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色的草地教案

金色的草地教案

金色的草地教案

金色的草地教案范文第1篇

摘要:

蒙古族马具是蒙古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蒙古族马具由包括金、银等金属材料装饰,集中体现了蒙古人对马的重视和情感,在马具的造型和整体设计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

蒙古族马具;金属;装饰艺术;图案

一、引言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创作者、传承人和集大成者,至今仍以守望者的姿态,被誉为马背民族。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与马几乎形影不离。宝马雕鞍也成为草原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蒙古族以草原文化为荣,五畜中以马为首,不遗余力的制作和装饰马具,不惜耗费大量贵金属和宝石,以此展现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草原匠师们在制作上倾注了极大热情,游牧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与工艺技术在马具上得到集中体现。传统马具按部件可分为鞍具、鞁具、挽具和配具等四类[1]。马具上有许多部位由金属材料制作而成,这些金属装饰在马具的整体造型和设计上起着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蒙古族马具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造型和装饰方面,在感叹其匠心艺术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被创造这些瑰宝的草原民族的想象力和艺术水准所折服。

二、蒙古族马具金属装饰种类

(一)鞍花和压钉鞍花(图1)是用金、银、铜、铁等金属制作而成,其主要作用是固定鞍垫,同时也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鞍花上可以雕刻各种图案纹样。鞍花通常固定并装饰在鞍韂上,因此大小受到鞍韂的形状限制,排列方式也有所不同。鞍花造型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圆形、八瓣形、六瓣形、菱形、方形等[2]。压钉(图2)位于鞍翅前后,用于穿马鞍梢绳和攀胸、后鞧孔的饰件。上面有穿梢绳和攀胸、后鞧的孔以及各种纹饰图案,除功能作用以外,压钉同时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压钉所使用的材料与鞍花及整体马具金属装饰材料相一致。鞍花和压钉的装饰纹样民族特点突出,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二)鞍鞒和鞍翅金属装饰鞍鞒的金属装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鞍鞒结实耐用,与此同时也装饰了马鞍,使马鞍更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格[3]。鞍桥、鞍翅以及鞍鞒边是由金属材料制作而成,鞍鞒及鞍翅的装饰效果与马鞍的美观程度以及主人的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鞍鞒和鞍翅金属装饰上刻有与整体马鞍金属相一致的图案和纹样,有着美好的寓意。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出土的金马鞍(图3),前鞍桥主题图案为八曲海棠形浮雕卧鹿纹,以牡丹花卉纹为边饰。后安桥饰主体图案为忍冬纹。前鞍翅主体图案为缠枝牡丹纹,边饰莲瓣及草叶纹。后鞍翅饰卷草、齿纹及莲瓣纹。

(三)马镫马镫是供上马和骑马乘足时使用得重要马具。马镫样式多种多样。马镫上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虽然马镫比较小且都是金属材料制作,但马镫上的装饰纹样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材质和纹样的不同也体现了地位和财富的不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征集的镶银铜马镫(图4),由黄铜铸造,马镫程形,镫底平直,铸镂空方胜图案,镫顶方形带穿,外有铜套,器身镶嵌银质卷草、联珠纹。

(四)攀胸和后鞧金属装饰攀胸、后鞧是为了防止马鞍前后移动,从鞍翅的前部围绕马胸用带子固定,这种带子叫攀胸。从鞍翅的后部围绕马臀后的带子叫后鞧。攀胸和后鞧都是用较宽的皮条、香牛皮制作。皮带上有大小不一的圆形金属饰件,上面有雕刻蒙古族特有的纹样。攀胸和后鞧带上的装饰品也可以看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科尔沁博物馆收藏的镶银马鞧带(图5)由双层兽皮编制,镶边。皮带铆有大小不一的圆形银饰件,其上雕刻双碟或蒙古族特有的盘肠纹和卷云纹,富于民族特色[4]。

(五)马笼头金属装饰马笼头是用于驾驭马的辅助用具之一。马笼头的皮条上有圆形方形等金属装饰物装饰,衔接的部位有雕花银饰,做工精致美观大方做工精巧,造型别致,是蒙古族特有的银马饰。在科尔沁博物馆收藏的铜鎏金雕花马笼头(图6),用兽皮编制,上饰铜鎏金雕花圆形饰件。铜饰件与兽皮带颜色相近,美观大方,结实耐用。

