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知识与技能: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初步了解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在找角、画角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分类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六个图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圆、圆环、椭圆。学生将图形分成两类,并说明理由。

2.学生观察、汇报。(总结:长方形、三角形、五角星都有角,圆、圆环、椭圆都没有角)

3.教师用课件演示出角。

4.教师揭示、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5.教师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一)找角

1.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生活中的角。

2.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观看后的感受。

3.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角。

(二)变角

1.找角

(1)教师组织学生将学具袋中的学具按照有无角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它们的角在哪?(2)学生展示在学具上找到的角,其他学生进行评论。(3)教师组织学生摸一摸找到的角,感受角的特征。(4)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角的特征。(5)教师结合角的特征讲授角的组成部分并板书。(角的组成: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6)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学具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

2.变角

(1)教师引导学生用没角的学具创造一个角。(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3)学生展示,说做法,并指出顶点和边。

(三)辨角

1.教师再次总结角的组成部分。

2.课件出示真假角,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四)做角

1.教师引导学生用身体做一个角并指出顶点和边。

2.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五)画角

1.教师让学生自学书中画角的方法并尝试画一个角。

2.学生汇报画角的方法。

3.课件出示画角的正确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观看。

4.师生共同总结画角的顺序及注意事项。

5.学生自己练习画角,并标出角的组成部分。

6.展示学生画的角,师生共同点评。

三、小组讨论,拓展提高

1.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决定角的大小。

2.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因素决定角的大小。

3.课件出示:“红蓝角之争”。学生观看并讨论边的长短是否决定角的大小。

4.师生共同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5.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擦短边,引导学生观察:刚才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6.教师组织学生用角的模型变化角的大小。

7.师生共同总结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8.演示变化角的大小,使学生更深理解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9.组织学生用身体做一个角并变化它的大小。

10.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四、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1.练习一:对角的基本特征进行判断。

填空:

(1)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2)画角时,先画( ),再画( )。

判断:

(1)边越长,角就越大。 ( )

(2)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 )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

2.练:出示图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3.练习三: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条线,并沿其剪掉,思考剩下的部分含有几个角?

五、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其他同学补充。

2.师布置思考题:放大镜能否真正放大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彩纸、活动角、直尺。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先引入角,板书“角”字,学生读。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在哪儿见过它?”学生们回答:“认识,人民币里有元、角、分;还有经常说的衣角、桌角。”教师接着说:“今天就要学习衣角、桌角中的角。”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角,在身边找到角。能从指定的实物中找到角。

第二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老师问:“你对角有哪些印象?” 学生们回答:“这有角(指衣角)。”“这也是角(指桌角)。”“还有墙角。”接着,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红领巾)。最后找一找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并板书出三种类型的角)

第三步:实践感知,探究新知。一是折角。教师问:“我们能从实物中找到角,那我们能不能动手折一个角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彩纸,动手折角。二是探究角的特点。先摸一摸刚才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回答:“尖尖的,扎手;平平的,滑滑的。”接着,让学生试着给角的各部分取名字;揭示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标到刚才板书的一个角上;让学生指出其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然后出示练习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最后启发学生:你能从周围找到角吗?(注意桌角和黑板的角,有弧度,不是角)设计思路:学生动手用纸随意折叠出一个角。学生动手折出来的角,说出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引入角的边和顶点,并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区分什么是角什么不是角。

三是角的画法。问学生:“我们认识了角,那你能把它画下来吗?”①指名说说觉得应该怎样画角?用什么工具?②视频演示角的画法。③学生一起在空中举起手,表示一下画角,教师观察画角步骤。④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不同的角。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画的。投影展示学生画的不同的角。设计思路: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角应该怎么画(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然后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方法,学生认真看,和自己的想法比较。之后再让学生动手画角。在操作中加深对角的认识。

四是角的大小。教师课件出示两个边长不同、大小相同的角。学生汇报:多数学生都说边比较长的那个角大。教师多媒体上演示两个角完全重合。总结:两个角如果顶点和两条边能完全重合,这两个角就相等。教师问:“角的大小和边长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拿出活动角,指名找出活动角的顶点和边。用活动角摆出大小不同的角。学生看视频《红角和蓝角》。课件验证:揭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张开有关。设计思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两个角一样大。

