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村建设

三村建设

三村建设

三村建设范文第1篇

去年“三村建设”推进会以来,各县(市、区)和市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扎实推进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取得了农民群众满意、各方面充分肯定的明显成效,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见到了实践雏形,呈现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领导力度更加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县各有关部门,坚持把“三村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调整充实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机构,调配工作力量,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各项推进措施。各地还组建考察团学习外地经验,举办专题研讨班研究推进方法,召开高规格工作会加大推进力度,形成了主要领导有安排、党政工作有地位、组织部门总协调、职能部门有责任的良好格局。

二是城乡资源更加整合。各地坚持规划揽总,高起点制定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村容整治、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益事业建设等单项规划。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全市共有效整合项目资金1.3亿多元,激活农民主体投入5.8亿多元,快速高效建设227个示范村。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村建设”为契机,扎实抓好项目规划、可研报告、人才互派等工作,国家开发银行已初步同意首期资金5320万元,要求建成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三是建设机制更加完善。在工作机制上,“支部是核心、农民是主体、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关键、机制是动力、民主法治是保障”,是各地“三村建设”的基本做法和基本经验。在投入机制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捆绑、部门帮助、结对帮扶、社会捐助、政策优惠、银行贷款为辅的“1+7”投入模式,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机制。在激励机制上,提高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村办公经费,选拔优秀村支书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对基层干部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四是整村推进更加系统。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示范基地,创办合作组织,今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0元以上已成定局。突出物化效果,推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事业配套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突出整村示范,精心打造的大竹柳木片区、余华乡川心村、二郎乡江水新建片和达县赵家桂花村、飞马村五个大现场,在全省产生很大反响。突出民主管村、依法治村,成功地建成一批全国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五是社会影响更加广泛。“三村建设”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得到上级肯定、赢得社会认可、实现群众满意。“三村建设”的探索,被国家开行领导称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初步建成了有**特色、有全省影响、有全国名气的新农村建设品牌。

二、关于“三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建设以“三村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抓住长远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关注农村建设之难、关心农业发展之重、关爱农民生活之急,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

1.做大做强农村经济基础。“三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核心。一要重抓结构调整。积极建立市场导向、基地生产、科技驱动的生产模式,加快建设粮油、畜禽、苎麻、薯类、油橄榄、中药材、蔬菜花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生态型、循环型和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农产品优质率、农产品商品率。二要重抓质量工程。从良种、良禽、良苗、良法抓起,加快畜、禽、水产、特产等良种工程建设,提高统一供种率和良种覆盖率,增创农业的新优势。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三要重抓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金桥麻业、智鹏麻纺、梨梨生化、顺鑫鹏程、升华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创新产销合作和诚信保障机制,推动农业协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取得收益。

2.打好打牢硬件设施基础。“三村建设”要重视硬件基础、注重物化效果。农村公路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服务、村民参与、民主公开”的原则,用财政和项目带动,引导农民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逐步提高乡村公路特别是新建示范村公路的建设标准,提高乡村公路的通达程度和硬化速度,力争在三年内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水利设施建设要认真吸取两次特大洪灾和今年的特大旱灾的教训,抓住当前农闲时机,加快病险水利修复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提高减灾、防灾、抗灾的能力。农村市场建设要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新建和改建一批有区域性特色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交易功能,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队伍,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人居环境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以“三清四通五改”为重点,带领农民群众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入户路,实现通水、通路、通电话、通电视为重点,对村容村貌、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规范管理,改善农民居住方式,实现环境大改观。

3.真建快建社会事业基础。深化“三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发展,真心实意地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教育事业。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借力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农村发展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卫生站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创新农村文体活动载体,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壮大农村文体人才队伍,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优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工作机制,完善灾害应急网络建设,实施灾民安居工程,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4.构建民主法治的政治基础。民主法治建设是“三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基础。一要规范村务。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不断完善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重大事项向党支部报告制度、村“两委”交叉任职制度、村民议事会议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二要民主管村。坚持重大决策听证,对“三村建设”的规划、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工程验收等重大决策,采取听证会等形式,统一思想、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坚持重大事项公开,突出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工作,提高村务运行的透明度。坚持重大工作评估,健全村“两委”工作接受民主评议、村“两委”干部接受质询监督等制度,对基层工作绩效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以群众满意为检验工作标准。三要依法治村。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强化普法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完善群防群控网络,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为村民创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三、关于深入推进“三村建设”的重点措施

首先,要解决各方参与问题。党政主导、各方参与,“三村建设”才能有效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共抓,把“三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载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之计,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相关部门要统筹共建,强化大局意识、角色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示范村建设由点到线、连线扩面、整村推进。乡村基层要统筹共抓,进一步增强执行力,以“建设新农村、永葆先进性”为主题,带领党员干部带头科技致富,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在“三村建设”的实践中展示先进性。

