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芒种诗句

芒种诗句

芒种诗句

芒种诗句范文第1篇

班别 姓名 评分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一、 看拼音,写汉字。(7分)wū rǔ kuí tǎn tè bù ān( ) ( )梧 ( )qín jiàn mì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 静( ) ( )二、 把句子中的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2分)1、月光正照在她那甜静的脸上,照着她挣得大大的眼睛。( )( )2、尤其是每年讯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洪伟壮观。( )( )三、 补充词语,并选其中一个写一句话。(6分)( )( )盘旋 津津( )( ) ( )然大( ) 不( )一格( )不安( ) ( )( )起伏 自( )自( )( )目圆( )和( )可( ) ( )( )不绝四、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并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1、居:①住 ②住的地方 ③在某种位置安居乐业( ) 故居( )2、荡:①清除 ②摇动 ③洗 ④不受约束荡舟( ) 倾家荡产( )五、 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积累一句类似的写下来。(5分)1、 ,俯首甘为孺子牛。2、珍惜自然资源, 。3、诚者, ;诚之者, 。4、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 。六、 判断对错,认为对的在括号里打 “√”,错的打“×”。(2分)1、《天上的街市》是俄国诗人叶赛宁写的一首现代诗。(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七、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4分)1、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一、 阅读《的听众》片段,回答问题。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大,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常常( ) ( ) 慈祥( )2、 作者说:“很快就发觉自己变了”,我的变化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1分)“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使妹妹大吃一惊,妹妹大吃一惊是因为3、 为什么作者“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呢?(3分)4、 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由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你读出了什么?(3分)5、用“ “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简要谈谈你的体会。(2分)4、 如果你是”我“,当你知道真相后,你会对老人说些什么?(2分)二、阅读下面短文后,回答问题。(15分)吃芒果那还是去年夏天,大姨去海南岛旅游,回来时给我们带来几个芒果。这芒果黄中透绿,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我拿起一个,在水龙头下冲了冲就要吃。妈妈赶忙拦着我,”芒果的皮可不能吃。来,妈妈把果皮剥了你再吃!“皮剥掉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啊,真好吃!香甜的果汁顺着我的嘴角往下流。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贪婪的吃相,像是欣赏一幅动人的图画。”慢点吃,别噎着,吃完还有哪!“”妈妈,您怎么不吃呀!“她拿出毛巾一边替我擦着果汁,一边说:“我吃不惯芒果的味你爱吃就多吃点。”吃完芒果,我走进里屋去做作业。刚拿起笔,我发现手上还有粘粘的果汁没洗干净,便向厨房走去。当我走到厨房门口,眼前的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只见妈妈正拿着我刚才没吃干净的芒果核,津津有味地啃着核上剩下的一丝丝芒果肉,她吃得是那么香甜。啊!原来妈妈每次说“不爱吃”“吃不惯”的时候,我却从来没有多想一想......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眼前浮现出妈妈那整天忙碌的身影:早晨,为了能让我吃得好些、多些,妈妈总是很早起床,挑我爱吃的做;家里买菜、洗衣、做饭都离不了她。无论什么事情总是先想着我,从来不为自己想。可我呢?我真恨自己......妈妈转身看见了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大步走进厨房,拿起一个的芒果,郑重地送到妈妈手上,硬咽着说:“妈妈,这个芒果您吃吧!”1、写“我”吃芒果的心情急切的成语是( ),跟它意思相反的成语是( );形容妈妈觉得芒果非常好吃的成语是( ),跟它意思相反的成语是( )。2、“眼前的景象”指3、我认为妈妈每次说“吃不惯”“不爱吃”的目的是4、从什么地方看出“妈妈无论什么事情总是先想着我,从来不为自己想”呢?5、“我真恨自己”是因为6、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2分)你最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什么?(2分)感受:我想对妈妈说:第三部分:习作(40分)一、 小练笔。(5分)昨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里两个低年级的小同学把垃圾倒在学校外面街道人行道旁的排水沟里。请你根据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把我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出来。二、 习作。(35分)热爱工作,热爱学习,也就是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在你的周围,谁最热爱工作,谁最热爱学习呢?请你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例写下来,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用词恰当,书写工整,题目自拟。(命题:袁秀芬、袁肖红、卢耿红)

