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理数的乘方

有理数的乘方

有理数的乘方范文第1篇

下面我提出几点建议.在说教学过程时,各环节标题上能否加上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等词语,让听说课的老师更好地明确各环节的目的.另外,在说教学流程各环节中强调了教什么、怎么教,但对为什么这么教阐述不够详细,尤其是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说得再深入一些更好.

2012版新教材把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基础上归纳结论看成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以有理数及其运算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的数学思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培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蒋老师正是在明确新教材编写意图,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的.我们团队认为本课教学有以下三大亮点:

亮点一:紧扣时代脉搏,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教材中探究活动是从计算正方形面积和政法体体积展开的.蒋老师选取了将今年奥运会中国代表队获金牌总数第二名的消息,按指定方式传递出去,并配有视频片段.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又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在本课临近结尾又设计了夜谭乘方.学生在感受到生活乐趣的同时,再一次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由实例开头,又由实例结尾,首尾呼应,体现了数学的源头和数学的作用.

亮点二:扎扎实实地进行概念教学:每种课型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理数的乘方是有理数乘法的特殊情况.本课教学中沿着“观察、思考、类比,猜想、定义”这一思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在经历这一过程之后,体会到了知识的产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经过两组习题之后,又让学生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应用过程.这样本节课的概念部分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亮点三:关注学生情感,以学生为主体;精心选配习题,问题设计有梯度.

我们观察课堂上蒋老师多次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这位同学有牛顿的素质等.学生自主学习时间7分钟,交流合作时间6分钟,师生互动时间16分钟,合计29分钟,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集体回答约15次,个别回答约50次,讨论汇报2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蒋老师关注学生,设计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尤其是逆向思维,设计了问题:16=( )( ),预设了(±2)4和(±4)2,生成了161,教师予以肯定.

想法:

前面有几位评课教师都在说“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教学成为一门完美的艺术呢?

建议:

有理数的乘方范文第2篇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则的理解与掌握,难点是法则的灵活运用.

1.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

(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

的推导是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

幂的乘方不能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相混淆,例如不能把的结果错误地写成,也不能把的计算结果写成.

幂的乘方是变乘方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的)乘法,如;而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变(同底数的幂)乘为(幂指数)加,如.

2.积和乘方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

(为正整数).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例如:

3.不要把幂的乘方性质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混淆.幂的乘方运算,是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底数不变);同底数幂的乘法,是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底数不变).

4.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对三个性质的数学表达式和语言表述,不仅要记住,更重要的是理解.在这三个幂的运算中,要防止符号错误:例如,;还要防止运算性质发生混淆:等等.

三、教法建议

1.幂的乘方导出的根据是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教学时,也要注意导出这一性质的过程.可先以具体指数为例,明确幕的乘方的意义,导出性质,如

对于从指数连加得到指数相乘,要根据学生情况多作一些说明.以为例,再一次说明

可以写成.这一点是导出幂的乘方性质的关键,务必使学生真正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导出性质.

2.使学生要严格区分同底数幂乘法性质与幂的乘方性质的不同,不能混淆.具体讲解可从下面两点来说明:

(1)牢记不同的运算要使用不同的性质,运算的意义决定了运算的性质.

(2)记清幂的运算与指数运算的关系:

(同底)幂相乘指数相加(“乘”变“加”,降一级运算);

幂乘方指数相乘(“乘方”变“乘法”,降一级运算).

了解到有关幂的两个重要性质都有“使原运算仅降一级运算”的规律,可使自己更好掌握有关性质.

3.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启发学生,不仅掌握法则,还要明确为什么.三种运算法则全讲完之后,学生最易产生法则间的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叫学生熟记法则之外,在学生回答问题和写作业时,注意解题步骤,或及时发现问题,说明出现问题的原因;要注意防止两个错误:

(1)(-2xy)4=-24x4y4.

(2)(x+y)3=x3+y3.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幂的乘方性质并能应用它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推导性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运用性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关键是准确理解幂的乘方公式的意义,只有准确地判别出其适用的条件,才可以较容易地应用公式解题.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准确掌握幂的乘方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的综合应用.

(三)解决办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理解公式的联系与区别.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进行、的计算,从而引入新课,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幂的乘方公式,并加以充分的理解.

2.教师举例进行示范,师生共练以熟悉幂的乘方性质.

