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母亲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范文第1篇

1、像一个装满水的温水池,像一曲优美的旋律,母亲的爱总是那么用不尽。

2、五六岁时,我看见小伙伴们自由自在地骑着自行车,我很羡慕。回家就对妈妈说我要学骑自行车。于是,我们俩推着新买来的自行车来到空地。“一。二。三”我开始骑了,妈妈在后面扶着货架。不一会儿,我就学会了,高兴得很,妈妈也笑眯眯地看着我。

3、再大一点,我会以我力气大而去欺负比我小的高年级学生。回到家,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我心想:我一定遭了!可妈妈什么都没做,只是说:“你不能以力气大而去欺负比你小的人。这样,你不可能交到你真正的朋友。”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听了妈妈的话,我交到了很多朋友。

4、三年级时,我英语的成绩很差很差。那天,英语试卷发到我手上时,我吓了一跳,73分,我不敢相信。回到家,我对妈妈说了,原本以为妈妈会骂我,会打我,可妈妈反过来安慰我,这一切出乎我的想象。我还得告诉爸爸,爸爸这关没那么轻松就过去了,可妈妈说:“爸爸这关我来搞定。”我从心底感谢妈妈。我爱我的妈妈!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有关母亲的作文范文第2篇

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葛彬。论传统“母训文化”与家庭美德的“爱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有关母亲的作文范文第3篇

笔者始终十分关注中国女性导演的创作以及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因为中国女性社会与文化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清醒与自觉,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年来影视剧中母亲形象的关注及其母女关系的审视,是本文的聚焦点。近年来,一些重要女性导演的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往较少关注和表现的“母女”关系的视角,塑造了颇具个性及文化意义的“母亲”形象。例如李少红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众多武则天题材中,别出蹊径地首次以武氏和太平的母女关系作为主线架构全剧;她的《橘子红了》也以大妈和秀禾的“母女”关系作为全剧最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而彭小莲的影片《假装没感觉》则着力表现了三代女性的两对母女关系;而她的《美丽上海》中母亲和四个子女的关系,给观众留下印象和思考空间的,也是母女关系。这些作品中的母女关系成了导演感同身受具有深切体验的一次集中的银幕表达。它为女性书写拓展出另一片空间和新的可能,也为我们分析“母亲”形象和母女这一对女性生命中最亲密和重要的同性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案例。

而本文选取的另一重要文本,则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家有九凤》,这不仅因为杨导素以表现女性题材著称,他的“女性平民剧”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该剧当年收视率创全国第三;更因为他近年的一系列电视剧创作,无论是《空镜子》《浪漫的事》还是《家有九凤》,均一以贯之地聚焦于母女关系,特别是后者,浓墨重彩的展示了一个母亲和九个女儿之间多姿多彩的关系。而且,以上影视剧文本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种别样的“母亲”形象,她们和传统意义上柔弱温良无助的“慈母”不同,她们常常既是女儿的最可靠的同盟者,又是女儿命运最为关键的制约者和决定者。

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其是否体现自觉的女性意识,不仅可通过异性关系进行反观和彰显,更可在同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的表达与揭示中,得以感悟和反省。美国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南希·弗莱迪说得好:“母女关系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诚实地审视这层关系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对母女关系的审视和再认识,应该成为女性意识及以此为关照的女性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旨。

母女之“共生”关系

母亲及其母爱对于我们的性格与人格的生成极其重要。记得拿破仑在谈及自己的经历时曾说过:孩子的命运常常是由其母亲造就的。特别是在我们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母亲的爱,我们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是我们今后自尊心形成的基础,有了它,我们今后可以受益一辈子。诚如美国妇女问题专家南希·佛莱特指出:“和母亲身体的亲密接触对于刚刚离开母亲子宫的婴儿尤其重要。生物学把这种亲密关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即一种对亲密者的依赖。南希进一步分析,因为“男孩很早就接受独立自主的训练,而女孩则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来看待自身价值。于是追求共生关系成了女人的生存目标。”这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的、具有独特深度的人性和文化的课题。女人无论是对母亲、对丈夫还是对子女,一辈子都想抓住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这在一些看似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身上,也常常并不例外。

