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培训

养老培训

养老培训

养老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且对其文化程度要求为初中毕业。如何通过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培训来提高其素质是问题关键所在。

一、养老护理员概述

养老护理员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在我国发展没有多久。2002年2月1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的定义、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养老护理员在我国才正式成为一种职业。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国养老护理员的队伍不断壮大,但相较于迅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来说,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且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素质较低,不够专业,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护理服务的发展。

二、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的供需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3亿,占总人口的9.1%。来自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预计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护理服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有一百多万,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名,如果按照老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来推算,到2015年,全国需要约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缺口将近1000万人。可见我国养老护理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养老护理员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巨大供需矛盾,而且养老护理员的素质亟待提高,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业培训少等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低,培训难度大。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社会底层民众,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文化素质低是这类人的一个突出特点。据相关调查,武汉市养老护理人员中,65.5%来自农村,北京市2003年对23所养老机构

474名养老护理员的调查显示:高中学历者占35%,初中学历者占51.9%,小学和文盲者分别占8.0%和5.1%。正是由于这部分人文化素质低,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对他们培训的难度。(2)待遇低,吸引不到高素质人才。养老护理员工资低一直是制约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全国来看,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几百元,高的也就两三千元,平均工资一千多元。在大城市,这样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使得高素质的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类职业。素质高的人越少,待遇越低;待遇越低,素质高的人越少,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3)培训模式单一,专业化不够。根据培训责任主体、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划分为政府培训模式、市场培训模式、社会培训模式和其他培训模式几种基本类型。在养老服务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这几种培训模式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的。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政府培训模式占主导,另外三种模式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这就造成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另外,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大都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培训,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四、促进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加紧落实政府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其次,增加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再次,对养老护理员实行免费培训。(2)完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当前的这一标准缺乏强制性,对养老机构的约束作用并不大,不能有效督促各养老机构加强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标准也要根据职业的变化作适当的修改。(3)拓宽培训渠道,发展多种培训模式。为适应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发展多种培训渠道,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要让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从公益性质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方向发展。(4)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各类养老机构和培训机构,政府应加强监督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工作的监管。只有监管到位,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才能落实。

参 考 文 献

[1]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养老培训范文第2篇

零陵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局局长  xxx

(xxxx年x月)

同志们:

这次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认真总结去年以来我区城乡居保工作成绩,全面分析当前形势,明确今后工作重点。同时组织开展政策学习、业务经办、基金财务、信息系统操作培训,以提升全区经办人员业务能力,解决业务经办过程中碰到的典型问题。下面,我先讲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总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xx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全区城乡居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切切实实把城乡居保这项民生工作落到了实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根据xx区人民政府的考核办法,我区各乡镇、办事处细化参保缴费任务,制定工作奖罚措施,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劳保专干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做到了任务、措施、责任“三明确”。2017年全区参保30.33万人,缴费人数19.71万人,收缴保费2696.35万元,完成市政府交办任务141.91%,参保缴费缴率达99.54%。待遇领取人员8.66万人,发放养老金9767.33万元,确保我区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2017年完成区政府下达征缴任务较好的有xxxxxxxxxxxxxxxxxxxx工作措施突出,征缴率并达到了98%以上,但xx镇、xx办事处征缴工作落后,缴费率只有79%和78%。

(二)自主缴费工作顺利推进。推行自主缴费既是城乡居保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防范挪用、挤占保费风险的重要方式。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区全力以赴推行自主缴费工作,全区通过银行网点或代办点自主缴费的人数由2015年的11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19.31万人,自主缴费率由60%上升至98.61%。

(三)特殊群体补助及时发放。我区从2015年2月份开始,逐步对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原民办及代课教师、乡村医生和老放映员的生活困难补助通过社保卡及时进行了。2017年231人次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金9.22万元;9647人次民办及代课教师的生活困难补助219.57万元;525人次乡村医生的生活困难补助45.46万元;115人次乡村放映员的生活困难补助10.45万元,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征地保障工作规范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重点民生工作。在零陵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我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做到了政策全面、制度完善,业务经办规范,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例。

