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爱情的成语

关于爱情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爱情的成语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爱V不V;构式

随着网络社交软件的普及,在线聊天的形式为汉语口头表达书面化提供了机会。对于留学生来说,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在线聊天,不仅降低了对其听力的要求,也为其在说话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说话者的紧张与焦虑随之降低。但较之于面对面交际可以使用表情、语气或者手势等辅助交际,以汉字形式进行聊天更多的是靠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汉语的书写形式是由一个个汉字呈线性铺展开来,分词断句是其理解的第一步。

“爱V不V”即是一个容易因分词错误而产生理解偏差的结构。因为对于留学生来说,“V不V”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组合,有一定的熟悉度,所以当遇见“爱V不V”结构时,留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将“爱V不V”理解为“爱”+“V不V”,从而将其理解为一个问句,并以“V”或者“不V”作答。

1 “爱V不V”的形成与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爱V不V”结构作出的解释是:分别用在同一个动词前面,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不满情绪,如“爱管不管”“爱说不说”“爱来不来”。而“爱理不理”被列为一个词项,词义为:像是理睬又不理睬,形容对人冷淡、怠慢。《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爱V不V”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有不满情绪。

“爱”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等多个义项,但却没有“随便”“ 不满”的意思,由此,我们得知,“爱V不V”结构的意思并不是其组成成分义的简单相加,其“听凭选择”和“不满”的语用信息无法从其成分推导出来。虽然只有“爱理不理”作为一个词被词典收入,但实际上生活中,口语常用到的表达中,是有大量的V可以进入“爱V不V”结构的,V的改变不会影响“爱V不V”结构的整体意义,因而我们可以将“爱V 不V”视作一个结构框架、一个构式来对待。

对于“爱V不V”的形成,大多数学者如武柏索等(1988)、迟永长(1995)和江蓝生(2007)都持相似观点,认为“爱V不V”应该是从“爱V就V,不爱V就不要V”紧缩而来的。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简短的语言表达更能在高效率的当今社会受到推崇,“爱V 不V”正是迎合了这种从简高效心理的产物,由双重复句紧缩成四字格结构,达到言简义丰、以简驭繁的表达效果。

莫邵绚(2015)指出“一些语言构式在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经历了由组合结构向凝固结构的演变。演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组合结构凝固为固定结构;另一种是组合结构经过词汇化成词。”[1]基于此类观点,有学者认为,“爱V不V”是由“爱(想)V就V,不爱(不想)V就不要V”紧缩凝固而成的固定结构。而“爱理不理”作为一种高频使用的“爱V不V”组合,已经词汇化成词。

关于“爱V不V”结构的意义,许维翰(1982)认为是“听凭、听便”的意思;吕叔湘(1980)、武柏索等(1988)、迟永长(1995)认为该式在表达“听凭”、“任凭”语义的同时附带了说话者的不满情绪;刘承峰(2004)则认为其本质语义是表达了说话者的蔑视;李文浩(2009)“爱V不V”构式表达“听凭选择”的语义和“不满”的感彩;李燕燕(2010)根据语料将“爱V不V”结构所体现的语义分为四种:1、不关心、不在乎、不注重2、主语无意识、模糊的神态3、对对方的蔑视、不满情绪4、因不满而对对方施加压力;[2] 高华清(2015)认为该结构表示随便义,但具体有没有“不满”的语气,受说话语气的影响。

关于“爱V不V”是如何产生超出其构成成分义的探索,高华清(2015)认为“爱V不V”结构表现出的如带有主观情态的随便、无所谓、不关心、不在乎等意义是由其整体整合而产生的整体意义,是该构式的浮现意义。而刘承峰(2004)则认为“爱V不V”结构所蕴含的“随便”“无所谓”等语义是“爱”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语义变体,是“爱”的临时变体表现了说话者对动作“V”发生与否的不在乎以及对对方行为的蔑视。

