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感恩的诗歌

有关感恩的诗歌

有关感恩的诗歌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第1篇

约翰·多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他善用巧智、奇喻,是现代派的榜样。中国多恩研究大多以多恩之奇谲语言为载体,在西方哲学之“语言学转向”下如鱼得水,如火如荼。从多恩研究的发韧期、发展期以及“回归文学”转型期都呈现出多恩研究的空间越来越广。

一、多恩研究发轫期

1.应“语言学转向”而生 “五四”运动后,西学东渐,在这样的良好文化背景下,约翰·多恩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当时中国人民正在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拥有强烈的言语愿望来召唤新的革命风暴,表本文由收集整理达长久压抑在心里的寻求新时代生机的梦想。因此,位于时代前沿的中国知识分子高呼一种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粹相结合的新的文学革命形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秉持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只要与世界接轨才能让中国立于民族之林,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而与世界接轨的首要任务就是语言的相通性。对语言的革命既符合了与世界联系的要求,也为新的文学形式提供了一种可能。

语言的泛性、隐喻等特征为语言的丰富多彩和多向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中国语言的字、形、义为西方的结构和解构理论找到了一个理论实践的领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语言与西方语言的相通性在互为新奇的看视中得到认识和认同。

随着对语言本身的关注,从对纯美语言的追求逐渐转向一种知性的思考,这一点体现为将人生的体验输入语言本身,让语言本身成为言语的主体,可以自主思维,拥有自身情感。这种语言的转向既符合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不能张扬进步思想而转向下意识阶段的状态,也契合了中国人民普遍想找回辉煌的历史而进行自我的重新定位的心态。

同时,国际文坛也正处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大浪淘沙中,语言的重要性在索绪尔等大师的推崇下得以前所未有的凸显,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人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根基,通过对语言的重新观察、对身体的重新审视来实现对人的关怀。

在这种大背景下,被艾略特所推崇的多恩逐渐得到了西方学界的关注。随着中国对西方的关注的增强,交往愈来愈频繁,多恩也逐渐为一些中国的大师级人物所捕捉并看好。多恩的作品呈现感性与知性的高度对抗性融合,语言和思想的奇特交锋,正是契合了当时中国人们谋求发展时的内心的沸腾和对新的知识形态的渴望。当中国人们捕捉到这类新的元素时,是何等的欣喜,这也正是多恩能为国人所欣然接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条件。多恩语言的智性为语言的多元化与多向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此,多恩很快被中国诗人所接受,并从此在中国学术界形成了“多恩热”。

二、中国新诗人对约翰·多恩的接受

1.新月派诗人的关注 “五四”运动后,新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1912年,清华文学社成立。闻一多、梁实秋、朱湘是该文学社的主要成员。1926年,闻一多同当时北京新月社的领导人物徐志摩一同创办了《晨报·诗镌》,引领了中国诗歌运动的新潮流,后人称这些领军人物为新月派诗人。1932年在日寇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之后,施蛰存于5月间创办文艺刊物《现代》,它与1934年新月派诗人代表人物卞之琳在北平编的《水星》文艺杂志遥相呼应。1936年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邀请了卞之琳、冯至、梁宗岱等人参与。与这些杂志同期的还有《现代诗风》、《星火》、《今代文艺》等刊物。由于这些杂志创办者和撰稿者大都是具有留学背景、精通西文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诗歌借鉴了他们所喜爱的西方作家的作品风格,从某种程度上都融入了现代诗歌的特色,兼有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之美,“有朦胧的美或有繁复的意象和奇特的联络或为‘纯粹的诗’,抑或拥有浊世的哀音,青春的病态等特征”①。而此时中国新诗人所推崇的西方现代诗歌的传统正是艾略特所推崇的诗歌传统,即多恩诗歌传统。此种传统的内质就是一种对当时文学传统的反叛和超越,追求感性与理性高度融合的诗学途径。

新月派诗人梁实秋先生尤为关注英国玄学诗人,对玄学派代表诗人多恩的诗歌、散文及布道文等作品进行了介绍,并亲自翻译了其中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评论和翻译都记录在《梁实秋文集》中,为人们深层次认识和了解多恩及其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另外,新月派诗人朱湘先生也对多恩的诗歌进行了翻译。这些翻译清晰而准确地把多恩呈现在作者面前,那是一个能质疑上帝存在的多恩,那是一个勇于追求自由的多恩。