从2008年10月起实施保障政策至2019年12月期间,共收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约2.1亿元,该工作启动实施以来,共涉及100多个征地项目,共征地2万余亩,截止目前,全区符合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条件的共有125个村组(社区)涉及约12700人。截止目前,按老政策办理了养老生活保障的人数为1046人,已发放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费2948.69万元;全区按新政策共为4644人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手续,支付缴费补贴合计约1.45亿元;2017年新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2810人,已办理参保审批手续2017人,政府补贴资金约6680万元。目前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约8千万元。

二、2020年工作要求

(一)开展集中缴费活动,全面完成征缴任务。根据省中心的要求,今年我区集中在4、5、6月征收城乡居保保费,请各乡镇办事处立即安排城乡居保保费征缴工作,制定征缴时间计划,采取农行网点或代办点自主缴费、智慧人社手机缴费、村干部代收为辅的征缴方式,再根据缴费情况开展“突击月”4、5月集中收缴,争取在今年6月底以前,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征缴目标任务。

(二)认真开展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严防死亡冒领。

一是要严格按照《湖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开展待遇领取人员的生存认证工作。今年认证的工作要实现从传统认证方式到技术认证方式的转变,即由传统的通过领取资格认证台账转变为通过“智慧人社”手机APP进行技术认证。但对于卧病在床、没有办理国家社保卡等无法通过技术认证的人员,仍然要通知领取待遇人员规定时间内在《领取资格认证台账》上签名按手印。同时各村(社区)每年务必要对正常领取待遇人员的名单进行张榜公示并拍照,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对于工作不落实的乡镇办事处,将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考核办法》扣分并扣减当年工作经费。

二是每月要及时上报死亡人员名单,严防死亡冒领养老金的情况发生,保障基金的安全。对于死亡瞒报、迟报的现象,每发生一起,将按相关文件进行处理,情况严重的,将依据相关法律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业务经办。要未雨绸缪,加强业务经办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特别是村(社区)干部存在手工收取保费的情况,要督促其及时解缴,从源头上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和参保人的个人权益不受损失。一是要建章立制,设立红线,各项业务要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及制度规定办事,不逾越政策规定办人情业务、虚假业务。二是要按规定作好信息系统的数据保密工作。乡镇平台的网络连接上做到专线、电脑使用上做到专机、人员操作上做到专用,通过这种方式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作出修改完善:一是扩大犯罪主体的范围,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城乡居保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请大家务必要有安全意识,要及时修改系统登录的初始密码,导出的数据要加密后保存或传送,更加不要向第三方提供相关信息获取利益,否则将追悔莫及。三是要作好相关档案资料的整理上报工作。办理参保登记、参保终止等相关业务时,务必要按规定收集相关证件资料,并作好台账登记,按要求将相关资料复印存档,同时将申报资料原件报上级相应部门审核。

(四)强化政策宣传,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下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宣传资料,引导参保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补贴,符合参保条件的要及时办理参保手续,每年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缴费,以便于可以及时享受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补贴;各乡镇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和经办流程的学习,然后再组织被征地村组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使经办人员能够做到政策熟悉,业务流程清楚,按要求上报参保资料等相关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严把审核关,杜绝办理人情业务、关系业务,绝不能弄虚作假,否则将严格追责。

养老培训范文第3篇

一、着力壮大幸福产业,拓展服务消费新空间

大力发展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为代表的幸福产业,增加服务消费领域有效供给,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发展需求。

(一)加快发展旅游消费

1.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提升18个旅游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到2020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旅游者总量超过1.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5%以上。(责任单位:市旅游委)

2.推进旅游小镇建设。按照高等级景区服务功能标准,重点推进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到2020年,在省培育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中我市占比不低于15%。(责任单位:市旅游委、发改委、农委、国土局、规划局)

3.建设部级旅游度假区。综合考虑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按市政府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部级汤山温泉度假区建设发展;推动我市具备条件的旅游小镇或功能区加快高品质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到2020年,争取再培育申报1-2家部级旅游度假区。(责任单位:市旅游委、农委、国土局、规划局)

