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范文第1篇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11%校系活动和工作13%聊天、社交19%课余学习21%阅读课外书刊报纸12.5%勤工助学5%上网、打游戏10%活动4%睡懒觉3%无所事事1%其他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范文第2篇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如何点缀和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的?学习?工作?诳街?上网?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营造一个活跃、向上、丰富的文化气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生面临着来自校园内外的多重压力,课业负担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身边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院大一大二各专业的125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58人,大二:67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调查方法交叉运用,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和他们对自己大学课余生活的评价。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院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表1所示的选择。

表1 大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分布结构

体育锻炼

校系活动和工作

聊天、社交

课余学习

阅读课外书刊报纸

看电影、电视、录像

勤工助学

上网、打游戏

活动

睡懒觉

无所事事

其他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和体育锻炼四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院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院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调查报告怎么写 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格式 三下乡调查报告

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 中学生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一是各活动项目加权选择率的排序不同,课余学习被二、三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级学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级学生那里却退居第三位;

二是年级主导取向有差异,二、三年级的主导取向为课业学习,一年级的主导取向却是聊天、社交

三是各年级对课业学习、聊天、社交、上网、打游戏、校系活动和工作、勤工助学等五项的取向有明显的差异。而我院大一大二学生课余活动的主导取向普遍是课业学习,其次为娱乐社交。这反映了我院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在与大一新生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对大学生活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种社团、交际活动。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紧紧抓住学习不放。反而大二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感觉到那种当初汹涌澎湃的热情有所减弱。但许多学生称会更加抓紧学习,同时也会积极参与一些有利于培养能力又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

从整体看,我院大一大二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十分重视学习,特别是大一新生和大二女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我院刚刚入学一个多月的新生们,不熟悉大学学习的方式加上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状态,使他们主要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允许自己落下。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刚刚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到了大学就进入了保险箱,现在应该好好休息。而大二女生的思想较大二男生成熟,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们能够专注于学业。

更多优秀文章推荐:

1.

2017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2.

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报告

3.

2017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报告范文

4.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报告

1.

2017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2.

2017爱牙日宣传活动调查报告

3.

2017全国科普日活动调查报告

4.

2017预防出生缺陷活动调查报告

5.

2017纪律月学习活动调查报告

6.

2017年中国春节网络红包活动调查报告

7.

2017关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

8.

三严三实活动调研报告范文

9.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调研报告

10.

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11.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策划方案

12.

中学生寒假社会活动调查报告范文

13.

20XX街道社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14.

乡村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院校 学生课余生活 现状分析 建议

课余生活是指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之外,在自由支配的时空里自主选择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1]现阶F段大多数关于学生课余生活的研究都是针对中小学与大学,五年制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不多。而此类学校的存在具有其特殊性:教学内容趋向高职、大学,管理方式趋向中学。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无锡立信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中随机抽取12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一年级学生31人,二年级学生34人,三年级学生25人,四年级学生30人;男生15人,女生105人。

80%的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安排依次为:购物、上网、交友和美食等娱乐活动,这表明学生对于课余活动的安排处于盲目状态。调查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认真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大多数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随心所欲。

二、现状分析

1.课余生活的单一性与课余时间安排的盲目性。

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下课课间时间和自习课时间,第二部分是学生放学后在家的时间。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低年级学生中,70%以上能够利用课间完成作业,及时预复习等,时间安排较为合理;高年级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多为打牌、玩手机等。而对于放假在家的这段时间的使用均不太合理,比较多的是上网、玩游戏、逛街、聚餐和唱歌等,课余活动主要以娱乐为主。仅有14%的学生能够利用放假在家的时间进行读书学习或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总体而言,学生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缺乏计划性。

2.缺乏参加健康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课余活动缺乏兴趣。职业学校一般考虑到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没有事情可做,会组织各类活动,充实学生生活。但是实际情况表明,运动会、宿舍评比、篮球赛、春游等传统活动并不再受学生欢迎。有4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太喜欢学校组织的活动,有40%的学生表示自己也不清楚,仅有18%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相较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学生更倾向于自己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然而,学生对于课余活动的安排还是停留在娱乐、休闲层面,以单纯的享乐为主。参与这些活动并不能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较好的提升,某些活动甚至是不健康的,比如过度上网会沉溺网络,危害身心健康。

