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面部;皮肤肿瘤;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皮肤肿瘤系皮肤科常见多发病,主要集中在30~70岁人群,以老年人群居多,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1]。老年人由于存在皮肤退性性变,极易罹患各种皮肤病,且病程长,再加上皮肤肿瘤临床表现多样,易被忽略或误诊,另外病变于面部的皮肤肿瘤又会影响外观和美容。基于此,本文对112例老年人面部皮肤肿瘤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皮肤肿瘤最佳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78例诊断为面部皮肤肿瘤的老年患者,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龄62~88岁,平均72.1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10.4年。全部病理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1.2 方法

观察记录78例患者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类型、肿瘤性质及治疗预后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78例患者肿瘤类型及病变部位统计

78例患者中良性肿瘤57例,占73.1%;恶性治疗21例,占26.9%。良性肿瘤类型为痣细胞痣35例,脂溢性角化13例,毛发上皮瘤5例,皮脂腺痣4例;恶性治疗类型为基底细胞癌14例,鳞状细胞癌4例,Bowen病3例。78例患者面部皮肤肿瘤病变部位统计如下表1。

2.2 治疗及预后

57例良性皮肤肿瘤中,54例行外科手术切除,3例未给予治疗。1年后随访,除3例未给予治疗患者外无一例复发;21例恶性治疗患者全部行外科手术切除,1年后随访,18例治愈无复发,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肌梗死,2例死于脑血栓,均与皮肤肿瘤疾病无关。

3 讨论

老年人群皮肤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加上长期受日光照射、机械性擦伤、有毒气体侵袭等极易引发感染,直至患癌、瘤。老年皮肤肿瘤多系增生性病变,病情延展慢,又由于病变常合并皮损,因此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往往直到皮肤发生明显变化,出现不适症时才选择就诊,这也决定了皮肤肿瘤病程长。本组资料显示,老年人群皮肤肿瘤病程平均为10.4年。在皮肤肿瘤病变部位上,一般全身均可发生,但以头面部最多,临床诊断符合率并不高,但治疗效果可以保证。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皮肤肿瘤患者预后影响重大,本组资料中57例面部良性肿瘤以痣细胞痣最多(35例),经手术切除后5年治愈率平均达到73.2%,而对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据报道其5年治愈率可达70.5%,而晚期治疗治愈率责则仅为18.1%。一般情况下,皮肤肿瘤多伴有合并皮损,这也是肿瘤容易被忽略或误诊的重要原因,但皮损现象可作为高度可疑的早期恶性病变的征兆:①久治不愈、时好时犯的皮肤溃疡;②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旧疮瘢痕、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③色素痣突然变大、突起、周围出现卫星状小痣等;④过去日射线照射过的皮肤、旧疮班恒、窦道出现窥破或结节突起时。

老年皮肤肿瘤治疗主要分为手术和非手术,其中对所有类型的良性肿瘤均可采取手术切除,而非手术疗法则以化学腐蚀、冷冻、电解或激光等为主,不过非手术操作由于对组织破坏程度不易把握,过浅不仅治疗不彻底,而且形成新的刺激源;过深则会遗留瘢痕或迥异于其他周围组织的颜色,这对面部手术而言并不是理想的手术选择。对恶性皮肤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无疑是最好的治愈手段。外科手术切除优势在于可实现一次性彻底切除肿瘤,且愈合快,充分考虑到了老年患者耐受性。对肉眼所及肿瘤边缘的3~5cm,深部超过肿瘤组织>1cm的,可在切除后送冷冻切片;对边界不清,或具有侵袭性组织学亚型的可选用Mohs外科技术。

综上所述,面部是老年人皮肤肿瘤的主要病变部位,不仅影响到外观,而且还可引发局部或全身症状,因此加强对面部皮肤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十分有必要,也因为面部皮肤肿瘤的特点使得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应兼顾手术一次治疗彻底性和美观效果,结合病理学明确诊断,制定最合理的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皮肤肿瘤范文第2篇

“危险分子”小包块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是指发生在脂肪、肌肉、肌腱、淋巴管及血管等软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在全身各系统肿瘤中,软组织肿瘤所占比例很小。据统计,恶性软组织肿瘤发病率为1.28~1.72/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73%~0.81%,软组织肉瘤在全部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1%。在良性软组织肿瘤中以血管瘤、脂肪瘤、纤维瘤等多见。而软组织肉瘤中以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最为多见,其次是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等。此外,软组织肿瘤的类型与患者性别有关。

