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的分类

角的分类

角的分类

角的分类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3―8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会根据三角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进行分类,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和集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话题――分类(板题),听说过吗?把你所知道的分类跟大家介绍一下。

……

师:如果要把全班同学分一下类,可以怎么分?(男生、女生)

师: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性别)

师:除了按性别分,还可以怎么分?(年龄、身高、体重、衣着等)

师:看来在分类之前,我们要有一个标准。

(板书:统一标准)像上面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就是一个标准。

师:那分类还应注意什么呢?还应注意不能重复,不能遗漏。(板书:不能重复,不能遗漏)

师:这一些,都是我们平时生活或学习中分类时应该掌握的原则。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是不是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开始上课。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在上课之前利用的本班同学按某一个标准来分类,让学生初步接触分类,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使数学课上得贴近生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

二、复习铺垫 引入新知

1.出示锐角、直角、钝角。

提问:①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②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③如果我在这些角上加上一条线段的话,那变成什么了呢?

2.出示加一条线段,变成了三个三角形。

提问:①请你认真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三个角,三条边。)②那这三个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呢?(角的大小,边的长短都不同。)③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分类的有关知识,把三角形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补充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复习角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是为下面探究新知作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要探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合作探究

合作要求:①每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三角形的相关数据。②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三角形对应的位置上。③各小组按照自己讨论的方法去进行分类,并在桌子上分一分。

(二)汇报交流

学生对三角形分类可能会出现按按角分和按边分两种情况。

(1)按角分类

1.指名汇报交流并阐述理由。

2.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3.你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吗?

4.像这样的三类三角形我们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呢?按角分(板书)

5.概括三类三角形的概念。

6.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三类,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这三类三角形的关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2)按边分类

1.刚才那一组是从角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他小组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的呢?(小组长展示交流成果)

2.请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三)自主学习

要想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4页,看中间的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部分,自学它们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看书。

课件出示各部名称。(学生回答后再逐一出示)

(四)自主探究

1.猜测

猜一猜,等腰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特点?等边三角形呢?下面请用‘量一量’‘折一折’或其他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角是否有这些特征。

2.探究

在小组内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看它们各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3.总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交流学生自己发现的结果,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真实体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

4.我们来看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呢?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一)判一判

1.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度,另一个底角的是60度。( )

4.等边三角形也属于等腰三角形。( )

5.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二)猜一猜

教师的袋子中有几个三角形,只露出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你能根据这个角,猜猜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呢?

(三)画一画。

在书上第132页的点子图上按照老师说的要求,画出相应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并在展台上展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角的分类范文第2篇

那么公司如何才能诱使消费者感知价格促销是获得了X数额而不是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付同样的X数额?公司用多种促销工具来对此进行调节。返现是其中一个工具。例如,消费者购买15 000美元一辆的汽车时,公司通过购买后邮寄给消费者500美元的支票,使消费者认为这是500美元的获得。如果仅仅是在购买时减价500美元,消费者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获得,而减少了支付。从心理上来说,14 500的价格和15 000美元的价格没有多大不同,而500美元的返现与什么也没得到相比较来说,更像是一大笔钱,会被消费者认为是一种额外的获得。

所以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不但非货币促销和货币促销可以分别被描述成获得和减少损失,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货币促销,通过不同的描述也可被分类为获得和减少损失,这种分类对于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描述视角分类下促销的不同效果

Kahneman & Tversky(1979)的研究表明当选项被描述成获得的时候,主体对选项的选择和判断相比这些选项被描述成减少损失时有很大的不同。促销被感知为单独的获得时(而不是减少损失)更可能被看成是购买产品得到的奖赏或者回报,因此,非货币促销将是比较有效的强化条件,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Peter & Nord,1982),非货币促销在增加购买率上更有效。Thaler(1985)指出促销被描述成获得的时候,得到的利益是和原购买价格分离开来的,然而促销被描述成减少损失时,促销仅仅被看成是减少了初始购买价格。他用期望理论的价值曲线推断说促销被描述成单独的获得应当比被描述成减少损失能带来更高的感知价值。