4.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挖掘乡村特色资源,促进美丽乡村与旅游休闲高度融合。打造江宁“金花”、浦口“珍珠”、六合“茉莉”、栖霞“水韵”系列,以及高淳“国际慢城”、溧水“无想山南”等乡村旅游品牌;制定乡村民宿服务规范,完善“智慧民宿服务平台”,扶持乡村民宿业加快发展;打造汤山、横溪、江宁、谷里、汤泉、竹镇、冶山、洪蓝、桠溪、砖墙10个特色旅游街镇,推进乡村文创产品、乡村书屋、乡村民宿、乡村民俗馆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旅游委、发改委、农委、规划局、文广新局)

5.大力拓展旅游新业态。利用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及各类休闲公园,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开展专项旅游营销,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加快栖霞国际邮轮港口建设,争取将已在上海启动实施的国际邮轮入境外国旅游团15天免签政策扩大到的邮轮口岸。推进长江游轮旅游项目招商与建设,建成长江游轮码头,开通长江游轮旅游、滨江游船旅游线路。到2020年,全市水上旅游路线达10条以上且常态化开通。规划完善房车露营体系。到2020年,全市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达20个以上,建成自驾车旅居车风景道5条以上。推进六合、高淳等地通航机场建设,配套航空旅游功能,打造通航旅游服务基地。开发秦淮河、湖、金牛湖、固城湖等水上旅游产品,建设一批部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并加快发展水利旅游。力争到2020年,全市部级水利风景区达到7家,省级水利风景区达13家。加快发展工业旅游,建成一批工业旅游区。在江心洲中新生态科技岛文化旅游度假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等地推出夜间演艺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景点开放夜间旅游。(责任单位:市旅游委、建委、经信委、体育局、交通局、文广新局、水务局、国土局、规划局、海事局)

6.加强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培育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加快云锦、金线金箔、金陵刻经、秦淮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研发。健全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打响“礼道”、“城市游礼”等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按省级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我市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市旅游委、经信委、文广新局、质监局、工商局、文资办)

7.发展入境旅游。依托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建立针对国外主要客源地的一体化旅游服务平台系统,加强旅游资源和品牌的国际化推广。用足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和“购物离境退税”等口岸政策,设立并完善进境口岸免税店,促进入境旅游购物消费。(责任单位:市旅游委、商务局、外办、国税局、金陵海关、公安局)

(二)创新发展文化消费

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和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提升创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以上,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文资办、文广新局)

2.创新实体书店发展模式。鼓励有特色和口碑的新型书店加快发展;支持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休闲等相关产业内容,突出文化创意和品牌效应,营造优质阅读空间;支持书店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服务向更大范围延伸。到2020年,建成一批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实体书店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每所高校至少有1家符合标准的校园书店,每区至少有1家符合标准的中小学校园书店。(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教育局、商务局、文资办)

3.开展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市促进演出市场消费实施办法(暂行)》,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激励模式。加快推进400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年平均增幅保持在15%左右。(责任单位:文广新局、市文资办)

4.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创意产品。加快制订我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一批试点单位,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创新经营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性,建立文创产品开发经营支撑体系,稳步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人社局、财政局、文资办)

5.培育新兴文化消费业态。培育数字动漫、电子竞技、网络娱乐、数字阅读、VR、AR、文化影视制作等新兴文化消费业态。支持商业综合体、文化设施运营单位与文创机构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利用艺术品拍卖、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艺术品交易形式,提升传统文化消费综合竞争力。(责任单位:市文资办、文广新局、发改委、经信委、科委)

(三)促进体育消费

1.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加快建成多样化、多层次体育产品与服务市场供给体系,培育体育消费市场。到2020年,体育服务业收入总规模超过500亿。(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2.丰富体育赛事产品供给。培育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通过5年左右的发展,将马拉松打造成为中国田协金牌、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积极申办2020年室内田径世锦赛等国际精品赛事,承办好2017年全项目轮滑锦标赛、2018年羽毛球单项世锦赛、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鼓励各区积极创办“一区一品”赛事。支持社会力量办赛,鼓励社会力量主办或承办的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地方和民间体育赛事等自主品牌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3.促进体育设施开放共享。有效利用体育场馆的存量和增量资源,公益性纳入财政预算,可市场化运行交由市场推动,探索实行“宁体汇”等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机制,运用市场化模式加快推进各类体育资源向公众开放。建立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制度,定期公开公共体育设施开放使用情况。到2020年,全市建成5个左右业态融合、功能多元、运行高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责任单位:市体育局、教育局、财政局)

