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伯牙绝琴;教学体会;高山流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84-01

《伯牙绝弦》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一个情谊真挚让我们荡气回肠、蓦然垂泪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77个字,却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也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本文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因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课文,认真的研读教参。然后,我又上网搜集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以及相关音乐、视屏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二)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朋友间真挚的情谊;(三)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由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绝弦”,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等初步理解文言文意思,在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的牵引下,让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反复朗读,有效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而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最后在音乐《高山流水》的烘托下反复的吟诵、背诵课文。

课文开始,我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来,读出古文蕴含的深情。当孩子们达成这一目标,我便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了吗?谁来说说?”(生说大意)

学生说完后,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好极了,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清风、明月、杨柳是那么的柔美!真多美呀!所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哦!

师:然而,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

师;所以最后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深情的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

(师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孩子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背诵课文吧。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2篇

一、通过美读,体会课文之情感美

在阅读课上,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美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领悟到作品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深刻内容,它的作用有时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体会李密真挚和笃厚的孝心,感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的情感美。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创造情境,欣赏课文之画面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在教学中,要运用“美”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片、画面,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让学生看到课文中美的情景,产生美感,激感,体会意境,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放了一段录音,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在鉴赏第4段月下荷塘美景时,引导学生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这五个方面,想象月下荷塘美景妙处。如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学生展开想象,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的裙”,自然理解了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也就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的精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想象,推敲、揣摩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品味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片刻的宁静之情。最后让学生微微闭目,凝神静听配乐朗读,遐想那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又如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等课文时,通过创造情境,生动地再现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把学生带进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美丽画卷,让他们欣赏和感受那充满活力的湘江秋景、三峡中湍急的激流、西地平线上落日的壮美。

三、运用多媒体,展现课文之形象美

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圆明园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众星拱月”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圆明园上空。接着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远古的历史事件,把遥远的地域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背景音乐渲染,感受课文之意境美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3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最终要实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从短期看,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从长远看,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关乎学生的后续发展。课堂参与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关,受教学组织活动影响。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实现学生高参与度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一、问题悬疑唤醒参与意识

学习兴趣是在认知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反过来兴趣又推动自觉学习。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效果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问题可以分为释题发问和质疑课题两类。

释题发问策略的特点是环环相扣,一以贯之。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在课题抛出后提出以下问题:“‘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教师寥寥数语,每个问题都击中要害,学习目标清晰,学生兴趣盎然。

质疑课题问题策略表现为“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在第一课设计导入语:“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学生好奇地举手质疑:“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爬山虎的脚在哪里?”“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脚能走路吗?”学生们的疑问,转化为主动探究的动力,参与度自然提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还需要教师善于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二、情境代入达成感同身受

艺术杰作很容易给人很强的代入感,高参与度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乏深受学生喜欢的作品,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激活“共情”,达成“移情”效果。如有位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音”和一代琴师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的画面,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师讲述着子期生前和伯牙相约见面的故事,然后分角色朗读、表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完全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个个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感动,那样的怆然……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但把课文读得充满感情,而且对“知音”情结的理解、体会也很深刻,以至于下课铃响了以后,学生都还沉浸在那特定的氛围里,许久缓不过神来。

三、正向评价激发主体意识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4篇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生本位自主学习一、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现象

1.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时间被“空耗”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阅读,但仍停留在理清情节、模仿人物语气、揣摩人物的个性特点、体会作者情感等层面上,学生始终是跟着教师的设计思路走,被动地回答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教师很少让学生潜心自读自悟,学生没有机会感悟语言的魅力,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真正属于学生自己支配的内化、自学、自悟、作业时间是少之又少,学生自主学习严重丧失。学生的学习时间被老师空耗是一个普遍突出的现象。

2.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实践被“形式”

课堂氛围是否热烈是许多教师认为彰显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的重要标准。教师怕静默地自学、自悟和做作业会造成课堂的冷场,认为这样的课堂显得生气不足、沉闷,担心被同行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热闹花俏的形式代替了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内化的主体被“替代”

当下,课堂语文老师表演欲特别强,唯以自己的教案为基准,唯自己的才华展示为第一要务,将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抛到了脑后,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学生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都被老师才艺表演占有,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的主导地位所替代。

二、营造简约语文阅读课堂的策略

1.初读环节少问多读从简求实

初读课文后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显而易见的问题不要过多纠缠,把时间留给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真问题”上;把时间留给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然后谈“真感受”上。

例如,五年级下15课《金色的鱼钩》初读环节过程。放手让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回辅导,组织学生做好四读:一读略知大意。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读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读通课文。三读体会情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四读质疑问难。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做好记号,准备交流阅读感受。

这个过程老师巡回辅导,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读思结合,手口耳相济,有基本训练、有深入思考,是真正学习的主人。

2.细读简化板块存精求实

简化板块就是板块分明,板块数量安排上尽量少而精,甚至一节课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就可以了。一节课的细读内容浓缩成一个,围绕这个浓缩问题开展10~15分钟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语言现象,自主探究语言密码,自主对话,自主内化语言。这样既把握了课文学习的范例作用,又节省了时间可以在课内完成练习和积累任务。

如六(上)25课《伯牙绝弦》的细读环节,这一课的细读探讨的浓缩问题: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到底有多深,从哪里可以体会到?

