,有一天她又被丈夫打得浑身青紫,“我不知道她该往哪去。我毫无办法。”

因长得美而被丈夫锁在屋里的拉菲娜;“年纪轻轻就因为倚在窗口太久太久而变老”。“酒吧的乐声从街角传来,拉菲娜希望能在变老以前去那里,去跳舞。”

“玛琳,街灯下独自起舞的人,在某个地方唱着同一首歌”。“她在等一辆小汽车停下来,等着一颗星星坠落,等一个人改变她的生活。”

这些卑微的人,上帝很忙,没空照看他们,让他们在人间一再摔倒。

也有“好日子”的乐趣。几个小孩凑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一起骑着在街上快乐地兜圈。有个胖女人说:你们的装载量很大呀。小孩喊道:你的装载量也很大呀。

也有人情的慰藉。洗礼晚会,她有了新衣服,可是还缺鞋子。穿着旧凉鞋的她不敢和别人跳舞,拿乔叔叔安慰她说:“你是这里最漂亮的姑娘”,拉她跳了舞……

读这些细碎的故事,感觉跟我钟爱的西班牙作家阿索林有共通的气息:都是短小的篇幅,温和的笔墨,写幽微的人与事,平静白描中的忧伤和哀怜。也许,因为他们来自同一个遥远的文化源头。所以汪曾祺、南星对阿索林的两句评语,对桑德拉・希斯内罗斯也是适用的:作品?“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其人,有“正视着不可挽救的悲哀的人世间而充满了爱心的目光”。

桑德拉・希斯内罗斯写到一个怀念家乡的玛玛西塔,拒绝说和听英语。而她给书中叙述者取的名字“厄斯珀伦萨”,在英语里的意思是“希望”,在西班牙语里则“意味着哀伤,意味着等待”,“一种泥泞的色彩”。

他们要挣扎逃离出那片带着色彩的泥泞,哪怕用最脆弱的笔和诗。厄斯珀伦萨写了一首诗:“我想成为/海里的浪,风中的云,/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有一天我要/跳出自己的身躯……”垂死的卢佩婶婶说:“很好。非常好。”“记住,你要写下去,你一定要写。那会让你自由”。

然而,自由并不意味着摆脱。别人对这小女孩说:“你永远是芒果街的人。你不能忘记你知道的事情。你不能忘记你是谁。”“你要记得回来。为了那些不像你那么容易离开的人。”最终,作者在全书结束时说:“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那些身后的人,是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永远的支撑。但,我们也不能把《芒果街上的小屋》仅仅视为美国种族文化:中突的故事,它属于整个现代世界,我读此书,就不其然想到现在我们城市里的外来人聚居区。

所以,它更是一个生命的故事。

芒种小诗范文第4篇

又是一年芒花香。春风微拂,阳光闪耀,青草闪着嫩嫩的绿光,叶儿在舞动,白云朵朵,在空中缓慢的移动,鸟儿把歌声声唱。走进校园,忽然闻到一股迷人的芳香,那香淡淡的,让人沉醉。这芳香从远处飘来,那么远又那么近,仿佛寻着它的痕迹,却难以发现,但这香过于独特,芬芳里夹杂着湿润,似乎近在眼前。抬头望着天,天色异常的晴朗,就在抬头又低头的瞬间,一片金黄的花海映入眼帘。好一片明晃晃、金烂烂的芒花。芒花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镶嵌在芒树的各个部位,一片辉煌的寓意;又如一盏盏被绿叶簇拥的三角形的吊灯,一团团,一簇簇,晨光下的绚烂,迷醉了我的眼睛。此时的我,站在校园的高处,呼吸着芒花的芬芳,回想起十几前年,栽种在这里光秃秃的芒树,不禁感慨万千。