4.推广健身休闲生活方式。支持路跑、自行车、轮滑、网球、游泳、帆船、击剑、赛车、攀岩、马术、房车露营等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休闲运动新项目,积极提供针对个人的健身休闲订制服务。加快推进健身俱乐部发展。到2020年,全市培育100个以上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影响的健身俱乐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发改委、商务局、旅游委)

(四)培育发展健康消费

1.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加强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覆盖生命全周期、内涵丰富、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到2020年,争取全市健康服务业总量超过1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

2.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加快实施我市《关于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宁政办发﹝2017﹞105号),促进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地区创新工作取得实质成效。到2020年,全市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服务机构(以下称医养融合机构),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无障碍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和可持续、可复制的经验。(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

3.发展健康旅游。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康养项目,并积极推动我市重点康养项目争创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以及部级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鼓励和引导旅行社加强对接,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线路,扩大康养旅游市场。(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旅游委)

4.加快打造区域健康医疗中心。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鼓励中医医疗保健、高端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发改委)

(五)全面提升养老消费

1.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信息为辅助、社会为主体、法制为保障,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达到50张,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90%。(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发改委)

2.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简化审批流程,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融合机构,降低政策门槛,2020年底前建立便捷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融合机构,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融合机构;对不同社会主体投资兴办的护理院和护理型养老机构,实施同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医养结合型护理床位,到2020年,护理型机构床位占比不低于60%,社会力量设立或经营养老床位数占比不低于80%。(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卫计委、发改委、人社局)

3.整合改造社会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服务。充分挖掘符合条件的闲散社会资源,整合改造成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用房等养老服务设施。(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发改委)

4.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养老服务发展。推进养老机构、为老服务组织、家政、餐饮、物业等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拓展服务内容,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上门服务。到2020年,完成全部街道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全部社区的老人助餐点的建设。(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卫计委、财政局)

5.加大养老服务医保支持力度。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护理院和老年康复医院纳入医保定点。完善家庭病床上门护理等相关服务价格标准,落实家庭病床医保支付政策,充分调动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上门服务的积极性。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形成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推动解决以重度失能老人为重点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等问题。(责任单位:市人社局、物价局、卫计委、民政局、财政局)

(六)扩大教育培训消费

1.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引导社会培训机构为居民终身学习提供教育服务,创建部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到2020年,城市、农村居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分别达到60%、40%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财政局)

2.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发挥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效能,不断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健全完善基地管理运行模式,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建立起政府、企业、院校和基地多方联动,培训、鉴定、竞赛以及技术攻关功能并行的公共实训基地功能体系。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创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落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公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保障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自。加大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力度,提升管理者素质,规范机构管理。(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

3.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多层次、专业化的创业导师团队。对高成长性人才项目实行“一企一策”跟进培养,集成政策资源帮助企业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力争到2020年创建10个职业学校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示范学校。(责任单位:市人社局、科委、教育局)

4.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做好非义务教育阶段国际课程和项目引进及规范管理。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引进,不断提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水平。加强与世界各个城市的广泛联系,搭建常态化的交流互动平台,继续办好高层次教育国际论坛。到2020年,设立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二、着力提升传统消费,扩大实物消费新需求

推进传统消费提质升级,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丰富产品层级、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和满足消费新需求。

(一)稳定发展汽车消费

1.完善汽车流通体系。落实国家、省关于小排量乘用车、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相关政策。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构建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支持公交、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和车辆更新。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出台《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专项规划》,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充电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经信委、交通局、商务局、国税局)

(二)培育壮大绿色消费

1.扩大绿色建材消费市场份额。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使用节能门窗、陶瓷薄砖、节水洁具、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开展部级和省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培育一批集门店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店。(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建委、经信委)

2.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培育节能服务业。全面推行绿色办公,完善绿色采购等制度,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合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使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共识。(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质监局)

