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1篇

一个在长沙工作的男子兴冲冲地跟媒体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找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有记者跟着这名男子像模像样地踏访了一番,给出个结论是,这个地方的确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有几分神似”。

据说,这名男子是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到《桃花源记》原型地的,他逐字逐句将原文进行逻辑分析,得出20多个特征信息,并将这20多个特征信息设为命题的边界条件,在结合了社会背景这一充分必要条件后,他采用数学命题证明上的逐步逼近法,将《桃花源记》原型地锁定在古武陵郡和长沙郡的交界线上。可见,他寻找到的地方不仅与《桃花源记》原型地“神似”,就是寻找方式也很神奇。

且不说用证明数学命题的方式寻找一个文学作品描写过的景物是不是靠谱,单说这个新闻,得承认,这条新闻写得很妙,妙就妙在“神似”一词的使用。自家阳台上如果有花有草,主人几页书读罢在混沌梦乡半睁开眼,也会发现此地与“桃花源”有几分神似。这样的新闻完全可以当作娱乐新闻来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何处不飞花,难道我们就能据此认为到处都是“桃花源”吗?

这种近似指着海市蜃楼信誓旦旦说这是“北京、上海”的扯淡事情,多半是某地为了宣传当地旅游风景的一种炒作,但这样的消息能够被媒体报道出来,并且被广泛地转载引起网民的注意,还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在的,那就是自陶渊明以降,中国人寻找“桃花源”的心愿一直是如此地强烈,乃至随便一小处风景就迷惑了双眼,自以为身在“桃花源”中了。

《桃花源记》原文不过400余字,不足三条微博的信息量,里面涉及景物的描写,也就这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最后陶渊明还以一句“后遂无问津者”断了后人追寻的念想。在课堂上学习过该名篇的同学们都知道,《桃花源记》原意不在写景,而是借歌颂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社会”,来发泄对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这篇意境优美的文字,实则是当时的盛世危言。

关于“桃花源”的原型地争夺,闹出了不少笑话,前后有多个市、县30多处景地自称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甚至连棵桃树都很难找到的北方某地,也想沾点“桃花源”的光。但有一种观点认为,“桃花源”就是陶渊明他老人家杜撰出来的,根本不存在,结合原作的寓意,我个人比较认可这种观点,众人都以为陶渊明为后世编造了一个梦,实际他只是告诉了大家一个朴素的道理:不要相信“桃花源”的存在。

从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看,想找到“桃花源”真的是艰难的事情,柏油公路修到上千米的山顶了,风景秀丽处建满了富人住的别墅,人工制造的各种巨大雕像非常难看地戳在风景中令人大倒胃口,景区门票迎风涨一年一个价,花费巨额资金申请了国家遗产、世界遗产的名头,却没钱用于文物保护……人迹能到的地方,几乎都挤满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哪来半点《桃花源记》描写的悠然世外景象?

当下中国,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工地,活在这个工地里的人们,背后是环境、人际、工作等带来的综合压力的折磨,所以,明知“桃花源”不存在而去寻找,是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寄托。这两年,“逃离北上广”的白领们日趋增多,他们不甘心只做“桃花源梦”的畅想者,而货真价实地踏上寻找之路了,只是对于他们能否最后找到,我持担忧态度。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68-01

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缺乏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说一个好的主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课本每一册都安排了几次综合性学习,明确提出了活动的内容、活动要求和开展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像一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就有分小组活动,轮流当小记者,采访同学的年龄、生日、喜欢哪门功课、喜欢什么活动,有什么特长,再试着写一句话送给他。二年级有搜集春联说春联的意思、三年级有策划新年联欢会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展。除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外,《新课标》还明确要求我们要依托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开发主题。

一、借助教材材料,生发主题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但是,教材只是教材,教材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的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对教材加工处理,进行教材的拓展与开发,使之适合教学的需要。语文教材的拓展与开发给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例如:《春天来了》一课是以介绍春天景物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课。教材配有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提示了交际内容、交际的对象和“当众进行”的口语交际要求。如何上这堂课,才能体现“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要求呢?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师将学生领到校园里找春天,让他们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然后,孩子们用心寻找着,惊喜的说着自己的发现。最后,教师问学生:在这春意盎然的校园里,你最想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背起了关于春天的古诗,一首接一首,从《春晓》《草》到《村居》,由单个背到齐背,到赛背;有的说起关于春天的成语:春暖花开、春光明媚;还有的唱起了关于春天的歌儿:《小燕子》《春雨沙沙》;有的干脆趴在地上,画起了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受教材内容的限制和束缚,而是直接将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情境,并超越了口语交际的单一教学目标,不留痕迹地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找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把观察和表达结合了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既达到了教材预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

二、融合学科,提炼主题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学科总是息息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从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数学等学科与语文相通的内容入手,提炼活动主题。

如:数学课学习《分、秒、时的认识》,语文课上《和时间赛跑》一文,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安排一个主题为“我是时间的小主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再如: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年级语文课上《春风吹》一文,美术课上学生画春天,音乐课上学生唱歌曲《报春》……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炼出以“畅想春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渗透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学科融合中提炼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语文学习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关注生活,挖掘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天地阅览室,外物皆书卷。”可见,“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综合性学习主题,让学生学习鲜活的语文。

我们可以挖掘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名贵特产、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等非常宝贵的地方资源,特别是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从中挖掘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3篇

自我“造血”,打造社区公共服务链

桃源居社区占地1.16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规划总人口5万人,现已入住4.6万人。社区每年新增住户1600余户,目前已有来自18个国家、36个民族的业主入住。

