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治理

盐碱地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旗农场;盐碱地治理;一连;排碱渠工程

1农三师红旗农场盐碱地概况

1.1红旗农场概况

农三师红旗农场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东面23-24公里处,地处布谷孜河下游冲积平原上。农场始建于1958年,经过四十余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农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农场。但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多年无资金积累,农场经济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农场。场区南面与阿图什市格达良乡接壤,北抵乌喀公路、南疆铁路,西邻阿图什市托卡依水库,东靠格达良乡桥克其大队。全场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3-7公里,土地总面积86.7平方公里,合18万亩,其中可垦面积8.5万亩,规划灌溉面积3.45万亩。

1.2红旗农场盐碱地概况

红旗农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场区的耕地也是沿国道314线呈狭长条形布置,位于较高地带。由于场内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部分耕地的排水渠只是将目前耕地的碱水排到下游弃耕地、荒地中。阿图什县格大良乡的引水干渠的修建,阻止了碱水向下排泄,使得碱水下渗,增大了土壤母质盐碱含量,土壤次生盐碱化较为普遍,并有上延的趋势,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下游耕地的种植,也威胁到上游的耕地。针对以上问题,场领导非常重视,但是由于资金短缺,至今尚未形成健全的场内排水系统。

根据农三师统计资料,1966年,红旗农场的耕地面积最大,灌溉面积为2.5万亩,耕地面积为2.0万亩,农业灌溉水源为托克拉克水库库水。因托克拉克水库上游阿图什县阿湖乡有一股盐碱水排入库区内,雨洪携带山体盐碱进入库区,使其水质变差,矿化度在3%左右,当时只能勉强灌溉农田。加之灌区内排水渠系不配套,致使场内土壤中盐碱日积月累,土壤次生盐碱化日益严重,受盐碱的危害,弃耕地数量逐年增加。到1994年,红旗农场的耕地面积已经萎缩到1.5万亩左右。

1.3红旗农场盐渍土分析

经沿线调查取土样分析,易溶盐含量为2912-5282mg/kg,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标准,含盐量超过0.3%,判定部分为盐渍土,详见《新疆水环境监测中心喀什分中心测试结果报告》。

本区场地环境类别为II类,盐渍土的S042-含量为451-2498mg/kg,对砼最高腐蚀等级为弱腐蚀;Mg2+含量3-252mg/kg,全盐量为880-6000 mg/kg,含量大于0.5%,属盐渍土。

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工程建设是项目区农业生产的需要

由于红旗农场灌区内排水渠系不完善,造成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得耕种后土壤次生盐碱化日益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受盐碱的危害,弃耕地数量逐年增加,已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及作物单产的提高。因此,解决盐碱危害问题成为实现农场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2.2工程建设是改良灌区土壤,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党中央提出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已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西部各省都将分步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使现有耕地充分的发挥其效益,保证灌区农业经济继续快速、稳定的向前发展,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灌区排水工程首先能有效降低地下水位,使灌排有机的结合,通过排水、洗盐、压碱等改良措施减少盐碱对作物生长的侵害,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其次是通过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实现田间作物,齐苗、苗壮达到提高作物单产的目的。

2.3工程建设是稳定边疆,屯垦戍边事业的需要

通过农场灌排工程的实施,可改善灌溉面积,改善盐碱对农田的危害,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职工收入,使项目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更加稳定,从而促进农三师各民族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对南疆的稳定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3红旗农场盐碱治理的措施

3.1已完成的盐碱治理措施

农场地形起伏较大,土层岩性变化不大,岩性分布比较均一,自然地面以下-3.5米以上土层均为粉土层(砂壤土),局部夹有薄层粉质粘土和粘土层,多呈透镜体出现,较稳定,厚度为5—7厘米,在局部地段出现的地下水属上层滞水。由于灌区内排水渠系不配套,致使土壤中盐碱日积月累,土壤次生盐碱化日益严重。因此项目区只要找到排碱出路,挖好各级排碱渠系,就可以降低地下水位,达到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避免土壤返盐现象发生,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2007年,红旗农场通过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疏通了原有干排8.5 km,新开挖干排7.3km,将红旗农场干排末端投入了格达良乡支排,红旗农场的排水出路得到了解决,为今后红旗农场盐碱地治理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场内在2000-2010年期间,在场内主要作物棉花,葡萄等均实施了膜下滴灌、涌泉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将原来大水漫灌改变为局部灌溉,既节约为灌溉用水量,又大幅提高了作物产量,同时,对降低灌区地下水位,减少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红旗农场农田盐碱问题,根据红旗农场灌排规划,农场拟在红旗农场骨干连队一连新建各级排水渠系,以提高项目区排水排盐能力,改善农场的农业生产条件,使土地得以尽早发挥效益。

3.2本次工程采取的盐碱治理措施

在红旗农场一连新建支排7.95km,控制灌溉面积0.37万亩,设计流量0.2m3/s;新建斗排3 km,设计流量0.04m3/s;新建农排20.04 km,设计流量0.006m3/s。

为方便灌溉管理,在项目区内支排配套建筑物单孔圆管涵(D=1000mm,管长=6m/孔)共5座;农排末端穿机耕道处修建单孔圆管涵(D=500mm,管长=4m/孔)共24座。

