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法翻译论文

语法翻译论文

语法翻译论文

语法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法翻译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现实价值

一、语法翻译法的形成及发展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of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也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与其它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语法翻译法也正好弥补了其它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3]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2,(6):21-24.

语法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语言学家在语义模糊方面的研究,对词语的研究多于对句子的研究,原因在于人类语言的模糊性首先体现在词语上。一些语言学家并不认同语义模糊的句子存在,他们认为一个句子本身不具有模糊性,它是在句子周围的语境中呈现出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实验证明,“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如果我们以句子为一个整体单元,那么这个句子的含义不仅仅是所有单词的意思叠加,它还包括的一些其他的含义和象征语义。但我们首先要明白“模糊”(模糊)不等于“不精确”(含糊)。不精确是一种语言效率低下的表现,而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大多数国内外研究表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这意味着它有一个以上和这些含义的语义相关的意义解释。这就说明模糊性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丰富而引起的。事实上,不会让读者感到迷失。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模糊语言,反而会产生一种语义的“空白”或“读者想象空间”。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填写完整。对语义模糊的句子翻译文学作品中,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出每个词或短语的含义,并更多地注意那些多义词,挑选最合适的一个匹配这个句子的上下文。

    二、文化因素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方面和文化意义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学习和掌握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掌握语言形式很重要,而语言的文化意义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更好的结果。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生活。由于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的词句是很难翻译的。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指那些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我们想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将立即想到其意义指的是人的情操,同时还有“不怕严寒”的意思。而在英国,“松”、“竹”、“梅”并不意味着特别的东西,它们只是植物而已。再比如“水仙”在英语中是一个象征春天和喜悦的词语,着名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写了一首诗“水仙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来形容当时的水仙花,同时展示他的心情开朗。而在中国,水仙是一种普通的花。

    三、难句翻译的几种方法

    (一)语义模糊难句的翻译

    1、翻译用语。为了实现准确通顺的翻译,译者要考虑如何找到一个可能是最贴切地表达本意的字或词。词与短语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的技巧。词的选择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原句。下面列举几个句子:Dr.Goldsteinheisfilledwithremorse,afterallwholovehim,butthisguiltinhedroveontheroadbe-comesweakened.较好的翻译:对Dr.Goldstein他深怀内疚,毕竟曾真爱过他,可是这点内疚都在他驾车开上公路后变得减弱了。在这个句子中,“责任”并不意味着职责或诚信。在小说中,德斯坦博士是凯文的导师。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由于凯文自杀他会感到内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它译为“内疚”而未译成“义务。Inhisfirstnight,Kevin'sscarwasfound"Iwasn'tagoodboy,"saidKevin.较好的翻译:在和他的初夜,凯文身上的疤痕就被发现“我以前不是个好孩子,”凯文说。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克拉拉把刀片插入过凯文的躯干。当凯文摸了摸她的伤疤,她用的词是“fall”。而这意味着她骗他说她的创伤是事故引起的。她是用“fall”的比喻意义“过错”,在中国我们说“堕落”或“失足”。但这两个词可以使用一些更委婉的话来表达,就如此例。2、适当增补。此外,在翻译难句的时候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适当增补一下词句,使语法正确,语义明确,逻辑修辞更趋完美,这也是读者可以接受的。如下面的例子:Shesuddenlyknewwhothemanwas,andsome-thingpassedoverher,likeashadowcrossinginfrontofthesun.较好的翻译:她一下子就回忆起此人,心头忽然掠过许多往事,就像云遮住太阳。句中的“something”并不意味着一个物体或一些真实的东西。她想起了他的人和事,译者将其翻译成“旧时的记忆”。如果它被翻译成“有个东西飘过/越过了她”,读者会感到困惑。但如果翻译成“她心头飘过些往事的思绪”,其意义将十分明确。Infact,sheisnotlikebeforethetwopregnancies,thoughtofherefeelnausea,thetasteofthecake,shefeltalittlesad,sideasifenvelopedthemelancholy.较好的翻译:事实上,她不像以前那两次怀孕,对蛋糕的味道感到恶心,想到这里,她有些伤心,身边好像笼罩着惆怅。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感到困惑,为什么烘烤香味让她伤心,“两次怀孕”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怀孕的女人会觉得很多味道令人作呕,所以她可能已经有过两次怀孕了。“伤心”的问题后文会有答案。“她流产了,这让她很伤心。”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而无需在此时就急于解释“伤心”的情感来源,它会留一个空间给读者想象。