彭小莲在《假装没感觉》中塑造的中年母亲(吕丽萍饰),是一个自尊自爱的现代职业女性,她敢于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结束无爱的婚姻,但“娜拉”走后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或许是出于居无定所的无奈,却又不无潜意识的支使。因为母亲和娘家永远是女儿最可靠的后方。然而她对母亲的过于依赖却使之终于未能真正完成一个现代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与成熟。最终,还是在16岁女儿的坚持下,才终于建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家。

无独有偶。《美丽上海》中的大女儿静雯也是和丈夫离异后,带着女儿长期寄住在母亲的家里,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彭小莲着意渲染了静雯在经济上的自强自立,然而在精神和人格层面,静雯则同样缺乏独立意志,她对母亲敬畏有加、惟命是从,甚至对自己大学生女儿的管束,也只能最终请出老母亲。静雯基本上也依然处于和母亲的“共生”关系之中。

而李少红的《大明宫祠》则是名副其实地大书特书母女关系的。太平公主幼年时因不愿离开母亲,曾玩假“自杀”来骗回母亲。长大后的太平,倒是继承了母亲我行我素、独立自强的品性。她女扮男装私自出宫,朝廷之上公然抗婚,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俨然一个皇室叛逆。然而,她却一辈子都始终未能逃脱母亲武则天无处不在的巨掌。母亲对她异乎寻常的“爱”,包裹成“共生”的罗网,最终毁灭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和平民女子无异,守寡后的公主也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回到束缚和残害了她一生的“娘家”大明宫。

母亲确实给了我们无尽的爱,然而母亲却始终不肯放手她的爱。女儿长大了,甚至像风筝般要高飞了,然而母亲手中却始终紧紧地拽着风筝的线头。《桔子红了》中秀禾的婚姻甚至就是由死去的母亲留给她的“风筝”在冥冥之中决定的。而《家有九凤》中的母亲也曾发狠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现在一个个像风筝一样想飞了,我看你们飞,等哪天翅膀折了,还是要回到这个家”。果不其然,女儿们最终一个个都回到了母亲身边。母爱,既是女儿永远的依赖和庇荫,也成了一个女人精神上真正“断奶”最难以逾越的一道沟坎。女性的这种依赖性其实在我们还很幼小时就扎下了根,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始终藏匿着一个脆弱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早就在生命之初就和母亲达成了一项默契:绝对不能对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出任何的怀疑,因为我们从小就害怕失去母亲的爱。诚如南希·弗莱迪一针见血所指出的“女人的这种依赖性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它严重地影响和损害了女人生活中所有的亲密关系。……所有的思潮和运动——妇女运动、性解放运动、女性就业、新经济——都无法使我们改变那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只要我们继续保持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和母亲形成的依赖关系,我们就不可能将自己打造成独立自主的女人。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变革,而是内心世界的转变。”女性独立自主意识能否最终生成,除了必须面对主宰社会的父权意识,还必须单枪匹马地坦诚地去面对我们与母亲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共生”关系。

艰难的“分离”

无论是无意识在文本“缝隙”间的流露,还是女性意识的一次自觉反思和书写,我们都从这些影视作品中读到了母女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及其“女儿”对这种关系的力图突围与“分离”。尽管这种尝试十分艰难甚至并不自觉,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女性试图在与异性之外的同性的亲密关系中建立起自我主体意识的努力。

这种努力在《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身上显露无遗。母后武则天视太平如掌上明珠,对这个她唯一存活的女儿,她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补偿心理。武氏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失去的是什么,于是她把太平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作为一个完整女人的生命延续来深深地爱着。诚如李少红所言,武氏是在太平公主身上“塑造着另一个自己(纯粹的女人)”她对女儿宠爱有加、百依百顺,为她做了任何一个母亲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太平自然是要逃离母亲的“自恋”而活出自我来,她是一个敢于和“君临天下”的母亲抗争并力图与之分离并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正因为如此,她最终没有成为另一个“武则天”,然而她也最终没有成为她自己。母亲的强大使她一生的逃离最终落网。

