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江的诗句

长江的诗句

长江的诗句

长江的诗句范文第1篇

2、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长江的诗句范文第2篇

黄河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①,一支黄浊贯中州②。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③。

注释:

①派:别支,支流。

②中州:古豫州为九州之中,故称中州。

③屋闾(lǘ):指倾泄海水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从黄河发源地着笔,直写到黄河入海“无处求”,气魄宏大而不空泛,展示出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首句写黄河为昆仑山消融的冰雪分流而成,追溯其源头。次句特写中州境内的黄河,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故称“一支黄浊”,准确把握住了黄河的特征。最后两句概括写黄河几千里河道,时南时北,曲曲折折,终归大海。全诗雄视黄河上下,显示出诗人的胸襟和气魄。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②。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释:

①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②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③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

④黑山:在今内蒙古。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一句用“金河”和“玉关”两个著名的边关名,点出将士们的东西奔走;第二句用将士的战时用品“马策”和“刀环”,勾勒出将士们跃马横刀,征战不休的生活状态。这两句又以“岁岁”“朝朝”相对,再加上“复”字、“与” 字,突出了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后两句写景,白雪青冢和黄河黑山这两幅萧瑟凄冷的图画,不仅展现了征战之地的寒苦与荒凉,更流露出征人的疲惫无奈与内心的凄苦。全诗布局巧妙,格调雄浑。

赠裴十四

〔唐〕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注释:

①裴叔则:晋人,名楷,仪表飘逸俊美,当时的人说见到裴叔则如同见到玉山,光彩照人。这里借裴叔则来称赞标题中提到的裴十四的风度。

赏析:

这里节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这四句赞美了隐居者裴十四的风度。前两句书写裴十四的外在美,说他像玉山一样仪表堂堂,光彩照人。三、四句赞美他的内在气度,说他的胸襟好像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黄河一样浩大,诗人用黄河波澜壮阔的气魄来比喻友人的胸襟,新颖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我们也看到了诗人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黄河”诗句集锦】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李白《公无渡河》 )

大意:黄河西出昆仑山,奔腾而下,东行万里,咆哮龙门。写出了黄河冲决的力量和浩荡的气势。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唐〕白居易《生离别》 )

大意:在白水黄云的衬托下,诗人独立黄河畔,黯然神伤。一个“愁”字点题,渲染了诗人“生别离”的痛苦,情景交融,真挚感人。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唐〕高适《九曲词》 )

大意:《九曲词》是诗人为歌颂唐朝名将哥舒翰收复九曲而作的三首组诗,所选诗句是其中一首的最后两句。意思是如今将去青海湖边饮我战马,黄河边已不用重兵驻守。诗句表达了多么美好的憧憬,蕴涵着一种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唐〕王昌龄《出塞》 )

大意:这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达思念京都之情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用无尽的黄河水表达思念之情,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

长江——

临江仙

〔明〕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①。是非成败转头空②。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③,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①淘尽:涤荡一空。

②转头:即转眼,时间短暂的意思。

③渔樵:渔夫和樵夫,即打渔和砍柴的人。 江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这首词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长篇弹词《廿一史弹词》中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廿一史弹词》是以正史所记事迹为题材,用浅显的文言写成的通俗历史读物。这首词将历史兴亡的感慨和人生浮沉的叹息融为一体,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上片咏史,首两句化用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和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的意蕴,比喻历史进程和英雄已成往事。“是非成败”句总结历史规律,暗含淡泊名利的思想。又以“青山”和“夕阳”象征自然的永恒存在,与历史的兴衰更替形成对照。下片写人,以白发渔樵喻哲人高士,表现作者鄙夷功利、超脱尘俗的豁达情怀。全词风格豪放流畅,意境清空深远,语言洒脱畅达,读来慷慨悲壮,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开篇就引用了这首词,不是没有理由的。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赏析:

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首句扣题,点出秋日八月长江晴空万里的时空背景,后三句写所见的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的秀丽美景,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①?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①休:停止,这里指江水枯竭。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词作,语言通俗,构思独特,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以长江之水起兴,上片写相离之远和相思之切。两人天各一方,相逢很难,相思很深。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热切的期盼。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质朴清新又委婉曲折,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长江”诗句集锦】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谁,只见长江永不停息地奔腾向远方。使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味一种深刻的自然和人生的道理。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唐〕王勃《山中》)

大意:秋天是长江的枯水期,水流平稳像凝滞了一样,而自己长期被阻隔滞留,盼望早日登上万里归程。写久客思归之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长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唐〕贾岛《寄令狐相公》)

大意:借行客的反问和替他发愁,写前途尚远,还须继续跋涉。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唐〕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长江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文化;美