芒种诗句范文第2篇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前言】

《聚蚊谣》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那些阴险毒辣的官僚比作在昏暗中喧嚣、害人的蚊子,生动形象而又入木三分地描写了他们的丑态,并且坚信他们总有一天会被消灭,从而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铮铮硬骨,以及对腐朽官僚的鄙视憎恨。全诗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具有跳跃性的变化。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有些语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刘诗的独特风格。

【注释】

⑴沉沉:昏黑貌。兰堂:芳洁的厅堂。厅堂的美称。一作“闲堂”。

⑵伺:等待,趁着。

⑶嘈然:声音杂乱貌。歘:忽然。

⑷殷殷:震动声,形容雷声很大。南山:即终南山。

⑸喧腾:喧闹沸腾。鼓舞:鼓翅飞舞。

⑹昧者:糊涂人。

⑺露华:露水。滴沥:水下滴貌。

⑻利觜:尖利的嘴。看不得:看不清楚。

⑼芒:草木茎叶、果实上的小刺。

⑽遏:阻止。

⑾幄:帐幕,指蚊帐。匡床: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

⑿清商:谓秋风。

⒀羞:进献食物。丹鸟:萤火虫的异名。《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蚊蚋也。”

【翻译】

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鉴赏】

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腾鼓舞”,“伺暗”而动。诗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闲堂开”,一开始就点出时间,接着写“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现出了“飞蚊”那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正因为它们是在黑暗中活动,所以使得糊涂人辨别不清,而聪明者也迷惑起来。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歘(音xū,忽然)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象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非常形象,并且暗用了《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中“夫众煦(音xǔ)吹气)漂山,聚蚊成雷”的典故,使得诗意更为含蓄、深厚。

第三,它们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滴沥”,水下滴貌)、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诗人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多,有力得多。从“嘈然歘起”、“喧腾鼓舞”、“利嘴迎人”这些感情色彩很强的措语中,诗人对它们的厌恶、鄙视之意,也溢于言表。在写法上,诗人纵横交错地来表现它们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变化有致,且便于夹叙夹议,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和强烈。

从“我躯七尺尔如芒”以下四句,写诗人对待“飞蚊”的态度。从形体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躯与小如芒刺的“飞蚊”相比,其间悬殊,不啻霄壤,诗中满含极为蔑视之意。但接着却一转,“我孤尔众能我伤”。“飞蚊”虽然小,但却很多,从数量上看,却又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情况是“能我伤”,它们是足以给人造成伤害的,这表现出诗人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正视现实,才能采取正确的应付措施。“天生有时”二句,就写出了诗人对付它们的办法:蚊子孳生之时是无法抵挡的,只好暂时躲进蚊帐里去。“遏”是阻止之意,“设幄”即装上帐子,“匡床”即方正的床。两句的意思,就是俗语所说的“惹不起,躲得起”。此时,作者贬官之后,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明显处于劣势。那些如“飞蚊”一样的官僚把持朝政,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气候,诗人一时无法相与之抗衡。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暂时的退避,这对于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当然是明智的抉择,而决不是软弱胆小。这四句写得自然流畅,明白如话,但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义,启人深思。

芒种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岛 芒克 《今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声响,1978年12月23日,几个年轻人创办了一本非正式的民间文学刊物《今天》。这是一本综合性的文学刊物,主要刊载诗歌、小说、评论和外国文学译介。最初的出版发行方式有散发、征订,最主要的方式是在一些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地点进行张贴,比如“西单民主墙”、人民文学出版社、《诗刊》社、文化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980年9月,迫于当时形势压力,《今天》改头换面成立了“今天文学研究会”,到1980年末《今天》正式停刊。这本民刊一共出版了九期,除此之外还出版了三期《今天》文学资料和四种《今天》丛书。其中《今天》诗歌成为民刊《今天》的一种标志,作为新时期最早出现的诗歌“民刊”,它的“出版形式为中国诗歌写作开了一个小传统”。“它的影响又远远超出文学以外,遍及美术、电影、戏剧、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与艺术的开端。”[1]在这样一份重要的民刊中,有两个人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那就是北岛与芒克,这两个人在《今天》的“生命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定调