特点

――性别不同亦有“偏爱”

软组织肿瘤的发生有着性别偏向,总体以男性居多。软组织肿瘤多发生于30~50岁,而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就具体类型来看,有以下“偏爱”:

婴儿型纤维性瘤 男性多于女性,均发生于婴儿。

青年型血管纤维瘤 只发生于男性。

脂肪瘤 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50~60岁年龄段人群。

纤维肉瘤 女性多于男性。

腹壁纤维瘤 多发生于孕妇、经产妇。

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一种常见肿瘤,叫做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数在不断增加。

临床症状

――牢记表现,及早诊断

肿 块 身上某些地方长了“包”,有可能就是软组织肿瘤,其中恶性肿瘤生长较快,体积较大,需及时就医。

疼 痛 软组织肿瘤的肿块大多是不痛的,但肉瘤因生长较快,常伴有钝痛。

硬 度 软组织肿瘤不代表其质地很软,其软硬程度与肿块的成分有关。一般肿瘤中纤维、平滑肌成分较多者,质地较硬;而血管、淋巴管及脂肪成分较多者,质地较软。

部 位 肿瘤虽可遍及全身各部位,但某些肿瘤对某些部位“情有独钟”。如纤维源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及皮下;脂肪源性肿瘤多发生于臀部、下肢及腹膜后;间皮瘤多发生于胸腔、腹腔及心包处等。还有些良性肿瘤为多发性,如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等。对发生于深层的或肌肉内肿块亦需引起重视。

活动度 软组织肿瘤的活动度与其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及病期长短有关。

温 度 软组织肉瘤的血供丰富,新陈代谢旺盛,局部温度可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有些患者觉得会有突突跳”以及包块发热的感觉。良性肿瘤及低度恶性肿瘤局部温度常正常。

区域淋巴结 软组织肉瘤可沿淋巴道转移。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常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有时融合成团。

喜好人群

――5类人群易“中招”

1.有家族病史者,或有遗传因素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以及皮肤有咖啡色斑及皮下结节者,此类人群所患“小包块”在一定时期内可发生恶性病变,所以对大于3厘米的肿块要及时切除。

2.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在全结肠手术切除后,可发生腹部纤维瘤病,临床要加以注意。

3.某些烧伤、烫伤后的疤痕,要避免皮肤破溃。因长时间刺激可发生纤维肉瘤。一些常容易摩擦到的部位,如手、脖子处要注意。

4.体表肿瘤如果增长迅速,要及时切除,防止发生恶性病变。

5.妇女妊娠剖腹产后1~5年间,易发生腹壁韧带样瘤,要予以重视及观察是否有腹壁肿块。

治不治

――诊断检查给“结果”

这些身体上的“小包块”是否需要治疗呢?当有疑问时,应当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协助诊断。目前来说,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对判断病情及包块范围有很大帮助,选择细胞学穿刺可初步知晓良恶性,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如有肿瘤破溃,需做一个肿瘤的病理检查。其中胃肠间质瘤可通过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如果CD117(一种病理免疫组化分析指标)为阳性,则考虑该诊断。

对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通过了解肿瘤大小、深度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以选择手术切除或进行放化疗。对于胃肠道间质瘤,以手术切除为主,高危患者术后可给予靶向治疗。

预防

――针对致病因素是关键

1.由于外伤后可引起肉瘤发生,所以应避免外伤以及皮肤烫伤,常户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群要多留意。

