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权劝学的启示

孙权劝学的启示

孙权劝学的启示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1篇

孙 权 劝 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 )家和( )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 )共( )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2篇

一、简单有效,明确思考方向

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需要教师费尽心思给学生设下圈套,等待学生进入,便觉得达到了引导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拐弯抹角还不如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地提出问题,或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思考。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引导学生理解孙权的劝说艺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在劝说别人时我们通常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说话的语气,表情。那么孙权“善劝”是否也考虑了这些,请你通过孙权的语言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从中探究他的劝说技巧。这时学生便有了思考的方向,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很快探究到孙权能成功劝说吕蒙的原因。

二、收放有度,激发求知欲望

语文课堂问题要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学习价值,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过难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从老师问题的引导中逐步体会。比如理解《口技》一文的写作手法时,直接问学生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时,学生觉得问题太难,需要教师进行问题的引导。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只要巧妙设疑、及时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便能举一反三,教师教学也可事半功倍。

三、新颖独特,点燃思维火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不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要教会学生自己提问,主动探究。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可以用比较揣摩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就诗的语言和结构提出这样的问题:1.如果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了”两个字换成“亮了”。“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行不行啊?2.“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换个位置怎么样?这样设计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觉得值得探究,从而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四、开阔延伸,引导更多思考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3篇

在时光的荒涯上,曾传唱过“三国争霸、群雄逐鹿”的壮阔佳话。而今,充斥着合作与崩析、权谋与纷争的现代职场,俨然硝烟弥漫的三国战场,无数人在其间奔波劳作,有人收获了得意喜乐,有人饱尝艰辛失落。在散去了狼烟、湮灭了剑影刀光的今天,静心重读那一幕幕金戈铁马的峥嵘往事,一部三国俨然一出职场人生的大戏,或者我们可以从那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获取一些游刃职场的崭新启示……

【1】

孙权VS曹操,坐稳自己的位置,守好自家的球门

三国典故:孙权赤壁抗曹操

如果说曹操是中锋,刘备是边锋的话,那孙权绝对是位优秀的守门员。你踢、你踢、你踢踢踢,我就是不让你进球。但没有天生的守门员,再优秀的守门员也得慢慢成长。

曹操统一了北方市场后,立即全公司总动员向荆州公司进军,还没有热身,荆州公司同意合并进曹操公司。这让曹操得意不已,于是写了一份威胁兼劝降的信,送到了孙权那里。信的大意是,曹操公司打算用八千万美钞收购东吴公司,虽然东吴公司不值这个价钱,但你不卖也得卖,卖也得卖,没得商量。

老实说,孙权担心如果不卖,最后可能一分钱都得不到,对八千万美钞确实有些动心。于是孙权询问公司里的老干部,大部分人都支持卖掉公司,分点美钞算了。

这可把刘备急坏了,急忙让诸葛亮去孙权公司,希望游说孙权不要卖公司,能够跟刘备合作形成天下三分。诸葛亮到东吴公司的时候,刚好东吴公司的经理周瑜也回了公司,两人一合计,觉得应该劝说孙权不要卖公司。两家公司合在一起时,跟曹操公司有得一拼。

诸葛亮先出马,一番辩论下来,东吴公司的干部一个个被逼得没话说。孙权一看,自己的干部不再吭声,没有讨论出个结果来,转身回屋继续想卖还是不卖。

周瑜来找孙权说,他已经准备好了,打算在赤壁跟曹操公司拼一拼,并告诉孙权,有把握保住公司。周瑜是公司前任掌门人最器重的经理,说话的分量自然非同小可。

孙权又听周瑜解释了大半天,终于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如果拿了曹操的八千万美钞,自己最多得一千万。先听诸葛亮一通分析,再听周瑜如此一说,立马下了狠心,兵来将挡, 水来土填,你想进球,我偏不让你进。

赤壁这个小地方,成了千古流传的决斗场,曹操和周瑜在这个地方进行了一次殊死搏斗。搏斗的最后结果是曹操上了周瑜的大当,被周瑜放火烧了一把,整个公司的资产在一夜间化为乌有。赤壁决斗后,曹操已经无力收购东吴公司了。

孙权为何想放弃?

