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范文第1篇

——克拉克现象(亦称“克拉克魔咒”)

罗·克拉克是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长跑选手,他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世界纪录。然而,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对这位有着辉煌历史的天才似乎并不怎么友好。在他参加的两届奥运会上,他因内心的恐惧、意志的消沉,最终均未登上冠军的宝座,仅获得过一枚铜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他的最高成绩都远远超过了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因此,克拉克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失败者”,研究者也借用“克拉克现象”来研究最优秀选手的大赛失利问题。

克拉克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那个夏天,那天我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关于歌唱比赛的海报。由于平时会在宿舍高歌练声,无聊时也会模仿明星歌手唱个痛快淋漓,唱歌虽不专业但我还是欣然到报名处面试。我毫无悬念地通过了面试。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为比赛努力备战。比赛那天,我深呼吸后走上台,看着台下的几百名观众,有老有少,有沉默的,有发出笑声的,我的心一下子就乱了。尽管我竭力保持镇定,但到第五句时还是唱错了歌词,再一慌乱,走音、忘词接踵而来。最后,我拿了个全场最低分。

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是从失败中提炼出的经验教训,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样,经历过克拉克的梦魇。每个人都不一定能够回到当初的那个十字路口,错过了,就再也无法挽回。

在经历一番磨炼后,我们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因没能跨越内心深处的那道坎,而被挡在成功之门的外面。成功需要我们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勇气,需要我们拥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霸气,需要我们拥有“宠辱不惊”的大气,需要我们拥有“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的淡然。勇敢越过自己心中的那一道坎,时常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相信自己能行!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高考只剩十分有限的时间。在复习备考的最后阶段,同学们要注意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并注意考前的放松与休息,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怯场心理,避免前功尽弃。永远记住,在考场上没有弱者的眼泪只有强者的天下,相信我们流的汗水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克拉克现象范文第2篇

毋庸置疑,在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中,观众是通过对影片中男主角的视角与男主角行动的双重体验和认同来获得自身欣赏的的《沉默的羔羊》因女警员克拉丽斯在整个案件的侦破中扮演了搜寻者、行动者和最后的拯救者而一度成为女性主义者反抗传统男权社会的一把有力的匕首。诚然,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为了其自身固有的商业利润,必然会在制作、拍摄、放映等诸多环节随时做出与时代变迁和环境改变相适应的调整,从而使它真正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消费方式。如此看来,《沉默的羔羊》中主角性别的转换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最关键的是它实现了人类最古老的梦想――让形象与记忆战胜时间、超越死亡,从而使其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类历史的见证者。非常有趣的是,这一“见证者”身份也使电影成了有史以来最为成功有效的一种骗术――它与叙事相结合。始终把观众局限在一个无法超越的、先在的画框世界中,使影片的制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决定他将向我们呈现什么或遮蔽什么。电影叙事不仅仅是演员的“自然语言”,更多的是一种视听语言。其中包括被遮蔽起来的摄像机的动作和电影制作人的意旨。《沉默的羔羊》正是在电影的叙事上巧妙地将符号暗示、镜头切换、追踪与拯救的行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入,在女主角悬念、回忆、恐怖、惊险、迷惘、渴望等种种心理体验中将故事推向高潮。也正是因为此原因,这部影片打破了好莱坞传统惊险片独霸天下的格局,而以惊悚片的类型占据了它在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席之地。