(六)铃铛铃铛亦称串铃,是装饰马的一种配件。用皮条制作的脖套上拴若干个小铜铃挂在马的脖子上,坠在马的胸前。马铃铛上面雕刻一些纹样以及图案,有着深刻的寓意。辽代出土的鎏金凤纹铜铃(图7),焊接处圆棱,圆棱之上下各錾刻双凤,凤嘴较大,如意形冠,有冠毛,翼较短,长羽翎尾。四凤均向左展翅飞翔,纹饰刻画细腻[5]。

三、蒙古族马具金属装饰艺术

蒙古族对于马的崇拜和马鞍的喜爱可以从马具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赞叹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其艺术生成的内在缘由,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蒙古人基于萨满教基础上,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蒙古族一直保留着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特色。纹样所组成的图案主题鲜明突出,构思精巧并且富有蒙古族民族专有的特色。蒙古族最早信奉的宗教是萨满教。他们崇拜自然,崇拜长生天,相信万物有灵,因此蒙古族人喜欢用生活中的自然物和动物做成图案和纹样来设计马具金属装饰物,以此来体现出对马具的重视。这源于对太阳的崇拜,蒙元时期,蒙古族对象征太阳光辉的黄金宠爱有加,黄金家族大量用金来装饰马鞍,大量的取材于猛禽、猛兽、家畜等草原众生相的黄金装饰品和器物的发现,使人们强烈的感受到草原民族对太阳的向往和追求[6]。因此马具金属装饰物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以下几种:以动物纹样为主的:龙纹、鱼鳞纹、凤纹、鹤纹、鱼尾纹、蝴蝶纹、羊纹等;以植物纹样为主的:梅纹、卷草文、杏花纹、桃花纹、牡丹纹、麦穗纹、花瓣纹、草纹、海棠纹、芍药卷草纹莲花纹等;以宗教纹样为主的:八宝纹、莲花纹、万字纹、宝瓶纹、瓶子文、莲瓣纹、葫芦纹等;以吉祥纹样为主的:寿字纹、盘肠纹、普斯兰贺、福纹、佛手纹、八结纹等;以生活用品为主的:花瓶纹、八宝、珠宝纹、扇形纹、花篮纹等;以自然为纹样的:山纹、水纹、月纹、太阳纹、水滴纹等。这些纹饰和图案透露出浓浓的草原气息,似乎在演奏着草原腹地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动听乐章。这些图案的使用,既有其装饰作用又具有美好的寓意。马具金属装饰有着强烈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图案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这些图案有着深刻而美好的寓意,使人从中感受到生活中浓郁的蒙古族文化气息,从而更加热爱与崇拜自己的民族[7]。

四、蒙古族马具金属制作材料与工艺

蒙古人对马具的装饰和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马具的制作与装饰是密不可分的。鞍子的金属装饰配饰都是成套的,所以制作鞍花、压钉、攀胸、后鞧等金属装饰物上图案的样式和纹样是一致的。马具金属装饰物的制作材料选择多种多样,有金、银、铁、红铜、白铜和景泰蓝等。其中以金银居多,因为蒙古族历来就有使用金银的习俗,传统马具中金属装饰的纹样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金银的运用。马具金属制作工艺主要有锤揲工艺、错金工艺、错银工艺、錾金工艺、錾银工艺、錾刻工艺、鎏金工艺、鎏银工艺和景泰蓝工艺等。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龙凤纹金马鞍饰充分体现了錾刻工艺,凤纹金马鞍饰由薄金片錾刻而成,由前后鞍桥、前后鞍翅组成。鞍桥图案为镂空錾龙纹,双龙之间有莲花图案;鞍翅上錾刻龙凤图案。饰件边缘处錾刻花卉纹饰,纹饰做工精美。科尔沁博物馆收藏的珐琅马镫一付,黄铜制,蹬底呈圆形,有圈棱。蹬吊和圈棱外沿饰珐琅彩花卉纹,体现了景泰蓝工艺的应用。

五、结语

蒙古族人特别崇尚和敬重马鞍,马鞍寄托了蒙古族人尚马、爱马习俗,同时体现了发扬骏马精神是他们永远的追求[8]。同时,马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用的马鞍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金属材料的运用,往往成了社会地位的标志和财富的象征。因此马具金属装饰物的质料很早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和等级的意义。马具金属部位装饰的图案是与马鞍其他部位图案相配套的,使整个马鞍形成统一的整体。通过对蒙古族马具金属装饰艺术精美的图案分析,从中折射出了蒙古族的独特文化和对本民族传统的崇拜。纵观草原文明孕育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草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马具金属装饰艺术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工艺美术的广阔天空之中,蒙古族马具金属装饰艺术演绎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风俗文化,在蒙古文化的宝库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张婷.内蒙古部分馆藏传统马具的制作工艺及装饰纹样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14.

