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第1篇

课堂作业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随堂练习的积极性,巧妙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快乐地完成课堂作业。下面,我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优化课堂作业的具体方法。

一、新颖别致,激发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布置《伯牙绝弦》的课堂作业时,我尽量添加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别致的作业元素,使课堂作业生动有趣、灵活多样。

《伯牙绝弦》塑造了两位鲜活的人物:一位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被人尊称为“琴仙”的伯牙,另一位表面上是深山里的樵夫,实则是一名隐姓埋名的音乐高人钟子期。他们心有灵犀,途中巧遇便心灵相通而成为知音。而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引导学生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三道极富情趣的课堂作业:

(1)伯牙与钟子期为什么会成为知音?

(2)有人认为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伯牙与钟子期,你更钦佩谁?请说说你的理由。

这三道作业,既简单又富有深意,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处于不同学习层面的学生启动多向思维,畅所欲言。所以,这三道课堂作业深受学生欢迎,也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分层设计

受家庭教育、智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伯牙绝弦》的语文课堂作业时,我十分注重体现这种差异性。课堂作业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提升作业三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困生必须完成必做作业,中等生可以尝试做选做作业,优秀生可以不做必做作业,可以尝试提升作业。如此因材施教,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都能在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参与,完成作业,迅速提高各自的语文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学困生必做作业:翻译、背诵《伯牙绝弦》全文。

(2)中等生选做作业:默写《伯牙绝弦》全文;说说伯牙与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原因。

(3)优秀生做提升作业:说说自己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做法的看法;伯牙与钟子期相比,你认为哪个更具音乐才能?理由是什么?

事实证明,如此分层设计课堂作业,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前进的内驱动力得到了很好的启动。很多学生在选择作业的时候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困生羞于只做必做作业,中等生极力向做提升作业发展,优等生已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完成提升作业后自觉地做课外作业。

三、丰富多彩,多维训练

1.演一演,锻炼能力

文言文《伯牙绝弦》虽然不长,却完整地讲述了伯牙巧遇知音钟子期,两人心灵相通,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流传千古的故事。这样故事性极强的文本,教学后,我布置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汇报演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能根据伯牙和钟子期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等编写台词,能准确揣摩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和动作,表演到位。

2.写一写,画一画,展示才艺

此外,鉴于《伯牙绝弦》高度浓缩的语言,跳跃性极强的人物活动场面,几乎完全省略的人物心理描写等特质,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进行再创作。这样的作业形式新颖独特,既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空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还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对有绘画才能的学生,我在鼓励他们感受《伯牙绝弦》语言文字的精美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体验,用绘画的形式来创作《伯牙绝弦》,将课文的情境再现于绘画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作业设计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第2篇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将情感纽带抛向学生,并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一种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

1.有机插入故事

文言文内容大多可以与生活轶事、处世哲学、历史典故联系起来,因此可从文言文的本身特点着手。教学“伯牙绝弦”时,我让学生搜集与“伯牙绝弦”有关的故事、典故。“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何为知音?”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好的故事,然后引进“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述说故事梗概:春秋战国时,晋更上大夫俞伯牙至楚国修聘。于水路返回,途遇风雨停于荒山断崖之下。因触景生情,萌发琴兴……琴罢遂摔琴谢知音。学生听了故事,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课文理解提供了背景,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更深入了解,整个课堂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内涵。

2.尝试角色体验

在创设情境时,角色是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充分利用角色互换体验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入学习的情境,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学生体验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杨氏之子”时,我有效运用了角色互换的接话游戏。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当时的心境?……师: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再想想他们当时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境?分角色体验:(让学生自由说,教师点拨、补充)孔君平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不简单”“汝乃聪惠之极也!”“吾本戏儿,反为儿所戏。”杨氏之子笑着答曰:“惭愧,惭愧。”“多谢夫子夸奖。”“见笑!”“请夫子多多包涵。”

