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峡大坝作文

三峡大坝作文

三峡大坝作文

三峡大坝作文范文第1篇

今天天气晴朗,我们一家去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地奔跑着,我特别高兴,不由自主地向窗外看,两边有许多高大的树木,大风车发电站、山谷、黄河大桥,一个小时以后,我们来到了大坝。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用神斧劈开“人门”“神门”“鬼门”三门,三门峡因此而得名。站在大坝上看到黄河水碧光鳞鳞,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走到大坝下,看到发电机组、截流石、张公岛、中流砥柱、廊道水晶宫。

三门峡大坝真美丽,令我久久难忘。

二年级:郭锦波

三峡大坝作文范文第2篇

蛋糕有多大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悄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一”前,来自中国三峡总公司的统计表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的90%;今年,土建工程将全面完工。预计,三峡工程可提前1年完工。

与此同时,三峡总公司的战略重点也已开始转型:由工程建设转入到以运行为主的新阶段。

2003年以来,三峡坝区旅游游客接待人数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逐渐成为长江三峡旅游的核心景区。有三组不同的数据可以看出三峡大坝区域旅游市场的前景。

第一组数据是,早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三峡总公司就委托清华大学对三峡坝区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估算出三峡大坝的旅游收入潜力最终每年可以接近60亿元。第二组数据是,另据行业测算,三峡大坝旅游区每直接收入1元,民航、铁路、公路可增加收入20元,相关行业消费至少可达4.3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元。三峡坝区每年过百万的游客为宜昌市贡献约11%的GDP。为此,宜昌市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到2010年宜昌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第三组数据则是,宜昌市一学术机构研究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初期,每年去三峡的游客将达到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有望达到200亿,人均在三峡的消费超过1500元。

面对巨大商机,拥有先天优势的三峡总公司自然不愿放弃。早在2000年前后,三峡总公司高层便向外界宣布,三峡工程不仅仅是水利工程,还将建成世界级的旅游主题公园。2003年三峡大坝的参观门票从32元涨到68元,2006年再次涨至105元。而这年前往参观三峡大坝的游客人数达到130万人次,仅此门票收入就超过1亿元。

虎口夺食

由于三峡大坝地处低凹,大坝两边均可以远观大坝,一些企业和民间资本也纷纷投资观坝景点,分享大坝的利益。

位于长江南岸秭归县境内的招商项目――黄牛岩生态旅游区,位于三峡大坝下游1公里,区内建成了以三峡坝区最高峰黄牛岩为代表的三峡极顶和九龙湾观坝两个风景区,总投资1亿多元,其中九龙湾观看三峡大坝视线清晰、视角全面,能将高峡、平湖、大坝一览无余,被游人称之为坝区的“天上人间”。据投资方宜昌环坝旅游集团负责人称,连同道路在一起,九龙湾景区的投资超过4000万元。同样处于三峡大坝南岸的中堡岛村,是坝区移民第一村。2006年3月8日,中堡岛村谭谊等16名村民自筹资金380万元,租赁中堡村30亩荒地进行旅游开发,建成了中堡岛生态文化广场等一系列景观项目。沿文化广场台阶而上,即可近距离观望整个三峡大坝,据称门票60元。在三峡大坝北岸船闸外侧约300米处,由夷陵区太平溪镇招商引资建设的三峡风情园在2003年8月建成,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包括长江水族世界、三国文化表演场和百鸟园,在这里,也可以观看三峡大坝,门票也是60元。

对于志在将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三峡总公司来说,三峡风情园、九龙湾风景园、中堡岛文化广场分享三峡大坝收益的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

事实上,目前这些投资商已经尝到了冒险的代价。围绕三峡大坝周边而建的这些观景点,中堡岛文化广场离大坝最近,也是“威胁”大坝经营利益的关键点。2006年“五一”黄金周前夕,该文化广场因没有景点规划和用地手续被宜昌市有关部门紧急叫停,此后,三峡总公司以43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中堡岛项目。

三峡风情园和九龙湾景区面临的困境是必须获得三峡专用公路的通行证才可以前往。为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专用公路从1997年7月1日起开始封闭运行。宜昌市夷陵区政府办公室一名官员称,从目前获得的情况看,三峡总公司将在2008年三峡工程建设全部完工后把三峡专用公路移交地方使用,但在这之前都将封闭运行,对所有进入坝、库区的各类旅游车辆按照每人105元的标准收取门票后由三峡总公司发给通行证,获得通行证的旅行社还必须经过许可后方可前往三峡风情园或者九龙湾风景区。