3.设计错例辨析和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性质并能进行较灵活的应用

(二)整体感知

幂的乘方法则的应用关键是判断准其适用的条件和形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计算:①②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计算和和

提问学生式子、的意义,启发学生把幂的乘方转化为同底数暴的乘法.计算过程按课本,并注明每步计算的根据.

观察题目和结论:

推测幂的乘方的一般结论:

(2)幂的乘方法则

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字母表示:.(,都是正整数)

推导过程按课本,让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

(3)范例讲解

例1计算:

①②

③④

解:①

例2计算:

解:①原式

②原式

练习:①P971,2

②错例辨析:下列各式的计算中,正确的是()

A.B.

C.D.

(四)总结、扩展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性质比较:

有理数的乘方范文第3篇

以下是

1.2有理数1.2.1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1.2.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一般地,设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个单位长度。1.2.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1.2.4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⑴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⑵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1.3.1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加法法则:⑴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⑵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⑶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交换律:a+b=b+a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加法结合律:(a+b)+c=a+(b+c)1.3.2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1.4有理数的乘除法1.4.1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ab=ba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ab)c=a(bc)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b+ac数字与字母相乘的书写规范:⑴数字与字母相乘,乘号要省略,或用“”⑵数字与字母相乘,当系数是1或-1时,1要省略不写。⑶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应当化成假分数。用字母x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与x的乘积记为2x,3与x的乘积记为3x,则式子2x+3x是2x与3x的和,2x与3x叫做这个式子的项,2和3分别是着两项的系数。一般地,合并含有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时,只需将它们的系数合并,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再乘字母因数,即ax+bx=(a+b)x上式中x是字母因数,a与b分别是ax与bx这两项的系数。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是“-”,把括号和括号前的“-”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1.4.2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a÷b=a? (b≠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因为有理数的除法可以化为乘法,所以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性质简化运算。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1.5有理数的乘方1.5.1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⑴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⑵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⑶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1.5.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1.5.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接近实际数目,但与实际数目还有差别的数叫做近似数。精确度: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 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对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规定它的有效数字就是a中的有效数字。

有理数的乘方范文第4篇

学得越多,懂得越多,想得越多,领悟得就越多,就像滴水一样,一滴水或许很快就会被太阳蒸发,但如果滴水不停的滴,就会变成一个水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四、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五、同底数幂的乘法

1、n个相同因式(或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幂),其中a为底数,n为指数,an的结果叫做幂。

2、底数相同的幂叫做同底数幂。

3、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m﹒an=am+n。

4、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

5、开始底数不相同的幂的乘法,如果可以化成底数相同的幂的乘法,先化成同底数幂再运用法则。

六、幂的乘方

1、幂的乘方是指几个相同的幂相乘。

(am)n表示n个am相乘。

2、幂的乘方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m)n=am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n=(an)m。

七、积的乘方

1、积的乘方是指底数是乘积形式的乘方。

2、积的乘方运算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的每个因式分别乘方,然后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ab)n=anbn。

3、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nbn=(ab)n。

八、三种“幂的运算法则”异同点

1、共同点:

(1)法则中的底数不变,只对指数做运算。

(2)法则中的底数(不为零)和指数具有普遍性,即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单项式或多项式)。

(3)对于含有3个或3个以上的运算,法则仍然成立。

2、不同点:

(1)同底数幂相乘是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是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是每个因式分别乘方,再将结果相乘。

九、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m÷an=am-n(a≠0)。

2、此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m-n=am÷an(a≠0)。

十、零指数幂

1、零指数幂的意义: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十一、负指数幂

1、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即:

注:在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指数幂、负指数幂中底数不为0。

十二、整式的乘法

(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2、系数相乘时,注意符号。

3、相同字母的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一起写在积里,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结果仍是单项式。

6、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m(a+b+c)=ma+mb+mc。

2、运算时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3、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4、混合运算中,注意运算顺序,结果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从而得到最简结果。

(三)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1、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m+n)(a+b)=ma+mb+na+nb。

2、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必须做到不重不漏。

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即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在未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等于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3、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确定积中每一项的符号时应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4、运算结果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对于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公式简化运算:(x+a)(x+b)=x2+(a+b)x+ab。

十三、平方差公式

1、(a+b)(a-b)=a2-b2,即: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之差。

2、平方差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平方差公式可以逆用,即:a2-b2=(a+b)(a-b)。

4、平方差公式还能简化两数之积的运算,解这类题,首先看两个数能否转化成

(a+b)?(a-b)的形式,然后看a2与b2是否容易计算。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2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