4工程建设对农场盐碱地整治的效果

4.1提高农场土壤环境质量

工程实施后,将使一连灌区内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有效抑制渠道沿线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改善土壤条件,使作物的土壤环境总体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预计,排水干渠新建后,可以使农场一连盐碱地耕地1.0m厚土层内全盐量下降到0.4%以下,从而使农场的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土壤肥力得到提高,从而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扩大耕作面积,项目完工后可收复弃耕地3860亩。

4.2改善农场生产条件,增加农场收入,促进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工程实施后,将改善灌区灌溉条件,可使场内小麦、玉米、果林、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单产量从工程建设前的Okg/亩,增加至300 kg/亩、350 kg/亩、500 kg/亩和225 kg/亩,如果按照影子价格0.95元/kg、0.85元/kg、1元/kg和3元/kg计算的话,可增加农场收入总计230.92万元。从而极大地提高农场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带动整个垦区经济发展。

4.3防风固沙,打造人工绿洲,改善农场生态环境

项目实施后,原有因盐碱危害导致弃耕的土地可以收复,使原先的人工绿洲生态系统得以加强,增加了绿色植物的覆盖度,既改变了自然景观、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同时改善了团场小区气候,保护和调节了生态平衡。

4.4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农场凝聚力

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区域内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团场职工收入的提高以及对红旗农场综合实力的增强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盐碱地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盐碱地 综合治理技术 对比试验

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尤其镇赉县,新增100万亩稻田土壤有85%属于中、重度盐碱,pH值在8.5以上。目前盐碱地治理方法很多,但各有优缺点,为了能够筛选出对盐碱地治理效果明显,适宜在镇赉县大面积推广的应用技术,特进行本试验。

1.内容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选在镇赉县五棵树镇徐家子村西侧,试验田面积5ha,试验地前一年种植水稻,平均亩产量为120kg,试验地土壤盐份电导率为0.95,pH值为10以上,有机质含量 1.02%,全氮含量 108mg/kg,磷含量为2.8 mg/kg,钾含量为193 mg/kg。

1.2 供试材料及前期处理 供试水稻品种为长白9号、乡村678(长粒)、丰选3号,4月18日播种,5月25日插秧,每ha施农家肥60m3。土壤处理方法:压沙处理、大明正光土壤生物调节剂处理、禾康化学改良剂处理、糠醛渣、脱硫石膏废渣、硫酸、百成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正常栽培方法(ck)等11种处理方法。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试验设计 大区试验采用条田对比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占地面积0.4~0.5ha。

1.3.2 试验处理 处理1(压沙土):每ha施农家肥60m3 +压沙用量100 m3+复合肥每ha(N15:P25:K8)300kg+33%硫酸钾150 kg +硫酸锌30 kg +硫铵500 kg(试验面积0.5ha);处理2(施用有机肥):每ha施农家肥60m3 +大明正光土壤生物调节剂处理3(试验面积0.5ha);处理3(施用土壤改良剂禾康生物液):每ha施农家肥60m3 +禾康生物液25瓶。(试验面积0.5ha);处理4(糠醛渣):每ha施农家肥60m3 +糠醛渣50 m3(试验面积0.5ha);处理5(施用脱硫石膏废渣):每ha施农家肥60 m3+脱硫石膏副产品10t(试验面积0.4ha),生产投入处理1;处理6(施用硫酸):每ha施农家肥60 m3+硫酸250 kg(试验面积0.4ha);处理7(盛之丰有机肥):每ha施入盛之丰有机肥3750 kg +硫酸250 kg(试验面积0.4ha);处理8(百成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套技术):每ha施入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800 kg +硫酸250 kg,(试验面积0.4ha);处理9(明实有机肥):每ha施入明实有机肥 2500 kg。(试验面积0.4ha);处理10(施倍得有机肥):每ha施入施倍得有机肥2000 kg。(试验面积0.4ha);处理11(ck:当地正常栽培方法):每ha施农家肥60 m3 +复合肥每ha(N15、P25、K8)300 kg +33%硫酸钾150 kg+硫酸锌30 kg +硫铵500 kg(试验面积0.5ha)。

1.3.3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取5穴,取全部植株进行考种。每个处理取代表性3点,每点5m进行收获实脱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 处理前土壤pH值为10,11种处理后pH值平均下降1.20,百成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套技术对pH值影响效果最好,下降了2.50;其次是压沙处理,pH值下降了1.76;ck只下降了0.1。

2.2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各处理中对水稻分蘖最好的是百成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套技术,平均分蘖18.5/穴;其次是盛之丰有机肥,平均分蘖16.6/穴;效果最差的是糠醛渣,平均分蘖仅8.5/穴,有操作不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试验;明实有机肥处理及施倍得有机肥处理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ck试验失败。

2.3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期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期表现最明显的是百成和余良配套技术,抽穗期和成熟期较ck分别提早7天和10天,其他处理效果基本相同。

2.4室内考种及测产情况分析 百成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套技术使水稻穗数平均18.5/穴、粒数112.1粒/穗、结实率90.2%、实际产量表现最好433.3kg/亩;其次是盛之丰有机肥、压沙处理、工业脱硫石膏和土壤生物调解剂。

2.5产值及效益分析 水稻价格按2.00元/kg计算,各项成本投入包括水稻正常生产投入、水费、改良剂处理投入。压沙、工业脱硫石膏每亩投入最多分别是1025元/亩和953元/亩,效益最低分别是633元/亩和595元/亩;百成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配套技术投入最少204元/亩,效益最好383元/亩;其他处理投入效益基本相同。