然而,对于获得和减少损失两种分类的促销有效的问题,同样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例如Kramer & Kim (2006), Kim & Kramer(2007)的研究中把优惠券描述成得到一定比例的折扣(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把此称为获得描述)和把优惠券描述成避免多支付这么比例的价格(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把此称为减少损失),但是这两个研究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来探讨,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Kramer & Kim(2006)从新奇性的角度来对上述两种描述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如果消费者本来把优惠券看成是一种获得,然而在厂商的实际应用中,呈现出来的是减少花费,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会感觉这种促销时具有新奇性,这种刺激下,增加了消费者处理信息的深度。Kramer & Kim(2006)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消费者被激励用系统性(相对启发式)的方式去处理信息时,更会购买折扣产品,因为深入的思考产生更精确的折扣感知。所以消费者固有对优惠券的看法和呈现出的方式不相符时,就会促使消费者深入处理信息,从而导致更好的交易感知,因为消费者更精确地评估了优惠券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本来把优惠券看成是一种获得,那么信息以减少损失的形式描述时,消费者对促销的评价更高。然而,从处理信息的流畅性来说,Kim & Kramer(2007)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顾客通常对优惠券的看法和优惠券的呈现方式相匹配将会带来信息处理过程的流畅。由匹配带来的处理过程流畅将引致更高的价值感知,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本来把优惠券看成是一种获得,那么信息以获得形式描述时,消费者对于交易的感知更满意,感知节省更多,利用这个价格促销的意愿更加高。

五、 结论

角的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尝试;学习;三角形;分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68-01

今年的4月,我有幸参加了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邱学华教授关于“尝试教学法”的讲座,我收获颇多。“尝试教学法”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就是将先讲后练转变为先练后讲,让学生先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再带着疑问自己主动地看书,然后通过同伴互助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最后学生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点拨下掌握知识。第二步就是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进行练习的时间。

对着邱老师传授的观点和教学方法,我内心深处默默地反思着自己的教学。平日里,我惯用的方法就是先讲解新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然后就让学生练习。只有在能够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的时候(如小数加减法),才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学习。听了邱老师的讲座之后,我热血沸腾,回到学校就拿起教材认真的翻阅,思索哪些内容适合“尝试教学法”,怎样自己也试着将“尝试教学法”运用于我的课堂。在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小节内容我决定试一试。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这部分知识逻辑思维不强,更多的是概念的掌握。理解记忆是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最好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尝试学习。

一、在不经意间感悟三角形的分类

我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回家在练习本上用直尺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来。第二天课堂上,我事先在黑板上分别画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请孩子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看看你手中的三角形和黑板上的哪个三角形像姊妹,就请你站在它的旁边。”很快,孩子们就在讲台上分成了三堆。大家互相欣赏着对方的三角形,生怕自己站错队了。开课之时,就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三角形的分类有了初步的感悟。

二、在好奇中寻找三角形的分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驱动力。“你们手中的三角形都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请孩子们自己看看书59页,看谁最先说出自己那个三角形的名字!”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地回到自己的座位,津津有味的看起数学书来。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颗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不一会儿,我看见的是一双双高举的小手。

三、在交流中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老子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使每个孩子掌握好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种三角形的特征,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走上讲台,将自己所学到的讲出来,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晓航被我第一个叫上了讲台,她脸红红的,举着自己的三角形小声地告诉大家:“我的这个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为什么它叫直角三角形?”我追问着。

“因为这个三角形的这个角是直角,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她的声音依然很弱,显得很不自信。

“你很了不起,没有老师教你,通过自己看书也明白了什么叫做直角三角形,你能用洪亮的声音告诉所有的同学吗?”