2.九叶派诗人的关注 九叶诗人,是20世纪中国的现代诗流派,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其中,卞之琳先生选择了多恩的两首诗歌进行了翻译和评注。虽然没有对多恩诗歌作大量的介绍,但他选择翻译的这两首诗歌成了人们品味多恩特色的最好的标杆。这两首诗歌分别是多恩的早期作品《歌》和多恩的力作《别离辞:节哀》。后者是同梁实秋先生介绍的《跳蚤》一样最能体现出多恩特色的诗歌,诗中的代表爱情的运动中的“圆规”意象让读者深有感触。同时,卞之琳先生创作的诗歌作品颇具玄学风味,比如从1935年初开始,他在诗中大量使用科学意象,如化石、罗马灭亡星、切线、无线电等,把这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放入诗歌当中,就像是将少量冰凉的水泼入熊熊火焰中,溅起美丽而奇异的火花,一方面将凝聚厚重的诗歌加上几分动感,另一方面将具体物象的美感扩大到抽象的宇宙,体现出水火共舞的玄学之美。

在中国的九叶诗人当中,郑敏② 先生在美国研究生院于1952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就是《约翰·顿的抒情诗》,她的导师是布朗大学的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讲教授。除了她的论文之外,她还翻译了多恩的部分诗歌。其他九叶诗人如穆旦、袁可嘉、王佐良等也对多恩给予了高度关注,在他们的著作中介绍且翻译了多恩的作品。

三、多恩研究发展期

1.现代诗人的追寻 多恩的诗歌影响了新一代的诗人,现代诗人在充分研究了多恩作品后,在自己的作品中开始模仿多恩的风格。如超现实的玄想风格:海子的诗歌充满了超现实的玄想,如在他的长篇诗剧《太阳》中写道,“黑夜是什么/所谓黑夜就是让自己的尸体遮住了太阳”③,这些多恩似的诗句让人觉得生与死竟是如此近距离;如奇喻:陈东东的诗以华美见长,是采集美妙的词语自由组合来产生新的印象,因此他的诗歌也如“嗅到玫瑰花的芳香”;如巧智:欧阳江河的诗歌以智性见长,“语言就是飞翔”,在他的诗歌《落日》中写道,“但除了末日,没有什么能够留住/除了那些热血,没有什么正在变黑/除了那些白骨,没有谁曾经是美人”④,这与多恩“白骨上绕着金发做成的手镯”给人带来的心理落差是一样大的。多恩诗歌的玄想风格也带到了台湾,郑愁予的众多诗歌意象交织成时空之网,他在《偈》中“不愿作空间的歌者/宁愿是时间的石人”,也拥有多恩在其诗歌《可兰花园》中表达的“愿化作其中的一枚石而悄悄哭泣的情感”⑤。细细阅读各派诗人,都可以捕捉到某些多恩元素,因为多恩的思想就是具有很强的间性的,他的诗歌留给后人的阐释空间很大,更重要的人们读过了多恩就不能再回到原来的自己。

钱钟书对多恩诗歌也倍加欣赏,在他的力作《管锥篇》中多次引用多恩的诗歌作为佐证。

还有,不乏大家对多恩的诗歌进行介绍和翻译,1986年北京大学首届英美文学培训班,王式仁教授主讲英国诗歌,其中包括对多恩及其作品的介绍。杨周翰、裘小龙、飞白、樊心民、孙梁、汪剑钊、李霁野等人对多恩部分诗歌进行了翻译。裘小龙的《多恩与现代主义的重新发现》一文,深刻地剖析了多恩现代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缘由。

2.学术人的关注 20世纪,多恩的影响基本上被圈定在学术研究领域。多恩成为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所喜爱的题材。北京大学的胡家峦教授从宇宙观与多恩诗歌中的奇喻相结合,引导读者走进多恩诗歌这一历史的星空,充分体会其玄学魅力;现代评论家和作家赵毅衡先生引领青年学者进行多恩文本细读并从哲学思想高度认识多恩,使国内多恩热从对多恩诗歌的惊讶和模仿转为对多恩诗歌的知性研究,进而探究文学、文化运动的内在规律;傅浩教授的两个多恩诗歌翻译版本,1999年出版的《艳情诗与神学诗》和2006年出版的《英国玄学诗鼻祖》,其经典性不言而喻;裘小龙教授从多恩与现代主义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多恩诗歌。这些探索开启了多恩研究的新大门,与国际文学浪潮共舞。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内出版的最早的多恩研究专著有李正栓教授的《陌生化:约翰·邓恩的诗歌艺术》和晏奎教授的《诗人多恩研究》和《生命的礼赞》。后来还有笔者2011年著的《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研究》。专题论文有百余篇,国内有二十余位中青年学者都撰写过多恩研究方面的论文。