3.对课余活动的评价总体不高。

我校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生活总体评价不高,“空虚啊”、“郁闷啊”、“无聊啊”等成为他们的口头禅。36%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觉得学了这样的专业不知道以后出来能干什么;还有25%的学生虽然心里清楚现在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也确实想做点什么,但就是没有行动。调查中,只有1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课余生活“很充实、很丰富”。

三、原因

1.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我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制度转轨和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今的校园处于全方位的开放之中,学生的视角已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其思想观念日趋社会化、世俗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和“黄赌毒”、“坑蒙拐骗”等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的活动选择、行为取向及学习态度等。[2]

学生不再以学习为主要目标;课后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也以打工为主,其主要目的不是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赚钱。职业学校较于普通高中来说没有升学压力,学生只要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拿到相关证书以后就会有大量闲暇的时间。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往往没有心思待在学校上课,一放学就跑去校外打工,并把挣来的钱花在购买手机、请客吃饭等物质享受方面;班上其他学生耳濡目染,受此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会放松自己的学业。相对于那些在学校无所事事、整天打牌娱乐的学生来说,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已经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要引起注意的是,学生在外打工主要以做销售为主,与其所学专业的关系不大,对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并没有帮助。

2.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和教育的滞后。

(1)硬件设施不完善

我校建校年代比较久,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由于没有体育馆,下雨天体育课一般都是在室内上自习课;图书馆缺乏有效的管理,书籍较少也很陈旧,前来借书者寥寥无几。以上情况,导致学生课余时间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下课后,也不会前往图书馆借书阅读。学生课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因此打牌、下棋、玩手机等活动成为他们课余生活的首选。

(2)管理方式的偏差

我校实行半封闭化管理,住宿学生只能周五出校门回家,其余学生下午四节课后放学回家。学生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班级,管理方式偏向中学。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的基本态度是“只要不出格、不出事就行”,而对学生课余想什么、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基本上持一种“放羊式”的态度。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班主任管教严格的班级,相对来说学生求知欲强,课余时间也会花在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方面;而管理松散的班级,班风较差,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是用来进行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因此,加强对班级纪律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教育的滞后

学校未能真正贯穿“生活即德育”的理念,对于德育还停留在知性德育的层面。知性德育割裂了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割裂了认知和情感、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它使现代德育走向抽象、虚假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德育研究、德育实践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3]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要义是使教育回到人、人的生活中来,把促进人的发展和生活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育人为本”。[4]作为一所高校,应该淡化行政色彩,强化教育功能,摒弃“官本位”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一切工作唯“育人”马首是瞻。[5]

然而,由于德育课地位不及专业课,德育课在学校不受重视,对于德育课的考查形式还停留在“做一张试卷,给一个分数”的层面。因此,德育教学变成知识的灌输,在案例的使用上力求“高、大、全”,然而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实践为依托,最终形成了德育教学“假、大、空”的局面,学生不爱听、不想听。德育教育的滞后导致学生思想品德不高、职业道德低下。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不会用德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课余活动和实践。比如,对于教师布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多学生虽然能完成,但真正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并落到实处的并不多。

(4)传统的课余活动不再受学生喜爱

我校学生对于传统的运动会、演讲比赛和宿舍评比等活动项目参与的热情并不高。究其原因,第一,学生普遍认为传统的活动参与度不高;第二,比赛结果的评判有失公允;第三,活动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第四,春游等活动由于出游的地点比较近、时间比较短等原因,不受学生的欢迎。

3.学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自我监督的能力。

近几年来,受到高校扩招的影响,职业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差。进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分数低,学习习惯和自身素质较普通高中有很大差距,本身就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学生在职业学校里也没有来自普教的应试教育的压力,在缺乏压力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和自我认同感。一方面认为自己在学历上比不上本科生,另一方面自暴自弃,不愿付出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同时,由于我校女生居多,她们中的一部分目标不明确,对前途感觉迷茫,缺乏上进心与进取心。有不少学生觉得“即便有大专学历也没什么用,毕业后嫁个好老公才是最重要的”。功利性的驱使使得他们无心学习,对于参加健康的课余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我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外界诱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理又是比较脆弱的。他们跟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有极个别学生甚至不分时段、地点地上网、玩游戏。

