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标准化作业

标准化作业

标准化作业

标准化作业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实施名牌战略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规范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强农业标准化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障消费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建立健全适合我区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二、主要目标任务

未来5年内,我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围绕本区主导产业制定或修订10项农业地方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培育实行标准化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农产品零售市场8个,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95%以上;新培育中国名牌或安徽名牌农产品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培养具备标准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30人以上,逐步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三、工作重点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科学、规范、统一、适用”的原则,在积极采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市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生产实际,重点围绕蔬菜、家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和名特优、无公害及出口农产品,加快制(修)订生产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规程,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修订,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覆盖优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综合标准体系。

(二)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遵循“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和做法,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等环节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规模,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情况、生产用水进行检测、化验,对周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严密监视。加大植物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疫检疫和预测预报工作,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控制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管理,重点检查在蔬菜瓜果生产上违法使用”三高”农药和畜禽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滥用抗生素以及水产品生产中添加孔雀石绿、鱼浮灵等禁用药品的现象。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产业化经营优势,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实施农产品生产档案化管理试点工程,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全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争取建立土肥站,健全环境检测站、植保站,配备先进适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充实人员,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尽快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推进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检测和执法监督管理工作。

(四)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围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和认证工作,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正确引导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农贸)市场建立以自检为主的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体系,推行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承诺制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记录制度和检测登记制度,生产经营者对各个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承诺,逐步建立对质量安全不合格产品实行召回、理赔和退出流通市场的机制,及时有效地追溯发生问题的环节和责任。

(五)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认证,创建农产品品牌。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是创品牌农业乃至培育市场化农业的首要条件。认证和品牌可以引导和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加快我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单位和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评定标准和程序,开展GAP、HACCP、ISO9001、ISO1400等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外卫生注册,争创名牌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对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净化农产品认证市场。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区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镇和有关街道也要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标准化作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益 标准化 生产线标准化作业 操作手册 持续改进

近年来,卷烟行业在卷烟制造企业全面推进创优、对标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强化和提升卷烟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与之相结合的工具(或手段)是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推进精益生产和实施精细化,核心是“获得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益生产追求的是生产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主要是通过运行方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优化和改良,精简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和多余的东西,使生产系统能够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达到最好的效果。精细管理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把每个工序过程做精、做实,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流程,使工作结果向预期目标发展,实现最优管理目标的过程。

如何让精益管理的理念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发芽,并结出一点成果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烟草人面前的课题。本文运用精益管理理念,选择了探索建立和推行生产线标准化作业,作为推进精益生产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建立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不断提高和改进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进程(标准化维持),即SDCA―标准化、执行、检查、总结(提升)的模式,逐步达到生产线各个工序(环节)安全、准确、高效的作业效果。

一、标准化管理

标准管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

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原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图标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标准化管理是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所谓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编制标准书后,更加重要的环节是将标准化作业手册的内容运用到操作工的工作过程中,经过有计划地指导、训练、执行,并加以持续改进,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标准化与创新改善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两个轮子。改善创新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而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生产线标准化作业建立和执行

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卷烟产品。在卷烟制造企业里,要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现场之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更,或作业方法或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形成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让生产线的员工实施标准化作业。

依照“理清楚、管起来、持续优化”理念,探索和推进生产线标准化作业。生产线标准化作业的探索需要做好“三个结合”,就是与创优对标相结合、与精益生产相结合、与管理创新相结合,通过对比标杆,找准差距,明确卷烟制造企业生产线标准化作业实施的方向。

(一)探索生产线标准化作业的原由

(1)卷烟制造企业生产线上质量波动、批内和批间差异的需要。烟草行业卷烟制造企业近十年来,卷烟生产线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技术升级、改造,制造设备保证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制丝生产线自动控制,产品质量水平和在线工艺控制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提升,但生产过程中质量波动情况仍然存在,运行过程中班组之间、批次之间以及同一批次中都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达到行业和公司“做精制造”的要求,稳定提高过程加工质量,需要规范操作人职工作流程和操作手法。