(三)推动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

1.完善商业布局。重点推进新街口国际性都市商业中心、江北市级特色滨江商业中心、河西和城南市级商业中心建设,以时装设计、餐饮美食、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等为重点,规划建设20条特色商业街区,形成15分钟社区商贸便民服务圈。突出新街口CBD核心区、德基世界贸易中心、环球时尚休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紧扣国际一线时尚品牌,将打造成为长三角面向更大区域的国际化商贸商务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规划局、发改委)

2.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发展差异化经营,加快发展折扣店、工厂店、奥特莱斯等新型业态。增加体验型、服务型业态,实现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支持传统百货店提高自有品牌商品比例,向主题型自主经营百货发展。鼓励品牌专卖店加大自主经营力度,通过创意改造,升级为旗舰店、品牌之家、沙龙等高端定制业态,增强与顾客互动,提高服务附加值。鼓励企业拓展移动互联网和家庭物联网领域,实现门店端与PC端、手机端、TV端四大渠道的优势互补,探索全渠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经信委)

三、着力完善保障体系,打造消费服务新环境

深入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流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创新消费模式,完善流通体制,加快营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实施“互联网+”促进消费创新

1.加快推进“互联网+”名城建设。推进《市建设中国“互联网+”名城实施方案》加快落实,广泛拓展和有效提升“互联网+”应用的领域、规模和层次,实现互联网与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到2020年,培育发展180家互联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互联网知名品牌12个,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程度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2.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推进11个市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形成部级示范园区徐庄软件园、市建邺区东西互补,空港、龙潭跨境电商产业园南北呼应的总体格局。加快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电商平台,扩大网上销售规模。推进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移动支付、移动广告、移动社区、移动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95%。(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

3.加快推进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规模经营的实体商企结合企业发展创新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知名电商开展线下体验店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促进互联网与消费者建立全渠道、全天候的双向互动,增强体验和服务功能,发展体验和网络消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

4.加快发展共享经济。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合理界定不同行业领域分享经济的业态属性,实施分类细化管理,探索建立政府、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分享经济多方协同治理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科委、商务局)

(二)完善城乡销售网络

1.强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公益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市场相关功能完善;充分发挥大型连锁超市直营直销的经营经验和网点优势,扩大生鲜区经营面积;积极引导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连锁流通企业开展鲜活农副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建设,逐步形成集网上订购、集中采购、统一分拣、加工、配送、安全溯源等为一体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规划局、农委)

2.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农产品流通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动建设农产品分拣配送、冷链供应、电子结算、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等设施。布局一批冷链物流集中区,推进生鲜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低温配送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农委、商务局、规划局)

3.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施《关于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快捷高效优质的快递服务网络,做大做强快递产业园区,加快打造服务长三角城市的快递综合信息平台。创新共享服务模式,推行“落地配”及共享智能终端。支持快递企业和智能快件箱运营商整合资源、合作共建,在高校、社区、机关、园区、农村等区域布局建设快递共享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交通局、商务局、规划局、邮政管理局)

(三)加强金融对消费的支撑力度

1.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支持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开发信用类贷款金融产品,支持发展消费信贷。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品种,在产品“三包”、特种设备、重点消费品等领域大力推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发改委)

(四)提升产品和服务标准

1.推进生活业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研制高水平服务业标准,提升生活业标准化水平。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引导相关行业和企业运用标准化技术手段、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围绕服务提供和服务保障要求,建立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运行,促进降本增效、质量提优和品牌价值提升。(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发改委、商务局、旅游委、文广新局、体育局、卫计委、民政局、教育局)

2.提升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化水平。推动完善重点领域及新兴业态的相关标准,推进消费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倡导“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推进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虚拟/增强现实标准体系以及可穿戴设备标准建设。(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发改委、农委、食药监局、工商局、经信委)

(五)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在零售、餐饮等大众消费领域,培育和引导平台企业建立完善市场化消费评价机制。加强部门间、区域间执法协作,建立完善线索通报、证据转移、事件协查、联合办案等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

2.建立健全消费信用体系。加强预付费消费管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的信用信息档案,建立健全信用承诺、信用分类监管、联合信用奖惩机制,奖优限劣、优化市场秩序。(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工商局、旅游委、卫计委、文资办、体育局、民政局、教育局)

