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第1篇

总有些事,并不是想忘就忘掉的的,总有些美好的画面定格在记忆中。

老屋,很久很久没有回去了,而这次来到老屋,破旧的老屋让我回忆起了对童年的一丝丝难忘的记忆,而这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

暑假,我总会与奶奶住在老屋,小时候特别喜欢在老屋后的院子里玩耍,总会搬着一只小板凳,拿着蒲扇,小扇轻摇,看着眼前的桃树和橘树,嘴里吃着刚摘下的桃子,甜得很,真是惬意!

每到傍晚,奶奶从地里归来,总会带着许多我爱吃的蔬菜,我总会在屋前等着奶奶回来给我做好吃的,那时,我是最开心的。

也许,现在的有些人家还有黑白电视机,吃饭时,我和奶奶总会看电视,由于这是黑白的画面,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总会觉得很好玩。

夏日炎炎,奶奶总会把西瓜吊在屋前的水井中,过二三个时辰后,再取出来食之。那叫一个冰脆爽口嘞!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第2篇

在何杰2010年创作的《我们等待远方的声音》、《我们梦想的龙飞机诞生呢!》等作品中,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气息让人无法回避——虽然那个充满乌托邦色彩的狂热年代已经结束,但我们对宏大叙事依然痴迷;虽然那个歌颂伟人、英雄的时代业已终结,但我们潜意识里对英雄仍然迷恋;虽然已经与文化理想主义告别,但我们对碌碌无为的日常生活并不满意……这是一种既让人兴奋,又让人纠结的情绪,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症候。很显然,从一开始何杰的创作就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发端于自我的文化印记——这是一个由内向外发散的过程。

在何杰的作品中,自我的文化印记至少包含了两个重要的维度:一个是个人曾接受的文化观念。当然,何杰并不直接去关注这种文化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也不去讨论为什么这些观念会被灌输,会对人产生规训。相反,他只从个人的记忆出发,沿着记忆的原点,寻找到一个切片,然后,由此展开。另一个是视觉记忆。尽管表面看,每一个个体都会有自己的视觉记忆,而且,这个记忆有时会特别地明晰、确定,但恰恰相反,一个视觉形象的产生却不是孤立的、无根据的,在绝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受到了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与支配。这也意味着,个人的视觉记忆同时也是被时代所建构的。当然,作为时代的文化表征,视觉形象就如同文化密码,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信息。从这个角度讲,文化印记与视觉记忆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毋庸置疑,在当代绘画创作的情景中,艺术家能否形成相对成熟的个人风格十分关键,但在创作之初,何杰并没有将重心放在个人风格的经营上,他反而从自己的视觉记忆中去寻找突破口,去探索既有视觉图式背后所隐匿的观看经验与文化信息。那么,这些视觉记忆又如何转化成一种新的视觉资源呢?在《我们梦想的龙飞机诞生呢!》、《我们奔向美丽的帝国》等作品中,艺术家有效地借鉴了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纪念性雕塑的样式。新中国成立以后,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不仅契合了国家意志,也完美的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同时,在主题上追求宏大叙事,在造型上突出高大全。作为70后的艺术家,何杰对这套语言体系与创作原则是异常熟悉的。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生于60、70的艺术家,他们早期的视觉经验都曾被这套视觉系统所建构,抑或是支配。因为当造型上的高大全、视觉上的红光亮成为绝对主导的视觉原则的时候,其实也就控制了观众的观看。所谓对观看的控制,也就是会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禁忌,即只要不符合“红光亮、高大全”的原则,它们就是不合法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一套视觉原则的形成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原创价值,以及浪漫主义的色彩。一方面,在某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是符合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诉求的,也是凸显文化现代性追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围绕着工农兵形象所建构的视觉谱系,不仅赋予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且具有先进的政治意识。更重要的是,这套视觉系统是作为理想的乌托邦社会——共产主义的文化表征而存在的。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当艺术家将纪念性雕塑的造型原则用于创作时,不仅会与艺术家的个人视觉记忆发生关联,还会唤醒这种既有视觉经验背后所隐匿的集体文化记忆。这是一种视觉考古的创作方法,即将一种风格与图式当作文化密码,使其在艺术社会史的范畴下凸现其背后的意义。