第四步:全课小结。教师总结了一首儿歌来描述角:“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第五步:练习。1.填空。①一个角有( )个顶点,有( )条边;②画角时先画( ),再画( );③三角形有( )个角,正方形有( )个角。2.判断。①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②边越长,角就越大。( )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数一数,下面图形有几个角?填在( )里。4.拿一张长方形的纸,随便折一次,剪掉,然后看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集合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要从生活中的角来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同时,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路。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教学预设: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确定直角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实况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和直角。

教具准备:课件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手工制作吗?“喜欢”,学生回答。老师也非常喜欢,快来看,这是我的作品……(出示五角星)同学们观察一下,五角星上有许多的……角。

对有许多的角,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角的知识吧!(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角。)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1.找角

(出示情境图第1页)在这里我们还能发现哪儿有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自由发言(电视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扇子上有角……)

他的教室里藏着许多的角,那我们教室里有哪些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发言,找教室里的角)

“角”有时非常的淘气,常常藏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你能把这些物品中的角找出来吗?(课件第2页)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再一次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角。)

2.指角

出示三角板,让学生用手来摸一摸角。学生由于只对实物中的角有感知,可能用手指这个尖尖的“点”。

老师要明确:这个点不是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指出尖尖的点,直直的边),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自己动手完整的指出一个角。

3.认识角的形状和组成

通过指角,让学生总结角的形状。这时学生对角有了初步认识能初步总结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出示课件第2页,把角从实物图中表示出来,把实物去掉抽象出数学上的角),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出示课件第3页)让学生总结角的组成:角是有1个尖尖的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4.画角

怎样画一个角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教师边说边示范画角。(课件第4页)把学生花的角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对画得不规范的学生给予指导,规范画角过程。然后先让让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老师引导。(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课件第5页) 出示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5.折角

(课件第6页)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折一个角,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出示扇形角,让学生明确扇形角只有一角。通过扇形角,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是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活动,让学生清晰的认识角的形状,角的组成,把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提升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从而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自主训练(一)

(课件第7页)出示练习题1,让学生分析出示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角的,要求是学生说出原因,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让学生辨析角,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认识直角

把巩固训练中出现的角让学生分类,(课件第7、8页,出示分类后的直角)学生很自然的会把直角分成一类,这类角和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一样,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直角。让学生寻找我们周围的直角,加深学生对于直角的印象。为了便于把直角和其他角区分开来要给学生标上直角符号(课件第9页),展示标出直角符号的直角。展示钟表上时针、分针构成直角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课件第10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认识特殊的角——直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角的分类做好了准备。)

五、自主训练(二)

(课件第11页)出示课本25页自主练习2,让学生找图中的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给学生总结,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对比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巩固对直角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角的乐园里玩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梳理知识,总结提升认识。)

七、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钟表、凳子、摩天轮、央视大厦、鸟巢、卢浮宫、风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美丽的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学预设与实践的对比分析:

教学预设符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观察与动手有机结合。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小组活动时提供给学生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我参与学生中间,及时采集有用信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样, 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有效的教学,教学预设与学生的活动能有效结合。

教学反思与感悟:

一、首先这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完成。

第一个环节老师出示手工制作“五角星”,学生通过观察,很轻松的发现“角”,知道这是角。这是最直观的认识。第二个环节,在信息窗中,生活中找角,这里有好多不同的角,再一次直观认识不同的角。这时对角的认识,形成的印象还是模糊地。第三个环节,感受角,也就是摸三角板上的角,感知角的样子,感知角的组成,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是由“物”到“形”,第四个环节,用语言描述角,在三角板上摸出一个完整的角,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已经走向明朗化。第五环节的画角,第六个环节的折角,第七个环节的认识特殊的角——直角,通过各个环节的展开,“角”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印象走向清晰化。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欣赏生活中的角,在美感教育中完成本节课。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二、整个课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了“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教学流程设计清晰。先用手工制作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知生活中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角的感性认识;其次,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平面的角,引导学生把原始概念提升成为数学概念,掌握角的特征,并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角进行判断并分类;最后,动手实践,巩固新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点拨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学习气氛浓而融洽。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都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本质,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中的不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制作五角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68-03