2.避免接触石棉以预防间皮瘤,与石棉产业相关工作及造纸行业应注意自我保护和定期体检。

3.对于体内遗留异物,例如子弹头、金属片等,要及时取出,以免异物长期刺激发生肉瘤。

4.避免接触不良化学及物理刺激。

5.韧带样瘤的发生与女性激素有关。临床发现某些韧带样瘤女性患者妊娠后,肿瘤有增大现象。有些女性朋友内分泌紊乱却不在意,觉得这不算病,切记要及时调节。

6.对于全结肠切除术后患者,要加强随访,避免某些综合征的发生。

软组织肿瘤发病率并不高,其症状体征相对也较为明显,检测、治疗手段也比较成熟,最关键还是针对高发人群,针对致病因素,有目的地防治。

皮肤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鼻咽癌  放疗  皮肤损伤  护理

        鼻咽癌是常见的头部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放射线除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外,还会损伤正常皮肤组织。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患者照射野皮肤会引起放射性反应。轻者出现轻微的皮肤红斑,伴有烧灼感、瘙痒、刺痛等不适反应,重者出现湿性脱皮、溃疡可造成组织坏死合并感染,使放疗中断,疗程延长,影响疗效。从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我科对收治的鼻咽癌患者开始放疗,采取不同阶段的皮肤护理方法,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鼻咽癌患者共50例,男性4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均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全部病例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常规分割照射,鼻咽部以面颈联合野、耳前野为主野;颈部照射以半颈切野、全颈切野为主野,照射剂量为2Gy/(次.d),共30~35次。

        2  护理 

        2.1 放疗前的预防护理

        2.1.1 心理防护: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心理防护是放疗前的护理重点。从临床护理观察中发现,多数患者对放疗知识比较缺失,对放疗过程和结果常常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等心理,导致对治疗产生怀疑,信心不足。

临床中使用“一听、二教、三说、四导”心理防护方法,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放疗可能引起的局部损害,事先必须要向患者交待清楚,使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并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

        2.1.2 一般皮肤护理:指导患者放疗前理发、剃胡须,头颈部的患者用电动剃须刀应小心防止皮肤损伤,勤剪指甲;有痒感时,可轻拍局部,勿搔抓皮肤,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宜穿柔软、宽松、无领的纯棉衣物,避免摩擦及阳光照射,夏天尽量避免出汗,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洗涤品、化妆品,勿用过冷、过热的水洗澡,勿用毛巾揉搓皮肤;勿在照射部位贴胶布;每次放疗前将新鲜芦荟汁均匀涂在患者照射野皮肤,待其自然干燥再行放疗;每次放疗结束用温开水清洁皮肤,并涂抹适量维生素E,至放疗计划顺利完成,亦可用亚芬乳膏涂抹照射野皮肤,以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

 2.2 放疗中的护理 

        本人在实践中总结的以下护理方法治疗效果明显。

        2.2.1 干性反应护理: 适用1级皮肤反应的患者。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照射野皮肤出现红斑、烧灼感和刺痒,继续照射时皮肤由鲜红色渐变成暗红色,出汗减少,以后有脱皮等反应时。引导患者不必担心,一般不需处理,放疗结束后即可自然消退,注意皮肤保护即可。对干性皮肤应采取保护性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穿宽松棉质内衣裤,避免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忌用肥皂、高温热水擦洗,忌搔抓。

        2.2.2 湿性反应护理:适用2级皮肤反应的患者。 即出现触痛性、高度充血、水肿、水泡形成,有渗出液、糜烂等反应,可采用暴露疗法,避免合并感染,保持干燥或涂抹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如0.75%龙胆紫溶液,或用VitB12、3%硼酸溶液湿敷等,促进愈合;一般小水泡不宜刺破,如皮肤糜烂时,每天局部可涂擦紫草油。

[1] [2] 

        对临床中例皮肤反应患者(其中级例,级例)采用以上护理方法,均收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 &#;放疗结束后的护理 &#;

        ..皮肤保持。一是放射野的标记线不要急于把它擦洗掉,让其自然消退。二是照射野皮肤因色素沉着而变黑的,不能用外力或美容的方法去除,让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消退。

        ..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康复教育,让患者情绪渐渐稳定,心理压力减轻,能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对生活充满信心,是有效减轻放疗后皮肤反应的精神支柱

          结果

        急性放射性后根据皮肤不同损伤程度分为三级,I度损伤为皮肤出现红斑,表现充血、潮红,有烧灼和刺痒感觉,逐渐变成暗红色,表皮脱屑,称干性皮炎;Ⅱ度皮肤反应症状为:充血、水肿、水疱、糜烂、有渗出液,称湿性皮炎;Ⅲ度是比较严重的损伤,其症状为放射性溃疡,有灰白色坏死组织覆盖,边界清楚,底部较光滑,呈痂下溃疡,有剧痛。本研究中,I度损伤皮肤反应的有例,Ⅱ度例,未出现Ⅲ度损伤。