(2)质量风险防控的需要。由于卷烟生产线技改投入运行后,生产工艺理念、工艺路线、设备更新、人员变动等等原因,一线操作工职业技能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断料、返掺等质量问题以及违反工艺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既造成质量风险,又造成了过程中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生产过程异常,职工对异常情况的处置程序不清晰,往往带来进一步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和异常情况进行防控。

(3)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需要。绩效管理是企业为了提升基础管理水平而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绩效管理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详细的工作标准,职工绩效考核打分的合理性、准确性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需要形成一套详细的工作标准,才能有效实施职工绩效评定工作。

(4)队伍素质建设和岗位胜任能力培训的需要。标准化作业手册的作用主要是把生产上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作业手册,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如果没有标准化作业手册,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作业手册,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卷烟企业始终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在卷烟一线部门针对车间职工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出了“师带徒”活动、“青年职工导师”等活动,但由于老职工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手法差异较大,青年职工技能提升、个人成长差异较大,部分青年职工难以达到生产车间期望的目标。因此必须形成一套统一的培训教材和各岗位工作标准,让每一个新职工都能获得统一的标准。

(二)组织员工梳理生产线各工序流程,形成标准化作业手册

车间(基层生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通过工作写实,细化、明晰生产线各工序工作职责、目标,搭建供给职工参与标准讨论的内容和范围。车间广泛发动各岗位职工参与到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的编写中,工作的标准和要求由操作工自己提出,再由相关管理(技术)人员把生产线上的每个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进行记录,对其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最佳质量状况下的操作方法并进行固化,将其作为最优操作方案记录下来,将各个岗位(工序)的职责、任务、要求和操作方法进行固化,写成细致、完整的工作流程,从而形成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的初稿。

由车间主导标准化操作手册研讨,鼓励职工提出异议、提出改进建议。对形成的初稿发放到各班组讨论,进行“三比两找一落实”,即:将质量指标、过程控制参数等与自己比、与历史比、与其他班组比,同时由班组共同查找差距、找办法,落实解决措施,优化标准化操作手册内容,只要经车间评审采纳的建议都作为合理化建议进行奖励。同时,凡是经过审定的都要严格按标准执行。

(三)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执行“落地”。

推行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先组织员工就手册内容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遵循培训的规律和原理,突出“现场、现地”实时培训,按“培训三部曲”组织实施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第一步,部门组织管理人员,在车间现场把操作手册的内容全流程、全覆盖,无一遗漏的讲给操作工听,讲完后,再由操作工把操作手册的内容将给指导人员听,要求操作工能够准确地说出操作手册涵盖内容的80%,车间视为合格,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在车间现场把操作手册的内容全流程、全覆盖,无一遗漏的操作给操作工看,操作后,再由操作工把操作手册的内容实际做一遍,要求操作工能够准确地做操作手册涵盖内容的90%,车间视为合格,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部门统一组织理论和现场实操考试,对部门各岗位对标准化操作知识掌握情况的进行了全面摸底,对摸底考试未达标的岗位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并再次进行了考试验证。

为了培训更具针对性,部门可以细分不同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针对不同的版块,配套不同的培训策略。比如,为尽快提升新进车间的青年职工工作技能,车间可以配套“青年职工导师制”等相关活动,重点培养青年职工的职业素养、思想品质,并通过分阶段开展理论和实操考核,使青年职工熟悉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的内容,全面了解和掌握工艺质量标准、设备原理结构和操作技能,达到独立规范操作的目的。而对车间老职工,着重进行标准化手册的理论知识系统培训,以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为主要内容,并通过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丰富地活动载体,不断强化标准化意识。

培训工作完成后,强化操作手册的跟踪验证,确保标准“落地”。对照工作标准要求,车间组织管理人员对职工作业过程中准备工作、换号换批、过程监控、设备检查和保养、现场管理、过程参数、信息传递以及扫尾工作等操作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运用手册的情况进行全流程跟踪和记录,找出质量风险、安全风险,及时进行通报、整改和考核,并对工作标准进行验证,检查考评结果按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同时,充分利用员工绩效管理方法、制度,将跟踪验证的结果纳入员工绩效管理考评体系,加以运用,量化、兑现绩效得分。