国内的多恩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去重新阐释古典时期的多恩,比如用陌生化理论、新批评理论、现代或后现论、后殖民理论等西方理论对古典时期的多恩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发掘多恩诗歌的不同面目;二是深层次发掘多恩诗歌的隐喻特征;三是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段上将多恩与中国诗人进行比较分析,如将多恩作品同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比较等;四是从多恩生命哲理进行研究。

总之,多恩研究从哲学、文学和语言学各个角度出发,对多恩艺术技巧、哲学理念或宗教体验等进行研究,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国内学者大多以多恩语言研究为出发点,多向性、多维度地切入多恩诗歌。

四、回归文学的转型期

1.依然重视语言研究 多恩的语言较之其他诗人的确非常特殊,抓住多恩的语言研究就抓住了多恩研究的根本。早在多恩研究发韧期,当时的西南联校汇总了英、法、德各种诗歌流派的影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来自中国昆明的西南联合学校的中国新诗人对多恩研究的兴趣来自于在联大授课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教授。燕卜荪教授的科研理论推动了中国的“语言学转向”和中国新批评的发展,他直击多恩及其作品,分析多恩语言所带来的奇思妙喻与巧智玄想。这种智性的力量是自然的,是不容忽视的。接下来的一百年,在这样的力量的影响下,多恩研究一直在围绕着多恩独特的语言文本进行分析,尤其喜爱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出发,扣准多恩的奇喻进行阐述。当然,也不乏有学者曾从非语言角度作了经典研究,比如胡家峦教授、晏奎教授对多恩宇宙观和哲学观研究的分析是国内多恩研究的亮点。

随着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后现代语境下,一些研究者给了多恩这位遥远时空的诗人以呼应。21世纪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d.kellner)和斯蒂文·贝斯特(s.best)引用多恩的诗句“一切皆支离破碎,所有的一致性均不复存在”,厄尔·迈纳(earl miner)在《从多恩到考利的玄言诗》和《比较诗学》中都重手笔地言及多恩。⑥ 可见,21世纪的多恩研究依然不能脱离开多恩语言的研究。

2.回归符号表意系统下的文学 21世纪,国际比较文学界出现了“回归文学”的倾向。虽然依然处在西方哲学思潮“语言学转向”下,但是“回归文学”的呼声让人不得不思考多恩研究的未来。

“语言学转向”虽然在狭义上讲是与分析哲学和

语言学直接相关的部分;但是从广义上看,它已涉及到符号和表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约翰・邓恩;现代文学色彩;悲观思想;奇思妙想;内心剖析

提起17世纪的伟大诗人约翰・邓恩,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玄学诗、陌生化之词。当然,邓恩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开创者,也是玄学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充满了奇思妙想、诙谐机智并富有创造力。尤其是他运用大量的“奇喻”使得他的诗歌与众不同, 虽然晦涩难懂,却新颖独特而且富有哲理。因而,邓恩诗中的巧妙的表达形式与深刻的心理剖析对后期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细读邓恩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诗歌的确带有现代文学的某些特征,可以说他的诗歌为以后的现代诗歌埋下了伏笔。

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早期。作家们主要从外在客观世界的描写转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追求神秘的梦境世界,他们运用暗示、象征、意象、意识流等手法去探索人的心理活动,在结构上让时空任意颠倒。我们阅读约翰・邓恩的诗歌,发现其某些诗歌的特点与现代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