[2]刘兆和.蒙古民族文物宝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65.

[3]云晓敏.蒙古族马鞍的饰品和鞍桥装饰特点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11.

[4]塔娜.科尔沁博物馆蒙古族文化精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0.

[5]邵国田.敖汉文物精华[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118.

[6]王建琪,邵清隆.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4.

[7]苏伊乐.异彩纷呈的蒙古族鞍花艺术[J].北京:美术观察.2010.

金色的草地教案范文第2篇

冬春季节,正值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加强校园绿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创建现代化学校的重要内容,实现学校环境育人的重要基础。现就中小学校绿化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绿化造林黄金季节已经来到,各中心学校、中小学校要全面部署今冬明春校园绿化工作,把校园绿化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主任)具体抓。各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绿化、林业部门沟通,争取尽可能的技术支持。在今冬明春掀起植树植绿美化校园的新高潮。凡校点布局调整永久保留的学校,校园道路、校舍周围、应植树植绿的场地,都要抓住冬春植树植绿的黄金季节全面植树植绿。能花则花、宜树则树、适草则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草要成片、树要成荫,校内无空地,黄土不露天。市教育局将把校园绿化美化纳入学校和校长工作考核的内容,强化责任。

二、科学规划,注重实效。各中小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在实效”的原则,科学编制学校绿化美化整体建设规划,并纳入校园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年度计划和逐年实施的具体方案,抓好校园绿化的具体实施工作,把校园环境整治和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统一结合。新建、扩建学校时需留足绿化用地,校园绿化应与基建同步规划设计。要按照教学区、生活区及体育运动区等不同区域功能与特点进行绿化布局,做到平面与立体、主体与空间点、线、面的交融结合,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和爬藤植物搭配科学合理,积极发展垂直绿化和地被植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取得最佳生态效应和视觉效果。各学校绿化美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后应报市教育局备案,并作为今后全市项目建设资金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学校校园绿化美化要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制,加强绿化养护与环境管理,强化养管措施,严把校园绿化的质量关。要加强新植苗木的管理,提高成活率,力争种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提倡师生每人养护一棵树木,在中小学中开展“树苗成长我成长,树木成林我成材”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除草、浇水、除虫、剪枝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把学校绿化工作落到实处。要以创建“绿色文明校园”为契机,逐步实现校园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绿化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金色的草地教案范文第3篇

摘 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在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都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

关键词:汉绣;汉绣纹样;吉祥图案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4-0145-02

刺绣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四大名绣还是其他地方性绣种,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汉绣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经历了缘起、兴盛、流变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武汉、洪湖和荆沙为中心并覆盖了湖北省长江两岸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的刺绣体系。

民间绣品从刺绣工艺的角度反映了传统图案的精神品格。传统的吉祥图案,普遍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述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避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曲折含蓄的化为图案,并运用丰富多彩的刺绣针法,表现为精美的刺绣纹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图案丰满,装饰性强,因极具楚韵遗风得名“汉绣”。

1 汉绣纹样的内容形式

1.1 花草禽兽类

汉绣承袭楚风,在图样上多喜龙凤鸟兽、花草或两者结合。龙、凤、花草是楚文化中历史悠久,富有特殊感情价值的纹样。我们从出土众多的楚国丝织品中可以窥见一二,除了龙凤、花草以外,还喜欢表现虎、鹿、蛇等其他动物,这些丝织品无不体现着荆楚大地人们充沛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随着岁月的流逝,由这些动物、植物崇拜衍生出“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福禄寿全”、“四季富贵”等吉祥观念,连同那些楚文化遗产在汉绣纹样中仍然鲜活的存在着。

1.2 金线人物类

汉绣中人物绣一般表现宗教人物较多。用汉绣手法来表现宗教中的人物,更显得含蓄、宁静、富贵。汉绣的金线人物类刺绣也是它的一大纹样特色,用金线刺绣人物在很多绣种中都有。但汉绣的金线人物纹样运用在汉绣中时其构图、色彩搭配都和其他绣种迥异,极大的保持了汉绣来自民间的纯朴气质,又不失楚文化的飘逸、汉绣的富贵等艺术特色。