《桔子红了》中的秀禾(周迅饰)则在精神上被囚禁更深。除了要面对以“老爷”为标志的男权社会,同时又面对着与两个“母亲”的“共生”关系。生母虽已故,但她的“声音”和意志却时时借着风筝、兰花、灵牌左右着秀禾,生母虽死犹生;而大妈(归亚蕾饰)对秀禾则形同生母。她也把秀禾当作“自恋”的对象。秀禾为了报答大妈的救命之恩,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也要成全大妈利用她替老爷生育的意愿。然而,外表柔弱的秀禾并不比太平怯懦。她的决意和大妈“分离”,并不像太平般表现在剑拔弩张的分庭抗礼上,而是义无返顾地以生命为代价与大妈达成契约:一旦生下孩子,她便要离开容家。这不仅意味着和父权的“离婚”,也意味着和母亲的“分离”。为此,她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李少红系列剧中的女儿形象凄婉而悲壮,而母亲竟是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如果说太平和秀禾都是过往时代的女性的话,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文本中的现代女性。《家有九凤》中的九个女儿,最具个性和光彩的,有过和母亲“分离”史的,只有七凤、八凤和九凤。离家八年去边疆插队的七凤,因未婚先孕回了家。家里容不下她而逼她坠胎,七凤身无分文离家出走。虽然保住了爱情的结晶,却终因生计无着而在姐姐们安排下和一屠夫勉强凑合,生活在母亲的屋檐下。八凤则曾逃离过母女“共生”关系而却又最终心甘情愿地回到这种关系中。八凤从小便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假小子”,什么犯忌干什么。她早早远走高飞,在商海中沉浮。在外面的世界里,八凤感情上当受伤,生意受骗破产,并因涉及一宗商业欺诈案而被通缉。走投无路的她隐姓埋名地独自打拼多年而终于还清了所有债款后,八凤想要回家了。她故意从高楼跳下摔成了残疾,坐着轮椅回到了母亲身边。刑事追究虽被撤消,但八凤却再也不能行走、说话甚至哭和笑。看着这个曾经的“女强人”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玩弄着幼年时都不碰的布娃娃,我们的心为“女儿”的宿命而哭泣。九凤则是家中的一个“异类”,这个“奶末头”女儿,十来岁了还站在母亲胸前吮奶,母亲对她百般宠爱、惟命是从。九凤聪慧而有个性,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她考取了外省的美术学院,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九凤应该天高任鸟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了。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九凤也悄无声息地孤身一人回了家,而电视里正在讨论由她引起的女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和未婚先孕。母亲接纳了她,她也留在了母亲身边。

可见,真正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建立,除了要面对外部世界,还必须同时面对和审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和最亲密的母女关系。母亲养育和塑造了我们,母亲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如何正视和揭示母女“共生”关系对女性精神独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成为女性创作的一个新课题与新趋势。《美丽上海》中的小女儿(王祖贤饰),早年去国离乡赴美留学,应该是一个经历了欧风美雨洗礼的真正的现代女性。回国探母,也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然而她最终同样被母亲的精神气势所俘虏,被母亲居高临下的原宥所慑服。母亲临终前,给每个子女馈赠一件“纪念品”,可令人怎么也意想不到的是,她留给小女儿的竟是她早年对父亲的一纸“变节”书:中上小学的小妹曾被迫在一页练习纸上写下过几行和资本家父亲划清界线的文字。母亲也许并无恶意,但这页被保存了几十年留下女儿稚拙笔迹的轻薄的纸片,却彻底摧毁了女儿的精神防线,已经独立的女儿的精神羽翼就这么被轻易地折断了。她流着泪向母亲忏悔自己曾经对于父亲的“不忠”。母亲当然是宽容仁厚的,但女儿对父母的愧疚和灵魂的不安恐怕将伴随着这页小纸片而折磨她一辈子。母亲最终死了,但母亲却永远地“活”在她的心中,支配着她的精神生活。建国以来,我们曾三次讨论过“女人回家”的话题,但那均是聚焦与女性的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负担。而本文讨论的,则是女人在经历了社会的和家庭的抑或个人情感的挫折后,都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娘家”,渴求母亲的同情、原谅和支撑,我们幼年时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又复活了。

