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励志人物

励志人物

励志人物

励志人物范文第1篇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描写英雄人物的作品。和传统英雄题材相比,它们更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具有时代性;同主旋律题材的作品相比,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意义。根据都梁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亮剑》,描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将领李云龙一生的戎马经历,塑造了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政委赵刚等一系列成长的平民英雄形象。剧作的主题通过李云龙的人生信条可见端倪:“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化为一座山,一道岭”,表现出主人公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强者精神特征,自然给观众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亮剑》的励志着眼于男性的英雄主义情结,《亮剑》前半部描写战争生活,后半部描写解放后的生活。电视剧截取的是从1943年到1953年这10年的时间。

李云龙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的穷孩子,自幼跟随师父习武,后来参加革命,以及红军长征,在影片中历任新一团团长、被服厂厂长、独立团团长、四旅旅长、师长和指挥学院学员。李云龙天赋秉义,具有天生的领导才能,这个个性鲜明而充满激情的人物形象,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李云龙原来是“大老粗”、“山大王”,传统的江湖豪杰,后来到指挥学院学习文化,接受先进思想。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同的是,《亮剑》虽然在后半部分描写了李云龙和田雨的爱情,家庭矛盾。但纵观全片,其主线还是围绕着李云龙在战争中如何奋斗来叙述,对田雨的追求于李云龙来说何尝不是另外一场战役?李云龙的性格并不是“扁型”性格,他的性格是逐渐变化的“圆型”性格。接触赵刚之后,部分的改变了他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尤其是他进入军事学院学习之后,从最初单纯的军事观点,到逐渐认识现代战争的本质。通过接触田雨的父亲,也多多少少触到了他对民主观念的启蒙。李云龙那诙谐的语言和张扬的个性,他的正直、勇敢和善良,使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刚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参加过学生运动,和很多有抱负的学子一起来到延安,任独立团政委、参谋长,在解放后任中央官员。赵刚是知识分子,但也是神,能文能武;他有理想有抱负,为人处事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但又不教条。赵刚是李云龙的搭档、是战友,更是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好朋友。同时赵刚也是李云龙的对立面,他知书达理,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有知识的军人。两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经常有分歧、有争执,但无论怎样的吵闹,两人依然情同手足。赵刚对和形式主义深恶痛绝,对国家的命运殚精竭虑。平日里他平静随和,但当面对敌人时他的眼中射出目光如尖刀般锋利,直刺如敌人的胸膛。他常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尽到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即使死,我也不后悔。”赵刚是一名儒将,但更是一名真正的硬汉,一名铮铮男儿。

魏大勇,曾在少林寺当过和尚,做过“国军”,警卫班长。他憨厚、忠义、直率,擅长武术,最后一世英名却惨遭土匪冷枪谋害。楚云飞,黄埔军校五期毕业生,晋绥军上校团长,文物双全,理智沉稳,和李云龙保持亦敌亦友的关系,后被李云龙部队所败。张大彪,一营长。孔捷,独立团副团长。丁伟,新一团团长。孙二虎,骑兵连连长,旧式军人,爱国抗日,在反“围剿”战斗中英勇就义。剧中人物勇往直前的意志和英雄气概,是大部分观众所缺乏的,也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阳刚精神。所以,观众才格外需要它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增加面对生活的勇气。《亮剑》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而充满激情,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体现和张扬的“亮剑”精神,“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应该成为我们民族在日益强盛时期的一个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当代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非常需要这种英雄情结,需要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现实生活中男性女性事实上的不平等,构造了女性励志主义的“乌托邦”。励志剧中的女性形象在释放女性的精神压力的同时,提出了女性独立于父权体制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由陈家林执导,林和平编剧,殷桃、颜丙燕、赵毅、吕启凤等主演的我国首部女性励志剧《女人一辈子》,讲述了平民女子陶小桃苦难但是传奇的一生。“从平民视角回顾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中国人所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陶小桃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山村女孩,漂亮的山村养育了她,并赋予了她如玻璃般纯净的性格。但就是这个表面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孩,骨子里却是那么的坚强。“她在日占区步入青春芳华,却难抗命运随母改嫁,经历刁难与羞辱轮作日本家佣;她爱上了挑水的短工,却与有情人数度错失,在杀死日本军官后颠沛流离;她委身异乡抚养同母异父的弟弟,又阴差阳错地收留了日本遗孤;她积极支前救回昔日恋人,却成为继父女儿的政治牺牲品……”她敢爱敢恨,性格倔强爱认死理,对爱的人可以付出一切乃至生命,对恨的人却决不屈服。无论命运多么波折,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她虽然也难过,也流泪,但绝不低头,普普通通却胸怀宽敞,平平凡凡却重情重义。“全剧演绎着人生舞台上的曲折命运,也展示着一位中国妇女坚韧、善良、宽容、倔强的形象”。《女人一辈子》的故事情节紧张、矛盾重重、跌宕起伏,几乎每一集都会出现各种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危机,是一部中国式的女性励志大戏。而有别于一般的流行电视剧的是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突出。电视剧《女人一辈子》中的主人公――陶小桃的身上兼备传统女性的贤淑美德与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女人一辈子》的导演陈家林,为其作出的宣传口号是“中国式命运/平民女性传奇巨制/女性与时代的影像震撼”。《女人一辈子》的主题是“励志”,即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命运不懈抗争的故事,来张扬一种奋发上进的励志精神。