曹操上门威胁喊着要收购东吴公司,自家的公司没有理由犹豫的,为什么孙权会犹豫?其实东吴公司并不是孙权开的,孙权只是继承前人的家当。

说白一点就是,孙权不知道开个公司不容易,也不清楚自己作为老大应该为公司做些什么。孙权权衡着利益得失,权衡的核心点实际上是利益的大小,而不是如何守住东吴公司。

在得知天下闻名的企业家刘备愿意一起合作,共同抵挡曹操公司的攻势,并基本了解了曹操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诸葛亮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后,孙权依然没有下定决心。在仔细地听了经理周瑜对公司内部以及对手公司的分析后,孙权觉得不转让公司有几分胜算,但依然没有下定决心。

最后周瑜向孙权解释,转让公司后,孙权股份所得的实际利益非常之少,而放手一搏,公司反而有做大的机会,这才促使孙权最终下定决心,内以周瑜为首,外与刘备联盟,共同抵抗曹操的收购攻势。

不过想一想也真不容易,让一个养尊处优的公子下这么大的决心,跟这么厉害的企业家去竞争,还是需要有勇气的。

现代职场启示:现代职场里,很多年轻人因得到领导赏识,得到提拔身居要职,出于对自己能力的担心以及别人对自己看法的考虑,总觉得自己这个位置来得太轻松,也会丢得很容易,工作起来总是无法尽心尽力。这种考虑是绝对错误的。领导既然安排你担任这个职位,那你就应该承担起这个岗位的责任,能力不够时赶紧补,专业知识不够时赶紧学,人员结构不合理时赶紧调整,总之一句话,在其位就要谋其职。

走上了这个岗位,这个岗位就是你的,就要守好这个岗位,就像守门员一样,扑住所有的球,力保球门不失,才是敬业之道。

最忌讳的是,工作还没有开展,心理上先输一截,一方面对不起领导,另外一方面实在是自己的不是,患得患失,很难认真地尽心为公司工作。

【2】

周瑜VS曹操,充分发挥优势是守好家业的唯一选择

三国典故:周瑜赤壁败曹操

周瑜对孙权说自己已经想好对策了,能够打败曹操公司的收购行动。孙权放了心,于是让周瑜担任公司执行副总,全权指挥这次反收购,一定要击败曹操,保全东吴公司。

其实孙权手头没多少钱,给周瑜的活动资金不足三百万,用三百万资金去应对曹操公司八千万美钞的收购,用句不好听的话说,就是拿鸡蛋撞石头。活动经费不多,周瑜不以为然,周瑜最爱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有我们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对方的漏洞,以长打短,或者下个套子让曹操钻,一把火把曹操的家当烧掉,这样就能彻底打垮曹操的收购行动。

几乎没有人相信周瑜下的套子,因为曹操不可能傻到把家当都烧掉,这也太不符合逻辑了,何况曹操这样杰出的企业家。不过有三个疯子却相信肯定可以烧掉曹操的家当,一个周瑜,一个诸葛亮,一个黄盖,黄盖还主动要求,希望亲自劝曹操接受周瑜的套子安排。

黄盖真的去了曹操公司给曹操出点子。自然的,曹操接受了黄盖的建议。黄盖的建议实际上是周瑜套子的一部分,整个套子设计好了,黄盖起了个引子。

曹操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了周瑜的套子。决战日开始后,周瑜的一把大火,把赤壁地区整个曹操公司的家当真烧了一个精光。曹操在赤壁吃了周瑜的大亏,又受到刘备公司的夹击,整个公司的部署全部被打乱了,不得已的情况下曹操回了老家许都。赤壁决斗,终于以东吴公司的胜出和曹操公司的惨败收场。