2 汉绣纹样的艺术特色

汉绣纹样从内容上讲是承袭楚地对被赋予一定特殊意义的龙凤、花草纹样的崇拜,而从其纹样的艺术特色上来说,它的艺术特色和内容紧密相关。

2.1 汉绣纹样的造型

我们可以从丰富的楚文化的艺术遗存中看到:楚文化喜爱的纹样造型无不是清秀、韵致俊逸、线条蜿蜒流畅的。而承楚文化脉络而下汉绣龙凤、花草纹样造型同样是这样的特色。

2.2 汉绣纹样的色彩

汉绣以红、黄、绿、白、黑五色中的“上五色”亦即五色中最鲜艳的色调为主,色彩极其丰富、富丽。它的色彩的主要特点是浓墨重彩、对比强烈、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它多用深色做底色,衬托画面主要图案,讲究实绣,使作品完全不褪色,完全靠一针针把它拼起来。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绣种。

2.3 汉绣纹样的构图

汉绣喜爱特殊的构图形式。传统的汉绣,色彩、画工和构图都极讲究,绣品充分运用圆格、条纹组合的芦席片、万字锦、冰竹梅、竹龙锦等图案,再结合抽象的条纹、圆格图案来构图,以表现装饰图案的夸张变形,描绘大胆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从而使绣品呈现饱满匀称、敦厚古朴、浓重热闹的强烈效果。处处体现着汉绣艺术原始、神秘、艳丽、富贵的民间之美。

3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

3.1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是楚文化在民间的基因传承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量汉绣纹样艺术遗产无不是造型清秀、韵致俊逸、色彩富丽、线条流畅。显示出楚人崇拜太阳,崇拜大火,喜爱亮丽的红色,向往日出的东方;从中可以窥见汉绣纹样传承着这些艺术特色。这是楚文化在楚地民间的基因传承:①楚地人们火辣、大气、浪漫、热烈的性格是其艺术特色得以继承的内因;②楚艺术自身的美和气质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是其艺术特色传承的外因和动力。这样的基因传承,是很难动摇和改变的。

3.2 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成因是民间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

中国民间的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依赖自然环境,以农耕、繁衍为中心,对神奇的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在生活中借现实中的自然物寄予美好的愿望等,在民间艺术中沉淀,形成祈福、吉祥文化。从汉绣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就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国民间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更体现了汉民族楚地人民生活中对丰衣足食、驱邪降幅的美好企盼。

3.3 民间艺术生存环境对纹饰的影响

汉绣绣品包括民情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民间灯会庙会产品四大类,这些类别需求对刺绣纹样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汉绣的日用品过去绣品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富绅官宦人等,尤其是封建王朝,文武百官春夏秋冬的官服上,都要绣出与官阶相应的花鸟鱼虫图案来,在他们的家里,也免不了有绣品挂饰,是绣品的主要消费者。汉绣为了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生存环境,发展出了以花鸟鱼虫等图样为主的纹样内容和艳丽、富贵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

汉绣工艺复杂,对于从业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我对一些重要的汉绣艺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用最平实的语言记录他们对汉绣的理解和表达,他们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对汉绣默默坚守的老艺人,有后现代社会催生的对汉绣创造、革新的汉绣艺术家,有发展汉绣产业的实业家,也有靠家人言传身教的后起之秀。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为汉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是值得我们记载和发扬的。

参考文献:

[1]李友友.民间刺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连海.民间刺绣图形[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Han Embroidery Patter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Zong Wen

金色的草地教案范文第4篇

1929年票据法紧跟世界潮流,在内容上与各国通行的票据法原则相同,表现出很强的预见性。该法否定了当时还有一定市场的送金主义思想,坚决贯彻流通主义和信用主义的立法精神,承认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把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即资金关系和信用关系)分开,比较全面地规定了票据权利的取得、转移、丧失和补救,有力地促进了票据的流通和安全。这些规定即使是现在,也还是适用的。其次,1929年票据法还结合中国国情,做出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1)适应中国的传统,将汇票、本票与支票都订入一个法律之内,即所谓“三票一法”的立法模式,与大陆法系各国不同,与英美法系国家也不全同。(2)适应中国国情,规定挂失(止付通知)制度。(3)将支票付款人扩充及于信用合作社、农会及渔会。该法在台湾施行五十多年来,只有过几次小的修改,重大原则方面基本没有变动。