四、对策和建议

1.学校应完善自身硬件设施建设。

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课余活动。因此,学校应加大自身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改造运动场地,添设运动器械,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空间;对图书馆进行整改,添置书籍,延长开放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同时,学校应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实训基地,能够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到企业、工厂进行实践锻炼,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贯彻好“生活即德育”的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要实施陶行知“生活即德育”的理念,将课余生活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德育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而要走到社会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往的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学生自己寻找企业、单位,去实习锻炼。也有极个别学生不实习,闲在家玩游戏。因此,学校应该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且,在学生生涯的每个阶段,社会实践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年级组织学生去郊外野营拉练;二年级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活动;三年级鼓励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四年级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五年级安排学生进企业、工厂实习锻炼。在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学校应把传统的德育教育也从书本搬入社会、企业中。安排德育教师跟随学生进入社会这个课堂,针对社会实践的各方面进行课程研发和讲授。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空洞的说教,从知性教育转化为知行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德育的低效现状。

另外,针对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在教室打牌下棋、看手机电影的现象,可以专门设置室、电影放映室,并把每周的星期三下午定为兴趣娱乐活动时间,也就在规定的时间段和地点允许学生进行等娱乐活动。这样能够确保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余时间也能放松心情,大胆地玩、尽情地玩。

3.教师应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授课的趣味性。

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要对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进行改进。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不能一味地讲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期末考查也不能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德育教学,要配合多媒体、网络等,采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内容上贴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课余时间,明白在课余时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及做哪些事情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有利等。

教师还应把教学与学生就业创业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及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付诸实践;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2]刘宝,吴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997(7).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范文第4篇

中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网络体系中最基础层,它肩负着给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和为上级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双重任务,对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实现《奥运争光计划》,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目前中小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中的各种矛盾有的已较为突出,影响并制约着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学训矛盾突出。由于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广大的中小学、社会、家长,人们往往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习惯势力的影响下,中小学业余运动员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多数运动员学生的课余训练时间无法保证,训练质量大幅下降。二是家长择校上学,没有好学校上,或进不了好的班级,就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体育训练。三是个别学生的升学、就业出路难以得到政策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运动员经过几年训练,专业成绩够不到向较高层次的运动队输送条件,而文化课成绩相对其他同学又无优势,有的甚至文化素养十分平泛,升学就业的出路就很难解决。四是体育训练的硬件设施陈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经济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基层中小学校训练所需的设施更是难以保证。五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很少受过系统的高水平专业训练,对科学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了解甚少,有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有一定制约性,而且十分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县市各级少体校专业教练的训练资源和中小学文化课教学的优势,解决好基层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学生的学训问题和学校体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从事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教师和中小学校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 体教结合训练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我校作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年来在推进教体结合、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我校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有所欠缺,但在上级各级体育、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依托艺体特色教育,先后与苏州市少体校建立了女子手球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合作伙伴机制(我校是吴江市第一家实施“市队校办”的农村基层学校,为吴江的“教体结合”模式区域性推进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吴江市体育局少体校组建田径运动训练基地,以及与盛泽周边地区的小学和各体育俱乐部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做好中小学运动员的教育和训练的衔接工作。体教结合的实施,对我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改革起着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为我校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取得优良的成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为体育特长生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课余运动训练坚持走体教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学校女子篮球队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八年获吴江市中学生女子篮球赛冠军和苏州市中学生比赛的七连冠、近三年在江苏省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县市组篮球比赛分获冠、亚军;学校田径运动队在吴江市比赛中连续十年保持在团体总分前四名,其中取得过两连冠,并且每年有多名队员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培养出了毛晓燕等一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学校女子手球队代表苏州市参加2005年江苏省比赛获第三名和2006年第十六届运动会比赛中第四名;学校乒乓球队近三年在吴江市比赛中也一直保持在前三甲水平。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伴随着学生竞技成绩的不断提高和师生健康成长的同时,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也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得到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表彰。例如:2003年我校被吴江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吴江市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和“吴江市少年儿童体育业余训练网络试点学校”;2004年学校被苏州市体育局、教育局、卫生局授予“苏州市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先进集体”和“苏州市体育达标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分别被苏州市和吴江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学校”。 2006年获“苏州市全民健身月暨省第四个‘全民健身日’、市第五个‘体育健身日’活动先进单位”和吴江市中小学开展‘冬季三项’锻炼活动先进学校”;2007年被苏州市教育局授予“体育教育先进学校”称号,并获“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学校”、“吴江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学校”、“吴江市三级体育项目传统校”考评一等奖,同年我校设计并实施的阳光体育活动方案获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苏州市中小学文体活动方案”评比一等奖;2008年获“江苏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和“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学校”;2009年我校再次获得“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学校”、“吴江市冬季三项活动先进学校”、“吴江市三级体育传统学校考核一等奖”;2010年4月获“吴江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