“艺术歌曲”一词源于西方,是声乐歌曲体裁的一种。最初源于欧洲德奥地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声乐体裁传入我国,它以我国古诗词为本体,融入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戏曲音乐、五声调式等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且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语言艺术诗歌与表情艺术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诗词韵律美

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盛唐“诗仙”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公元728年春,此年的李白只过加冠之年,正值年轻之际(27岁),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而作此诗。全诗言简意赅28字凝聚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与诗人的离别情愁,诗歌中蕴含了诗词美、音韵美、格律美、中和美、气韵美、意境美等,这些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作曲家刘文金根据李白同名诗改编而成,该曲整体曲调风格讲究简、空、灵,多方位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与传统审美观念。

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表明离别地点为长江边的黄鹤楼,所辞故人则是孟浩然。该句诗人简明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看似简短的七字中也带有诗人的一种心境。黄鹤楼也位于长江边,而此句诗人选择地点用黄鹤楼而不是长江边或者其他地名,显然黄鹤的意境美更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此行如驾鹤仙人般自在的羡慕之情,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简”“灵”,追求意境之美。

诗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离别地的景色和目的地。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偏爱描绘自然之景,情景交融,是我国音乐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审美追求。在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友人要顺流而下去扬州,在唐朝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此时长江边春色如画,诗人看似写景,其实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之情,同时美景与自己心中的忧情对比,但忧而不伤,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思想,强调心性感悟。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描绘离别后的情景,送行后友人的帆船越来越远,最后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个“孤”字点出诗人心情,诗人的不舍之情就如友人渐行渐远的船被越拉越远,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船”与“情”在慢慢流动,远近流动之间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气韵”美。

诗尾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继续写景抒情。友人的船走远后,诗人仍在江边,不舍离去,看着长江之水在天边处奔流而去。诗的末句本应该是情感抒发最为直接强烈的地方,而此处诗人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以情驭景,用“长江天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远景画面,看似留有空白没有具体抒情,实则营造出了含蓄悠远的意境感。

在整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的表达情感,而是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这体现了诗人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强调真实情感和自然天成的意境,提倡清真”。1这也是我国文化内涵“写意”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诗歌讲究格律音韵。在古代有四声:平、上、去、入,而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阴平与阳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整首诗的平仄定格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该诗为仄起入韵式,押平声韵,第一、二、四句的尾字都押韵在“U”上,分别是:楼、州、流。平仄是运用汉语的四声使语句抑扬顿挫,所以诗词本身也具有朗诵性和歌咏性。

二、曲调结构美

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他中老年时期创作了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声乐作品曲调韵味悠长,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且影响深远。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旋律采用我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整首歌曲为D宫七声调式。歌曲奏吟诵性强,节奏型多样,运用了较多的连线与自由延长等,增强了乐句诗歌的吟诵感与律动感。并且每一个乐句都运用了前倚音或波音等装饰音,加强了韵味感,使得曲调富有传统民族音乐感。全曲字少音多,融入了戏曲中“一字多音”元素。

全曲速度变化多样,歌曲开头引子部分为自由渐快的散板,由连续不断的一长串前倚音引入,紧接着是紧密震音和琶音,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出,然后由节奏较稀疏的四分音符放慢速度,最后自由延长。这些节奏型都极具有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歌曲在引子部分就自然的营造了一种古韵优雅的氛围。

在散板形式的前奏后紧接着进入了乐曲第一句,此句节奏上延续引子的散板风格,起音为波音,节奏上继续运用前倚音、三连音,增强曲调的婉转与韵味,结束在A徵音上。值得一提的是“辞”字虽然只有一拍的时值,但作曲家在用音方面特别讲究,此处并没有延长音的时值,但音乐效果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瞬间将听众情绪集中,为后面抒情段落的释放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节奏由散板转为速度适中的慢板,节拍为归整的4/4拍,音程之间跳度不大,在三度以内,最后结束在升F角音。在这一乐句中,有两处休止的地方,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乐句抑扬顿挫之感。

第三个乐句音高由低往高,音程跳度相比前面几句加大,“远”字运用一字多音,有突出强调作用,也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此句为下句的推向高潮起了铺垫作用,最后结束在B羽音。

第四个乐句出现了整曲最高音G音,将歌曲推向整段的高潮,也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与不舍之情。最后一个“流”字拖了四拍的音高,然后结束在升F角音上。

