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校经费;校院两级管理;经费分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2日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纵深发展,许多高校通过重组、合并、扩招等形式使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的办学层次日趋多样化,经济管理层面增多,财务关系复杂,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日益丰富和充实,“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办学要求,以院系为管理实体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被推上了高校改革的历史前沿。为了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实行校院分级管理,使之成为拥有适当权力,责任清晰的办学实体。在学院制下,校院二级财务管理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明确校院两级的支出责任,确定合理的分配要素与相应的财力资源分配模式。

一、“集中管理”为主的高校经费分配模式存在的弊端

“集中管理”为主的高校经费分配办法也就是以学校为主体,即由学校制定总体办学思路,由各职能处室负责分块实施,由此而形成的财务管理体制,校内人员工资、各种福利待遇、主要办学经费等均由学校及各职能处室统管。这种管理体制在学校合并初期、学校规模较小时,集中全校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以学校为主体的财务管理方式逐渐凸现其弊端。

(一)不利于调动院(部)办学积极性。除日常的教学经费以及院(部)包干经费外,学校对主要的教育经费、人员工资、奖酬金进行统管,水电学校统包,造成各院(部)对学校支付的公共性开支漠不关心,做任何事情都向学校要钱,这样不利于调动院(部)办学积极性。

(二)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各院(部)权责分离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严重,各院(部)购置教学设备一味追求多、新,造成同类设备重复购置,大型设备盲目购置,设备利用率低;在维修方面追求高标准,造成浪费。各院(部)没有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致使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三)不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集中管理,虽然学校各职能处室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校本部来说,学校的管理水平高,但从各院(部)来看,除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外,就是应付学校各职能处室的文件,根本没有时间深层次地去思考本院的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等,更谈不上如何加强管理,这样不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校院两级经费分配模式的优势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校内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就是指高校建立财务核算相对独立的学院财务管理机构(松散型),实行财务分权管理。

(一)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和创新。院系经费自扩大后,院系的权利有了保障的平台,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解决院系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矛盾和困难解决在基层,避免了难题上交。学校领导从大量的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保证了足够的精力抓大事、谋发展。校机关职能部门也能够真正转变职能,搞好服务、监督。机关管的事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这就能从根本上推动学校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二)促进了院系自主快速发展。有了经费自,院系在财务上具有独立的权力和较大的空间,可以自主地根据财力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和年度目标,制定实施规划目标的措施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可靠经费投入的保障平台。同时,学校对院系发展性项目给予配套经费资助,也调动了院系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院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了院系的经营意识。现在院系经费来源按市场机制配置,自主使用,用的是自己的资金,不得不精打细算,开始核算成本,考虑投入的效益,注意尽可能节约经费,花最少的钱,办好更多的事。院系注重了办学的效益,其经营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在不断增强。

(四)调动了院系教职工的积极性。由于院系教职工的工作成效与院系的经费是相对应的,教职工的个人利益与院系的办学效益密切相关,现在教职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倍加关注院系的发展和命运,主人翁的意识提高了,积极要求参与院系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

(五)较好地解决了学费催缴问题。学费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高校学生普遍存在欠费问题,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这是一项不争的事实。过去,学生欠费与院系的直接关系不大,是学校层面该做的工作,而学校直接向学生催收欠费效果不大。现在实行了按实收学费的一定比例作为院系包干经费的办法,使学费成为了院系主要的经费来源,当然,催收学费也就成为院系的职责和权益,院系重视的程度和催收学费的力度比原来明显提高,效果也明显改进。

三、实施校院两级经费分配模式的具体对策

(一)建立统分关系适当的管理体制。根据学校权力结构的划分与校、院(系)二级管理职能的特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校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具体来说,在这一体制模式下,学校的财务政策、财务资金、会计核算与会计人员等应由学校统一管理,院(系)作为管理的主体,则应负责院(系)预算的编制、院(系)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经费的审批与使用、职工收入分配等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明确各院(系)的责、权、利关系,激活二级院(系)的办学活力和生财理财的积极性。同时,要明确校、院(系)两级的支出责任,实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

