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季养生法则

四季养生法则

四季养生法则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第1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朝夕相伴刀枪棍,快乐逍遥似神仙。

中华武术已经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其确实是健身、表演、技击的一项好运动,所以全世界人民都爱上了中华武术,纷纷学习演练,有的不惜重金千里迢迢拜师学艺,也下了不少工夫,每天累得满头大汗,练了十几年拳,却外形不整,肢体散乱,更谈不上神俱意合。

形是通过肢体和身法来表现的,一般是不妄动,不多动,也不少动,要求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神是通过眼神和心意表现的,要求精神内敛,心不妄想、目不妄视、鼻不妄闻、口不妄说。

武术需要阴阳互换形神兼备的科学演练,传承明白,理论系统完整,是内外兼修培养气质的好。如果连外形都练不好,势必形散神乱,全身空洞无物,和人交手惊慌失措败下阵来。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没有明师指导,不懂一年四季的养生之术。换句话说,身体不壮实就等于没有本钱,怎么能练出好的武术内劲呢!不懂与自然和谐,和节气的阴阳变化,不管什么节气盲练傻练,则会造成身体不佳,甚至英年早逝。那么,怎样才是最科学、收效较好的练功方法呢?首先要懂得一年24节气的变化。

24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武林界早有应季、应节、应日、应时的练功方法。按着这种方法成就了无数英雄豪杰。我们的先贤把节气奉为密旨代代相传不息,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顺应节气练功,不但身体健康长寿,而且功夫进步较快。如果不顺应节气阴阳练功,人的健康就会出问题。《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里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如果违背了春生之气,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肝气内郁发生病变;违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不能生发,就会发生心气虚弱的病变;违逆秋收之气,使太阴之气不能收敛,一定会发生胸中胀满肺热气喘的病变;伤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影响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要想身体健康练好功夫,一定要掌握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气息多亲多近,自然界会给你优厚的回报。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暮去晨来,草木盛枯,自然界一切都受春湿、夏热、秋凉、冬寒气温变化的影响。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节气的变化同样也影响着人体和五脏六腑的变化,要想健康长寿、功夫出众就要顺应天时,“顺时气而善天和”,还应该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长寿的秘诀是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起居习惯。按照“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原则,要合理起居练功,才能达到功夫深厚,延年益寿的目的。

练武术特别要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养生学的最高境界,也是祖国中医学的精髓。人民愿望“回归自然、崇尚绿色”而掀起了热潮,为顺应节气健康保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据,武术的高境界主张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天、地、人三才,和自然共餐,人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的身体生理活动同样受自然冷暖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发展规律。练功夫一定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的五脏之气要和天地三阴三阳六气互相协调。

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五味,起居作息,练功方法,形神合一要随四时变化而制定形神动静的动作,着重修炼。武术运动最讲究的是动静分明,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武术运动精神调摄的统一。武术的形体,是练拳走架的整个机体的外在表现,也是奠定形神合一的物质基础;神指的精神意识,以及思维和生命活动及行拳中的内在表现,可以产生内劲的功能作用。神为形主,无神形则不可活。神是产生内劲生命活动的主宰,盘拳走架时处处具体现形神的完美,形神完美则能够很好协调人体的脏腑,完成气血在体内的阴阳变化,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解因外部原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身体和内脏与自然界的平衡。

武术运动讲究的是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基础。从武术动作上看,形散神则不俱,盘拳外形散乱,可以导致神不能俱,形神互相依存,才能练出形神俱佳的完整内劲。如《素问,上古天真》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外辟邪气以养身形,内养真气以保神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形神合一的养生方法。武术是“养形”与“养神”最好的方法。特别对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肢体、人体五官窍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所以形体完备,精神内劲方能产生。形神互相依靠,无形则无神,只有“形神俱在”“形神共养”才能健康长寿,功德无量,流芳百世。

春季练功及补养方法

春播内气上催发,夏长叶茂育百花。

秋收金果美如画,冬藏真气还回家。

春暖花开,树木发芽,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生机蓬勃。树木气机营养是由内向外发,人的内气同样也是向外发放。春天是木旺之时,在人体是肝气活跃之季,要特别注意护肝。虽然春天气候转暖,可是大风长刮容易物燥,人常有口干舌燥,皮肤皲裂的症状出现春在五行属木,木在人体属肝,肝味为酸,春季饮食应该少吃酸味,要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养血补肝滋养筋脉。

食补如大麦,芝麻,猪、羊、鸡的肝脏,用“以肝补肝”的方法来调养肝脏。

药补,药物滋补种类繁多,不在介绍,建议吃点乌鸡白凤丸,方剂有乌鸡、人参、白芍、香附、当归、牡蛎、鹿角、桑螵蛸、甘草、青蒿、天冬、熟地黄、地黄、川芎、黄芪、银柴胡、芡实、山药。以补气养血,预防春天体弱乏力,腰酸腿软,春闲不舒服的感觉。药补最好在雨水、惊蛰、春分_一节气中补养,不要在每季度的后十八天补,因为正月见寅、二月见卯、三月见辰,辰月的后十八天为四季土,在清明和谷雨之间为四季土,春为温土,应该贮入营养。