《今天》并不是没有根基突兀出现的,“”时期的地下文艺沙龙、白洋淀诗歌群落都是孕育《今天》的地下土壤,而芒克与北岛就是在这时候认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他们也聚集了一些《今天》的成员,并为后来的《今天》定下了基调。

1968年,大约1200万的知识青年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他们从一个个狂热的革命战士突然变成了一个需要被进行改造的知识青年,从党中心的大城市被抛到了边远的农村,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到达插队的地方后,这些青年时间充裕、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他们越来越觉得迷茫、彷徨、无助,逐渐地开始出现了怀疑现实的思想,于是他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而诗歌这种形式正迎合了他们的需要,于是这些满腔怒火的青年们开始了他们的诗歌创作历程。

芒克是这些下乡知青中的一个,他选择的地点是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白洋淀,相对于“”时期紧张的环境,白洋淀的政治权力和行政管理都比较疏松,所以很多下乡知青都愿意选择来这里,在这人们能够拥有一些缝隙中的自由。在白洋淀,芒克的随和、开朗让大家都愿意与他亲近,围绕芒克的很多朋友后来都与《今天》有关,1971年他就与好友彭刚组成了先锋派,开始一段短暂的“叛逆”旅行。同时,芒克在这里也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他是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重要成员,很多白洋淀以外的年轻人会因为思想和诗歌的交流而来到这里,1972年,北岛认识了芒克,两人见面后互相看不顺眼,大吵一架,但是芒克却带给了北岛很大的震撼,北岛曾经说,其实真正开始写诗应该说是1972年之后,北岛也会经常去白洋淀与芒克聚会、喝酒、论诗,二人的友谊愈加深厚,同时二人在白洋淀的生活也为后来的《今天》定下了基调。芒克曾说:“当初之所以要办《今天》,就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文学团体,行使创作和出版的自由权利,打破官方文坛的一统天下。”[2]“”的紧张环境、白洋淀的宽松氛围给这些追求自由的青年一定的想象。然而,就算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文学的主流依然是官方的声音。所以《今天》的创刊以及发表的作品都充斥了“叛逆”的声音,在这里,北岛和芒克起到了主要的“定调”作用。

二、调音

“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藏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放声唱出来,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处罚……而今天,在血泊中升起黎明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五彩缤纷的花朵,需要的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花朵,需要的是开放在人们内心深处的花朵。”[3]这是《今天》创刊词《致读者》中的一段话,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满是“叛逆”的声音。芒克和北岛用他们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声音。

北岛和芒克的诗歌几乎出现在《今天》的每一期中,包括后来的《今天》文学资料,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怀疑与反抗的旋律。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在这里,面对这种迷蒙混乱的“不正常”年代,作者带着疑问、质疑发出了自己的诘问,表现出强烈的怀疑精神。在这里,诗人接连用了两个“为什么”是他对这种黑暗现实的连续抨击。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一连串的“我不相信”构成了气势强烈的排比句,这是诗人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态度决绝而坚定的向世人宣告他在面对这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世界时的怀疑和反叛。北岛的一句“我不相信”代表了一代人的心声。而他们的这种反抗精神在芒克的诗中则表现得更加急切。

太阳升起来,/把这天空/染成了血淋淋的盾牌。

“太阳”是芒克早期诗歌中一个主要的意象,在这里,他对“太阳”做了一种极其大胆的想象和书写,他的态度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这“血淋淋的盾牌”是由至高无上的“太阳”制造出来的,而在这里,诗人对“太阳”代表的权威和压迫是否定的。

当然,芒克诗歌中的“太阳”也不完全是用来否定和反抗的,在《太阳落了》一诗中,“太阳”又变成了一个被肯定的角色。

太阳落了/黑夜爬了上来/放肆地掠夺。/这田野将要毁灭,/人/将不知道往哪儿去了。

在这里,诗人依然充满着反抗的姿态,他反抗的是“太阳落了”之后,黑夜带来公平和正义失去之后的混乱和失常。“太阳”与“人”一样都是被“黑夜”挟持和欺压的对象。面对这些,诗人高声的喊出:

你的眼睛被遮住了。/黑暗是怎样地在你身上掠夺,/怎样?/你好像全不知道。/但是,/这正义的声音强烈地回荡着:/放开我!