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亲密的同性关系——母女关系,就是这样千丝万缕、丝丝入扣地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精神轨迹。

十分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均十分的强势。归亚蕾的“母亲”,无论是皇宫龙庭上的武则天,还是旧时深宅大院里的大太太,均居高临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强加于人,将“母爱”引向极端和异化;而郑辛遥的“母亲”,则不论在老式石库门,还是在西式花园洋房,都同样是家规严厉、深藏不露、言必行行必果,对女儿的包容仁爱中灌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精神威慑力;而李明启则在《家有九凤》中演活了一个严厉而慈祥、专横又可爱、无知无识又深明大义的平民母亲,她同样是一个大智若愚、刚柔并济的强势的母亲形象。她们从以往影视剧单调的“慈母”、“苦母”的窠臼中脱颖而出,成为母亲形象中的“铁娘子”和“女强人”。而她们笔下的“女儿”们,尽管性格、经历与命运异彩纷呈,但最终均没有能真正地创建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女人,在毫不犹豫地离开男人之后,甚至已经艰难地实现了和母亲的“分离”之后,最终却都宿命般的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母亲在给了她们庇护的同时,也制约了她们精神的自由飞翔。“只有女人的声音,才会在女人身上产生这样的效果”。挣脱与母亲之间的精神“共生”,实现女性个体的真正独立,是我们建立起更加健康与健全的女性意识所要面临的又一新的重要课题。

为父权所建构的“母亲”

“女性如果要向前迈进,将焦点放在‘母性’上非常重要”。为什么母亲及其母亲的标志——母性,会成为女性前进道路上的一聚焦点呢?

我们知道,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开篇即言:“人不是生为男人和女人而是长为男人和女人的。”在一切社会制度中,性别制度实则是更为基本的制度,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在崇尚生育力的人类早期,母亲是至高无上的,那是女性辉煌的母系社会。但那以后,人类进入了崇尚力气或曰权利的时代,社会也由群居而演变成一个个小家庭。生存和养家成了更有力气的男人的事,社会性别开始青睐男性,那就是男权时代的到来。而在以后的任何社会形态中,母亲就再也不是天然的和纯粹的了。

《美丽上海》中的老母亲,集慈母严父的形象于一身。丈夫去世后,她成为家庭的支撑与核心,建立起说一不二的权威。然而影片饶有深意地多次将镜头转向并仰拍了这个家庭真正的“家长”——母亲背后墙上高悬着的父亲的遗像。痛说家史、馈赠遗物、语重心长的谈话、教训触犯传统道德观的外孙女,都发生在遗像的双目炯炯之下。无独有偶,《家有九凤》中也自始至终展现父亲的灵位,每当家里发生悲欢离合的重大事件时,母亲都要向“父亲”汇报和祈祷。而母亲晚年经常念叨和忏悔的,也是年轻时和自己的父亲斗气而多年没和他说话。她的遗愿是死后要和父亲葬在一起,下辈子好好服侍他。父亲们早就不在世了,但隐形的“父亲”却始终活着并始终“在场”,母亲作为他的代言人,秉承着他的意志,发出他的声音。父亲依然是一家之主,而真实的母亲的形象和声音则被遮蔽和消解了。母亲成全了父亲理想化的形象,而自己的真实形象则消失和牺牲了。母亲的保守与传统,母亲的忍让与牺牲,母亲的三从四德,母亲对子女独立精神的制约和羁绊等等,几千年潜移默化的积淀,终于成就了今天那个被父权文化所建构的具有一定男权意识的母亲形象。

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正视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方面,要意识到我们对母亲根深蒂固的依赖给我们独立人格的建立所带来的束缚和制约、以及我们企图脱离它在心理与情感上的艰难;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母亲和父权体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建构的“母亲”形象及其思想方式、精神气质是怎样影响女性意识的生成以及规定其内涵与外延的。而另一方面,我们在重新认识母亲并努力走出母亲精神“共生”的同时,更应该“能够以揭发母亲一直被建构的方式为目标,并试图恢复她长久以来被否定的声音。”

