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范文第1篇

虽然新教材使用已有两年了,可今年我才第一次接触到,两年间别的同事对新教材的看法和见解我也颇有耳闻。当我拿着这本书时,觉得真是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到处都是生动的图画和一些类似与漫画书中的对话框,而且很多题目、事例都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常见的事例,整本书把我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日常的生活和数学紧密联系到一起,用一句话形容:数学来自于生活!

我觉得新教材更能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能更好的体现大纲的要求。比如,让学生通过数轴探求物体的两次运动的结果,让学生认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这个过程学生自己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他们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他们既能发现又能解决问题,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就是这种能力。

二教学前的思考

有理数这一章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章,对于所有的新生来说,这是他们的新起点,这一章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学习这门功课的信心和态度。所以,本章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也就是说,每一节课必须让绝大多数学生能轻松掌握,不能为了赶进度,一定要夯实基础,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并不是很难”。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章是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起始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奠基部分,这一部分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后面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今后实数的学习!包括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2.主要内容:书上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理数的概念,另一部分是有理数的运算我个人认为可分为三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包括正负数的认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和有理数比较大小),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有理数的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3.知识结构:

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正数

负数

数轴

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比较大小

相反数

绝对值

有理数

4.课程学习的目标: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是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5.本章的重点:有理数的运算,其中以有理数加法和乘法中符号法则尤为重要。在小学里,我们只有在运算是才会见到括号,而现在,我们学习负数时,很多时候用把负数括起来,比如:-(-5)、-|+3|、15+(-9)等,由于符号更加复杂了,学生在很多时候容易弄混淆,如:-|-5|=-5很多学生却等于5。

本章的难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学习的关键:数轴的掌握,绝对值的理解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6.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本章的数学方法主要有:

①数形结合思想。本章数与形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基本支撑点——数轴。有了数轴这个基础,数与形就联系起来了,就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了。利用数轴规定有理数的顺序,既直观又涵盖了有理数比较大小的各种情况,书上16面有这样的规定:在数轴上表示,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利用数轴分析物体运动的实例,可以非常直观地获得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从而引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引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有了数轴,上述内容就能够清楚地呈现。

比如教材上12面的第1、2题和17面的第2题: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5,-3/8,0,0.15,-30,-12.8,22/5,+20,-60

②分类讨论的思想。本章中关于有理数的分类,就利用了这一思想。

如: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零正数

负整数负整数

有理数有理数零

正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数

负分数负分数

③对立统一的思想。由于本章引入了负数,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使加与减、乘与除统一起来,在小学数学中,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都是对立的,现在则不同了,所以,在这章中,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思想方法的教育。如:在进行有理数减法学习时让学生观察4-(-3)=7和4+(+3)=7由此可得4-(-3)=4+(+3),让学生理解减法是可以化成加法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减法法则。

④转化的思想。本章中,通过“绝对值”的概念和符号法则,把有理数的运算转化为非负有理数(即小学学过的算术)的运算来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它的引入不仅解决了有理数的运算问题,而且对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6.教学建议:

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到数与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

②搞好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还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

③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速要稍慢。

④适当练习。

⑤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⑤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7.几点思考:

①对于负数、有理数的认识,强调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感受、和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②对于“有理数的运算”,降低了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强调以三步为主,降低了要求,有利于学生学习。

③本章在有理数概念的教学中,有理数的运算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如认识大数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境,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数感,光年和纳米就是理解大数和小数的实际背景。

8.典型例题的处理:

教材第23面例4,图文并茂,我采用多媒体展现题目,既省时间,学生又能清晰了解题意。书中第一种解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总结出来,第二种解法由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计算小结,让他们能通过小组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四中考回顾

1.同位素的半衰期表示衰变一半样品所需要的时间,镭—226的半衰期约为1600年,16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6×103B:0.16×104C:16×102D:160×10

有理数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学案;概念;模式;类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42-05