运动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永远充满活力,保证延缓人体的衰老,这就需要科学的武术运动训练方法,顺应二十四节气的特点。节气变化不同,训练方法也不要一样。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相应?阴阳变化相应。所以,练武术要顺应阴阳变化,什么样的动作适合在什么季节练习,必须弄清,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那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地气上升成云为阳、云落成雨为阴,人背为阳,腹为阴。凡是向阳光的、外露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全属于阳。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阴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阴

阳产生于宇宙运动,是日、月的运动。

日、月运动的规律产生阴阳,阴阳互换作用产生了阴阳变化。因为阴阳变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以及昼夜温差。

王宗岳太极拳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春季阳气上升,春主柔和,是肝气旺盛之季。练武术站桩时,一定要两脚与肩同宽,两脚的涌泉穴对着两肩的肩井穴,马步站桩。春季站桩(一定要面正东),意念两手抱大柳树,为什么要抱柳树。因为柳树放出来的气是黄色气,黄色主脾胃。春天是木旺之季,五行是木克土。所以春季要保护好脾胃,站桩时,感觉脾胃黄澄澄的,温热融融,特别健康,土壤温和方生万物。意念四肢像春天的杨柳枝一样柔软,气血顺着督脉向上直冲百会穴,感觉百会穴湿漉漉的,这感觉是得气的感觉,因为肝气以直养而无害。肝经通畅,人的筋才松柔。武术谚语说道:“能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筋长者,劲大,劲巧。

春分是肝经走向最旺盛的时节,气血到夹脊穴,夹脊穴为难关,应节气练功通关快。好比水流受阻,你用器皿帮他捅一下水就流畅地通过了。经络通畅才能加丁出好劲,好劲来自于健康。肝健康,筋方能拉长柔软,才能打出轰然之挤劲。

站桩时间根据自己条件而定,然后缓慢均匀地双手下压,成大马步站桩式。默念:“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春季练单操手,最好在春分前三天和后三天练习最佳,练习六天顶半年。多练骨节拉拔和筋柔放长动作,根据派别不同选不同动作练习。

夏季练功及补养方法

夏热夏长,树木旺盛,树木气机营养全部发放在外,人的内气同样也是全发放在外。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容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汗液津液大量外泄。心脏所消耗能量也特别大,所以要加强保护心。“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夏季一定要养心安神。

食补,一定要食用含大量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红柿、西瓜、杨梅、桃子、李子等。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如小米、大麦、黄豆等。

药补,喝生脉饮,有人参、麦冬、生脉的配方。

不要在每季度的后十八天补,因为四月见巳、五月见午、六月见未,未月的后十八天为四季土,在小暑和大暑之间为四季土,夏为焦土,以清淡保之。

运动补。夏季从内向外阳气基本散开。夏主心静,是心气旺盛之季。练武术站桩时,同春季站桩。也是马步站桩,意念为两手抱大杨树,因为杨树放出来的气是白色气,白色主肺。夏季是火旺之季,五行是火克金。所以夏季要保护好肺金。站桩时,感觉皮毛张开,白晶晶的肺,清凉透彻,特别健康,清新悦目,身感凉爽。意念,胸宽气爽,气血顺着督脉向上直冲百会穴,有向任脉下冲之感。感觉全身皮毛光润,这感觉是得气的感觉。因为肺阔而无害。肺经通畅,为人宽容大度。

夏季练单操手,最好在夏至前三天和后三天练习最佳,练习六天顶半年。最好以静为主,少练发力动作,多练变化巧妙轻灵婉转的动作。根据派别不同选动作练习。

秋季练功及补养方法

秋季天高云淡,气候清凉爽快,五谷成熟。人的气机从外向内收来。进入“阳消阴长”过渡阶段。养生的原则应该收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保证人体五脏不出偏差。

秋季肺金旺盛,金克木,所以应收敛神气。以避杀气。饮食增酸减辛,以助肝气。

食补,应多吃含有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核桃、芝麻、花生、杏仁。大豆、黑米、籼米益气温中,养胃和脾,可避免虚烦口渴之症。

药补,为生梨膏,原料有雪梨2个,川贝三克,薏苡仁10克,蜜饯冬瓜条10克,白矾3克。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益气健脾。平素脾胃虚寒不宜食用。不要在每季度的后十八天补。因为七月见申、八月见酉、九月见戌。戌月的后十八天为四季土,在寒露和霜降之间为四季土,为秋凉土,以温收为主。

运动补,秋季一切气机从外向内收敛,秋主肺阔,是肺气旺盛之季。练武术站桩时,同春季桩,也是马步站桩,意念为两手抱大柏树,因为柏树放出来的气是青色,青色主肝。秋季是金旺之季,五行是金克木。所以秋季要保护好肝木。站桩时,感觉气机从脚心的涌泉穴,顺背后督脉直冲百会穴与天相接。感觉肝脏青茸茸的特别健康,肝气以直养而无害。意念,春风拂面,杨柳柔青,桃红柳绿,神气顺畅。肝经上升,为人豪气直爽。