3.强化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严厉打击制售侵权假冒商品违法行为,坚持打建结合、标本兼治、依法治理、社会共治,营造和维护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商局)

(六)强化项目支撑

养老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型养老;人才培养;养老机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67 — 02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仅仅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已经不是现在养老服务的目标,现在养老服务的目标是由生存型养老转变为生活型养老,进而转化为文化型养老,加快培养文化型养老服务人才刻不容缓。

一、文化型养老的涵义

“文化型养老”的核心是文化先行,是在满足老年人保障性养老的基础上,使老人获得精神慰藉,保持身心的健康状态,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是一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

老有所养:为老年人提供科学的膳食安排、先进的硬件设施、便利的就医条件、良好的养老环境、亲切周到的服务,使其得到生活保障、健康保障、幸福保障。

老有所乐: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以沟通情感、愉悦精神,营造文化氛围。

老有所学:老年人根据本人的爱好,参加老年大学课程的学习,以陶冶情操、调适心态、增加文化底蕴。

老有所为:老年人将长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他人,以交流思想、发挥余热、实现文化传承。

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文化型养老人才培养现状

(一)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百草家园老年公寓文化型养老特色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于2010年提出“文化型养老”理念,同年开办家政服务专业,并斥资三千余万元打造了文化型养老机构——百草家园老年公寓。

百草家园老年公寓坐落于齐齐哈尔市龙沙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校园内,建筑面积18850平方米,对内用于家政服务专业的日常实训教学,对外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是集教学和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机构。百草家园老年公寓工程总投资3000余万元,床位1000余张,内部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是国内一流的养老服务机构,也是“文化型”老年公寓的典型代表。

1.打造“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百草家园老年公寓集中了3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实训区由10户现代化的家庭公寓组成,在此居住的老人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外地或外国老人也可以到此旅游居住。社区养老实训区是作为日间照料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可以满足老人日常生活需要、简单的医疗需要和娱乐需要。百草家园老年公寓的机构养老区是按照国内一流老年公寓的标准打造的,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创新“文化型养老”理念

我国的老年公寓正在从生存型养老向生活型养老转变,然而,文化型养老才是老年人真正喜欢和接受的养老方式,百草家园老年公寓则是文化型养老的典型代表。

(1)开办老年大学,丰富老人精神世界

在现实社会中,老人更需要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百草家园老年公寓成立了“百草家园老年大学”,专门为老人量身打造老年大学课程,包括:书法、绘画、、插花、茶艺、计算机等。教学内容秉承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原则。公寓特设老年图书阅览室,室内图书种类丰富,还依据老年人的特点,购进了大批适合老年人阅读的保健类书籍,并依托学院图书馆资源,提升了图书的更新率,真正实现了老年人 “老有所学”。

(2)成立社团组织,开展老年活动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指出,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增加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设施,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百草家园老年公寓最初根据老人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了百草编辑部、鹤鸣合唱团、兰亭书画社、晚晴健身队四个社团,并且成功举办了“兰亭杯”书画展,及由老人作词、作曲创作的百草家园老年公寓主题歌《我的梦想》,出版公寓内部刊物《百草家园笑声》。公寓每月组织老人参加家庭式联欢会,以满足老人的亲情需求。公寓在夏秋季节每月组织两次户外短途旅游活动,邀请有兴趣、有能力的老人参加活动,让老人多接触自然,陶冶情操。

(3)搭建交流平台,学生与老人互动

学院大学生心理社团针对老人的生活近况,对老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具体活动有聊天、为老人读书报等;学院食品专业师生精心为老人打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套餐,让老人吃出传统文化;计算机系师生定期为老人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指导老年人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国家大事、进行娱乐活动。

百草家园老年公寓组建老年讲师团,老人与学生共建兴趣活动小组,老年讲师团的成员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将知识及经验传授给学生。

(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文化型养老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采取“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学院办学坚持“三个并举”,即“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学龄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多形式教育”并举。多年来一直把培训教育作为学院的重要部分,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学院在文化型养老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并举形式。