所谓学案,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学案教学为传统数学教学方式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效改善了数学教学、教材教案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局面。教师的教学,则由直接的工作变成间接的工作。为了真正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中心的地位,教师要像乐队指挥、球队教练那样,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正地参与活动过程。为此,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学案教学改革,真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再次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符合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能够作为一种有效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进行数学学习。它既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又是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数学学案教学为何受到如此关注?有何研究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将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数学学案概念、教学模式、学案类型、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数学学案相关概念的梳理界定

通过期刊网检索和相关资料查询,目前国内外相关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数学学案内涵的界定,二是数学学案特点的分析,三是数学学案构成要素的思考,四是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五是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六是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数学学案的内涵。

(1)学案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案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界定,虽然所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但对学案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创编的供学生自学、探究、研讨、练习、梳理、总结的文字资料嗍。学案,是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是指由教师集体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简言之,学案即学习材料。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简言之,学案即学习方案。

由此可见,学案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层面的,无论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或是一种学习方案,亦或是一种学习案例,它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学案是教材的深度理解与加工器。学案不仅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所以它是对教材进行的深度加工。其二,学案是教师的教学方向与指挥棒。虽然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决定了学案知识的呈现方式,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总指挥,教师要有计划地调控教学方向。其三,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向导与路线图。学生按照学案规定的路线开展学习,在学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寻求知识养成的捷径。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百科全书大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性书籍并未给“学案”以确切的定义,实际上,“学案”一词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由“教案”衍生而来的。有的学者认为“教案”突出“教”,侧重“学会”;而“学案”突出“学”,侧重于“会学”。有的学者认为教案是“封闭”的,是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教学方案;而学案是“开放”的,是学生如何学习的剧本,主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的学者从设计理念、角度和针对性出发,认为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案的使用者是教师个人,是针对教师教学而设计的,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接受知识的“跑道”,主要体现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环节;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自主发展的“通道”,主要体现了课前、课中及课后完整的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教案与学案的主要差异有以下三点:(1)教学理念不同。教案往往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学案的教学理念更为自主、开放和创造。(2)使用主体不同。教案的使用主体是教师,而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导学方案。(3)教学环节不同。教案环节的设置以教师构思为主,主要应用于课堂授课环节;学案环节的设置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为出发点,同时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实际上,讨论教案与学案的不同,并非要割裂两者,或区分伯仲,“存异”是为了“求同”,教案与学案不可避免存在许多共性与交叉点。不管使用教案还是学案,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数学学案的特点。

基于对学案内涵的理解,专家学者们对学案的特点,即学案设计的原则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详见表1)。

学者们对学案的每一种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都是学案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充分反映了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每种学案原则可能也适用于其它一些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学案本身所凸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案的导向性。学案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学案学习目标、内容、问题的一一展开,不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引导性呈现,更是学生在知识不同学习阶段有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学案层层递进的导向性特征明显。

(2)学案的探究性。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案的编写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教学探究的成果;学案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进行探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案如何与其它教辅资料、课后作业配套使用,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3)学案的灵动性。教师教无定法,但学生学有可依;

教师机动灵活,且学生灵感闪烁。学案在学习内容上是开放的,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学案呈现方式;学生学习学案的方法也是灵动的,可以将学案单独作为教材使用,或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或作为练习题皆可,一切都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定;学案不仅在课堂上使用,在课前、课后的其它时间也可以使用。

(4)学案的发展性。在学案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使用学案进行主动、操作性学习的同时,不仅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

学者们在编制数学学案时,对学案的构成要素即结构进行了如下探讨。有学者从“学案”的内容出发,认为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的设计、梯度训练题、推荐作业七个部分㈣。有学者从学案的内涵出发,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测评与资源链接。有学者认为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学习小结、推荐作业。