三、 分析与讨论

我校体教结合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础在于学校领导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政策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书育人,坚持走体教结合课余训练之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1. 领导重视,职责分明

在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抓好学校体育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中,苏州市体育局、少体校和吴江市教育局、体育局有关领导以及我校历任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体教结合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关注学校运动队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从运动队的内部管理到器材场地的配置,经费的落实,教练员的选配等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正因为有了良好的科学化运行和管理机制,才使我校各运动队始终保持在较高的运动竞技水平。

2. 坚持“体教结合”,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坚持不懈地抓好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是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得到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既关心学生体育成绩,又能十分重视学生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的体育老师(教练),家长才放心把自己的子女交给你训练,这是消除学生家长怕参加运动训练耽误学习的顾虑,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教育,全校师生共同关心他们的文化学习,日常生活,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并建立一整套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班主任、文化课老师和教练员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实现体校与学校优势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为运动员可持续发展作了不懈努力。

3. 完善相关激励制度,为课余运动训练保驾护航

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有限的场地资源,制定和完善的各项相关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扎扎实实搞好各项目体育运动队建设,在学校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运动队的训练和各项训练经费投入大开绿灯,有力地提高和激发体育教师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余运动训练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 坚持以体育科研为先导,以科学的训练手段来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成绩

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聘请市少体校专业教练员和加强培养校本化资深教练相结合模式,以体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体育组老师每年都有多篇科研成果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大大提升了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目前我校体育教研组(课余训练教练组)除四名专聘的少体校教练外,还有六名业余教练员,其中两名具有高级职称,并拥有一名市体育名教师、学科带头人。

四、 结论

1.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走“体教结合”模式,能将体育与教育两者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达到义务共尽、资源共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普通中小学和少体校有限优质教育、训练资源,达到学生、学校、社会各方多赢的教育目标。盛泽二中体教结合个案的成功实施,为我市体教结合区域性推进提供了模式和范例,有力地促进我镇乃至全市课余运动训练的蓬勃发展。

2.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走“教体结合”模式,能较好的解决学与训的矛盾,培养全面发展并具有体育特长的人才,能较好的解决运动员的升学和退役后的出路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因此,体教结合充分体现了教、体两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是教育、体育改革的大方向。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余运动训练中,确保运动员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既取得良好的文化学习成绩,又能培养出具有攀登竞技运动高峰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使学校、体校、学生、家长多方满意,达到各方多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小学课余训练模式。

五、 问题与建议

1. 学校体育应坚定体教结合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高效地开展课余训练工作,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富有特色的课余训练之路。

2.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体教结合工作方针”为指导,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体教结合的意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 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好“学”、“训”矛盾,努力解决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并积极引导教练员正确处理好学习成绩与运动成绩、比赛成绩与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的关系,主动关心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

4.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师德师风,提高管理水平,并以创建市级先进教研组为契机,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技术一流的教练员队伍。

5. 进一步加大各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充实体育教学与训练管理人员,提高体教结合办学层次,做到点面结合,区域推进,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创造更有利条件。

6. 坚持体教结合中小学一体化办学,做好中小学课余训练的无缝衔接,促进课余运动训练效益的最大化和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冰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 2002.1

[2] 杨在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 彭学增.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J].广西高教研究,1999.4

[4] 游赛英、孙荣光等.“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 胡鹤雄、杨定刚.区域推进“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EB].体育教师自助网,2008.6