2 “爱V 不V”的韵律问题

“爱V不V”是紧缩而成的四字格结构,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不再明晰,但仍可以切分,不同的切分方法对该结构的理解也会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四字格结构的韵律切分,一般说来应有三种切分法,所以“爱V不V”有三种切分结果,即“爱|V不V”“ 爱V|不V”“ 爱V不|V”。 “爱V不”明显不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所以将其首先可以排除。学界关于“爱V不V”切分的问题,主要是前两种切分法存在分歧,初次接触该结构的留学生往往倾向于“ 爱V不|V”,而大多数母语者倾向于“ 爱V|不V”。

选择“爱V|不V”切分法的人对于该结构的分层也是有分歧的,我们很难对紧缩之后的“爱V不V”作出唯一的结构切分。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一是认为“爱V”和“不V”是联合关系,表示选择语义关系,是听话者可以“V”或者“不V”的意思;其二是认为“爱V”是来源于双重复句中前半段的假设部分“如果爱V”的紧缩,“不V”来源于后半段假设的结果部分“就不V”的紧缩。

第一种看法是根据结构“爱V不V”外显的选择性关系得出的,因为当说话人不含“不满”“蔑视”或“不在乎”等语义时,动作发出者可以V也可以不V,确实是一种明显的选择关系。第二种看法是认为“爱V不V”是一种截搭,双重复句中各取一段重新凝缩而成,这样的缩减方法既包含了选择关系,也包含了假设关系,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语义,也体现了汉语语言结构匀称、对称的特点。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 “爱V|不V”切分是不合理的。如刘承峰(2004)提出了“爱|V不V”的切分方法。第一,他认为“ 爱V|不V”中,“V”和“不V”构成转折关系,在语义上是矛盾的;第二,他通过“爱V不V”中的“V不V”和独立使用的“V不V”进行平行变换后指出了二者之间具有一致性关系,进而得出了“爱|V不V”切分法具有正确性的结论。

首先,“V”和“不V”是紧缩而来的两个成分,二者直接的矛盾关系只是属于紧缩结构表层的。就深层来看,它们源于双重复句中的不同层次,并没有造成现实的矛盾。其次,紧缩结构中的“V不V”和独立使用的“V不V”具有平行变换关系只能说明能进入“V不V”结构的动词也能进入“爱V不V”。二者只能算是同形成分,其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而他的平行变换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等价变换。

由此看来,尽管“爱V|不V”的切分方法对于原双重复句是如何紧缩而成存在分歧,但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整个构式的意义,这种切分方法较之于“爱|V不V”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爱V 不V”的教学建议与启示

(一)“爱V 不V”的教学建议。刘承峰(2004)认为,“爱V不V”结构所蕴含的“随便”“无所谓”等语义是“爱”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语义变体,而“爱”本身并没有这种意义,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临时语义变体,将整个构式的浮现意义归于其组成成分“爱”的临时变体,这样既没有给予构式正确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掌握该结构的真正内涵。

“爱V不V”是一个构式,其整体意义不仅包含了原式“如果爱(想)V,就V;如果不爱(不想)V,就不要V”中的选择和假设义,还有其自身的浮现义,常常有“无所谓”“不满”的意思,其组成部分的意义不足以推导出整个构式的意义,因而在语言教学中,应把它视作一个框架、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要树立构式意识。虽然教学语法要求从简,学生不必了解构式起源、构式构成等要素,但教师只有做到“深入”才能实现“浅出”。因此,教师要掌握理解紧缩构式的来源、理解其整体意义,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

其次,学生要学习构式的组成规则和构式意义。掌握语言规则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前提。作为一个构式、一个框架,学生必须学习什么样的词能进入该构式,什么样的词不能进入。