盐碱地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盐碱土综合治理;土方填垫;暗管排水;滨海新区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38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渤海湾畔,东经117°20′~118°00′、北纬38°40′~39°00′,包括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3个功能区和原塘沽、汉沽、大港3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1]。滨海新区规划总面积2 270 km2,其中盐碱土面积1 958.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3%。由于土壤严重盐渍化,区域自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天津滨海新区已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目标是把滨海新区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成为服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了实现滨海新区建设目标,必须对盐碱土进行生态治理。

盐碱土的综合治理包括工程、物理、化学、生物改良等技术和方法[2]。一些盐碱地区根据区域特点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盐碱土综合治理措施,如“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模式[3], “三系统”治理模式[4],“基塘系统”模式[5],“井灌井排、井渠结合”模式[6]等。笔者在分析滨海新区自然条件与土壤盐碱化关系基础上,对该区域盐碱土生态治理的合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1 天津滨海新区自然条件与土壤盐碱化

1.1 地形地貌

天津滨海新区地形地貌主要是海积低平原和海积冲积低平原类型[7]。海积低平原沿东部滨海地带呈条带状分布,宽度不等,地面高程1~3 m,地势低平,微倾向海面,坡降约1/10 000;低平原上有较多的盐滩、盐水沼泽和湿地景观。海积冲积低平原由近代海侵层和河流冲积而成,地面高程小于5 m;平原上有较多泻湖、洼淀、湿地、残留故道,较大的洼地有东七里海、团泊洼等。近些年,为了增加发展空间,海堤不断向外(海)推进,部分海涂或浅滩变为永久性陆地。

天津滨海新区自然地势低平,地表、地下径流不畅,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程度,也增加了土壤脱盐治理难度[8]。一般离海越近,地势越低,土壤盐碱化程度越重;离海越远,地势相对较高,土壤盐碱化程度也相对较轻。

1.2 气候条件

滨海新区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9]。气候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春季太阳辐射强,空气干燥,多风少雨;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秋季气温下降快,以晴为主,冷暖适中;冬季以晴为主,雨雪稀少,气候寒冷干燥,大地封冻。全年日照时数2 470.9~2 768.9 h,年平均气温11.4~12.9 ℃,年降水量522.0~663.4 mm,年蒸发量1 558.7~2 070.2 mm。

随季节性气候变化,土壤剖面盐分运动也发生变化[10]。春季水分蒸发强烈,盐分强烈积聚;初夏蒸发量和降水量接近,盐分相对稳定;雨季(7、8月)降水淋洗,盐分下移;秋季蒸发量较大,盐分略有上升;冬季表层土冻结,盐分基本稳定。

1.3 水文地质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地下水位埋深1~3 m , 近海和南部区域多在1 m左右,高于地下水位临界深度。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3~10 g·L-1之间,最大达30 g·L-1左右。水化学类型为Cl-Na 型、局部为Cl-Na/Mg、Cl-HCO3-Na/Mg 型。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以及海水侧渗补给,而蒸发是其唯一有效排泄渠道。

天津滨海新区地下水位埋深浅、矿化度较高,是土壤盐渍化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0],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 m 时,土壤的盐渍化程度随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呈近乎直线上升,土壤中盐的积聚增长较快。地下水位埋深在1~1.5 m 时,蒸发作用相对减弱,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与地下水矿化度呈曲线关系,盐量积聚增长相对缓慢。

1.4 土壤条件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类型主要是滨海盐土和盐化潮土[11]。滨海盐土发育于海积成土母质,在成土过程之前和成土过程中,受海水浸渍而积盐,是土壤盐渍化主要成因。滨海盐土不仅表层含盐量高,心底土含盐量也高,有时底土含盐量还高于表层土壤,盐分以氯化钠为主,约占全盐量的80%左右。土壤质地与成土母质来源相关,主要有粘土、粉砂粘壤土和粉砂壤土。

盐化潮土主要分布在海积冲积平原的洼地及其边缘地带,是由各种类型潮土逐步积盐演化而成。盐化潮土含盐量变化较大,呈现季节性积盐与脱盐,盐分组成北部多以重碳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重碳酸盐为主,南部以硫酸盐-氯化物或氯化物-硫酸盐为主。

2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综合治理模式

3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综合治理主要技术措施

3.1 工程技术措施

3.1.1 土方填垫 土方工程措施抬高地面高程,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是地势低平地区盐碱土治理的重要措施。农林业上常采用筑台条田(地)的方法来抬高微地形。天津滨海新区地势低洼,为了城市的安全,开发建设前一般对地面进行整体填垫抬升,地面标高抬升到大沽高程4.5 m左右,相应的地下水位相对降低到2.0 m左右,这为盐碱土有效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滨海新区地表填垫土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河口、海底(航道疏浚等)抽泥水吹填低洼地,再采用真空预压分离泥和水并排走水[12];二是用工程废土、废渣,挖养殖池、水库的杂土填垫洼地。

3.1.2 给排水措施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建立有效的给排水系统是重盐碱土治理的核心。盐碱土治理排水方式有明沟排水、竖井排水、暗管排水等。暗管排水技术不占用土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排水排盐效果好,非常适合城市环境和符合城市建设的需要。滨海新区盐碱土生态治理采用了二级暗管排盐系统(图2),支排盐管(吸水管)把地下水或淋洗下渗水汇集到主排盐管(集水管),主排盐管连通市政管网把收集的水排到城市雨水管网。