最后一个乐句前面没有间奏,紧接第四乐句,此乐句重复上一句歌词,旋律节奏归整,此句结束音不同于前四句都是结束在中低音上,最后结束在主音D宫上。

接下来一段是重复上段诗词,速度上比前段较快,旋律上音较密,每一个乐句都结束在不同的音上,第一句落在B羽音,第二句落在D宫音,第三句落在升F角音,第四句落在的两个“流”字分别落在E商音与升F角音,最后结束句减弱,结束在主音D宫音上。乐句在调式的整体安排上错落有致,不单调,整体曲式结构归整。

全曲篇幅不长,但整个旋律总体来说是如诗一般富有意境,让人回味悠长,旋律与诗的结合恰当。

我国古诗词艺术随着时代沉淀至今,经过我国现代作曲家二度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再度完美诠释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

【参考文献】

[1]李西林.唐代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长江的诗句范文第4篇

摘 要: 《江雪》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后人对其诗典和意象之借鉴和接受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均表现于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意蕴转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代表了唐诗经典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具有方法启示的意义。《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对《江雪》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寒江独钓意蕴在后世诗作中的接受变化,既丰富了意象内涵,又为探求《江雪》意旨提供了路径和线索。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10205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Research on Influence History of Jiangxue by Liu Zongyuan

YIN Xuegu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China)

Key words: Jiangxue; Liu Zongyuan; reception aesthetics; influence history

Abstract: Jiangxue's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ture and later writers' reception of its poetic codes and images are two aspects in one thing and it can be expressed in three ways: classical allusions, poetic imagery redrawing and meaning conversion. They are the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s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 which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in methodology. The frequency of allusions in Jiangxue and change in the form of allusions can signify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in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The poetic imagery rewriting and redrawing can reveal some rich and subtle changes in acceptance. The change in acceptance of the fisherman fishing alone by a cold riv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imagery, but provides a path and clue for exploring the purpose of Jiangxue.

对经典文本的接受研究包含三个维度,“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效果史研究,以诗评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1]。一般而言,效果史研究有利于发见不同时代审美风尚之变迁,阐释史研究重在发掘经典文本的“整体意义”①、总结审美规律,影响史研究对于经典赏析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意义重大。当代古典文学接受研究过多关注效果史和阐释史研究,于影响史研究多有疏略。②

一个经典的影响史就是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缩影,对经典影响史的研究可以为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研究提供方法启示。[2]《江雪》影响史不仅是一部诗典原型的复活史,还是一部传统审美理念的显化史。本文以影响研究为主,在以后人之诗解读前人之诗的方法操练过程中[3],从语典使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三个方面,探寻影响脉络和经典意蕴。

一、语典引用

柳宗元《江雪》短短四句二十字,字字珠玑,成为后世歌咏渔钓活动的重要语典出处。后人对于《江雪》语典的引用,可分为化用意象、取成句赋题和摘句入诗三种类型。化用意象这种形式在影响史中历久不衰,尤其多见于题画诗。取成句赋题主要出现于宋人诗作中,而摘句入诗多发生于词曲等文学体裁的写作中。

王十朋《郡斋对雪》:“寒江独钓句思柳,银海光摇人忆坡”句,分别指向柳氏《江雪》诗句和坡咏雪诗句。[注: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一云“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其《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其《江神子•冬景》:“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以上三处皆以“银海”形容雪景。不过,“银海光摇人忆坡”则显然指称东坡《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句。以“银海”比喻冰天雪地世界,为东坡新创,前人多隐喻帝王陵寝之水银海。]方回《次容斋喜雪禁体二十四韵》“孤舟独钓柳何奇,衡门空宇陶如昨”,分指子厚《江雪》和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二诗皆有为诗评家所公认的雪景佳句。[注:王士《渔洋诗话》谓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为写雪景佳句。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子厚“独钓寒江雪”善于言雪。]以上二诗引用《江雪》语典意在咏物,以下三诗则直指本事。

柳子当年绝妙诗,现前眼界是真知。如何想像今人赋,得似当年眼见时。(吴澄《题寒江独钓图》)诗画难评劣与优,声无声有巧相侔。寒江钓雪何人笔,得句真如柳柳州。(凌云翰《寒江独钓图》)柳州诗里画,营邱画中诗。是一还是二,妙处试传之。(爱新觉罗•弘历《题董邦达寒江独钓图》)马远《寒江独钓图》以画境传达柳宗元《江雪》诗意,为传世名作。诗人的题画诗一方面指出画题渊源,如吴诗;另一方面点出诗画间的关系,如凌诗。马远画作,后人仿作较为普遍。爱新觉罗•弘历所题画作即是一幅仿作,虽然诗作也提到画题出处,但以柳诗与李成画相提并论,比类不伦。大概有取李成画作之荒寒气象,以寒林媲美寒江。寒江独钓成为后世诗典和画题,足见《江雪》渔父原型作为审美理想已经深种包括皇帝在内的传统文人心灵深处。

