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调控 课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76-01

一、导入吸引学生

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用故事导入是最常用的方法,它特别适用于故事性强的记叙文课文。如三国故事的《火烧赤壁》;红军长征故事的《金色的鱼钩》等。我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考虑到本课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对红军战士吃树皮、草根、鱼骨头等生活会不理解,乃至不可思议。于是我从情感的切入点上入手,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有这样一个最常见的“鱼钩”(板书“鱼钩”),它至今还保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为什么呢?我故意卖关子,学生们疑窦丛生,兴趣大增,在学生的要求下,我从“党的建立”讲到“四?一二事变”,由“五次反围剿”讲到被迫“长征”,由“湘江之战”讲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引出《金色的鱼钩》。学生被这些神奇、生动、悲情的故事吸引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油然而生,急不可待地阅读课文,当有同学读“老班长奄奄一息段落”时,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爱恨情仇油然而生。对“金色的鱼钩”的历史意义、象征意义有所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谱写好了感情基调。

“脑筋急转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它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我揭示课题《大瀑布的葬礼》时,问:“什么海没有水?”“脑海。”“什么笔不能写字?”“电笔。”“什么布不能做衣?”“瀑布。”板书“大瀑布”,导入水到渠成。

不过,我也遇到过失败的导入。一天,我准备教学《鲁本的秘密》,在精心设计好导入后,问:“请知道父亲生日的同学举手?”全班(45人)有18人举手。又问:“请知道母亲生日的举手?”全班有16人举手。再问:“那么你们的父母知道你们生日的请举手?”结果全部举手。我沾沾自喜,自以为导入上路了。继续问:“为什么你们的父母都知道你们的生日,而你们只有少部分人知道父母的生日呢?”学生的回答几乎雷同:“我们都是他们的子女呀!”我不满意,又问:“你们的父母给你们过生了吗?”“过了。”“送礼物了吗?”“送了。”“你们送礼物给你们的父母了吗?”“没有。”“为什么?” “我们还要送礼物给他们?” (大笑)……教室里一片混乱,新课的导入在这里卡壳了。

这个导入为什么失败呢?它的灵感来自于《可贵的沉默》,别人行,我却失败,我想有几个原因。1、“拿来主义”不可随便用。2、我对学情不了解。3、我平时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够。4、此一时,彼一时,我没有推陈出新。5、也许我在情感的切入点上出了问题……

所以说,教师不管怎样的导入,如开门见山法、设疑法、听录音法、配乐朗诵法等等,在用活教材的同时,要充分了解“E”时代的学生。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这样,就会建立起“情意浓浓”的课堂氛围。

二、课中调动学生

对于一些说明文体课文,特别是平实说明的课文,学生对“物”、“景”的理解较枯燥、肤浅,教师如果用画、演的方法,就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物”“景”的特点、功能等的认识与掌握。

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当学生反复诵读第二、三、四段后,学生初步理解了“小艇的外形特征,船夫驾驶本领高”。如果此时就罢手,那学生对“小艇的外形特征,船夫驾驶本领高”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象之中。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烘托课堂气氛,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画小艇(理解其窄、长、深)、驾驶小艇(以桌面为河,以文具盒为小艇,模仿小艇左拐右拐的样子,理解“不管……不管……总……”等语句)。学生在与文本激烈碰撞,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渲染了“情意浓浓”的课堂氛围。

三、结尾激扬学生

好课的结尾犹如电视大结局,它可以是喜剧的,可以是悲剧的,不管怎样,只要能揭示课文的主旨,深化课文的中心,升华学生的情感就行。如总结式结尾、抒情式结尾、启发式结尾等,不过,让学生“唱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善于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营造课堂“情意浓浓”的氛围,它特别适用于一些散文体的课文。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出奇制胜 以疑促思