寥寥几行字所蕴含的内容却非常多,教师带领学生沉浸于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依据当时的环境、气场,想人物之所想,悟人物之所悟,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之境界,实现读者与文本中人物情感交流的和谐共鸣。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文言文教学有时会比较枯燥,恰当运用形象直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能弥补不足。音乐图像它能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课文情境之中。我在带领孩子们学习《伯牙绝弦》时,以古典乐曲创设情境,当学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之时,哀婉的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渲染起来,静静地沉浸在哀婉的乐曲里,师问“知道为什么音乐变得如此忧伤了吗?你从文中的哪个句子感受到的?”学生体会,课件再次播放琴声,悠扬低沉的音乐缓缓响起,或抑或扬,或急或缓,忽然琴弦中断。师问“你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了什么?”……古色古香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素雅哀怨的氛围,古典乐曲的妙用,起到渲染情境的作用,在余音缭绕中,老师和学生共同领略伯牙的悲喜之情,见证了伯牙对友谊的忠诚。

二、在“吟咏诵读”中积淀

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熟读和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起来。吕叔湘先生一直强调文言文教学“要从根本处做起”。这个“根本”就是“读诵”。

1.范读引导

文言文由于句读及生僻字等,学生较难读准读通,因此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范读要抓住重点、难点:如,“杨氏之子”学生诵读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最后一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特别强调不能诵读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因为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伯牙绝弦”中,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文中“兮”“若”的连接、停顿的地方不能错位。对于上述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掌握文言断句、句读的规律,学生就会在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愿望。

2.情趣诵读

此外,教学文言文时,还可以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展开有情趣地读。“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很适合“争辩读”,于是教学时我安排同桌同学一起“辩日”。同桌甲:“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同桌乙争辩道:“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同桌甲不甘示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同桌争辩之后,接着指名学生“辩日”。此时安排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目的是给其他同学做好示范,最后师生“辩日”。教师通过语速变化(加速)、增加词语(非然、非然也)等不断点拨、激发、感染,随着辩论的激烈,学生的情绪高涨,辩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内容,熟读成诵。

三、在“推测猜译”中辨析

在阅读教学中人们遵循科学规律摸索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由已知猜测未知,通过合乎逻辑的推测揣摩,最终理解所读材料的意义的一种阅读方法叫“猜读法”。引用至文言文中称之为“猜译法”。教学时即让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借助一定的提示注释辨析猜译探究学法,这种方法召唤学生的阅读期待,能够激起学生思辨的情趣。

1.联系语境分散猜译

一些字词在文言文中比较活跃,同一个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截然不同,因此要根据上下语境细读品味,分别猜译方能知其意。“学弈”中“之”字出现六次之多,如果把每个“之”的答案都摘抄到黑板上,花不了多少时间就了事,但是这样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而且毫无挑战可言。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大声朗读,后默读并猜一猜每个“之”的意思有何不同,特别提醒“之”字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充分联系上下文,知道大致的意思。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猜测“之”的用法。这种猜译学生是主动去完成的,记忆特别深刻。久而久之,猜多了,学生就敢猜,习惯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2.结合注释整体猜译

结合注释,整体猜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教学“学弈”,首先让学生读,通过大声朗读,读通弄懂其内的节奏,然后要求学生静思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请你借助课后的注释,猜猜看,这篇文章大致说了什么意思。”尽管学生说得并不全面,也没有把关键的字词翻译出来,但是此时获得的成果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学生获得了成功后的欣喜。学生觉得自己的猜想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猜译”不仅涉及文言新知与旧知的关联汇通,还涉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区别与联系、个体经验与新概念之间的差异,课堂气氛活跃,激起思辨。并且当同学们积累到一定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后,即使遇到没有注释的文言文,他也敢于尝试着去猜,而非束手无策。

四、在“随机拓展”中提升

小学期间,教材安排的文言文内容只有4篇,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的教学保持学生长久的兴趣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需适时、随机地出现文言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早起步,积少成多。

如,选取原文的文言文对比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来自于古代的故事和名人格言,但又以现代文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这些文章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一读就会。此时若选取原文的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则既提早让学生接触了文言文,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第八册“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读懂了现代文的故事内容之后,我在大屏幕出示“扁鹊治病”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第3篇

19世纪,一位对音乐有着炙热感情的落魄潦倒的年轻人,在没有钢琴、只能借用别人钢琴演奏的困苦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传世名曲。他就是舒伯特。

舒伯特的一生经常饱受饥饿、病痛的折磨,别说钢琴,有时甚至连五线谱纸都买不起,灵感来了,却无法写下,一句“我要是有五线谱纸就好了”让人听着心酸。然而最悲惨的还不止于此。他的一首名曲只能换取一盘土豆、一辈子都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一生爱情屡次失败、孤独终生……