          结论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由于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自由基损伤于生物膜、酶和核酸等,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过程。放射性皮肤反应是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适。随着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加,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会导致患者对放射治疗的担忧、怀疑、恐惧,甚至放弃治疗。我们通过对病人进行放射前的心理疏导、宣教,放疗中的皮肤照射野的观察与护理,放疗后的皮肤护理指导,使患者对放射性皮肤反应有了正确的认识,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并通过对皮肤反应的及时发现与正确处理,使三度皮肤反应未发生,一二度皮肤反应症状较轻,经正确处理后很快痊愈,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未影响放射治疗的进行,确保肿瘤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陈强,程岩.放射性皮肤损伤病变规律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 

皮肤肿瘤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1年8月10日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行PICC导管维护的肿瘤病人373例。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病人发生的皮肤过敏仅与PICC装置及相关维护材料有关。排除标准: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全身皮肤过敏反应;非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破溃、渗液;皮肤疾病病人。373例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547导管日,发生PICC相关性皮肤过敏30例,符合诊断标准[3]。其中直肠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2例、乳腺癌16例、神经外胚层瘤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肺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过敏体质病人4例,研究中通过询问病史排除本次皮肤过敏与既往过敏史相关,仅与PICC装置及相关维护材料有关。两组病人分别采用便利取样方法收集资料。传统纱布组(对照组)17例:年龄46.4岁±8.9岁;导管留置时间129.06d±42.52d;男4例,女13例;置入部位:肘上6例,肘下11例;置入静脉:贵要静脉13例,肘正中静脉3例,头静脉1例。安普贴组(研究组)13例:年龄47.0岁±11.3岁;导管留置时间61.92d±42.52d;男3例,女10例;置入部位:肘上5例,肘下8例;置入静脉:贵要静脉10例,肘正中静脉2例,头静脉1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置入部位、置入静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材料

美国Bard公司的三向瓣膜式4F单腔PICC导管,英国Smith&Nephew公司的IV300010cm×12cm透明敷贴,法国URGO公司的10cm×10cm安普贴水胶体敷料,一次性无菌纱布,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的无针密闭T型输液正压接头,德国3M公司的易撕敷料胶带及美国Bard公司思乐扣(Statlock)导管固定器。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使用零角度拉伸的方法从皮肤完好部分开始由四周向中央、从下至上去除敷贴。②去除导管固定器。③乙醇消毒皮肤3遍,待干。④聚维酮碘消毒皮肤消毒3遍,并消毒穿刺点,待干。⑤更换正压接头,10mL生理盐水冲管并正压封管。⑥安装导管固定器。⑦根据过敏范围覆盖无菌纱布,外层覆盖IV3000透明敷贴。⑧胶布固定敷贴外露部分并注明维护时间、日期及换药人。若未使用导管固定器,则省去②和⑥。研究组:①去除敷贴、固定器及消毒皮肤同对照组。②待聚维酮碘待干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脱碘,待干。③安装固定器,贴安普贴。贴安普贴时要将皮损部位完全遮盖。④固定敷贴外露部分,注明维护时间、日期及换药人。导管维护周期:正压接头、固定器的更换周期为7d。敷贴更换周期:对照组为2d1次,研究组为每周1次或2次[4]。敷料潮湿、松动、破裂及时更换,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5]。由取得中华护理学会PICC资格认证的专科护士完成。观察记录病人皮肤过敏发生时间、愈合时间,局部情况(红斑范围、皮疹范围、渗液范围、渗液量)及过敏程度。

1.2.3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轻度仅有轻微的皮肤瘙痒及红斑(面积约为5cm×5cm以内);中度表现为皮肤瘙痒感明显,皮肤过敏处出现散在红斑、丘疹、潮湿(面积约为5cm×5cm以上),部分散在粟粒状皮疹;重度表现为瘙痒难忍,出现水疱、糜烂甚至渗出(面积在10cm×10cm以上),抓痒后可使渗液蔓延导致过敏的面积增大,夜间不能入睡或睡眠差,影响其生活甚至治疗效果[6]。