从故事表层看,《沉默的羔羊》讲述的是一个FBl女警员克拉丽斯战胜了变态杀手野牛比尔,从而拯救了无辜少女凯瑟琳的故事。首先,片名中的“羔羊”就是一个颇有深刻寓意的符号。羔羊是圣经中一个重要意象,承载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圣经・约翰福音》记载:“此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或译:背负)世人罪孽的!”约翰在向耶稣致敬时。用了一个特别的称号称呼他,即“上帝的羔羊”,这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在地中海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羔羊以其无瑕和耀眼的洁白,被看作春天力量的象征,它代表了生命对死亡、纯洁对邪恶的战胜和超越。为此,人们常用它作为赎罪的牺牲。羔羊是柔顺、软弱无助的,但蕴涵牺牲的伟力,凝聚了基督的爱、牺牲、受苦与拯救。与此相关,在围绕克拉丽斯展开故事的两条线索――追杀野牛比尔和她不断忆起童年的记忆创伤中,后者的创伤情境正是围绕着影片的核心象征符号――羔羊展开的。童年的克拉丽斯为拯救待宰的羔羊。抱起了其中的一只绝望地奔逃,结果是被捉住送进了孤儿院,羔羊也被宰杀。这在她的潜意识中,使得待宰的羔羊成为她自己的形象。在她对童年断断续续的回忆中,我们发现,她其实是以宰杀羔羊的情境自觉或不自觉地置换并遮掩了一个更为悲惨、更为深刻的创伤时刻,即父亲的死。这一创伤时刻包含了一个无母失父的小姑娘的惊恐、绝望与痛苦无助等种种心灵体验。因此,她常常在黑暗中醒来,听见羔羊在惨叫。也就是说。她一直没有从失去父亲的巨大伤痛中走出来。

在电影中。克拉丽斯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只活在她记忆中的死者,却有着重要作用。他是一个“缺失了的存在”符号。也是一种隐喻。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父亲”的概念并不代表“真实”的父亲,即血缘意义上的父亲。“父亲”是一个能指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它代表法律与家庭秩序,是对母亲与孩子之间自然的紧密联系或倾向的一种制约力量,使得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和母亲的约卡斯特情结不再进一步发展。父亲的“菲勒斯”(PhaIIus)作用是维持父亲――母亲――孩子家庭三角关系的重要保证。即使生理意义上的父亲真的去世了,他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依然能由替代父亲作用的能指来担当。这个能指能体现父亲的象征力量,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名称、一个形象。拉康将这种体现父亲象征力量的能指称为“父亲之名”。拉康的理论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个在童年时代失去了父亲的少女,意味着她无法成功地经历女性的俄狄浦斯阶段,意味着她无法在心理上健康地长大成人。在此意义上,克拉丽斯一直处于心理病态中。影片中克拉丽斯的父亲是缺失的。他一出现就已处于“死亡”状态,他只是一个符号,以及其模糊的形象出现在克拉丽斯的记忆之中。实际上,在她的成长之路上,父亲除了留给她一段痛苦的回忆――漫长而痛楚的死亡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帮助。父亲的过早死亡,是对他自身的一种象征性的“”。这个遭“”的男人因此不再具有“菲勒斯”,也就不再具有父亲的作用。克拉丽斯想要战胜在危难时刻内在地、本能地呼唤父亲庇护与依托这种心理,就必须得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能替代父亲作用的能指。因此,寻找变态杀人狂的过程,似乎也是她寻找“父亲之名”的过程。