2006年11月25日前后,该景区部分员工背着稻草住到三峡总公司办公所在地宜昌市东山酒店一楼进行了5天静坐。之后,宜昌市旅游局组织夷陵区委、区政府、区旅游局、三峡总公司等单位就三峡风情园的问题进行了磋商。

利益与体制之变

三峡大坝延伸的旅游业将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地方民众带进了利益“分食”的漩涡争夺之中。

在这场利益分配中该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宜昌市一旅业集团的负责人说,以大坝旅游资源为例,必须整合资源。在三峡大坝旅游资源中,三峡总公司拥有先天的垄断性资源和条件,而三峡总公司的对面则是宜昌地方的一些小旅行社和一些单独的景点景区,力量比较分散而且不团结,三峡总公司很容易对这些单兵作战的个体分而治之,在以三峡大坝为核心的坝区旅游发展规划出来之前,整合是唯一的一条路。

夷陵区一名官员称:“相对于付出,我们获得的回报甚少,每年能分得三峡电站的税收几百万,而两岸用于三峡工程还建土地的复垦费用就高达2亿元。在三峡工程的主业上我们不期望分配多少,但是,三峡工程的辅业是不是应该更多考虑地方,让地方政府和民众以及企业分享建设的成果,我想这是应该的。”

这种想法要得到实现,并非宜昌、或者湖北省单方面即可实现,最终还需三峡总公司、国务院三峡办、国务院三建委或者直到总理才能拍板。为此,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宜昌一些官员和学者开始提出,在整合资源、确定利益格局分配的同时,要推进和理顺坝区的体制改革。

目前三峡大坝区域的管理,主要是由三峡总公司的坝管部、宜昌市坝区工作委员会、夷陵区三峡办、秭归县三峡办以及交通部三峡通航局等组成。

库区周边“产业空虚化”

初到三峡库区新建县市的人,往往都会为眼前的景象所兴奋:整洁而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簇新楼房,轰鸣作响的公路、码头工地现场……

但据了解情况的有关人士告知,实际上,库区许多新建起来的县城人气并不旺,大多数商业店铺生意萧条。

统计表明,2004年,三峡库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9.6%。

这正是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空虚化的反映。

所谓产业空虚化就是库区企业在搬迁后,要重新恢复原有产业要有一个过程,而且产业的恢复、发展与移民搬迁无法同步,这就形成了产业空虚化的问题。

目前,产业空虚化已经产生了较大负面效应:工业占比大幅下降,农村经济停滞不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就业矛盾加剧,相当部分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困程度加深。据重庆市有关部门统计,万州区40万人,在企业重组和关停破产中的下岗失业人员达6万多人,纳入低保的约有10万人。

来自人行宜昌市中心支行的专项调查显示,有5个原因导致了三峡库区经济的产业空虚化。

政策限制和束缚。1992年前40年间,中央从严限制对三峡库区的投入,对红线以内地区一律不得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库区新上项目,不仅要符合政策,还要符合环保要求。

移民搬迁工作的基本结束导致库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下降。三峡库区经济是典型的由移民投资拉动的“输血型”经济。但据统计,二期移民结束后,每年的移民投资占库区投资的比例已下降了80%左右。

对移民和企业的搬迁损失,国家实行的是有限的补偿政策。再加上没有考虑到移民生存与发展能力的计算,导致移民费用概算严重不足,移民迁建资金缺口很大。

淹没区里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关停并转,对原本就很脆弱的工业基础产生较大影响。

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招商引资和农业的发展。

三峡大坝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峡大坝;居民生活;实证分析

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混凝土水利发电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从1994年正式动工到2006年全线建成,到防洪效益、航运效益和发电效益世界第一的今天,三峡大坝的建设利弊和l展动态一直是人民关注、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以往的调查研究,主要围绕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能力和对生态环境、局部气候、水质地质等方面的影响,关注三峡大坝对坝区周边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较少。本文对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走访座谈等渠道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三峡大坝对坝区周边居民生活状况带来的影响,提出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状况的具体措施,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深入三峡大坝周边的东岳庙村、高家冲村、中堡岛村、陈家冲村和刘家河村等五个村镇,走访村名87户,发放问卷548份,调研内容主要围绕三峡大坝的建设和运营对坝区周边居民在经济来源、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工作、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为文章的实效性提供了良好保障。

二、结果与分析

1.经济收入转型,旅游缓解就业

(一)居民经济收入方式发生转变。三峡大坝的修建,征用了大量的可耕种农田,农田的减少带来了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方式的第一次变形,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以前的农田耕作逐渐转变成三峡大坝建设。大坝建成全线投入运营后,习惯了打工生活的人们不太愿意再回到以耕作为生的原有生活方式,大量的青壮年村民大多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也因此也迎来了家庭经济收入方式的第二次转型,外出打工赚钱成为了主要的经济来源。