能力低也能成大事

周瑜赢曹操其实是有原因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根由的事情。

周瑜的优势是,东吴公司内部经过整训后团队精神非常好,保公司就是保饭碗,每个职员都很卖命。而曹操那里却不是,人看起来很多,但有些职员是刚刚收购公司的职员,还没有完全认同曹操公司的文化,实际上真正出力的还是曹操公司原来的那几个人。

此外,因为是在家门口进行的市场争夺,周瑜这里的人基本上都习惯这里的山水。而曹操公司那里的职员明显吃不惯江南的饭菜,这个生病,那个拉稀,整个公司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曹操没有注意到这种非正常损失,而周瑜已经注意到了。

第三个原因是,人多时就怕有人造谣,曹操公司人员太多了,一个小的谣言,往往会被迅速地扩大,加上公司职员并非真心做事,一听到风吹草动,整个公司就乱套了。周瑜放火的时候,原本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公司只是受到部分损失而已,但谣言扩大后,整个公司却失去了控制。谣言一旦在内部传播,失败的感觉一旦在每个人的心头扎根,其效果往往要比对手的直接打击还要致命。

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东吴公司跟刘备结盟,为的是反收购,为的是保命,人人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曹操那里刚刚收购了荆州公司,正得意洋洋,根本就意识不到危险。一个是为了多一口肉,一个是为了公司的生存,本质上就存在巨大的差异。

致命的是最后那个原因。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高,一旦骄傲起来,基本上跟瞎子没什么两样。你挖个坑让他跳进去,然后你找铲子填土埋他,他还帮你从坑外面往坑里扒土。这时的曹操刚好就是这样的从坑外往坑里扒土的瞎子。

现代职场启示:现代职场里,每个人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经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认真地去看待并分析身边发生的事,认真地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寻找自己的长处,学会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

在逆境里,要像周瑜那样,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寻找对方的劣势,用自己的优势去比对对方的劣势,这样还有赢的机会。不能一看到对方优势明显,学历很高,钱很多,马上就失去竞争的勇气。在职场里,成功的最根本性的东西,还是积极参与竞争,学历、钱这些并不是决定成功的命脉因素。

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在顺境时像曹操一样,变成瞎子,往往刀已经架上脖子,还在那里大话累累。顺境时也得仔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方的优势与劣势,始终保持自己最大的优势面,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胜利。

《三国职场人生》 购书电话:010-64919955-2151

电子邮箱:369@vip.省略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4篇

对于这段往事,有关蔡元培的传记作品都讳及此事,致使一般读者无以知其原委。笔者通过查阅旧时报刊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大致的了解。

“笔墨官司”的缘起

1922年6月3日,由蔡元培领衔,北京教育界、文 化界知名人士200余人致电广州非常大总统孙中山与非常国会,吁请孙中山停止北伐,与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同时下野。这就是著名的“江电”,全文如下:

广州孙中山先生及非常国会议员诸公均鉴:

自六年间国会受非法解散,公等与西南诸首领揭护法之帜,以广东为国会自由召集之地点。中间受几多波折,受几多阻力,而公等坚持不渝。以种种手段求达护法目的,开非常国会以抵制北方非法国会,选举总统以抵制北京非法总统,举行北伐,以抵制北方拥护非法国会与非法总统之武力。虽有以此种手段为诟病者,而公等坚持如故,固以为苟能达护法之目的,无论何种手段不妨一试。且正维公等用此种种手段,使全国同胞永有一正式民意机关之印象,故至今日而克有实行恢复之机会。公等护法之功,永久不朽,当为国民所公认。乃者北京非法总统业已退职,前此下令解散国会之总统,已预备取消六年间不法之命令,而恢复国会。护法之目的,可谓完全达到。北方军队已表示以拥护正式民意机关为职志。南北一致,无再用武力解决之必要。敢望中山先生停止北伐,实行与非法总统同时下野之宣言。倘国会诸君,惠然北行,共图国家大计,全国同胞实利赖之。蔡元培等二百余人叩。