最后,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灵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掌握了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语言运用的学习。由于“爱V不V”原式只是单纯的“假设”和“选择”义,因而它的情感意义是中性的。当“爱V不V”在一定语境中不能还原为原式时,那一定是其浮现意义在起作用,一定是包含了“不满”“无所谓”等情绪在其中。表达情感的不用也决定了使用对象的区别,因此学生掌握了构式“爱V不V”的能产规则还不算完全掌握了该构式,必须要能恰当、灵活、准确地使用该构式才算是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爱V 不V”的教学启示。语境和语气都能帮我们准确把握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当我们脱离一定语境、从书面文字来看的话,将构式“爱V不V”与原式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整个构式的浮现意义。

A这是份新工作,你如果爱干就干,如果不爱干就不干。

a这是份新工作,你爱干不干。

B杰克对露西说:“明天班上组织爬山,如果你想参加,就去报名,如果不想参加,就不用报名了。”

b: 杰克对露西说:“明天班上组织爬山,想参加就去报名,你爱去不去。”

通过A、a、B、b例句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A句中的“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句式根据说话人的态度,既可能承载“不满意情绪”,也可能不承载这种信息,而b句中的“爱V不V”句式则毫无疑问地承载着“不满意”信息。后者较之于前者,“爱V不V”格式的确更具冷漠、不悦的感情,情感态度更加鲜明。

但“爱V不V”有时也并不一定表达不满情绪:

A:爱要不要,反正这个礼物我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此情景下,是要强调二者感情深厚,鼓励对方收下礼物,绝非不悦、不满。可见,语气也是影响构式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尽管“爱V不V”表示什么情绪是受语气影响的,但鉴于其常常表示“不满”“无所谓”等意义,所以该结构的使用对象应是关系较好的、友人、同辈人之间。对关系陌生或者年纪稍长、地位较高的人来说,听起来会有种不礼貌、不客气的感觉,应尽量避免使用。

注释

[1]莫邵绚“爱V不V的”的构式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1):p53.

[2]李燕燕 刘业强.“爱V不V”结构和“爱V没V”结构的语义区分分析[J].语文学科,2010,(14):p33~p34.

参考文献

[1]高华清.构式语法视阈下“爱V不V”构式的探析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开风景教育学院学报,2015,(3).

[2]郭圣林.“爱V不V”句式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9,(1).

[3]李卫中. 析“爱A不A”固定格式_[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4).

[4]李文浩.“爱V不V”的构式分析[J].现代外语(季刊),2009,(3).

[5]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J]. 汉语学习,2004,(2).

[6]沈彩云.“爱V不V”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易磊.“爱V不V”结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隐喻;隐喻概念;认知。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act nature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ognition through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 of love in 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concluded that linguistic metaphor, as the tool for human cognition, is deeply embedded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s context-dependent.

key words: metaphor, metaphorical concept, and cognition.

i.引言

早在人们开始研究语言的那一刻起,隐喻的本质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直至最近数十年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它对人类语言和认知的重要意义.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隐语式表达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也就是说常规语言不包括隐喻.这些传统隐喻理论受到现代隐喻研究的强有力的挑战: 隐喻是"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 (i.a.richards,.)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被重新定义为"隐喻表达",它是跨语义场映射的表层实现式.如今隐喻再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也是人类思维现象,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 莱考夫和约翰逊()曾经整理出大量语言实例来证明,隐语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借鉴两位学者的部分例子,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英文中关于爱情的隐喻概念,借此探讨隐喻是如何根植于语言,思维和中英文化的.

ii.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概念

隐喻概念是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式,它在语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距最先开始研究隐喻的认知特征的理查兹统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突际中品均没三句话中就有一个隐喻(richards,.)在描述抽象物体时,隐喻思维尤其能够帮助人们化抽象为具体,通过人类已知的熟悉的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语就是这样的例子:

() we can't turn back now.