“我的这个三角形里面有一个角是直角,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顿时,讲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孩子们,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能找出老师黑板上的直角三角形吗?”响亮而整齐的回答让我非常欣慰。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讲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比一个大胆,一个比一个语言更简洁,流畅。

“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我们根据什么把三角形分成了三类?”在最后老师的提问中,孩子们系统地掌握了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部分的知识。

四、在练习中巩固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要学数学,还要用数学。孩子们由于是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因此把三角形按内角大小的分类学得很好,在练习中完成作业的速度很快,质量很高。

角的分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租赁 现代租赁 融资租赁 经营租赁

无论被看作是一种金融产品还是一个新兴产业(苏迪尔、阿曼波,2007),租赁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视。对租赁的认识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展开,租赁研究内涵关注的是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内在规律,而租赁研究的外延则包括从法律、会计、税收、监管四个视角对租赁活动的考察。

租赁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租赁活动所进行的划分。本文从租赁市场、会计、税务、法律和监管这几个角度探讨租赁的分类,力图为租赁研究的不同领域建立沟通,以期更清晰地认识与理解租赁活动。

租赁市场发展视角下的租赁分类

从租赁市场发展与内在规律来看,可以按照租赁活动的经济功能将之划分为传统租赁与现代租赁两种形式。这种方法关注的是租赁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我们认识与理解租赁现象的最基本分类。传统租赁又被称为“出租(rental)”,是指出租人将闲置财产出租给承租人使用而获取租金的一种交易行为。其历史极为悠久,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的苏美尔地区。直至今日仍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租赁的交易标的、交易主体等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如租赁物从不动产为主到不动产和动产并重,出租人目的从利用闲置资产转变为专门从事出租业务(史燕平,2005)。 但是其基本的交易结构和经济功能却始终未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交易结构仍是出租人和承租人间的双方当事人结构,出租人提供租赁物由承租人在租期内使用。第二,交易目的是为了满足承租人对物的临时使用需要,租期结束后租赁物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第三,租期一般较短,一项资产通常会先后出租给多个承租人使用。第四,出租人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如维修、保养、注册登记等。

标志着租赁市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租赁交易。它是指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选择指定或根据自己对租赁市场的判断购买租赁物,然后,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将该租赁物中长期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交易形式。与传统租赁行为相比,现代租赁交易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普遍具有三方交易结构,即出租人提供资金,供货商提供设备,承租人租赁设备并按约交纳租金。第二,交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承租人的中长期融资需要。第三,出租人不负责与租赁物有关的服务。第四,租期结束后租赁物的所有权可能发生转移。租赁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租期结束后租赁物所有权自动转移或承租方又购买选择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租赁的融资功能,许多学者将之称为“融资租赁”。

从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传统租赁与现代租赁不仅是租赁活动的两种类别,也同时是租赁发展的两个阶段。虽然两者都具有让与租赁物使用权并收取租金的形式,但在经济功能上却存在本质的差别。前者是一种经营活动,后者则是将“融资”的本质与“融物”的形式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活动。正是现代租赁的出现,租赁才作为一种行业出现在国民经济领域(刘敬东,2001)。所以,现在提到的“租赁产业”、“租赁产品”都是现代租赁活动后的产物。

在现代租赁活动发源地的英美国家,指代现代租赁活动的英语单词为“leasing”或“lease”,而传统租赁则以“rental”来表示。汉语中的“租赁”并没有作上述的严格区分,实践中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使用。广义的“租赁”既包括传统租赁活动也包括现代租赁活动,狭义的“租赁”则仅指现代租赁活动(章连标,2005)。处于现代租赁的功能和区分考虑,很多学者也将之称为“融资租赁”(史燕平,2005)。只是这种称谓比较容易与作为现代租赁早期的一种交易形式―“financial leasing”相混淆。

法律视角下的租赁分类

从法律的研究视角来看,租赁是租赁交易方间的合同法律关系,依租赁合同创建租赁之债。“租赁”在法律上可以按照交易参加者的数目以及各自承担的权利义务关系,分为租赁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两个类别。其中,租赁合同是指出租人将租赁物交由承租人使用并以此收取租金的双方交易行为。而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商的选择购买租赁物,然后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向其收取租金的交易行为。融资租赁交易由出租人和承租人间的融资租赁合同、供货人与出租人间的供货合同共同组成。并且这两个合同间有着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供货合同是为了成就租赁合同而签订,供货人知悉要将标的物租赁给承租人的事实。并且,由融资租赁交易的三方交易特点所决定,没有直接合同关系的供货人和承租人之间也具有某些类似合同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在租赁物出现质量瑕疵时,承租人往往可以直接向供货人索赔,出租人仅是具有协助承租人的义务。