在电影中,“父亲之名”是通过获最高荣誉奖的精神分析医生、“吃人的汉尼巴尔”林克特来体现的。影片用了大量的时间板块展示克拉丽斯与他的较量。开始克拉丽斯奉命去见林克特时,她对这项任务的内容还有些不得要领。她的上司克劳韦可能是看重了她优异的成绩,或者想利用她的美貌对长期禁欲的林克特实施“性别战略”。但狡猾的林克特却用一种智力游戏的方式诱导克拉丽斯走入他为她预设的陷阱中。林克特窥视到了克拉丽斯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动机,他一次又一次以比尔为诱饵迫使她接受一种精神分析的疗法,使她重回到童年可怕的梦魇中。于是,在克拉丽斯的梦中,那只待宰的羔羊的叫声更加凄惨了。在这场意志与智慧的较量中,身为囚徒的林克特反而使克拉丽斯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囚者――一个被黑暗记忆与创伤情境囚禁心灵的囚者。克拉丽斯终于向林克特讲述了童年的失父之痛。当然作为一名优秀的女警员,克拉丽斯虽然没有战胜具有超人智能的恶魔林克特,但她也 以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博得了林克特的某种欣赏,甚至是爱怜。就这样。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林克特帮助克拉丽斯将她自己置换为凯瑟琳,将杀死父亲的杀手置换为野牛比尔最重要的是,在完成上述置换的同时,他也将克拉丽斯对父亲的情感、依恋与怀念,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他自己身上。林克特片他高超的职业技能,强化了克拉丽斯自小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对父爱的渴求这样一种情感。从而成功地与其建立起一种父女关系。即林克特利用了克拉丽斯精神上的某种“缺失”(父爱或父亲),并诱导她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能体现这个“缺失”的能指符号来“填充”。这个能指符号就是林克特自己。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几次较量中,林克特逐渐发挥了“父亲之名”的“菲勒斯”作用,在两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模糊的或者说潜在的欲望关系。这在二者的对话中有体现。林克特曾说:“人们会说我们相爱了”。当然,这是一种佛洛依德意义上的欲望关系,在弗洛伊德的观点里,父亲是女儿从其与母亲的天然联系中摆脱出来后的第一位爱恋对象,他使女儿成生一种俄狄浦斯情结。另外,两人之间也有一种权威崇拜关系。克拉丽斯曾对林克特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向你请教,看我是否合格。”这又是一种拉康意义上的崇拜关系,体现着父亲的权力与力量,因为“‘圣父的名义’(父亲之名)同时是立法性的和惩罚性的一个权威象征。它在符号作用的范围内,代表着那使符号作用成为可能的所有力量的者-…一它是律法的奠基性力量……”

克拉克现象范文第3篇

凯迪拉克CTS在美国取得了颠覆性的成功,但相比美国市场,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却是一个后进者。在国人心目中,凯迪拉克就是豪华酒店外的那辆加长礼宾车:身材硕大、奢华、尊贵,象征富有的身份。乘坐凯迪拉克的,都是贵宾、国家领导人、跨国公司董事长。

这些存在于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对于凯迪拉克的主人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奢华、尊贵这部分,需要加以保留与提升;忧的是如何弱化、消除人们心目中那过于呆板、高高在上,远离人们生活的不良印象。

在中国豪华车市场,一直都是德国三杰BBA(Benz、BMW、AUDI)的统治格局,奔驰诉求豪华舒适、宝马诉求动感赏玩、奥迪诉求休养享受。并且三者都率先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它们的品牌内涵和品牌个性直接影响着中国消费者对高档汽车品牌的认知。

作为一个后来者,且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还很陌生的品牌,如何以最短时间在中国市场同时建立起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通用在凯迪拉克营销中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捆绑插位助了凯迪拉克一臂之力。捆绑插位是指刚出道的品牌通过捆绑在行业领导者们身边,直接以高姿态展现自己的个性,进而直接晋级市场第一军团的营销秘籍。

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BBA格局中,奥迪由于先入优势、渠道优势,又通过系统的品牌规划,提升了品牌形象,在中国的整体品牌竞争力并不逊色于奔驰与宝马。但从全球的角度看,奔驰与宝马的品牌形象在公众心目中要稍高于奥迪。所以,尽管奥迪一再表示其对手就是奔驰宝马,但是奔驰宝马至少在表面的话语间总是刻意回避将其列入同级别对手的行列。

奥迪在其宣传策略中也曾运用插位的策略:

坐奔驰、开宝马、享受奥迪。但由于奥迪在中国没有很好的坚持这一插位策略,最终让凯迪拉克插了自己的位。凯迪拉克抓住了这一缝隙,运用捆绑插位策略,聪明地提出了“BBC(Benz、BMW、Cadillac)”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绕过了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奥迪在中国的历史积淀、网络布局和品牌认知的综合优势。

凯迪拉克直接将矛头指向两大德系豪华车宝马和奔驰,并效仿宝马上世纪七十年代巧打个性牌成功登陆美国市场的营销策略,以“敢为天下先”的推广口号将凯迪拉克定位于年轻个性化市场。