思考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不仅能够为学案编制提供编写框架,而且能够更好地设计数学学案的内容。笔者认为,无论哪种结构的数学学案,它都立足于两类要素,一是教师“导”的要素。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数学能力的洞察、数学交流的培养、数学评价的养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数学相关背景知识的梳理等。二是学生“探”的要素。包括:数学知识的嵌入和理解、数学活动的参与和领悟、数学问题的解决和迁移,以及数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所有这些要素融合于一体,并得到有机调控,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完整性、有效性。

二、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

1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溯源。

在了解学案内涵的同时,我们也对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溯源,发现以下理论给学案教学、学习以很大的启发。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结构的相关材料,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去发现问题的结构和规律。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旧。我们认为,充满启发性的数学学案,就是这样一种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学习材料。

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鲁姆的“掌握学习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㈣等都为学案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让数学学案素材的呈现问题化,学案的设计面向所有学生,并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弗莱雷的“提问教学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都启发数学学案的教学交流对话的主体转向学生,重视让每位学生自发投入学案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事实、概念、命题、定理等数学知识的有意义学习。

2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许多教学理论都给学案教学以很大的启发,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数学学案教学模式都充分践行着教与学相统一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阶段:导向、导学、导练、升华阶段。有学者从高中数学学案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为:问题探索、讨论交流、揭示本质、知识整理、巩固练习。

有学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依案自学、讨论创新、总结检测,并认为这种模式改变了数学知识的传授途径,建立了教材、教案与学案的相互补充与协调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综上,每种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有国内外许多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基础。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性发展等。数学学案教学同样遵循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实现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和谐发展。

三、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学案“题型”进行分类,另一种是根据学案“课型”来分类。根据学案题目类型,可以分为填空式、选择式、表格式、问题式、习题式、辩误式、例题式旧。实际上,在一份学案中往往涉及到几种题型的相互组合。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案类型来进行案例分析。

1 概念课学案设计。

数学概念课学案的设计需关注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联系,并建立概念与实际情景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类,弄清概念的外延。例如《有理数的概念》,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2):

2 命题定理课学案设计。

命题定理课学案的设计需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命题、定理学习的必要性,并能够通过尝试、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究定理的形成过程,学会用定理解决其它数学问题。例如《探索勾股定理》,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3):

3 公式法则课学案设计。

公式法则课学案的设计要让学生能推导法则,能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意义,能判断使用公式法则的时机,并会利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同时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由此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相乘》,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4):

4 解题课学案设计。

解题课学案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能应用相应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并能体会此种解题方法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解题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二次函数的应用》,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5):

5 专题复习课学案设计。

专题复习课学案的设计要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想解决一类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发现此类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正确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某类问题。例如《几何图形中的分类讨论》,我们这样设计学案(见表6):

四、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价值体现

数学学案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究竟能够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实效呢?为此,我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不仅有各个实验班的点上的研究,还有各个实验学校甚至是一类学校层面的研究,实验研究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浙江金华一中1997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学案教学法”,采用诱导式、开放式、技能式教学程序,运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探究学案与学生学习成绩、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很快大面积推广,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08年,乌丹三中制定了“示案自学、分组讨论、点拨引导、达标训练、反馈小结”五步走的学案教学方案,经过

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广西南宁沙井镇小学教师编写的《小学数学新学案》主要包括:学习准备、导学指路、学习巩固、创新舞台、学习寄语,学案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教学模式优于一般教学模式,且对农村小学中年级以上数学教学同样适用。

另外,还有苏州唯亭学校、北京第一七一中学、潍坊中学、浮桥中学等都以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学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均证明了数学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体现:

1 有助于转变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使用,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2 有利于完善和优化教师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学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完善和优化学案教学方法。

3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和学习理论。

就当前数学教学实际而言,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学习理论,对我们进一步掌握学案的内涵、作用、学生能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数学学案教学研究的方向展望

综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对数学学案的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但更多的是实验的组织与成果论述,在调查与实证研究方面仍有许多困惑与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以数学学案教学为主线,将理论线(内涵、原则、模式等),实验线(问卷、实验、访谈等),教材线(案例、方案、体系等)三位一体进行整合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思考、有效整合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与教学模式。