蔡元培领衔发表“江电”,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奉系军阀兵败退至关外,北京政府为直系军阀头子曹锟、吴佩孚控制。曹、吴在打败后,即提出恢复第一届国会、请前总统黎元洪复职的主张。这本是吴佩孚的一石二鸟之计,借此用左手赶走现任总统徐世昌,用右手取消孙中山的南方护法军政府,捧出前总统黎元洪作过渡,然后选举曹锟为“名正言顺”的大总统,建立一个由直系军阀控制的全国统一的政府。吴佩孚的主张一出,直系各省军阀即纷纷表示赞成,社会舆论也多表赞成。5月28日,直系的孙传芳首先通电,请南(孙中山)、北(徐世昌)两总统同时退位。此后,社会上即响起请孙、徐同时下野的呼声。5月30日,全国商会联合会副会长张维镛等通电全国,主张徐世昌、孙中山同时下野,黎元洪复职。

对于曹、吴的主张,蔡元培也表同意。6月3日,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知名人士蔡元培、胡适等200余人在北京美术学校开会,纪念国立八校教职员去新华门总统府请愿遭卫兵毒打一周年。会上,蔡元培、胡适等相继演说,全体与会者一致同意致电孙中山及广州非常国会。“江电”虽由蔡元培领衔,但幕后策划者却是李石曾、胡适等人。

据胡适6月2日的日记记载:

(晚)7时,张西(即张耀曾――笔者注)邀吃饭,有蔡(元培)、王(世杰)、林(长民)、罗(文干)、张公权、谷九峰、徐佛苏、李伯生等。他们说起今天徐世昌午间宴请顾少川,席上他有告别的演说,散席后他就上火车往天津去了。蔡、王、林都在座,在座的客都去送他上车。今晚上蔡先生提起孙中山的问题,他想邀在座各党的人同发一电,劝孙中山把护法的事作一结束,同以国民资格出来为国事尽力。席上诸人因往日党派关系多怕列名,我劝蔡先生拟稿即发出,即邀李石曾、张竞生等列名,以友谊劝他。蔡先生说,今天本是石曾、竞生发起此议,他明日即发电去。

蔡元培之所以领衔通电反对孙中山北伐,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改良主义的思想基础有关。

自1912年7月辞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后,蔡元培即前往欧洲留学从事学术研究。虽然在1913年“二次革命”前夕一度回国进行调停工作,但调停失败后,蔡元培立即返回欧洲继续深造;1916年冬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严格来讲,蔡元培自1913年起即基本上脱离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阵营,转而与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改良主义者如胡适等为伍,并因此而成为北京各种改良主义者推崇和利用的招牌人物。在信奉改良主义的蔡元培看来,无论是北方的皖系、直系、奉系等军阀,还是孙中山依赖的南方各省军阀,都不可能用武力实现中国的统一,结束南北之间的战争,所消耗的都是国家的财力,而最终受害者都是人民。因此,他既反对北方各派军阀武力统一中国,也不赞成孙中山为护法而诉诸战争,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求得双方妥协让步,来解决南北之间的争端。为了促成南北和解,早在1918年11月,蔡元培即与熊希龄、张謇、王宠惠等社会名流发起成立和平期成会,随后又参与成立全国和平联合会、国民制宪倡导会的工作。直奉战争结束后,1922年5月7日,蔡元培还领衔与、胡适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建立一个有好人参加的“好人政府”,并提出政治改革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提出由南北两方早日开始正式议和等六项具体政治主张。

正因为蔡元培有这样改良主义的思想基础,所以当曹锟、吴佩孚提出“恢复法统”、“和平统一”等主张时,蔡元培便表示赞成。5月22日,蔡元培与梁启超等通电赞成恢复旧国会,速成宪法;善后问题由各省派员开会解决。蔡元培希望孙中山从此把护法的旗子卷起来,结束南北对抗的局面,消弭战祸。这是蔡元培反对孙中山北伐的根本原因。