(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差不为负

四、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五、平方差公式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六、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中常见错误有:

①漏下了一次项

②混淆公式

③运算结果中符号错误

④变式应用难于掌握。

七、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幂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初一数学知识点归纳31.1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有理数的乘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所言:“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又关注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运算技能的提高。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巧抓类型,分层把握”的策略,让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本质和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建构模型,灵活运用。

一、理解基本类型的“分”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乘法分配律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的形式是(a+b)×c=a×c+b×c。这是乘法分配律最基本的类型,其思维方向是从先求和再求积转变为分别求积再求和,形式改变但结果不变。学生要特别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两个数的和”与“分别”两个字。即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分”。

通过教材例题揭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分别相乘”。首先通过计算发现(4+2)×25与4×25+2×25结果相等;再观察箭头明白“分别相乘”。其次编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中“分别相乘”。“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和妈妈也爱我”。最后深化到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即(4+2)的和个25等于4个25加2个25。

这个基本类型常常应用于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的简便运算中。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顺向扩展,掌握一些不同的形式乘法分配律基本类型:(a-b)×c=a×c-b×c;(a+b-d)×c=a×c+b×c-d×c。乘法分配律教学,除了因为它的构成因素多,展开式长一点外,更在于应用中的变化类型复s。教者只有清晰地把握这些变式类型,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化难为易。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一般字母表达式 “(a+b)×c=a×c+b×c”为基本式展开分析,试做如下分类:

1.在乘法分配律中套用乘法交换律的变式。这就是将乘法分配律基本式左边“(a+b)×c”变化为“c×(a+b)”,即需要变化为:c×(a+b)=c×a+c×b。虽然这样的变化是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初学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了一定困难性。这需要教者有意识地作出多次安排,并要组织学生进行分辨对比。

2.延展乘法分配律项数的变式。这是顺次增加项数的变化。比如,将c×(a+b)两数和与一个数相乘,变为三四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即:(a+b+c)×d=a×d+b×d+c×d。

3.两个数的和变为两个数差的变式。这是在同级运算之间的拓展,比如(a-b)×c=a×c-b×c。例如:(40+8)×25等,通过这些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基本类型的简算方法。

二、理解乘法分配律逆推型的“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所谓逆推型,即逆向推收,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对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性变化,即要让学生既能从左向右思考,也习惯于从右向左逆推。要让学生善于从计算简捷性要求出发,灵活地选择应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可逆变化方向,是训练学生熟练计算技能的重要途径。从一道式子中两个或三个积之和的形式推收成两个或三个数之和与一个数的积的形式,这是逆向思维的一种类型。“a×c+b×c=(a+b)×c”“a×c-b×c=(a-b)×c”“a×d+b×d+c×d=(a+b+c)×d”。

例如:76×35+76×65=(35+65)×76=100×76=7600。当学生训练完上面例子,接着让学生计算另一算式:24×12-24×2,使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对于减法同样适应,这些方法学生容易掌握。再次要让学生通过大量习题练习发现特点。例 如:练习36×34+36×66等题后,要组织学生思考梳理:(1)一道式子必须是两个或三个积之和(或差)的形式;(2)而且积中还有一个相同的因数。这里要特别让学生观察理解:(3)变式书写时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即“收”。一个相同的因数作代表来乘的本质就a个c加b个c等于a加b的和个c或a个c减b个c等于a减b的差个c。为了让学生好理解,可用具体数字来证明即4个25加2个25等于4加2的和个25或4个25减2个25等于4减2的差个25。

在乘法分配律逆推型中尤其让学生反复理解特殊数“1”参与展开的变化式。即a×b+b=a×b+b×1=(a+1?)×b的形式。这里要求学生把一个确定的数,看作是一个算式,是这个数与1的积。例如:83+83×99=83×1+83×99,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逆推类型来简算。

三、理解乘法分配律替代型的“替”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灵魂

所谓替代型,即把接近整十或整百整千的数,用两个数的和或两个数的差来代替。例如: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99看作100-1等。78×102=78×(100+2),125×81 =125×(80+1),通过替代,把算式就转化为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类型,学生就容易进行简便运算了。

四、强化指导突出“练”,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巧”

1.个别指导。对该定律理解的困难的孩子,要加强个别的指导。具体是举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在解题、比较的基础上理解两部分积表示的意义,理解括号外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两个数的道理,这样借助具体事例,形象的进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