暗管埋深、间距是暗管排水技术的关键参数,决定着暗管排水排盐效果和施工成本。研究人员针对区域自然条件、园林植物特性和市政排水条件,通过反复试验和实践,提出了“允许深度”理论[13],依据该理论结合实践经验确定适宜的暗管排水排盐关键参数(表1)。“允许深度”是指在土壤积盐时期允许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层土壤短时期内出现积盐,但不影响植物生长,经过人工或自然淋洗能较快脱盐,周年盐分基本稳定的地下水埋深。暗管外包滤料是暗管排水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滨海新区暗管外包滤料主要采用碎石屑、砂子,成本较高。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暗管排水外包滤料。滨海新区采用暗管排水技术治理盐碱土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暗管排水工程运行稳定,排水排盐效果明显[14]。

3.2 物理化学措施

天津滨海新区土壤成土时间短,紧实板结,通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大多为K×10-5~K×10-6 cm·s-1。为了提高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减少改良时间,采取了掺拌炉渣、河砂 、液态渣、山皮砂等物质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其中土壤与河砂的掺拌比例一般在4∶1(体积比)左右。此外,为了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酸碱度、防止土壤脱盐碱化,在盐碱良中普遍施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磷石膏或脱硫石膏,石膏施用量一般在5 000 kg·hm-2左右。

3.3 农业措施

滨海新区盐碱土治理采用的农业措施主要有深翻晒垡、施肥整地、置换客土等。深翻晒垡打乱了土壤的层次结构,特别是打破河、海泥吹填土分层沉积形成的夹粘层等阻隔层,保证土壤水分运动通畅;深翻晒垡也增加了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渗透性能。“肥能吃盐,肥能吃碱”,施有机肥是盐碱良重要措施之一。滨海新区盐碱良主要施牛粪和盐碱土专用有机肥,牛粪施用量0.1~0.2 m3·m-2土地。

采用客土置换技术能快速改良绿化盐碱土,尽快发挥绿地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用作种植土的客土,其理化性状应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基本要求。为了增加客土来源,同时利用园林植物的耐盐性,滨海新区制定了绿化用客土最基本标准,即土壤全盐含量≤0.3%、pH≤8.5。实际上,滨海新区绿化建设利用的客土盐分含量普遍在0.25%~0.35%之间、pH值在7.5~9.0之间,属中度盐化土壤。客土回填深度与园林植物根系主要分布深度一致,一般栽植乔木的绿地客土回填深度为100 cm,花灌木绿地客土回填深度60 cm,纯草坪绿地客土回填深度30~40 cm。为了防止客土被原盐碱土“污染”,盐渍化程度加重,在原盐碱土与客土之间铺设了一层隔盐层。隔盐层切断土壤毛细管、阻止盐分离子向上迁移。隔盐层采用孔隙度大、渗水性强的材料,如炉渣、液态渣、砂石、有机肥料等,厚度10~20 cm。

3.4 生物措施

利用盐生植物治理盐碱土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开发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盐生植物资源较少。滨海新区盐碱土绿化栽植的盐生植物主要有柽柳(Tamarix juniperin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等。柽柳主要用做绿篱、景观树和行道树,白刺主要做地被植物。这些盐生植物能在含盐量较高的盐碱土上正常生长(表2),景观效果也较好。可见,观赏盐生植物资源的开发研究有很大发展空间。

种植绿肥植物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降低盐害。滨海新区在城市生态防护林网中套种紫花苜蓿、田菁等豆科植物。这些植物抗逆性较强,能在含盐量0.3%以上的盐碱土上生长。林下套种这些植物既美化环境,又改良了盐碱土壤。

栽植园林植物也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地表蒸发,降低地下水位,改良盐碱土。选择耐盐碱能力较强的园林植物作为“先锋植物”,然后逐步引入耐盐碱能力弱的园林植物,是盐碱土生态绿化的一条有效途径。适应滨海新区环境的耐盐碱能力较强的园林植物主要有白蜡属植物(Fraxinus)、杨属(Populus)、柳属(Salix)、国槐(Sophora japonica)、刺槐(Robinia pseudoaci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梅属(桃、杏等)(Prunus)、榆属(Ulmus)、杜梨(Pyrus betulaefolia)、枣树(Zizyphus jujuba)、火炬树(Rhus typhina)、海棠类(Malu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龙柏(Sabina chinensis cv. Globosa)、黑松(Pinus thunbergii)、油松(Pinus tabulaaeformis)、接骨木属(Sambucus)、忍冬属(Lonicer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蔷薇类(Rosa)、马蔺(Iris ensata)、萱草(Hemercollis fulva)、紫菀属(Aster)等。

4 结论

天津滨海新区采用的以“抬”为基础,以“排”为核心,辅以物理化学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的盐碱土综合治理模式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效果明显,这为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区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该项技术体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技术参数模糊不精确、技术体系实施成本较高、水土资源消耗较大。今后应继续完善盐碱土绿化生态治理技术体系,主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建立多目标(治理时间、治理成本等)暗管排水排盐关键参数决策模型,优化暗管排水设计,满足建设需求;因地制宜,把盐碱土生态治理与湿地构建结合,降低治理成本;开发观赏盐生植物资源,利用盐生植物治理盐碱土,丰富景观多样性,塑造区域特色;开发利用咸水、微咸水改良盐碱土,节约淡水资源。

参考文献:

[1] 毛建华,沈伟然.天津滨海新区土壤盐碱与污染状况及土地利用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4):15-17.