不可否认,蔡元培反对孙中山北伐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往来,搞“反直三角同盟”,试图联合奉、皖两系,打倒直系。而当时的社会心理,又非常憎恶奉系、皖系,佐袒直系,特别是直系的吴佩孚,被舆论誉为所谓的“爱国军人”、“模范军人”,人们总认为吴秀才比张胡子和“荆生将军”徐树铮要好,希望由吴佩孚出来解决时局问题,实现南北统一。无疑,蔡元培的思想也是与此一致的。

“江电”引发激烈笔墨之争

由于蔡元培在教育界的名望和崇高地位,以他领衔的“江电”发出后,立即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强烈反响。被舆论说成是非他出山而不能收拾时局的前总统黎元洪甚至提出,如果要他东山再起任总统,不仅“要全国商学界来电劝驾”,而且“商界要聂云台领衔,学界要蔡元培领衔”。于是,在各方面的催促下,蔡元培又于6月10日与王家驹、李建勋、毛邦伟等十余人联名致电在天津的黎元洪,促其回京。电文如下:

天津黎大总统钧鉴:

中央政府负责之人,考量事实,非公莫属。务恳俯顺舆情,维持大局。事关国脉,万乞即日莅京,勉任艰巨,无任祈祷之至。

炙手可热的秀才军阀吴佩孚也一再致电蔡元培,征询他对时局的意见,对他推崇备至。

但与此同时,站在广东革命政府立场的要员对蔡元培的这种改良主义的政治倾向表示了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致电对他加以责难和抨击。

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于1922年6月7日和10日连续发表《问蔡老先生》和《被坏人利用的好人》两篇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吴佩孚之拥戴黎元洪无非是“借他作个傀儡,来行他什么‘巩固北洋正统’底的大计划,预备作袁世凯第二罢了”。因此,蔡元培是被吴佩孚等人利用了。

6月6日,拥护孙中山的章太炎与张继分别致电蔡元培,对蔡领衔发表的“江电”进行驳斥。章太炎电称:

阅公劝中山停止北伐一电。南方12省,唯6省尚称自治,其余悉为北方驻防军蹂躏,贪残无道,甚于奉张。此次北伐,乃南方自争生存。原动不在一人,举事不限护法。公本南人,而愿北军永据南省,是否欲作南方之李完用耶?或者身食其禄,有箭在弦上之势,则非愚者所敢知也。

张继的电报则称:

阅公劝中山停止北伐一电,不胜骇然。北军宰割江流,行同强寇。仆北人也,尚不愿乡人有此行动;公以南人,乃欲为北军游说,是何肺肠?!前者知公热心教育,含垢忍辱,身事伪廷,同人或尚相谅。今乃为人傀儡,阻挠义兵,轶出教育范围以外,损失名誉,殊不值也。

对于章太炎、张继两人的这种严厉指责,蔡元培感到难以接受。6月10日,他复电章、张两人,对他们的非难有所解释。复电重申了他原来的观点,内称,西南护法,一由于国会被非法解散,二由于北方总统由非法议会选出。现在徐世昌已告退,旧国会业已恢复。因此,南方护法的理由“均已消灭”。蔡电反诘章、张:“不乘此时停止兵事,谢去非常国会权宜选举总统,使南北两方留滞之议员共同集会,免不足法定人数之缺点,以完成宪法,而留恋此权宜之局,以延长战祸,是以护法始,而以争总统终,全国其谓之何?”蔡电还对章、张两人电中“为人傀儡”、“作南方之李完用”、“身事伪廷”等指责一一进行了反驳:第一,请孙中山下野,不过本敬仰中山先生及非常诸议员之诚意,而为爱人以德劝告,明白彰著,所谓“为人傀儡”者何指?若置身炮火不及之地,而鼓吹战争,或不免有为军阀傀儡之嫌疑,而且实以无知识之兵丁为傀儡,正弟所不忍者耳!第二,关于南北纷争,可以由各省代表会议协商解决,或采联省自治,或取李石曾所主张的南北分治,皆可以协商解决,即使赣人治赣、浙人治浙之主张,亦尽克从容商定,无武力解决之必要。即使南、北有分治之必要,南人与北人同为中华民国国民,决非与韩、日相等,不能以李完用为喻。第三,弟所服务的北京大学,是国立的,并非某私人所专有。弟尽相当之义务,得相当之报酬,视政客之无事而食,较为无垢,较为不辱。蔡元培最后说:“二公来电,所谓‘身食其禄’,所谓‘身事伪廷’,皆君主时代之陈言,不意于民国十一年,犹出诸二公之口,诚非弟所能解矣。”