此例中,爱情被隐喻为旅程.爱人必须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难向目的地前进,否则他们便无法维系爱人关系.英语的这一表达强调的是两人一起奋斗的决心.汉语也有相识的表达:

()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十八春》张爱玲)

不同的是中文的这一表达暗示着说话人的无奈,尽管他们惋惜着逝去的爱情,但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类似地将爱情隐喻为旅程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 look how far we've come.

() 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

() we're at a crossroad.

()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the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 may have to bail out of this relationship.

()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

()情长路更长

()情路艰辛

()坠入爱河

()分道扬镳

()牵手

上述例子大部分都来自于日常语言,这说明传统修辞中将隐喻排除于日常语言之外是不对的.两种语言都将爱情比拟为旅程,又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显然,中英文中爱情是旅程的相似的隐喻概念并非出自偶然,但在这些隐喻表达的深层结构中是否存着总的原则,用来解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答案是肯定的.尽管中西语言有差异,但其思维的共性:人们在看待爱情时的相似视角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式。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隐喻表达运作的机制呢?根据布莱克的互动理论,隐喻意义是跨越于不同语义场的语义映射。对于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源领域(source domain),两大领域之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首先,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乘着他们前往目的地。期间路途常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困难的困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源领域(旅程)到目标领域(爱情)的映射。在这一映射系统中,各中对应关系是很有逻辑条理:

爱人对应旅行者。

爱情对应旅行工具。

爱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

爱情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

人们在思想概念系统深处用这些对应关系把关于爱情的知识与关于旅行的知识联系起来。作为已知的常用的知识,旅行的知识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爱情这一较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是人们借用已知知识认识未知世界的一种工具和式。隐喻式思维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展其认知概念系统。

iii.中文有关爱情的特色表达

由于文化和思维的差异,中文又有不同于英语的描述爱情的式。古诗词中就有大量的例子: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白居易)

() 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燕赵多佳人〉〉古诗歌)

() 如鱼似水相知。(〈〈驻马听〉〉柳永)

这些例子印证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我们传统哲学说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是一个由万物生灵,包括人在内的和谐家庭。在描述爱情这一美好情感时,人们不忘记联想起自然界天然一体的和谐美来。比翼鸟、连理枝、双飞燕、鱼和水都是和谐美的象征。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世界观中的和谐观。除开这些明晰的爱情隐喻之外,汉语文学中不乏大量的暗含式隐喻表达: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四首》汉 苏武)

() 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成秦晋。(《西厢记》 元 王实甫)

() 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宋弘传》)

这些表达皆源自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人们在婚礼上讲新婚夫妇的头发绑在一起,祝福他们的婚姻能够长久。"秦晋之好"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晋结盟修好的典故。"糟糠"源于宋弘的故事:汉湖阳公主相中有妇之夫宋弘为驸马,但他宁可杀头也不愿抛弃于自己共患难的结发妻子。这些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汉语言文化特有的,要了解其背后暗含的深刻寓意,读者必须先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说明,隐语概念既根植于语言、思维又根植于文化。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式及其表达。

iv.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例证从一定程度上证明,隐语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语言隐语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结果,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中英文中有关于爱情的隐喻的相似点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不同之处,尤其是中文中独特的表达式则是源于文化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式。那么,对隐喻的理解又常常不得不借助于栽培他的文化背景。

参考书目:

.柬定芳,,〈隐喻的语用学研究〉,〈〈外语研究〉〉,第期。

.柬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外国语〉〉,第期。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外国语〉〉,第期。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第期。

.李子光,,〈〈中外文学名情描写鉴赏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袁林、沈同衡,,〈〈成语典故〉〉,辽宁人民出版社。

.lakoff.c.&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3篇

一、班级概况:

全班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需要老师耐心引导。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我爱上学”“看图说话学拼音”“识字”“课文”“语文百花园”五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关于“我爱上学”