秋季练单操手,最好在秋分前三天和后三天练习最佳,练习六天顶半年。要多练大气圆活动作,根据派别不同选动作练习。体会心装四海,皮毛光润,呼吸流畅的。

冬季练功及补养方法

冬季是天气寒冷,在北方是风如刀,雪如剑的季节。自然界万物闭藏。而人体的气机(阳气也随之潜藏于内),冬季一定要保持精神安静,控制,有“冬不藏精,春必温病”之说。冬季练太极拳要着眼于“藏”。精神内敛,注意找内动的感觉(用腰催着手足动)。一切注重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原则。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饮食起居。尽量把能量贮于体内,为春生夏长奠定牢固的基础。

冬季肾水旺盛,水克火,所以精神内收,以避寒风刺骨。饮食增苦减咸,以助养心气。

食补,为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核桃、大枣、芝麻、花生、玉米、红薯等。也可多食狗肉、牛肉,总之,以补气益肾,和肝养胃,养血安神为主。

药补,为六味地黄丸,配方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也可用金匮肾气丸。不要在每季度的后十八天补,因为十月见亥、十一月见子、十二月见丑,丑月的后十八天为四季土。在小寒和大寒之间为四季土,冬为裂土。以藏收为主。

运动补,冬季一切气机收敛入内,阴雪纷飞,草木枯衰,经常使人触景生隋,忧郁不乐。一定要振奋精神,保持心情愉悦。

冬主肾藏,是肾气旺盛之季。练武术站桩时,同春季桩也是马步站桩,意念为两手抱大苹果树,或是大桐树。因为这两种树放出来的气是红色,红色主心。冬季是水旺之季,五行是水克火。所以冬季要保护好心火。站桩时,感觉气机通过全身暖融融的舒服,感觉心脏红彤彤的特别健康,心气以安静为无害。意念为花木茂盛,一偏生机。心经通畅,说话婉转,做事巧妙。

冬季练单操手,最好在冬至前三天和后三天练习最佳,练习六天顶半年。要多练松沉骨坚动作,和壮腰强肾腰转换动作,根据派别不同选动作练习。体会骨肉脱离,骨髓充满,意志坚强,松沉有力的。

长夏练功及补养方法

长夏是指伏天,节气是小暑、大暑。正是烈日炎炎,使人酷热难耐。人体消耗特别大,各器官衰老比其他节气明显。如果长夏坚持练功,效果也比其他节气显著,武术谚语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夏不合房。合房赛病亡”,注意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饮食起居。

长夏阳气在外,阴气内伏。尽量吃清热,消暑,健脾益胃,利水渗湿,含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品。

食补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桃子、西红柿、西瓜、冬瓜、莲藕、莲子、绿豆等。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第2篇

《素问四气调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1]春季为发陈之季,即万物生发之季,推陈出新。人体春时之气而调神,应当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充满发陈之气,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所以人们应当早起工作,晚些睡觉。并且给身体一个自然生发之态,不要过分抑制自己,让机体自然平和,故被发缓形。中医学强调顺势而为,顺应春之气机,否则阳气被抑制不畅,风温之邪易乘虚而入。若逆之则伤肝,春天属木,肝属木,春天应对肝进行很好的调护,若肝伤则春无以生,故至夏有寒病之变,而奉夏长者少。是知调春之生,乃为夏长之基。并且肝气喜疏泄调达,勿抑压其疏达。

春天应特别注重情志之变,生发之际,思欲无穷。春之际,各种精神疾病发展迅速,与肝气的条达息息相关,若肝气郁滞,则气机不畅,情志不遂,人体精神出现逆乱,故春季切勿喜怒无常,应平和舒缓,以奉夏长。

2 夏季

中医学认为,夏季为万物生长繁盛之际,天气地气相互交集。白天更长,夜晚更短,人们应当睡得更迟,起得更早,与天气相应。不要讨厌日光,应适当使阳气升发,故人体应当出汗,使人体阳气与天气相通,并适当注重自然避暑方法。而现在人们多喜久呆空调房等人工冷环境,使机体的阳气被郁遏,汗无从以出,阴寒之气压制人体阳气,并侵犯人体,易产生暑湿。故夏天应适当运动,无厌于日,以厉其心[2]。

夏天应当注重对心的调护,切勿大怒。《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易阻滞气机,使气血郁结于上,夏属火,心属火,心主血脉,血郁则心气受损,使得秋收之基欠固,故秋天容易得疟疾。夏热秋凉,失其调节,故寒热往来。再者,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大喜易使心火过于亢奋,火无以制,易对血脉造成损伤,使得心脏疾病的产生。

3 秋季

秋季万物平和,不再生长,天气开始转冷肃杀,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同步,为了让肺志安宁,缓解秋天的刑杀,要收敛在外的神气,使人言行更加安定,以此来使神志安宁。使肺气得到肃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则水藏荣润,五脏之神安宁,为冬藏提供更好的基础。秋天应当学会收敛自己的神情和行动,在秋天自然界阳气开始逐渐减弱,机体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3]。秋天养收是为了与自然界阳气同步,天人合一,进一步说明为冬天保存阳气的重要性。秋时白天依旧阳光高亢而夜间则肃冷,此开阖之变,最易伤及人体的正气,耗伤人体之真阳,故秋季养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秋天的多变。