[6] 王索芳.小学课余训练“体教结合”研究[EB].省略/ReadNews.asp?NewsID=680 2007.1

三年级作文课余生活范文第5篇

一、群策群力、团结奉献,“党建+”品牌工作亮点纷呈

2018年,汇海小学党支部在高新区人才服务和教育体育发展局党委领导下,坚持以党组织自身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建+管理机制创新”、“党建+校园安全管理”、“党建+文明校园建设”、“党建+理想信念教育”、“党建+课堂改革先锋”等五大“党建+”行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强化对全体党员的思想教育;集体开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谈治国理政》等学习活动十余次,集中开展了两次《榜样》宣传学习活动,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同志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工作热情更加高涨;指导开发了12季《平语近人·汇生汇影》党建课程,全面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共同营造爱党爱国爱家的美好氛围;指导工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先后组织开展教职工拔河比赛、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组织参加山师基础教育集团职工篮球联谊赛和家校联谊首届篮球比赛活动。

二、家校合育、共建共赢,“汇智•共育”家委会模式见成效

学校坚持“家校联动、广开言路、合作共赢”办学思路,在《汇海小学家委会工作章程》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了包括班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校级家委会的三级家委会工作模式,并探索建立了包括秘书部、艺体部、义工部等家委会工作机构,坚持“学校引领、家委会自主”的工作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幸福家·孝亲节”主题活动、“美丽红岛”首届环保创新游戏设计活动、“好家风伴成长”12期育子故事征集活动、“联谊·汇智·共育”家校篮球联谊活动、“健身公益瑜伽班”家长讲堂活动以及家长义工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600余名家长,占全校人数的70%以上。2018年,学校家委会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被评为“青岛市示范家长学校”,青岛日报、今日红岛、齐鲁网等多家媒体和网站对学校家委会工作给予报道。

三、立德树人、自主管理、“汇雅•榜样”养成教育评价机制趋于完善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校从学生入校一日行为习惯入手,通过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调研分析,对10个文明好习惯进行了升级完善,借鉴开发了《汇海小学七大积极行为系统》,建立了《“汇梦卡”积分暂行办法》,以“汇梦卡”作为教育评价抓手,以“汇梦长廊”进行管理文化浸润,以“梦想兑换空间”为管理成果展示,优化了学生行为细则,完善了学生激励机制,树立了一大批学生榜样,使“做最好的自己”成为链接实际行动的响亮口号。办法实行以来先后,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争卡积分”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全校986名学生在自己梦想的目标指以下积极参与,截至目前已有500余名学生获得“银卡”,20余名学生获得“金卡”并荣登汇梦墙榜首。自此,“汇雅•榜样”习惯养成评价机制日趋完善。

四、质量至上、个性张扬,“聚乐部·社团”课程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并始终把育人质量摆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2018年,各年级、各学科学生质量检测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对我校2017届毕业生初中学习能力跟踪调查中,35%的人数比例下进入全年级前60名达66.7%,充分证明了汇海学生卓越的学习后劲。2018年,有近300余名学生参与在省、市、区各项技能才艺比赛,并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参与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34.5%。在体育教育方面,学校将足球课程建设作为体育工作的突破口,汇海女子足球队荣获青岛市“市长杯”足球联赛第三名;在高新区足球联赛中,有3支代表队获得红岛经济区冠军,获得冠军的比例占全区获奖比例的50%;同时,学生乒乓球代表队获得高新区联赛冠军。在创客教育方面,学校充分借助各种创客平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青岛市创新未来设计大赛中,学校摘得3个团队一等奖;在青岛市创意机器人单项比赛中,杜同硕等6名同学获青岛市机器人创意大赛比赛一等奖,韩帅等22名同学获二等奖。在艺术教育方面,学校分别建立合唱社团、管乐队社团、舞蹈社团、健美操社团、书法社团、美术社团等课程。在高新区中小学生健美操、啦啦操比赛中,“跃动青春”健美操队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在高新区“美丽红岛”首届环保创新游戏设计大赛中,我校五名学生分获金、银、铜奖;在高新区10周年书画征文活动中,我校有6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并选中,并在《今日红岛》刊登;由汇海师生自主创编的课本剧《去年的树》在高新区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中进行分享。在各种才艺展示活动中,有6位教师获得市、区不同级别的优秀指导奖。