对于蔡元培的辩解,章太炎于6月14日回电,对蔡提出尖锐批评:“足下以为南人北人,同为中华民国国民,不能以李完用为喻。原电本云南方之李完用,不云纯粹之李完用,何以犹有未解?若云置身炮火不及之地而鼓吹战争,足下以责他人,未为不可。鄙人则于民国六、七年间,身入滇、川、黔交战之区,且曾亲赴施南,为彼方划守御之策矣,非置身炮火不及之地也。足下前为革命党人物,身处柏林,未尝为革命尽分毫义务,自是以来,国安则归为官吏,国危则去之欧洲……要之足下一生,尽是外国人旁观中国之见,视北京为首都,谓之神圣不可侵犯;视南人为土匪,谓之无事而弄兵戈。彼欧洲人素于中国无与,言此亦自无妨,而足下以中国之人民,作欧美之论调,以后转籍他国,似较相宜,不须株守山阴旧籍。”

在章太炎、张继与蔡元培驳诘不休时,后来以研究宪法著名的张知本也于15日致电蔡元培和章太炎,声称“为章蔡驳诘进一辞”,内云:“太炎先生为国学泰斗,系举世所宗仰;蔡君孑民居最高学府,为徐酋所委任,以立身行己言,诚不可同日而语。”将章、蔡的争论提到了人格高下的层次。

此后,报端上抨击蔡元培“江电”的电报还时有出现,而且调子也越来越高。有人称蔡元培此举是“趋附权势,淆国人之视听;乱天下人之是非,丧心狂,莫此为甚。”

在事隔多年后,还旧事重提,并进而指出:“当5月间,陈炯明免职之后怀怨望,犹不敢为乱,及得蔡电,始藉辞发难,6月10日炮击观音山之变。”把陈炯明叛变的责任强加到蔡元培“江电”上,这问题就更严重了。

平心而论,蔡元培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请孙中山收起革命的旗帜下野是不对的,对他一时的错误主张进行有说服力的批评也是应该的。但章太炎等人的批评难免有意气用事、党同伐异之嫌,显然是过分了。事实上,蔡元培不久即认清了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真实面目。他说:“看见北京政府的情形,日坏一日,我处在与政府常有接触的地位,日想脱离。”1923年1月,北京政府因金法郎案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罗是与蔡元培一起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后参加“好人政府”的“好人”之一,蔡元培认为罗文干的被捕,是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的结果。为抗议彭氏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的行径,蔡元培于1923年1月17日向总统曹锟提出辞职,并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辞职声明:“元培为保持人格起见,不能与主张干涉司法独立、蹂躏人权之教育当局再生关系,业已呈请总统辞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职,自本日起,不再到校办事,特此声明。”

孙权劝学的启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传承的文言文教学,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本文认为开展文言文教学应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草重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是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文化精粹,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作为一种定型化书面语言,毋庸置疑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经典的材料。文言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创造源泉,所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带着学生亲近传统、亲近历史,借古典文化熏陶渲染,使学生丰富思想、发展智慧、砒砺心志、提高品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一、文言文教学走进怪圈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要么是有“言”无“文”,要么是有“文”无“言”,把“言”和“文”剥离开来,变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两张皮,使文言文教学陷人了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1.有“言”无“文”。即教学只注重文言字词教学,串讲,句句翻译,字字落实,毫无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学生学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学讲得天花乱缀,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执教《童趣》,有的教师认为这时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把教学重点落在字词和疑难句式的翻译,过分强调“字字落实,个个对号”,这篇文章的“趣”味荡然无存,培养学生时文言文的兴趣从何谈起?