一、从苦闷到怀疑的消极悲观思想

邓恩是玄学诗歌的创始人,这一派别的诗歌主要描写信仰上的苦闷、疑虑、探索与拯救,常常带有怀疑主义的色彩,反映出科学进步对传统所产生的巨大冲击,揭露了社会中的矛盾。邓恩生活在16 世纪末英国社会政治动荡时期,当时的英国反对天主教,具有天主教家庭背景的邓恩感到前途黯淡,一直挣扎在希望和痛苦的矛盾之中,生活中充满了悲观情绪。“他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不得不依附国教权贵,这使他内心极度苦闷,产生了悲观主义情绪。”这与波德莱尔的现代诗歌《恶之花》中精神家园的失落与寻找、人的惶恐和在陌生世界的绝对孤独,以及艾略特《荒原》中的人们一度精神空虚并对生活与现实产生了迷惘与失望的消极悲观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怀疑悲观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人精神危机的表现。邓恩的诗歌运用了许多隐晦难懂的奇喻,其实隐藏着诗人的苦闷及内心的挣扎。在《圣露西节之夜》中,强烈的怀疑与悲观主义气息贯穿于全诗。“世界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饥渴的大地疯狂吞噬生命的精灵,它们已慢慢枯萎,渐渐干涸如将死之人,步步走向冥冥;滋润生命的养分所剩无几,坟墓将是它们的唯一归宿,一种死寂般的虚无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体现了虚无主义和孤独悲伤的情绪,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不知到哪里去,求索无路,是诗人对生存的困惑和人的虚无感,压抑、空旷、黑暗和死亡,似乎所有否定性的事物在圣露西的晚上都体现在了诗人身上。这一夜,他的爱人离他而去,使得本就感觉空虚无助的他更加孤独寂寞。因而,“这种对自我的否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诗人的潜意识中有着对死亡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现代诗人看来却是一种恒在,一种与生存本能具有同等意义的存在”。这本身就具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和悲观思想。

二、奇思妙想的暗示意象、对比象征的运用

现代派作家广泛运用象征、暗示、意象等手法,与玄学诗人邓恩的写作特点有某些相同。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略特认为,玄学派诗歌是智性与情感交融的产物,比单纯抒情诗优越。玄学派的奇想巧智、新颖诙谐,把抽象转为具体,同样体现现代人复杂的感受和不和谐的心态。邓恩的诗中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意象,如天体、星球、流星、动物、圆规等,给人们以全新的视角,新颖、奇特的感觉。《别离辞・莫伤悲》是诗人邓恩于1611年赴法国之前写给他妻子安妮的爱情诗,诗中运用了类比、夸张、奇特的暗喻。“正如德高的人逝世很安然/对灵魂轻轻的说声走……让我们化了,一声也不作,泪浪也不翻,叹风也不兴。那是亵渎我们的欢乐,是对俗人讲我们的爱情。”诗人把自己和妻子之间的爱情类比化、神圣化了。他认为普通恋人会在分别时流泪、叹息,他们的爱情只是肉体的接触,别离对他们来说就是失去了爱的全部。而诗人与妻子间的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超越时空的,只可意会。对于离别,他要妻子不要像俗人那样哭哭啼啼。进而,诗人运用天体作比喻并加上夸张的手法:“地动带来灾害和惊恐,人们估计,它干什么,要怎么样,那些天体的震动,虽然大得多,什么也不伤。我们被爱情提炼得纯净,自己却不知存什么念头,互相在心灵上得到了保证,再也不愁碰不到眼睛、嘴和手。”诗人用地动比喻俗人的爱情,他们的分离就是天崩地裂、痛不欲生,而用天体震动比喻自己的爱情。真正震天动地的感情是看不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两个灵魂打成了一片,虽说我得走,却并不变成破裂,而只是向外延伸,像金子打到了薄薄的一层。”诗人将自己与妻子的爱比作黄金, 别离是爱的延展, 他们的爱是心灵上的撞击,是一种超然的感情,这是一种自我的超俗。“你的灵魂是定脚,并不像移动,另一脚一移,它也动,虽然它一直是在中心,可是另一个去天涯海角,它就侧了身,倾听八垠,那一个一回家,它就马上挺腰。你对我就会这样子,我一生像另外那一脚,得侧身打转,你坚定,我的圆圈也会准,我才会终结在开始的地方。”邓恩更进一步把他与妻子的灵魂比作一副圆规的双脚,无论离合都紧紧相连。正是由于这种奇妙的比喻意象才使邓恩的诗歌别具一格。在另一首诗《跳蚤》中,借助一个奇特的比喻,以跳蚤吸取两人的血象征两性的交接。“它先咬了我一口,现在又咬你, 我俩的血融合在跳蚤的身体里。你知道这不算是罪恶, 亦非耻辱,亦非的破裂; 它未求婚之前就如了意,任两人的血把它胀得鼓鼓的……”用跳蚤吸取两个人的血来象征令人销魂的之爱,这种奇思妙想,比喻、意象等独特的方式对现代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他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现代色彩。