力求体现当代教育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过去的“入学教育”改成“我爱上学”。“我爱上学”是向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的主题内容。围绕“我爱我们的学校”“我爱老师和同学”和“我爱学语文”三个专题,配有三幅展示富有儿童情趣、多姿多彩的学校生活画面,将情感兴趣、口语应用、行为习惯、合作意识、学习方法等因素整合,发展学生的语言,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同时,渗透了了解新环境、认识新朋友、环境认字的内容。

2.关于看图说话学拼音

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的工具。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呢?教材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入学前口语水平的实际出发,根据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及乐于口头表达等心理因素,把汉语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学说普通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儿童的语言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儿童学习的兴趣、需要着眼,本着易学、有用的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搞好幼小衔接,继续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并安排儿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为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3.关于识字

识字部分有较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从大语文观出发,本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以及从学生内心需要考虑,识用结合,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爱情隐喻;概念域;映射;认知;文化

1. 引言

传统意义上,隐喻只被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是语言表达的“润色剂”。但现代隐喻理论学者Lakoff和Johnson(1980)将隐喻纳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指出,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的域概念系统的映射(1980:3-6),即以一个熟悉的概念去解构一个陌生概念,如:‘商场如战场’,‘时间是金钱’。这可在语言多个层面上得以体现,包括词汇、句子甚至篇章。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同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蓝纯,2005:12)。

爱情作为人类基本情感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为了充分地诠释爱情这一抽象概念,人们通常借助隐喻,即用具体且为人所熟知的概念来表现它。比如:‘爱情是旅程’等。这些隐喻的生成是人们生活经验以及思维认知活动的结果。由于人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客观经验,因而各民族会存在思维共性;但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的认知活动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汉英两种语言中用以映射爱情这一抽象概念的始源域的异同,并从认知及文化角度作出解释。

2.汉英爱情隐喻共性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但由于人类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认知方式,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爱情隐喻也会表现出极大相似性,人们会选用同样的始源域来映射爱情。如:‘爱情是旅程’、‘爱情是战争’等概念隐喻。

a)爱情是旅程,具体表达有:

(1)爱情之路布满荆棘。

(2)我们的爱情正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3)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爱情被隐喻成旅程。恋爱双方是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是交通工具,载着他们前往目的地。爱情之路并不平坦,就像旅途中布满荆棘,恋爱双方会历经艰辛,所以需要双方携手克服困难;有时恋爱双方会被困难击垮,不得不分道扬镳,从而旅途无法继续。在这个概念隐喻中,不仅始源域相同,连表达方式都差不多,如: On the rock 触礁、Off the track 脱轨。

b)爱情是战争,具体表达有:

(1)他讨厌他的情敌。

(2)他赢得了她的芳心。

(3)She conquered him.

(4)She met her rival in love in the street.

在这个隐喻中,爱情被比作战争,情场演变成战场。心仪的人被看作可攻,可守,可破的堡垒。追求同一异性的众人互称情敌,一人只有打败其他对手才能胜出,就好像在战争中有人战胜,有人战败甚至撤退。通过这种概念隐喻表达爱情中双方的求爱与拒绝,以战争的胜败体现爱情的得失。汉英两种语言都用到相似词汇来形容恋爱中的关系,如:overflow征服、win赢等。

从上述比较中可知,汉英爱情隐喻有较多相似性,原因在于汉英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身体及物质经验(蓝纯,1999),而隐喻又形成于人类生活体验和思维认知活动的共同作用。语言是认知的载体,人类认知活动的相似性决定了语言的相似性。在经历恋爱时,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都会经历相似的身体和心理反应,如脸红、心跳加速、依恋、相思、妒忌等。这些反应是人类共有的,体现了爱情状态的特点。相似的恋爱体验和心理过程使两种语言中的爱情概念和特点类似。目标域相似,人们选择的原始域也相似。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的生活经历极大地影响了我们选择何种原始域概念来映射爱情,比如人类共同经历的旅程、战争都可能成为爱情的始源域。它们与爱情又有着共通之处,所以汉英两种语言都使用这些具体概念来映射爱情这个抽象概念,并使用了类似的语言表达。

3. 汉英爱情隐喻个性及其原因分析

当然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爱情时也会存在差异性,原因主要在于文化的差异,比如:

a) 汉英语言中都有‘爱人是神’的概念隐喻,但具体的‘神’却不相同。例如:

(1)他们演绎天仙配。

(2)夫妻两个至今依然是牛郎织女。

(3)我是梁山伯,你还愿做祝英台吗?