舒伯特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不到20年,舒伯特在及其艰难的环境中以神话般的速度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80多首重唱与合唱、19部歌剧和歌唱剧、30首宗教作品、24部管弦作品、24首室内乐、21首钢琴奏鸣曲、300多首钢琴演奏的舞曲……而且,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数量惊人,而且质量优秀、影响巨大。这种短时期内能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奇迹,在整个人类音乐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他的天才、他的执着、他的真诚、他的奋斗,使他赢得了“浪漫主义音乐奠基人”、“歌曲之王”等辉煌闪耀的桂冠。虽然,他仅仅在世界上停留了短暂的31年……

我觉得,有两句话是对舒伯特其人其乐最好的诠释,一句是他自己说——“我的歌曲是我的天才与苦难的产物。”一句是着名音乐史学家符。加拉茨卡雅对他的评价:“舒伯特所经历的悲剧性,距离以后阶段的浪漫主义概念非常远。绝望和悲哀的成分并没有压倒他对于生活和对于人的能战胜一切的爱,这种爱在舒伯特的作品里加进了战胜时间的美和力量。”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您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并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制性昏厥症,使他快入棺材。7岁又险些死于猩红热。13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患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了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了8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旋涡。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忘记饥饿与死亡。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他亲人。

苦难才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与悲壮。

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早忘记正在流行的严重霍乱,演奏会依然场场爆满……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人们不禁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要想成为天才必定得经历上天安排的苦难。天才与苦难是相互联系的。苦难是竖在现实与未来之间一扇纸糊的门,你只要敢于捅破,前方的路便天宽地阔。

对待苦难的过程是一个裂变的过程!“苦难如横亘的山,你只有跨越,只有征服!”耳畔有疾风劲雨在疯狂的吼着,刮着,大自然的伟岸被淋漓尽致的显示了出来。我没有屈服,没有气馁,用冷峻的目光面对所有的一切!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些”的心情去迎接这所有的一切!用“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美”的意志去战胜这所有的一切。但是往往有多少人能坚持这样做呢?总是怨天尤人,往往是失败了就放弃了,所以永远没有成功。

我很佩服那些大自然里面的生物。不甘弱小的蝼蚁们,万众一心,排除万难的气概令我叹服;不甘失败的蜘蛛们,永不气馁,用一生的无畏和执着编织生活的精神使我敬仰。我已经唤醒了自己,丑陋的蛹已经变为斑斓的花蝶,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已欣然地在生命之树上开放。但我更懂得,只有用自己的震动,自己的裂变,去换来千百万次的共鸣,千百万次裂变的盛况,才是一片辉煌的姹紫嫣红!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第4篇

关于吉他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希腊的吉他拉(H- IθαPα),后演变成维卫拉琴(Vihuela)在欧洲流行。维卫拉琴是一种平背的弹拨乐器,它用手指端来演奏,表现风格典雅优美,与今天的古典吉他相仿,通称拉丁风格,具有平静瞑想的艺术效果。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埃及的琉特琴(L-ute),阿拉伯摩尔人(Moor)传入欧洲。琉特琴是一种曲背的弹拨乐器,用手指甲来扫弹琴弦,风格粗犷豪放,与现在的弗拉门哥吉他类似,通称摩尔风格,带有兴奋、狂热的激动效果。

二、吉他史上的第一次黄金时期

18世纪后期,几项重大的改革使吉他从沉寂中复苏过来,首先是废除了5组复弦而代之以单弦,使其音色更为清澈。继之有人在低声部又加上1根E弦,扩大了吉他的音域,奠定了现代吉他的原型。此外,琴体逐渐加大,面板下的音柱改为扇形排列,增强了琴体共鸣性能和音量。记谱也由老式的图式记谱改进为科学的五线谱记谱(图式记谱法是15至17世纪用于鲁特琴等乐器的古老记谱法。它将运指法记录在代表乐器弦线的几条横线上,而将音符节奏的长短标记在横线的上方。如今流行于港台的六线谱实际上就是图式记谱的翻版)。接着涌现出一批以索尔为首的杰出的吉他演奏家、作曲家,迎来了吉他史上的第一次黄金时期,或称为吉他的复活与古典时期。