三、意识流的运用及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剖析

邓恩《破晓》的写作手法,符合了现代作品的意识流特征,时间顺序颠倒,现实与梦幻结合,一切是自己瞬间的意识。“Break of Day: Stay ,O sweet, and do not rise;/The light that shines comes from thine eyes;/The day breaks not,it is my heart/Because that you and I must part./Stay,or else my joys will die,/And perish in their infancy.”诗人以特有的敏感捕捉了爱情心理中的一个微妙的瞬间感觉。“清晨起床时,从爱人刚刚睁开的眼睛里看到了‘the light that shines…’,顿时引起诗人满腔柔情。因而,他请求爱人‘stay and do not rise’,由于不愿分开,进而又幻想‘the day breaks not’, 这短暂的幻想之后,感情又回到现实中来。”这些念头都是在主人公清晨睁开双眼的瞬间发生的,带有意识流的写作特征。

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是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邓恩的另一特点就是注重思维与人物的内心活动相结合,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带进了人物的内心,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的《死亡,你莫张狂》通过与死亡的对话,使我们看到了作为平常人的诗人从对死亡的害怕升华到最后的无所畏惧。在邓恩看来,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止。在诗人眼里,死亡就是睡眠、休息,而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就是永生。因而,他说:“死亡使我的躯体得到安息,/灵魂得到解放。”“死如同短睡一场,/我们永生在天堂”。诗人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别离,意味着在天堂的永生。这是注重思维的特征,突出意象之间的内在情绪联系,从而扩展了诗意空间和读者的想象空间。另外,邓恩的诗歌充满了天文、地理、哲学等意象,这使得他的诗从形式和内容上走出一条新路。他的《别离辞・莫伤悲》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对待离别,展示了一种超我。通过表达深沉的情感, 给读者展示更丰富的内心世界。透过他的理智,我们会发现他潇洒的风度, 沉思的风格, 这是一次心灵的叩击,精神的升华。“他的诗给我们‘缩虚入实’, 以有形明无形,表现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说明了艺术的自主意识的逐步完善,与20世纪的现代诗人有了共鸣。”在《圣露西节之夜》中,邓恩的超无与空虚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我是那种常见的空虚,像影子有光源一般,也该有实实在在的肉体。”然而,他只能作为一种极端的空虚苟活于世上。邓恩准备追随他的爱人而去:“既然她钟情于这节日的长夜就让我随她而去,让我把这一刻命名。”然而诗的结尾,他却出人意料地从对他自身的“超无”转向了对爱人的关注,使读者看到了面对死亡时他矛盾的内心世界。这种人生的空幻感和欲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的思想与后来描写现代人“感情瘫痪”的艾略特有某些相似。

总之,邓恩对生存、宗教、爱情真谛的探索,对人生的反思,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开放性思路。他的诗歌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融合。今天看来,邓恩影响了20世纪诗人,他的诗歌无论从主题、结构还是修辞手法都带有现代诗歌的气息,这使得“邓恩的诗歌是英国诗歌园里开放的一朵奇葩,以其突兀离奇的意象营造出别样的意境,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引入了全新的视角,对现代诗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两种信仰,两难选择――约翰・邓恩的早期爱情诗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4,(4).

[2] 南方.“从《圣露西节之夜》看约翰・邓恩诗歌中的现代性”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3).

[3] 吴忠诚.现代派诗歌精神与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9.

[4] 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5] 英国文学史 (第一卷)[M]. 梁实秋译.香港:协志工业丛书,1944.

[6] 孙谨.“李商隐与约翰・邓恩可比性初探”[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7] 吴湘毅,黄泽锐.“论邓恩爱情诗《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玄想比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3).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第3篇

感恩节现代诗歌范文一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荡

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那是大树感恩大地对她的滋养

浪花在大海中翻腾歌唱

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

那时浪花对哺育塔的大海的颂扬

不要抱怨上苍给予你太多的坎坷与沧桑

也不要悲叹命运中有太多的曲折和跌宕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体验生活的快乐,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

有人说——

善良的本质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也有人说——

感恩是人世间的美德,它至高无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宝贵的生命,哺育我们健康的成长

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带我品尝知识的琼浆,叫我放飞青春的梦想

感恩亲爱的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播洒阳光让新苗茁壮

感恩伟大的祖国,因为它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次满含着感动得泪花把未来畅想

学会感恩,就会虔诚的面对生活的挑战

学会感恩,带着欣喜与热爱去进行生命的远航

感恩,是一种力量

感恩,是一种境界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感恩节现代诗歌范文二绿叶在林中吟唱,

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

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

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像,

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

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

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芬芳!