语法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科技用语;翻译;汉译

一、引言

科学技术无国界,随着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各国逐渐迈人信息与资源共享的阶段,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也逐渐增多,然而,更多的障碍与挑战也随之而来,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思维不同,方式不同,这就给沟通与交流带来了困难。而科学技术方面的沟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不仅需要转换不同语言,更要转换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习惯。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德国,它从一种暂新的视角解析翻译,它打破了翻译只是语言的转换这种传统的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方式,这就使得翻译的实用性大大增强。科技用语专业性极强,属于典型性文本,因此本文以科技用语的汉译作为实例分析文本,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科技用语的汉译为研究重心,对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出分析与阐释。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与革新,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字对字”、“词对词”的机械式翻译方法,提出翻译是原文与译文之间超越字面含义的转换。其中最著名的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然而,此时的翻译理论依然停留在语言学层面,忽略了翻译活动所蕴含的交际功能与社会效应。

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功能派翻译理论,其在继承过去翻译理论的合理成分之外,更打破了旧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所造成的束缚与限制。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延伸至交际层面,指明其隐含的社会文化含义,使得翻译不再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其行为与所达到的功能与效应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其创新的思维给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增添了重重一笔。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凯瑟林娜・莱斯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汉斯・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原则及其延伸理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了翻译界的旧式思想,将翻译看做是原文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共同作用并交互的一种能动性活动,这就为翻译活动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在翻译摆脱了“字对字转换”的限制之后,其原文与译文之间转换的能动性大大增强,以往难以逾越的文化之间的鸿沟,两种语言之间难以找到的对应副本,文本功能方面难以达到的交际效果,都可以通过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一一解答,这一切,都站立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肩膀之上。

三、科技用语特点分析

科技用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就语言表达而言,它既有科技英语的一般性文体特点,如用语精简,结构严谨,力求表达贴合、客观,不重虚文润饰等,又在此基础上更加着重于准确度。一般科技用语较为晦涩难懂,专业术语极多,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这就使得其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科技用语在市面上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较少,因而译者的理解又面临巨大的困难,在对原文精确无误的理解之上,译者需要将其转换成相应的译入语,译语文本不仅要展现出原语文本的深意,更要语内连贯,简介明了,翻译过程须避免语意、语篇的混淆与费解,更不能出现失误或差错,因此译者须更加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就更能体现出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行为视为一种综合性的交际活动,其强调译入语是否能够达到与原语相同的交际目的与社会效应,其将原语作者、译者与译人语读者看做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翻译活动不再拘泥于字、词、句、修辞甚至是语篇,而是注重整个原语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也正好将科技用语翻译所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因此本文选择科技用语为研究文体,将功能派翻译理论融入翻译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巧妙融合,在阐释功能派理论如何被践行的同时,也说明了科技用语翻译中的难点如何通过理论的指导而解决。

四、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科技用语汉译中的应用

由于科技用语的翻译实用性较强,其属于细分研究范围,因此在剖析其用词、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语言特点的同时,应强调该种文体的实用性,并且配合渗入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重要性。由此自然过渡到功能翻译理论这一大翻译理论体系理论范畴,从而强调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科技用语汉译的指导性作用,再从读者群的特点入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明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理论原则,对译者主体性以及目标语读者之间的能动关系做出分析与对比。

根据功能派翻译理论,科技用语的汉译应以译人语所达到的交际效果为重中之重,因而翻译过程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翻译方法。在科技用语的实际翻译过程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为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与合并法。在科技用语汉译实践中,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导向,以译入语达成的效果为标准,由结果决定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对以上翻译方法进行综合运用。

语法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纽马克理论交际翻译法被动语态定语从句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4-03

一、引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翻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科技英语英译汉在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伍锋,何庆机,2008:19)从科技英语实用性和文体特点出发。本文选取某教学法英语学术原著的片断作为翻译对象,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所属的文本类型;2)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以被动语态和定语从旬为倒,详细阐述这两种句型的翻译方法。

二、本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2004)根据语言学家比勒(BuhleO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功能分为6种,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以此为依据可将文本分为相应的6种类型。本文着重阐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用语言描绘、叙述或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关科学技术、商业、工业和经济的文本,如教材、新闻报导、论文、备忘录、会议记录等。

纽马克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在“语义翻译法”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在“交际翻译法”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许钧,2004:176)。语义翻译法集避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纽马克认为用语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住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厦原语言性文奉和文本片段,适宜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述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如自传、私人信件、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论著主要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适合英语学术论著的翻译。下面具体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学术论著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而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语法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玛丽・斯奈尔・霍恩比(Mary Snell Hornby)所著《翻译研究:综合法》(Translation Studie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一书于1988年出版, 该书详尽阐述了翻译研究综合法的观点,书中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见地使斯奈尔・霍恩比在翻译学界一举成名。在该书中,斯奈尔・霍恩比全面考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客观分析翻译研究流派的理论基础上,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翻译研究综合方法的观点;她对于翻译理论研究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她在该书中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文本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提出了翻译是文化互动的观点。

斯奈尔・霍恩比的翻译研究理论观为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A・Nida)对其理论观点如此评价:“斯奈尔・霍恩比在这方面从卓有成效的角度来加以讨论,因为它们为解释笔译和口译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基本的观点”(转引自田德蓓,2001)。