研究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研究不仅着眼于数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学案教学,研究“外显”的解题活动类型的数学学案,也关注“内隐”的创造性思维建构类型的学案,如数感、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

数学学案教学的模式科学合理、动态发展。虽然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课堂操作程序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无数个数学教学和学习环节构成,主旨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研究应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教学方法等。

2 量化研究、质性探究数学学案教学与学生知识养成、能力发展的关系。

目前,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调查研究多集中于一个学校的几个班级,样本较小,且研究结果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质性化研究也几乎没有。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层面的量化研究,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层面的质性研究。

开展量化研究,探究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数学三大知识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掌握程度。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确定问卷内容,以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库数据,按照所需调研的内容进行遴选和统计。

开展质性研究,聚焦学生能力维度:数感、符号感、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不同的能力维度有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以解答题为主设计问卷内容,以质性探究的形式展开调研,制定评价标准,划定知识层次、能力维度,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学习能力。

3 探究、剖析数学学案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数学学案教学中需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研究如何整合数学学案教学与学习。基于学案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行为的构成,教学信念、教学环境、教学态度的变化研究;学生年级、性别、数学成绩等因素与学案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以及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学案教学的关系,相互作用研究等。这一研究有助于寻求促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学案教学策略和方法。

有理数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据采集平台 教学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79-03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新的实施细则中明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评估实施细则的出台,将状态数据采集平立出来,用真实的数据来反映学院运行现状,通过状态数据采集来观测高职院校管理是否规范,这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常态管理手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成为反映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原则和要求

(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原则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是院校实现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特色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院内涵发展需要;是建立以院校为核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了解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窗口,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的要求

1.目标明确。各高职院校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尽快应用好、管理好、建设好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根据各自院校的特点,进一步开发完善、优化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逐步实施面向社会开放;最终实现满足评估的需要,满足教职员工的需要,满足学院领导的需要,满足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需要,满足学生家长的需要,满足社会相关各方的需要。

2.健全机制。各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工作和奖惩制度,建立从数据来源和教育一线岗位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填报的运行机制;建立数据信息采集层层负责责任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每条数据信息的具体责任人,建立奖惩办法,纳入各部门考核,并落实到学院的各个部门,做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所有数据信息的来源,均是数据信息发生人或数据信息的发生地,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3.落实到位。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新评估方案》的具体要求,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列为学院办学的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的工作,并将各项具体工作加以落实。

4.加强培训。各高职院校应组织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并领会相关文件精神,使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宣传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全院教职员工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二、教学档案管理与状态数据采集之间的关系

教学档案是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佐证,新的评估实施细则中现场考察只有一天,专家组深入分析学院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数据的“奇异点”,核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数据和内涵建设现状。每年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都要上报教育行政部门,数据采集流程和教学档案的积累与管理是直接影响到采集平台数据可靠性的主要因素。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以教学档案为佐证,教学档案中的各项材料都将直接影响到采集平台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效地将数据采集和教学档案工作结合在一起,以状态数据采集平的要求来规范教学档案的范围、分类,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教学档案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在此基础上规划好,利用好,管理好,将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教学发展内涵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三、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一)状态数据采集过程对教学档案的建设有导向性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每年一次,信息采集的即时性对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填报项目每年都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与以往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的范围、时限都有不同,按平常以往都是按年度整理,而数据采集平台是以学年度为时限的。同时数据采集的即时性也强化了教学档案的原始性。

(二)状态数据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原始性

教学档案建设管理与数据采集平台有着共同的特点,都具有原始性,教学档案的建设都是要用原始的档案材料来反映教学质量,而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同样也是要用原始数据来填写平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来源都由原始教学档案来体现。

(三)状态数据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即时性

在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中制订了“三纳入、四同步”的管理原则,也就体现了教学档案原始材料的即时归档。将教学档案的建设工作要纳入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制度的管理,检查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与教学材料同步,按要求完成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工作。