[2] 杨劲松.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土壤学报,2008,45(5):837-845.

[3] 韩霁昌,解建仓,朱记伟,等. 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 水利学报,2009 ,40 (3):372-377.

[4] 杨自辉,王继和,纪永福,等.干旱区盐渍化土地三系统治理技术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探究, 2001,19(4):92-96.

[5] 谷孝鸿,胡文英,李宽意. 基塘系统改良低洼盐碱地环境效应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0,20(5):569-573.

[6] 张克强,白成云,马宏斌,等. 大同盆地金沙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开发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36-141.

[7] 天津市土壤普查办公室. 天津土种志[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11.

[8] 李建华,刘仲奇.天津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策略[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6):1-5.

[9] 赵玉洁,宋国辉,徐明娥, 等. 天津滨海区50 年局地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 2004, 32(2): 86-89.

[10] 柴寿喜,杨宝珠,王晓燕, 等. 渤海湾西岸滨海盐渍土的盐渍化特征分析[J]. 岩土力学, 2008, 29(5): 1217-1221.

[11] 尹建道,吴春森,杨进军,等.天津市盐碱土面积考证及其动态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1):1-4.

[12] 闫澍旺,朱平,刘润.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的效果观测分析[J]. 水利学报,2004 ,35 (3):87-92.

盐碱地治理范文第4篇

西部治碱势在必行

吉林省是国家批准的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之一,国家和全省各方面非常关注并寄予了厚望。开展生态省建设、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前进。可以说,生态省建设内容繁多,任务艰巨,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步伐,突出工作重点和难点非常关键。根据全省生态环境的实际和《纲要》中4个生态经济区保护和发展重点的确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之一是西部生态经济区,而西部生态经济区治理的难点是土地盐碱化问题。盐碱地综合治理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经过省内专家的多次、反复论证,并经省政府领导同意,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即西部治碱工程全面展开。该生态经济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及所辖县(市、区)和四平市所属的双辽市共11个县(市、区)。该区域总面积5092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8%;盐碱地面积1453.5万亩,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村屯附近、泡沼周围和草原上。区内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既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盐碱地的广泛分布,严重影响了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年降雨量偏少,蒸发量大于降雨量3-4倍,外加人为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三化”趋势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沙尘暴的出现,也加剧了“三化”程度。长此下去,将逐步袭击中部乃至全省,甚至波及更大的范围。因此,综合治理西部盐碱地,恢复其生态环境已成为实施生态省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此,省政府从“十五”计划开始至2010年分两个阶段,逐步对西部生态经济区域进行综合性治理。第一期(“十五”计划期间)计划治理1000万亩,其中轻度91.05万亩,中度696.3 万亩,重度212.65万亩。治理目标是:盐碱化面积总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轻度植被恢复,50%变成优质资源;中度植被基本恢复,5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植被有所恢复。第二期(2006年-2010年)将治理453.5万亩重度盐碱地。力争使盐碱化面积基本消除,植被恢复。轻度在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变成优质资源;中度地区恢复植被,80%变成可利用资源;重度植被基本恢复,30%变成可利用资源。

发展草业经济 延长产业链

生态省建设就是通过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由政府关注和投入转为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投入,使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在可靠的、广泛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之上,由政府推进的道德层面的事业转化为全社会推动和参与的经济社会活动。今年的西部治碱工程,就是在发展草业经济,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把盐碱地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治理,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恢复利用,以此带动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省政府相关部门运用大产业思维,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高产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扶持壮大草业龙头企业,在牧草深加工、药用植物、保健品开发和产品销售以及养殖业上做文章,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力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产加销相结合,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草业经济发展格局,推动西部草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各地结合西部治碱工程建设,本着立草为业思想,开始深入探索发展草业经济和延长产业链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领导和农牧民普遍认识到,随着禁牧舍饲的发展,饲草可能出现暂时的短缺。但随着围栏封育效果的显现,碱地植被恢复较快、较好,在草原上打草喂牲畜比散养更有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草畜矛盾,既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又让遍体鳞伤的草原休养生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立草为业”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和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在牧草种植、加工这个产业发现了商机,纷纷参与投资改良盐碱地、建设草场,使草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草业基地逐步形成,为西部草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吉林省畜禽总公司、吉农草业、绿源草业、大农和宏日等几个草业公司已经形成一定生产加工规模。今后还将对龙头公司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此外,积极培植和扶持了新兴产业,特别是大集团、大公司的龙头企业,既可参与投资建设草场,改良盐碱地,也可在养殖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及销售上做文章,延长产业链。只要有利于盐碱地改造,有利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能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对全社会都有利的事都从各方面予以支持和鼓励。