普朗克狄拉克说:“知识是我们通向天空的翅膀。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因此在物理课堂中“出奇制胜,设疑促思”,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质疑欲望设置一系列的猜谜游戏,出示两杯液体,一杯水、一杯酒精。鉴别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出示两块金属,一块铜,一块铁。让学生鉴别出哪块是铜,哪块是铁。学生很快总结出利用颜色、气味等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随后播放新闻片断“骗子利用假金佛、假金元宝进行诈骗”,这种不能从颜色、气味上鉴别的物质,该如何鉴别?在学生思考的同时,笔者又设计一个小游戏:两个相同的纸袋中,不准打开袋子,鉴别哪个装铜块,哪个装铝块?很多学生都猜测质量大的是铜块,揭开谜底时他们发现里面一个装的是小铜块,一个装的是大铁块,而此时质量大的是铁块。由此展开了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比较质量的大小的教学,进而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研精钩深 探究新知

“虽言微旨远,而学者苟能研精钩深,优柔而求之,则壼奥指趣,将焉廋哉。” 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它的总目标就是研精钩深。如何在物理课堂中让学生研究探索精微的物理规律,获得深奥物理知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例如笔者在《光的折射》一课中组织学生用筷子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要求筷子快速入水只能夹一次,每人夹十次,比比谁捉到的“鱼”多,结果很少有人能捉到“鱼”。失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瞄准了却捉不到鱼”?是我们的眼睛出问题了吗?是捉鱼的工具出问题了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经过主动研究探索后,进而明白了《光的折射》的物理原理。因此,在物理课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师“研精钩深”艺术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用新颖的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才能层层剥开“物理原理”的神秘面纱。

三、追本溯源 优化应用

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后,才能把所学的物理原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是优化应用的必要手段。例如在《机械能》教学中让学生回答“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强弩之末不能穿透薄薄的丝绸,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明确而具体其根本是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其源头却是物体具有动能条件。通过追究根本,探索源头学生准确的完成了问题,也达到了优化应用的效果。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四、 层层深化 实现价值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能力;培养;方法

想象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应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文图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我的战友》这课有幅插图,画的是一团烈火把整个儿包住了,他像千斤巨石一般,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教这课时,可先让学生联系各人偶尔不小心,被火炉、火筷、开水烫着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然后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叔叔的目光、表情和动作,你能想象出他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把手都举起来了,有的说:“他想,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说什么也不能动一动!哪怕是烧焦、烧死,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的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性命难保,而且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当时的思想斗争一定很激烈:自己要活,必须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烈火,但这样对革命造成的损失太大了。作为一个志愿军战士,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严守纪律!”想象的力量这时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耸立起来,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二、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悟出文章的真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略写部分补叙化。

许多人写文章都喜欢采用“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在这些略写的地方,教师能恰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处于“愤”、“悱”的活跃状态,而且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含蓄部分浅显化。

如《金色的鱼钩》这课生动地记叙了老班长在长征路上,为照料好三个有病的同志走出草地,想方设法钓鱼维持战友的生命,可自己却舍不得吃,终因累饿过度而牺牲,只留下一个鱼钩。课文结尾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借助想象,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积极活动,通过对老班长一幕幕动人事迹的回忆,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的朗诵,一个个表情动作的想象,一次次内心活动的分析,实现由获得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飞跃,逐步体会到“金色”的价值,明白了“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不是描写“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而是紧扣课题,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高贵精神永垂不朽。

(三)平谈部分引申化。

课文中有些句子似乎很平谈,但仔细琢磨起来,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认识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

三、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相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建起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用美妙的幻想揭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小女孩的这种悲惨遭遇又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给统治阶级以无情的抨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借此时机,我要求学生创造一个歌颂社会主义儿童幸福生活的新意境,与这一课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特别是欢乐的除夕之夜:耳边响起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及优美动听的乐曲声;眼前出现奶奶包饺子,妈妈做汤团,爸爸炸鲤鱼,家家正在准备丰盛的夜餐,这一幕幕幸福的情景,浮现在孩子的脑海里。在想象中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随时点拨,深化想象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指导模仿,进行练笔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1.单项模仿式

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如学习《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整体到部分的构段方式,动态和静态的写作方法,也来写一处熟悉的景物。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后面一课时进行。