中国大陆的励志剧,大多仍然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对男性权力的颂扬,对女性群体的“不在场”式的书写。如最近几年的优秀作品《亮剑》和《大染坊》。《亮剑》中的“英雄人物”李云龙是个敢于“亮剑”的铮铮硬汉,其人格魅力使他人无不折服。但是李云龙的内心对女性的态度却是轻蔑而不严肃的,他对田雨的感情更多的是出于追逐漂亮女人的虚荣心。知识分子出身的赵刚将女人视为平等的对象,但是剧中出现他妻子的场景,也多是转述赵刚在家庭中的表现,以此衬托赵刚的完整形象。《大染坊》中的爱国民族资本家陈寿亭,把自己爱慕的女人从心理上置于其依附地位,不愿和她进行情感的沟通或平视,而只是结成“施恩者”和“报恩者”之间的关系。在更多的所谓家庭伦理剧中,女性的形象更被限定为物化的美丽女性、贤妻良母的形象或甚至是邪恶的女性等有限的几种。女性成了被观赏的“性感符号”,满足男性潜意识对女性的种种想象。而陶小桃不属于这些类型中的任何一个,她虽然具有其中的优点:青春、美丽、贤淑、无私,更重要的是还有她们所没有的、以往属于男性的那些优点:勇敢、机智、自立。

励志剧常见的人物形象就是小人物,因为越是处境悲惨的人才越是需要励志的精神来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常有专家以为励志精神等同于阿Q精神,作为贬低励志电影和励志剧的依据。其实不然,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在于主体是否有行动的意愿。励志剧的客体也是其个人行为的主体,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励志的信息,主体会选择、消化、领悟并吸收。阿Q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拿他人短处来比较自己的长处。如果受众通过与他人不足之处的对比,觉得他人还不如自己,而沾沾自喜,那是彻底歪曲了励志剧的本义,本末倒置了。励志剧是容易类型化,但是真正优秀的励志剧事不会重复同样的叙事。

励志人物范文第2篇

Compared to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of China’s top university, his 3-square-meter shop looks quite small and shabby. But the owner shows his pride, saying, “With my shop, I can repair bicycles for students. Furthermore,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money I get here, I will manufacture my own bicycles with lower prices but superior quality for them.”

Students in Tsinghua dub him “the guy with courage” after reading his profiles on .

一个寒冷的冬日,在清华大学的一家修车铺前,修车师傅正戴着沾满污渍的手套给自行车换链条。

与周边的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建筑群相比,他那块占地3平方米的修车铺显得又小又破。但是店主却充满自豪地说:“有了这个小铺,我不仅可以帮学生修车,还可以积累经验兼赚钱,以后我就可以为他们造我自己品牌的自行车了,又好又便宜。”

清华学子在人人网上读了他的故事后,都称他为“励志哥”。

Ren Yuhua, 29, left his village in Zhangjiakou, Hebei province some 12 years ago after graduating from middle school.

“I decided to work to support my poor family,” Ren said. “I went to Beijing alone without hesitation and found temporary shelter with a fellow from my town who was working at a canteen in Tsinghua University.”

He had tried many odd jobs only to find his big city dream difficult to realize.

He once worked as a porter at a construction site but gave up two days afterwards. He was accepted as an apprentice by an old man who owned a bicycle shop at Tsinghua and he stayed there for three years.