整合科研力量 攻关盐碱地治理

多年来,吉林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和该区域的各级政府对西部生态经济区盐碱化治理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包括采取以稻治碱、种羊草、植银莓、种罗布麻和苜蓿、施用化学制剂等办法,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中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盐碱地治理工程是一项科技探索和科技成果综合运用的工程,需要加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力度,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由省国土规划研究室牵头,东北师大、中科院长春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省农科院共同参与,组成专家团队,在吉林省西部开展抗盐碱植物筛选、转基因植物与生态产业开发专项研究。该研究从本土优选耐盐碱植物,从中提取耐盐基因,进行现代生物转基因技术育种、抗盐碱性转基因体系及抗盐碱性品种选育,培育转基因抗盐碱植物,经过基因转化后使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能够大面积种植到盐碱地上,恢复植被,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土地盐碱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成功种植的耐碱植物进行深度开发,建立规模化的龙头加工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进入市场,带动农民种草治碱,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该研究成果的实现,对保证我省西部的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加快西部植被恢复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只要组织措施得力,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政策扶持,西部盐碱地植被是可以恢复、治理的,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善的,一个水肥草美、畜壮粮丰的新西部是能够实现的。一旦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业链的延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会大大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模式多样化 措施综合化

在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西部治碱总体模式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的、生物的、化学的、管理的各项综合性措施进行治理。通过工程围栏、浅翻、深松、挖沟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与此同时,逐步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根据盐碱地的类型,可以采取对轻、中、重度退化的盐碱地在工程围栏、生物围栏的同时,采取补播耐盐碱的各种草种的生物措施。

盐碱地的改造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以恢复植被,建设生态环境为主的荫及子孙万代的造福工程。治理固然重要,治理后的管理更为重要。要坚持“统一管理,集约经营,权属不变,群众受益”的原则,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使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发挥最大的效益。

广筹资金 实现综合效益

西部治碱工程总投资大体需要30亿元人民币,按10年计算,每年平均需投入3亿元左右。根据省情,应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几年来,省预算内资金和生态建设专项资金都有重点地投入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在不违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前提下,也尽可能对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给予倾斜;连片治理的较大工程项目,省直各部门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争取国家的支持;对一般小型项目或试验性项目,由科研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工投劳进行治理。有关部门全面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治理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资金挪用,不但要追究领导责任,还要停止该区域的工程建设。真正做到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群众受益一片的目的。

盐碱地治理范文第5篇

在问卷中,笔者对被试者的语言水平以“很标准(地道)、标准(地道)、不太标准(地道)、不标准(地道)”为四等级作了调查,得出结论:认为自己普通话水平达到很标准水平的,有15人,占3.7%;达到标准的,有146人,占36.2%;认为普通话水平不太标准的,有161人,占40%;认为不标准的,有81人,占20%。被试者普通话水平普遍集中在标准与不太标准之间。认为自己昆明话达到很地道的,有36人,占8.9%;达到地道的,有213人,占52.9%;不太地道的,有129人,占32%;不地道的,有25人,占6.2%。被试者昆明话集中在地道的水平。可见,昆明地区的人们对于昆明话水平满意度较高,对普通话水平满意度略低。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昆明是一座历史文化老城,当地人对昆明文化相对自信,常把自己的方言作为交流沟通的第一语言。而同时,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省会城市,昆明越来越多地容纳了云南各州市,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们。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在本民族间使用,大部分人通常使用昆明话或普通话交流,因此也存在昆明话水平不太地道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不同年龄对方言的自我评价程度也存在差异。其51-75岁年龄组的人认为自己的方言很地道,认为自己昆明话地道的占到了该组的78%。由于他们长期居住于昆明,常使用昆明话,并且很少与其他语言接触,因此昆明话较为地道。31-50岁年龄组认为自己昆明话地道的占70.8%。12-18岁年龄组认为自己昆明话地道的占42.6%。在所有年龄组中,19-30岁年龄组的人对自己昆明话水平的评价只是最低的,认为达到地道的占38.3%。12-18岁年龄组,与19-30岁年龄组的方言自评率低是由于这两个年龄组的人们大多是学生及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自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下发以来,这个年龄组的人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普遍都学习、使用过普通话,因此有较好的普通话基础。并且,他们的交际范围比较广,容易产生较多的语言接触。特别是19-30岁年龄组的人大多都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甚至对于一些职业来说,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是必备的技能。因此,昆明话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所以他们自己所使用的方言的自信度也就降低了。问卷地设置了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态度问题——您如何看待方言电视节目?分成五个选项:很喜欢、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无所谓。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方言电视节目表现出喜欢的倾向性,“很喜欢”及“喜欢”占到45.7%,“不太喜欢”及“不喜欢”占30.5%。这与昆明话水平的自我评价结果相符。这也再次证明了很多学者的观点——方言地域文化的载体,与这一区域的受众有天然的心理亲近感。不同的年龄组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态度也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人们对本土方言节目表示支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支持度最高的是12-18岁年龄组,占71%;其次是是51-75岁年龄组,占62%;再次31-50岁年龄组,占54%;对本土方言节目支持度最低的是19-30岁年龄组,占46%。

