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践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我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渊源。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直接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解和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找到理论基点与根据,有利于我们广大党员同志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自觉中很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1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实践“一切为了群众”的目标追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生产力是根本动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追求,两者辩证统一。发展生产力,目的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的人。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每个人”。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唯物史观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一切为了群众”体现着唯物史观的价值目标,应成为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践

行群众路线自觉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群众”的核心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历史的推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是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党的衣食父母。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同志就敏锐地看到这一颠覆不破的历史真理并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和要牢固树立“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的群众观;经过十年内乱和拨乱反正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满不满意”和“人民答不答应”作为我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集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目的和指向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世纪之初,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当前,以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归根结底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党组织践行“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站在国家发展与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上谋划、部署和推进工作。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既是工作目标的哲学理论基点,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性要求。共产党重视民众、代表民众执政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是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准则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经验时,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冯白驹将军曾深情感叹人民群众是琼崖革命的真正靠山时说“山不藏人人藏人”,便是依靠人民群众的生动体现。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什么时候群众路线坚持得好,革命、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坚持得不好,革命、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否则,我们的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句话是一个整体。既是价值目标,也是价值准则。若只讲“为了群众”,而不讲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就可能演变成恩赐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首先,不要把自己就变成了救世主。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人凭着自己占据的岗位,掌握的资源和办事的方便条件(钱财物),为基层做了一些事。应该说这些人比占着岗位不做事要好的多,但也不能因此就把自己当救世主,更不能忘记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而应该看成是岗位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同时要有对人的作用的发现、挖掘和充分发挥。一切依靠群众,要讲“人本”,靠人,不能光讲“钱本”。市场经济,有钱可以有人,这是事实。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是先有人而后有钱。货币是价值的符号,价值是劳动的凝结,钱在本质上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要素,他们积极性作用的发挥,重要是他们的激情、知识与智慧,而不仅是拥有多少钱财。第二,一切依靠群众,就要在全社会建设一支能依靠的队伍,这既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队伍要“靠得住”,党组织要“靠得上”。要在人民群众“最盼”的地方有身影,“最急”的地方显真情,“最困”的地方伸援手,“最怨”的地方改作风。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重要的是要相信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这种自觉意识的唤起与增强,有待于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使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在情感寄托上找到家园,在人生追求上看到希望,在发展利益取得上得到保障。总之,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上好日子,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芝麻开花节节高。毕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生活梦想的实现是他们力量和作用发挥的动力源泉。

3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方法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组织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倾听民声、汇集民智、顺应民意、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共产党人开展工作基本方法的准确概括,也描述了我们共产党人决策的形成、实施、修正、完善的路线图。同时,这也是同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完全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体现着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同志说:“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重要的是要到群众中去,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诉求。善听,(下转第258页)(上接第160页)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能力。一流的领导总是在听,而不是总是在说,好领导是夹先听而后导。一流的上级经常在下,而不是总是在上,好上级是要下得去而后上得来。我们不二能要求党的领导干部都只听不说,但至少可以多听少说。我们不能要求党的领导干部都是全才,什么领域都懂,但如果对不熟悉的领域,又不原意听取和尊重他人特别是基层的意见,沟通起来就特别困难。曾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者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描绘形象,剖析深刻。显然,“根底浅”就会“腹中空”,两者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办公室里想主意,报告厅里发号召,会议室里听汇报的程序化工作流程,或许规范有序,但是否缺少了点什么。如果想要做点改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能我们带来活力的最好工作流程图。

4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找准自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角色定位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党群观视野中,群众是党执政权利的赋予者,也是党工作价值的评判者,强调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因此,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有且必须有“服务”理念,把政治上的先进性与管理上的服务性结合起来,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其思想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治理国家不是物,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与智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的活动具有服务性或劳务性。治理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领导服务就是国家治理活动的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服务型党组织应该确立起“上级服务下级,党组织服务党员,共同服务发展”的理念和工作体系。在这种理念中认清“我是谁”,答案就是“服务者”。第一,要有服务者的做人形象:见面谦和点,不盛气凌人;说话谦虚点,不恶语伤人;处事谦恭点,不强势压人。第二,要有服务者的工作态度:敬业,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亲民,关注下属要做的事;解难,直面基层难做的事。第三,要有服务者的为政作风,做到:想问题、做计划、办事情,热心不袍怨,真心不作秀,尽心不懈怠,潜心不浮躁,耐心不发火,恒心不折腾,诚心不忽悠。

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并不虚无,它不但能帮助我们克服近视而富于远见,而且更能让我们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执政根基。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政治和理论根基,要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意志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并善于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因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深邃的哲学思考,是不是能让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怀着一种“以人为本”之心,去寻找融入人民群众的“服务型”家园呢?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2013,08.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小学语文是学生所学的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拼音和汉字。当学生进入小学高阶段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微课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现状。微课以其信息化、简洁化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训能力的提升。

一、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过程

微课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制作的,教师根据一个知识点来设计一个5-10分钟的视频或者PPT加音频。在小学语文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选出适合于小学生思维的网络资料进行编辑。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手机、DV等摄像设备进行拍摄,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具有了解。