倘若艺术家只是将这种创作原则很好地运用在作品中,这也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还要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到,何杰的一个解决办法是让作品彻底地背离了“红光亮”。即便如此,艺术家仍没有放弃作品宏大叙事的特征。在这里,宏大叙事有两个显现的渠道。一个是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不管是在《我们奔向美丽的帝国》、还是在《我们梦到台北回来呢?》中,在大尺幅的画面上,恢宏的气势、各种复杂的细节与不同的场景,都力图讲述一个故事,呈现一个明确的主题。另一个就是作品的标题。尽管标题只是对主题的概况,也可以说是一种补充,但是,作为一种文本化的叙述,它也是独立的。稍微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名称实质具有意义索引的作用,因为它们完全可以与过去“赶英超美”、“收服台湾”等官方主流的政治话语形成直接的互文关系。从视觉到文本,从图像到政治,此时,艺术家的视觉记忆与文化记忆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有必然的提及的是,尽管作品追求宏大叙事,但艺术家对笔下的视觉资源仍作了巧妙的转化,那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数码时代,尤其是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与视觉形象。这些形象丰富了画面的细节,更容易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同时,也为作品注入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不过,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艺术家创作这批作品,是否在表明自己的某种政治倾向?我想不是的。对于艺术家而言,这批作品主要的意义还在于呈现了一种自我的焦虑。这种焦虑不是镜像化的反映,而是诉诸于象征,其所指也比较宽泛:一方面是对崇高的社会政治信念的敬仰、对英雄时代的缅怀、对文化理想主义的怀念;另一方面是理想主义坍塌后所带来的虚无、文化记忆断裂之后所产生的迷茫,以及急速的社会变迁带给人强烈的不适感……这是一种既崇高又世俗、既愉悦又痛苦、既明晰又纠结的复杂的情感体验。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内容;作用;美感;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深远的发展历史,是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而且在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全面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使我们的下一代在新世纪成为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并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美术的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绘画对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对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等所有能力的一个综合发展的教育过程。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创造是形成结构的五个阶梯,而“能力”犹如塔顶的明珠,这些能力的发展是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

1.1 美术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认识绘画对象的主要途径,只有在正确观察和认识绘画对象的基础上,才能为下一步正确地表现对象打好基础。美术教学中,任何一种科目都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帮助观察,所以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1.2 美术教育中记忆力的培养

学习绘画时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看,而是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的同时,经过大脑分析研究时予以记忆。绘画中的记忆,是形象记忆中的视觉记忆,也是由直观得来的物象形态、大小、色彩、空间、结构、动势、表情诸因素等的“识记”、“保持”、“恢复”在大脑的保留印象。也由于美术教学运用的是直观、形象的教材,运用的方法又是反复的观察、比较和描绘。眼、脑、手并用,这样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就比较深。有“保持”就牢固,“恢复”也就容易。因此,绘画在对学生记忆的培养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术教学中的速写、写生、默写、记忆想象、创作等的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极好形式。

1.3 美术教育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学习创作一幅美术作品,观察和记忆仅仅是第一步,接着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通过观察和记忆想象到事物,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艺术化的处理加工、组织,创造性地在纸张上具体的表现出来。想象力就是指把第一步观察、记忆的东西,融入作者的情绪、思想、性格倾向、表达习惯、情感等诸因素,变成具体提炼过的形象。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随想创造,这样会使学生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想象力的提高是思维能力的强化,又是创造力得以升华和增强的必要手段。

2.美术教育中对学生人格、气质、性格的塑造

鲁迅先生曾说: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塑,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气质是以人的个性为基础的,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并在后天实践和环境熏陶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外在特征。气质的发展、性格的形成有着相当强的可塑性。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耐力、毅力、良好习惯、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敢于实践等,对气质的形成诸因素及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1 学生自信心、自信力的确立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铅笔、钢笔、毛笔、彩笔等工具需要肯定落笔,不能涂改的工具来绘画。画同一事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不同看法、展现各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认识理解。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和赞扬,使学生从中树立自信心和勇气。画具选择上,使他们扔掉用橡皮改来改去,而导致缺乏自信心的习惯。

2.2 锻炼学生果断的气质

我常结合美术教学中如撕纸画、剪纸画、版画、手工制作、速写、国画等课程,进行果断气质的培养。这样使学生不为单一固定的表现手法所束缚,鼓励他们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造的良好的气质。

2.3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和群体意识良好的气质和性格

如通过把学生几个人编成一个小组,全班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合力完成一幅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讨论,通过小组之间展开其他形式的作品展览比赛。或通过班与班之间的作业展评等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可对学生尤其是对目前众多父母过分关怀下养成的娇宠、依赖性强、不合群、自我意识严重的独生子女性格的重新塑造是很有益处的。