(二)旅游发展带来部分工作机会。2007年,三峡大坝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除大坝主景区外,坝区附近还新兴了黄牛岩、黄陵庙、坛子岭、屈原祠等景点和许多规模不一的游乐场所和特色餐饮,随着到三峡大坝及周边景点的游客大幅增加,以旅游消费为支柱的产业给当地居民提供了部分工作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家中老人、妇女的就业压力。

2.泄洪带来震感,生态环境改善

(一)泄洪引起周边地面震动。数据显示,67%的村民表示大坝泄洪对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长江右岸东岳庙村、高家冲村和中堡岛村等三个村的居民反映,大坝泄洪时会引起周边地面震动,有些房屋的墙壁甚至还因此出现裂缝。村民希望当地政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消除这一安全隐患。相比之下,长江左岸的陈家冲村和刘家河村受泄洪的影响较小。分析认为,泄洪对河流左右两侧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是因为水流冲击力度不同,中堡岛村、高家冲村和东岳庙村正好位于冲击水流的前方,而陈家冲村和刘家河村却在侧面,避开了直接水流冲击。

(二)坝区生态环境大有改善。统计表明,80%左右的村民认为,随着大坝建设的完善,坝区附近绿化恢复较好,道路宽敞通畅,路面状况良好,并采用了沿江公路专用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道路安全和环境卫生;同时,87%的村民认为,因为定期清除,坝区江面漂浮垃圾减少了很多,以往垃圾飘满整个江面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人数的日益增多,沿江地带来往人行和车辆逐年增多,车辆污染气体排放和游客乱丢垃圾的现象也略有增加,地方政府正在加紧出台相关管理措施。

3.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增加

(一)生活质量大幅提高。90%的坝区居民表示,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都有大幅提高。工作之余,到江边散步、到景区参观等已成为业余生活常态。特别是从傍晚开始,三峡大坝上的灯光会陆续打开,大坝灯火通明犹如火龙横卧在长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大坝的灯光也照亮着周围沿岸,附近村民逐渐形成了傍晚到江边散步的习惯。

(二)宜昌人以三峡为自豪。在调研“您是否为三峡大坝落户宜昌感到自豪”时,超过90%的居民选择“三峡是宜昌人的自豪”。当地也流行这样一句话:“可以不知道宜昌,但不会不知道三峡大坝”。据了解,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宜昌人大多以三峡大坝来介绍自己的家乡。由此可见,三峡大坝带动了当地文化传播和旅游业的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宜昌,当地居民为此深感骄傲与自豪。

三、对策与建议

1.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一)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三峡大坝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近几年来到坝区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大坝主景区和游轮观光、截留纪念园、永久船闸等景点深受游客青睐,以三峡为背景的“三峡奇石”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再加上宜昌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和最近年宜昌城市建设的成果,宜昌这个城市正吸引着更多人关注和向往。因而,切合国家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大力发展以三峡为主体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大宣传力度,以此促进宜昌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

(二)招商引资,投资建厂。宜昌水路交通便利,环境优良,基础建设完备,各方面资源丰富,适合招商引资和投资建厂,发展地方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宜昌稻花香集团成功的范例说明了这一点:稻花香集团从1992年成立“湖北三峡稻花香酒厂”到今天的“中国500强企业”,为宜昌乃至湖北全省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大幅提高了人民经济收入,是湖北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湖北省十大扶贫突出贡献企业。该集团的发展经历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值得借鉴。

(三)鼓励个体经营,强化职业培训。三峡旅游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三峡大坝附近区域,可以扩散旅游区域,给其他地区带来游客的同时,带来经济发展。在旅游分散地区,可鼓励个体经营,借鉴坝区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周边经济发展。此外,在调研中也了解到,当地居民职业技能不高,以致附近景点聘用村民较少。可对村民进行适当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村民就业率,改善居民生活,服务社会发展。

2.关注居民生活,完善社会保障

(一)继续落实国家经济补贴。对受三峡大坝泄洪影响的村庄,根据影响程度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帮助受影响的居民改进房屋建设,提高房屋抗震能力,针对部分房屋出现裂缝的情况,聘请专业人员检测裂缝是否影响房屋安全,对出现大裂缝构成危房甚至房屋倒塌的居民,地方政府应提供适当房屋建设资助。

(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措施。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落实居民合作医疗和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及时了解家庭困难的群众的生活情况,并给与一定的帮助,对于周边居民在校读书子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奖励考取名校的学生。