例如,当教师教授到《迷人的九寨沟》这课时,教师想要对这节课设计一堂微课,以方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去上网搜寻微课资源,进行信息化的处理。首先,教师先上网搜寻一些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视频,并且对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筛选和剪辑。然后,制作一个PPT,PPT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主要是辅助教师讲解而采用的。最后,教师用DV或者手机进行录制,在录制的过程中,要保证画质清晰,声音响亮,如果收音效果不好,教师也可以进行后期配音,以便达到良好的声音播放效果。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程。教师应当经常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新型教学法的了解。

二、微课可以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

微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专门的方法,而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可以把微课划分为11个类别,较为常用的类别是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和练习类。不同的微课类型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制作,以便微课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当教师教授完《唯一的听众》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练习类的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而设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而布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唯一的听众》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后练习的微课。其次,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似的图片,在图片上写出问题,如:“老人是怎样帮助作者的?”、“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时,总会想起那唯一的听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课堂上所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录制视频,直接在视频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在视频中说一句话,让学生模仿这句话再写两句。如:“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莫大的鼓励”。通过这种练习类的微课,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温习课堂内容,让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再感到无聊,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三、微课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时代的到来,就像当初课件时代到来一样,需要教师去抓紧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教学方法的落后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的出现显然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和设计,可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课堂上课质量。

例如,课堂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在每个环节教学中,教师都可以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微课,在上课时播放微课视频,可以更加生动,栩栩如生的导入新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整堂课录制下来,在课下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将整堂课剪辑成微课,在剪辑的过程中,也是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制作微课后,可以积累大量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帮助教师进行后续学习,提高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整合和采编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以其短小精悍的授课方式成为了教学方法中的新宠。教师使用微课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制作和设计微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关于“集体回答问题”

所谓“集体回答问题”,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集体来回答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参与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节省时间,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有利于师生的双边活动。但不足之处是:如果使用不当,对一些带有思考性的,有难度的,特别是答案不是唯一的问题也让学生“集体回答”,就会出现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众说纷纭的现象。其结果是师生双方根本听不清哪一个说得对,哪一个说错了;教师无法评价学生,学生无法评价自己,双方都得不出一个最终的结论来。可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犯这个错误的很多。

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如何运用,在什么时机运用,却是值得研究的。用得好,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用不当,则适得其反。

二、关于“个别回答问题”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安排部署,二0xx年四月二十四日民宗局领导一行五人,深入公郎回营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地点:回营村委会及相关现场点。参加调研人员民宗局局长、副局长、支部书记等五人,村委会副书记、主任、副主任、清管会主任、伊协会长村组长代表共二十人。

在调研座谈会上,民宗局局长、支部书记、给参加调研人员宣传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及科学内涵,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了调研人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充分认识了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除了思想襟固,勇于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问题上敢说真话,敢吐真情,客观公证地评价民宗局的工作,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现的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宗旨,与参加调研人员交流思想,倾听群众意见引导群众讲真情,说实话,为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和谐协调发展敬言献策,确保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一、开展学习是基础,提高认识是动力

上午九至十二点在调研座谈会上,民宗局领导及村委会主任组织学习了、邓小平、、关于科学发展观读本相关科学论述及科学发展观相关内涵知识和重大意义。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明确了我们调研的目的意义,在调研座谈会上,参会人员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并提出了很多事关回营村域内的经济建设,缺乏精神舆论宣传引导,祥临公路建设遗留问题,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与,科学与宗教、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与渗透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通过讨论把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实践运用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真理标准,高度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协调发展,宗教与科学识别发展,总之,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全体党员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深受广大党员的欢迎和好评。

二、倾听群众建议、意见,力求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1、在听取村委会汇报工作中,因近期结合大春粮烟生产,需要联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一次科技培训,请民宗局给点经费支持,局领导当场表态并兑现支持培训经费20xx元,解决当前学科学用科学的燃眉之急。

2、广大回民群众要求在县城建立一个伊斯兰教接待服务中心,其功能是方便回民群众吃、住、礼拜及商业交易活动等,请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3、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统筹城乡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尤其在公郎回营实施养老保险机制条件较为成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4、请求有关部门认真清理落实祥临公路建设造成的拆迁、道路占压、农灌沟渠损坏,造成农田放水困难,农田道路受阻等困难,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经初步统计已造成4000米农灌沟渠损坏需修建恢复资金约40万元,道路1000米,需修复资金约10万元;水改旱面积25亩,请相关部门按政策给予补助,其外,阿黑村砂坝下方田40亩水田面临汛期水毁,请有关部门给予安排夹河工程项目资金。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无论何时,群众路线始终是我党的“执政生命线”。在日常性工作中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不仅是良好的思想作风,也是应一以贯之的优秀工作方法。对于高校而言,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背景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不仅是将群众观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重要契机,也是加强广大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强化群众观念、将群众路线固化于制,是推动高校体制机制创新与科学发展的良好时机。因而,探究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与常态化要求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经典表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而形成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思想旗帜之一。因而,在新时期坚定不移地走党的群众路线,不仅具有引领时代进步、推动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也有促进社会稳定、推进国民全面、健康发展的现实效用。

