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峡翻译

三峡翻译

三峡翻译

三峡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影字幕 翻译功能 翻译理论 《三峡好人》

一、电影字幕的功能主义分析

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其目的是不同的,从而使语言具有不同功能。在外语片字幕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显然不是记录原语文化中的交流行为,而是在新的环境下创造出电影发行者与观众的交际行为。字幕最基本的功能是信息的传递,使观众理解剧情。因此,译制片原语的功能与目标语字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诺德在“工具型”翻译中提到了“异功能”这个概念。

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电影应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表达原语言和文化信息时,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依此,电影字幕翻译的标准应是信息相符、功能一致。然而,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很难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时对等。翻译中必然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会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源语文本有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电影字幕翻译中多用到归化、异化策略,缩减策略,直译、意译策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目的语观众而言至关重要。

二、翻译策略及译文赏析

《三峡好人》以两个故事为两条线穿插展开。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来自山西的韩三明前往四川寻妻。其妻是以3000元买来的,后被公安解救回去。另一则故事讲述的是来自山西的妻子沈红往四川寻找在外打工多年未回的丈夫郭斌。两对夫妇都重逢了。前者选择重归于好,共同生活,而后者选择离婚,开始各自的新生活。由于故事背景发生在四川奉节,四川方言、山西方言和有地方特色的场景颇多。译者在翻译时,为了帮助目的语受众了解中国文化,使用了一些翻译策略。

(一)语境中称谓词的翻译

例1.(1)韩三明:以前的男人。

Han:I’m her ex-husband

(2)沈:我是他爱人。

Shen:I’m his wife

(3)韩:你现在的老公对你好不好?

Han:Is your new husband good to you?

(4)韩的前妻:你有老婆吗?

Ex-wife of Han:You have a new wife?

以上的称谓词分别指“丈夫”和“妻子”。在中国某些地区,对丈夫的非正式称谓用“男人”,作者将第一个“以前的男人”译为“ex-husband”,即“前夫”,使目的语观众更加明白易懂。中国人习惯用“爱人”来指称自己的丈夫或妻子,译者没有直译为“lover”。事实上,中国人对“丈夫”和“妻子”的称谓词多于英语中的“husband”和“wife”。由于没有对等词汇,在译成英语时,只能根据语境采用增补、更改、缩减等策略。

例2.(1)韩三明:你知道麻幺妹儿吗?

Han Sanming:Do you know Missy Ma?

摩的的哥:我们女孩都叫幺妹儿你找哪个?

Driver:They’re all called“Missy”here,which one do you mean?

(2)何老板:青石街5号原来是麻老大一家。

Mr.He:Brother Ma used to live there.

(3)(姓名不详):郭老板啊?老王

(Anonymous):Boss Guo?Wang!

(4)刘厂长:刘主席你上来一下有人找郭斌。

Mr.Liu:shop steward Liu someone wants Guo Bin.

(5)沈红:大姐,你知不知道郭斌在哪儿吗?

Shen Hong:Ma’am,do you know where Guo Bin is?

(6)少女春宇:姐姐,你是不是从外地来的?

Chun Yu:Ma’am,you’re a visitor,right?

“幺妹儿”是四川方言中对姑娘的称呼。因为英语中没有对等词汇,所以译者用了非正式词“Missy”一词。中国人喜欢在所称谓的人的姓前面加上头衔、职务,“老大”就有种江湖气息在里面,此处译为“Brother Ma”,传达了尊敬之意。“大姐”、“姐姐”是对比自己年长的女士的尊称,此处译为“Ma’am”,符合目的语观众的习惯。

(二)文化信息的处理

同任何其他类型的翻译一样,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信息(Cultural Imformation)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地方。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字幕的翻译既包括语言层次,又包括文化层次。影视翻译不再是语言转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接受文化需求的制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必须处理好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

例1.(无名):天堑变通途!你把的理想都变成现实喽。

(Anonymous):Quite a big challenge!Chairman Mao dreamed it and you made it happen!