(二)建立健全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制度。健全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是顺利开展二级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财务处长、各二级院(系)负责人组织相关财务人员以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为指导,以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按照明晰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各二级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二级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使二级院(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有自主性又有约束性,真正做到财务工作的“分级管理”。

(三)加强高校内部二级财务预算管理

1、确定合理有效的预算管理机构。为杜绝内部人员控制,保证高校整个经济活动协调运转,必须设立一个权威性和独立性较强的财经领导小组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财经领导小组可适当增加学院财务负责人参加。财经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预算编制大纲,审定年度预算目标,制定动态调整预算,组织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与考核。财经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工作由校计财处负责,以财务部门为主导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这样为预算管理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科学编制二级预算。预算编制应采用目标管理,即根据二级院(系)的工作任务和发展计划来编制。即院(系)提出每年教学、科研等所要实现的目标,并提出相应所需的经费,经预算编制人员论证后按以各院(系)学生人数为主,职工队伍、学科构成与科研水平等多因素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需照顾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生源层次、不同办学规模与不同办学水平院(系)的现状与发展要求),划拨各院(系)的运行经费和专项经费。同时,预算编制过程要做到既快又好,避免“一年预算,预算一年”。年度预算应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编制。

3、严格执行预算。预算一经批准,即作为二级院(系)整个年度资金使用的依据。二级院(系)应遵循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与节约的原则控制费用支出、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做到事前计划控制、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总结。

4、评价考核效益。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不能仅局限于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绩效为导向,对二级部门的资金使用进行效益考核,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浪费、挤占、挪用现象,对二级部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科学掌控资金。财务分析是通过科学的数学统计方法构造财务管理模型,图文并茂地为院(系)领导、财务处提供真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及发展状况,是院(系)实现其管理目标,提高办学水平的依据和考核所属部门工作业绩的标准:(1)科学界定经费分配内容;(2)采用结构分析法准确计算经费支出分配比例,确定经费支出比例的标准,及时发现问题。

(五)加强对二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和指导工作。校级财务作为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和权力对院(系)财务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二级院(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审计监控制度,学校可以通过内设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院(系)的财务账目进行抽查和审计,对财务监督进行再监督。

(六)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学校应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提高政治素质。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学习,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提高业务素质。形势和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会计工作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涉及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因此,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特别是二级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此外,可定期选派财务人员出去学习交流,既开阔了眼界,又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来改善本校的不足,进而提高本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七)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1、经济权责的划分。根据学校权力结构的划分与校、院(系)二级管理职能的特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其“校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在这一管理机制下,学校负责全校资金总量的宏观调控,按照学生、教师人数及专业等因素下拨经费,制定全校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经济分配政策,按照相关制度监督二级学院的经济运行。学校通过所掌控的经费及专项经费对全校和各院系的发展进行调控。二级学院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按照学校相关财务制度科学、合理安排本单位的年度经费收支,按照学校要求编制本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和决算。

2、经费划拨的内容。人员经费: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保留在学校,不下划;岗位津贴、课时费、研究生导师指导费、研究生课课时费、外聘教师费、加班费、临时雇佣人员工资等下划到二级学院。公用经费:办公费、通讯邮电费、行政差旅费、培训费、图书资料费、小型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小型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实验室运行经费、教学差旅费、研究生业务费、日常教学、科研的相关费用全部下划到二级学院。学生经费:学生困难补助金的80%、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下划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创收收入按照学校确定的政策进行分配。

3、二级学院经费划拨的依据。各二级学院的部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学生经费,学校将按照本科生人数、研究生人数、本科专业数、硕士点数、学科数(包括重点学科)、教职工人数及其结构等综合因素进行核定。基本模型如下:

本科学生人数×Q1+教职工人数×Q2×I+研究生人数×Q3+专业数×Q4+学科×Q5+各院纵向科研经费到位数×Q6+调整因素

Q为经费下划标准,I为职工结构权数。

各二级学院经费核定后所产生的客观不平衡问题,诸如教师多、学生少、新建院系、新建专业、规模较小院系等所造成的经费不平衡,将通过调整因素进行考虑。

4、下划经费的管理。各二级学院在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各二级学院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分配办法等,不得同上述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相违背。为了科学、民主管理本单位的经费,各二级学院必须成立本单位财务委员会,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加强内部民主理财和监督机制建设。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本单位的经费预算,监督经费执行情况,对本单位的重大经费开支情况进行论证,对本单位的经费绩效进行评价,制定本单位的分配政策,对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决策提供建议等。学校对二级学院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进行调控,大型设备购置由学校根据发展规划统一安排。各二级学院必须根据该院系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经学院财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报请学校批准执行。学校对下拨二级学院的经费采取一部分直接划拨,一部分进行绩效考评后,按照考评结果划拨。绩效的评价应该是可量化指标。对二级学院发放的津贴、福利、奖励等支出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必保项目(如人员经费等)必须优先保证。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经费将采取按学期下拨的方式进行,防止经费出现前松后紧的局面。二级学院经费具体审批权限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执行。推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符合高校发展趋势,是提高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保障,也是高校对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的积极尝试。只要不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共识,就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开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郭会真.关于分部信息披露的探讨[J].财会月刊,1999.3.

[3]徐莲芝.浅析新会计准则[J].绿色财会,2006.11.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部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部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规划前我校公用房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格局散乱不集中

由于历史原因和新兴学科的建立或合并,造成学校多栋楼宇同时由几个教学科研单位交叉使用,同时有些学院办公教学用房分散在多个楼宇。目前全校的教学科研用房分布在35个楼宇中,在各楼中,教学主楼的单位最多,有20个单位;在各单位中,林学院和生物学院分布楼宇最多,其房屋分别分布在5个楼宇中。各使用单位公用房分散,格局散乱,效率不高,不利于统一管理。

(二)教学科研用房紧张

目前全校共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室总面积18271平米(净使用面积),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人数16858人,平均每位学生占有教室面积 1.08平米,虽然我校在近十年新建了二教、三教、四教三栋教室,但随着学生规模从全国高校扩招2000年的本科生5771人增加到2012年13218人,研究生2000年542人增加到2012年的3902人,招生规模大幅增长,新增加的教室面积远不能满足学生增长和课程增加的需求,同时科研用房也不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实验的需求。教学、科研用房紧张困扰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重点学科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自然形成的格局没有新的空间投入很难被打破,学校的重点学科的发展空间有限,极大制约了其发展,也影响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特色的优势学科林学和园林位于全国高校同类学科榜首,但其现有空间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院校,严重影响其做大做强,另外国家重点试验室评估中经常因为实验室空间有限而受到影响。部级重点实验室申请要求必须有3000平米的独立空间,我校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林木遗传育种工程中心在评估中都遇到空间有限的问题,急需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为我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试验平台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物质保障。

(四)新兴学院发展空间有限

由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近几年又先后成立几个新的学院,2004年成立自然保护区学院, 2007年成立环境学院。在学校原有公用房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只能暂时从其他单位挤出有限的空间,很难满足其教学科研的需求。例如,自然保护区学院 虽然是新兴学院可是发展速度很快,在湿地领域率先开设了本科生的湿地系列课程,但湿地实验室建设由于缺乏空间而受到影响从而制约了整个学院的发展。环境学院也由于没有空间只能将水处理实验室建在地下室。新兴学院的发展由于起步晚占有的公用房资源有限,在其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个后续的发展空间。

二、公用房规划的制定

(一)理顺管理体制

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公用房领导小组,从学校整体发展和战略需求对全校公用房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办公室设在总务与产业管理处,成员单位包括总务与产业管理处、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房产处、发展规划处、科技处。全校多部门统一协调全力协作,全方位多角度抓重点制定学校公用房的规划方案。

(二)组织专家组

公用房规划工作涉及数据繁杂且专业性强,需要引进外智,成立专家组,解决有难度的技术问题。例如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的专家来设计并按照管理部门的使用需求来完成,大量的数据测算和定额模式的制定需要管理统计学的专家进行精密分析和计算来完成,通过专家组专家的工作极大的提高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制定严格工作表

公用房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表和工作进度,历时一年的时间按月制定工作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用半年时间完成我校所有教学科研单位公用房数据的调查和核对,绘制相关的35栋教学科研的楼宇CAD图,初步建立我校公用房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完成对全国公用房管理经验丰富的兄弟高校的调研走访,为公用房规划方案的制定做好数据和理论方法的准备工作。