相比之下,1995年票据法却无视世界通行规则,做出了许多有背世界潮流、阻碍票据流通的规定。以至当时就有学者批评说是“一部令人失望的法律”。首先,该法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立法者担心放开使用票据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对票据使用做出了许多限制,如汇票限于银行和商业汇票,本票限制为银行本票等等。其次,该法否认票据为无因证券的国际通则,在好几个地方,把票据的基础关系(原因关系和资金关系)拉扯进来。如第10条第1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第21条第1款规定:“汇票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第83条第2款:“开立支票存款帐户和领用支票,应当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结果因为与实际生活相差太远,更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背,导致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只得“有法不依”。

按照常理而言,1995年票据法起草时的社会环境比之1929年票据法,不啻是天壤之别。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看民国时期票据法的立法活动。概括言之,民国时期票据立法活动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广开言路,认真听取其他部门和群体甚至个人的意见。如作为政府部门的南京工商部一向关注工商立法,还在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起草了包括票据法在内的多种商事法规。在工商部之前,财政部金融监理局也起草过一个票据法草案。工商部在起草第一案的时候,就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而在讨论工商部第二案的时候,财政部钱币司又就其中的六条提出了意见。这些意见立法院在最后的定稿中也有所采纳。社会团体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法律的关注则是一以贯之的。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银行公会成立票据法研究会以及对票据法草案的讨论,以及三十年代初上海的银行与钱庄之间为银行法发生的激烈论战。工商法规讨论委员会还邀请了社会团体代表(如徐寄庼)直接参与立法。这些对立法机关了解民意、促进立法无疑都是有着很大益处的。事实上,民间团体和专家学者在推动立法、开展研究方面有着政府部门无可替代的作用。一部法律有数个甚至十多个草案做基础,那么其成功可以说是有所保证的。

其二,客观对待和虚心吸取前人的立法成果,允许争论。法律作为制度文化,具有很强的延续性。这决定了法律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笔抹杀前人的努力,而要认真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北洋政府是国民党北伐的对象。但是,对于北洋政府(包括前清)的票据立法成果,国民党南京政府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虚心继承下来,作为参考。也正是在北洋政府比较丰富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国民党南京政府才能较快的完成票据立法。另外,法律是很复杂的。创造适合国情的法律制度更加艰难,不但需要智慧,也需要时间。因此,还要允许争论,以便统一认识。使立法的过程也成为推动法学进步的过程。北洋时期对共同案和爱氏案的讨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三,最重要的是,吸收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参加立法,组建了一个独立性比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法律起草机构。从而避免了在立法活动中出现“内行起草、外行定稿”的情况,影响立法的进度和质量(1995票据法起草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见下文)。南京政府工商部票据法草案比较成功,立法院能够从善如流,采纳该草案,并有很大的改进,都和参与其事的人员学有专长有极大关系。而北洋政府时期王凤瀛则对共同案和整个民国时期的票据立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立法官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立法成败。而立法权的独立与否则无疑是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法制建设的成败。否则,就难免受到行政部门或其他社会团体甚至个人的不正当干预。

与1929年票据法比较,1995年票据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并不逊色。1995年票据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主持起草。中国人民银行为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几易其稿。1993年提交给国务院后,国务院法制局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广泛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在修改中,国务院法制局吸收了许多国外票据法的先进规定,并特别注意减少行政管理的色彩,使得草案更为完善。但是出台的票据法不但远未能超越前人,甚至还有所退步。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国务院草案和正式公布的票据法比较就可以知道:1995年票据法的几个重大原则问题,如限制票据使用问题、否认票据无因性问题,都是在人大常委会讨论阶段对国务院草案修改的结果。如本文引言所举第10条第1款、第21条和第83条第2款,还有第73条第2款、74条、75条的内容,都是原草案中没有而由人大常委加上去的。从前文我们已经知道,即使在民国时期,这种立法主张即已不为多数人所赞同,而在半个世纪之后的1995年票据法里,竟堂而皇之地死灰复燃了。又有的条文,原草案中的规定是对的而被改错了,如第18条关于利益偿还请求权的规定,原草案(第16条)中“超过本法规定的行使票据权利、保全票据权利期间”的话是对的,被改成“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反而错了。这些修改直接导致了1995年票据法的失败。