学会感恩,感恩让我们的价值坐标更为宽广;

学会感恩,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光芒;

学会感恩,感恩会让我们的青春更加昂扬!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节现代诗歌范文三感恩每一滴水,它把我滋养,

感恩每一枝花,带给我芳香,

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

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

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

感恩老师,教会我成长,

感恩帮助过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

感恩伤害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玄学派诗歌,约翰·邓恩,奇思妙想

 

玄学派诗人是指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从1610年到1680年。这派诗人以约翰·邓恩(John Donne)为领袖,还包括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亨利·沃恩(Henry Vaughan)、亚伯拉罕·考利(Abraham Cowley)。这些诗人在世时并未被称为“玄学诗人”,这一称谓是后来兴起的。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1779年《考利传》中对玄学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次明确提出“玄学诗人”这一术语。他说“玄学派诗人是一群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全部努力即是要表现他们的学问,他们习惯作哲理性的争辩诗,并且喜欢用大量牵强附会的意象。”②于是这一派诗人正式得名“玄学派”。本文试着简要介绍玄学派诗歌的特点,并且以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跳蚤》两首诗为例分析玄学派诗歌中“奇思妙想” (conceit)的独特性,最后简单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一、玄学派诗歌的特点

玄学派诗人运用相同的创作手法,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浪漫主义的甜腻空泛诗风的反叛。论文参考。这一派诗歌说理辩论多于抒情,倾向于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玄学派诗人的比喻新颖奇特、意象深刻,摆脱了伊丽莎白时代玫瑰般的脸颊、樱桃般的嘴唇、珍珠般的牙齿之类的俗套的比喻。看上去是平常的叙事或者描述,却常常出人意料地穿插天文地理的知识,以纵横时空的想象力启人情思。这些相异乃至对立的因素并存于一诗之中,成为有机的整体。”③确如所言,玄学派诗人正是在诗中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而特立独行。诗中多抒发诗人对人生的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感受,还有对死亡、肉体情爱和献身宗教的沉思,富于理性、善于分析。玄学派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也大胆求新,与伊丽莎白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诗歌不同的是,其诗歌用词简约,以口头谈话的方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并且十分注重诗的形式,或沿用传统的十四行诗体,而在韵律上加以变化,或采用句式多变,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独创诗体。

此外,玄学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戏剧成分,使得它们读起来更为引人入胜。如邓恩的《跳蚤》一诗,就像是一部活的戏剧,剧中出场的人物不仅有男主角,还有他试图引诱与他及时行乐的女主角。虽然诗中只有男主角的独白,但是我们还可以从诗中读到潜藏的对话。每一节诗的中间都有故事,并且从“看”、“停”、“残忍”、“突然”等词中,读者似乎可以看见当时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想象出场人物的不同表情和动作。同时,生动逼真的描写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尽情地领略其中冲突的戏剧性发展。

二、邓恩诗歌中的“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conceit)是指在两种不相干的事物或概念中进行巧妙、复杂的类比的一种比喻。特点在于它能综合、吸纳各种互不关联的事物与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邓恩的诗歌语言既充满了别具匠心的奇思妙想,并且意象奇绝,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因此成为玄学派诗人的领袖。他的诗歌比喻深奥难懂,总是出人意料,深深体会又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例如,圆规意象被公认为是玄学派诗人最负盛名的奇思妙想。1611年冬,邓恩随罗伯特·特鲁里(Robert Drury)爵士出使巴黎,临行前为他的妻子所作的《告别辞:莫悲伤》这首诗中便使用这一意象,可以说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诗共九节,最后三节采用“圆规”的意象来表现一对情侣圆满的精神之爱,说明他们的两个灵魂融为一体,不可分离。邓恩采用圆规意象的三节诗是这样写的:

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

那也与圆规的两只脚相同,

你的灵魂是圆心脚, 没有任何

动的迹象, 另只脚移了, 它才动。

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

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

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细听,

待到另只脚归返, 它就直立。

对于我, 你就是这样, 我像另只脚,

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

你坚定, 我的圆才能画得好,

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胡家峦译)④

这首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大胆而奇特的比喻。诗人把一对相爱人的灵魂比作一副圆规的两脚,无论离合都紧紧相连。历代文人都好用蝴蝶、连理枝等有生命的、具有典型的爱情象征物的意象来赞颂爱情,而用无生命的仪器圆规作为爱情的象征物,在一般读者眼里是陌生和奇特的。因为圆规作为一种画图仪器,在特征上是精密、机械、规则,读者很难在圆规和爱情之间找到共同之处。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作者这一比喻所表达的涵义精巧而深入,令人惊讶的同时又倍感亲切。圆规的顶部连接着圆心角和圆周角,就像诗人与妻子之间的爱情紧紧连接着双方的灵魂。圆规的两脚是互相牵制的,两脚有分有合,但是只有圆心角能坚定不移,圆周角才能画出完整的圆。同样,也只有圆周角矢志不渝地遵循圆的轨迹,圆心角才能站稳脚跟,不会偏移。在这里,妻子是圆心角,“在中心坐定”,诗人是圆周角,倾斜着身子围着中心“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表明了完美的爱情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现实生活所迫,相爱的两个人要分离,但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就像圆规的两脚一样。这三节诗还与开头一节有内在的联系:

有德之人逝世, 十分安详,

对自己的灵魂轻轻说, 走,

有些悲伤的亲友则高声讲,

他的气息已断, 有些说, 还没有。 (胡家峦 译)

这个开头似乎很唐突,但细想一下,有内在的含义。诗人把一对精神情侣的离别比喻为死亡。但对死亡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德之人”关注的是“灵魂”,因此“十分安详”地面对死亡;而“悲伤的亲友”关注的只是“气息”,因此十分不安,以致“高声”争辩。“诗人以此来劝慰对方‘莫伤悲’:他们对待离别应像‘有德之人’对待灵魂归天那样,镇定安详,默无声息,不应像‘悲伤的亲友’那样惶惶不安,高声叹息、哭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离别喻为死亡,而死亡又意味着另一种‘离别’,即离别今生,进入来世。这就形成了一种‘离别- 死亡- 离别’的模式,仿佛绕了一圈,画了一个圆。这个隐含的圆和最后一节中圆规所画的圆前后呼应, 形成对照。在这个意义上,全诗以圆开始,以圆结束,正是‘终止在出发的地点’,完成了自身的圆。当然,这还远非事情的全部,因为它具有更为深层的多重含义: 圆在这里不仅暗示精神之爱的圆满,而且由此也象征灵魂的完美和生命的永恒。但是,不管怎么说,所有这些寓义都源自‘圆规’这个意象。”⑤

跳蚤也是邓恩诗歌中最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的比喻。全诗是以爱情为主题,却选择跳蚤这一令人厌恶的形象来表现,表面看来两者之间毫无关联,但仔细读过之后,我们会感觉这个比喻是无比贴切的。这只小小的跳蚤因咬了诗中的男女主人公而成了两人的媒人,它的体内流淌着从“我”和“你”身体中吸来的血。论文参考。“它先咬了我,此刻又咬了你,/我俩的血已在它里边融为一体;”⑥并且,他们的这种结合的结果还使跳蚤怀孕了,即“合我俩的血为一体,涨大它的腹肌”⑦。就这样,一只惹人生厌的昆虫完成了两人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到的事情,跳蚤成了这一对男女结婚的床,还是他们结婚的神圣殿堂。这一个反常态的意象,看似与爱情无关,不能入诗。论文参考。但多恩抓住了这个人蚤共有的特点,反陈规用之,出奇制胜。⑨

由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上至太阳、星体,下至花草、跳蚤乃至于圆规这些在常人看来与爱情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都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邓恩的爱情诗。这些使得诗中充满了独树一帜的奇想和难以捉摸的意象,但却制造了一种新颖的和谐。正是由于这种融诗人的巧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于一体的特点,才“使奇思妙想”成为玄学诗的重要标志。

三、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玄学派诗人的声望迅速提高。因为这时人们开始对19世纪英国诗歌过分伤感的诗风感到厌烦,他们的诗歌欣赏品味发生了变化。多恩爱情诗中的奇想打破了描写爱情这一主题的常规模式和套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综合体,将人们置于这种张力之下,并带来强烈的震撼,使英国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更充实,并对英国诗歌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 李正栓著《邓恩诗中圆形意象母题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2期

② 衡孝军著 《试论玄学派诗歌在英国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第2期

③ 于宏伟著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④吴丽,丛日珍 《英国玄学派诗歌与东晋玄言诗之比较——兼谈诗歌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2期

有关感恩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雷纳尔多・哈恩;爱情

《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是由法国作曲家雷纳尔多・哈恩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歌词把爱情描绘地美好动人,旋律如轻盈的蝴蝶、又似幻想中的烟雾,缓缓流动、沁人心脾。

了解一首作品,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个作品的创作者,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更好地诠释作者对作品所灌输的思想感情。