(四)数据核算、分析和分配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根据各学院单位的人员规模、教学和科研产出核定各学院单位所需的空间,制定相关的系数和测算模式,并进行反复的评估和分析,此项工作是公用房规划前的重要的数据依据,通过各单位的核定面积,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各单位的实际需求可以规划出各单位的发展空间。

(五)制定公用房规划方案

在学研中心封顶开始做内部整体装修前,公用房工作小组历时一年时间制定出全校公用房调整的规划方案,又历时一年时间上下多次沟通修订优化公用房规划方案。此方案对我校新老教学科研楼宇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是我校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公用房的调整。此次公用房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学校未来发展的需求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格局。

三、公用房规划的成果

(一)格局合理、塑造文化

通过此次对我校公用房全面规划,改变以往散乱、不集中的格局。全校14个学院其中有7个学院通过规划拥有自己独栋的楼宇,比如林学院、生物学院、材料学院、理学院这些学院大部分是我校历史悠久的老学院,所在的林业楼、专业楼、森工楼、基础楼是建校初期修建的楼宇,风格古朴典雅,代表了我校历史,将这些古建筑完整的规划给原来的传统学院体现出对我校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建的学研中心将无污染、展示度强的文科学院规划进入,如园林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5个学院形成一个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浓郁的现代化的教学楼宇。通过此次规划重新打造我校的公用房的格局,将14个学院结合现状和学科特点集中在不同的新老楼宇,基本实现“一院一地一文化”,部分学院实现“一院一楼一文化”,规划出一个完整的空间展示每个学院的独特的学院文化,从而打造出一个格局清晰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二)教学科研空间改善

此次公用房规划将所有新增加空间用于教学科研,改善我校目前教学科研用房紧张的现状,全校行政用房维持原状。学研中心三分之一规划为公共教室和专业教室,全校教室面积净增加5173平米(净使用面积),增长28%。学研中心其余近三分之二全部规划给教学和科研单位,全校14个学院教学单位面积净增加14607平米(净使用面积),增长37%,,全校的教学科研空间得到极大的改善。预留8846平米(净使用面积)作为学校产学研科技园和引进人才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平台建设发展用房,为学校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三)扶持重点和新兴学科

此次规划结合学校的战略发展重点扶持我校的优质学科和新兴学科。林学院和园林学院是我校最具代表性的优质学科,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95个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和林学两个学科排名第一,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已经是当今高校发展新的趋势。学校以最大的力度来扶持这两个优质学科,,将整栋林业楼规划给林学院,将学研中心顶部展示度最好的两层规划给园林学院,林学院面积增长51%,园林学院面积增长71%,远远大于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增长30%的平均水平,为这两个学院的发展提供了了一个有利的空间保障。对于我校新兴的环境学院和自然保护区学院,规划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来解决其后续的发展,环境学院面积增长54%,自然保护区学院面积增长97%,为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提供一个充足的空间保障,通过规划加大对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扶持力度,实现学校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办学发展方向。

(四)前瞻设计、厉行节俭

积极响应教育部“勤俭办学”的号召,通过对公用房前期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搬家方案和维修方案。通过对新建的学研中心的规划确定搬入的教学科研单位的具体使用空间,并针对其使用功能进行有目的性的装修,尤其是专业教室例如语音室和计算机教室有特殊要求的使用空间进行设计装修,这样就避免了使用单位搬入后的改造和重复装修的浪费,实现一步到位。针对旧楼宇的改造结合学院的教学科研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维修和改造,结合楼宇的建筑结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维修方案,由学校按照统一标准维修,避免使用单位各自为政盲目装修野蛮施工造成建筑的损毁或不必要的浪费。还运用运筹学中的网络规划方法对各单位搬家的流程等进行优化,制定出清晰严谨的搬家方案,努力降低搬家成本。

(五)共享成果、凝聚人心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管理 职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00

教学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及学生一起遵守的教学标准,全面发挥管理功能,利用多种管理方法及技术,整合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设施等要素,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机构良好运转,教学活动安全进行,达成我国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其教学的管理职能就是依据学生特点及教育任务,遵照管理标准及方法施行校园管理,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以下简要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职能进行探讨:

1 教学管理之中的计划及决议职能

1.1 计划职能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计划主要是依据目标及决策的标准,实行整体安排,编订实施流程及方法,创建有关政策、标准等。在教学管理中,计划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对管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计划进行类别划分,主要可以分为:教学筹划、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管理计划等。教学筹划主要指的是对高职院校整体的工作进行长远的筹划,包含:规模、方法、手段等;教学计划指的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的整体内容,包含:课程设定、目标选取、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等;教学标准指的是高职院校以我国教育相关规定为基础创建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学管理计划主要指的是包含管理及组织的各类教学工作计划,例如:招生计划、培训计划、毕业计划等。

1.2 决议职能

决议指的是人们对将来发展目标、方法、原则、方向等作出的决定及选择。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决议职能主要包含两大类,即目标的预测及目标的决定。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存在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学体系本身的发展方向就是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发展教学条件、教学规模、师资力量等。目标的预测就是决定教学管理的方向及教学的对象,主要包含:教学整体对象及各个环节的对象等;而目标的决定主要包含决定课程内容、决定教学质量、决定教学思想等具体内容。

2 教学管理中的组织及实行职能

2.1 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指的是依照对象的要求,对任务的权利及结构关系进行设计,创建高效、科学的管理结构。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来讲,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为了完成教学整体任务,将其分解成小任务;其二,对小任务进行分类,创建职权部门,例如:依照教学科目创建教研部门等;其三,配备并选取专业的教职人员及实验管理人员,明确划分责任,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其四,拟定有关沟通资料、协调职权的标准,例如:教学管理标准、教师责任标准等。同时,也不是每一条标准都要创建相关部门。组织职能应调节好权利与员工间的关系。

2.2 实行职能

实行职能指的是组织相关力量保证计划稳步实行。其最终目的在于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般来讲,实行职能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其一,目标统一,让高职院校内的学生整体上目标统一;其二,指挥统一,让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工作都依照数量、人员得以完成;其三,责任与权利统一,让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从业人员及老师清楚自身责任,工作内容,互相合作;其四,步骤统一,根据计划统一步骤,保证计划落到实处。

3 教学管理中的监管及检验职能

3.1 监管职能

监管指的是观察并且督促。检验指的是对预测的准确性、科学性、计划性及完善性进行考核、评价。监管及检查具备两种职能:其一,对下属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管及检验,对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表扬,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其二,对领导层面人员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监管与检验,确保制定的规划、方法等与相关标准相吻合,使管理从业人员明确自身职能。