可见,在法律的视角上,所有排除三方交易关系的有偿转让财产使用权的交易都属于“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法律制度产生时间较早,在“传统租赁”交易阶段就被各国广泛地确认在法律中。在现代租赁活动产生以后,租赁合同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也相应地有所扩张。因为经营性租赁虽然与融资租赁具有同样的金融功能,但在合同法律关系上却与出租更为接近。出租人往往凭借自己对于租赁市场的判断而购进资产,然后再先后安排数个租赁交易来收回投资和回报。所以,绝大部分的经营性租赁交易仍是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双方合同法律关系,同样需要适用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

会计视角下的租赁分类

会计活动是要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等情况的记载客观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会计标准下对租赁活动的判断与分类关注的是作为一种资产的租赁物是记入出租人还是承租人的资产负债表?即租赁物在经济实质上属于出租人还是承租人?

所以,从租赁会计的角度,租赁被分为两个类别:一种是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收益都由承租人承担的融资租赁,另一种是风险收益仍由出租人承担的经营租赁。融资租赁中的租赁物计入承租人资产,经营租赁中的租赁物计入出租人资产。这是一种与法律上确认所有权归属不同的探究经济实质的方法。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禀承了这种方法,将租赁划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类。其中,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

判断融资租赁成立的具体标准是符合以下一项或数项标准:一是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二是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形式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三是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四是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限制,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五是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做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不符合上述情形的租赁即为经营租赁。在经营租赁条件下,租赁资产的经济所有权没有转移,租期届满后,承租人可以选择退租或续租,而不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

税务视角下的租赁分类

税务视角对租赁的研究与分类与会计视角下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税收法规中,对租赁分类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由谁来享有“税收优惠”,既由出租人还是承租人来对租赁资产计提折旧?因为只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才有权计提折旧,所以税法将租赁区分为经济所有权已经实质转移的“融资租赁”和尚未发生转移的“经营租赁”。

由于融资租赁企业实质上等同于将融资租赁资产给予承租企业,同时承租企业也将该资产视作自有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对该项资产计提的折旧国税总局2000年84号文件《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下称《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纳税人以融资方式从出租方取得的资产,其租金支出不得扣除,但可按规定提取折旧,其意思就是融资租赁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但折旧可按自有资产相同的折旧政策提取并进入当期成本在税前扣除。对经营租赁费用的涉税处理《办法》同时在第三十八条规定:纳税人以经营租赁方式从出租方取得的固定资产,其符合独立纳税人交易原则的租金可根据受益时间均匀扣除。

取得固定资产(主要是指用于生产经营的动产)时,关于增值税的处理也不同。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在确认时,可以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行税额)”,期末计算缴纳增值税时可以抵扣应交增值税,经营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因为固定资产仍是由出租人进行核算,因此,只有支付租金的会计处理,不涉增值税问题。

同时,因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是根据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合计作为计算基数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因此也会产生连锁反应。

监管视角下的租赁分类

监管视角下对租赁进行分类是为了确定监管的范围。因为只有金融活动才有被监管的必要,监管也正是为了保护公众对一国金融体系的信心(苏迪尔、阿曼波,2007)。所以以监管为目的的租赁分类就是要将作为金融产品的租赁活动与其他租赁交易区分开来。

现代租赁是具有金融性质的租赁活动。然而由于现代租赁中的经营租赁更加强调出租人的服务功能,其中租赁物的残值风险也主要由出租人承担,所以往往被看作传统租赁(出租)行为。只有在融资租赁情况下,租赁物的投资决策权和租赁投资的风险由承租人享有和承担(史燕平,2005),出租人本质上仅是资金提供者。所以也只有融资租赁才有被监管的必要。