(4)Upon the coming of age, she was hit by the Cupid’s arrow.

在相同的一个概念隐喻中始源域不同,即具体的‘神’不同,这是由于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精神信仰和神话典故。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天仙配’被看作恋人幸福生活的象征; ‘牛郎织女’暗喻相爱的人天各一方;‘梁祝’代表忠贞、至死不渝的爱情。相比之下,西方深受古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影响。例如,‘Cupid’是背着弓箭的爱神,西方人常用‘中了爱神的箭’来比喻爱情的滋生。

b) 汉英语都有‘爱情是食物’的概念隐喻,但使用的食物不同,比如:

(1)有人打翻醋坛子了。

(2)糟糠之妻不下堂。

(3)bread-and-cheese marriage

两种语言使用不同的食物映射爱情说明各种食物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中餐中,‘醋’是不可缺少的调料,汉语用‘吃醋’来表达爱情中的嫉妒心理;另外,由于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因此汉语中有‘糟糠之妻’,表示共患难的夫妻。相反,‘面包’和‘奶酪’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食物,因此英语中用bread-and-cheese marriage来表示贫穷夫妻。总之,汉英语言中这个概念隐喻的差异主要是受到两个民族不同饮食文化的影响。

c) 汉语中用‘爱情是农产品’的概念隐喻,而英语中则用‘Love is commodity’的概念隐喻。如: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I treasured his love.

(4)I paid a lot for so little love.

此差异主要是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基础造成的。自古以来,农业被看作中国社会的根基,因此,汉语中多用农业产品来隐喻爱情。人们都喜欢用‘桑’、‘蚕’等具体概念来映射爱情。而西方国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因此他们常用商品或贵重的东西这些始源域来诠释爱情。

d) 汉语中还用成双成对、偶居不离的动物来表达爱情,如:‘鸳鸯’、‘比翼鸟’、‘龙凤’、‘同池鱼’等,寓意夫妻恩爱,携手同心,这是汉语有的。具体表达有:

(1)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在英语中是较为鲜见的,因为西方民族对这类动物比较陌生,因此难以建立类似的认知模式,即很难建立起此类动物与爱情之间的联系。

4. 结语

从汉英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人类共有的语言现象和思维认知方式,具有跨文化跨民族的普遍共性;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各民族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应善于比较母语和外语各种语言现象的异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外语。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关于爱情的成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活动与思想息息相关。从英语谚语中人们可以洞悉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生活实践、思想观点等一些列的人文知识。作者从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等角度挖掘、分析英语谚语中的西方人文思想内涵,捕捉英语谚语的人文色彩。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有规律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川,。因此任何语言都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谚语往往反映 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 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以语言文化的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他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们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 德规范。谚语文化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折射出丰富的人文思想。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的最初体现。与智者 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广义上说,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的发展的学说都属于人本主义。人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文思想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人心中,成为超越时空的心底呼声。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等一些列的受到很多思想家的关注,这种关注同样反映在英语语言的谚语之中。