凯迪拉克总是不停地宣称:“凯迪拉克对于通用汽车至关重要,它代表了公司存在的含意。从我们的眼光来看,在中国能够进入到豪华车细分市场的,目前是三个品牌:奔驰、宝马和凯迪拉克。凯迪拉克CTS成为中国市场上与宝马奔驰同等层次的豪华车。从此,世界范围内的BBC(Benz、BMW、Cadillac)格局有了中国版本。”

在高档车市场,“坐奔驰、开宝马”业已占据了人们的心智资源。

奔驰张扬自己的尊贵与舒适,宝马宣扬驾驶的乐趣,高档车的风头似乎被这两者占尽,而凯迪拉克喊出了“玩”,强调车子本身独特个性的同时,与奔驰、宝马进行了对比:坐奔驰、开宝马、玩凯迪拉克。与强者共舞,让消费者记忆深刻、深感认同,凯迪拉克自然其乐无穷!

克拉克现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超人思想 批判 突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20世纪著作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笔力刚劲,语言质朴,情节富于戏剧性。他常常将笔下人物置于极端严酷、生死攸关的环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实的品格。杰克・伦敦赞美勇敢、坚毅和爱这些人类的高贵的品质,他笔下那“严酷的真实”常常使读者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海狼》是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成功塑造了“狼・拉森”这一超人形象,展现了作者对超人思想的深入思考及对其态度的变化。

1尼采与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对尼采超人哲学的态度,可以说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三个阶段。《海狼》的创作即发生在第二阶段,作者思想的矛盾和转变在作品中有清晰地显现。杰克・伦敦曾抱怨《海狼》的创作目的是批判超人哲学,而批评家却认为他是在宣扬超人哲学。用杰克・伦敦自己的一句话可以作为注解:“我可以站在任何一方。”

杰克・伦敦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熔铸到他的人物身上,作品中的超人形象是作家的信仰、学识和体验的艺术结晶。欧文・斯通在《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一书中指出:“杰克・伦敦的四位知识祖师是: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和尼采。……因为他希望他自己就是一个超人,能克服所有障碍,最终进入社会的上层。” 杰克・伦敦喜欢以“狼”自居,他常用“狼”这一形象作为小说的封面,有时还会用“狼”这个字来签名,甚至连他的别墅都起名为“狼舍”。在《海狼》中,杰克・伦敦塑造的超人形象狼・拉森,即是以“狼”来命名的。这一人物既是杰克・伦敦个人思想和生活经历的缩影,又展现了杰克・伦敦对于尼采超人哲学所做的深入思考。

2狼・拉森的超人形象

狼・拉森是杰克伦敦在《海狼》中塑造的一个超人形象。他是“幽灵号”的船长,带领船员以猎杀海豹为生。他意志坚强,膂力过人,思维敏捷。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在海难中被救到“幽灵号”的知识分子凡・韦登为叙述者,描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除结尾处之外,作品的重点几乎都聚焦在狼・拉森的身上。“我”对狼・拉森的第一印象便是他的力量。“这种力量本身,更像是一种和他肉体外形不相干的东西……一种野蛮的力量,凶猛异常,本身充满活力,这种力量就是生命的本质,是运动的潜能,是许多生命形式依赖成型的元素”。正是这个拥有绝对力量的个体,对船员实行专制统治,顺他者昌,逆他者亡,反抗者绝无好下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他意志的体现,时时处处在“发挥权力”,船上其他人只是他的“奴隶”和“畜群”,是他“实现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在体力上是超群的,是“弱肉强食”规则中的强者。

同时,狼・拉森不只是一介武夫。“我”在打扫狼・拉森的房间时意外地发现,他阅读广泛,涵盖了文学作品、科学著作、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经典,还有很多语法书。他靠自学进入文学领域,靠自修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通过狼・拉森与“我”以及后来的女作家莫德在文学艺术上的对话和讨论,展现出狼・拉森在艺术领域“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一面。他虽出身下层,在“我”和莫德这样的专业作家和批评家面前,见解独到,毫不逊色。