魏晋六朝及唐人喜为代拟体,取前人成句为题,引申诗意,敷衍成章。不过,所选诗歌多为传诵不绝的汉乐府诗章或《古诗十九首》。宋人则自出机杼,取唐人律绝成句为题。刘辰翁取《江雪》成句为题,作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诗。

泛泛水晶宫,孤舟凛欲东。短蓑并箬笠,举世一渔翁。(刘辰翁《孤舟蓑笠翁》)

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不知身入画,独自影临江。(刘辰翁《独钓寒江雪》)

刘氏二诗并无深意,不过是两句诗的诗体注疏。宋人诗中以《江雪》成句分韵作诗亦属常见,如周麟之《辛酉大雪戏成十诗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韵》。分韵诗不仅以所分字韵为韵脚,而且诗作内容必须关合所选诗句意思,如韩元吉《雪中以“独钓寒江雪”分韵得独字》诗,既押“屋”韵,又照应雪景。古人作诗命题和分韵所选诗句,必为名句,由此见《江雪》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大。

与以上两种形式相较,摘句入诗更为普遍。摘句入诗亦有嵌字入诗和改字入诗之别。洪适《生查子》:“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刘基《菩萨蛮•七首集句》:“千山鸟飞绝,隆想弥年月。”二作直接嵌“独钓寒江雪”入词,属于前者。乔吉[双调•沉醉东风](题扇头隐括古诗):“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蓑笠渔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释普崇《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二作隐括《江雪》诗语,改头换面用于新作之中,属于后者。改字入诗又有发挥原意和造作新意的分别。喻良能《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江天暮雪》:“独钓寒江晚来雪,凭谁画我作渔翁。”姚勉《清江曲》:“一任长年醉则休,醒时独钓寒江雪。”二诗写渔父寒江垂钓之事。吴仁卿《双调•拨不断》(闲乐):“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杨基《金陵对雪用苏长公聚星堂禁体韵》:“黄云冻凝不成叶,十载江南无此雪。朱帘十二晓开斋,正值千山鸟飞绝。”蓝智《山中时景四首》其四:“独钓寒江雪满蓑,数峰相映玉嵯峨。”上举三诗融人事活动于环境之中,渔父垂钓仅为祈寒雪境之一景。姚勉《题雪岩胡则潜诗卷首》:“与君分钓雪江寒,同唱孤舟蓑笠句。”王炎《次韵答简簿》:“短蓑归钓寒江雪,纷纷世事休嗟吁。”二诗引用《江雪》语典,以“孤舟垂钓”表明归隐自适之志。

同样是言志,有些诗作以《江雪》语典自明身份,生发新意。杨万里《送谢子肃提举寺丞二首》其二:“谁遣孤舟蓑笠翁,强随桃李竞春。交情顷刻云翻手,古意凄凉月印空。”《谢张子仪尚书寄天雄附子北果十包》:“今古交情市道同,转头立地马牛风。如何听履星辰客,犹念孤舟蓑笠翁。”诚斋上述二诗均以“孤舟蓑笠翁”自谓,在表明赋闲在野身份的同时,歌赞对方尚存礼贤下士、不忘贫贱的友道古风。姜夔《送王孟玉归山阴》:“人生乐事将无同,知君此心如太空。只今去踏龙尾道,也似寒江蓑笠翁。”姜诗以“寒江蓑笠翁”称许送别对象,意谓纵使入朝为官,亦不改平素节操。丘葵《读易彻章呈濠乐主人》:“侬是寒江独钓人,曾偕樵叟见羲文。”诗人谓濠乐主人为“寒江独钓人”。诗中“羲文”既指画卦、作辞之伏羲、文王,又指仁义治世之君。渔樵见羲文既表达对至治之世的缅怀,又暗示贞下起元之意。以上诗作,不管是以渔父自谓还是称许对方,因语典而生发新意是一致的。

二、意境重绘

《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足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不过,对文本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对《江雪》意境的重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咏与《江雪》相关的画作,二是以“江”、“雪”为中心的写景、言志之作。《江雪》精彩之处全在后两句。因此,重绘《江雪》意境,诸家之作皆围绕“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文章。[注:《国学备要•集部•柳宗元集》“古今诗”卷中《江雪》诗后附《洪驹父诗话》云:“东坡曰: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子厚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附录《洪驹父诗话》举《江雪》诗后两句,诚为有识。《渔隐丛话》《诗人玉屑》《古今诗话》诸笔记言及是诗佳处,引录全诗,诚为不识是诗佳处之表征。]宋人马远《寒江独钓图》仅画渔翁垂钓,其余皆以虚白处理,正表现出其艺术识见。所谓“马一角”的称呼,仅见其构图之特征,而忽略其对艺术意境的领会与把握。