1.2.4疗效痊愈标准

瘙痒停止,渗出停止,丘疹、红斑消退,置管处皮损全部消退或留有色素沉着,无再次新发皮疹[7]。

1.2.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过敏平均愈合时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种方法对PICC相关过敏平均愈合时间见表1,不同过敏程度愈合时间见表2,其中对照组轻度9例,中度5例,重度3例;研究组轻度6例,中度4例,重度3例。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过敏平均愈合时间及不同过敏程度平均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过敏程度越严重皮肤平均愈合时间越长。目前,安普贴水胶体敷料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压疮的早期预防、轻度渗出性表皮损伤及愈合最后一阶段的伤口,效果显著[8,9]。本研究借鉴安普贴治疗伤口的机制用于治疗PICC相关皮肤过敏,结果发现安普贴因其特殊的结构、功效及特点,对皮肤过敏治愈效果优于纱布,原因如下:

3.1安普贴为水胶体结构具有促进修复功效

安普贴是一种由厚度为350μm的水状胶团构成的半渗透无菌水胶体敷料,外层背衬为聚氨酯,内层为水胶微粒构成的水胶粘性物质,有利于吸收渗液,减少炎性渗出,保持创面干燥,防止皮损蔓延。当与伤口接触时.安普贴的水胶微粒吸收伤口渗出物并膨胀,形成一层温和而湿润的凝胶填充层,产生微湿、微酸和低氧环境,加速坏死组织自溶,自行清创,为伤口提供愈合的良好环境,同时可以刺激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以及胶原纤维蛋白的合成,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和新生肉芽组织生成,促进局部愈合,使皮肤得以恢复其正常功能[10]。安普贴具有抗过敏、止痒功效,更换时无痛,病人舒适。此外还可防止外界水及细菌侵入,防止感染。与此相比,纱布敷料覆盖创面时,创面渗出物易与干燥真皮组织一起形成痂皮,上皮细胞被迫在痂下移行,妨碍上皮化;同时这种痂皮形成的干燥创面与敷料粘连,肉芽组织易长入纤维网眼中,换药揭起时引起疼痛,并形成新的创伤[11]。如果渗出物增多时会随着渗液的蔓延加重过敏程度或形成新的皮损。

3.2安普贴更换频次低减少创面刺激

研究组为无菌透明敷贴,渗液多时及时更换,本研究一般每周2次,渗液停止后,每周维护1次。维护频次降低,对伤口刺激小,病人舒适度增加,节省时间和人力。对照组为纱布敷料,2d更换1次,更换频次高,容易对刚愈合伤口形成刺激,不利于伤口愈合。本研究对照组1例皮肤过敏反应病人,最初皮肤过敏反应为中度过敏。每2天换1次纱布敷料,15d后发展为重度过敏表现,后改为使用安普贴,每周更换安普贴2次,使用安普贴7d后渗液减少50%,瘙痒停止,27d后病人痊愈,小斑丘疹全部消退,留有色素沉着。

3.3安普贴有自粘性能妥善固定导管

安普贴为无菌黏性敷料,直接将导管粘贴于皮肤上,固定牢靠,防止导管活动摩擦皮肤。无菌纱布透气性高,但没有黏性固定作用,导致导管部分滑出,最终导致非计划性拔管[12]。而且纱布容易活动摩擦皮肤,引发新的皮损,延缓皮肤愈合。

3.4安普贴可透视方便创面观察

安普帖为透明敷料,可随时透过敷贴监测过敏愈合情况。纱布为不可透视敷料,不便于监测过敏局部愈合情况。

皮肤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防治;肿瘤射频热疗;皮肤反应;护理

热疗是指通过物理方法使肿瘤组织的温度达到41.5℃~45℃并维持40min以上,引起肿瘤细胞生长受阻,凋亡的一种治疗方法[1]。射频热疗是治疗肿瘤的新手段之一,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治疗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尤其是多周期射频热疗后致皮肤反应更为常见和严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患者在使用热疗治疗的前、中、后不同时期发生的皮肤反应,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14~80岁,平均57.6岁。肝癌13例,肺癌12例,肠癌8例,胃癌6例,食管癌8例,乳腺癌6例,胰腺癌4例。平均热疗次数8次,累计时间达45min以上。