1.学历教育培养文化型养老服务人才

学院开设有家政服务专业(老年服务)方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家庭礼仪、家庭保洁、家庭布置和装饰、家庭餐饮、家用电器和工具的操作技能,能够护理家庭的病人、老人、儿童、孕产妇和新生婴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家政服务专业主要面向家庭、社区、家政服务中介、物业管理等部门。主要就业岗位:家政服务中介的管理人员、社区管理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基层服务人员。家政服务专业设有养老服务方向主要培养从事老年事业的人才,本方向通过三年的全日制教育培养学生老年服务的技能、老年机构经营管理能力、老年社会服务能力,尤其突出文化型养老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使得这些学生成为文化型养老的专业人士,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2.培训教育培养文化型养老服务人才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于2012年5月被批准成立了“黑龙江省文化型养老培训中心”,中心依托家政服务专业及百草家园老年公寓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服务。主要培训对象有老龄老干工作人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对这些人员进行文化型养老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培训并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老龄老干工作人员培训的目标是为全国老龄老干工作人员提供养老事业全貌介绍,进行各地区间养老事业经验交流,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培训采取授课、研讨及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养老事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进行经验介绍。培训内容主要有我国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我国老年事业发展现状、政策法规解读、养老模式研究、老龄产业、养老社会化产业化问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老年社会保障问题、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助老公益活动开展问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权益保障、老龄调查研究和对外交流合作、老龄服务、老年人生活环境、老年社会管理等。

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目标为通过学习系统的文化型养老机构的建设模式以及实践成果。同时,在深刻掌握文化型养老行业的发展趋势的同时,帮助文化型养老机构管理精英制定战略决策,为其更好地实现养老项目的分析与设计管理、文化型养老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分组研讨、典型实例分析和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内容主要有文化型养老机构现状及可借鉴的经验、文化型养老机构服务的建设与管理、文化型养老星级服务评定指导、文化型养老机构制度建设和文化培养、文化型养老机构信息化建设实务、文化型养老机构安全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指导、参观考察学习。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培训目标为使得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人员能力拓展、中国传统文化、老年养护心理、计算机操作及礼貌礼仪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制定、安排老人的个案护理计划,并且能够实现养老工作的办公数字化和现代化,达到其符合文化型养老护理员的岗位工作要求。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分组讨论、实践操作、观摩考察等形式。培训内容主要有养老护理人员能力素质拓展、老年养护心理、礼貌礼仪、计算机操作、中国传统文化、考察学习。

以上培训均为短期培训,培训时间分为1天、3天、5天、7天等形式。这些培训是为文化型养老培养工作人员,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越加严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有义务为养老事业贡献力量,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代表首先在养老事业方面做出了典范,并创新了养老模式——文化型养老。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给予支持,为文化型养老创造有利的条件。养老机构应在文化型养老模式推广方面起到模范作用,加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组建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J〕.社会科学论坛,2009,(06):132-138.

〔2〕王红涛.宽容理念——“文化养老”的理论基础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8):173-178.

养老培训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社会 涉老专业 人才 体制机制 创新

一、我国涉老专业人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1.高职院校相继开发涉老专业。1999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养老机构培养高级护理和管理的专业人才,该专业的建立填补了我国老年服务专业教育的空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0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康复医学系内创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涉老机构管理、老年人的康复与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之后,又相继有江苏南京的民办学院——应天学院等十多所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2006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原有旅游管理、食品营养、文化产业等强大专业群的支撑下,首次以二级学院的高度在国内创办了老年产业管理学院,培养老年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2.涉老专业人才培养受到政府重视和用人单位的关注。开设涉老专业的各个学院在办学时都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涉老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各院校也积极吸纳相关行业、涉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共赢发展。与地方有特色和品牌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技能实训,完成毕业顶岗实习,用人单位评价良好。

3.我国涉老专业人才培养瓶颈。我国在老年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至今尚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服务类教育体系。尽管先后有十余所学校开办了涉老类专业,但办学层次多为中专或大专,办学模式多以职业教育为主。老年产业人才的培养,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已经凸显出很多问题,从教育层面看,国家对于社会需求量大的老年服务类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纲、教材、办学条件、高素质专业教师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对老年服务工作存有偏见,政府对老年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引导;从学生层面看,很多学生对未来涉老服务的职业定位存在误区,由于薪酬较低,门槛较低导致的人才流失率高居不下。基于上述原因,加快为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培养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实践技能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先行。