(三)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交流。目前居民和当地政府部门和村委会之间交流较少。加强政府和村委会与居民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切实反映民声,贴近群众生活,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再者,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家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等问题值得关注,地方政府定期走访基层,关注群众生活情况,尽可能给与帮助和关爱,也正是推行孝道文化的主题。

3.宣传监管并行,促进持续发展

(一)广泛宣传助推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卫生状况的改观,都离不开宣传,现今媒体传播非常方便,媒体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可以借助各方面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以更好的发展三峡大坝及其周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三峡大坝作文范文第4篇

当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世纪幻梦变为现实的时候,“后三峡时代”便开启了历史帷幕。交织着移民痛楚与和谐发展,就业无着与经济转型,背景乡愁与信心重构等由诸多复杂音符构成的交响曲,在人们还没给它齐配相应乐器的时候,便震聋发馈地奏响了。置身三峡库头的三斗坪及周边地区,你可以真切地领悟到这种混合着离乡之忧与奉献之乐的伟大乐章在三峡大坝的上空飘移、回荡。

一、缘起

百多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弹拨着华夏儿女的神经。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第一人。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94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经过近15年艰苦奋战,目前,包括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在内的三大部分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有关资料显示,截至4月7日,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3000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防洪、发电、通航,均已初步实现。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改造地理景观的人类工程,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产生巨大的冲击。“高峡出平湖”的转变固然恢弘而神奇,但它所带来的“副产品”不容忽视,比如:移民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地质灾害问题、水污染问题等等,特别是如何破解百万大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民生问题的改善工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把保民生视为保增长和保稳定的根本所在,把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党校学习期间,专家教授也一再给我们讲解“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的深刻道理。所以,我们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将调研的视点聚焦在了三峡坝区移民的民生问题上,以图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三峡坝区移民的真实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后续的移民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5月14日至5月22日,中央党校中直分校第54期二班第七支部一行10人,赴湖北省宜昌市位于三峡坝区的秭归县、夷陵区的部分村镇进行了调研。

二、现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全县面积2427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人口39.15万。秭归县新城位于三峡大坝坝上库首的茅坪镇剪刀峪,自1992年12月动工兴建,至今已初具规模。全县三峡工程坝区、库区动态移民达10万人之众,承担了三峡工程坝区征地、大江截流、首批机组发电、三期蓄水等各阶段的移民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在农村移民生产安置5.56万人中,县内农业安置2.15万人。从土地占有数量看,人均耕园地0.8亩,比淹没前的1.21亩下降了0.41亩。人均低于0.5亩的占总量的17%,潜在隐患较大。从土地质量看,库区用于安置移民土地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弱,土壤熟化程度低,水利设施大多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从种植结构看,全县安置区共有耕园地3.6万亩,其中柑桔园3万亩,是库区移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品种退化,熟期结构不合理,柑桔平均销价呈下滑趋势,农民增收乏力。

“移民”就业和增收的难度大。一是少部分城镇纯居民搬迁安置后,失去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新的收入支撑尚未形成,造成生活比较困难。二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淹没的148家企业,初次搬迁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实施“两个调整”安置的5749名下岗工人,一次货币化安置标准不高,且受移民年龄、技能、思想、岗位多方面因素影响,再就业难度大,部分下岗人员养老、医疗保险费缴纳困难。三是自谋职业安置移民不稳。各类自谋职业安置移民1.3万人,有30%的移民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宜昌市夷陵区是7月撤销宜昌县而设立的具有明显县级体制特征的移民新区、农业大区和工业强区,夷陵区也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既是坝区也是库区。全区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个街道、1个开发区,200个村(社区),总人口5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夷陵区4个乡镇,37个村,141个组,1个集镇,93家单位,19所学校,10家企业,需搬迁移民6443户,21868人,征淹土 地4.8万亩,撤迁房屋93.61万平方米。三峡征地移民搬迁后,人多地少、就业稳定压力大,大力推进移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夷陵区及坝区库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策

从对秭归县、夷陵区部分村镇的调研情况看,当地各级政府为改善坝区移民的生存状况,都紧紧抓住“就业”这个民生问题的牛鼻子不放,想方设法扩大移民的就业门路,使坝区移民的生活从艰难困苦到解决温饱,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坝区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

有就业,才有坝区移民的安居,有坝区人民生活的稳定,才有移民地区的社会稳定。调研发现,无论是秭归县还是夷陵区,各级政府在广辟就业门路的探索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妇女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使坝区保就业、保稳定的工作得以较为顺利地开展。