在《海狼》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杰克・伦敦对狼・拉森的羡慕、敬佩之情。在狼・拉森眼中,“生命像酵母,一种酶,一种活动的东西,也许活动一分钟,一个小时,一年,或者一百年,但是到终极就停止活动了。大的吃小的,他们可以继续活动;强的吃弱的,他们可以保持他们的力量。幸运的吃得最多,活动得最长。”这便是他的生存原则。他凭借自己强健的身躯和强大的精神坚强的活着,与他人较量,与病魔斗争,更与命运抗争。他患有严重的脑病,疾病发作时便无法活动,无法思考,再发展到失明、半身麻木,甚至到最后失去了语言能力,只能通过写字来与别人交流。但这些都没有将他击倒,他坚持认为“并不觉得痛苦,我还活着”。狼・拉森是魔王,是狼,没有人心,没有人性;但他更是超人,是不合时宜的天才。

3于批判中寻求回归

纵观整部作品,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超人狼・拉森一统天下和凡・伟登成长为新的英雄,两部分的临界点则是狼・拉森深受病魔折磨而最终死亡。有的学者提出后半部分对狼・拉森的结尾是作品的败笔,而依笔者看来,正是作者如此看似略显突兀的处理,表现出杰克・伦敦对于超人哲学和个人主义倾向的深刻思考与反省,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同时寻求与之真正的结合。这一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他对超人的个人主义倾向的批判步步深入;另一方面,超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又在新的思想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具体到狼・拉森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杰克・伦敦在对狼・拉森的体魄和精神进行高度赞扬之后,随即对他身上体现出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进行批判。

“孤独”是狼・拉森的典型特征之一。他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够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是“一颗绝地里的孤魂野鬼”;“他是一个原始人的典型,生晚了上千年或者许多世代,在这个文明达到顶峰的世纪则是一个时代错误。他确实是个人主义的最无争议的代表。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孤独”。狼・拉森可以称得上是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的强者,而拥有如此超人意志的个体,最终落得众叛亲离,直至毁灭。透过狼・拉森的结局,杰克・伦敦表现出对于极端个人主义的反对态度,不仅指出这一倾向对个体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更显示了这种思想行为对整个社会群体造成的不良后果。

狼・拉森患有严重的脑病,痛苦程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而狼・拉森对病魔的承受,在表现他坚强意志的同时,又在无形中凸显了神秘自然力的强大。命运一次次将狼・拉森推向毁灭的边缘,而他又一次次试图扼住命运的咽喉,抗争不止。而这一抗争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狼・拉森这一形象更加丰满。狼・拉森的个人主义悲剧令人扼腕。但这并不影响这一超人形象在读者心中的地位,究其原因,在于杰克・伦敦只是力图批判极端个人主义倾向,并没有全盘否定超人哲学,他的目的在于重建超人哲学,而不是将其摧毁。

狼・拉森的死是值得推敲的。在他苟延残喘之际,一度想以纵火的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却被凡・韦登制止。几桶水浇灭的不仅是这一超人追求自我了结的出路,更是对尼采思想做出的全新判断。尼采的观点认为,只有自杀才具有压倒死亡的现实意义,自杀是最合乎人的尊严的,而自然死亡是属于懦弱者的。这里杰克・伦敦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了。狼・拉森的超人形象是无可争议的,但为一个超人最终不得不选用所谓懦弱者的死亡方式,暗示着尼采超人哲学中不合理因素已日益显现,面对新的社会状况,旧有的超人哲学也需要有所改变。

杰克・伦敦深受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但他并不盲从,而是积极探索、深入思考,创造出独特的杰克・伦敦式的英雄形象。尼采说:“我觉得人是一个太不完全的物体。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 所以尼采的超人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权利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本身不受任何道德和真理的约束,是挽救人类免于堕落和退化的力量。所以,尼采的超人是理想的人,只属于未来世界,是脱离现实社会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杰克・伦敦的生活历经坎坷,饱尝人世间酸甜苦辣,对社会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笔下的超人都是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人。他们生活的原动力是生存竞争。杰克・伦敦的超人要比尼采的超人更为现实化,更为复杂化。这可看作杰克・伦敦和尼采超人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1] 欧文・斯通.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M].董秋斯,译.中国青年出社,1982:92―93.