三、生产线标准化作业持续优化

为确保标准化作业实现“从导入到运用,从运用到改进,从改进到提升”的良性发展,应该注重推进过程工作中的持续改进。生产线标准化作业开展持续改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以实施。

一是积极鼓励班组职工发现和提出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中存在的问题。由管理人员专门对职工提出资料收集整理,车间每半月召开一次评审会,评审通过的意见,对提出意见的职工按绩效管理制度予以兑现绩效加分,并对手册底稿进行标注和修改。通过上述办法,调动生产一线操作工对标准化作业手册的关注,也促进标准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生产现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纳入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的运行改进之中,改变以往单纯就解决问题而工作,将出现的新问题对照手册中的标准要求,系统地思考问题是否是制度、标准制定的不合理?是否是手册规定的内容不完善?采用“5W2H”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共享”,必须把同一岗位、工序出现的错误和教训作为案例让其他工段、班组的操作工借鉴,把同一岗位、工序成功的经验也要为案例让其他工段、班组的操作工学习,共同提高。

三是与工厂开展的6S现场管理活动、TnPM全员设备管理管理、安标危险源辨识、工会合理化建议、QC项目、6西格玛项目等活动平台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职工相关活动中提出“OPS”、“6源”的改善等等内容系统地分类,并经过评审后,纳入手册的持续改善。这样,即积极引导职工参与了相关活动,并将操作工自己提出的改善和建议编进作业手册,职工遵守手册的自觉性得以增加。

四、生产线标准化作业探索中的三点体会

(一)由于流程管理的重点是管理“突变”或“异常”,改善和优化流程可以以问题导向,解决和控制流程中的异常情况

所以,标准化作业操作手册中要将生产线风险防控作为重要的编写内容。如制丝车间工艺质量“防差错管控”。基于产品质量而在控制技术、控制方法、控制设备等方面实施差错预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自动化”防差错。利用制丝中控信息系统中批次烟叶信息的比对,在各个缓存工序之间实施比对,实现自动防错;生产监控系统各控制模块内含的PID控制算法,实现系统自动识别偏离状态并自动运算输出控制信号,自动调节系统参数,实现自动纠错;制丝中央管理系统对各个工序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实时进行预报警,以便操作工采取措施消除影响,使过程维持在受控状态,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并形成过程控制预防管控经验库,指导操作工进行质量过程管控。

(2)“多重核准”防差错。比如配方高架库出料的烟包信息,出库时系统自动比对、到达缓存道出料前人工复核配方,缓存道出料时再次自动比对,强化监督和检查,杜绝批次烟包错串现象。再比如,在过程质量问题的处理上,推行主动报告无惩罚,鼓励主动查错、有错必纠的自主管理。

(3)“预防性”质量防差错。把质量控制点前移至车间现场的参数设置、物料核对、关键特殊时段、特殊工序的检查确认上;把质量检验关口前移至在线检测仪器有效性验证和监督检查上,有效降低各类人为差错和由人为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的发生。

(4)“关键控制点”预警防差错。比如,在制丝环节,通过收集生产消耗数据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形成具有一定容量和代表性的经验数据库,运用SPC工具,以经验数据对实际生产进行预警,保障在线物料消耗的可控。

(二)注重绩效应用

目前,生产一线部门普遍采用了员工绩效管理办法考评职工的工作质效。车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绩效管理办法,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现场管理、日常考核等均纳入其中,另外还包括了各类奖励规定。一方面,将作业操作手册理论考试和过程跟踪的情况作为个人绩效考核内容,同时作为班组建设评比的内容,提高班组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车间协同分厂工会制定了劳动竞赛方案,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劳动竞赛,将标准化操作的考核跟踪结果作为评比班组“业绩之星”、“创新之星”和“安全之星”的主要依据;同时,部门评优评先、首席操作工的评选等均以职工绩效得分作为依据,促进了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在标准化操作的推进中,由于职工全过程参与,激发了职工学习的热情,自觉规范了职工行为,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在线工艺质量控制各项指标取得明显进步。配套有效的激励措施有效调动了职工积极性。车间绩效管理办法将过去别人打分变成了自己给自己挣分,职工能够亲身感受到实施绩效管理所带来的变化,工作标准化作业业绩好、日常工作积极的职工通过绩效得分,其利益也在不断地体现。同时,由于绩效管理中奖励的设置,并与劳动竞赛、培训学习、休假奖励等有机结合,也调动了职工参与标准化管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职工全过程深度参与为标准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让职工说自己所做,即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车间在充分尊重职工的原创,沉淀职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项要求进行补充和完善后形成工作标准,提高了职工的参与度;因为职工充分参与了标准的制定,所以在标准的执行上实际上是让职工做自己所说,提高了职工的认同度,从而提高了标准的执行力。要从每个职工日常工作做起,从每一个点滴的改进着手,使职工切实体会精益带来的好处。