那时,还是夏天,校园的绿荫道全被高大的楼房所代替,骄阳似火,一阵油辣辣的感觉扑面而来。那些芒树,稀稀疏疏、无精打采的树立在大路的两旁。它们是那样的消瘦,那样的难看,那样的让人厌烦。人们心里想,这小小的芒树又细又矮,栽种在并不肥沃的土壤里,万一遇上电闪雷鸣、风吹雨打,可怎么承受得了呀。人们对这些树并不寄予深厚的希望。一年又一年,芒树不知被风吹倒了多少棵,不知被雨淹没了多少次,等呀等,可是,芒树的身上还是靠着两条木棍支撑着。绿叶,不见长出了多少,腰围不见粗壮了多少,更别提绿树成荫、花开吐香、芒果累累了。

夏天,人们走在路上,都抱怨着这些一无事处的芒树。人们撑着遮阳伞,面带苦色,没有笑容,眼神里充满了埋怨的目光。即使打着伞,那烈日里太阳的魔爪还是伸向人们的全身,不停的烘烧着人们嫩滑的皮肤,汗水从人们的头顶顺流而下,眼睛被汗水折磨,热辣辣的睁不开;衣服被汗水湿透,粘着肌肤,又闷又热。时间一年年匆匆流逝,芒树终于长高了一点,长出了一些细小的绿叶,可是依然无花无果。

多少年,人们已经习惯了在芒树身边来来往往,再也不期望芒树能为他们遮风挡雨、遮阳乘凉的幸福时光。走过,不再多瞧一眼。又过了许多年,人们才发现,原来芒树已经长得老高了,又粗又圆的身躯,长得像发育丰满的姑娘;枝繁叶茂,像姑娘浓密的头发;满树的花朵,像姑娘迷人的笑容;夏日,那一串串芒果,不断的掉下来,虽然很小,却很精致,人们纷纷拿着袋子,拾起地上的芒果,带回家中与亲人分享。啊,这又绿又鲜甜的芒果,不知让多少家庭再现温馨欢乐的气氛。

芒种小诗范文第5篇

1989年的春天延续至今,这具二十五年的瘦小身躯,在人们的传诵中一次次自铁轨回身,回到查湾,一寸寸俯瞰他年轻短暂的时光。太多的名号赋予他,“浪漫主义诗人”,“乡村诗人”,“青春诗人”;有人书写他,有人朗诵他,有人闲聊般地谈论他,有人惋惜,有人默然,在他决然离去的十余年后,仍有轻曼而武断的声音说他“以死求名”。他生前没有一册诗集得以出版,留下的都是油印本,他死后二十多年,有关他的生平和诗歌研究的作品有六七本,纪念文章多篇,出版诗集、全集、选集多个版本。2009年3月,安庆诗人金肽频主编的《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出版,收录了海子作品和相关文字评论共90万字,借以纪念海子辞世20周年。这是迄今为止收录海子相关文章最为完整的系列丛书。在如此众多的有关海子的作品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是非常特别的一本,浙江诗人边建松,“以诗证人、以人解诗”(本书序),向热爱海子的人,完整地展开了海子一生的生活、创作、情感、思想,用客观、准确的语言和观点,以海子的诗歌、藏书、书信、朋友们的回忆为载体,以一个诗人敏感的内心、敏锐的直觉和纯粹的情感,进入到海子心灵的最深处,剖析了海子创作的思想来源和嬗变过程,揭开了海子的精神信仰和世界,为阅读这本书的人,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海子,一个作为孩子、恋人、朋友、老师、诗人的海子。

以诗为传,是《麦田上的光芒》最特别也最具说服力的阐述方式,也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海子评传中,对海子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最为详细、深入、完整的分析。海子的一生,是普通人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一生,也是一个诗人“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自身生命的璀璨和幽暗”(本书序),海子的文字所触及的思想、灵魂,大大超出了他本身的生活体验范畴,超越了他来自感官的感觉,但同时,又来源于他最原始的生命体验,来源于生养他的大地、河流和阳光,来源于他心灵深处源源不断的对美好的追求。以诗证人,对海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对深爱海子的边建松来说,是又一次驶入海子心灵的航程,而对我这样不是诗人的普通读者来说,则是一次对诗歌的朝圣,对生命的感受、思考和启发。于是,当我在《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里读到“海子诗里有一百五十五次提到‘麦’字,出现‘稻’字只有三十五次”时,我涌上的不是感动,而是敬重。这本251页的书中,到处是这样执著而虔诚的求证――大到海子思想嬗变的蛛丝马迹,小到海子出生的确切日期,这一切,只为作者在序里一直强调的“还原”,强调的海子是一个人,是一个生命现象自然而强烈地“在发生、在发展”。