画家图绘《江雪》意境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表现重心。诗人对于画境的把握,一方面要照应画题、点明画旨,另一方面还要补足画境。周孚《题宣书记塞门积雪图》序云:“此图真柳子厚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以余诗见之。”序文表明诗作旨在点明画意,“冰崖雪岭斗岩,中有新诗子试参。短笠轻蓑钓寒濑,为君题出是江南”四句则将画意归结到柳氏《江雪》。

空江不见人,飞雪纷如剪。独有垂钓翁,孤舟水云远。(王燧《寒江独钓图》)

柳州吟罢,剩寒江蓑笠,何人重领。独有吴兴名下士,解识当年画境。乘来,鹭莺飞去,不觉羊裘冷。一竿在手,满天风雪都静。(应敏斋[百字令•题沈材寒江钓雪图])

王诗简直是子厚《江雪》诗的“翻版”,将《寒江独钓图》中缺略的自然景象如“雪”、“水云”等点出,补足画境。应氏词作就垂钓翁展开联想,诗兴由潇湘飞到吴越,思及严陵、张翰、陆龟蒙、张志和等历史人物,点出《江雪》诗和《寒江钓雪图》中垂钓翁的精神内涵――作为士人精神世界中的象征符号,代表着士人价值虽不绝如缕犹代代相传。

点明画旨、补足画境盖就诗境而言。就谋篇布局而言,诗人题咏画作往往借一个核心语象如“钓”、“雪”、“寒”等为表达线索,铺排画境。朱希晦《寒江独钓》:“翠壁寒云淡薄,沧江老树萧疏。输与扁舟渔父,一生意钓忘鱼。”凌云翰《寒江钓雪图》:“风满空江雪满舟,一竿波面自夷犹。钓丝更放长三尺,不信寒鱼不上钩。”朱诗描绘寒江景物,意在点出渔父志不在鱼的垂钓意图;凌诗前半写垂钓景致,后半写志在必得的手段。薛季宣《远景图》其二“惨澹平烟波浩渺,隐月余光飞白鸟。依稀一舸是渔舟,独钓寒江天未晓”,所写为破晓时分垂钓之景象。三诗皆从“钓”的角度传达诗人对图画的理解。

雪压千山照眼明,茫茫浦溆叶舟横。鸟飞欲绝人踪灭,惟听枯芦折有声。尽日炊烟冷钓矶,暂移短棹未言归。忽惊白鹭冲舡起,恰映江天一色飞(纪迈宜《题寒江钓雪图》)。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陈孚《江天暮雪》)

纪诗运用动静、远近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肤觉等方面写出雪明、雪大、雪寒,移船垂钓的渔父简直被雪淹没。陈诗所写为日暮时分之雪景,描绘出一幅雪江一舸、隐没自然的图象。上举二诗皆从“雪“的角度描绘画境。

谁怜鹤发翁,披蓑钓寒江。(刘学箕《赋祝次仲八景•江天暮雪》)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孙承宗《渔家》)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寒江钓雪图》)

以上三诗皆从“寒”字落墨,不仅写出人物活动之“寒”,还写出自然物象之“寒”。本来,“寒”乃生理和心理感觉,是“虚”的东西,很难形容。刘、孙二氏以“情”写“虚”,从对渔翁生计表同情角度切入寒江垂钓这个高度精神化的意象,赋予“虚”的对象以可感、可交流、可传递的质实意味。释敬安诗以“形”写“虚”,无论是蓑衣上的厚雪,还是冻凝不流的寒江,都传递出令人窒息的寒意。末句鱼的活动,打破凝滞的寒意,透出生命气息。不过,这种生命气息总带有空寂荒寒的意味。从有形的“雪”、“钓”,到无形的“寒”,诗人对画境的理解和描绘,似可看作对《江雪》诗的变相解读。

作为一个高度心灵化的意象,寒江独钓不仅在绘画作品中获得图像呈现,还在抒情言志的诗词作品中获得生命衍化和意义增殖。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李纲[六么令])[注:词前小序云:“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由词序知,词人有感于迁谪、怀古而有是作。]正是天寒日暮,独钓一江残雪,风猎碧莎裘。和子浩然句,一酌散千忧。(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注:词前小序云:“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由此可见,是词为怀人思远之作。]二词均作于冬令,由冬雪而联及寒江独钓意象。李纲“独立渔翁满江雪”句,以满江雪衬托渔翁之独自挺立天地间的形象,写出其矫矫不群、独立不惧之大丈夫气象,一扫荒寒孤寂之气息。独立寒江之渔翁正是词人心头的自画像,由此作见出忠臣之品节和襟怀。同样属于词人的自画像,李弥逊词作“独钓一江残雪”的渔父形象,则远绍柳诗中“孤舟蓑笠翁”的精神气象,于孤寂独守中有所期待。由词序与“和子浩然句”见出,词中独钓寒江象外隐含知音知赏之意,而此点正合乎次韵诗之作意。