秋天人们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神情安定,因此是一个适合做一些重要事情的季节。收敛外越的神气,专注于某一项事情。例如中国内地学校每一学年的开始都在秋季,因秋主收,神志安定,收敛夏季外越之神气,让学生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上去[4]。

4 冬季

冬天寒风凛冽,大地结冰,地气固藏不出,不腾与天,无以与天气相交。太阳升得晚,落得早,故人们的作息应与之相应。睡得早,起得晚,与天日同步。冬天外界寒冰地坼,人体最重要的是收藏藏神、藏气、藏精。因此,冬季是个进补的好季节,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达到温肾壮阳的目的。冬通于肾,因此冬天的藏体现在,保护机体阳气,多穿衣服,使阳气无泄与外;男女节制房事,勿使精气耗泄;精神更加安宁,勿出现大的情志波动,将自己心中的私欲都奉藏于内。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则肾气大伤,来年春天会发生痿厥之病。再者,五行之中,水为木之母,冬水欠藏则春木不荣,春天肝病发生的几率大增,故保肝护肝冬天为重。再次,中医学认为水火相济,心为火,肾为水,心火可以暖肾水,肾水可以制心火。冬季肾精耗散太过,则肾水无以制心火,导致心肾不交,容易出现失眠,五心烦热等病理症状。

5 结语

综上所述,四季之间,季季相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气调神。春生不好影响夏长,夏长不好影响秋收,而秋收又影响冬藏。故因此存在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延伸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对于此观点,注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春夏季节调养阳气,是为了更好的固存秋冬季节的阴精。秋冬季节调养阴气,为来年春夏季节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阴阳互根互用,相生相辅,达到阴平阳秘。春夏本为阳气旺盛之季,再行养阳可能会使亢阳无度,而此养阳为养存真阳,为秋冬的阴精打下基础。由此可得,秋冬的养阴亦为春夏的阳打下基础。阳为气,阴为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时下冬病夏治盛行,此以借夏季旺盛的阳气来解决冬季因阳气不足所产生的疾病,阴阳互根互用之理自现。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再做调养,切勿墨守成规[5]。

四季与人体活动关系十分密切,春季人们应舒缓心情,放飞自我。夏季则是辛勤劳作的时节,以此来为秋季带来更多的收获,为冬季和来年做好准备。做好四时养生对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至关重要,以此来达到治未病的境界,能更好的阐释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的意义。人们应当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始终把握四季休养生息的法度,来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9.

[2]张其成.《黄帝内经》养生大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5-124.

[3]李晓钟.明代名医万全对《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之探析[J].中医学报,2010,5(6):1275.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脾主四时 黄帝内经 藏象学说 理论探讨

脾主四时理论作为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源出于古代五行时脏配属学说,在《内经》中得以形成,并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脾主四时理论也对后世脾胃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临床应用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从其理论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几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 理论渊源

五脏主时理论主要研究五脏与时令的对应配属关系及其时空架构与临床意义等,既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所谓脾主四时,即指脾所对应的时令是分布在四季之中,伴随着整个四季时节的推移而无时不在的关系,在一年四季中并无其自身明显的季节归属,此外也指脾不独主一季,而寄旺于四季月之末十八天,共合七十二天,所谓 “各十八日寄治”。这一理论起源于古代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于《内经》,而成为中医研究脾的时脏关系的主要学术观点。

1.1 由来于五行学说 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中医主要有脾主四时及脾主长夏两种不同学说,其中脾主四时理论的源出,主要由来于中国古代五行与时令之间的配属关系,尤其是从四时季节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而产生。五行学说是古人阐释天地自然宇宙万物构成及其内在运行规律的学说,自《尚书·洪范》提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后遂将其作为五行特性而用以归类宇宙万物,形成五个大的系统,在这五个系统当中,由于对方位认识的关系,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认识到四维、五维的不同,也即由东南西北的四方,发展为符合五行的东南中西北五方的不同认识,如甲骨文卜辞中即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 的记载,又有 “戊寅卜,王贞受中商年,十月” 的记录[1], “中商” 即商代建都于河南省安阳县一带,视为中国的中方。由此五方配五行,将四时季节对应于五方而提出了相应五行归类,即东方应春,南方应夏,西方应秋,北方应冬,而中央土则对应于四时,从而产生了脾土主四时的时脏对应理论。

中央脾土应对四时配属理论,首见于《管子》,阐发于《礼记》及《白虎通义》,《管子·四时》篇说:“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2]。其中 “土德实辅四时入出” 戴望注曰:“旺在四时之季与之入出”、 “春夏秋冬之四时皆土之所辅成也。” 即言五行之土不独主时而旺于四季。《礼记·乐记》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也。地,土别名也,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3]。《白虎通义》说:“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4]。皆指出土在五行之中位居尊位,居中央而能生化木火金水四行,体现了古人 “贵土” 的观念。由此,四时与方位及五脏的配属关系就与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 并列而确定为东方应春属木主肝,南方应夏属火主心,西方应秋属金主肺,北方应冬属水主肾,中央应四时属土主脾。