步骤:

(1)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2)自读自悟写旁注,抓住关键词理解,探究语言密码。

(3)学生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发现语言现象。文章通过两个相似的句式和重复用“必得之”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并且这两句话也能让人有无限遐想,还有若大海、若清风、若明月等,凡是伯牙所想所思,钟子期都能在琴声里感受到。

(4)仿写句子,“伯牙鼓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内化语言。

(5)抄写句子并默写(课内和自创的各一个)。时间大概控制在10~15分钟。

3.拓展延伸忌偏过,简约精要求实

拓展环节是学生利用课本外资源帮助本课学习,获取更多知识,把书读厚的好路,但做“偏”或者“过”了,都会适得其反。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使用课外资源要适量且精要,要因积累需要而设,因感情升华而设,因表达需要而设,切不可滥和繁。当学生的表达欲望饱涨,此时安排一个拓展性练习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品读文本,深刻领悟了文本人精神后,学生深受文中的父与子的高尚情怀感动,由此延伸到自己对父母博大的爱的感激,教师此时链接小诗朗诵,学生在这样的感染下是迫切需要表达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此时再安排一个小诗创作的拓展练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既升华了情感,又内化了用诗表情达意的语言表达方法。

4.课堂作业忌繁多留后,应精简且落实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背诵书写等作业是高效课堂,生本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为学生精选作业内容,简化作业形式,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的课堂上通过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作业内化当堂习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比如六上25课《伯牙绝弦》在课堂上就可以安排三个作业,一是背诵并默写本课;二是抄写并背诵导入时的那些词语;三是仿照“伯牙鼓琴,洋洋兮若大海,巍巍兮若高山,伯牙所其,钟子期必得之”写话;四是把这篇文章翻译成现代文,古今对照。三个作业的落实可按班级中学生能力好中差的差别分配。能力好的四题都落实,中等的落实前三题,中下的落实前两题,学困生只落实第一题。

三、实施简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效

1.简约的过程可留足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积累丰富

简约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可以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记诵经典名篇,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在课堂上就获得丰富的积累,对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耳熟能详,张口就来,促使在平时的习作时能很好地借鉴经典名篇的布局谋篇方法,细节描写的方法,能自如地引用好词佳句、诗句名言等,增强所写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2.简约的内容可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简约了阅读教学内容的语文课,特别强调去关注“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的课堂,是急学生所急,需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过程,非强制灌输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完全改变了学习的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原先的那种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学习任务观念”再也不见了。

伯牙绝弦课件范文第5篇

一、改革创新,充满活力

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改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活力。对于老一套的解题、简介作者、分段、段落大意等阅读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特级教师于涟、祝禧等创造的“实践型、交互型、比较型、指导发现型、自我发现型、自我体现型、自我教学型、创造型”等阅读课型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些课型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趋向,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课堂。

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新课程指出: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密不可分,要一以贯之,但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朗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根据课文特点,可以采用分角色读、分男女读、分小组读、个别读、轮流读、范读、齐读、比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读,既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又可以眉飞色舞地读等等。学生在读中感知文意,培养语感,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例如《宴子使楚》《山中访友》《山雨》《草原》等课文就能很好地实施。

三、注重情感活动

(一)首先要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景

我们看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就是很有效的方法,它包括生活展示、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但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在情境创设上,教师必须注重感情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教师把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比海还深比山还高的情谊,以及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有在教学《匆匆》时,教师把作者当时对时间的流逝的那种惋惜、留恋、自责、后悔的情感尽情地展露。

(二)灵活抓住课文的“传情点”

我们要抓住课文的传情点,就能更好地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例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传情点“悲伤”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让思维活起来

著名教师魏书生认为:“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

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鼓励和指导质疑

1.我们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

我们在向学生质疑可以采用以疑激疑、于无疑处求疑、挑起课文内部矛盾质疑、抓住学生分歧点质疑。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提出这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再次读课文时又提问:划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并写写简单的体会;学生继续读文时又提问:文中哪些句段是写的?从这些句段中的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依照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多少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层层深入,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提高了独立阅读能力。

2.采取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首先,我们可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其次,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对于善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表扬,以提高质疑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怪问、傻问,应正面引导,以理服人。再次,放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讨论答疑时,要鼓励他们既想说敢说,又力求说得有理有据。

3.实施学生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

著名教师钱梦龙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没有现成答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在阅读中,学生互相质疑和答疑,不断地你来我往,大家对问题的认识不断的由同到异,由异到同,从而有所深化,有所创新。

(二)多鼓励和指导推想

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生活经验去推想,推想有关词语的意思,推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想故事各种可能的结局,推想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神态、动作,推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例如教学《将相和》,指导学生推想: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当时廉颇、蔺相如会怎么说,怎么做?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又会怎说?赵王和秦王呢?还有《穷人》这课,让学生想: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渔夫一家以后的生活怎样过呢?接着进行续写。

五、加强学生自主能力

(一)首先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方法,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乐读”的氛围。

(二)加强指导学会自主阅读

我们要知道: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初读感知。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扫清字词句障碍;二读,了解课文大意,明白主要内容。

2.精读感悟。多种方法读,多种形式悟,悟字词意思,悟句子含义,悟课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