只应同、蓑笠衰翁,独钓寒江畔。”(柯崇朴[琐窗寒])木鱼停挝磬声绝,但听衙鼓趋公门。何如孤舟钓鱼叟,一蓑独钓寒江。(吴莱《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柯氏[琐窗寒]词前小序云“途次大雪”。由此可知,是词作于羁居苦旅之时。词中所谓寒江独钓乃不得已排遣愁怀之举措。吴诗亦寓居外地逢雪之作,诗中“一蓑独钓寒江”具有价值比较的意味。诗人认为寒江独钓虽然孤寒,但能够自我做主,远比守官上朝自在多了。柯词中无可奈何之事,在吴诗中成为令人羡慕之事。

意境重绘是意象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文化生命、丰富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江雪》意蕴亦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意蕴转换

千年接受史中,不仅《江雪》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经历了由宋之同声盛称到明之褒贬不一再到清之趋于论定,而且对于诗作意旨的阐释亦莫衷一是。[4]尽管阐释史研究关于诗作意旨问题论之甚详,不过,从影响史的角度考察诗作意旨,则会见出另一番风光。后世诗人使用寒江独钓意象,或写景或咏物或状寒或寓求解知音之意,主旨多样,然大略可分为二途:由物象内化为心象,由知性求解转入精神呵问。

秦观[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寒峭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蓑真个清绝。”韩《十二月十二日雪》:“桥头独钓任渔翁,千山万径不可灭。”朱瞻基《江天暮雪》:“渔翁独钓寒江滨,顷刻琼瑶飞满身。”上举三作,渔翁寒江独钓仅为雪中一景,以渔翁之孤绝衬托雪势之苍苍茫茫。

横碧轩中空旧话,独钓寒江愁绝。更一段、冰霜高洁。(韩[贺新郎•次韵昌甫雪梅曲])

雪压前村曲径迷。万山寒立玉参差。孤舟独钓一蓑归。 别坞时听风折竹,断桥闲看水流澌。一枝冻蕊出疏篱。(赵长卿《浣溪沙•赋梅》)

忽见江梅数蕊开,一蓑立断寒江雪。(周巽[题刘子横溪独钓图])

梅花因其开放节令和花色与雪相关,咏梅常联及雪,由雪复联及子厚《江雪》诗典。赵氏词作中“孤舟独钓一蓑归”看似闲笔,其实意在以渔父畏寒归去衬托梅花凌寒盛开,表彰梅花不畏严寒之志。在周氏诗中,寒江独钓者既可能是渔翁,又可能是梅。从形态言,岩边梅树欹仄临江,一枝伸出,恰如寒江独钓状;从精神言,斗霜傲雪之梅花与寒江独钓之渔翁又何其相似。上举释敬安《寒江钓雪图》诗,中有“鱼嚼梅花影”句,即隐含梅“钓”的意味。

以寒江独钓意象咏雪咏梅是就形迹而言,状寒则属于以实写虚。陆游《五月下旬大热晦日夜得雨明旦凉甚》:“吾庐清绝君知否?钓雪寒江不足言。”陈镒《雪溪垂》:“水阔天寒雪正飞,渔翁在水之湄。凭谁画出溪头景,蓑笠孤舟独钓时。”状寒本属寒江独钓意象题中之义,陆诗以其作为比较对象,极言凉爽之甚。陈诗以寒江独钓为冬雪之景象,点出孤寒之具体样态。

爱新觉罗•弘历《扁舟钓雪》:“雪满平江蓑笠披,扁舟天地一竿丝。南方或可北方否,此事吾惟半信疑。”诗后跋语云:“鱼至霜降即不食,安得上饵?纵南方候暖而鱼性则同。然则,寒江蓑笠不过宗元想像成诗,非必真有钓雪事。即有之,意固不在鱼耳。”乾隆由天寒而推及渔钓之不实,此固清人朴学之本色。不过,由此而得出钓不在鱼的结论,则不为无见。(他还有一首诗,与此诗恰好形成呼应互答,点出意在钓而不住鱼之意。诗云:“烟溪虽冷波犹活,蓑笠竿丝雪满。不写钓鱼写钓意,知他津逮自吴江。”)钓不在鱼,是渔人不畏寒还是别有怀抱? 周瑛《寒江钓雪》:“江暖雪初作,江寒雪渐飞。一竿潭水上,雪深犹未归。”许南英《钓雪》:“大雪满前滩,孤舟一钓竿;江湖惟此老,天地不胜寒。”天地不胜寒,渔翁亦不能例外;雪深不归,显见渔翁意有所待。寒江钓雪,所待何事?