二、高职院校涉老专业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围绕“十二五”教育规划“创新政产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这一主要任务,开办涉老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角度探讨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1.建立理事会。学院可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与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新机制,建立理事会。理事会由本专业领域内政府部门、公益性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校代表组成。为学院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建设等,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和决策。具体包括:指导学院探索机制体制创新;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探索二级学院发展新模式。创新政产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借鉴合作多赢的企业管理理念,依托政府部门、引进知名企业或公民个人等资金,合作办学,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探讨体制创新(包括办学、管理、人事、筹资等)和新的运行机制,建设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整合专业办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凸显行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切实提高毕业生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老龄事业发展。

3.成立“专业实体化”公司。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秉承“把学校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的指导思想和“依托政府,紧联企业、市场运作”的引企入校合作理念,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组建由民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由学校、行业、企业、自然人等共同参与,按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进行组建、注册、经营管理和运作的“专业实体公司”,实现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管理实体的“三位一体”。涉老专业的实体化公司可围绕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大养老模式,分别承担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条主线的运营,开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文娱活动、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分别发挥教学和生产(经营)双重功能。(1)居家养老中心的运营机制探索。与民政部门合作,共建示范性“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政府提供场所、政策扶持和项目,学校负责服务、人员和管理。这种校政合作新机制,可破解目前国内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组织体系运转衔接不规范、服务队伍规模小和素质低等发展困境。(2)机构养老中心的运营机制探索。政校企可合作共建机构养老服务中心,探讨校、政、企多元投资的渠道,坚持管理运营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以服务地方、服务老年人为宗旨,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一体化服务为特色,建设集养老服务、康复医疗、研究、培训于一体的示范性养老基地和涉老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并以老年公寓为平台,逐步搭建省际、国际养老服务、研究和培训网络。机构养老中心可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建立顾问团队;整合高校在涉老服务行业所需的养老服务、酒店管理、旅游策划、营养与保健、财务管理、文化创意等方面具有一线管理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组建管理团队;招收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休闲旅游等涉老专业的学生组建一支年轻化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专业服务团队。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关的政产校企合作共建管理办法,制定科学标准,对政产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树立参与政产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同时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政府、产业参与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积极性,以此保障政产校企合作长期稳定进行。 转贴于  三、高职院校涉老专业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预期效果

遵循“政府支持,校企联合,市场导向,龙头带动”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涉老专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加强校政企合作的紧密性,可达到政产校企共同培养涉老专业人才的预期效果。

1.开创鲜明的政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依托政府,对养老行业和涉老专业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倾斜,扩大涉老专业招生规模,规范养老行业从业标准。同时,探索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制度,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多渠道融资手段,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政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共同建设老年产业管理学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模式。同时,该平台还将实践教学和职业训导、技术推广应用开发、课题研究、政府委托培训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鉴定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积极创新。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将专业办成实体后,专业实体必然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承担生产经营任务,履行法人职责,从而将本专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要求与素质要求及时提供给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制定与调整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第一手资料,并据此为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依托养老服务中心,可夯实涉老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根据目标工作岗位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目标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加强专业调研论证,动态调整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现养老服务行业特点和课改方向的创新型课程、精品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著教材、教学辅助软件等。

3.培养创业创新型学生。“专业实体化”建设能够通过综合性、实战型的人才培养流程,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是对高职院校德育素质教育新模式的践行。同时,依托实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切实体现能力本位和实战本位,为涉老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轮岗机会和完善科学的实训锻炼计划,将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高职学院将认真研究并实施可以系统化、专业化、任务化训练的涉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市场敏锐度,找准市场机会,探索创业方向,推动和扶持学生在养老行业中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进而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4.做大做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实体化”建设将为进一步夯实集教学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培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学院应当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专业实体进行产、学、研等生产性实践活动、开展师徒结对,以优带新、鼓励教师校企“双向挂职”、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并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措施,以确保教师队伍建设过程的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