(四)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集过程中教学档案管理的真实性

数据平台采集数据的要求是通过采集的数据来反映学校的运行情况的真实数据,而教学档案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他的真实性。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时候有现场考查,专业家组除了看、听现实情况外,还要通过审阅教学原始档案还体现数据的真实性,来分析学院的过去和现状。随着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各种教学档案的逐渐形成,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真实信息资源,是教学单位的原始材料基础,是教学过程的转化物。

四、基于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记录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凭证,客观地记录了各项教学工作,包括每学期教师所任课程的教课记录、指导学生学习的情况记录、学生成绩的评定记录,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研究资料等,利用状态数据采集的即时性,将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授课的形式等得到即时的整理,都可以用文字或照片的形式及时的其进行存档,为各学院各项评估提供了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学档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从思想上认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学院制度的相关制度,积极配合学院教学档案工作的开展,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一)完善和制定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

科学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对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意义。学院现已制订了相关的教学档案的管理办法以及指导性意见,教学档案的建设也在逐步的规范当中,将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是设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的工作,纳入教学日常工作。根据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原则和要求,还应完善、健全教学档案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学档案内涵和目录建设进行细化,并对教学档案的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和修订,制订相应具体的考核办法。教学档案的管理应明确各级教学单位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各教学单位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参与教学活动的全体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规定时限和要求完成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还应有其他相应的管理手段为补充,如通过宣传教学档案归档的重要性,使教职工和学生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参加这项工作。促进教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二)与数据采集相结合,加强教学档案知识的相关培训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报采集的信息量大,填报的要求严格,系统性强,数据填报流动性大。因此在每年的填报准备时期都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把握平台的新变化和各表间的关联性及年际数据的延续性。与此同时,加强教学档案知识的培训,加深对教学档案的性质、价值作用的认识,提高档案建设的内涵,两者合一使他们明确填报数据和收集、整理档案的要求,既把握了教学档案的原始性,又提高了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进来,把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思想都形成文字材料,积累成经验。

(三)参照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立教学档案索引目录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第二轮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参照数据采集平台使教学档案工作能够有效地做到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根据第二轮评估指标体系中的22个关键要素,建立教学档案的索引目录。要求各级教学单位根据教学档案索引进行分类,有效的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工作。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师资科档案的根目录下可分为校内专业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等四个子目录,各教学系部可以对教师个人教学档案进行细化,按采集平台的细分项分类有序存放,方便查找与使用。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四)加强对教学档案的检查与质量的评估

加强对教学档案的检查与质量的评估,应当将教学档案建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各教学领导应对此事高度重视,并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分、量化,研究并制订教学单位教学档案的管理质量的评价体系。教学档案质量的好坏在于制度的落实,制度是管理的重要保障,是管理的基础。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去年下发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各级教学部门也在逐步规范部门教学档案,在每学期末对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按参考目录进行检查。下一步,将制订《学院教学档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来确保教学档案的归档率和档案质量。教学档案收集整理与教学过程、评价一样重要,而且评价结果将直接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考核,将部门的教学档案建设工作纳入学院的目标考核当中,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对各教学单位进行限期整改,并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有显著成效的,利用率高的在学院进行表彰。

(五)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促进档案基层工作业务的开展,为推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来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为建设数字校园服务。在此基础上,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已推行无纸化办公,各种保存档案资源的设备也不断增加,使档案的形式不仅限于文字档案,更加丰富档案的存档形式,也更加生动。

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状态采集工作的常态化,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与日常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规范教学档案管理,促进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和教学档案的利用,确保教学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其为教学档案建设工作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提高教学档案资料的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教学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能够更好地为学院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新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工作浅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

[2]王爽.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必要性与方法[Z].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SME 2011)