三、吉他的第二次衰退和重新崛起

19世纪中叶,钢琴、管弦乐、歌剧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由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派音乐,以贝多芬为始,向舒曼、舒伯特、威柏等浪漫音乐转移。音乐变得越来越辉煌,音响越来越宏大,在肖邦、李斯特无与伦比的钢琴艺术和瓦格纳辉煌的管弦乐面前,吉他显得黯然失色,它较小的琴体,沙龙演奏式的小音量,典雅的室内乐演奏风格,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演奏和创作都一度处于低潮,又退回到供大众消闲遣暇的娱乐用具位置上,进入了被称为“第二次衰退期”的沉滞状态。但是热爱吉他的艺术家,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吉他的衷情和探索。在吉他王国西班牙,几位伟大的先行者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使吉他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并且把吉他直接引向了20世纪的全面繁荣。

杰出的吉他制作家托雷斯(Torres)为吉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近代吉他制作之父。

托雷斯给吉他带来了多项改革,如使用调弦方便的金属旋钮代替传统的木制旋钮,发展和定型了7根扇型音梁的经典设计等,但最重要的贡献是扩大了吉他的琴体,使吉他的音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使吉他的复兴成为可能。托雷斯使吉他这件乐器本身获得了新的生机,而19世纪后半叶,近代吉他之父———泰勒加(Tarrega又译塔雷加尔)的登场,为处于低潮时期的吉他带来了曙光,使吉他从技术到音乐都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四、塞戈维亚的杰出贡献

西班牙的塞戈维亚(Andres Segovia 1893~1987)的出现,他承担了吉他向提琴、钢琴挑战的任务。他神奇的双手和无懈可击的音乐表现力,再加上舞台上令人倾倒的气质,将吉他艺术的价值提升到空前的地位。塞戈维亚成功的原因,一是他的演奏技巧是在泰勒加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和提高。二是他将演奏曲目范围大大扩展了。除了前古典时期米兰、桑斯、魏塞等人的作品之外,他进入了巴赫的世界。他注释的巴赫音乐得到了世界性的共鸣。三是他突破了吉他独奏的形式,与室内乐和管弦乐团合奏崭新而特别为他而写的协奏曲,使整个乐坛刮目相看。四是从1919年起便开始他繁复而辉煌的环球演奏生涯,直至90岁高龄。使亲眼目睹其演奏的人无不为之折服。塞戈维亚留给世界的另一重要遗产,是他的大量珍贵录音,包括30多个专辑及他的讲演集《吉他和我》,不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历史价值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古典吉他能有今天的世界性地位,与塞戈维亚毕生的音乐活动是绝然不能分开的。

由于塞戈维亚炉火纯青的技巧与表现力,已使吉他艺术似乎接近了顶峰,使后起的艺术家们几乎没有再攀登的余地了。

五、吉他艺术的发展前景

1987年在广东珠海闭幕的我国首届国际性的吉他艺术节上,可以说是包罗了古典吉他发展史上由古至今几乎全部的流派,有国际驰名的鲁特琴专家、美籍华人黎宗岐;有香港巴罗克音乐院院长司徒志超指挥的以表现巴罗克音乐为主的香港巴罗克吉他乐团等。更令人注目的是塞戈维亚大师的亲传弟子,美国的大卫·贝格斯特罗姆在艺术节中使用了代表最新的音乐科技成就的GTM-6型吉他合成器,再加上美国指弹吉他的权威约翰·斯特罗普斯(指弹吉他是集古典吉他、匹克吉他、民谣吉他、勒金多吉他、夏威夷吉他于一身的一种流派),日本藤井三雄的20弦踏板电吉他乐队。这样规模和水平的吉他艺术节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而在吉他民族化方面,国内一些演奏家和吉他爱好者也作了一些可贵的探索,改编并创作了一批富有中国风味的吉他曲,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吉他音乐宝库,推动了吉他民族化的发展步伐。

如今,吉他已经跻身于世界上最重要的乐器之列,与钢琴、小提琴等一起常常在世界各大音乐厅中演奏,吉他专业在很多音乐院校被广泛重视,吉他更是全世界人们最喜爱的通俗乐器。近年来,吉他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猛,几个主要的音乐学院都设置了吉他专业,中国年轻选手在国内外吉他比赛中获奖的信息也常常见诸报端。展望吉他艺术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乐器制作家、天才的演奏家以及能创作未来听众所喜欢的内容和形式的作品的作曲家们通力合作,吉他艺术才能永远以宠儿的身份和魅力,随着时代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薛兆宸.西班牙吉他演奏法[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2]陈志.古典吉他名曲50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伯牙绝弦翻译范文第5篇