一、教材分析

“制作一个五角星”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和角之后编排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属于新课标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性。本节课,学生通过学习制作五角星,在理解五角星中所蕴含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同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的发现过程,感悟学习几何的基本方法。这不仅使本章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应用,而且向学生揭示了五角星和圆的内在联系,还为学生将来学习相关的正多边形内容进行铺垫。教科书直接给出了五角星的绘制方法,如果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即使能够绘制出五角星,他们对五角星的图形特点的了解可能会不够全面、深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初中生思维活跃、乐于与他人合作并展现自己的特点,设计了初步感知、寻求性质、试验操作、巩固升华等环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主动手、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去创新,从而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是在猜想、验证、应用、创新的过程中逐步被发现、理解和掌握的。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画一个五角星,会用一张纸制作一个五角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2.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试验、操作等活动充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五角星的性质,学会画五角星,会制作五角星。

难点:五角星的制作。

三、课前准备

剪刀、刻度尺、量角器、圆规、标准的五角星纸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PPT展示图片: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同胞们手持国旗呐喊、加油,最后定格在国旗中的五角星上。

2.师:如果我国再次承办奥运会,你想不想用自己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为祖国助威呢?

师:制作国旗的关键是制作五角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颗五角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欣赏图片的方式引入课题,在激起学生爱国情绪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五角星,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了学生创造、联想的积极性。

(二)初步感知,发现问题

师:你对五角星熟悉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请你根据自己对五角星的了解,在纸上画一颗五角星。(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与国旗上的五角星对比,你的作品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之处?

(将标准五角星纸片,如图1,放置在学生作品旁边对比)

师:怎样才能画出完美、和谐的五角星?从数学的角度看,五角星还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同时,让学生在图形的对比中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对五角星特点的认知差距,使学生初步感知五角星的和谐、完美,从而明确了解五角星的特点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寻求性质,纠正画法

1.探究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折一折、量一量手中的五角星纸片,看看你还能发现五角星的哪些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1)各组汇报本组发现的五角星的特点,相互补充;

(2)师生共同总结五角星的性质:

①五个尖顶角都是36°;

②将五角星对折后,折痕两边可以重合,这样的折痕共有五条且它们都交于一点(中心);

③5个尖角的顶点与中心连线的夹角都为72度;

④五角星的顶点中有四个顶点在一条直线上;

……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分组合作的探究方式能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折叠等操作,更直观地从边、角、对称性等方面感知具体的图形特点,学会从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换,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为画五角星做好知识铺垫。

2.探究活动二:与同桌合作,运用总结出的五角星的性质画五角星,并派代表展示画法。

师生活动:学生运用作图工具画五角星;教师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并与学生交流做法依据。

(1)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不同的画法,并说明依据。可能出现的画法:借助圆来画五角星;借助正五边形来画五角星……

(2)师:同学们展示的画法你们都理解吗?请你找出各种画法的共同点。

(3)(电脑演示动画)利用圆来画五角星的步骤:

①画一个任意圆;

②以圆心为顶点,连续画出72°(即360°÷5)的角,与圆相交于5点;

③连接每隔一点的两个点;

④擦去多余的线,就得到五角星。

(4)学生修改、完善自己所画的五角星。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五角星的性质亲自动手画五角星,经历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对生活具有的指导作用,并为之后环节中的剪五角星做好知识铺垫。

(四)试验操作,学会折叠

师:请你动手将所画的五角星剪下来,看看你的剪法能达到哪个级别。(PPT展示级别)

学生可能使用的剪法:

利用画好的五角星直接剪,要用10刀;将五角星对折一次,可以减少刀数,只用5刀……将五角星多次对折,最后将各边都重叠成一条边时,只用1刀。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用一刀剪好的五角星打开,发现五角星被折痕分成十个全等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找出最简捷、最快速的折叠方法将相同的十个三角形折叠到一起。

知识拓展:民间艺人就是利用对称性,以很快的速度用各种彩纸剪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闯关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图形折叠,让学生发现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可以减少剪的刀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一课标新理念。

(五)巩固升华,活用性质

探究活动三:如何剪出一颗五角星?

问题1:运用五角星的性质,你能直接用白纸一刀剪出一颗五角星吗?