五、内涵提升、教师第一,“汇贤•互助”教师发展体系卓有成效

学校以“业务好比什么都好”作为教师评价导向,积极开展激发教师善意的课堂教学研讨及教学基本比武活动,切实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专业成长平台。2018年,我们探索实践了“友情约课·团队助力”的共享式课堂教学研讨模式,本着“随机抽取、一人磨课、组内助力、全员共享”的原则,先后开展了6期约课教研活动,全年共有30余名教师先后开放课堂;积极尝试“小组·同侪学习”课堂改革试验,邀请马刚校长到校手把手指导外,组织部分教师到齐鲁实验学校现场学习,全校有10余名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的课堂改革试验中;为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先后成立“青蓝工程”师徒帮扶队,组织了包括粉笔字、普通话在内的教学基本培训活动,组织语文教师对“两千高频汉字”进行个性化解读,组织了包括书法比赛、课文朗读比赛、工具学科命题大赛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先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各种学科业务培训活动,2018年累计有230人次参与山师、市、区不同层次业务培训,全校教师培训积分达标率100%。2018年,2位教师获得山东省小学教育共同体赛课活动二等奖,5位教师参与青岛市学科公开课展示活动,有8位教师在区级展示课中进行展示,并有2位教师成功晋级高级职称,2位教师晋级中级职称。

六、主题育人、关注体验,“汇海·聚乐部”活动课程渐成体系

课程品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追求。学校在充分考证学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阳光体育、精品社团等四个方面构建了2.0版“汇海·俱乐部”课程体系。2018年,在四大支柱课程框架下,对“走班课程”等进行了优化填充,新增轮滑课程、渔网编制等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了涵盖“运动与表演、科技与制作、琴棋与书画、休闲与欣赏、学科与探究”在内的12门校本课程,并建立健全了过程性课程管理机制,涌现出了不少精品课程,深受学生喜欢;2018年2月及7月,先后组织3次、110余人次分别赴北京、西安、曲阜开展不同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分别开展了海洋馆课程、博物馆课程、科技馆课程、湿地文化课程等研学活动课程;7月,学校为154名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以“心系汇海·扬帆远航”为主题系列毕业典礼课程;9月,学校为186位一年级新生开展了以“你好·每一个最好的自己”为主题新生系列入校典礼课程;10月,学校为二年级175名以“做新时代接班人”为主题的系列入队典礼活动课程。自此,研学旅行课程、生活典礼课程、主题实践课程渐成体系。

七、聚焦素养、科学评测,“素养·展评”评价改革尝试推进

评价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导向,评价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基于此,4月到6月,学校尝试开展了工具学科学科周建设活动,设立了包括“语文周、数学周、英语周、体育周、艺术周、科技周”等不同学科文化主题周,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展示表演等方式对增进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学科周活动中;9月,学科素养展评活动拉开帷幕,双周一次,包含笔试和口试双项,设立“金果”奖,为双A成绩的学生颁发证。“双周学科素养展评”聚焦学习过程,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依据;12月,在一年级开展了以“拼音·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汉语拼音应用能力创意测评活动,关注学生拼音应用能力,并邀请20位家长义工做考官。获得得到了《山东教育社》、《齐鲁壹点》、《山东商报》、《网易新闻》等媒体关注与报道;学期末,学校将在一年级学生尝试进行CMEAT综合素养测评活动,通过游艺方式对笔试以外的能力和素养进行全面检测和诊断。

八、硬件升级、环境优化,“假山·两廊”文化建设实现升级

2018年,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争取青岛市体育局的支持,对学生室外篮球场地进行翻新改造,新建一个“笼式足球训练场地;争取企业支持,在学术报告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大屏,对体育馆篮球训练器材、羽毛球训练器材、乒乓球训练器材进行了配置;争取教体局支持,新建了3D打印创客教室、机器人教室、科学实验室三间功能教室;同时,为了丰富学校文化,建设了两处假山文化景观区、一处葡萄园采摘区,在校门口改造了一处迎客喷泉区;为激励学生树立榜样意识,在汇智楼一楼建立了“汇梦长廊”;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在汇贤楼一楼建立了“汇海艺廊”。师生学习环境极大改善,校园文化实现了升级优化。

九、关注细节、分解责任,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本着管业务先管安全的原则,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安全工作小组,制定全面的安全责任制度,实行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每周坚持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组织进行各种应急疏散演练10余次,开展各种主题安全教育活动20余次;定期对学校重大设备、消防器材、学校校舍定期检修,对学生饮用水设备定期消毒、定期更换滤芯,并聘请专业检测公司进行水质检测;加强学生食品安全教育,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坚持从源头把住食品安全关口。切实保证师生在校安全。2018年,学校被评为红岛经济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