为什么人大常委会会做出这样的修改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是就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人们对票据的认识确实还不深刻,也不统一。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适用的票据法规和规章,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带有很浓的行政管理的色彩。比如,对于票据关系和基础关系,《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项)和《上海市票据暂行规定》(第7条第3款)都是把二者搅和在一起的。这大大影响了人们对票据的正确认识。二是票据立法上的迟缓。早在1986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票据立法会议,并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暂行条例(草案)》。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这项工作很快就半途而废了。一直到1990年,由于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才正式成立了票据法起草小组。三是人大常委会和法院、银行在认识上的巨大差异。比如,在1994年的一份判决书中,最高人民法院已经委婉地排除了前述《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项)中的规定,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也明确承认票据的无因性,并做了较详细的说明。但在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时候,相关法律条文仍然遭到了被否决的命运。可见,相比如1929年票据法公布前“千呼万唤”的情况,1995年票据法的起草环境实际要恶劣许多。这是1995年票据法失败的深层原因。

金色的草地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摩课 模课 磨课 专业成长

2011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应加深专业理解,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金庸先生曾对大侠独孤求败的武功描述了三个境界:第一层:他年轻的时候使用一把锐利的剑,所向披靡,这代表了一种青年人的境界;第二层:他用重剑,叫做举重若轻,能干很大的事业了;第三层:独孤大侠武功练到最后,能做到举轻若重,用木剑,甚至用飞花摘叶,即可伤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需要经历这样的几个境界,这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摩课、模课、磨课是实施这一过程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摩课——在观摩中站稳讲台

摩课,就是要多听课,特别是公开课。公开课依据目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诊断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诊断课;二是以比较不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竞赛课;三是以引领某些先进教学理念的展示课。地理教师通过“摩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吸收,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为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奠定了基础。

虽然有学者批评各种公开课是“作秀课”,课堂的教学效果过于追求完美,甚至将授课内容提前“演练”多次,所以公开课是无法更多地进行推广的。但我认为,公开课是授课教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其中的教学结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学生的活动,甚至教学的精彩片段等,对有1—2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有着很强的示范性,青年教师千万不要忽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例如,某节公开课上,一名教师在讲授《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课题时,讲到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时,用了以下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一望无际的草原伸向遥远的天边,一群肥壮的牛儿在草原上啃食鲜嫩的牧草,牧牛人骑着骏马,唱着高昂的民歌来回奔驰,天上飘着几朵洁白的云朵,地上流淌着几条清澈的河流。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无不为它那壮丽辽阔的景色所倾倒,无不感叹大自然赐予阿根廷人民的这笔永恒的财富。这里是阿根廷的心脏,方圆60多万平方公里,坦荡无垠的大草原上,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水充足,土层深厚,适合各种牧草生长。这里有景色迷人的风光:春风吹来,遍地翠绿,红花吐蕊,温暖的阳光洒落在肥美的牧草上,犹如给草原披上了一件耀眼夺目的金装;秋高气爽,牛儿满地,如血的夕阳把美丽的色彩留在了令人神往的草原上,粗犷的牧民唱出雄浑歌声飘向草原的深处。”

这位教师还列举了我国内蒙古和阿根廷在畜牧业上的区别,并不是仅仅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讲了“凤凰传奇”中的女歌手——杨魏玲花在内蒙古的经历,使学生对于我国西部与阿根廷在放牧业有了形象、感性的认识,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对知识点有了清晰的比较。对阿根廷人为改善放牧条件所做的措施“培养良种牛,开辟水源,种植饲料,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教师则利用幽默的“良种牛吃草喝水坐火车”很好地进行了概括,使人印象深刻。

因此,青年教师在听到这样的课例时,完全可以用“拿来主义”,借鉴这些精彩的教学瞬间,在观摩课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授法的理解。在摩课时,地理教师最佳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审美者,要多学习授课者的长处,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授课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等外在的美。此外,地理教师还要领略授课教师是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地理科学的理性美,并且要假设自己如果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怎样处理相应的教学环节,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备”而听,才能为自己上好一堂地理课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相当于金庸先生笔下的独孤大侠以一把锋利的宝剑达到“凌厉刚猛,无坚不摧” 的境界。