脾主四时之末,其源出也与《管子》将一年360日分属五行,每行各72日所主有关,《管子·五行》指出:“日至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 《礼记·月令》并说:“中央土,其日戊已。……天子居太庙太室。” 孔颖达《五经正义》注云:“四时系天年,有三百六十日间,以木配春,以火配夏,以金配秋,以水配冬,以土则每时则王十八日也,虽每分寄而位本末宜”[5]。所谓位本末宜,以四季言当辰、戌、丑、未月末各十八日,即四时末月之最后十八日寄旺,合而共计七十二日之数。

1.2 奠定在《黄帝内经》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时脏关系的认识是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脾与季节时令的关系因受古代哲学不同学说的影响而有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不同见解,但其中仍以脾主四时理论为其主流而散见于多篇论文之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然脾肺独何主?” 歧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溉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歧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善者不可得见” 即脾土不独主于时,而是脾土与四时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整个时令,四时之中脾土均在,时时刻刻滋灌着四脏。因脾属土,而土能生万物,春夏秋冬四时皆靠土养,故四时之气中皆有土气,不可欠缺。在医学上因脾主运化并转输水谷精微给全身各部以供养脏腑经络组织,故与自然界之土能长养万物类似。又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居中焦。”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 等,都将脾土置于中央方位,职司运化升清而具消化饮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全身的作用,即如同土地承载万物,充养万物,故后世将其称为 “后天之本”,亦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中所说:“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脾主四季之末之说也见于《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称之曰 “脾不主时”,并明言其各十八日寄治,另在《素问·刺要论》等篇中也可见到相似论述,概言主时之日四季共七十二日。虽然后世医家在阐述脾主四季之末各十八之确切所属中仍有不同见解,有谓季月最后十八日与四立节气前各十八日之不同,但是推其立论依据则仍不离土居中央生万物,四时必得土气之化这一五行理论,同时也结合干支化五行中十二地支之辰、戌、丑、未所在之月相配,对应于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配属,脾主四季之末确定为三、六、九、十二月中各十八日而概属脾脏所主。

《内经》脾主四时理论的确立,是四时五脏阴阳观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相应这一整体观念的具体应用,它突出反映了脾土在五行中居于中央而兼控其它四脏的整体观,也部分反映了后天之本在人身中的重要性,这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有效指导临床应用。按《内经》五脏理论中,另有多篇论述脾胃生理病理,其主运化散精、主四肢肌肉,主为胃行其津液等等都特别强调了脾在五脏生理活动中的极其重要作用,强调 “胃气” 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而以上生理功能及其脏腑特性实际上均与土位中央,脾主四时的时脏理论密切相关。后世医家根据《内经》对脾胃理论的重要阐发,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的 “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为后天之本” 等一系列著名观点,以及李杲创立的脾胃学派等可以说都与脾主四时的理论密不可分,直至今日仍有效指导临床运用。

2 理论内涵

四时概念出现在上古农耕时代,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管子·牧民》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即是指农业生产中抓住四时季节的重要性。在《四时》篇中又说:“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说明四时阴阳是天地变化法则,也是当政治国的根基。其后四时的概念则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成为古代哲学探索宇宙万物的切入点,如《吕氏春秋·尽数》就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内经》适时引用这一观点,认为阴阳四时乃探索生命规律的重要法宝,通过结合五脏而形成藏象理论的基础,即四时五脏阴阳观,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本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则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中就脾主四时而言,其理论内涵突出体现在脾属土,居时序之中及方位之中央,贯穿始终无时不在以及突出体现于四季末月之十八日中这一功能特性之上。

2.1 脾主四时之中 脾为土行,土居木火金水时序之中央,主持化育,总司气化。《尚书·洪范》曰:“土爰稼穑”,指出土具有长养、生化、承载万物作用,从其时序运转之自春及夏,自秋至冬言,土在四时之中无时不在,掌控四时化育而关乎春生、夏长、秋收与冬藏的气化活动,故有 “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之说。对应于中医则脾主四时乃是贯穿在四时之中,脾气无时不在,终日运行水谷并为胃与小肠等脏器行其津液,将饮食物消化,并吸收水谷精微而营养机体脏腑经络组织等,也即《内经》所谓的 “脾气散精” 作用,内涵的脾主四时理论是通过脾的气化作用,直接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充养人体脏腑经络官窍组织等,也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而其灌溉途径系通过经络气血,由脾胃受气行津液而得以四散脏腑,布散四肢,此即《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之:“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以及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的道理。若脏腑机体不能得到脾气运化之精微的充养,则后天乏源,人体气血也就因之亏虚,肝心肺肾必欠缺滋溉充养,终而致生虚损病证,或脾病而不能四散灌溉,胃气不行,则脏腑经脉日以衰微,就可能导致脏腑活动功能减退以致四肢不用等病变。

脾主四时也应象在四方之中,对应于脾胃气机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肝木居左,肺金在右,心火居上,肾水在下,分位东西南北四方,而土居中央,脾居中焦,能升降气机而通上达下,升左降右,此即《素问·刺禁论》所说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枢纽,脾升胃降协调气机平衡而能起到维持五脏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如水谷精微的运输就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心肺,在心肺作用于下,化生气血,布散全身;又如心肾相交,心火下温肾水与肾水上济心阴也均通过中焦脾胃为之斡旋。病理上若脾土气机升降失司则可产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之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证候;还会进而影响心肺气血的布散,或肝肾之气的升发,而致肝肺升降失常、或心肾不交等种种病证。