说话者引自1956年畅游长江时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天堑”在诗中喻指长江。此处若直译的话,就会让目的语观众一头雾水。不难看出,说话者是为了说奉承话,赞美大桥的建设难度之大。而且由于字幕本身具有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不容译者做更多的解释,因此转换信息的译法更为合适。

例2.(1)马:我们去云阳摆平一个人。

We’re going to Yunyang today to bet up some guy.

(2)摩的的哥:找人还是找活路?

Are you looking for a person or a job?

(3)韩:你都出月子了我妈都不让你干活,养不住。

Han:You’d given birth,my mother wouldn’t let you go back to work.But you still left.

(4)东明:应酬嘛。Just being social.

沈:是逢场作戏吗?

He’s having some fling?

在进行两种异质文化间的转换时,译者不仅比较准确地传达了原语文本的意思,还尽量保持了原语文本的风格。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了人物的个性、身份、地位等特征,帮助目的语观众加深了对影片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例3.(1)何老板:你有啥事嘛?你来奉节干啥子嘛?啥子?

Mr.He:What is it?Why are you in Fengjie?What?

(2)摩的的哥:三峡工程你晓不晓得?要不要得?

Driver:Ever heard of the Three Gorges Dam?How about it?

(3)麻老大:几时来的?

Old Ma:When did you get here?

由于影片以四川奉节为背景,因此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明显之处就是奉节方言和山西汾阳方言。“啥子”、“晓不晓得”、“要不要得”和“几时”是典型的方言词汇。普通话里没有对应的词汇,有的原语观众都听不懂,更别说目的语观众。译者虽然译出了意思,却没有表现出方言的特点。方言包含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信息。究竟方言是可以译的,还是非可译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结语

越来越多的国产影片获得国际大奖,电影与字幕翻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减少文化差距。因电影的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影中许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及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因不同语言民族文化上的空缺和不可代替性,大大加大了电影字幕翻译的难度。比如翻译双关、文字游戏、俗语等时,译者通常不得不放弃,这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对原电影的“叛逆”。其实可用以下三种策略处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一是采用文化补偿原则。文化补偿原则旨在保存和介绍异域的文化特色,使观众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电影有所了解。二是采用文化移植原则。这种原则能使字幕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译者需舍去原语的文化特色,恪守本族语,使字幕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当前两种策略都行不通时,就用第三种策略,即文化协调原则,但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原语和译语中文化信息的丧失。译者在处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时,须注意到这三种策略的运用应和电影画面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图片的说明性和解释性,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字幕翻译中,译者应多种翻译策略并用,更好地传达出影片的文化内涵。笔者期待更多的优秀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靖.从功能法析电影字幕的翻译[J].宜宾学院学报,2008,(7).

[2]李和庆,薄振杰.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

[3]李运新.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

[4]卢炳群.影视字幕翻译散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国翻译[J].中国翻译,2000,(1).

三峡翻译范文第2篇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抄录下来。如《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捕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应该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

九、繁句简缩法

三峡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事口译笔译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作为对外合作交流的前沿地带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高校外事部门是对外开展合作交流的窗口部门,承担着大量的笔译和口头翻译任务。

口译内容包括会谈、演讲、接受媒体采访、合作谈判、参观访问、游览、娱乐、购物及日常生活等等;笔译内容主要包括对外联络信函、合作协议、行为规范条例(针对外国留学生)、学校对外宣传等等。下面分别从口译和笔译两方面说明外事翻译的特点。

一、外事口译

口译较笔译而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首先,口译要求速度快。据研究,一般口译要比笔译快三十倍,因此,在瞬间做到语言各个层面对等几乎不可能。口译的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要求较高。其次,口译要求简明、易懂。口译的目的是让受话人当场完全理解所传达的信息,所以译语措词不应艰深费解,风格不应烦琐晦涩而应明晰畅达、通俗易懂。另外,口译要求适当的信道压力。由于受话人对难度和长度只有一定的承受力,口译应该照顾这种承受力,其难度和长度的选择应该适合受话人的信道接受力。