3.2 检验职能

由根本来看,检验是信息的反应,利用检验能够找寻到高职院校在管理期间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并且发掘优点,积累经验,进行改进,保证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将教学管理中检验职能依照时间进行划分类别,包含:日常检验及周期检验。日常检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在第一时间消除危害;周期检验时间较为集中,检查内容相对较多、较为深入。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依照范围进行划分类别,包含:专项检验及全面检验。全面检验指的是当前高职院校内的所有事宜;专项检验指的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检查,审核。专项检验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检查的意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期间应将专项检验与全面检验交替实行。依照检验的方法进行划分类别,包含:从上到下检验、相互检验及自行检验。从上到下检验指的是高职院校内的管理人员对下属教师、学生的检验,此类检验具有考核、监管的功能。相互检验指的是校园内每一名成员的互相检验,例如:教师们相互听课,相互检查学生作业等。自行检验指的是校园内每一名成员的自我检验。主要存有两种情况:其一,依照院校制定的标准开展;其二,自主开展。自我检验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4 教学管理中的控制职能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控制职能主要包含:教学前期的控制、教学期间的控制及教学结束的控制三项内容。教学前期的控制是一项预防性的控制,就是事先通过相关方法控制偏差,发挥预防的功能;教学期间的控制指的是在教学计划落实期间进行控制工作,利用观察现场、考核人员等方法形成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建议,及时改正教学偏差,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开展;教学结束的控制也被称为教学的结果控制,是基于评估分析的层面上实行的控制,指的是当计划结束后,将真实内容同预期计划进行对比,将存在的偏差作为未来工作的参考。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教学管理工作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学生的教育质量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联,相关工作人员应深入研究教学管理的职能,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能力,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勇.高职院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思考[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温正胞.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困境:根源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院校法制科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外培养计划;信息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课内实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培养计划是学生在完整环境支持下,参加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课外活动的计划,学院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批复学分,学生累计达到合格学分后会被认定“通过”课外培养计划。它是学校系统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课外实践活动管理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科研实践活动、课外实验活动、竞赛活动、拓展培训和创新创业活动[2-6]。长期以来,吉林大学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统一称为“课外培养计划”。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外培养计划的内容体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基于学科综合、创新、开放的教学环境,学校建立了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国际型和创业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3个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7-8]。课外培养计划作为倡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的开放环节,设计了覆盖广泛的体系构架,认定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递进式、多层次实践项目[9-10]。课外培养计划管理是达成该环节设置目的的核心要素。2016年修订的《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规范了课外培养计划的目的、内容、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同年制定了《吉林大学本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细则》,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审核和学分批复作出了新规定,同时各学院制定《学院本科生课外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对学校的实施细则进行解释和细化。课外实践活动类别多、过程各异、成果特征不同,所以成果管理成为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按业务内容,将课外培养计划和成果分为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实践活动、职业拓展、校园文化活动、交流访学、专业拓展和其他专业活动等7大类,涵盖本科教育阶段实践活动的38个子类,如图1所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包括社会实践报告、先进个人评奖、志愿者活动以及结合“思政课”开展的马列著作宣读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等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活动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选做实验、实践成果展示、教学资料建设和参与教研、科研课题等。职业拓展成果主要为等级考试结果,分为非专业外语水平考试、专业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考试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等。校园文化活动分为文体活动、学术活动、读书报告和文字文艺作品等。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还包括交流访学及专业拓展等课外训练结果。近年来,各学院严格执行学校课外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影响了课外培养计划的实施,主要是:(1)手工操作工作量超大。在校本科生有4万多人,从提交成果到审核成果,再到认定学分的每一环节都产生很大的工作量,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和错误。(2)区分活动类别困难。在对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定学分时,除了证明、证书等佐证材料外,很难准确判断某成果的类别、参加人数、参与人角色和贡献度排名,从而难以定量掌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贡献度和活动偏好。(3)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成果的管理和成绩单管理。学生线下申请课外培养计划学分,可能存在部分重复审核情况,同时实践成果类别多、成果繁杂,也很难生成统一的课外培养计划成绩单。(4)数据报送不准确。每年教育部组织填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数据中,有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课外活动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情况等数据;学校每年的实践创新成果要给予奖励。这些数据都需要学院汇总报送。线下操作容易导致重复记录,既耗时,又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课外培养计划的信息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列入其中[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1]。根据规划纲要,学校于2013年启动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作为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5年开始实施,于2016年3月上线试运行,同年9月在全校范围使用。课外培养计划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更加系统和规范,也使师生的使用更加高效和便利,有力支持了学生自主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2.1用户角色分工。我校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是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技术架构开发[12]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13]。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学校、学院和学生3级角色,各角色的功能如图2所示。学校、学院和学生都可以录入学生课外活动、查询课外活动、查询课外培养计划成果学分。不同用户角色可录入各类别的课外活动,查询相应范围的活动和学分。学校每年一次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内容,然后根据实施内容制定评分细则,包括有效计分名次、分值赋值办法、面向的学院、成果得分上限、某类成果得分上限等信息。学院负责审核学生线上提交的活动佐证材料、成果,批复该项成果学分,管理成果类别。学院在学校评分标准限定范围内制订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提交佐证、管理成果、核对并认领学分。2.2系统操作流程。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实施过程,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分为执行计划与评分标准制定、课外活动录入与审核、课外培养计划成果认领与批复学分3个环节,流程如图3所示。2.3系统应用情况。课外培养计划管理系统上线后,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以2018届本科生为例,参与课外培养计划的学生累计9764人,录入课外活动115757项,其中审核通过100992项,通过率为87.24%。全校学生取得课外培养平均成绩12.52学分(8学分即为合格),99.76%的学生取得了要求的学分。

3总结

相关期刊更多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校园文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漓江出版社

校园英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