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在诗中显现出来,诗人在面对黑暗年代的愤怒和不公都通过这种形式宣泄出来,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的渴望。

随着《今天》影响的扩大和官方的介入,《今天》的出版策略也有一些小小的变化,北岛在给哑默的信中说过:“我们打算办成一个‘纯’文学刊物,所谓‘纯’,就是不直接涉及政治,当然不涉及是不可能的,这样办出于两点考虑:1.政治毕竟是过眼云烟,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2.就目前的形势看,某些时机尚不成熟……”北岛的态度表明《今天》在适时的时候还是会介入政治的,这种态度也成为编辑部分裂的一个暗礁。为了让刊物能够在官方的反对中继续存活,第四期开始,北岛和芒克发表的诗歌中少了一些政治性和反叛性,而多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爱情和亲情,像北岛的《雨夜―给F》,芒克的《我有一块土地》等。到第六期发表,诗歌数量明显不如以前。但是无论北岛和芒克怎样为《今天》的存活不断“调音”,还是避免不了《今天》停刊的命运。

三、坚守与延续

《今天》停刊后,芒克在76号大院又坚持了半年,面对物是人非,他也是无可奈何。1988年,芒克与杨炼、唐晓渡一起创办了一个“幸存者诗歌俱乐部”。1991年又与唐晓渡创办民间诗刊《现代汉诗》。其实芒克这样做是在坚守办《今天》时的信念,他想复现一个像《今天》那样的一个文学团体,实现出版自由的愿望。但是毕竟已经时过境迁,在90年代的商业社会已经无法再现80年代的诗歌热潮。

1990年,北岛在海外复刊《今天》,致力于把复刊后的《今天》办成一个跨地域的汉语文学先锋杂志,但是毕竟语境不同,复刊后的《今天》与原先的《今天》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海外的《今天》困难重重,比如说资金短缺、稿源不足以及发行渠道不畅等等。但是对于北岛来说,他仍然希望能够延续老《今天》的一些精神宗旨,作为“叛军”的领舞,他希望“反抗的不仅仅是专制,更应该是语言的暴力、审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琐”[4]。《今天》从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注释:

[1]北岛:《为了的远行――纪念文学杂志创刊25周年开幕式致辞》,今天(海外网络版),2006年3月5日。

[2]唐晓渡:《芒克访谈录》,廖亦武:《沉沦的圣殿》,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3]北岛:《致读者》,今天,1978年,第1期。

芒种诗句范文第4篇

原文:

《和陶杂诗七首 其三》朝代:明    作者:归昌世

晨朝理轻策,日暮脱归鞅。

行行林水间,修然濠濮想。

时见行路人,芒芒将焉往。

不如播种者,晴雨候消长。

芒种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秋瑾 豪侠 锋芒毕露

秋瑾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她从小向慕英豪,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改换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她抱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身负为国为民的使命,为妇女争权,争取自由平权,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同时宣泻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秋瑾视死如归,艺高而胆大,充满豪侠激情,一生短暂却锋芒毕露,绚烂非常。

一、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

秋瑾从小不喜传统的女红,而是爱好骑马,舞枪弄棒,内心仰慕英雄,女英雄秦良玉、花木兰等对秋瑾的影响很大。在封建社会中,女儿之身约束了秋瑾的行为,秋瑾对自己身处乱世、身为女儿之身感到哀怨,词《如此江山》中有:“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奠定了这首词的悲凉的基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是一块搁在砧板上的肉,东西方列强联合侵略,造成生灵涂炭的惨绝人寰的末日景象,而在风雨飘摇的时刻,清廷统治集团对外国卑躬屈膝而继续数千年不变的残忍的封建礼教的教育,欺压广大的贫苦百姓,尤其是柔弱无力的女子。秋瑾以沉痛的口吻悲痛地发出“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的凄惨怨气。