一般而言,人们对方言的自我评价应该与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态度是一致的。51-75岁年龄组、31-50岁年龄组对方言的自评率较高,因此,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支持率也较高;19-30岁年龄组对方言的自评率较低,所以对方言节目的支持率也相对低。但是,为什么12-18岁年龄组的人对自己的方言评价并不高,但是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支持度却最高占71%。12-18岁年龄组的人处于青春期,感性思维比较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看惯了普通话节目,方言节目对与他们而言便具一定的有吸引力。12-18岁年龄阶段也是语言习得能力较强的阶段,因此调查显示,“可以学习方言”成为12-18年龄组喜欢方言电视节目的原因之一,43人中有30人选择了此项内容,占此年龄组的69.8%。由于电视方言节目常常运用方言的生动、形象、幽默的特点来娱乐大众,这也成为12-18年龄组青少年通过方言电视节目来习得方言的原因。不同的学历背景,对方言的自评率有差别,对方言节目的态度也有差别。小学以下的昆明话自评率较高,51人中,67%的人认为自己的方言“很地道”,而大专及本科和本科以上的方言水平普遍集中在“不太地道”,占191人的52.3%。学历往往与社会地位、经济价值等因素相关。小学以下学历人群接触普通话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对方言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方言自我评价也比较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问卷显示,这两类学历人群中,92.4%的人认为生活中不能不会说普通话,否则会影响沟通与交流。学历层次不同,对方言节目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通过统计,我们得出: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支持本土方言节目的比例最大,占36人中的69.4%;其次是小学以下学历人群,占51人中的49%,再次是初中和高中及同等学力人群,占161人的46.6%,支持方言节目的比例最小的是大专及本科学历人群,占该组人数的的38%。结合他们对昆明话的自我评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学及以下学历群对长沙话的自我评价最高,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支持度也最高。他们平时对方言的依赖比较强,并且他们中的78.4%都认为方言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生动、有趣;方言节目容丰富、贴近大众,有亲切感,有共鸣。所以普遍表现为喜欢方言电视节目。而本科以上学历人群对方言的自我评价率比较低,但对方言节目的支持度却同样相对较高。通过访谈,我们得知,此类学历较高的人群对“方言安全”的敏感度很高。他们希望昆明本土文化能够被保护既传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此类学历人群中,83.3%的人认为方言中一些特有词汇和俗语逐渐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年轻人虽然知道方言俗语的意思,但使用频率明显减少。93.3%的人认为方言节目对本地区的文化或风俗有影响。所以,他们会对利于自己方言文化的事物给予更高的评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寻求自己文化身份的心理需求。这也反映了这一学历群的语言态度的实际倾向,即通过对方言的认同,追求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虽然大专及本科学历人群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支持率却最低。分析其原因,此类学历人群的方言自评率较低,平时常使用普通话沟通交流,对方言的依赖性较低,32.3%的人对方言电视节目表示“无所谓”,因此对电视方言节目的支持率也较低。数据显示,此类学历人群中,49%的人认为电视方言节目用词粗俗、内容无聊,并对主持人风格表示不认同。由于方言电视节目为了更高的收视率,会出现降低格调取悦受众的现象,因此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人群,往往认为方言节目媚俗,缺乏深度。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受众对方言节目的评价,管窥到方言电视节目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改进,使之更好的发展。通过对昆明地区受众语言态度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受众对普通话和昆明话语言能力自我评价、对方言节目的接受程度差异,以及对方言节目的评价。首先,昆明地区的人们对于昆明话水平满意度较高,这说明方言电视节目在昆明地区具有比较广阔的语言基础作支撑。其次,从受众对本土方言电视节目的态度来看。

受众对本方言节目热衷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跟人们对云南本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关。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对受众喜欢方言电视节目原因的问题(多选题),其中51.1%的受试者认为“方言节目容有亲切感,有共鸣”,49.6%的受试者选择“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生动、有趣、形象,令人放松”。这说明方言节目满足了大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其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比较丰富,承载了这一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同时,方言的生动、有趣、形象让节目呈现出很强的贴近性和娱乐性,让受众觉得亲切、放松。方言节目潜移默化的传播本地文化,容易让受众产生心理及文化的认同感。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文化生态的存在,而这种文化生态是与当地方言人群的思想、情感深深相契合的。这种情感使人们倾向于接受用家乡方言演绎的节目,并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实现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流传。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方言自身文化地位。这无疑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少部分非昆明地区的受众,也可以借助方言电视节目学习地道的昆明话。这也为当地方言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与其他语言接触越多的受众,对方言节目的支持率越低。对于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来说,他们普遍认为希望将来自己的后代能掌握方言、普通话及英语。这也说明,在昆明地区方言的发展比较乐观。方言电视节目为更多青少年学习本地方言提供了条件。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方言电视节目对本地区方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方言电视节目既然承载着本土文化,就应该加大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的提升,避免“俗”、“滥”的节目内容,及粗糙的节目制作,提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及主持素养,才有利于方言电视节目更好地发展。

1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从土壤学角度来看,盐碱地与盐碱土、盐渍土的概念相近,是各种盐土、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其特点是土体中含有较多的盐碱成分,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致使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ls]。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GB/T21010一2007)将盐碱地定义为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的耐盐植物的土地lel。基于资源学视角,结合盐碱地的土壤学内涵及资源利用管理需要,本文认为盐碱地是受到盐碱化危害的土地资源,是一个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及人类活动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主要包括因受盐碱化影响而难以利用的未利用土地及具有盐碱化障碍的耕地。其中,盐生植物资源、滨海和内陆盐碱湖沼等也可视作)”义概念上的盐碱地资源。因此,盐碱地可持续利用也便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使用、保护与治理,并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协同和公平l7]。在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结合盐碱地的自身特点,本文认为盐碱地可持续利用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与组织管理机制,对盐碱地资源进行开发、使用、保护与治理,以获取盐碱地生态经济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盐碱地生态经济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不仅体现了盐碱地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同,也突出了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具有高效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特性。综上所述,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就是盐碱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是基于生态适宜性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目标,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获取盐碱地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维持与提高。在自然生态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盐碱地农业利用的经济效益,并在利用过程中,考虑区域的相互影响,使其具有社会可承受性。不难看出,盐碱地的农业可持续利用,要求根据盐碱地利用的多目标性,有机地组织各种可行的技术改良模式,尤其强调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践推厂、‘的结合以及技术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结合,构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支撑体系。