五、生产线标准化作业探索进一步推进的思考

(1)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手册,将已取得的经验、现场应急处置等内容加入手册,同时,根据工艺条件、设备状况的变化进行手册适应性修订,力争在现有“不出错”“少出错”的基础上逐步向实现“做到最优”的方向努力。

(2)强力推进持续改进工作,抓好科技项目、QC、六西格玛项目、合理化建议以及小改小革等持续改进,充分激发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潜力,推动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

(3)进一步融合部门重点工作,适时调整绩效管理办法和各岗位关键目标,提高考核奖励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引导职工调整关注焦点,把标准化管理规范和要求内化到职工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并外化到日常的工作行为中。

标准化作业范文第3篇

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个体,从我们国家大的发展环境来看,注重标准化管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企业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激发竞争活力、提升质量绩效。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企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代表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水平,我们国家虽然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很快,这和企业重视程度密不可分。现在标准化水平的重心下移,尤其是石油行业,基层标准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水平。我们燃气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就重视标准化建设,把标准化建设和经营发展、安全体系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我们在天然气计量器具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基层执行标准化还有待加强,各项标准化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我们通过围绕《质量发展纲要》、《关于改革标准化体制加强标准化管理的意见》等通过加强资金投入,标准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化、计量管理以及流程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这些基础工作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建设综合性能源公司的重要支撑。

2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实施基础建设工程要正确处理好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计量工作的关系。在这三项工作中,质量管理是中心,标准化和计量管理是基础。标准是质量管理的依据,计量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标准化工作对于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发展之初都是先制定标准,进而发展到质量管理。计量工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生产活动的技术基础,提高企业效益和员工水平的重要基础条件。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一切凭数据说话,而数据的准确一致要靠计量。所以,加强质量管理,必须首先强化标准化和计量工作。标准决定着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标准化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经营和社会交易的成本。计量则是标准和质量的基础,有精确的计量,才能有高标准、严格的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稳定的质量。以质量计量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工作是HSE业绩的根本保证,质量不合格、计量不精确、标准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都会导致HSE出现问题;质量计量标准化的问题不解决,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人身健康与环境和谐也无法保障。

3质量计量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标准化计量工作不仅是中国石油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围绕集团公司的“三大战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必须抓好标准化计量等基础工作。

3.1推进班组质量标准化工作

推进班组质量标准化工作是企业一项带有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是落实公司主体责任,建立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管道运输的介质主要是油气,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管控安全风险非常重要,建立统一同类装置、同类流程、同类岗位、同类工种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为目标,整合了原来各自独立运行的企业标准体系,让基层员工操作简单。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责任落实,制定、实施管理制度是落实责任的有效方式。

3.2监督检查,强化规范管理

监督检查是推动质量工作的有效方式。质量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大,行为要规范。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全方位掌握工程建设质量情况相关信息,建立整体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做好重点工程建设程序控制,抓好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突出问题的协调解决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有关工程建设信息定期报送制度,为全面做好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工作奠定基础。加强工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依据工程设计要求和程序,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程技术作业质量。对重要的入井材料,使用单位应进行复验,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加强采购物资质量监督工作,健全物资采购质量制度和体系文件,把好物资采购订货源头,从严格供应商的筛选、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等方面,完善采购物资质量控制体系。

3.3抓好计量工作

一是要加强天然气计量管理,做好计量器具检定工作,加强计量数据管理,保证计量数据准确可靠。二是要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推进企业将能源计量的重点从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向能源计量数据管理深化,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打好基础。三是要健全油气计量量值溯源体系,完善我国的天然气流量传递体系,建立天然气计量检定校准分站。四是要抓好检定校准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检定校准的质量体系认可工作,做好计量标准的核查和比对工作。