雷纳尔多・哈恩(Reynaldo Hahn),出生于1874年8月9日,卒于1947年1月28日。哈恩的父亲是一位犹太人,母亲是巴斯克人。他出生在委内瑞拉,四岁时随家人一起来到法国。巴黎浓重的艺术气息熏陶着哈恩。这位音乐天才,8岁开始写歌,10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3岁为雨果的诗谱曲,这正是《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的歌词。1909年,哈恩成为法国公民,一战爆发后,他志愿加入军队作战。战后曾在戛纳和巴黎的歌剧院担任指挥,并撰写音乐评论。哈恩的作品种类丰富,但其中最出色的是他的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旋律优美动人,伴奏技法精湛,抒发了作曲家对爱情和人生的感慨,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是用法语演唱的艺术歌曲,歌词取自法国大文豪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诗。歌词大意是: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飞到哪遥远的地方,带着我对你的爱情,飞向远方,飞向你的内心深处。歌词简洁明了,但又充满诗情画意。雨果的这篇诗作的文字是优美的、动人的,小哈恩创作《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这首艺术歌曲时,他才13岁。多么稚嫩的年纪啊,但他却选择了雨果的这篇诗作。我幻想过哈恩创作的场景,他可能偶尔一次,在课堂中听老师念及;他可能在家中听父母说书时,从父母亲的书中识得;他可能……有无数个可能,但他选择了这篇诗作,说明他是个与众不同、又懂得欣赏的孩子。这首《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表现了年幼的哈恩对世间美好事物天真可爱的想法,通过钢琴伴奏,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蓝天、白云、碧海的景象,仿佛有一个天使在你身边环绕。

唱歌,唱的是意境。所谓意境已经包含了很多,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歌词的内容、旋律的处理。这首《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旋律起伏并不是很大,但其中的旋律走向却不失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置身于作品里面,想象自己就是哈恩,自己第一次听到雨果的这篇诗作时的感受。让自己拥有一个小男孩的天真、童趣。作品应分为三种语境,让作品本身的对比更大一些。第一则的内容是: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发到那遥远的地方,带着我对你的爱情,飞向远方。这一则非常重要,首先是前奏只有三排半,带有流动性的前奏,要控制好起拍,不能慌了手脚、错了节拍,把握好开始的速度,营造一种迷离的感觉,心里的甜蜜、眼里的幻像。浏览整个第一则,以弱化处理为主,仅有一个中强处理,在弱化处理上注重每个法语的吐字,让弱化处理中带强、带重音的字,以达到情感丰富的效果。

第二则的内容是:飞到你心灵的深处,永远不再离开你,让我的歌声轻轻飞翔,飞到远方。这一则的感情多么沁人心脾、涓涓细流啊,似热情的爱,却又是朦胧的爱。需要注意的是开头的三连音的起句,因为这是第二则,要明白,必须要跟第一则有区别,且到夸张一点。表演本来就是一门浮夸的艺术,只要敢于表现,但别过分,不然就尴尬了。第二则的谱面上,可以清晰看到几根连音线和渐强、渐弱的符号,还有弱化处理记号。一定要深刻记住,《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是一种朦胧美的作品,要细腻地演唱。懂得歌词的意境美,唱出意境感。

第三则的内容是:日日夜夜我总在歌唱,歌唱我对你的爱情,让我的歌声轻轻飞翔,飞到你的心灵深处,充满爱情。在谱面上,第一次出现两个“p”记号(piano,弱声),接下来一个“p”记号,在最后有三个“p”记号。意境感,再次强调。第三则较前两则的前奏有变化,这次是最长的,且钢琴伴奏的音符流动更大了,虽然是琶音,但却耐不住它的优美动人。与钢琴的配合要极佳,注意听伴奏,整个演唱的旋律是在钢琴伴奏的烘托下缓缓流动、向前发展的,整个作品的演唱者和伴奏的关系,需要我们演唱者在和钢琴起来的气口要配合相当默契,感觉像是乘云驾雾一般。

最后要提出的是,语言。法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有一点难咬,因为其中有的鼻化音并不带“n”,这就难倒了中文发音的我们。注意每个字头,别拖泥带水,吐字不清。歌唱艺术是一门无国界的表演艺术。能够理解意思,置身处地的感受对方的文化,演唱出的味道,还是相似的。

这首作品整个音域并不高,但对气息的把控、语言的把握、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宣泄却是要求很高。对于需要打基础的学子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歌唱作品。女性声音柔美,不妨试试语言优美的法语类作品吧。相信这个作品――《假如我的歌声能够飞翔》能够帮助你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