旧时期的女子应该任劳任怨相夫教子,服侍舅姑,这种思想使女子像笼中的鸟儿拥有着对蓝天的向往,而只能在狭窄的空间里跳跃,却不能在蓝天中飞翔,女子的身份使女人不能参与到政治意见的讨论和到战场上杀敌报国,于是秋瑾表现了强力钦羡男子的身份与体魄的一面,她在一首《满江红》中就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900年丈夫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着丈夫离开家乡到了北京的时候,遇到了进步的女士吴芝瑛等人,冲破妇女身份束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她开始尝试打扮成男子,又不顾路途艰难、语言障碍、局势紧张等因素,东游日本留学学习。在日本,秋瑾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和盟会,极端而激进,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后,秋瑾在归国前的浙江同乡饯别会上高声说道:“归国后,若有人投降满虏,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说话时从靴筒中抽出一把短刀,插在桌上。[1]P258她的仗义勇气使得她在华人中的每次集会都是处于明亮的月亮的位置,朋友们围绕在她的周围。她锋芒毕露,情绪激动,演讲慷慨激昂,很有男子伟岸姿态。王时泽在《回忆秋瑾》中写道,他六岁的侄女见秋瑾着长袍马褂,一派男装,称秋瑾是“秋伯伯”[1]P206。秋瑾对自己的男装打扮颇为满意,《自题小照》云:“俨然在望此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过世形骸原是幻,未来景界却疑真。相逢恨晚情应集,仰屋嗟时气亦振;他日见余旧时友,为言今已扫浮尘。”秋瑾之弟秋宗章《六六私乘》云:“姊即归(按,时1906年初)……制月白色竹衫一袭,梳辫着革履,盖俨然须眉焉。此种装束,直至就义,犹未更易。改装伊始,曾往邑中蒋子良照相馆,摄一小影,英气流露,神情毕肖。”[3]P87诗歌写了秋瑾对自己男装后的感受,这副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扫去浮尘,换了新的面貌,相信未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过渡的时代,秋瑾鼓足勇气,不怕舆论,易装而革命,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天性,即天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正如《感时二章》写的:“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的土地都是我们的故土,国如败亡,就没有自己的小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怀疑现时社会男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与能力,“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满江红》)“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如此江山》)在观察到清廷对外国国家的卖国求荣的实质面目后,社会上男人的气魄不再与英雄缺失时,一种拯救国家、寻求出路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她毅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且信心满满,自认女子的才干并不输于男子。《题芝龛记八章》:“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多少男儿首自低……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既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男人没有能力承担起救国图存的大业,于是秋瑾把自己的家庭抛之脑后,把所有的热情到革命的事业中,以满腔热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投入了为国家报仇雪恨的活动中。

二、教育妇女,提升妇女地位,争取平权

秋瑾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秋瑾清楚地知道中国女性在国家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希望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提出妇女应该获得生存的技能,才能够使中国妇女摆脱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自主生活。

秋瑾办《中国女报》,“内中文字都是文俗并用的,以便姊妹的浏览”[5]P15。弹词小说是清代妇女喜爱读的一种文学形式,秋瑾写作了弹词《精卫石》,在开篇就写明意图,希望有心姊妹茶余灯下评之,“七字筑成平等界,一声唤醒绮罗香。平添百兆完人格,不数三千粉黛行。”[7]P178目的是要播散男女平权的思想,希望以她的文字来唤起两万万妇女的觉醒,不要再成为愚昧的人。她教育妇女同胞要团结起来,引导女性体认到自己的价值,寻找之痛道合的朋友。秋瑾感怀描写细腻心思的作品不多,但她折服于被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誉为“才媛中之诗圣也”的唐女诗人鱼玄机的诗作,作了一首《偶有所感用鱼玄机步光威裒三女子韵》:“高吟白雪谁能继?欲步阳春我自惭……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秋瑾对鱼玄机的才华佩服,对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与重情重义、率真刚烈的个性赞赏。秋瑾曾经在《挽故人陈阕生》中慨叹生之短、死之促,深深吊念友人。秋瑾在北京感受到朋友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女性寻找思想先进的朋友,认为走出深闺去认识新事物对妇女的解放和觉醒,以及争取权利是非常有益的。