4结束语

标准化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工作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2;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10-02

近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如现代种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现代化农机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副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现代新型的土地流转与家庭农场等模式使得紧张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集约化利用等。但是,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其负面的影响也逐渐显现,空气污染,水体质量不合格,农业白色垃圾,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土壤和作物对某种或多种农药、化肥的抗药性、耐肥性增强等等,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的生活质量。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业标准化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逐步的重视,2001年,总理提出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3年农业部明确提出,加快标准制定,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2003年8月1日,国家对米、面、油、酱油、醋等5类食品率先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覆盖到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标准生产过程实施法制化监督管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明确指出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所有涉农领域和行业,宣传推广和普及农业标准化,也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强制推行农业标准化到涉农关键环节,逐渐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上来。让所有的农业行为,都“有标可依,有标必依”,真正做到和实现让所有涉农的产地、大气、水体环境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等都“执标必严、违标必究”,让农业标准化成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助推剂。现将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的措施和建议总结如下,以逐渐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 组建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加强农业标准化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建一支既精通农业技术又懂得标准化管理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1]。从资金、人力、财务、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农业标准化队伍的建设。如豫北地区某地市成立由质监、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环保、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组成的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过程控制化的思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手段来抓。为此,领导小组专门抽调相关单位专家技术人员,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多年生产实际相结合,编制了农业标准化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先期分类收集整理了生产实践中常用的7类环境保护,农药、肥料使用,农业、林业种植,以及畜禽养殖和农机作业等相关标准200余项,编制成标准汇编。二是组织编写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实用技术手册15种,形成了《农业标准化体系丛书》,印发量达到10余万册,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大批“看得见”“学得会”的技术模式,旨在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最基础的管理和技术支撑,增强工作的指导性、科学性、实用性,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出更多质优安全、生态绿色、群众放心的农产品,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2 做好农业标准化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2.1 加强标准化宣传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宣传栏、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种粮大户、菜农、林农、农业园区作业人员、农业投入品经销商等涉农群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使实施农业标准化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二是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班、研讨班、经验交流会,农业标准化成果展和现场会,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农民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技术宣传,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要将技术标准(规程)以“明白卡、明白纸”等形式发放到生产者手中,使生产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行,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标准化素养。

2.2 开展标准化基础教育培训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分层次对标准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层推广人员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工作水平。特别要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普及标准化知识,使其成为农业标准化的中坚力量,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2.3 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学习

作为农业从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加强有关农业标准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更要加强对专业知识、业务领域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对实践和应用农业标准化的一种推动[2]。

如国家禁用和限用农药名录在2015年进行了补充和更新。禁止使用的农药由原来的33种增加到38种,增加了氯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自2015年12月31日禁用;增加了胺苯磺隆、甲磺隆单剂产品,自2015年12月31日禁用,复配制剂产品自2017年7月1日起禁用,保留甲磺隆的出口境外使用登记;限制使用的农药由原来的17种增加到19种,调整了个别农药的适用范围。新增毒死稗、三唑磷,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蔬菜上使用。作为农业工作者,尤其是植保和农资工作者,应该对以上情况或者业内知识的变化及时了解,避免发生国家已经禁用的农药,农资部门还在销售的情况。在查处过程中发现仍在销售禁用农药,应及时作出处理。指导农户用药时也要及时作出调整,撰写技术资料更要避免使用禁用或限用农药。

又如国家强制标准2014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则是2012版的更新版及增补版,2014版较2012版新增农药65种、食品43种和限量指标1 357项,同时首次规定了果汁、果脯、干制水果等初级加工食品的农药残留限量指标,并明确规定12大类食品在检测中需要测定的部位和折算方法。作为农检中心、质检和食药监部门应该对这些标准内容的变动和增补谙熟于心,以利于指导或从事标准化检测方面的工作。