一、英语谚语与人类情感

    有许多谚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爱是爱的母亲)等多反映了一种博爱的人文思想。古希腊先哲至近代西方哲学家 对爱情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等六个方面。这些思考为正确认识爱情 与婚姻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和深刻的。这些观点常反映到英语谚语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非常的人性化, 如Love is blind(爱是盲目的),意思是相爱的人往往看不到多方的缺点。这条谚语来自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在神话中裸体男孩丘比特 身长双翅,手持弓箭,却被蒙住了双眼,只能在空中飞翔的过程中盲目地发射“爱情之箭”,凡是被他金箭射中的人就可以得到他的爱情。他不关心也不知道谁会被 射中。这种爱情神话既表达了人们对爱的迷茫,又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渴望与神秘向往,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特点。Lovers live场 love, as larks live场leeks(情侣靠爱情生活,正像云雀靠韭葱生活一样),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不可忽缺性。 In the very smallest cot there is room enough for a loving pair(哪怕是最小的茅 舍,对一对恋人来说都有足够的空间),刻画出人类情感的美好画卷。某些时候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会使人走向极端,有人因爱而拘情,有人因爱而决斗,西方人为美 丽的海伦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这些行为都是以生命为代价。All’s fair in love and war(爱情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正反映出人们 对爱情的追求有时会白热化。 As the best wine makes the sharpest vinegar, so the deepest love turns to the deadliest hatred,  意 思是美酒可制成烈醋,热爱能变为深仇,反映了人的情感的可变性;Love asks faith, and faith asks firmness(爱 情要求忠诚,而忠诚要求坚贞)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对人在情感处理上作出忠告。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是人身心休憩的港湾。人类的家庭亲情是 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要性。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母爱永 恒)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永恒。夫妻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在英语谚语里多有反映,如 Man’s best possession is a loving wife(男人最可贵的是有一个贤淑的妻子)、 One father is more t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 师),Rear sons for help in old age; and store up grains against famine(养儿防 老)、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子是一家的钥匙)等。

    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与 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爱情、亲情,也包括友情。人为了生存,为了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获胜,组成了暂时的联合,正是在这 种联合中人们建立起了超脱自然的情感。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庭内让难维 系),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A father is a treasure , a brother is a comfort, but a friend is both(父亲 是财富,兄弟是安慰,朋友兼而有之)都反映了人与人建立情感的重要性。Love thy neighbours as thyself(爱邻如爱己)还反 映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当然在西方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西方的友情观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主 义色彩。这一点在英语谚语中也有反映,Hunger knows no friend,意思是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 友;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告诉人们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这些谚语反映了 西方扭曲的友情观。

二、英语谚语与道德思想

    道德价值与理想作为经验现实的人质或人格,终究要与人的主体存在根基相联系, 因此道德思想是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在德不在衣” ( It is not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是对人的一种内在要求。 Kindness is the language that the deaf can hear and the dumb understand, 意思是善良是语言,聋子能听见,哑巴懂心间,告诉人们美好的品德能给人带来温暖。人类社会的道德思想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法制不健全或 法制意识单薄的社会,这种作用犹为突出。谚语措辞简练、音韵和谐、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不尽相同,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 不尽相同,但不同的社会都有许多共同的道德思想。英语谚语中有许多谚语赞颂不同社会都认同的道德思想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诚实可信、谦虚热情、待人以善 等。这些道德思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Virtue is bold ,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这一 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意思是说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Paddle your own canoe(自食其 力),Penny and penny laid up will be many(积少成多)鼓励人们热爱劳动,勤俭节 约;Bare words,no bar-gain(空言不能成交易)、Be honest rather clever(诚实比聪明更要紧)、 Good for good every man can do , good forbad only a noble man can do(以德报 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能办到)要人们真诚待人、学会做 人;Fortune smiles upon the brave and frowns upon the coward(幸运喜欢勇敢的人,而不喜欢 怯懦的人)要人们勇敢想上,追求进 步;It is impossible that a man who is false to his friends should be true to his country(对 朋友不义,不可能对国家效忠)还要求人们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