“I quit because my monthly salary was quite low. It was about 600 yuan at most in 2002. And the job always made me dirty,” he said with great disappointment.

“I wanted to do some exciting jobs, which could make great money.”

今年29岁的任玉华,早在12年前中学毕业后就离开了在河北张家口的农村老家。

他说:“我家里穷,我想打工赚钱养家。所以就毫不犹豫一个人来到北京,和一个曾在清华食堂打工的老乡一起找到一个临时住处。”

他先后打过很多零工,这才发觉他的都市梦难以实现。

他在建筑工地上当过搬运工,但干了两天后就放弃了。后来,他成了清华附近修车摊的一位老师傅的徒弟,一学就是三年。

“我觉得每个月的工资太低了,2002年时最多,也只有600元,而且修车的活太脏了,所以就不干了。”他显得很失望。

“我想做一些有意思的,能赚大钱的工作。”

However, he gained nothing but more frustrations. He used up all his savings and borrowed some more to buy a car to provide underground “black taxi” services, but failed due to his unfamiliarity with the roads.

励志人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励志生 成才教育 环境问题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高校受资助群体的成才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保证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不被歧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

一、高校励志生的内涵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却比较淡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生”这一称谓含有的歧视性。因此,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为“贫困生”正名,贫困只是其自然属性,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本身的励志行为几乎没有被体现。高校励志生,也就是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的更为人性化和中性化的称呼。

要明确励志生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励志生和贫困生的区别。贫困学生是指接受财物帮助的学生,从专业术语角度看贫困生与励志生的区别在于励志生的涵盖范围大,贫困生的涵盖范围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贫困生包含在励志生中;从人文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励志生更具有人性化与客观性,而贫困生带有歧视性。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励志生是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缺陷,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劳俭朴和独立自强,借由社会、学校、家庭等予以物质和精神帮助的学生,是对现有“贫困生”更人性化、更公平、更科学的称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环境分析

作为外在条件,外部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高校中的励志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成才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校励志生的成才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有效地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影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故本文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宏观社会环境分析

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实质是人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同步推进。社会发展是前提和保障,当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时,高校励志生的成才得以顺利推进,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失衡都将使高校励志生成才遭遇困境。

1.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从宏观上,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力水平实现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物质水平能否提供满足高校励志生成长的基本要求。励志生给人们的印象一般就是家庭条件困难,在学校基本的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基本物质资料的匮乏无疑削弱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并进一步影响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那些励志生加大经济困难压力。

2.政治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从宏观上表现为通过社会政治设施、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等作用于高校励志生。

3.文化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所谓社会文化环境,这里主要侧重于由观念形态的文化构成的影响个体成长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它运用特定的价值体系影响高校励志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规范,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精神“濡化”。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文化资本传递的不对等等消极因素使高校励志生在成才过程中遭遇“心灵贫困”。这就扩大了其成才教育的范围,从单纯的文化教育到不可或缺的心理辅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中的校园环境分析

校@环境是高校励志生成长的正式场所,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励志生施加影响,同时架起了政府、社会与高校励志生之间的桥梁。如果说社会环境优化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宏观支持体系,学校环境优化则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支持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希望工程”。

1.优化校园资助体系与制度

高校助学体系是高校励志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为主导,整合个人和社会的救助体系,是为高校励志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创新奖学金评定制度。学校应在公平、公开基础之上,把奖学金向高校励志生倾斜。例如从支持和保护高校励志生的角度,设立励志生奖学金项目或励志生资助专项基金,在励志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

其次,引导高校励志生把勤工助学与成才、社会支持与社会回报相结合。建立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对勤工助学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专门建立励志生档案,对励志生的特长、专业、技能、求职意向等相关资料存档备案,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二是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范围、上岗培训、时间需求、审批程序等进行统一管理,既有效保障高校励志生的合法权利,又能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化,在高校励志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信誉。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对于励志生除了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外,还应着重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物质扶贫解一时之困,精神“扶志”才能解一生之困。

首先,在全体学生中实施学风教育,把学生的关注重心从“享受”、“时尚”等不良倾向转移到学业上,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如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科技创新等,通过学风建设带动班风和校风,由内向外地为高校贫困生成长营造立志成才的学习氛围。