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奔来的中华诗歌之河,大浪淘沙,激起的每一朵浪花都带着中华文明的闪光。徜徉在这诗歌之河,我们沉醉,惊异,流连忘返。含英咀华,我们能体味到它的博大,也能感受到它的深厚。然而我们在继承这笔文化遗产的时候,却往往会产生“曲高和寡”的尴尬,雅文化走进了书房,却多半被束之高阁,成为门面的点缀、装潢;诗词曲早已进入课堂,大半学生却敬而远之,为通过考试而被动地背诵乃至翻译,我们少见诗意流动,却不得不看到它成为应试的材料,被肢解、剖析。遥想白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盛况,真是叫人神往。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让诗歌名篇成为校园里耳熟能详的经典?我认为让诗歌名篇走下“书架子”,进入现实生活,当是消除中学生对名篇敬畏之情的一个有效方法。

【案例描述】

古诗文名篇是历史的凝结,也是现实的关照,现实生活中依然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它,咀嚼它,琢磨它。在课外研读唐诗《琵琶行》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唐诗宋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相似的情境可以用那些经典名句来表达,找出来,你会发现那些经典名句表达精练而贴切,或是幽默富于趣味。

这个语文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翻起了古诗文宝典,徜徉其中,采撷粒粒明珠。收到作业的时候,我不能不惊异于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他们用诗文名句来描绘校园生活,女生写道:周一早晨――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男生唱道:联欢会被点名唱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哳难为听;外地生叹息:初来想家――故乡遥,何日去;还有:新新人类不屑于古典文学――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食堂饭后――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零点入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犯错误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罚站走廊――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老师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受到表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开运动会――沙场秋点兵;决赛遇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步入高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名牌大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虚度年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回忆往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他们表面上看得平常,而在作业里却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这种关系的珍惜,用古诗文表达,多体现在聚散分合的感慨中:毕业分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母校重逢――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渴望真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聚会抒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聚会将别――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晚会之后――沉醉不知归路;感慨人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作业里也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如:又一位歌星走红――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青少年犯罪――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面对――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计划生育――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独生子女――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教育普及――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有的同学做成“专题”式的,如“《爱莲说》之书店版”,“《六国论》之考试版”,“《春江花月夜》之莘莘学子版”。如卜庆慧同学的《琵琶行》之购物版:

甫进商店: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面对高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身边顾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摸摸口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内心: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思考买否: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咬牙付款: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接过商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得最为生动传神的当然还是他们感受最深切的“考试”。我把他们的作业整理成以下的“考试版”:

考试临近: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大考来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题海战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老师漏题: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深夜复习: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发试卷: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考试之时: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

考场顾盼: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暗窥同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考试手势: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考场作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卷面潦草:花非花,雾非雾

作弊之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去问分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老师报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成绩公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考试第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失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红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自我勉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互相安慰:与尔同销万古愁

家长签字: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去办公室:是进亦忧,退亦忧

成绩排名: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考试结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熬过考试: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榜之后:日夕只以泪洗面

落榜聚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历经考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教学反思】

反思一:

当然,初三学生所选择的情境还很生硬,有些已经脱离了诗歌原来的内涵,但是时代在发展,我们只需学生去阅读、理解,又何必要学生再复古地生活?我们也不能只是这样来教学诗歌名篇,这只是一次教学活动。而这样的活动的确大大激发了学生翻阅、诵读古诗文名篇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发现,原来名著并不那么可怕,可以“景仰”,却无需“畏惧”,曲高和不寡,诵读、赏析、研讨名篇成为校园一景――这难道不是对古诗文教学的一大推动吗?

反思二:

1998年,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杨叔子院士发表的《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论文,在海内外教育界和诗词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大学要推广,中学又何尝不要还诗词教学以生命?现在中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诗歌教学的被动僵化的局面是令人担忧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加强课内外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要让他们体会到那些字面下的精神,感受古老文化的伟大秘密,只是放在书架上瞻仰是不够的。我们难以做到名篇与学生“零距离”,但是,可以努力通过类似的活动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缩短这个距离,至少使学生不必仰望,越仰越高,越望越遥远。“温柔敦厚是诗教”,诗是有生命的,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用创新给传统带来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8,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