尽管口译有如此大的灵活性,根据口译场合及翻译内容的不同,对口译的灵活性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此笔者将口译的场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场合指双方领导人见面时的会谈、演讲、欢迎宴会、合作协议谈判等场合。因为正式场合所交谈的主题严肃,所谈内容具有一定政策性,所谈内容对双方来说都比较敏感,所面对的听众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从事外事口译的工作人员在事前应该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本单位的情况要比较熟悉。译者对本校行政结构、各院系的设置及专业情况,并对这些名称对应的英文要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各专业,院系的名称翻译前后要一致,并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例如:Iam,onbehalfofmystaffverypleasetowelcomeourdistin-guishedguststotheLawCollege.在这句话中,LawCollege的表达不符合西方对法律、商业等学院的表达习惯,人们一般说SchoolofLaw,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而对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人们可说CollegeofEngineering,CollegeofArtsandScience.对于大学学院的名称除了college外,还有institute,faculty等多种表达方式,实际运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统一名称的使用,避免在口译中多词并用,使外宾不清楚究竟本学校的结构如何。

其次,要熟悉正式场合下的语句特点。一般情况下,正式场合的语言风格介于书面语和一般口语之间,是一种措词准确平易,语法简明严谨的口头用语。例如:IwishtoextendtotheAmericanUniversityDelegationourwarmwelcome.(我对美国高校的代表团表示热烈的欢迎)Reformandtheopenpolicyhavealsofurtherliberatedthenationideologically.(改革和开放也使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以上例句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翻译,但是总的原则是要尽量采用严谨的方法。

另外,外事工作人员平日要多阅读英文报刊,善于积累关于当前政治及形势的最新译法,这些在翻译实践中将起很大作用。例如:TheHongkong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willretainthestatusofafreeportandaseparatecustomsterritory.(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如果不注意收集有关译法习惯,此句很容易将“独立”对应为independent,这样容易使人理解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个独立于中国的政治实体。又如:China’seconomyisanimportantquestion.(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大问题)这句话,如果不加思考,将“问题”译成abigproblem,则让人觉得中国的经济真出了问题。日常工作中,还会在许多场合需要翻译中国典故和谚语,诸如,“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withZHUGe-liang-themastermind),“百闻不如一见”(Seeingisbelieving),“班门弄斧”(Teachyourgrandmothertosuckeggs),“巧妇难为无米之炊”(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等等。总之,我们平常注意积累,多记忆一些固定用法。

非正式场合主要指与学校聘请的外国专家、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在工作生活上的接触,另外,陪同外宾参观游览及购物也视为非正式场合。与正式场合的翻译内容相比,非正式场合翻译的语句多为长句,即以语篇为翻译单位。此种情况,需要口译员对原语段稍加分析,找出中心信息,对整个语篇进行逻辑调整,将句子和分句重新组合,适当增删,突出重要部分。整个译句不追求和原句在词、句层次的对应,而是把重心转移到整段话语意义的对应。例如:Ifouruniversityisturnedintoafirst-classuniversity,notonlyshoulditsacademiclevelliveuptothestandard,butalsoitscateringservices.Youcannotimagineabout20,000staffandstudentsarestillliningupinthequeueformealsincanteensbytheyear2011.There-foretheissueofhowtoimproveourcateringservicesshouldbeputonthetopoftheagenda.(一流大学,首先是教学、科研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但能否想象,到那时(2011年)我校两万多师生员工还敲着饭碗,拿着饭票,排着长队买饭呢?我看是不行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要建成一流大学,我们后勤怎么办?我们的饮食中心怎么办)

二、外事笔译

外事笔译同样要遵循一般笔译的要求,即达到传统的“信、达、雅”标准。此外,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对重要的涉及到方

针政策的词句,必须掌握好分寸。例如:TheChinesegovernmenthasresumedtheexerciseofsovereigntyoverHongkong.(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其中“行使”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一直对香港拥有的历史事实。