郑思肖《柳子厚赋寒江钓雪图》:“空玄影外渺孤舟,不与渔翁意思侔。万顷风涛一天雪,且看谁解下金钩。”郑诗谓寒江独钓意不在鱼,“且看谁解下金钩”句透露出求取知音知赏之意味。知音知赏固然是郑诗主旨,亦属于郑氏对《江雪》主题的理解和意象翻新。

谁人独钓江南雪,雪满江南鸟飞绝。……子猷乘兴欲何往,归欤莫为伊人留。(王之道《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四)寒江独钓焉往,剡溪高兴久空。(陈杰《赠雪篷相士》)我志不在鱼,独把寒江钓。却笑剡中人,空回雪中棹。(胡荃《题寒江独钓》)在上举三诗中,诗人将寒江独钓意象与乘兴访戴语典结合起来,而诗中乘兴访戴语典又具有友朋系念、相期相盼之意。

扁舟独钓烟茫茫,醉著蓑衣不耐霜。最是月明无伴侣,一声渔笛笛出沧浪。(叶《寒江独钓》)江寒鱼不食,雪紧天欲暮。蓑笠一丝风,知音杳何处。(刘敏忠《题寒江独钓图》)叶、刘二诗中,寒江独钓意象明显带有期盼友朋、等待知音之意。《世说新语》中王子猷乘兴访戴,兴尽而返,不必见戴。乘兴访戴语典彰示王子猷性情之美,然诚为友道之遗憾。诗中的渔翁寒江钓雪,隐含等候友人、迎迓江边之意。以寒江独钓意象蕴含求取知音和友朋之意,不仅是后世诗人的意象创新,还是后世诗人对子厚《江雪》之新阐释。从影响史的路径探询文学作品的意蕴,开创了“以诗解诗”――以后人之作解读前人经典的新思路。

一首《江雪》影响史就是一部唐诗影响史的缩影。《江雪》影响史研究的三个方面――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代表了唐诗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如果有可能在接受诗学的基础上建立一部文学史的话,那么,影响史的文学史应该是最具有可行性,且是最能表彰文学传统通变特性及意义生成规律的文学史。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古典诗歌接收史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1996,(5).

[2]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长江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白 绝句 内容 艺术特色 艺术价值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是诗歌创作的天才,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从古到今征服了无数读者。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就诗体多元的,他的乐府诗、歌行体等的创作都富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个性特色,但是堪称一绝的还是他的绝句。袁行霈文学史对绝句有清晰的解释:“绝句体制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含蓄。但若刻意锤炼,又流于斧凿,所以绝句贵在自然天成。”[1]李白爽朗的个性,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便形成了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特色,达到了中国古代绝句创作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绝句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明人胡应麟《诗籔》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2]清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3]赞许的评价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目前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绝句诗的专门研究很少,下文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探究李白绝句诗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绝句共159首,其中五绝59首,七绝80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赠寄诗、山水诗、怀古诗、宫怨诗等。无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李白的绝句无不格调明快,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无尽情思。

李白的绝句中赠友人的作品占很大比重,佳篇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或述别时离愁,或述别后怀念,或追诉昔时交游,或称颂对方情谊,常常感情深厚真挚,具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开头两句,李白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意境:孟夫子向西辞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向扬州出发。充溢着蓬勃向上的情怀,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与忧伤,这是李白与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清人孙洙在评点《唐诗三百首》时,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下批道:“千古丽句。”[4]此说甚是。结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出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一片呈现在诗人眼帘,逐渐消融在蔚蓝天空的尽头,此时此刻只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泻而来。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评点道:“襄阳此行,江程迢远,太白临江送别,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深苦深也’。”[5]诗人的离别深情从对一片孤帆的牵肠挂肚的关注到远影到碧空尽,从空间方位上的移动乃至时间的推移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深情扯在孤帆上,弥漫在天尽头。

李白还有不少描写山水风景的佳篇。其中像风格清新隽永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题目中的“独”为全诗之眼。首句写鸟儿于高处飞尽,写出山内空旷,暗指山势高拔;次句写云儿孤闲,又为敬亭山披上一层神秘面纱;第三句中的“相看”,似有与友同游之感,似与诗眼有违,然末句“只有”一词却点睛提神,将诗人独坐山中时的寂寞心情与寂寞、静谧的山景的冥会写得深幽、巧妙。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点道:“前二句以云鸟为喻,言众人皆高取功名,而己独坐翛然自远。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5]