脾主四时无论其应象于时序之中,抑或是方位中央,均与土生万物的特性相关,是五行 “土爰稼穑” 特性所决定,诚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所谓不得主时系指不独主于时而言,虽说是针对下文之 “各十八日寄治” 而言,但历代医家多倾向于脾主四时,如张景岳《类经》云:“脾胃相为表里,脾常根据附于胃,以膜连着,而为之行其精液;然脾胃皆属乎土,所以生成万物,故曰法天地也。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又岂得独主一时而已哉?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此所以四时五脏,皆不可一日无土气也”[6]。脾居中焦,通过气化布散精微以及气机升降运动,不断将水谷精微输送至脏腑经络组织起到滋养作用,恰似于土能生化万物,四时之中无一时不长养万物一样,这就是脾主四时在生理上的体现,也即张景岳所谓的四时五脏皆不可一日无土气的精神所在。

2.2 脾主四时之末 脾主四时之末,《内经》亦谓之曰 “脾不主时”,所谓脾不主时即指脾不独主一季,而旺于四季的四季月之末十八天,共合七十二天。各季之末减去十八天也皆剩七十二天,如此一年四季则分成了五个等份,与五脏相应。《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素问·刺要论》则曰:“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 即指脾时旺于每季末月各十八日,对此王冰认为当在每年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日,如其注《素问·刺要论》云:“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六、九、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王十八日也”。而马莳、张介宾则认为此十八日当在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十八日,如《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说:“辰、戌、丑、未四季之月,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土王用事十八日,一岁共计七十二日”[7]。《类经》云:“五脏所主,如肝木主春而王于东,心火主夏而王于南,肺金主秋而王于西,肾水主冬而王于北;惟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居中央,寄王四时各一十八日,为四脏之长,而不得独主于时也。考之历法∶凡于辰戌丑未四季月,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土王用事十八日,一岁共计七十二日。凡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于九十日中除去十八日,则每季亦止七十二日,而为五行分王之数。总之五七三十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之常数也”[6]。

脾主四时之末,得之于一年五季之平分,兼顾土生四行,居中央而寄旺四时的古代干支五行运气理论。按十二地支合化五行规律,则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辰戌丑未为土,各当春秋冬夏之季月,合应三、九、十二与六月。这一季节特征从气候更替分析,皆为四季更替之时,从天文历法五季相配角度推算,则是古人对一年五季,脾不主时的固定化,反映的是脾主四时之中,更进一步细化其具体对应之日的一种认识。其内涵则仍不离土有仁厚之德,四时皆有土气这一观点,旨在说明脾为生化之源,在五脏之中长养四脏,水谷精微由脾运化而出,以时灌溉营养内脏而已,仍属脾主四时的理论范畴。故张隐庵曰: “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脏,以此季月中,各旺十八日,是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不独主于时也”[8]。因此,脾主四时之末当从 “四季月” 脾旺于四季来理解为是。至于 “四季末十八日” 无非是古人对一年五季之脾旺七十二日对应关系的认识而已,“四季” 之中将 “四季月” 之十八日确定为脾之应时,而实质上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脾不主时也即脾主四时,故于四季之中若土气旺则脾气实,水谷消化吸收能力强,外邪难以侵袭,表现为脏腑经络安定,气血旺盛而正气充足。

3 临床意义

脾主四时理论自《内经》确立以后,一直成为脾胃理论构建的基础而指导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其所内涵之脾气贯穿在四时之中,无时不在的观点,说明中焦脾胃之运化水谷转输精微在机体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布散以及气机升降枢纽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强调了脾土与天地四时之间的不间断通应内合之天人相应关系,因此,脾主四时的这一重要理论不但在构建藏象理论上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突出地体现于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的脾胃思想之中,反映了脾主四时理论对于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指导意义。

3.1 四季脾旺不受邪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出自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四季脾旺多指四季后各十八日而言,也内涵有四季之中脾气健旺的辩证思想。根据《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的正邪发病观,结合脾主四时理论,如在四季脾旺之时,一般情况下脾胃气盛不易受邪,治疗只需调肝无需实脾,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运用的灵活治疗思想。

依据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临床上 “实脾” 法的运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设,脾虚易受邪时则当补脾益土,若脾气充足,不易受邪,无需补之,也即治未病理论在其应用过程中应当密切结合脾主四时的理论灵活运用之意,尤其是在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令旺时,往往脾气充盛,不必过用补益,又体现了中医临证结合天时变化的综合治疗思想。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肝气郁结证,除见精神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舌淡红苔薄,脉弦外,也常可见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偏溏,舌苔薄腻,脉象濡缓等脾虚见症,若于平时则宜调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若四时推移之中,但见食欲增加,脘闷减轻,大便质干,以及舌苔变薄,脉象不濡等则可视为以时消长,脾气来复,治疗可但用调肝解郁,少用健脾,方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等即可,待肝气平复,阴阳匀平,病证自然向愈。