二.关于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观点

在翻译研究学科地位的问题上,斯奈尔・霍恩比坚持沿袭并巩固了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学者詹姆斯・霍姆斯(James・S・Holmes)的理论观:翻译研究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她提出翻译研究不仅仅涉及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的知识领域,还覆盖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相比较而言,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理论诠释,同时比较文学注重的是对源语和目的语文本的描述比较和分析,而翻译研究注重的是再创作各类具体源语文本,并对其加以描述和分析。

基于此观点,斯奈尔・霍恩比认为应该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学领域或比较文学领域剥离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翻译研究不可避免的与许多学科的知识关联,但在学术层面上它既无法归属于任何一门学科,也无法被任何其他学科所替代。既然以往的翻译研究理论都不能满足翻译研究的发展需求和学术要求, 那么翻译研究就应该脱离其他学科范畴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田德蓓,2001)。“跨学科综合研究,翻译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翻译理论的多元互补和东西翻译理论的交汇融合将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廖七一,1998)。

三.对“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的观点批判

针对欧洲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问题,斯奈尔・霍恩比着重比较、分析和研究欧洲翻译研究的两个流派--“莱比锡学派”和“操纵学派”的理论观点。通过对“莱比锡学派”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斯奈尔・霍恩比发现该学派视翻译研究为应用语言学的分支,理论上过于强调语言因素在翻译中的作用,研究视角相对偏狭。关于“操纵学派”的理论观点,她认为这一学派的研究关注点只囿于文学翻译,对于文学以外的翻译研究基本忽视。基于对这两个学派的研究,斯奈尔・霍恩比认为,翻译研究应着眼于探究翻译的共性,应着力于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及内在规律。

由于结构语言学学派的影响及其翻译理论长期以来的统治地位, 翻译过程在主流理论上一直被看作是语言的解码和破译过程,即“语际转换”。斯奈尔・霍恩比则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而非解码的过程。翻译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研究、语言对比、源语译语之间转换的层面,而应着眼于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作用,借助文化因素来分析和研究各类文本。语言是动态关联的,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语言的交际功能植根于特定情景之中,并使其本身成为宏观社会文化背景的部分。

此外, 在对待源语译语文本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当时主流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基石是“等值观”,如尤金・A・奈达提出的“语言等值”和“动态等值”的观点,这个观点对翻译研究学界的影响至今不容忽视。而斯奈尔・霍恩比则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翻译研究,不应该再把等值观念作为基础。因为等值观念忽视了文化因素,从而将翻译研究带入不利甚至举步不前的境地,这对翻译研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其语言的完全等值在实践意义上是很难实现的。

四.翻译研究综合法的提出

通过对传统翻译研究学派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分析,斯奈尔・霍恩比认为,翻译理论家们都是从自己的翻译领域出发谈论和构想了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而从未试图缩小文学翻译同其他翻译的差距, 所以传统翻译理论所讨论的诸如“忠实与自由”、“词与意义”和“以源语为归宿与以译语为归宿”等术语都明显具有相似或重叠之处, 以往的翻译研究都未能从整体上促进翻译研究的实质性进展。鉴于此,斯奈尔・霍恩比在其著作中提出: 翻译研究应改变传统的分类方式,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翻译而不是把它仅仅看作是某种形式的翻译实践(李,2004)。斯奈尔・霍恩比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称职的译者不但要有双语基础,而且要有源语和译语的双文化背景。

斯奈尔・霍恩比所提出的“翻译研究综合法”,其核心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和原型学的理论观。采用格式塔整体原理是个明智的不失偏颇考虑,它强调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关联。所以我们说翻译吸收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并不等于各种领域的总和,也不依赖于其中任何一个学科。同样,原型学注重的是聚焦和关注细微的差异,运用原型框架的论点来强调翻译文本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所以,从原型学的构架来看翻译就是一种综合方法,它要求翻译研究必须注重语言在较大的情景和文化语境中的关联,并通过这种关联来回溯语言的确切含义,从而达到“确译”的目标。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是建立在翻译的复杂性上的,而不是基于外在的模式和其他学科的传统方法,它在实践层面应该适应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

五.结语

斯奈尔・霍恩比借鉴、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提出建立翻译研究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强调文化背景对翻译研究的重要作用,提出翻译不是语际转换, 而是跨文化转换的观点;并运用格式塔整体原理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开阔翻译研究者的视野,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的翻译、普通语言的翻译和特殊语言的翻译所作的分类,其界线越来越不明显。因而,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工作都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支魏突ザ,忽视或撇开文化这个范畴来进行翻译研究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1.Mary Snell 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廖七一.跨学科综合・文化回归・多元互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走向试评 [J]; 外国语;1998(5)

3.李. 西方翻译研究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