师生活动:学生用白纸尝试剪五角星,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以巡视,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并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现场展示折叠法剪五角星的步骤。

问题2:你剪出的五角星标准吗?请用之前归纳的五角星的性质检验一下。

师生活动:学生运用刻度尺、量角器等工具测量所剪的五角星的边、角,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角星不合格的原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问题3:我们在用折叠法剪五角星时,应折叠几次?折叠时要注意什么?下剪刀的角度应该是多大?

师生活动:师生交流、讨论后总结出上述问题的答案――①折叠4次;②第二次折叠时角度为72°;③下剪刀时角度α=18°。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从画到探究、到再画、到剪的过程,归纳出了五角星的特点和用折叠法剪五角星的步骤,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在五角星的“带领”下,学生不断尝试折叠、剪裁,在自主探究中感悟,最终内化本节课的知识。

(六)归纳小结,巩固提升

1.回顾制作的过程:观察、猜想五角星的特点 通过折叠、测量验证猜想 利用五角星的特点画出五角星 利用五角星的对称性,快速剪出五角星。

2.(渗透数学思想)我们就是在观察、猜想 验证 探究 发现、创新,这样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从而实现不断进步的。

3.(知识的延伸)我们的国旗简洁而和谐,她里面还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黄金分割、相似图形、全等图形等,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梳理,把握本节课的核心――五角星的性质,体会研究图形的一般过程:猜想――验证――应用――创新。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反思卡。

①本节课经历了哪些学习过程?

②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③对本节课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小组合作制作一面五星红旗。

【设计意图】作业的设置既呼应了引入课题环节,也让“猜想――验证――应用――创新”的探究过程在课后得以再现,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图形的全等、相似以及黄金分割等知识,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专家点评

“制作一个五角星”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也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呈现的新课型。这样的活动课的设计,无疑为长期习惯于以讲授为主的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推理验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认知结构。

本节课教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主要考查了设计者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2)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3)分析和调整教材的能力;(4)了解学生的能力;(5)编写教案的能力。

莫莉薇老师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和学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重新整合,以问题为导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问题源于情境,本节课通过展示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同胞们手持国旗呐喊、加油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不断尝试、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学生获得了初步感知,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学生剪出来的五角星并不标准,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观察分析,从而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本质上是思维活动,设计好的数学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判断性、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②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有着直接的联系,有趣、有魅力。③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或有多种可能的方法,即开放性。④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最大的难点是五角星的制作过程和如何只用一刀剪出一个五角星。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凸显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着眼于: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②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制作五角星的全过程,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③创设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的真谛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得知识的思维活动过程以及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尽可能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动手操作、推理与交流。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以及氖鹿鄄臁⒐槟伞⑼评怼⒀橹さ然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实践教学应用探讨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是初中学生学习、理解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等操作活动的关键所在。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应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期不断满足初中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要。

一、结合学生错误之处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错误之处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浙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分类》一节内容时,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展示了一个两角被遮住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猜想是否是锐角三角形。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以后,都会认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但实际上,区分三角形是否为锐角不能仅凭直观视觉。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当笔者把被遮住的角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后,很多学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二、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思维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正方体”有关内容教学活动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动手操作并制作“正方体”,让他们认真分析、实践、探索和交流,积极鼓励他们在全班同学中展示自己所做的“正方体”作品,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是怎样制作这个正方体的。这时,笔者又进一步鼓励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制作的“正方体”进一步展现成平面图形,然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一些尝试。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就会产生该怎样进行、下一步怎么办等问题,进而促使其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积极主动地寻找其中的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浙教版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有关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觉得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时,笔者认真引导学生先测量一本练习本的厚度,然后就可以通过除法求得一张纸的厚度。一般情况下,一张的厚度约为0.09毫米,学生肉眼几乎看不出来。所以,通过教师引导以后,看似比较困难的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解决。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身高同纸的厚度相互比较,进而把数学知识尽量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四、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教学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范围,并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与事,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当学生学习有关统计知识以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其实际生活的社区,对某些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数据,然后让学生知道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自己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数学观念和应用意识,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数学知识,如信息课、劳技课、科学课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细致记录和科学分析,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初中数学的趣味与价值,不断增强数学观念和应用意识。

总之,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作为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学习兴趣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真深入地进行分析与探讨,不断探索出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初中数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严炯炯《浙教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策略探讨》[J](《网络导报》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