其次,以柔性管理为载体,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励志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具有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特殊的生活体验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更多地比常人看重人性中的自尊。如果忽视高校励志生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师生的善意帮助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并保护高校励志生的隐私权,高校励志生的资助方式应采取隐性化的途径,在为高校励志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之时,减少他们因被贴上“贫困”标签而形成的“被施舍”心理。

3.健全社团组织和心理干预

学校应鼓励高校励志生积极参加社团组织,使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引导高校励志生成立一些社团组织。在这些社团中,他们因共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形成特殊的群体,有利于他们在相互交流和鼓励中释放心理压力,而集体归宿感可以缓解他们自卑、孤独等负性体验。

学校尤其是教育者应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救助,预防他们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于高校励志生强烈的敏感和自尊心,首要前提是教育者必须充分体现出真诚和平等,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次,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调适能力,激发他们在逆境中成才的勇气和信心;最后,在教育方式上,报告会、座谈会、榜样教育等方式较为有效,既能减少高校励志生的自卑感,又能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组织专业教师对高校励志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微观人际关系环境分析

校园人际环境与一般社会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比,自身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微观人际环境对励志生成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

1.高校励志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对加强校园人际环境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任课教师,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对励志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帮助高校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理想,不再局限于自身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

2.对高校励志生宿舍环境的提升

首先,加强以宿舍美化为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之中,帮助同学确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精神L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合格人才。树立典型,建立自我激励机制。

3.高校励志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大学生是校园人际环境优化的最终主体和实践者,校园人际环境的优化最终还要靠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是提高人际环境质量、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重要途径。

社会经济环境一方面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制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社会政治环境为校园各项制度的形成提供保障和参考;而文化环境对校园主流文化氛围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除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作出贡献外,校园内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氛围同时也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凤琴.高校贫困生成才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17).

励志人物范文第4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45

摘 要: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深怀理想,志愿活动就是他们情感、理想的表达方式。在志愿活动中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服务热情,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然而,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还不够成熟,在很多地方还存在提升的空间。本文将以此为重点来展开分析和探讨,找到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

1 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性

1.1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胸怀理想,追求个人内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因此他们对于志愿活动有着较大的热情。他们参加志愿活动是自愿选择的行为,不图物质回报,更加注重精神的收获,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去。

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志愿活动并不是那么轻松,中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克服。

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他们的志气,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初衷,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因此说,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热情,实现志愿活动的顺利完成。

1.2 是系统化、科学化的保障机制

激励机制不仅仅作为一种方式而存在,同时更是系统化、科学化的保障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活动来说,整个志愿活动都是一个项目,要想顺利实现项目的完成,就应该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保障机制,使其贯穿在这个活动中去,为活动的完成提供保障。激励机制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它包括人员工作的分配、奖励制度、培训、合作、环境条件等,如果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拖延工作时间,造成团队内部混乱等现象,不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 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激励体制不完善,缺少制度保障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少制度保障是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较大问题。由于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需求,导致激励不足。尽管在广东省已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协会和服务总队、服务队、服务站(中心) 组成的志愿服务网络,但是由于在起步阶段,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同时,志愿者活动以自发自愿为前提,但缺少相关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保障他们的权利。

这样的志愿活动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比如目标不够明确,时间拖延现象比较严重,在志愿活动中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解决等,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很不公平的。

2.2 定位不准确,忽视大学生内在价值追求

目前广东全省共有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36个,志愿服务队28771个,服务站(中心)7000多个,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去。志愿团队的庞大和服务人员的增加,容易造成服务工作部署不周到、岗位细分不准确等问题。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工作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定位不准确,忽视了大学生内在价值的追求。大多志愿者活动过多关注工作形式、流于表面内容,忽视了本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目的不是获得各种奖励,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但是,在很多时候,相关的管理者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内在价值的追求,比如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希望在志愿活动中得到什么?他们更适合此活动中的哪些工作?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重视。

2.3 激励方式偏颇,物质精神不均衡

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激励方式偏颇,物质精神不够均衡。一般来说,大学生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也需要物质方面作为辅助。有的管理者只关注到了物质激励,通常给予奖章、奖金等简单形式的比较多,无法满足大学生志愿者成长和被认同的心理需求;而有的则过分强调精神方面,完完全全忽视了给予大学生一部分的物质奖励。这种比较偏颇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工作热情,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3 如何实现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3.1 合理规划并完善激励机制