克拉克现象范文第5篇

又一位音乐大师离我们而去。突闻噩耗,完全接受不了,心头一下子涌上感慨万千。

查尔斯・麦克拉斯,出生在美国的澳大利亚指挥家,一生成就在莫扎特和捷克音乐,上世纪40年代末成名英伦,是改变伦敦萨德勒泉歌剧院历史的重要人物。麦克拉斯的可贵之处在于毕生低调,作为业内公认的超一流天才音乐家,既作曲又指挥,还善于从故纸堆里发掘宝藏,改编或修订作曲家总谱,造成出人意表的表演效果,广受乐坛赞誉。

据闻,麦克拉斯生前最后几年曾表示,在有限的余生中,他只愿意指挥捷克的乐团和歌剧院,他将最后的兴奋点还是放到捷克。今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本来排上他指挥捷克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可惜他因突然发病临时取消行程。我和女儿在6月初来到布拉格,失去麦克拉斯的“布拉格之春”几乎乏善可陈,就像布拉格阴雨绵绵的午后,把我们的心情搞得格外抑郁。

为什么一个澳大利亚人如此迷恋捷克?为什么捷克人又对他如此敬重,视其为骨肉同胞?我想,仅仅把麦克拉斯当做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在英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传播者还不是很有说服力。众所周知,相对于众人耳熟能详的斯梅塔纳和德沃夏克,雅纳切克更具有象征意义,他是捷克音乐步入新的世纪的关键人物,是连接新旧两个时代的桥梁。雅纳切克的音乐是高品位的同义词,是被作家米兰・昆德拉推崇备至的音乐。麦克拉斯同样也是高品位的音乐家,他凭着天才的直觉,参与了雅纳切克的“发现”活动,从而在青年时代即获颁捷克政府的雅纳切克荣誉奖章。难得的是,麦克拉斯将“发现”之旅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尽头。

麦克拉斯首先是诠释雅纳切克歌剧的权威,他以莫扎特歌剧为基点,将曾经照耀布拉格的光芒“加持”到蒙尘经年的《死屋手记》《卡嘉・卡巴诺娃》《狡猾的小狐狸》《马克罗普洛斯事件》《布鲁切克先生的旅行》以及《耶努发》上。他就像深奥寓言的解释者,用更加古老的语法打通了当下面临的隔阂。没能现场聆赏麦克拉斯指挥这些歌剧的演出真是永远的遗憾,而精彩绝伦的录音只能使我们的耳朵更加幻听,我们的思维更加迷乱。神秘的乐思,神秘的印象,还有神秘的乐音间不可知空洞……这一切,麦克拉斯是怎样做到的?

记得五年前,英国的DECCA唱片公司为纪念麦克拉斯80岁生日,整理发行了一套三张的纪念专辑唱片。从中我们知道在雅纳切克之外,麦克拉斯还涉猎捷克的其他并不知名作曲家,比如扬・瓦茨拉夫・弗里塞克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和苏克的《谐谑幻想曲》等,麦克拉斯的演绎不仅是填补空白之举,而且还以其优雅精美的诠释使这些作品赢得聆听者的由衷喜爱,特别是苏克的三首作品,充满灵动的想像和飘逸的乐思,实在是德沃夏克和雅纳切克之后最具可听性、最有价值的捷克音乐。

这个纪念专辑两张是捷克作品,一张是英国作品。前者以不常见的生僻曲目(比如雅纳切克的《“嫉妒”序曲》)为主,后者则是英国最引以为傲的作曲家戴留斯和埃尔加的经典之作。在专辑里与麦克拉斯合作的小提琴家帕米拉・弗兰克也很奇特,她是美国元老级钢琴家克劳德・弗兰克的女儿,水平奇高,却从不轻易演出和录音。她最著名的唱片恰恰是在DECCA与麦克拉斯合作的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当然属于格调很高的版本。

相关期刊更多

克拉玛依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员会党校(克拉玛依行政学院)

可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当代手工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美陶源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