这本书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写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海子二十五年进程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我第一次知道海子在大学里所读的那些课程,海子撰写的论文,海子的学生对他的描述;他从海子的藏书中分析海子接受的哲学思想、不同文化,进而提出海子写作、思想变化的根据,是令人信服且准确的。譬如对海子在诗歌中大量运用“麦地”这个意象的发生、原因,譬如“海子用写抒情诗的方式写长诗,不是对长诗的误解,而是个性使然”。这些观点,跟其他人提到海子创作原因是不一样的,新颖而有说服力。在这些细节后面,是诗人边建松自我感知、理解的介入,他热爱海子,他说,从1991年开始,“如果没有海子的诗歌,如果我不知道海子这个人,我的青春几乎是一片空白”。漫长的阅读、研究海子的体验,使他在写作这本《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时,始终保持着警惕,保持着严肃。他警惕悲情,警惕泛滥,他要书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要进入的是海子内心最柔软的核心。他清晰地告诉我们,经验,回忆,个性,这些组成海子诗歌的元素,是海子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海子内心真实的情感所在。在海子深沉的情感中,经历和体验,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麦田上的光芒》里,我读到了这样真实淳朴的句子:“海子不仅仅是浪漫主义,而是生命形态上的接近”,“海子的‘太阳’,是自身生命的一种直接照耀”,“人与神,诗歌与生存,青春的火焰与永恒的真理,永远是牵缠海子的两件不可分析的事情”,“我宁可认为这是海子对个人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对时代的识见”。这些闪耀着作者自我感知的见解,抛开了自海子辞世后一些评论的虚浮、不负责任,把海子和海子诗歌落在最根本的“人的生存意义”上,这样的见解,是忠实的、有力的,也是尊重海子个人发展和内在本质的。

龙应台说:“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边建松做到了。在这本书里,你能读到一个诗人严谨的研究态度,他将观察视角延伸到海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感知着海子的内心,他看到一个农家子弟淳朴而内向的羞涩,看到夜半三更的海子沉溺在文字的感召中无法自拔,看到海子坐在苍凉的大地上,目睹黑暗从地上升起,笼罩住他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这个时候你不会想到自己仅仅是个阅读者,什么是海子的诗歌,什么是海子诗歌要表达的,你觉得你的情感自然地渗入到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情感里,在那里,情感就是诗歌,内心就是诗歌。这就是边建松在这本书里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以人解诗”。他无意引导我们去裁判诗歌,理解海子,他只想让阅读海子的人看见生命本质的意义,看见命运荒谬的结构,看见海子真实的悲情、愤怒和热爱。裁判,每一个热爱海子的人,都有自己的“海子”。读懂了海子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在他的生命历程里看见他的悲伤和痛苦,一个真实的朴素的海子就呈现在他的诗歌和我们的面前。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和海子有着某种契合。那些诗歌里的隐痛,悲情,沉溺,朴素,我深知它们的力量。他写下的词语,如黑暗中划过我心灵的星辰。这一切,诗人边建松用的是“击中”。对热爱海子的人来说,一切都有某种契合。仿佛海子遭遇改变他轨迹的力,外在的,内在的。我喜欢这本书,喜欢边建松文字的内敛、深沉、严肃,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内在情感,喜欢他尽力而完整地再现了这个叫做海子的人,不想象,不虚构,务真求实,他用他的情感,以一个诗人的真挚,收集、整理、采访、分析了大量详实而真实的资料,给热爱海子的人带来新的气息、思维和表达方式。我还注意到,这本书的目录,62个小标题,高低不一,呈现的是一种波浪形曲线,仿佛暗合了海子的人生,也暗合着海子向往的大海。他是愿意被大海、大地、太阳永恒包含的人。合上书本,我觉得自己坐在麦地,参加了一场契合心灵的对话。有谁愿意缺席这样的对话呢?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

相关期刊更多

芒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