第二,某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词或词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一些新的说法。例如:WecanencourageandpersuadeTaiwanfirsttohave”threeex-changes”withus,namely,theexchangeofmails,tradeandairandshippingservices.(可以鼓励、劝说台湾首先跟我们搞“三通”:通商、通航,通邮)“三通”是个概括的说法,严格来说trade本身就是双向的,译成exchangeoftrade不恰当。况且exchange的意思是交换、交流,“通”字的含义不明显。“三通”的新的译法是threelinks:linkoftrade,travelandpost,这样就把“通”字连在一起的味道译出来了。

第三,根据翻译的需要,有时对译文进行适当增减。例如:Definethedutiesincumbentoneachpersonorpost.(分清职责)分清职责的意思在中文十分清楚,但是英文如果仅只译definetheduties,则不清楚是什么样的duties,而加字之后的译文就十分明确了。

第四,有些固定习惯和专有名词,应沿用原特定的译文。例如:Principleofsovereignequality,而不是principleofstatesovereignequality.(国家平等原则)第五,对有些专有名称的翻译,如果存在多种译法,应该仔细推敲,全面考虑。例如:ThreeGorgesUniversity·(三峡大学)有人认为也可以译为SanXiaUniversity。究竟何种译法合适,应该首先考虑三峡在当地政府和大型企业里对外宣传使用情况。经过调查,当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如“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在对外宣传中一直使用ThreeGorges译法,因此这一称呼对外国人来说已经比较熟悉,而且使用此译法,可以使学校无形中发挥了“中国三峡”的巨大效益。虽然“三峡”一词对中国人很熟悉,但是翻译的阅读对象不同,选择就不同。

综上所述,在外事翻译活动中,翻译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吃透语句原意的深层含义的基础上,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适当的语言文字,达到传神入化。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三峡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选择;《峨眉山月歌》;翻译

一、关于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创,《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出版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正式确立,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能:(1)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翻译原则---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3)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4)译评标准---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来对翻译进行整合研究,这是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运用到翻译活动中,对于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原诗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出使蜀时途中所作,整首诗语言清新,通俗易懂,音韵流畅,全诗意境优美,景色浑然天成,是李白广为流传的佳篇名作之一。全诗一共28字,却出现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短短28个字,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听层次上进行的。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以诗为例,诗歌是一种写景抒情的载体,汉语古体诗以整齐简练著称,但英诗很难做到像汉语古诗那样凝练整齐。本诗的翻译除了尽量保持音美,意美,形美以外,还要注意地名的翻译,《峨眉山月歌》的 译本有很多,这里选取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进行分析。这首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五个地点依次展开,就渐次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千里蜀江的行旅图。这五个地点不但是全诗展开的线索,也是构成了诗清朗优美的意境。由此可见,这五个地名的翻译极为重要。许渊冲的翻译如下:The half moon over Mount Brows shines like Autumn’s golden brow.Its reflection stays in the steam while water flows.I leave the Limpid Brook for the Three Gorges now.O moon,why don’t you follow me while my boat goes? 在绝大部分译本里,“峨眉山”都被直接的翻译成“Omei Mountain”,而许渊冲先生将 “眉”,译成“Mount Brow”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了峨眉山的清秀,另一方面也与golden brow呼应,“半轮”值得是上弦月,弯弯的上弦月挂在秋季的夜空,仿佛峨眉山弯弯的眉毛,所以许渊冲这么翻译也是真的妙不可言。“清溪”的翻译则是直译,但保留了原文中清新优美的意象,并对原文中月亮的形象许渊冲将其翻译成“金秋的眉毛一般的月”,与山相对,构成一幅皓月当空,锦绣山河的壮观景色。“峨眉山月半轮秋”奠定了全诗清朗优美的基调,十分重要,而且翻译难度很高,但许渊冲先生将这句诗中的形象打碎再重新拼接起来,虽然不够“精确”,但诗的美感却丝毫没有减少。“三峡”翻译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了,直译即可。