为什么在坝区保就业、保稳定工作中妇女会成为各级领导目光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各方面的情况,除了湖北女性骨子里那种能人不能、敢人不敢的侠女自信外,还由于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的“双学双比”、“巾帼文明岗”、“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已经在城镇乡村开展了20多年,这些旨在锤炼妇女思想意识,锻炼妇女生产技能的活动,打造了一支思想过硬,技能过人的妇女群体,使她们不怕困难,越是困难越敢为人先。

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党委书记田红就深有体会地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是家庭细胞中的那个核,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妇女细胞核的作用,细胞核发挥作用了,家庭就稳定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稳定了,社会就稳定了。”

事实上,面对移民给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宜昌妇女在当地政府和各级妇联组织的领导下,不等不靠,发挥特长,为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帮助坝区移民和下岗女工再就业,7月,秭归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成立。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转变择业观念,使她们认识到从事家政服务业也是社会劳动,中心帮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突破传统思想,克服自卑和畏难情绪,使她们主动走出大山、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中心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移民妇女和下岗女工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她们的应岗能力。目前,该中心在北京、深圳、武汉、宜昌等地建立了较稳定的家庭服务员安置基地,与3家家政服务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服务领域从开始的家政服务员培训派遣和劳务输出,发展到目前的婴幼儿护理、月嫂、搬家、家宴制作、房屋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还成立了巾帼职业介绍所。目前,中心已登记电工、司机、厨师等各行业求职人员3000多人,已帮助多名坝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走上工作岗位。

手工布鞋、绣花鞋垫是秭归县的民间传统制品,也是一种乡间文化,如果把它作为一个产业开发,可以吸纳众多移民妇女就业,增加她们的收入。3月,在秭归县妇联的扶持下,屈秭绣艺公司成立了,公司主要生产养生布鞋、精品鞋垫、工艺十字绣等产品,在继承民间手工布鞋文化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集“养生型、文化型、乡土型、时尚型”于一身,产品销往港、澳、台、俄、日、韩、新马泰、欧美市场。公司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的方式,让走不出家门的农村妇女也能实现增收。公司派出专业老师对妇女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在公司领取半成品,自由制作。加工完毕后,质量符合要求的产品,公司予以回收,并按件计发工资。截止到目前,公司已在当地农村和社区培训妇女多人,公司现在拥有员工600多人,人均月增收400多元。

茶叶是夷陵区的主导产业,为了充分发挥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作用,5月,夷陵区妇联与湖北邓村绿茶集团有限公司签定了三峡库区移民妇女发展循环金的使用协议。约定循环金用于该公司位于坝库区的乐天溪镇瓦窑坪村茶叶基地建设、发展及当地移民妇女培训、技术指导和就业安置工作。去年,三峡库区乐天溪茶叶产业园项目实施后,公司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特点,对1000多人次的移民妇女进行了茶叶技术培训,安置了大量移民人员就业。

除此之外,夷陵区三斗坪镇的“牛焕菊工作室”、秭归县的“秭归宏强脐橙开发有限公司和发畹丝绵茶厂”实施的三峡库区循环金项目、夷陵区的“三八绿色基地”项目等,都是由女性开发出的一条条就业门路,吸纳了大量坝区移民就业,增加了坝区移民的收入,稳定了那一方曾经因为移民而动荡的社会秩序。

通过就业门路与岗位的开发,曾经因为三峡工程而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的移民,情绪与生计渐趋稳定。当地各级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物质问题的解决只是坝区移民工作迈出的一小步,移民也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夷陵区乐天溪镇党委书记田红想到了在移民新区建设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措施,他想用丰富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办法,构筑起移民崇尚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新方式。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田红书记舍得用好地,舍得花资金,舍得用精力。3年下来,乐天溪镇投入到村级文体建设的资金就有500万元,乐天溪镇在群众居住最集中、通行最方便的地方先后新建和完善大型综合室内场地1个,较大型露天文化场地25个,灯光球场3个,还开办了10个农家书屋。

田红书记说,通过几年的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到位,文化活动开展丰富频繁,我们明显感觉到乡村民风得到了改善和提升,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田红书记认为,把农村文化当作一种事业来做,可以培育农村的主流文化,引领农民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在坝区的瓦窑坪、朱家湾、八户店、下岸、乐天溪等移民新村文化活动中心,数以百计的坝区移民跳健身舞、打腰鼓、扭秧歌,移民新村成了欢乐的海洋。

四、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尽管三峡坝区移民在民生问题的解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移民民生工作还面临诸多问题:

⒈发展资金短缺。我们在走访秭归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的时候,其中心负责人向我们反映,现在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基本上是纸上谈兵,目前,宾馆酒店保洁、楼房清洗等业务都很热门,但是由于缺乏培训所需的专业清洗设备,无法对求职者进行实训,因而也就无法向社会输送这方面的急需人才。在坝区调研,资金短缺问题并不只存在于家政培训领域,而是坝区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⒉坝区移民缺乏致富手段。在乐天溪镇,我们走访了一位移民妇女,她叫陈晓妺。陈晓妺是坝区第一批移民。1994年,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政府限她100天搬出原住地,当时,她300多平方米的住房,只拿到3万元的搬迁费。那时,三峡坝区的移民安置房还没有盖好。她们全家在临时房屋里住了一年。之后,能干的陈晓妺不等不靠,借钱做小买卖,积蓄了资金。现在,她花100万元买了两台挖掘机,靠出租挖掘机赚钱,每年可收入30―40万元。我们问她,像她这样的收入情况在移民中占多大比例,陈晓妺迟疑地说,可能有20%。而经过我们的再走访再了解,我们感到,像陈晓妺这种收入情况的在移民中并不是很多,要大大低于20%的比例。大部分坝区移民也就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三峡工程基本完工后,数以十万计的建设者撤离坝区,这使得原来一大批靠做小买卖过活的移民突然无生意可做,生存面临很大问题。

⒊坝区移民养老堪忧。在乐天溪镇,我们访问了一位近60岁的妇女,老人靠低保、基本养老金和移民补贴生活,可这三项全加起来每月也不过400多元。更有甚者,我们在秭归县一位被就地安置的移民家中,村长向我们诉苦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移民的养老保险还没有落实。

⒋三峡坝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业项目。以三斗坪镇为例,该镇以柑橘、桑蚕、茶叶为三大支柱产业,土地稀缺,发展空间有限。走访过程中,镇委书记喋喋不休地为三斗坪做广告,让我们回京后,设法帮助其找项目。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一方水土的人们对发展的渴望,项目是他们发展的希望。

三峡大坝作文范文第5篇

说长江三峡不能不说“长江王”林一山

人们知道,长江流域每到特大汛期,从中央到沿江各地的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乃至普通百姓都要被水患、洪魔搅得寝食难安。他们的神经曾一次次地被洪水绷紧。

1949年,国内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共中央以主要精力运筹帷幄,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也正在这时,长江汛期来临,党中央就开始酝酿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这个事关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长江。而且连名称都拟定好了,叫“长江水利委员会”。

把医治战争的创伤与治理长江水患和洪灾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如此心系人民之胸怀,才有如此大的魄力。这一年,虽然没有遇上特大洪水,但由于时期水利严重失修,江汉、洞庭湖、赣、皖、鄱阳湖、华阳河水系以及江淮、太湖水系沿江滨湖均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千万顷良田顿成泽国,广大劳苦大众深受灾难。党中央觉得事不宜迟,决定尽快筹建长江水利委员会,暂归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来挑起治理长江水患的担子。

当时党中央已经确定林一山去广西担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林一山本人也已做好了去广西的一切准备。9月,中共中央对林一山的任职作了改变,让他留在武汉筹建长江水利委员会。并委托华中局负责人邓子恢、陶铸找林一山谈话,转告中央的意图。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林一山,组织观念特强,一切行动听指挥。他二话没说,立即走马上任。

这“长江水利委员会”是从政府里的机构演变过来的。早在1935年统治时期,就已成立了“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然而,政权一直与共产党作对,哪有精力和财力做此等与人民生息相关的事情;加之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的干扰,因而“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政绩甚微,形同虚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更名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办公地点设在南京。大家晓得,这时候的忙于打内战,根本无暇顾及治理长江洪灾。因此,“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同样是一个摆设品。

1950年初,中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部长兼林一山的秘书魏廷铮随同林一山参与了接管。林一山上任后,将在南京的“长江水利工程总局”迁至武汉。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把“长江水利工程总局”改名为中共中央在上一年初定的“长江水利委员会”。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第一任主任由后来被称为“长江王”的林一山担任。从此,这位经战沙场的军人便改行当起了长江“大总管”。当时的中心任务是以防洪为重点,着手堤防建设,兴建沿江排灌涵洞,开辟分蓄洪区。与此同时,积极研讨长江治理,为日后更大规模、更加彻底地治理长江水患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俗话说,万里长江之险在荆江。荆江河段两岸平原有耕地2300万亩,人口1500万人,是国家重要的粮棉基地。北岸江汉平原,河堤平均比地面高出十多米,成为地上悬河。因此,洪水威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现实明明白白地摆在人们面前,驯服长江必须首先要治理好荆江。195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林一山的组织和引领下,经过实地考察和认真讨论,编制出了一份《荆江分洪工程计划》。他们立即上报给党中央。、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尽管日理万机,仍然抽出时间仔细审阅,对这份计划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切实可行,嘱尽快付诸实施。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湖北省政府的共同组织与领导下,1952年春荆江分洪工程正式开工。部队与地方共出动了30多万劳力,浩浩荡荡地开赴工地。他们奋战了两个半月,以十分神奇的速度建成了一道长达1000余米的大闸。这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创造的第一个工程奇迹。湖北军民为治理长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首次提出并力主兴建长江三峡工程