其次,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关键。推进“三村建设”,必须统筹城乡资源,多渠道投入。加大政府投入。通过向上争取,财政倾斜,加大公共财政对“三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保持“三个高于”政策的刚性,今年必须确保政府应投入资金全额到位,明年以不低于今年的增幅增加。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激活社会各方对“三村建设”的投入,克服等靠要,争取今年达到6亿元以上。加大部门帮扶,要深入开展“部门帮村、党员帮户”活动,做到每个领导都有乡村联,每个部门都有示范村扶、每个村都有部门包、每个贫困户都有党员帮的总要求,实现“四个覆盖”。建立部门结对帮扶目标责任制,不达目标不脱钩。通过结对帮扶,建强村级组织、建好活动阵地,理顺发展思路、开辟发展门路,培育新经济组织、培养新型农民。特别要把“三村建设”示范村与部门项目示范点结合起来,捆绑使用好有限的项目资金,“各做一道菜、共成一桌席、各敬各的神”。争取金融支持。要增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支持能力。特别要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村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建好融资平台,完善可研论证,强化资金管理。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难题,同时健全资金安全机制,确保金融支持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成功到位,后期项目资金顺利跟进,把“三村建设”建成全国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再次,要解决农民积极性问题。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推进“三村建设”必须关爱农民所急所盼,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懂科技、善经营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依法流转,推动规模经营,培养种养大户,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发展,向城镇转移。有组织的农民才是新型农民,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起来,参与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身怀务工技能才是新型农民,要按照供需对接、适销对路、开放选学的原则,以提高技术技能为重点,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每年50万人次,推动农民从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最后,要解决推进方法问题。推进“三村建设”需要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必须量力而行,分类推进,防止盲目攀比;必须民主商议,尊重民愿,防止强迫命令;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防止强求一律;必须引导扶持,激活主体,防止包办代替;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防止重复建设,使“三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整体受益和普遍拥护的“民心工程”。

四、关于当前几项工作

年末岁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胸中有全局,对照各项目标,再鼓干劲,再添措施,确保今年工作强势收尾,明年工作良好开局。

三村建设范文第2篇

一戒急于求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揠苗助长;尤其不能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就不是造福群众而是祸害群众。

二戒简单化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的精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各项内容紧密相联,我们要完整地予以把握。

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首先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我国农业的现有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使农业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的品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工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

三戒政府包办代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而政府则主要起引导和扶持的作用。随着我国在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这样做,是要强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相互结合,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繁荣”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氛围,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三村建设范文第3篇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下,农村的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特别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除了体现在收入之外,更明显的是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这又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成为很多乡村的困扰。这种城乡面貌的鲜明反差,与全面小康的要求很不对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面对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居住环境较差、精神生活相对匮乏之间形成强烈反差的现实状况,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灵活多变,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近来,全国上下都在学习提出的“三严三实”。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适时的同“三严三实”相结合,必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效果。

农村基层组织直接关系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也关系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更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而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所以村“两委”干部是整个环节的关键人物,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发挥带头作用。毋庸置疑,严以修身是成事的前提,只有通过不断地限制和约束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发挥自己的实力;集中权利为人民,力争做到让权利真真正正的惠民、利民。干部自己做到不乱用权,把握好权利的尺度,最大限度的服务群众;基层干部在工作当中一定要做到严以律己,这不单单是向人民群众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更能反映出我们整个国家干部队伍的崇高素质。

三村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三农问题;建设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一、引言

在全国公路网的组成成分中,农村公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构建农村的交通运输网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2003年,国家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伸手农民的欢迎。 农村公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涉及到国家能否顺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农村公路的质量、规格、标准等都将影响到国家公路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农村公路的通顺、通达、通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农村公路的设计和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有力措施。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探讨,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农村公路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突出效益,农村公路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农村公路等问题出发进行探索。

二、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由于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通常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缺乏,建设设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任务重、涉及广泛、政策干预等特征的出现。

1.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筹措渠道多样化,其中一般各省会解决20%左右的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补贴和养护等。近几年,通过相关部门的协调解决,农民分担一部分等方法进行资金筹措,但由于各方受到利益,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依然面临较大的缺口。

2.农村公路建设力量缺乏

在国内由于农村范围较广,农民分散程度大等客观原因造成农村公路的覆盖范围广,建设项目多等问题,从而导致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管理水平低下,建设资金运行不透明,专业公路技术人员不足,至于与影响到农村公路的质量问题,通常导致公路使用年限短,路面狭窄或者质量劣质等,也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导致积极性不高。

3.农村公路设计建设不合理

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受到国家对于耕地的宏观调控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农村公路设计和建设的不合理、不科学现象的出现。往往农村公路的建设是单独成点而无法连成线和面从而在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不到作用。

三、农村公路建设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突出效益

“三农”问题涉及到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而在解决三种问题过程中往往出现矛盾,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者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

1.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如何留住劳动力并促进其合理的转移以及如何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将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面貌以及农业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农村公路的建设有效扩充了农村交通运输网络,通过农村公路与省道、国道等重要的国家公路交通运输网的衔接,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为农村吸引资金和人才流入,以及留住人才开发农村资源提供了保障。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民脱贫致富

过去农村的封闭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的流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农村养殖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此外,随着更多的轻工业入住农村,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了在家乡发展也有利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改善。

此外农村旅游业也随着交通的便利得到了有力的发展。随着富有农村情调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和农村亲子游等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提升了农村餐饮服务,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不仅民风民俗在农村得到发展,农民的素质和意识也得到了较高的提高,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的面貌。因此农村公路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举措。

四、农村公路建设的探讨

农村公路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政策指导,政府参与,区域带动以及舆论宣传等措施的综合实施,最大程度上提到农民的积极性。在公路设计和过程中做到修养并举,责任明确的要求,力争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是基本

农村公路建设应该重视人才的使用,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使用,做到资金运转正常,工程质量过关。同时统筹兼顾农民的利益,以及在公路设计过程中兼顾国家对于耕地的保护和公路与省道、国道等衔接问题,力争发挥农村公路的最大经济效益。

2.“合理规划,责任明晰”是要求

农村公路的合理规划不仅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也有效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公路的责任明确是确保公路质量和使用年限的有效措施。

3.“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农村公路建设的目的是帮助政府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科学合理的农村公路建设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效益,阐析了农村公路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生活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进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提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如何落实和推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基本立足点,项目要求以及项目实施的目的,为我国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王炜,邓卫,杨琪,等.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三村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5-10-19

相关期刊更多

成都考古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关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