3 加快地方标准(规范)的体系建设的步伐

为深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大力实施标准引领工程,适应现阶段广大农民对农作物生产管理的需求,进一步规范农作物种植,加快豫北地区主导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作物生产标准化和可追溯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推进农业种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形成有章可循、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豫北某市质监系统连续多年出版了当地的《地方标准汇编》。在标准的制定、审定、汇编过程中,当地农、林、水以及科研院所给予了大力支持,该标准体系的汇编出版便于质监系统和社会各界查询使用,对规范、指导农作物生产、管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大力加强省级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标准体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保障,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技术基础。为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某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该省农业厅、林业厅、畜牧局等单位,组织省辖市有关部门一线的同志,围绕本省小麦、玉米、生猪、水稻、苹果、大枣、食用菌、肉鸡、茶叶等主导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收集和筛选了大量国内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征集多条标准体系的合理化建议。在认真研究分析标准的性质、对象与作用、使用范围、内在联系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目前生产实际急需制定的标准。从标准体系结构图、标准明细表、主要标准文本等3个部分,研究制定了该省《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结构合理、体系健全、相互配套、内容全面,做到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对于推动该省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4]。

5 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上提出,支持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这充分说明,大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创建和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已势在必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坚持集中连片、统一作物布局、具备一定面积规模,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制定一个标准,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各地市应积极推进国家、省、市3级园艺蔬菜标准园的示范创建活动,示范区内要有完备的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做到按规程生产,生产有记录、质量有检测、责任可追究、基地要认定、产品要认证等等,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农业标准化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应积极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基地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的产业化链条。鼓励龙头企业在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企业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6 鼓励企业实行相关认证,加强涉农产品在企业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建设

鼓励企业针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生产加工特点,鼓励和要求涉农企业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保证企业自身利益,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鼓励园区或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鼓励企业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MP(良好生产规范)认证等,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

7 参考文献

[1] 杨汉明,李铜山,张明勤.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46-50.

[2] 张吉国,胡继连.WTO农业标准与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4):13-16.

标准化作业范文第5篇

制订网吧行业标准迫在眉睫

“建立网吧的行业标准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这既符合文化部门对网吧科学管理的需要,也符合网吧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闫贤良看来,网吧行业的标准化制订工作那是必须的,也是紧迫的。

作为文化部智囊团的一名资深专家,长期从事文化领域标准制订工作的闫贤良高级工程师,对文化领域中的标准化工作具有非常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之所以说网吧行业标准化工作是大势所趋,闫工向记者出示了一份2007年7月由文化部相关部门制订的《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文件,该文件在开头便鲜明地指出了制订《规划》的目的,即为更好地推动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在文化领域的贯彻实施,发挥标准化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先进文化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中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文化部《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结合文化建设实际,制定《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指导我国文化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因此,《规划》的出台就预示着文化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将是未来文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规划》同时也指出,随着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文化标准数量少、水平低、适用性较差、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日益凸现。加快文化标准化工作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网吧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新兴的文化行业,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出台对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据记者从全国网络文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筹)了解到,制订网吧服务标准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不日将被正式提到工作日程。

政府主导推行行业标准

关于文化标准化工作对网吧行业的具体促进和发展作用,闫工首先从文化标准化工作机构所扮演的三个角色予以了解释。

闫工告诉记者,文化标准化工作机构第一个就是扮演好助手的角色,这也是文化标准化工作机构的天职。文化标准化工作机构是由文化部组织建立起的专门性机构,要尽全力帮助政府部门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完成法规所不能完成的工作,由于法规有内容上的局限性,不能完整的表述行业管理的相关细则,因此,行业标准就可以帮助其补充这些内容,量化管理规则。

第二个就是扮演好专家的角色。文化标准化工作机构全部由专家组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因此,要排除来自外部的各种影响,保持机构和专家的独立性,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标准制定工作。此外,通过对文化标准的制订,给政府部门在出台和制订相关文化政策法规上做技术支撑,因为标准的制订是由多行业专家参与的综合性工作,这就为法规出台提供了详细丰富的参考内容。

第三个就是扮演好第三方的角色。一定要从优化政府管理,利于网吧经营方面出发,站在公立的第三方去制订适合网吧行业发展的标准,特别是对于被管理者的网吧经营者,要通过标准的制订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经营工作,促进整个网吧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