四、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及阐释,注重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性,避免从译语的文化角度片面理解原文,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个文化系统出发。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语言很好地反映了这些文化差异。英诗和汉诗的区别就在于汉诗多借景抒情,这多半也与中国人的含蓄委婉有关,英诗多直抒胸臆,所以在翻译本诗的时候要注意原诗思想感情的传递,本诗采用直译,那译文只能是一堆地名的堆砌,首先目的语读对中国地名并不熟悉,加之全诗大部分都是地名,读者很难体会到原诗的美感,更不要说体会原诗的思想感情,一首为中国人传颂的佳作也就毁于译者。所以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许渊冲前三句都是尽量与原诗保持一致,最后一句,许渊冲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全诗的前三句是写景,只有最后一句抒情,所以全诗的重点也是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原意是指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许渊冲开头用了O moon,这也是英诗常用的咏叹方式,提示词句为抒情部分。有些译者直接译为“Now,nearing Yuzhou,how much I miss seeing you!”,与许渊冲的“O moon,why don’t you follow me while my boat goes?”相比,显然许的译文感情更加强烈,除了思念之情以外,也更加表现出一种遗憾之情。

五、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正如字面意思,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双语交际方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不仅是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传递,更重要的是强调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有所体现,交际的目的主要是读者通过阅读译文来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并产生与作者和作品有关的共鸣,在这个交际的工程中,翻译起着桥梁的连接作用,译者的水平和译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交际意图的能否实现,译者就是通过翻译将原文转化为一种对等物,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不仅仅是意思上的对等,还有意境上的对等,众所周知,中国古诗向来以意境美著称,如果只仅仅注重文字意思上的对等,而忽略了意境上的对等,这样的交际也不算成功。

通过阅读许渊冲的译文,我们发现许渊冲并没有把五个地名都翻译出来,“平羌江”和“渝州”两个 地名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它们翻译出来,五个地点贯穿全诗,是这首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点的不断变迁,打破了短小诗句的局限性,营造出深邃悠长的意境,缺少了其中两个,总觉得够优美而不够悠长。“平羌江”和“渝州”两个 地名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它们翻译出来,全诗由五个地名组成,顺着五个地名,仿佛带着读者顺流而下,整首诗形象而回味悠长,虽然许渊冲没有把地名全部翻译出来,但是有所取舍才能使整篇译文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更加精炼,也更符合汉语古诗短小凝练的特点。所以交际并不是只是文字意义上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意境的传递。

【参考文献】

[1]杜海宝.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04).

[3]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4).

三峡翻译范文第5篇

学《三峡》这篇课文时,老师先教我们读了几遍,我根据老师的读音和节奏把不认识的字标上了拼音,又画好了节拍,有个地方“自非亭午夜分”,总容易把“自非|亭午|夜分”读成“自|非亭|午夜分”,于是我就多读了几遍,按照正确的读音和节拍,我把这篇课文背了下来。从书上我了解到作者的生平简介,老师又给我们补充了一点内容:《水经注》共40卷,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要想理解全文就得从词语先下手,把不理解和难以理解的词语向老师问懂,再对照注解和课文一并翻译。其中,活用词“奔”和多义词“以”尤其重要,必须牢记。

翻译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篇课文是先写山,在写水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呢?可以调换吗?反复读了几遍后,我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连绵陡峭的山势才产生了湍急的水势。结果,事实证明我的理解是正确的。《三峡》的语言文字优美,写法也很特别:结构上,采用先总后分,总写了山势的连绵陡峭,分写了三峡一年四季的景色,一年四季又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描写上,又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如第一段中的“重岩叠嶂”,就是正面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就是侧面写。在描写水势上,还举例说明夏水之急;语言上,精炼而准确,写山峰和柏树时,一“绝”一“怪”道出了三峡的地理特征~险;“清荣峻茂”简单的四个字,就绘出了一幅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旺盛的图画。结尾引用渔歌,又渲染了三峡秋季凄清悲凉的气氛。全篇文章的写法堪称叫绝,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读了此文,我收获不小:写景时,要注意正侧结合,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用词要精炼准确;阅读文章时,要学会咬文嚼字,体会蕴涵在字词句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