当然,依据脾主四时的理论对于四季脾旺要作灵活看待,既使在脾令气旺之季后各十八日,以及四时中脾土运气当旺之时,若脾虚受邪亦应实脾,总应据证而定。因此,对于四季脾旺不受邪既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也要灵活理解其精神,这也是脾主四时理论对后世临床运用的最好指导,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脏病惟虚则受之,而实者不受”[9]。结合脾时理论似可理解为,一年四季之中,无论何时,脾不虚者不受邪气所传,即勿补之;若有脾虚者,则无论其主时与否皆应先实脾以防传变,这便是中医治疗中所体现的时脏理论运用的灵动性以及临证运用以证候为本的原则性。

3.2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系李东垣之《脾胃论·卷中》条目之一,其中随时为病之说,足见东垣对于脾主四时理论在发病学以及内科临床应用的重视,体现了脾主四时理论的指导意义。东垣指出:“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10]。由于脾主四时,土居中央而能灌溉四旁,起到为胃行其津液以营养五脏六腑的功能,因此当脾胃虚弱之时,不仅能随时为病,遇夏天而损伤元气,出现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诸症,此即内因脾胃虚弱,外因湿热侵袭所发生之痿厥之证,治用黄芪人参汤及除风湿羌活汤,或调中益气汤等;对于长夏季节脾胃湿困之证则用清暑益气汤治疗,均体现出结合时令而处方用药的灵活性,也为随时为病的发病理论进行了临床解读。

不仅如此,因土居中央脾主四时,如脾胃虚弱也能影响及其他四脏而致五脏病变。从脾的主时角度而言,就是脾胃一病,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健脾养胃乃临床内科第一大法,也源自于脾胃不足,水谷精气生化乏源,元气失于滋养而亏虚,从而产生各种内伤疾病的认识,这些理论给后世以重大影响,构成了脾胃补土学派的理论基石,后世如明代医家薛已在《校注妇人良方》中就发挥说:“盖胃为五脏之根本,胃气一虚,五脏失养,百病出焉”[11]。清代医家喻昌在《医学法律》中也指出:“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虚”[12]。这些论述都说明脾胃对外感,内伤疾病的发生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如东垣治脾胃虚损之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之证,便不用泻肝以虚损脾胃,而宜以补脾胃之上兼以清泻湿热,清神益气汤主之;又如治脾虚不能养神之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之证,也不宜清热疏风以重虚其胃,而宜健脾化湿以升清阳,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诸如此类,皆反映了东垣学术之刻刻以脾胃为主,四时之中以脾土为胜的学术观点,从而为其 “脾胃一病,百病乃变化而生” 作出深刻诠解。有鉴于此,临床上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中把调理脾胃,顾护胃气作为重要的原则和措施之一,四时之中,随时用药,保胃养胃而固护中气。只要脾气健旺,水谷生化有源,正气就得到源源不断的滋养,就可以有效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也是脾主四时理论对后世脾胃学说的重大影响与指导。

3.3 寒热温凉随时可用 寒热温凉,随时可用是叶天土诊治内科疾病的重要思想之一,贯穿了临证治疗的全过程,旨在提示无论其寒热温凉何类药物,皆当结合时令季节,以时运用并注意保其胃气的思想,即四时之中无一时不可不用补土,无一时不能应用寒热温凉药。依据土王四季之末,寒热温凉随时可用的理念,叶氏还提出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及肾之脾胃的观点,突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功能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的脾主四时理论应用,心血的运行,肺气的输布,肝精的生成,肾阴肾阳的化生,皆有赖于脾的四时布散精微功能,体现在诊治杂病方面,特别强调灵活运用脾主四时理论,刻刻以治脾为其要领。如治虚劳咳嗽之形肉日瘁、食减、自利、腹痛、寒热之证,认为用由脾胃受伤,气不摄而阴不化所致,不必治嗽清金,只需治脾而用戊已汤加五味摄阴调理;若痰多咳频而食减少气,则是土衰不能生金,可用小建中汤或四君子汤加减以培土生金。又如对于积劳神困所致的元气不足之五心烦热而汗出的病证,亦按脾主四时理论,脾胃后天能够滋养先天元气,认为在临证治疗之时先后二天俱伤,当以后天为急,必以补脾升阳为其先导等等,充分体现了叶氏治病重视脾土居中央、长四脏、主四时理论对临床应用的实际指导作用。

不仅如此,叶氏作为温病大家,在温病治疗中也十分强调滋养脾胃之阴对整体治疗的重要性,认为温病存得一分阴液,便留得一分生机,重视益养胃阴,指出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胃体用各异,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脏腑相合,共同主四时而灌四傍,对于心肺肝肾诸脏以及机体全身均有营养滋润作用,胃阴更是能增津液而滋脏腑,故在温病治疗上必时刻以固护阴液为其根本大法,并辨证运用甘凉濡润、甘缓益胃、酸甘敛阴及清养悦胃等方法,多用麦冬、沙参、天花粉、生地、玉竹、扁豆、薏苡仁、茯苓、白芍、荷叶、麦芽等养阴健脾和胃的药物,创制了养胃汤和急下存阴诸方剂。又如对湿热病证的治疗,也认为其在江南发病最广,而脾胃为其病机所在,发病以胃湿恒多,脾湿也不少,治疗则胃湿偏热以治胃泻实为主,脾湿偏寒治脾补虚为要,此即临证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 辨治纲领的要点。以上临证实践,无论是外感温热还是湿热的发病及其传变转归,脾胃皆有其中心特殊地位,突出了叶氏温病学说独有的特点,可以说都是在土旺四季脾主四时这一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所提出的创见性学说,自成体系而切合应用,体现了叶氏对于脾主四时理论的匠心独运。

【参考文献】

[1] 曹培琳.阴阳五行运气八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4.