2我国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概况

2.1基本进展

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盐碱地资源调查、改良技术研发、改良模式总结与推J‘一、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等多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盐碱地改良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盐渍良技术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碱化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对盐溃环境和盐渍土的发生演变以及改良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调查和试验研究,很多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盐碱地综合整治工作,大量盐碱地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有效地防止了土壤盐溃化的进一步发展【’2,吕’01。尽管根治盐碱化、摆脱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带来的危害并非易事,但)’‘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在盐碱地农业利用方面还是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方法。“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留”便是人们在长期的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土壤盐分运行受水分运行支配的基本规律。盐碱地农业利用的技术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物理改良、水利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等几大类,其中既有古老的技术,如平整土地、深耕晒堡、及时松土、微区改土、灌水洗盐、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等;也有近代传统改良方法,如灌排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以及化学改良技术等;还有利用生物化学新技术所研制的新型土壤改良剂(如氮磷钾增效剂),以及利用新型材料和先进施工技术所实施地下暗管排盐工程、“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治理新模式等【”’ZJ。结合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发展及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农改”阶段,大体在1958年以前,主要以农业综合治理与生物措施为主,侧重于推厂‘农民群众经验,如刮盐起碱、围捻养青、翻淤压碱、耕作防碱、多施有机肥、种植耐盐植物和防盐、抑盐等栽培措施。“水改”阶段,即从1958年到1960年代末,以水利改良措施为主,如大力发展引黄灌溉和平原水库等,但由于重灌轻排、兴渠废井,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后来经过根治黄河,挖沟排水,并配合井灌井排,使盐溃化面积逐步缩小。到了1970年代,发展到“农水”结合综合治理阶段,通过工程措施和农林生产措施相结合,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80年代,为了研究盐碱地的治理,国家在黄淮海平原5省2市先后建立了若干试验区,如山东省的禹城、俊县、寿光,河北省的曲周、南皮,河南省的商丘、封丘,江苏省的唯宁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生产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有了明显的改善,科研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I’31。1980年代末期以来,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得以推厂‘实施。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中的重要工作,也被纳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与此同时,国家还先后启动了大量与盐碱地治理与农业利用相关的科研项目,促进了盐碱地综合治理实践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改良模式及其管理决策的深入发展。

2.2主要问题

随着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改良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不断进步,我国盐碱地改良治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目前我国盐碱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数据还是依据全国第一次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做出的结论,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距今己有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盐碱地资源调查工作巫待更新。有必要利用目前先进的35技术,结合盐碱地改良治理工作的需要,开展系统的、专业的盐碱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构建全国土壤盐渍化的监测预报体系,为制定盐碱地治理的宏观、长期战略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再者,尽管我国盐碱地改良治理工作己经陆续开展了几十年,_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迄今为止,却从未对盐碱地改良治理在国家层面进行全面规划,仅有部分省份对本区域的盐碱地改良治理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盐碱地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盐碱地改良治理存在着多方投入、多头管理的现象,缺乏宏观管理决策战略指导与体制保障,致使各地盐碱地改良治理工作政出多门,使有限的盐碱地改良与治理资金难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宏观发展战略的缺失导致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技术模式、管理体系等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强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在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践推厂‘的结合以及技术模式与管理机制的结合方面,综合性、系统性强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立足全国与区域视角,结合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改良模式的不断深入探索,通过开展科学的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构建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管理支撑体系成为加快盐碱地资源开发进程,促使盐碱地农业利用综合效益稳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3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3.1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

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盐溃土物理化学性质等理论研究是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农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改良技术和措施是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而完备的政策与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则是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明晰盐碱地农业利用综合效应响应机理的基础上,揭示盐碱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利益主体(如政府、企业、集体、农户等)相互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与改良模式的周期性以及风险特征,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等方面解析盐碱地农业利用的可持续性,研发盐碱地农业利用可持续评价技术,将盐碱地农业利用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参与系统运转的技术模式、财力物力、管理决策等各类可控因素进行高效调控,以获取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涉及的对象类型复杂,评价尺度较为宽泛,技术体系的设计尤为重要。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在结构上,要融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改良模式以及管理决策的可持续性评价为一体,在评价内涵上考虑保持和提高生产力(生产性)、降低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自然资源(保持性)等方面,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达到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性(图1)。

3.2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技术思路

3.2.1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的可持续性评价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的可持续性评价技术思路为:①定性分析:确定评价对象和范围,结合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研发理论与实践,考虑不同类型盐碱地农业利用技术的周期性以及风险特征,选择典型区域、典型技术作为评价对象,分析各评价对象与区域范围的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判断土地利用趋势类型;②定量评价:调查获取评价对象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在生态平衡、经济可行、社会接受等方面建立影响各评价对象可持续状况的指标体系,确定相应权重,确定各评价对象的指标实际值,并选择适当方法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计算各评价对象的各类评价指数值和总指数值,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多因素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