杂文《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姊妹们》感情真挚,以女同胞的角度和口吻列说了中国妇女从小所受的不平等,包括裹小脚,不能抱怨,只能和平地待人,不能有脾气;提出女子求己才是正道,同时揭露男人进入文明要女人做奴隶的企图。“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后事情,尽力作去。”[5]P6指涉女性对已经失去的理想男性境界的乡愁与欲望,以及女性本身对未来新时代中女性可能扮演的新角色的期待。[6]P209秋瑾认为中国的妇女有着不减于男性的才华与牺牲战斗精神,她对“女辱成自杀,男甘作顺民”(《宝剑诗》)的男性的懦弱表现悲痛与不满,对“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诗》)的文人和妇女的战斗性表示坚定的信念。秋瑾提倡提高妇女地位,并非完全来自他对女权本身的信念,也同时泄露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6]P209女性是可以担当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大任的,就像她深深相信自己身负的使命,积极倡导革命的不懈努力一样。

三、高尚的人格秉性,豪迈的英雄侠气

秋瑾作品的风格深沉浑厚,格调高雅,体现出作者自身的高洁刚烈的秉性。诗词中歌咏最多的是梅、莲、菊三种。梅,开在初春,凌寒独立的姿态让人敬佩;莲,出淤泥而不染,迎风摇曳,幽香袭人;菊,是独立高洁的象征,隐逸的花中君子。秋瑾性情高洁,刚正不阿,《梅》:“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一诗表现了秋瑾的蕙质兰心,她不羡慕夭桃的妖冶之美,赞美梅花的品质――不畏春寒,开在高处点缀春光,正如秋瑾品质高贵,不贵名与利,坚持自己的豪侠的行为。

吴芝瑛在《记秋瑾女侠遗事》中说:“女士东游时,值宁河某君以戊戌事自首,系刑部狱。女士方脱簪珥谋学费,窘迫万状,不得遽行,闻宁河事,乃分其金以应急,辗转狱中,属勿告姓名。”[4]P16秋瑾在财政窘迫、自身难保时,出于对戊戌君子的敬意和支持,仍不留姓名,仗义疏财。

秋瑾从小崇拜英雄人物,渴望成为女英雄女侠士来拯救国人和国家的气节让人振奋。秋瑾凭着小时候的武艺,一身侠胆远走东洋,想去学习富国强国能帮助国家抵御侵略的技能,怀着美好的憧憬与浪漫的想象登上了开往东京的轮船,在路途中她满含激情地写下了“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泛东海歌》)“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等诗句,去实践“巾帼易兜鍪”(《杞人忧》)的理想。决心走革命道路的秋瑾孤身一人留学日本,期间写下了《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语气坚定,风格爽朗豪迈,满含壮烈情怀及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忧国忧民之情,又反映出侠骨豪气薄云天和为革命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秋瑾对为胡晓真分析象征男性权利的宝刀宝剑十分喜爱,尤其珍视,所作的《宝剑歌》中的开头八句诗句如下:“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激烈的语言是不公平无秩序的社会的产物,刻画出坚持革命、怒目圆睁、为革命抗争的英雄形象,尽管诗词中的豪情壮志令人振奋,但秋瑾的浪漫豪侠的作风不免有种思想偏激的成分,表现了血腥的以暴制暴的残酷性,锋芒毕露,如“公理不恃恃赤铁”这一句,只凭武力来进行暴力革命,最终受害的是无辜的百姓。秋瑾视死如归的胆量壮哉,然而生命可贵,宣传革命、进行革命一定要有坚强的体魄,不一定要牺牲生命才是英雄豪杰;宝剑英武,威力无穷,“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但是“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表现的铁血主义多么霸道残酷。

秋瑾希望唤醒中国这头睡狮,异邦对汉族的统治,尚武的侠气培养了秋瑾士可杀不可辱的刚烈的性格,锋芒毕露的她不会为生而逃,尽管在大通学堂战友们力劝秋瑾转移,但她意志坚定,最后终于完成了为国捐躯的理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总之,秋瑾的性格刚烈,充满浪漫主义的豪侠气概,强烈的爱国思想让她跨出了安稳的小家庭,投入风起云涌,波澜诡谲的革命中,为国捐躯,视死如归,死而后已。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质值得中华民族继承,然而锋芒毕露造就了秋瑾的功业,而最后也造成了秋瑾的牺牲。

参考文献:

[1]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秋瑾事迹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2]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蓁撰.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诗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期刊更多

芒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