1.2 治疗方法 采用HY7000肿瘤射频热疗机。患者呈仰卧体位,靶心位置:下腹,上辐射器与下辐射器均为300mm,功率400~700W,温度40℃~42℃。时间间隔每2~3天1次,45min左右,具体根据高温持续时间及热疗操作人员做适当调整。

1.3 皮肤反应 一般照射4次后照射区皮肤开始出现发干、痒感、紧绷感,随着照射次数的增加,逐渐出现肤色变深变黑、脱屑,严重者出现水泡,溃烂化脓。

2 结果

48例病人均出现色素沉着、脱皮等干性反应,仅有7例病人出现湿性脱皮。2例病人烫伤,通过积极治疗1周后皮损处就痊愈继续热疗。本组无一例出现溃疡等Ⅲ期反应。

3 护理

3.1 热疗前

3.1.1 宣教指导 在经历了各种检查确诊后,多数患者有恐惧、悲观、焦虑等情绪;加上对射频热疗知识缺乏了解,心理准备不充分,表现为对射频热疗能否治愈肿瘤,治疗中会碰到什么反应等等,忧心忡忡,信心不足,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因此,护士在进行热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的原理、方法、疗效,治疗前、中、后的注意事项及需要准备的物品、治疗环境等,告知热疗可能发生的照射野皮肤反应以及保护照射野皮肤的重要性,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现实,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保持稳定的情绪,调动抗御肿瘤的内在动力,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护人员工作态度、一言一行是直接向患者传递信息的主要环节。护士应该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理解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了解他们内心感受,通过患者的真实体验,而产生对护士的由衷敬佩。因为积极的信息,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3.2 热疗中 热疗期间,护士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做好说明、解释,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把皮肤反应程度降到最低。

3.2.1 检查患者的准备和热疗机运作情况 嘱咐患者要着宽松、肥大、旧纯棉或丝质柔软内衣,吸湿性好。加强治疗中操作的准确性,密切注意温度的变化,仔细观察患者表情和皮肤反应情况,及时处理皮肤过热症状。在治疗过程中,照射野区的皮肤只可用温水轻轻沾洗,操作轻稳,动作不要过快,每日1次,严禁擦洗。

3.2.2 照射野区皮肤观察 一般在照射2~3周前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及痒的现象,尚属正常反应。照射进行至3~5周时肤色渐渐变红黑,本组有48例出现干性脱屑现象,皮肤痛痒加重,治疗结束后可慢慢恢复正常。多周期照射皮肤反应加重时,局部出现湿性反应,有渗出物,破溃糜烂,继续照射破溃面积会增大,局部糜烂加重,疼痛厉害。本组有2例患者在第5周出现皮肤破溃,局部有渗出物。停止放疗1周左右,局部外科换药,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配成水溶性溶液涂患处,每天3~4次,或用喜疗妥局部涂抹起到很好的效果,好转后继续治疗。

3.2.3 照射野区皮肤治疗、护理 保持照射野内皮肤清洁、干燥,减少出汗,出汗时及时用湿毛巾沾干,局部不随便涂油膏、酒精化学药品、贴胶布等有刺激性药物;若局部皮肤痛痒难忍,用温水和软毛巾轻轻沾洗或用手轻轻拍打,涂抹婴儿止痒粉,必要时可用芦荟汁或金霉素眼膏外涂。绝不能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搔抓皮肤、撕剥皮肤脱屑,以免引起感染,更不能用热水袋热敷、冰袋冷敷,避免冷热刺激;皮肤烫伤出现水泡时用75%的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尽水泡内的渗液,生理盐水外洗后涂生肌膏或喜疗妥。如果患者洗澡,要嘱其水温不能过热,照射野内的皮肤不可用肥皂擦洗,更不能用力搓擦。

3.3 热疗后 告诉患者要加强照射野区皮肤的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局部皮肤的观察和护理。严禁使用外力或其他美容方式去除照射野区皮肤的黑迹,应让其自然消退。要定期复诊和随访,如病情发生变化,就要缩短复诊和随访时间,如发现病情复发,要及时就医。

4 讨论

热生物学研究证实,加热使组织温度达40℃~45℃,细胞稳定性降低,对放射线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当温度升高至45℃,并持续60min,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伤[2]。多周期射频热疗在治疗的同时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降低患者局部皮肤损伤程度,减缓患者心理应激不良,确保热疗顺利完成并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还能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对提高病人的远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