女性的生命中有着众多的层面,母性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母亲”这个角色的声音也只是女性众多声音中的一种声音,不能因为过于强调“母姓”而压抑了女性的其他层面和其他声音从而影响甚至歪曲了真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因此,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具有个体意识的“母亲”形象,应该成为影视创作者的自觉追求。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影视剧文本塑造的不是那个在男人背后的被压抑和被牺牲的“伟大”的弱者,就是在家中填补父亲缺席位置的“在场者”,一个父亲的辅助者和代言者。而这都是被父权社会建构的形象。所幸的是,一些影视剧的创作者开始有意或无意的表现了“母亲”作为女性的更真实和多元的层面。比如《家有九凤》中的母亲,因其平民的真实性和亲和力而被观众广泛认同和喜爱,剧中的一个情节点饶有趣味和意义:母亲最为宠爱和庇护的“老九”,竟然并不是母亲和父亲的“遗腹女”,而是母亲的“私生女”,是丈夫死后母亲因郁闷而喝“醉”了酒的结果。而九凤的生父,则是母亲年轻时的一个忠实追求者,丈夫的好友。为了母亲,他终身未娶。丈夫死后,母亲借酒回报了他一辈子的感情,也宣泄了自己一辈子的情感压抑,九凤是干净的爱情的结晶。母亲将总是不相容的道德准则和儿女私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合乎人性人情,实为一种平民女性的智慧。母亲的“秘密”被大凤戳穿后,观众对母亲的尊重和喜爱,并没有因为她曾经“出轨”而有所减弱,反觉得这个“母亲”更母性化更女性化也更人性化。

有关母亲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琦君散文;母亲;爱;勤劳;能干;传统;善良;悲天悯人

琦君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但她却是2002年《橘子红了》这部电视剧的播出,才让大陆人知道的。琦君作品不仅风靡台湾、大陆,同时多篇文章也被美国《读者文摘》选载。琦君的作品,最打动读者的是她的散文。在这些散文作品中,写得最好、最为动人的几乎全部都是她的母亲。母亲对琦君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母亲的形象,也是琦君散文中最为伟大而感人的形象。正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1]

小时候,母亲是自己最温暖的依靠;离家时,母亲是自己最舍不得的牵挂;长大了,母亲是自己爱的源泉。阅读琦君的散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母亲虽然只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女人,但她确是“琦君精神世界至关重要的存在。”[2] 我们在阅读琦君散文时,切不可把她笔下的母亲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母亲,因为她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生命形态被崇拜着。琦君笔下的母亲形象太完美了,她有着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勤劳、能干、善良、质朴、慈爱、宽容、坚强。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使琦君收到其人格的熏陶,培养了她体察万物的慈悲之心,养成了她温婉淳厚而坚韧的性格。

一、琦君散文中的母亲

琦君的母亲其实并非她的生母,是她的伯母。她在《永世有情人》的序言中写道:“我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生母于奄奄一息中把哥哥和我这两个苦命的孤儿托付给伯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抚育我们兄妹长大的……。”[3]她文中的父亲是她的伯父潘鉴宗,母亲就是伯母叶梦兰。收养他们兄妹时,伯父伯母自己没有自己的孩子,把他们两兄妹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爱护。《金盒子》中有关哥哥长春去世的消息写道“我已不记得当这噩耗传来的时候,是怎样哭倒在母亲怀Y,仰视泪痕斑斑的母亲,孩子的心,已深深体验到人事的变幻无常。我除了恸哭,更能以甚N话安慰母亲呢?”[4]如果不是《永世有情人》的介绍,我们是不会知道的。因为他们虽不是亲母女,但母亲对她的爱却丝毫不比其他的母亲少,甚至更多。琦君的散文中,到处都能感受到母亲对琦君那深沉浓郁的爱与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雨天,真好》中母亲抱着她给她讲故事的情景,是那么温馨感人。“那时在浙江永嘉老家,我才六岁,睡在母亲暖和的手臂弯里。天亮了,听到瓦背上哗哗的雨声,我就放了心。因为下雨天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著要她讲故事。母亲闭著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5]对琦君的《母亲的金手表》中琦君要离开母亲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这只手表是父亲送给母亲的礼物,格外的珍贵,平日总装在一个丝绒盒子里,要拿出来,母亲也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6]可是,为了女儿再心爱的东西她也舍得给。为了不影响女儿读书,她得了不治之症也不让琦君的叔叔告诉她。