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兴,则国兴”。建设未来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敢于打破传统的固有习惯的胆识和良好的精神气质,对学生的培养更不能忽视气质的培养,美术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3.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观的转化

美术作为艺术它的外形是绘画,核心是表现美,美是灵魂,画是美的载体。通过绘画创作,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端正学生的品格,使学生热爱生活和大自然,以美的观点弘扬真善美,追求美、创造美、表现美。并把审美观念在心理上的积淀转化为道德美、行为美、语言美,直接影响人的素质和人生。鲁迅先生就深刻的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可见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美术教育,要彻底改变“小三门”的地位,把美术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讨、研究,使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推波助浪的作用,使基础美术教育工作更加扎实,为发展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当好基石,架设一道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J].中国美术教育,1995(5).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第4篇

这幅作品除了保持画家一贯以来的技术品格以外,又增加了诸多的精神意蕴。在这类似静物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已看不到多少传统静物画的东西,反而另外强烈地感觉到了它抽象的意味,有一种可以引发我们思索的意象。他的关注点已彻底地移向了对内心世界的表现,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创作的源泉,在油画的艺术语言里去努力展现自我精神上痛苦的熬煎。“记忆”其实都在每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永远的记忆》就是郭润文对自己的过去的一次梳理,或者也是对母亲的深情,这是郭润文艺术上由被动向自觉转变时期的作品,它不仅仅只是“写实主义”的象征,它更是已带上了超现实特征的作品。它令人信服地跨越了写实与非写实的无聊之争,焊接了由现实抵达内心世界的桥梁。

——任之(著名画家)

2012年11月19日,北京艺融秋拍正式举槌,郭润文成为当晚最得意的艺术家——他的油画作品《广州起义》以1380万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个人拍卖的最高纪录。而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著名画家曾梵志仅以690万落槌,不仅低于最低估价,更是比郭润文的成交价格低了整整一半。

郭润文说:“这只不过是每幅作品不同而已。”对于这次秋拍,郭润文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只是偶尔会想一下,原来自己的作品已经这么贵了。

其实他的作品售价一直不低,九十年代中期,人均工资不超过600元时,他的作品就以每幅30004000美元的价格卖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

1995年,新加坡从事期货投资的王迈克以1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下郭润文作品《永远的记忆》,画面中斑驳的墙壁,老旧的缝纫机勾起了年幼丧母的王迈克对母亲的思念。他将画放到了恒温室里,闲暇时就会看一看。十几年后,荣宝拍卖行不厌其烦地找到王迈克游说,最后王迈克开了一个认为对方绝对不会答应的天价:1000万,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没想到,拍卖行接受了这个价格。王迈克非常懊悔,并不是因为价格,而是觉得丢失了一段记忆和情感。2011年5月21日,荣宝春拍中,《永远的记忆》以1050万的落槌价被七匹狼集团主席周永伟拍得。

而郭润文将这一切都看成是别人的事情,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艺术,他坚信,当每一幅画都能被人欣赏和珍惜,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T=《风尚周报》G=郭润文

记忆是一种财富

T:你的作品《广州起义》有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工农群体和革命者尽在画中,触摸历史,对于画家来说好像都会达到不错的效果。

G:建党70周年时有一个主题展览,我就画了一个小画叫《广州起义》,后来收藏在广州美术馆,1997年有关香港回归的一个全国大展,中国文化部指定我把它放大再重新画一遍。看上去类似,但空间、人物、气氛都有所改变,并且我对服饰和战争情况进行考证,看翻拍的历史照片,找原始记录的国像,追求细节的完美,至于说历史题材的画,确实会比其他题材更容易受关注,它有历史价值,更要求艺术家的呈现要尽量真实,尽善尽美。

T:你觉得这幅作品为什么能够拍得如此高价?

G:我认为首先是这幅画从油画语言到色彩表达,再到气氛的表达,自己都画得比较圆满。另外中国红色题材的作品在市场上呈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再有就是我个人升值发展速度很快,这也是收藏家投资的一个比较好的项目。

T:在《永远的记忆》中,斑驳残败的墙壁、老旧的缝纫机、剪刀和布头构成了一幅极具沧桑感的历史照片,这幅画也被看成是你风格转变后的作品,完成一系列关于记忆的创作,是基于什么原因?

G:这其实是我个性使然,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怀旧,过去的事情不断在脑子里浮现,我觉得画画应该把自己内心里想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那么我想,与其我画一些走马观花、猎奇的少数民族之类,比较苍白的题材作品,我还不如把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我是把历史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题材翻找出来进行表述。没想到画出来以后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经历了某一个时代的人,大家都有那样的记忆。

T:你的肖像作品和很多画家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似乎饱含诗意和对旧时光的记忆,迷恋古典技法,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时空感,是为什么?