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践行要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基本要求,努力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并开展批评,通过整改落实来建章立制,从而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新形势下解决、落实群众工作的综合能力。坚持群众路线常态化,要积极务实找准要害、立行立改,建构内容协调、程序完备的党员群众制度体系,切实将群众观点蕴含、贯穿于一切工作内容与程序中。

2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党的群众路线,其根本要义是充分尊重并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根据党的十八大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突出问题,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则充分体现了高校积极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目标与本质要求。其次,我国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其所蕴含的民主化决策、科学化内涵,与大学的学术自由民主、决策民主协商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可以说群众路线不仅反映了党和国家政府政策的民主化进程、强化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高校日常决策民主化道路实现的根本路径。高校在决策、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保障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和团队积极组织、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又要极力反映并保证广大师生的切实利益与基本要求。因而,只有通过民主的体制、精密的程序才能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群众路线也是切实提高高校决策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载体。此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贴近实际、深入师生,才能找准问题、厘清办学思路,从而搞好顶层设计、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困境

3.1群众多样化导致的高校价值多元化与利益分配复杂化的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高校的群众基础范畴相对较大,教师、学生、后勤人员、管理人员、中层领导混杂。实质上,与我国现代政治民主趋势相对应的是,高校中科研学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普通学生逐渐开始对其应享有的民主权利提出了新诉求。因而,这些民主诉求不仅对学术和科研人才的地位和权利发起了挑战,也从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内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群众路线的践行拓宽和丰富了高校多重主体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改变了高校民主的内涵与方式,但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利益分配的矛盾。如何在坚持群众化的道路上协调各主体的价值关系、改变内部结构,满足各群体的基本诉求,也是高校在践行群众路线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3.2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相对滞后

尽管我国自1998年高等教育法出台后,高校一直保有自主办学的地位,但现阶段来看,9成以上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依然存在。近年来新制度、新举措的相继出台,但部分领导干部和中层管理人员在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仍待提高。同时,高校内部分领导人缺乏民主理念和民主作风,无锐意进取精神,凌驾于普通群众之上。因此,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如何调整当前权利、制度结构,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资源整合与重新分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制度因素,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瓶颈”。只有攻坚克难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的民主建设。

3.3部分高校在“四风”查摆中问题凸出

首先,形式主义严重。在办学规模上,部分高校盲目求大、专业学科一味求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缺乏办学特色。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部分高校重外部人才引进,轻内部人才培养。在评优评估上,弄虚作假、虚拟应对。在工作态度上,追求任务量,忽视群众感受和效果。其次,官僚主义横行。领导干部与师生沟通不畅,缺乏民主作风,不为群众办实事,唯上不唯实。再者,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部分领导安于现状、不思开拓进取、怯于管理、工作敷衍应付,搞攀比、摆阔气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高校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三公经费 ”开销过大,科研经费使用率不高,教学、实验设备利用率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4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

4.1建立完善的民主决策机制

民主原则是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党的第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基本要求,足以反映了民主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对涉及群众基本利益的决策和政策要坚持民主程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 全局性和长期性。西方国家的部分优秀大学,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不仅保障了学校的基本建设,也捍卫了大学各主体地位、学术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目前,推进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突破高校外原有的政策、制度障碍,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民主化的制度方针,实现高校各主体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权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常态化、长效化。

4.2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基本结构

健全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群众化路线唯物史观的基本反映,也是高校日常管理的内涵所在。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由于长期受“官本位”等政治文化影响,缺乏健全的管理、治理体制,因而提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越位、专权和异化的呼声也持续不断。通过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按照客观规律行事,深入群众、深层调研,了解民情、倾听民生,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建章立制。通过加强高校各章程建设,逐步缕清学校内部权力关系,塑造系统化、完备化的治理结构,成功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

4.3推进高校决策管理科学化建设

首先,高校要积极推动校长的职业化,逐步淡化领导的行政级别,选拔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热衷学术、精通管理的爱党人士担任领导者一职。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与重大决策中,领导者尊重民意、重视群众诉求与群众创造力是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其次,要健全领导决策体系与决策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学术委员会等学术自治体系的建设以及校务委员会等决策、咨询机构的维护,努力实现重大事务决策过程“阳光化”,积极接受群众监督与检查。

4.4提高高校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最根本宗旨,而密切联系群众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因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联系群众、加强沟通,从而强化服务,确保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实惠。为达成上述目标,提高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必不可少。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普及,通过民意调查、信息披露、民意反馈来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变得相对容易。利用大众媒体的力量,逐步反映群众的基本诉求,使群众利益维护逐步走入制度化、集合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在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网,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平台,建立校长信箱,不断创新运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确保消息的及时与跟进,积极回应广大师生的诉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互动平台了解社情民意、为民办事并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微创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仪器与未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潍坊医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