母亲对琦君也不仅仅是细心呵护,还有严格而又特别的教育。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教育孩子却懂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粽子里的乡愁》中,母亲每逢端午节都要给那些乞丐布施,还会带着我去。让我懂得: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享福,时时刻刻存好心,要惜福,要帮助别人。母亲的教诲,让她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体谅别人,帮助别人。《桂花雨》中八月桂花收获时,母亲总念叨收获了要送给“胡宅老爷爷”和“毛宅二婶婆”,因为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正因为母亲的分享让大家都享受了桂花带来的芬芳。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她并不像那些没有文化的母亲那样严厉惩罚,随意打骂,而是耐心地教导。《妈妈,我跌跤了 》中,琦君跨厨房门时不小心踢到门槛摔了一跤,躺在地上不起来,直喊妈妈。母亲先是耐心地回答她,可是她耍赖不起来,母亲就大声地说:“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跌跤的,怎么怨门槛,再赖着不起来,我就要打你了。”一会儿,母亲做完事后把我拉到怀里,慢声细气地说:“走路要小心,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做错了就想想看,是怎么错的,不要怨别人。”

她从日常小事中教导琦君要有宽大的胸怀,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能容忍别人的错误。当琦君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的十个银元被长工的女儿拿去时,非常生气,想要说出来。可是母亲却温柔地制止了她:“不要声张, 她不像你,有妈妈疼,一声张,就没有人理她了。”[7]悲悯之心,体贴之心让人何等地感动。后来,她和长工的女儿成了她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琦君的母亲虽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但却给予了她伟大的母爱,给了她无限的温暖,孕育了她自己温婉敦厚的个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优美的德行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她的文章中, 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美好,让我们感动与快乐。

二、母亲对琦君的影响

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女子,但她用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影响着琦君,教育着她,温暖着她。

1、女子也要念好书

小时候的琦君并不是一开始就好学的,常常觉得那些方块字讨厌得很,老师严厉得紧,不想去上学,经常盼望着下雨天躲在阿荣伯的怀里看他们推牌九,等他给自己剥胡豆。可是后来看着自己的母亲因为不识字,不能留住父亲的心,没有办法写信来向父亲诉说自己对他的思念时,就觉得会写信的姨娘比母亲幸福许多了,也觉得自己可以用所学的知识给母亲带来一些快乐。比如,写信时,用浅显的语言给母亲讲两句诗,或告诉她父亲写的得意之作,让母亲也为之骄傲。母亲因为只有一个女儿(很早就失去了琦君的哥哥),因此,把她当做男孩来养,希望她给自己中个状元回来,认为读书是个顶重要的事。虽然琦君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是因楦盖赘她找个好老师,家里有许多古书,但母亲对琦君的期望以及自己的不幸对琦君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2、悲天悯人的情怀

琦君自己的经历虽然坎坷,充满了忧伤,但我们阅读琦君的散文,总会感觉非常的美好,没有忧愁,没有愤怒,没有怨恨;有的是人性的光辉,有着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慈爱之心。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母亲。从小她看着母亲对家里的亲戚关怀备至,母亲敬重年纪轻轻就守寡的姑婆,理解那个令我讨厌但孤苦可怜的五叔婆,甚至还帮助欺骗她的叔叔度过难关。母亲对家里的长工佣人也是抱着平等之心的,对阿荣伯就像对家里人一样,不仅帮着他成了亲,还让他们夫妻双双住进家里来;对待奶妈她也非常尊重,因为她替母亲哺育了女儿,她希望女儿也尊重奶妈,与她的女儿和睦相处,把一对金手镯分赠给奶妈的孩子和女儿;即使对乞丐她也充满了同情心,没有丝毫的看不起,只认为他们是不幸的,或许因为上一代人没有惜福而让他们受罪,每年的端午节都会给乞丐们发粽子;对同村的小孩小花也会让女儿尽力去帮助她,哪怕是给她几朵香菇,一碗粉丝。对小动物母亲也是爱护备至,比如,对家里刚孵出的小鸡,母亲也要叫我好好看着,不要让老鹰叼了去。