G:我对气氛的表达和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我的生活经历有一定关系。这么多年中国的变革,从三年自然灾害到“”我都经历过,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这些记忆都是一种财富。后来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舞台美术。舞台美术系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还原真实,我也就学到很多美术学院学生学习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不只画人物的表面和结构,我还会去发现人物内心的状态。我选择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性格的形象,不在于漂亮与否。我最喜欢表达的人物就是具有深刻内容含义的,只有服饰、环境会以我的审美来重新虚构。

T:《永远的记忆》和《广州起义》的落槌价都过千万,这会不会对你的创作带来什么影响?

G:我想了两个问题,第一,我的画这么贵了?第二,我当初为什么会卖得那么便宜呢?哈哈,这是想法上的。那么创作上,我是否要按照卖得好的画的模式去作画,进行表达呢?这种事情说没有做过是假的。很多年前我也曾经哪类画好卖就画哪类画,这给我的内心造成一种负面的影响,情绪消极,心中积累了那么多的东西无法表现出来,却去画这些肤浅的东西。所以现在哪怕我的画卖一亿,也和我无关。我只画我要表达的东西。

玩收藏会让我丧志

T:你刚刚提到画画的时候会以自己的审美来打造对方的服饰。生活中的你也对视觉上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标准吗?

G:对生活上的要求和绘画上的确实有距离,比如我画了穿着碎花小褂子的少女,年代久远的江南衣着,看起来服装古典有韵味,可如果把自己太太装扮或这个样子会让人匪夷所思,这只是我内心的一个形象,可以回到久远的过去,但是这种久远的过去在现实生活中B经不可能再存在了,比如我喜欢我太太素雅中有高雅的或分在,华丽中有简朴的东西在,而她也乐于这样打扮,虽然我比她大23岁,但从这点来看,年龄确实不构或代沟,思想才会,

T:你好像去过很多地方,甚至在法国和意大利都呆了很久,是什么吸引了你?

G:我基本每年都会出国一两次。法国去了很多次,最长3个月,那里太精致了,看什么都是美的。后来我发现整个欧洲都会给你带来很深刻的记忆。比如阿姆斯特丹的房子都是歪的,然后形成了一种平衡,四周的河流和苏州河一样,河边围绕着很多古老的房子。可最吸引我的是意大利。傍晚的时候,目光穿过中世纪教堂的大柱子,一个小路灯照着石板上的路,当时就好像在梦里。第二天,我被达芬奇教堂的钟声敲醒,推开窗户,窗外是各个时代留下来的建筑,那感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在意大利呆了四个月。

T:去了这么多地方,有没有买一些收藏品?

G:开始是去跳蚤市场买一些古日的东西,像缝纫机、香水瓶。后来我也去画廊买画,买一些18世纪以前的,一万欧元之内的画。现在收藏了大概四五张。缝纫机可能就多一些,都是很古老的,个头也不大,可以说很小,画室就有4台,家里也有。但是这些应该都不算收藏,因为我觉得收藏是一个陷阱。我是一个很执着的人,特别容易上瘾,一旦进入这个领域,我就会丧志。

T:你曾说自己的生活是有规律而单调的,艺术家的生活应该更丰富才是。

G:你看,我不逛街,即使一定要买东西也是直奔目标。我也不会出去和别人喝酒、唱歌。可能最喜欢的就是看电影了,一个月要去两三次,而且什么类型都可以,只要好看,我都会看得津津有味,也有个别电影会让我睡着。可能因为年龄的问题。《1942》我很喜欢,遗憾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因为忙没看成,前几天看了《泰囧》,不喜欢,集体笑不代表就是幽默,要回到家后一两天,回味起来还是会发笑,那才算幽默。听说《一代宗师》不错,也打算去看看。

T: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电影,爱看电影的人都是享受生活的,也就代表了注重品质。

G:我算半个注重品质的人,以前喜欢POLO,总是去东山的一个赝品店买,以为是真的,50元一件,觉得穿得挺好的,后来到美国买了正版的,1000块钱一件,感觉也就那样。当时还花几千块买了一件纯羊毛的毛衣,结果洗了后缩得特别小Tho咱中国的赝品绝对不会这样。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书法学习 心理学 技能 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

    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 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 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6)

    [4]陈振濂.书法教育学. 西泠印社,1992.

相关期刊更多

电影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人民调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