3.1.1 实现激励机制的系统化

合理的激励规划是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系统的宣传激励机制、明确未来规划要点、加强志愿精神的传承一系列的措施,旨在建设出一支经验丰富、长期服务的志愿者团队。要想推动大学生志愿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合理规划,形成比较完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这对于保障大学生顺利参加志愿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志愿活动的总体规划、计划进度、合作方式、后勤支援、奖励制度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实现系统化,这样的志愿团队必将会是一支干练、备受欢迎的团队,同时大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提高管理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1.2 提倡法制化激励

实现法制化激励机制也是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参加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愿行为,几乎没有来自外在的保障。因此,激励合理的法制制度能有效保障志愿者基本权利的行使。只有把志愿者激励政策法制化,真正的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去,才能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如此一来,大学生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中才能够有较强的归属感,在参加具体的活动的时候,才不会过多地担心意外状况的发生。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重视,制定并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校规,以此来保证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和权利,为他们的志愿活动提供双保险。

3.2 授权学生服务项目,实现大学生价值追求

在大学生志愿活动中,通过授权学生服务项目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合理地激励,能够提升他们的服务积极性。通过项目的授权,能够让学生深入参与到活动项目过程中去,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同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管理才能,对他们来说有很多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制定相关的计划进度、物资配备、人员数量等,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够实现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多开展社会志愿活动,将活动授权给学生,借此机会来锻炼他们的能力。社会也应该多给学生机会,可以先指导他们,然后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在项目的管理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授权学生服务项目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体现,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参与进去,了解和把握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成熟。

3.3 完善激励方式,实现均衡激励

3.3.1 实现多元化的激励方式

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要想收获成功,就要实现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对志愿者活动提供动力和支持。比如责任感激励——将志愿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乐于奉献,追求个人价值;组织文化激励——塑造以人为本、乐于奉献的团队文化,使大学生融入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这样能增加志愿工作对他们的感染力;考评绩效激励——对志愿者工作制定严格的考评标准,依据这些标准来确定最后的奖励状况,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工作效率。总之,要根据志愿团队的状况来合理地确定激励方式,不断促进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

3.3.2 在激励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是志愿者活动的核心精神,志愿活动本身就彰显着人文主义关怀。因此,要将情感关怀、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在激励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在无形中激发志愿者,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因此,相关的组织单位坦诚的关心是大学生的真正需求,时时刻刻对志愿者情绪和心态的关注,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同时,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也能够影响他们,让他们将这种精神传达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不断地奉献自己、成就自我。因此,人文主义精神是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只有强化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视,才能够将整个团队结合起来,塑造强劲的团队软实力。

4 结语

大学生志愿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激励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实现个人成长的突破。针对目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诸如激励体制不完善,缺少制度保障;定位不准确,忽视大学生内在价值追求;激励方式偏颇,物质精神不均衡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改革,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并完善激励机制;授权学生服务项目,实现大学生价值追求;完善激励方式,实现均衡激励等方式来实现,只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艳红,白海霞.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01).

[2]苏红.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

励志人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 应急救援志愿者 激励需求因素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地球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日本海啸、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志愿者组织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但由于我国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管理不当尤其是激励失调,造成志愿者的志愿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妨碍了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要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必须追本溯源识别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可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是指其时间、精力、技能、经验奉献给组织或团体,而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的公民。因此,志愿者具有自愿提供服务、没有经济报酬的特征,即包括以下两方面内涵:其行为既包含不受任何强制的自愿行为,同时也包含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为培训志愿者所投入的资金以及必要的费用少于志愿者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1997)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罗德・孔茨(1988)认为:“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殷小川和田惠芬(2006)认为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包括:成就需要动机,社会归属动机,权力需要动机,自我成长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彭秀清(2010)认为,志愿者的需求包括奉献、自我实现、求知、社交、归属五个方面。对志愿者激励问题的研究。彭秀清(2010)认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激励缺失主要是由于政府干预多,经费筹集困难,志愿者管理体制不顺,公民志愿意识淡薄,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从而从非营利组织内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角度构建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张燕红(2009)从建立组织共同目标和愿望角度,提出了志愿者教育培训制度、社会荣誉制度、社会回报制度、政府支持以及完善法制环境等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建议。张向群(2007)从心理需求角度对志愿者的激励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不同心理需求志愿者的效用函数,并结合志愿者激励方法和手段的指标体系,分析和探讨了志愿者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方法。以上研究都是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角度进行一般性的总结与研究,而较少涉及某一类志愿者,如应急救援志愿者。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总结了志愿者18项激励需求因素: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奖励机制、工作绩效评估、媒体关注宣传、法律法规权利、工作认可尊重、单位领导肯定、才能知识发挥、亲朋好友支持、精神荣誉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知识技能培训、自身潜能挖掘、结交社会朋友、为考研考公务员提供优势、获得经验阅历、增长知识才干、获得物资奖励。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包括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三个维度