有理数教案范文第4篇

一、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现状分析

1.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现状尽管在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高校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化都已经成为现实,学生的选课、各类人员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录入与查询等过程都是在网上直接完成,教师的授课计划、科研成果的统计等都要求上交的是电子版。但是,高校的人事、教学、科研等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相对独立,彼此互不兼容。结果就是,教师的各类档案数据是分别存于不同的系统中,对利用与保管都存在不方便之处。即使对教师的同类档案来说,也基本处于多级分散的保管模式。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多部门多级的分散管理体制,从而在相关档案的收集与保管方式上也形成了多级多部门的分散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档案,一部分由院(系或科室)级的教学与科研秘书处分别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如教师的授课课程档案、教师每年的科研成果等数据;一部分则由相关职能部门(即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在其职能活动过程中直接收集形成。若干年后或每年,院(系或科室)级单位会将相关档案上交主管部门或学校档案馆,各主管部门(即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若干年后也会再转交学校档案馆。在利用方面,基本上只是在考核或评定职称等过程时才有利用活动产生,而且各部门的档案,只是对部分管理级的用户开放;档案馆尽管对学校用户全面开放,但是有所限制,比如有的要收费,有的有时间限制,而且其收录的档案本身不太齐全,尤其是科研档案,多数根本就没有建。所以,每到考核或评定职称时,上到相关职能部门,下到教师个人,都分别忙于重新组织、查找相关资料,而相关的信息系统,比如教学档案、科研档案、档案馆等系统都无法提供全面、准确、完整的相关材料。本人曾对熟悉的几所高校做过一些调研,对教师的档案管理模式基本类似上述的分散与多级保管方式,在其利用方面基本没有主动的作为。2.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管理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形成对教师的所有档案数据统一归档与专门管理的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由于没有形成对教师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的文档进行统一归档专门保管的制度,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高校教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使得高校教师档案的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极为不便。现实中,高校档案馆很少真正有综合的教师档案这一类。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人事档案采取的是分部门且多级的管理模式。即使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教学档案管理这一块,也是多级的分散保管,而且也基本没有做到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2)分散多级保管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因为各部门之间数据管理模式不同,数据结构不一致,移交档案馆的过程中有个格式转换问题,格式转换本身就是资源浪费,同时还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3)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导致高校教师档案的利用率较低。高校有关人事、教学、科研等部门及其二级管理部门的信息保管主要为本部门的管理活动服务,一般不对外,而档案馆的档案收集又有时滞而且不全。所以,用户使用教师档案信息很不方便,教师档案的利用率一直比较低。(4)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不利于高校教师档案知识资源价值的整体发挥。现行的分散多级保管模式导致对高校教师档案资源的整体构建与管理进行的研究也很少,尽管找出几篇有关资源整合与一体化管理方面论文,但都只是研究教学档案或人事档案的文档一体化管理,而教师的业务档案是包括多方面的。分散保管的教师档案是不便于对档案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即对档案的深入整序的,同时也不利于对人才的整体评估与认识。因为只有集中统一保管的教师档案才能体现出个人或某部门甚至学校的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与进展过程。总之,高校教师档案的分散多级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组织内知识的融合、共享、创新与传播,不利于其知识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教师综合一体化管理