1953年2月,离开北京南下,在武汉登上了“长江”号军舰,顺长江东去,前往南京视察。接中南局通知,林一山等跟随同行。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兴致极高,听取了林一山关于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上逐步兴建一些梯级水库,拦洪蓄水,综合利用,从根本上治理长江的汇报。交谈中,当林一山说到这些水库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时,沉思了一下,立即把地图摊开,指着三峡口子对林一山说,“那为什么不把这个总口子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我看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吧!”少顷,又对林一山讲,“我很早就想这个问题了。”据现有的档案资料记载,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设想。

高瞻远瞩,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困。在长江舰上还同林一山谈到了向南方借水给北方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对林一山说,这样做,是从根本上造福于人民。林一山回答道,“主席,可以做到,完全可以做到!”

从“长江”舰回来,林一山兴致勃勃地组织力量,着手布置南水北调工作,以实现绘制的宏伟蓝图。同时展开三峡工程的科学调研与论证工作。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少遇的洪水。当特大洪峰涌来时,1952年峻工的荆江分洪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把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挽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和几千万亩良田,保住了武汉。尽管如此,长江和汉江干堤仍溃口60余处,损失十分严重。仅湖北省内的汉江平原、洞庭湖区受灾人数就达926万,死亡3.3万余人。武汉市被洪水围困3个多月,京广铁路100多天不能正常运行。

现实非常残酷。它明白地告诉人们,光靠荆江分洪工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水患的,只有在长江干支流上建设控制性工程,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正是由于1954年这场大水,加快了中央高层领导对三峡工程的研究步伐。

1954年特大洪水过去不久,11月,、刘少奇、3人路过武汉时召见了林一山。他们不谈别的,就是专门向林一山询问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地质条件等具体问题。谈话结束时,还特别问林一山,“没有外国人的参与和帮助,我们中国人自己能不能单独建设好三峡工程?”林一山由于此前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于是如实相告:“主席,如果说我们在完成丹江口工程以后,有了经验,我们自己是完全可以建设好三峡工程的。但是,如果现在就建,那就需要请外国专家帮助我们。”

等在结束南下视察回到北京后,把长江治理工作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立即召集中央领导和有关人员专题研究长江三峡工程问题。不久,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参与和帮助中国做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价值的宏伟工程。

1956年夏,又一次来到武汉。在横渡长江时,抒发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浪漫诗情。在接见党政军学各界名流时,当着大家的面,指着林一山诙谐地说,“我们的‘长江王’来了,欢迎!欢迎!”引得在场者发出了阵阵笑声,大家都注目着林一山。集体接见结束后,又抽空儿单独召见了他。谈话的主题仍是长江三峡问题。从谈话间,林一山捕捉到了一个重要信息:想将三峡工程付诸实施。这一年,林一山在《中国水利》杂志第5、6期合刊上发表了长达2万多字的《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文章明确提出,“三峡是长江流域防洪性能最好的地区”,修建三峡水库“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水患”。

1958年月1月11日至22日,党中央在南宁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最后阶段,将三峡问题交给与会人员讨论。在这次会议上,亲自委托抓三峡工程。当时,伸出4个手指笑着对说:“恩来,你来抓三峡工程,一年抓4次。”

此后的成都会议期间,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时,对其第一项中“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以修建的”一句后,落笔加写了一句:“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并作了“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批语。可以这么说,这句话和这8个字定下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基调。

据后来任职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魏廷铮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主席曾先后6次召见过林一山,向他问计长江治理。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三峡工程一直未能上马。据说,当年对三峡工程没有开工建设,曾以一种少见的伤感语气说过,“将来我死了,三峡大坝修成后,不要忘记在祭文中提到我啊!”