[2]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39.

[3] 戴圣.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54.

[4] 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7:168.

[5] 孔颖达.五经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56.

[6]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46、47.

[7]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82.

[8]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0.

[9]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2:2.

[10]湖南中医研究所.脾胃论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76.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第4篇

专家简介:潘永福,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治疗:中医老年病、中医疑难病症、肿瘤术后调治、膏方调养

特约门诊: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预约电话:62483180—70501 地址:延安西路221号

中医四季养生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养生应当合乎时宜。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中医叫做“春生”;夏天是万物茂盛的季节,中医叫做“夏长”。如何促使春生夏长,故提出夜卧早起,要在庭中散步,不要对天气炎热感到厌烦,让身体多运动,调护阳气,促进脏腑功能发挥。秋天是万物收获的季节,中医叫做“秋收”;冬天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中医叫做“冬藏”。如何促使秋收冬藏,故提出要晚起床,等阳光出来后再活动,无外其志。收敛神气,使身心得以静养。

春夏季节养生,养长重点是养阳,秋冬季节养收,养藏重点是养阴。

动静结合的四季养生法

春夏动功:

摇动关节:从下至上,依次为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颈关节,分别从左至右、从右至左地摇动九次,特别对老年人来说,摇动腕关节可以刺激内关穴,对心脏有很大的好处。

松动周身:摇动好全身各个关节后,试着放松全身,放松思想。

拍打脉络:用手拍打放松全身,如能拍打各处穴位效果更好。

秋冬静功:

叩齿:分为前叩九下和后叩九下。

搅海:舌头在牙齿前后转,顺时针九下和逆时针九下。

咽津:叩齿和搅海会产生很多唾液,把唾液分三次咽下,津下沉,气沉丹田。使身体入静,然后做上海气功研究所整理的放松功。

五脏养护四季各有侧重

四季护脾:山药、扁豆煮粥(食补);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药补)

春调肝:春为肝目,饮食要少酸宜甘。大枣、枸杞、香菜、韭菜(食补);杞菊地黄丸、和小柴胡冲剂(药补)。

夏养心:心属夏气,夏天要少发脾气,心静自然凉。莲心、麦冬、五味子(食补);生脉饮(药补)。另外不可过分贪凉。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第5篇

调摄阴阳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源,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这种消长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又是以机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健康无病,才能益寿延年。然阴阳二气又是以阳气为主导的,衰老则是由于阳气耗损所致,重视维护阳气就能延迟衰老。而同时也指出“所奉其人寿”,衰老也是阴气日减的结果。可见阳气和阴血不足都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因为保全阳气有助于化生,聚存亦有益于护养阳气。总之,只有维护阴阳平衡,保持“阴平阳秘”,才能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顺应四时 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四时寒暑的变化,才有助于健康长寿。一般而言,春季应特别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只有机体冷暖适宜,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新陈代谢才能旺盛,才能达到“适者生存”。

起居有常 《管子》指出:“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这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即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春宜晚睡早起,外出散步,无拘无束,以应生发之气;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夏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长养之气;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秋季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艺气;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目光”,即冬季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以应潜藏之气。也就是说,生活起居只有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才能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目的。

环境幽美 顺乎自然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诸如水、空气、土壤、植物、阳光、温度、湿度都必须适合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的居所应选择幽雅、整洁、绿化良好、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环境。住房最好是坐北朝南(冬季可避风寒之侵袭,夏天可接受南风之凉意),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开潮湿,四周安宁,没有噪声干扰,才是理想的住宅。

珍惜精神 一个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养生保健不可忽视社会属性。在自然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若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失衡,即可导致疾病。如中年人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精神压力,老年人心理上的忧郁和失落,都是影响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保持情绪平稳,心态平和,开朗乐观,珍惜精神,遇事不怒。一方面,中老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感情用事”和“争强好胜”,以保护精神少受刺激和创伤。对于不良精神刺激,能避则避,不能避就想法化解。但另一方面,兴奋也不可过度,悲伤和高兴过度都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导致“乐极生悲”的发生。

劳逸适度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动手动脑、运动锻炼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但一定要注意劳逸适度。正如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也就是说劳作也要量力而行,有张有弛。长时间劳动,要注意适当休息。平时在工作和学习间隔,做做工间操,或伸伸懒腰、打个哈欠等,都有助于放松精神,恢复疲劳。特别是老年人。身体条件和精力都有所下降,太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身体不能承受就易患病,故更应注意节制。

兴趣广泛 研究表明,兴趣广泛的人性格开朗,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中老年人最好“从吾所好”地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种花、养鸟、养鱼、下棋、练字、学画、编织、旅游、打太极拳、练气功等,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精神即有所寄托,又能陶冶情操,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激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第四纪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