1.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如前所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分散多级的保管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改进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数字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利用。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师个人各类文档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即通过制定标准、统一的建档与归档制度,将教师个人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文档数据集中统一保管,以方便利用;其二,教师各类业务文件的制作、形成到归档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是指依托校园网及相关信息管理技术,对教师的各类业务档案文件的形成过程实施全程控制,然后直接经网络鉴定、上传、归档、入库,实现教师业务档案的全程电子化管理,做到从各类文件的初级制作(包括教师个人或各级管理部门)到审批、传达、实施、归档等过程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以减少中间过程的重复劳动及数据的丢失;其三,教师个人综合档案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共享与利用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指依托校园网及相关技术与制度,实现在高校内部的某些范围内对高校教师个人档案数据的共享与开发利用。实现途径应该是开发出能一体化管理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及各类业务档案数据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用户应涵盖形成档案并可能利用档案的一般教师、学生、各级职能管理部门与各级研究部门等,但共享与利用的权限或范围可依用户身份不同而专门制定。2.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现方略实现并达到上述三个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既要有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保障,也要有具体技术方案的支持,还要有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与教师个人的积极配合。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构建一个统一、相对规范的信息管理平台与管理制度。其实施要点包括:首先,要制定对高校教师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统一建档、系统保管的专门档案管理制度,这是实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第一步。其次,综合运用数据库系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开发高校教师综合文档管理信息系统。从现实层面上来说,高校教师的各类档案应该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已有信息系统中,其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应该还比较高,比如教学信息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有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等等。所以,实施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关键措施是要在各子系统(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上,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即能一体化管理高校教师个人及其各类业务文档的综合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这一过程可由高校指定相关管理部门(如高校档案馆或图书馆)与有软件开发能力的信息公司合作完成,开发的关键技术是系统集成技术与数据库系统技术。系统的开发过程必须在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库系统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数据构成(包括教师个人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数据)及各类文档的形成过程,分析并规划系统的整体构成及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结构,进而建构系统统一的数据库数据模型并实现系统的统一规划,最终完成系统的集成及其相关软件的开发、调试、实现等。该系统应该具备: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统一保管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及其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的各类档案数据的功能;有完备的档案检索功能,既包括对个人各类档案数据的分别检索功能,也包括对某教师所有档案数据的综合检索功能,还包括对某个时段某类档案或某部门某类档案等的统计检索功能(可以针对考核或人才评估等的具体要求设定)等;有严格的用户类型及其权限管理措施。最后,在考虑档案数据的特定保护需求的情况下,在数据库的设计阶段,充分运用数据库保护技术与原理,设计并规划系统各类文档数据的全程控制以及数据的安全保密与数据共享的平衡控制机制。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许多方面,此处主要是指:一是通过数据模型设计阶段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等三个基本要素的统一设计,实现对整个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一控制的机制,最终实施对各类教师业务文档的全称控制;二是通过对系统各类用户及其权限的统一规划、管理,形成对系统档案数据的安全与完整性的统一控制,最终实现系统档案数据保管的保密要求与共享利用的平衡。其中第一方面的控制,主要由软件开发者与数据库管理员共同设计完成,相关内容的论述将在后续文章中完成,此处重点谈谈第二方面的控制。第一,针对各类教师业务档案的形成过程,明确各类参与建档、保管甚至利用档案的系统用户类型(包括教师本人,各院的教学与科研秘书,各职能部门的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等);第二,明确各类用户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包括要完成的相关数据的上传、鉴定、归档等过程任务等;第三,运用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措施,对各类用户进行统一的权限控制与管理。包括对系统用户的名称与密码的统一管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系统用户的身份识别(以保证系统用户的合法性),对进入系统的所有合法用户的审计与跟踪(以保证合法用户对系统数据的合理使用)等;第四,在上述措施下,还要制定针对档案保管、查询、借阅等过程的具体限定措施,以实现系统内各类用户对权限范围内相关数据的共享与利用。

单位:熊志云单位:湖北大学

有理数教案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档案 安全性

【论文摘 要】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对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等院校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实验室管理的真实记录,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可全面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各个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评估的展开,教学档案管理日趋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档案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方法的推进,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原始材料,其特点如下:

1.教学原始性材料分类多,数量大。

教学档案有来自上级各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验实习等方面的工作安排、管理制度、规定条例等,也有各教学单位对教学过程记录的原始材料、教学工作安排的工作文件,还有教研室活动、教研室建设、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原始记录和相关材料,分类较多;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大、人数多,因此档案数量相对较大。

2.教学档案整理的周期性比较强

教学过程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原始材料的产生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因此,教学档案整理归档应按学期进行,形成周期性的档案。

3.教学档案学科专业性强

除了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共性外,高等院校的各系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按不同的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各种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的整理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特性。