H2:应急救援志愿者最偏好人身安全保障、自身潜能挖掘、绩效评价反馈和工作成绩认可激励需求因素

H3: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不同激励需求因素变量存在显著性偏好差异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⑴问卷设计。笔者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工作,借鉴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武汉地区的高校内,对有志愿经验的志愿者进行了小样本的预调查和访谈,获得了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由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职务四个变量;第二部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激励需求因素指标体系,变量由原来的18个修正为11个,划分为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四个维度。具体情况见(表1)。⑵调查对象与方法。在正式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武汉武昌、江汉、汉阳、青山四个城区有应急救援志愿经历的志愿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调查的方式,用李克特五点法调查了志愿者对不同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6份,回收248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为82.26%。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志愿者占57.8%,女性志愿者占42.2%;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占48.5%,25-35岁之间的占27.5%,36-35岁之间的占16.7%,46岁及以上的占7.4%;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占3.4%,专科学历的占15.7%,本科学历的占40.2%,硕士学历的占31.4%,博士及以上的占9.3%;大专院校学生占40.7%,教师占3.9%,医生占11.8%,心理咨询师占2.9%,企业员工占17.6%,公务员占21.6%,其他占1.5%。

(三)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运用均值分析来描述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个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然后用子总体均值分析描述了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11个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问卷的信度是考查问卷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a系数)来分析信度。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一般认为Cronbach a系数越接近1越好,0.7 以上可以接受。效度分析反映的是测量结果和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效度分为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本研究采用结构效度,它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量值之间的对应程度。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文对激励需求因素量表的11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均值分析来描述应急救援志愿者的11个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然后用子总体均值分析描述了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1)均值分析。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可得,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偏好排在第一位的是人身安全保障(均值最高4.43),其余依次是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07),绩效评价认可(均值4.06),工作成绩认可(均值3.97),提技能增阅历(均值3.94),亲朋好友赞赏(均值3.84),媒体宣传关注(均值3.82),获得精神荣誉(均值3.57),结交社会朋友(均值3.32),衣食住行保障(均值3.18),物质资源保障(均值2.80)。这说明志愿者在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由于应急救援工作存在诸多危险,因此志愿者第一考虑的是人身安全保障,而且由于参加工作的志愿者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并不强烈,从而影响整体激励需求因素排序,因此排在最后一位。(2)不同工作职务的需求均值分析。本研究以“工作职务”这一统计变量为分类基础,对不同工作职务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得,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相激励需求因素的评分基本上都处于2.5以上,大部分都在3.5以上。由于量表采用的是1-5分顺序表,这说明11项激励需求因素对志愿者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对学生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人身安全保障(均值4.98),衣食住行保障(均值4.48),获得精神荣誉(均值4.40),物质资源保障(均值4.28);对教师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绩效评价认可(均值4.88),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25),人身安全保障(均值4.00);对医生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绩效评价认可(均值4.66),用知识挖潜能(4.33),工作成绩认可(4.08);对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是工作成绩认可(4.50),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33),人身安全保障(4.33);对企业员工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绩效评价认可(4.25),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19),工作成绩认可(4.03);对公务员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30),绩效评价认可(4.20),人身安全保障(4.00)。