2.有“文”无“言”。即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和文章结构分析,架空文本语言和脱离学生接受能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里雾里。如执教《伤仲永》,有的教师不断讲述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上成一堂语文综合课,而文言的基础知识字词这一块全部扔掉,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突围之路

“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没有“言”的基石,学生学习文言文便会寸步难行,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便成一句空话。“文”,是文化,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把言和文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突围文言文教学的怪圈,走向文言文教学的康庄大道,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受到震动。突围之路有四条:

1.加强字词教学,渗透文化信息。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上,“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的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字词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我们必须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我们不能把汉字简单地看成一种符号,一种不变的躯壳,它是具有灵性的。仓领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是能“惊天地.泣鬼神”的,甩天接地”的灵性之物。但随着文字数千年的演义,它的“灵性”渐渐失落而成为死板无味的符号,它的生命的根性丧失殆尽。现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方块字”全然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与生命,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面对经典名著就像面对一具千年僵尸。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的大量文化信息,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它的灵性与生命意象是古人参语大化、明心思维的“心象”所指。我们教学应该让汉字的“魂会归来”,不要再让学生面对一具具僵尸,而要让学生看到书本中一个个跳跃着的精灵。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渗透文化信息,让学生乐学、易记,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如某位教师执教《孙权劝学》一课,当讲解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邪!”的“孤”字时,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记住课文下面的注释(孤,古时王侯的自称),而是宕开一笔,介绍了“孤”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得有味,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同时整堂课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2.倡导多读精背,增强文言语感。

文言即文章的语言,是文学经典使用的语言,是经过千百年来锤炼升华而成的优美、简洁、精确的语言。如《孙权劝学》一文,语言简炼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意和心理,既可见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教学此文,我们不能一味地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多读,用有声的语言来表现孙权善于劝学的本领,再现鲁肃的惊讶之情,凸显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以及他诙谐的自嘲之态。

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从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学者的事例中可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的重视。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精美的篇章,对深人理解作品,掌握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颇有益处。

如某位教师执教《十则》,第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第二,范读,听读,体味。第三,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第四,学生表演读,诵读。第五,全班朗读,学生当堂背诵。就这样,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多形式地读,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了“古”味,读出了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学生感知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初中学生往往因为文言文所涉及的内容离自己的时代和生活太过遥远,不太可能对文本产生阅读欲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有声有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观沧海》制作多媒体图画,显示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教师播放的音像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高品质的配乐朗诵的欣赏可以使学生迅速走近作品,与读者对话。 朱光潜先生在论古诗词的鉴赏时说过,读者要学会“知人论世”,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进而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笔下的人物同喜同悲,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之后,学生才可以更深人地感动于作品的情感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产生向往的心态。

如教学《岳阳楼记》,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把关于范仲淹与背景资料的多种版本、多种释义和相关的赏析文章、补充资料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图文声色并茂中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流。

4.尊蔺学生体验,汲取文化营养。

文言文中不少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为人处世的良好原则,能够唤起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阅读文言文还有助于加强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文言文在道德教育方面优势很大,初中文言文中的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教学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以冷静却冷模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感受和领悟,不能用教参中干巴巴的条块理解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而压抑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文言文教学,应根据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合乎人文精神的范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灵性和热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汲取文化营养,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邀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自然生动,笔法摇曳多姿,真是百读不厌,美不胜收。在教学本文时,我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式地尽情触摸文本语言,徜徉于文本之中,当我轻轻地问:同学们,学了这首词,你最喜欢或感触最深的诗句是什么?顿时学生的情感之门被打开,思维源水滚滚而来。

有的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写得太好了。“不应有恨”,其实正是恨在其中,心头充满了离愁别绪;特别是那个“长”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抱怨情绪,从而反衬出作者对亲人深切的思恋之情。我是住校生,远离家乡,告别家人只身在外求学,它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

有的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富有人生哲理,我特喜欢,它写出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有的说:我最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句,它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愿把这句诗送给全班同学。此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相关期刊更多

软件产业与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农牧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软件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