4.教学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化

各个院系教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野外考查、社会调研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材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纸质材料、照片、光盘、标本、样本等,这种多样性档案原始资料,可以真实确切地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更能体现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教学档案管理由各个教学院系独立完成,由于缺乏统一的应用系统协调管理,管理的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

第一,以纸质档案为中心,管理对象是纸质载体档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环节大多是手工进行。

第二,电子档案保存不统一,通常采用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缺乏系统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给电子档案查询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第三,电子档案保存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很多档案重复建档,利用率低,利用手段单一。

第四,电子档案查询利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时,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电子档案存储目录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数据丢失,严重时会造成灾难性的错误,导致数据完全破坏。

第五,教学档案管理独立于校园网进行,没有采用有效手段来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不但造成校园网资源浪费,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重复建设。

三、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法

考虑到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

1.构建有效多级网络化教学档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

通过采用基于Web的网络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主管部门、教学院系、教研室的多级管理体系。Web系统的优势在于实施、维护简单,特别是在校园网内运行,通过设置访问控制列表,可较好的实施安全管理策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

2.系统采用多级存储体系,提高档案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数据存储采用磁盘、磁盘阵列、磁带库的多级存储体系,实现数据的多级存储,保证数据的安全。有效的实施RAID技术,一般情况下通过RAID 1(磁盘镜象结构)来确保数据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RAID 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方式,即可保证数据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可以提高数据读取的性能。

3.检索工具多样化,采用案卷检索和全文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档案查询的效率和准确度。

档案检索工具是记录、查找、报道档案材料的手段,是管理和利用档案的工具。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档案检索,除了设置常用的分类目录、专题目录、全宗文件目录、案卷目录以外,还需要设置全文检索,将档案中的各种事物名称、档号、关键字等进行编排,通过输入特定的词来实现全库数据检索,可有效提高检索效率,增强系统的实用性。

4.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分级实施,分学期完成。

由于教学档案的分类多,档案的产生涉及的部门较多,档案数据的采集必须按不同的部门分别同步进行。对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研室等不同级别的处室分别规定数字化档案的范围,同步实施档案数据采集,有效避免重复劳动或相互推诿。由于教学档案的量较大,必须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归档立卷,并有效的实施数据的电子化;对于类似学生活动等较为频繁开展的活动需要缩短归档的周期。

5.档案收集时,采用“双套制”,在进行纸质、实物档案的归档的同时,还要有效的完成档案的电子化。

由于印章和签署是文件生效的主要标示,所以对于有凭证作用的文件必须以纸质形式保存;由于电子档案的载体不稳定性,加上电子档案的易修改性,所以纸质档案的保存很有必要。归档时采用不同的编目方法,资质档案和电子档案都必须在备注部分加以说明,注明对应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档案编号,以便利用时相互参照。

6.档案的查阅采用分权分级流程审核方式,保证档案的保密性。

由于教学档案的查阅利用会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而档案的保密性针对不同的档案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分级别、按权限进行查阅;对于低级别权限的用户需要查阅高保密档案时,必须严格执行流程审批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7.档案管理采用专兼职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由于教学档案的数量较大,给立卷归档和数字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仅有专职档案管理员统一完成会有较大难度,必须采用专兼职结合,专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归档的统一规划、立卷、审核、指导等工作,兼职档案员负责具体材料的装订归档,并完成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四、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电子档案建设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阻力,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落实责任,保证建设的进程。

1.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档案建设意识和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加强档案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管理者发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要把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把档案的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真正使教学档案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管理者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是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2.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档案管理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存在年龄差异性、学历差异性,导致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以保证管理人员团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把电子档案建设落实到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中。

由于电子化教学档案建设种类多、数量大、任务重,必须要求广大教学管理者全员参与、专兼结合。为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建设任务制度化,并形成可以量化或者物化的指标,作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内容。把建设任务与岗位责任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夯实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建设任务有效完成。

4.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投入的力度

信息化建设中,除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以外,更需要配置较好的数字化设备,包括高速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这些设备的需求也是电子化档案建设的特色。

五、总 结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但是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不断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