1970年10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委会向中央书面请示在三峡工程缓建期间,先在宜昌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2月26日,在他生日这一天十分高兴地审阅了这份报告,并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为长江三峡工程呕心沥血

受“每年至少管4次”三峡工程的重托,在1958年2月,他立即主持召开了三峡工程现场会议,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及中央有关部门、省市自治区领导、中苏专家1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这可以说是中央关于三峡工程的最高规格的会议。会议一结束,等就从武汉溯江而上,视察了荆江大堤和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3月6日,对历时9天的勘查、讨论作了总结发言。总理说,“对三峡工程这个宏伟工程是上,还是不上,已争论两年了。我认为争论是必要的。不争论,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材料回答各方面提出的问题。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允许反映各种不同的意见,还需要继续讨论。”同时,也毫不含糊地、十分坚定地指出:“三峡工程必须搞,而且也能搞。对这个问题是不需再争论了。”这次视察,在经过多次分析、比较、论证后,确定了三斗坪为三峡大坝坝址。几十年来,尽管对三峡工程上还是不上争论再三,但对确定后的大坝坝址没有私毫的动摇。

也就在这个月的25日,中央成都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简称“三峡决议”)。这是中央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红头文件”。

中共中央的这份决议要求三峡工程的规划性设计应当争取于1959年提出,初步设计应当在1962年至1963年提出。同时对一些具体指标也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性意见。比如,为了尽可能减少淹没损失,三峡大坝的正常水位控制在200米以内。这次成都会议决定了兴建丹江口工程。丹江口工程在1958年9月开工。从而开始了长江干支流治理开发的新里程。

成都会议后不久,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有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议。近300名专家制定了三峡科研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全国有2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科研工作,进行了200多项课题研究。

遗憾的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加之国际形势一度紧张等原因,三峡工程未能上马,丧失了最佳的开工建设时机。中共中央不得不决定三峡工程缓慢进行。但是,在长江规划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仍旧作了“雄心不变,加强科研,加强人防”的指示。

三峡工程尽管在“”期间受到严重干扰,但由于有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指示,三峡工程的设计及各项准备工作一直在继续进行,没有间断。

上世纪70年代初,经党中央批准,与三峡工程关系密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先行上马,为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然而,在葛洲坝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勘测设计和试验研究不充分、不扎实,以至于险象环生,问题连连。1972年底,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不得不停止施工。

这年11月,已确诊患有癌症的在中南海西花厅带病主持了最后一次葛洲坝工程会议。会议决定葛洲坝主体工程暂时停工,两年内拿出修改设计方案。这次会议还决定改组葛洲坝工程的领导机构,指定由林一山负责,设计交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执行。

这以后,又连续3次抱病听取了葛洲坝工程的汇报。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有关人员说:“长江出乱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整个国家、整个党的问题。建国20多年了,在长江上修一个坝,不成功,垮了,是要载入党史的。”

长江三峡工程由梦想变成现实

1974年10月,停工1年零10个月的葛洲坝工程得以复工。经过工程指挥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战斗7年有余,终于在1981年使大江截流胜利合龙。汹涌奔腾的长江第一次按照人们的意志从泄水闸滚滚东去。

葛洲坝工程的开工为三峡工程的修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解决了不少主要的技术方面问题。

20余年过去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再次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1980年夏,邓小平亲自挂帅,带领有关人员来到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工地视察。视察途中和视察以后,他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请国务院召开一次三峡工程的专题会议。三峡问题要考虑。轻率否定三峡工程不好。建设三峡大坝效益很大。国务院要着手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1983年,国家计委通过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及时报告给国务院。不久便得到国务院的原则批准。

1982年11月,国家计委在向邓小平的一次汇报中谈到准备兴建三峡工程,邓小平当场表态,说,“我赞成搞低坝方案。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对三峡工程多年来的争议,他明确指出,“三峡工程,关键是技术是否可行,经济是否合理。只要技术、经济可行,对国家经济建设有好处,就符合人民根本利益。说政治,这就是最大的政治。”

为使三峡工程决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正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等于1986年4月前往三峡地区进行现场考察。回到北京后,国务院决定:委托水利电力部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重新论证三峡工程。这次论证聘请了21位特邀顾问,组织全国各方面专家412人,分10个专题、14个专家组进行论证。从1986年6月成立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到1989年2月领导小组第10次扩大会议,论证工作历时2年零8个月。最后得出结论:三峡工程是难得的具有巨大综合性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1986年10月,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魏廷铮,与全国知名水利专家潘家铮、史大桢等一道,随同副总理出访埃及,考察世界著名七大水坝之一的阿斯旺水坝,为三峡工程作类比论证。

1989年7月,刚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第一次离京视察就来到三峡。他先是参观葛洲坝工程,接着考察三峡大坝坝址。这次实地考察,进一步坚定了“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上马,把几代人的伟大梦想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为现实”的决心。

1992年4月3日下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对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进行大会表决。表决结果,赞成三峡工程上马的占全体代表的67%,最后以超过半数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论证了40来年,也争议了30余年,至此,三峡工程终于有了定论。它向全世界宣告:“天下第一坝”的三峡工程将由梦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