(二)激励需求因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激励需求因素变量的信度分析Cronbach a系数为0.725,激励需求因素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对数据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以验证样本数据做因子分析,一般认为 KMO 值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适合;0.7一般。问卷量表KMO值为0.904非常适合,显著性为0.00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激励需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激励需求因素量表的11个项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为11项激励需求因素被萃取为3大主成分,每个主成分涵盖了载荷大于0.5的不同因子变量(因子负荷不小于0.5就可以被萃取出来),而且这三大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因此可以被保留下来,3大主成分累积解释了数据中65.47%的变异量,如(表4)所示。根据变量涵义,本研究将3大主成分分别命名为“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主成分F1,生理安全需要,这一主成分包括人身安全保障、物质资源保障和衣食住行需要等3个激励需求因素项目,这3个项目对这一主成分的解释力都很强,因子载荷都在0.9以上;主成分F2,社会尊重需要,这一主成分包括结交社会朋友、获得精神荣誉、媒体宣传关注、亲朋好友赞赏以及工作成绩认可5个激励需求因素项目;主成分F3,自我成长需要,这一主成分包括用知识挖潜能,绩效评价认可,提技能增阅历3个激励需求因素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用均值分析比较了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由于应急救援固有的危险,志愿者一致偏好人身安全保障,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很强烈。这也佐证了假设2。在子总体均值分析中,比较了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程度,学生,教师,医生,心理咨询师,企业员工,公务员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均值分析表明,由于各自职务的不同,对每种激励需求因素的需求程度也存在差异,这佐证了假设3。在激励需求因素量表主成分分析中,11项激励需求因素被萃取为3大主成分,根据变量的涵义分别命名为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这佐证了假设1。

(二)建议 本研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建议。⑴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适当的物质激励,对志愿者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津贴补助,报销活动相关的费用如车费、通信费以及提供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的生活费用等;目标激励,将应急救援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强调应急救援价值和使命感对志愿者的激励;工作激励,给志愿者分配与其基本情况相符合的工作能够让他们对工作产生一种乐趣,能够施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等手段,使志愿者保持对志愿活动的新鲜感;精神激励,领导去救援现场看望志愿者,加强了沟通和信任,也是对志愿者的尊重。⑵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青年志愿者期望获得“人身安全保障”。如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维护治安等,志愿者有时所面临的危险是极其严重的,不是个人能承担的,只能由国家和社会来分担,提供法定的社会保障。对一些从事特殊志愿服务的人员,应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险,一旦志愿者的生命、健康、财产等受到损害后,能获得必要的补偿或赔偿,达到切实保障志愿者各项权益的目的。这需要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制订各种政策,才能通过志愿者的激励制度化使活动可持续发展。⑶培育和弘扬志愿文化。在突发重大事件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志愿文化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做好志愿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一方面通过媒体对志愿文化的宣传,普及志愿理念,引起社会对志愿者参与的重视和关注,吸引更多人从事志愿活动;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力量监督志愿者活动,增加志愿组织的透明度,提升志愿组织的公信力,提高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可度。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聚焦了全民的关注,传达出对生命的关切,短时间内迅速营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氛围,对整合社会资源和传递志愿服务起到了关键作用。⑷及时有效的评估反馈。志愿者绩效考评应从志愿者的德、勤、能、绩等方面入手,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考评志愿者的活动绩效,并及时反馈和肯定,从而推动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考评的结果不能由管理者擅自确定,也不能过分强调管理者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而是由管理者和志愿者代表以合理的权重共同参与确定。在志愿服务活动完成后,志愿服务组织需要及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认可和鼓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奖励、发匾、颁证、纪念别针以及举行表彰宴会等形式的正式认可,也可以使志愿者加入到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中,通过给予志愿者一定权利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激励志愿者行为的持续性。⑸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学生志愿者占样本的57.8%,是志愿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对物质资源的需求较为强烈。政府应是应急救助志愿者开展服务的资金提供者和物质支持者。这方面内容包括:财政拨款和补贴;政府作为第三方为服务付费,促使志愿者组织提高服务能力以期获得第三方支付;除了增加直接拨款外,还可以采取减免税、允许志愿组织从事赢利活动、允许志愿组织直接向社会募捐等政策调整的方式来缓解志愿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解囊支持志愿者的公益活动,从社会上积累资源;适当运用赞助资源,补充后勤保障。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各慈善机构的鼎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志愿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⑹职业生涯发展激励。志愿者不仅仅希望能够为灾区人民提供服务,而且希望不断掌握服务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更希望通过服务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和心理得到改变,能力得到发展,阅历得到增加。加强志愿服务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在不可遇见的大灾难面前,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学习自我心理调试知识,加强应急救援演练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培训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一激励需求。将志愿者的服务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连,对于表现优异、服务质量高的志愿者,可以在赛事结束后直接配置和选拔到相关的部门或单位。可以考虑把志愿者行动纳入学习和工作范围,建立参与志愿行动与就业优先推荐制度,使志愿服务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能更好地推动志愿工作的开展。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1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燕红:《志愿精神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方式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