母亲的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琦君,从小就在她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让她也爱自己的家人,身边的朋友,遇到的那些可怜的人,还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无论是对饱读诗书、戎马生涯的父亲,还是对勤劳能干,善良淳朴的母亲,琦君都心怀敬意,感恩于心,甚至对过去给母亲带来巨大伤害的二姨娘她也没有怨恨,还有着理解与怜悯。这不能不说是受母亲那颗宽容的心的影响了。对于阿荣伯这位家里的长工,她也和母亲一样充满了尊重,从没把他当做下人看,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的长辈一样和他亲近。对那些可怜的人,她也像母亲一样充满了同情,无论是《粽子的乡愁》中的那个领粽子的小女孩,还是村子里的小花,她都希望能让他们和自己一样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不用为衣食担忧,还能识字上学。对小动物,她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无论是小猫,还是小狗,她都很喜欢。她的处女作就是以狗为主角的――《我的朋友――小黄狗》,后来成了大人,仍然很喜爱小动物。林海音曾说琦君去自己家给女儿们讲故事,因为特别好听,孩子们常被她给吸引住,连家里的小猫也会自己跳到琦君的膝盖上听她讲故事,但她从来不嫌她脏,总是轻轻地抱在怀里。

3、隐忍宽容

琦君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也是深受女儿热爱的母亲,但作为琦君父亲的妻子,她却是一个深受冷落与伤害的妻子。因为没有文化,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只在新婚后享受了短暂的快乐,随着丈夫的进城,她就忍受着思念之苦。后来,丈夫娶了二房,她就直接受到冷落了。有r,连女儿都看不过去了,可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为他着想。琦君在写母亲绣花的手艺时,就写道母亲为了让父亲能穿到自己绣的鞋子时,也为二房的姨娘也绣了一双。还有她知道丈夫爱吃杨梅,她则总是拣选最熟最紫的杨梅,加上芝兰花装在水晶盘里,端给他吃。对丈夫她没有不满,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期待,有的是宽容,心中尽想的是他对她的好。后来,丈夫回到家里,她依然对他像以前一样关心,甚至还为了不与他犯冲,克制心中的思念不去见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母亲的对父亲的种种,琦君都看在眼里,同时也记在心里。小时候,她为母亲鸣不平,长大了,她理解了母亲,期望自己多给母亲带去一些温暖。母亲的这种处世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对欺骗母亲的叔叔她仍然惦念着,对伤害母亲的姨娘她还是像晚辈那样去关心她,照顾她。

母亲是世间勤劳、能干、善良、宽容的象征,也是爱的泉源。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琦君,成就了琦君,同时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让我们懂得了自己体谅母亲的辛苦,感悟她的伟大。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弃妇吟一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A].《橘子红了》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有关母亲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2012年“母亲节”期间,县妇联按照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开展纪念活动与切实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结合起来,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精心策划和创新组织了各类特色纪念活动,努力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使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了启迪和教育。

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1、关注女性健康,营造关爱母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县妇联在2012年“母亲节”期间,县妇联联合县友谊医院妇产科专家为贫困母亲残疾母亲进行了妇科免费检查。在母亲节期间,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开展了以“关爱母亲,倡导温馨和谐平等健康的文明家庭”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号召辖区居民以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关爱他人,争做祖国母亲的好儿女,做文明诚信的好公民。各学校妇委会以“感恩母亲、共建和谐”为主题,在各学校开展了让孩子体会母亲的辛劳,给母亲写一封信、办一期黑板报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师生的好评。

2、深入开展慰问贫困、残疾母亲活动,努力为广大基层妇女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母亲节期间,县妇联走访慰问了猛山乡20户贫困母亲,送去了米、面等慰问品,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她们的支持和关心。各级古女组织举办了“尊敬母亲、弘扬母爱“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为贫困母亲、贫困残疾母亲、老党员等送去了慰问品。县妇联联合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开展了“感恩母亲,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共发放尊重妇女、关爱女性、妇女权益保障、女职工劳动保护、消除家庭暴力、妇女卫生保健等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5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