二、发挥想像,进行练笔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常用方式有四种:

1.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

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 :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2.情节扩展式

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如在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他是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3.填补空白式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牺牲后,“我们”如何走出草地,如何把鱼钩送达革命圣地,作者留下了空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这一情节补上,把“鱼钩”在途中的鼓舞作用表达出来。

三、引导理解,进行练笔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写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方式有两种:

1.中心突破式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点明了中心,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笔:以“的生活多么简朴啊!”和“的工作多么劳苦啊!”为总起句(或总结句),找出有关内容练写两段话。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自律在工作中、生活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自律能够磨砺我们的心志,让我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走向成功。每个成功者都必备自律这个优秀品质,可以说自律是成功的基石。让我们看看一些自律的小故事吧。

白玉霜练功

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人称“评剧皇后”。她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有人问她:“你已成名了,干吗还这么苦练?”她总是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

许衡不摘梨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一年,因为战乱,许衡跟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某地时,由于天气炎热,再加上长途跋涉,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梨子。于是,大家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吃,唯独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提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这棵梨树的主人或许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失去了作用,这时候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守住心中的底线,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贝克汉姆练球

足球明星贝克汉姆曾是前任英格兰足球队队长,他的定位球极其出色,被人称为“贝氏弧线”。贝克汉姆在16岁加入曼联青年队,每天球队训练结束后,他都会一个人留在场内练习定位球,直到天黑。长期坚持额外训练,也让他的球技超越了同期的队友。

贝克汉姆说:“练球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球队或教练的要求。”

杨震拒金

东汉名臣杨震为人自律清廉,从不收受贿赂。在担任荆州刺使时,他发现书生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感激他的举荐之恩,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其他人,便捧出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

鲁迅刻字

鲁迅年少时家境贫寒,他父亲常年患病需要照顾。鲁迅经常到当铺当掉家里值钱的东西,再到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了当铺和药店,处理完事情再来到学校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看到鲁迅迟到,老师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被老师责骂,鲁迅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只是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用刀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频繁地到当铺当东西,再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也都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再为父亲买药煎药,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达成了对自己的要求。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自律的人。”

詹姆斯钓鱼

詹姆斯·兰费蒂斯是美国著名建筑师。童年时期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一个湖心小岛上。这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詹姆斯经常跟父亲一起在湖中垂钓。

为了保护鱼类,美国政府根据不同种类鱼的繁衍规律,规定了钓鱼时间。有一次,距离解禁钓鲈鱼的时间还剩一天。傍晚,詹姆斯和父亲坐在船坞处钓曼波鱼,詹姆斯在鱼钩上挂上曼波鱼最喜欢的蠕虫,随后熟练地将鱼钩甩向落日映照下的平静湖面。

月亮渐渐地爬出来,银色的水面不断地泛起波纹。突然,詹姆斯的鱼竿被猛地拉弯了,他马上意识到有大鱼上钩。詹姆斯深吸了一口气使自己镇静下来,开始慢慢地遛那个大家伙。父亲一声不响,只是时不时地看一眼儿子,眼光里是欣赏和赞许。

两个小时过去了,这条大鱼终于被詹姆斯遛得筋疲力尽,詹姆斯开始慢慢地收钩。那条大鱼一点点露出水面。詹姆斯的眼睛都瞪圆了: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大的鱼,估计至少有十千克!詹姆斯尽力压抑住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仔细地观看自己的战利品。他发现,这不是曼波鱼,而是一条大鲈鱼!