怀古,即怀念古昔的感情,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成分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成分,李白的绝句中也不乏怀古诗的佳作。如《岳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春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是一首览历史遗迹,述怀古之情的作品。前两句描写旧时的庭院,荒废的楼台,耳边听到的是河边采菱姑娘的歌声,此情此景让人不甚忧愁。“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而直到如今仍然保持不变的只有河西那边的夜空中放射着的光辉的明月,还是那个当初曾经找过吴王宫殿中的美人西施的明月。黄叔璨在《唐诗笺注》中评点道:“吊古深情,语极凄婉”。[4]

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他的绝句有很多是具有清新纯朴的民间气息和活泼生动的民歌情调的拟民歌作品,如《静夜思》、《巴女词》等。如宫怨诗《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题虽为“怨”,却无一字怨言。写女之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全诗写得轻盈、干净。“初则伫立玉阶,立久罗袜皆湿,乃退入帘内,下帘望月。未尝一字写怨情,而此人通宵无眠之状,写来凄冷逼人,非怨而何!”[4]

李白绝句主题丰富,多表现他某刻的神至感悟,余味隽永。作品着力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人性的、人情的美,生活情趣浓郁,反映出李白的纯真童心和多彩内心。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如《静夜思》、《劳劳亭》等。其中《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仅用四行寥寥二十个字就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了一幅月夜思乡图。含蓄美是中国古汉诗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之一和美学原则。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绝句含蓄蕴藉的特征,不事雕琢便明快地道出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中最动人的那一点,遂引起千载之下人们的普遍共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旅中之思,虽说明却不说尽。”[4]充分说明了李白这首诗含蓄蕴藉的特点。

李白的七绝功力更深,语言明朗精炼,声调和谐优美,不论写景抒情,都能做到深入浅出,使读者一接触就了解喜爱,但又经得起咀嚼玩味,吟诵不厌。李白的绝句接受了南北朝民歌和南朝诗人谢眺的明显影响,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清代许学夷《诗源辩体》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通,最得歌行之体。”[3]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句写庐山香炉峰的概貌:一个“生”字,化静为动,原本静止不动的香炉峰,在诗人笔下成了烟云缭绕仙境。次句写瀑布的全貌:“遥看瀑布”是点题;一个“挂”字,与“遥看”照应,化动为静。第三句写瀑布的气势:“飞流”,写瀑布凌空而出、飞散而落的姿态;“直下”,显示了瀑布飞流急湍、势不可挡的力量;“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瀑布直泻的高度。瀑布山高水急、气势雄壮的动态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结句写对瀑布的感受:“疑是”,化实为虚,瀑布就像是天上的银河掉到了人间。法这是比喻、是夸张,更是使人雄奇瑰丽的想象。手法高妙,想象雄奇,形胜神似,气韵生动,只有天才的情思才能写出如此形象生动而又引人浮想联翩的杰作。难怪东坡盛赞此诗为“古今咏瀑布之最佳诗篇”。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绝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一大清早,诗人告别长江上游的白帝城,从彩云笼罩的白帝城,到千里之遥的江陵,只用了一天就返回来了。此句化用“朝辞白帝,暮到江陵”,一方面使表现舟行快绝的字句凝练了许多,同时又注入了充沛的感情。“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对比。“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江流之快、归舟之疾,而且透出遇赦后重获自由的喜悦、轻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桂馥在《札檏》说:“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4]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还是个人心情的表达,总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既可形容快,又可视为人生经验的总结。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4]李白的绝句的意境清新明丽,在于月亮等优美的意象的使用。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吟诵的是天高气爽的秋月的印象。峨眉山是天下闻名的四川的一座名山。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把她美丽的身影投到平羌江的水面;无情的江水,把她揉扯成无数的碎片,化做闪光的淩淩细波,把他带向远方。

夜半李白的船离开了清溪,直驶遥远的三峡。明月啊,我本想彻夜陪伴你,可恨山影无情,使我再也无法看到你的面容,只好带着这种空想,奔渝州而去。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锤炼之妙。”[4]

综上所述,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赠寄诗真挚感人,山水诗清新隽永,怀古诗吊古情深,宫怨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五绝,七绝佳作不胜枚举,五绝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七绝更是功力深厚,明朗精炼,深入浅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兴到神会,一挥而就,韵味无穷,展现出自然美和人性美,也体现了其绝句含蓄蕴藉、明朗精炼、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

[2]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406.

[3]许学夷.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