    在19世纪的西方,一些人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是随着自然科学的 发展而出现的科学主义,另一种是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认为情感、意志和本能是唯一的实在。尼采认为人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们来说最为重要。 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自己)中的number one就是“自我‘’。另一则谚语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 一)与其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这种个人为上的思想形成了西方独特的道德思想。如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文化受到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影 响,将个人情感与作用无限扩大,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如: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象 为天鹅).Self – preserval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第一法则)等。有一则谚语 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elting friend,意思是说不要千万不要帮助一个落难的人,否则 会殃及自身;Lend and lose ,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反映了同样的待人理念。这些谚语体现了个人为上的 社会道德思想。当然,这些只反映了西方道德思想的一个侧面,在分析研究英语谚语时要考虑到道德观念是随着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的,从谚语中反映出的思想道德 内涵具有相对性,因此不能绝对化。

三、谚语与宗教思想

    科学、艺术、宗教都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 的religion(宗教)一词来自拉丁语religareo Liga二的意思是“to bind(捆绑)" , religion就是说 “bind tightly(紧紧地联为一体)”。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上帝允许赐给人的拯救者。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above all),信仰耶稣督教的人将得到永恒的生命。《马可福音》中记载“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权威可从他的教导、制服神灵的能力 和赦罪看出。”可见上帝是万能的。凭借对基督的信仰,人才有自由。这些宗教思想反映在英语谚语里 有: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但确实的)、 God never shut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如此,在西方以基督教为统治地位的宗 教信仰中仍然宣扬人人平等,条件是人人服从上帝,即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亚当的子孙(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从现实 主义角度来看,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思想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地位。 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说的是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 人;一只猫也可以盯上皇帝。从这些谚语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宗教思想中倡导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 西方宗教思想相关的英语谚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基督教的宽容思想建立于上帝对人的创造上,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人都是平等且自由 的,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具体表现在效法基督,提倡平等,拒绝报复,爱人如己,施舍饶恕等方面,这些也是基督教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在基督教义中,任何人都有 罪,正如谚语所说:"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和债远比我 们想象的要多)”。但任何人都可以赎罪,都能得到宽恕,都能得到永生。从这样的谚语所透露出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人会因为自己犯了错或罪而受苦受难, 但不一定会下地狱,信仰基督的人可以得到重生。另一方面,西方宗教思想尽管给“有罪”的人以机会,但也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体现在下面的两条谚 语里: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 人);We must not lie down and cry : God,help us(我们不要躺着叫喊:上帝啊,帮助我们吧!)。

四、谚语与民生思想

    谚 语来源于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也反映在各民族语言的谚语之中。英语中有谚语Experience is themother of wisdom(经验 是智慧之母),反映了人民对劳动实践的重视。有许多的谚语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存的法 则:Labour is often the father of pleasure(勤劳常为快乐之 源),Labour is the capital of our working men(劳动是劳动人民的资 本),Lazy folks take the most pains(徽汉多吃苦)。英语谚语涉及鱼、渔民、航海、水手等词汇的特别多,这是因为英国等 许多西方国家不象我国是农业大过,许多人以航海探险、出海捕鱼为生。如:Never勿a fish till it’s caugh“捉到鱼,才煎 鱼),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无风险的海上,任何人都是好水手)、 Life is compared to voyage(人生好比是航海)等。这反映出人们为了生存和自然作 斗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英语谚语中看到一个民族通过劳动实践形成的对事物的朴素的观点、看法,如二Saving is getting(节 约等于收人),As the tree, so the fruit(种什么树,结什么果)、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 Every rose has its thorn.(每朵玫瑰都有刺)。这些谚语蕴涵丰富的哲理,而这些哲理又是来自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

    许多谚语关注人的地位、生活和发展。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ill die(及时行乐,因为明天说不定就会死亡),这一谚语尽管反 映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但也表现出“生活及为存在的”人文思想。英语谚语中表达出这种思想的很多,如 Fear not the future; weep not for the past(不要为未来担优,不要为未来悲 切);Goods are theirs that enjoy them(能享受自己财产的人是财产的真正主 人);Gather roses while you may(当你能摘玫瑰是就把他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