综观我国关于租赁监管的法律规定,对“融资租赁”的界定与法律视角下的界定基本一致。这种界定下的融资租赁包含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一是设备与供应商要由承租人选定;二是出租人取得设备就是为了出租给该承租人。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各自服务的目的和分类标准不同,每一个视角下的租赁类别都有不同的含义。传统租赁与现代租赁是从租赁市场发展的视角对租赁活动的分类,它既是一种纵向的发展阶段划分,也是一种横向的交易类别划分。与法律视角强调交易方间的合同法律关系不同,会计和税务视角下的分类更为关注租赁的经济实质,即租赁物的经济所有者与法律所有者不一定一致。监管视角下对融资租赁的界定虽然与其法律上的概念基本一致,但两者关注的焦点不同,前者更为强调出租人独立融资提供者(financer)的作用。

不同视角下租赁分类的对比显示某些特定术语在不同场合下的涵义差别。以“融资租赁”为例,在法律领域它是由三方当事人间的两个合同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合同法律关系。在会计和税务领域它是指与租赁物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收益都转由承租人承担的一种企业经营活动。在监管领域它是类似于银行贷款的一种金融产品。所以,只有区分以上各个不同视角、明晰研究租赁现象的目的,才能准确把握租赁及租赁研究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苏迪尔,阿曼波主编.李命志,张雪松,石宝峰译.国际租赁完全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Shawn D. Halladay & Amembal: The Handbook of Equipment Leasing I, Institute of America Inc. 1995

3.史燕平.融资租赁原理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角的分类范文第5篇

那么公司如何才能诱使消费者感知价格促销是获得了x数额而不是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付同样的x数额?公司用多种促销工具来对此进行调节。返现是其中一个工具。例如,消费者购买15 000美元一辆的汽车时,公司通过购买后邮寄给消费者500美元的支票,使消费者认为这是500美元的获得。如果仅仅是在购买时减价500美元,消费者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获得,而减少了支付。从心理上来说,14 500的价格和15 000美元的价格没有多大不同,而500美元的返现与什么也没得到相比较来说,更像是一大笔钱,会被消费者认为是一种额外的获得。

所以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不但非货币促销和货币促销可以分别被描述成获得和减少损失,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货币促销,通过不同的描述也可被分类为获得和减少损失,这种分类对于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描述视角分类下促销的不同效果

kahneman & tversky(1979)的研究表明当选项被描述成获得的时候,主体对选项的选择和判断相比这些选项被描述成减少损失时有很大的不同。促销被感知为单独的获得时(而不是减少损失)更可能被看成是购买产品得到的奖赏或者回报,因此,非货币促销将是比较有效的强化条件,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peter & nord,1982),非货币促销在增加购买率上更有效。thaler(1985)指出促销被描述成获得的时候,得到的利益是和原购买价格分离开来的,然而促销被描述成减少损失时,促销仅仅被看成是减少了初始购买价格。他用期望理论的价值曲线推断说促销被描述成单独的获得应当比被描述成减少损失能带来更高的感知价值。

然而,对于获得和减少损失两种分类的促销有效的问题,同样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例如kramer & kim (2006), kim & kramer(2007)的研究中把优惠券描述成得到一定比例的折扣(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把此称为获得描述)和把优惠券描述成避免多支付这么比例的价格(作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把此称为减少损失),但是这两个研究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来探讨,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kramer & kim(2006)从新奇性的角度来对上述两种描述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如果消费者本来把优惠券看成是一种获得,然而在厂商的实际应用中,呈现出来的是减少花费,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会感觉这种促销时具有新奇性,这种刺激下,增加了消费者处理信息的深度。kramer & kim(2006)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消费者被激励用系统性(相对启发式)的方式去处理信息时,更会购买折扣产品,因为深入的思考产生更精确的折扣感知。所以消费者固有对优惠券的看法和呈现出的方式不相符时,就会促使消费者深入处理信息,从而导致更好的交易感知,因为消费者更精确地评估了优惠券的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本来把优惠券看成是一种获得,那么信息以减少损失的形式描述时,消费者对促销的评价更高。然而,从处理信息的流畅性来说,kim & kramer(2007)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顾客通常对优惠券的看法和优惠券的呈现方式相匹配将会带来信息处理过程的流畅。由匹配带来的处理过程流畅将引致更高的价值感知,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本来把优惠券看成是一种获得,那么信息以获得形式描述时,消费者对于交易的感知更满意,感知节省更多,利用这个价格促销的意愿更加高。

五、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