二、模课——在模拟中加入自己的思考

齐白石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工作3—4年的青年教师切不可把摩课中获得的信息全盘照搬,那样会导致思维“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况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实现专业化成长,要在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的同时,尽可能地多参加各种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如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说的:“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最好的炼炉,你会在宽泛的阅读中积淀自己,在众多师傅的搀扶下学会站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你所成就的,绝不仅仅是几节课,而是脚踏实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曾三次参加河南省地理优质课比赛,在公开课的赛场上,有自己的一点体会:公开课的选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所选的课题手头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料,这样可以博采众长,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选的课题可以是地理课程中的“热点课题”,因为有众多的经验可以参考,但需要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避免课题的“撞车”。当然,也可以选择课程中的“冷门课题”,但是要有几个条件:(1)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才能出奇制胜;(2)自己必须要擅长这个课题;(3)避免理论性太强,这样不适合学生的实际,课堂气氛也显得枯燥乏味。例如,我曾经上过《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并获得河南省地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我并不是完全照搬、模拟优秀教案和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在模拟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和学前教育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以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节课的基本环节如下:

我先利用儿歌《转呀转》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歌词“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的自转分出黑夜白天,地球的公转分出岁岁年年”说明地球运动有两种最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在学习地球自转时,我引用了同志的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地球上居住,我们是否每天都可以随地球漫游八万里呢?”在学习地球公转时,学生看到“地球公转示意图”时,立刻产生了质疑:地球在近日点(1月初)怎么反而是冬天?因为,按一般常识,距发热物体越近,应该感到热。比如,冬天我们烤火时,距离火炉越近,感到暖和。地球距太阳最近,我们这里应该最热,所以应该是7月;同理,地球距太阳最远,我们这里应该最冷,应该是1月。为什么此时地球距太阳反而最近?

原因如下: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远日点和近日点只是相对的,仅差500万公里。因此,整个地球获得的太阳热能总量只有很少的差异,并不是决定因素。而决定因素在于太阳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导致了南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能有所不同。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是在1月初和7月初,而1月初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地区距离直射点远,所以是冬天;7月初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地区距离直射点近,所以是夏天。

因此,教师在模拟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时,可以模目标、模教材、模教法、模学法、模环节、模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要模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实际寻求适合自己上课的最佳方案。此阶段相当于独孤大侠在中年期以玄铁重剑达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

三、磨课——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十分精彩,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下课后大家请教他有什么良方。那位教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准备这节课的。”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教师“修炼”的境界,最高境界的课堂正是要用一生心血去“备课”的。

对于教龄在5—10年的地理教师来说,非常容易产生职业的倦怠。所谓“好事多磨”,“磨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感动自我的过程。教师要形成了内化的个人教学理论,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先进、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也是决定一名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当教师一次次体验自己精研的课堂,一次次在反复修改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时,将会感慨,课堂上的精心设计就如人生,没有精心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如果将此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每一堂课中,那么堂堂都将是公开课,就达到了金庸先生提的“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教师驾驭的是招招不露痕迹的课堂,是用心“修炼”后的结果。此时,教师不能仅满足于讲解——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要研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将参与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学辅导式学习等教学方式与讲解—接受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行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例如,我在进行《月相》的教学中,在不同的班级尝试了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方案一:运用直观语言,配合板图、手势,讲解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说明月相的变化。方案二:将“月相成因示意图”做成纸质教具,配合演示,讲解月相的变化。方案三:将一个排球涂成黑白两色,示意月球,请学生模拟月球、地球太阳的相互位置关系,结合“排球”位移和色彩变化,说明月相的变化,并请学生判断以下诗句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月相:“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方案四: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采用Flas的方式,模拟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解释月相的变化过程,并总结了《月亮歌》(初一月亮看不见,初二月亮一根线,初三初四像镰刀,初七初八月半边。一天更比一天胖,直到十五月才圆。十七十八月出迟,廿二半夜月半圆,一天更比一天瘦,廿九三十见月难)。

地理科学的新进展,地理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度推进,社会对地理教师要求不断提高,更加需要每位地理教师将“摩课—摩课—磨课”作为专业成长的推动器,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在地理课堂中收获喜悦,体会“破茧成蝶”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孔庆东.金庸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赫兴无.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8(1).

[3]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蔡永.摩课 磨课 悟课——教师教学特色形成的三部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7).

[5]张辉. 磨课“磨”出了什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看磨课之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