父子俩对视了一眼,又低头看着这条大鱼。在暗绿色的草地上,大鱼用力地翻动着闪闪发亮的身体,鱼鳃不停地上下扇动。父亲看了一眼手表,是晚上十点钟,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

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听到父亲的要求,詹姆斯一愣,随即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如果他们把鱼留下来,是没有任何人会知道的。

詹姆斯又望了一眼父亲,父亲没有再说话,但是眼神很坚定。詹姆斯有些遗憾地叹了口气,但还是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回了水中。大鱼的身体在水中一摆就消失了,詹姆斯心里五味杂陈。

几十年过去,詹姆斯成为了纽约市成功的建筑设计师,他父亲的小屋还在那湖心小岛上,詹姆斯时常带着他的儿女们去那里钓鱼。

詹姆斯没有再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父亲的教育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不能因为其他人不知道,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任何时候,都要遵守规则,严格自律。每当詹姆斯遇到道德问题时,月光下那条扭动的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让他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这件事在詹姆斯的记忆中永远是那样清晰,他始终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骄傲。

可以说,自律在行动中形成,也是在行动中体现。要实现自律,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接下来就要立刻行动,达到这些要求。

马科斯改变工作态度

马科斯原本在营销部当主管。一天,他突然接到人事处的命令,调他到产品供应部。在公司里,供应部的地位远不如营销部,如此一调等于贬职,前途必然大受影响。

之前马科斯从事销售工作,需要常常在外面跑业务。看似辛苦,但实际上,这很符合马科斯的性格。马科斯喜动不喜静,他愿意在外面出差,但要他整天坐办公室,可就苦着他了。

调到供应部后,马科斯必须整天坐在办公室,跟那些器材和报表打交道,这实在让他受不了。开始时,马科斯有些闷闷不乐,心灰意冷。但他也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就这样对工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那我将永远无法再获得升迁的机会,我的职业生涯,或许再也无法达到更高的高度。要想再次取得成绩,我就必须严于律己,继续努力。”

于是,马科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工作中,慢慢地,他发现在供应科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实际上,供应科对公司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只是平时被大家忽略了而已。马科斯重新找到了工作的信心,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充满了斗志,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渐渐影响了部门的其他员工,整个部门的积极性都被他带动起来。

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马科斯两次获得了总公司颁发的特别奖金。一年以后,马科斯收到了一张人事调令:“调到总公司,晋升营业部经理。”

马科斯事业上的转变是因为他心态的改变,而心态的改变是因为他对成功的渴望,并发现了自律的重要性。调到产品供应部后,如果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敷衍了事,那一年之后公司开给他的,或许就不是升职调令而是离职令了。

在意识到问题后,马科斯严格要求自己,并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米琳求职

从职校毕业后,米琳来到了广州求职。通过一番努力后,她跟另外两个女孩被一家公司初步录用,试用期为一个月。如果试用合格,就能签订正式合同,留在公司。

一个月之内,米琳跟另外两个女孩都努力地工作,也都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但是,到第29天时,公司按照她们三人的工作业绩、营业能力,一项项给她们打分。结果,米琳虽然表现卓越,得分却比另外两个女孩稍低。成绩出来后,人事部的王经理通知米琳:“明天是你最后一天上班,后天便可以结账走人。”

最后一天上班时,两位留用的女孩和其他同事都关心地劝说米琳:“反正公司明天会给你发一个月的试用期工资,今天你就不必上班了。”米琳笑着说:“昨天的工作我还没有做完,做完后,我再走也不迟。虽然公司对我已经没有了要求,但是我不能因此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到了下午三点,米琳最后的工作做完了。她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认真地将自己用过的桌椅擦拭好,收拾干净,并帮助其他同事做些简单的工作,直到下班时间才走。

第二天,米琳到公司财务处结账,结完账后,她正要离开,却看到王经理站在财务处门口。王经理微笑着对她说:“你不用走了,如果你愿意的话,从今天起,你就可以到质量检查科去上班。”米琳听后愣住了。王经理继续说:“昨天下午我暗中观察你很久。虽然公司已经不再要求你工作,但你始终坚持认真做完,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能够严于律己的人,一定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正好我们公司的质量检验科缺一位质检员,我相信你到那里一定会干得很好。”

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一定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自律,并不是源自于他人的要求,而是源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像米琳,公司已经放弃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自己,无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都能够主动要求自己,严格自律,而她的付出,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所以说,自律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自己负责。而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又自然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进而得到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