桃源居社区拥有清华实验学校、老年协会、邻里中心、女子学校、儿童中心、幼儿园、图书馆、社区康复中心、大型商场、食堂、商业街、公交车站等一系列完备的公建配套设施。这些公建设施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建设。目前桃源居社区公建配套面积已达36.4万平方米,其中产权属政府的公共设施,政府委托企业经营管理。

桃源居社区党委书记杨贤辉告诉记者,公共设施的维护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因此社区自身必须具备“造血”功能。桃源居社区的“造血”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组织“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来完成。

据桃源居社区公益中心总经理汪枫介绍,2008年,桃源居开发商捐资1亿元,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这是我国首个以专责发展社区公益组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为宗旨的非公募基金会,主要扮演社区公益事业“输血者”、“风险投资者”的角色。通过资助社区内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社区资本,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与社区福利体系,为社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认为,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单向提供的,但这样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满足群众需求。而桃源居社区开发商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一条完整的公共服务链:开发商建设完备的公共设施――将部分公共设施移交给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从中获得收益――收益全部用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有了自我注血与造血循环功能,这条公共服务链因此能够完整地延续下去,不断充实和发展。

延伸触角,社会组织发挥三大优势

记者在桃源居社区采访时了解到,该社区拥有大量的社会组织和群众性团体,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覆盖了各个层次的服务对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优势一:延伸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触角。

桃源居社区的居民告诉记者,在社区碰到问题,总能找到相应的人和组织解决。邻里纠纷、夫妻吵架,社区邻里中心马上就来劝解;老人怕孤单,社区老年协会热情地上门探望;孩子周末没人管,交给社区儿童中心就可以。

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理事长李爱君介绍,现在社区已注册成立了8个社会组织:公益中心、邻里中心、社区教育中心、老年协会、邮政代办中心、体育俱乐部、志愿者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同时,社区居民还自发成立了残疾人康复站、社区义务联防队等数十个群众团体。

杨贤辉说,这些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贴近居民,延伸了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触角,许多过去政府管不到、管不好的问题,现在得到圆满解决。

优势二:节省了行政成本。

刘润华告诉记者,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节省了行政成本。深圳市民政局推出了为高龄老人服务的居家养老计划。在桃源居社区,这项计划由社会组织来开展,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将老人请到老年大学上课;通过老年协会、社区老人站、邻里中心为老人提供服务;义工、社工还定期轮流上门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刘润华说,如果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每位老人每年的花费将高达上万元,其中2/3的成本都花在养人、养机构上。而委托社会组织开展这项服务,成本至少可以降低2/3。

记者了解到,桃源居社区还依靠群众力量,建立起社区四级联防机制,社区拥有一支80人左右的义务治安员队伍,每天按时巡逻。这些义务治安员不领工资,只从社区服务中心领取少量报酬。

优势三:整合基层爱心资源。

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推动了桃源居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参与行动,许多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管理和服务当中。据介绍,桃源居社区现有注册义工500余人,社工16人,还有1000多位社区居民经常参加义务活动。

为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社区还制订了奖励机制,社区服务中心每年拨专款由社区义工站来奖励义工。参加社区义工的服务时间累计100~500小时,可授予“一星级”至“五星级”义工称号,享受二次置业优惠、社区体育设施优惠等。

汪枫告诉记者,桃源居社区的众多居民都在社区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目前社区的社会组织、社区商业点等已为社区居民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占社区总人口的12%。

“桃源居模式”:极具标本价值,备受多方关注

近年来,桃源居社区先后获得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和谐社区”、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范例”等奖项,以及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国际花园社区”和“迪拜国际理想人居环境优秀范例”等殊荣。

深圳市社科院研究员吴奕新说,桃源居社区的成功之处在于,社区的公共服务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统筹来做,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公共服务因此有了经济保障。桃源居的成功经验提醒政府部门,建立公共设施营运机制,改变政府的公共服务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使社区福利成为政府福利的有效补充。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积极引导开发商建设社区时进行合理规划,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书包;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分析;解决措施

生物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生物科学研究上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期望的就是能够为21世纪社会进步提供动力。而为生物科学培养接班人的学校,在生物教学中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弥补的地方,很多学校教育都将学生作为一种考试工具,学习生物都是通过反复地练题和机械记忆,学校的教学方法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效率低下。电子书包的出现打破了教学资源隔断的局面,电子书包整合了各地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共享,为学生学习生物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一、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难以普及的原因分析

新事物的出现难以避免地会对旧事物有所冲击。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在学生中间拥有数量还只占少数,一方面是因为电子书包硬件设施配备还不够完善,价格也比较昂贵;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家长对电子书包的功能作用还缺乏了解。

1.电子书包价格偏高,设施配备不够完善

电子书包的定义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的一种综合应用平台。电子书包作为学习辅助工具,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接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恰恰是真正缺乏学习资源的,他们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匮乏,学生很难有课堂之外的扩展训练和学习,电子书包的出现虽然是一件好事,但因为价格的原因,也不能在学生之间普及。此外,电子书包毕竟是一个新事物,硬软件设施配备得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所以,要想将电子书包真正带进课堂还有一段路

要走。

2.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灌输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题方法,学生在下面埋头奋笔疾书的记解答步骤。由于没有理解老师所说的解题方法,课后学生抱着满满的笔记仍然解不了题。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也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赶上其他老师的教学进度,忽略学生的吸收能力,快速地带过一些知识点。老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长远来看,只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消极,缺乏主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将电子书包带进中学生生物课堂的应对方法

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电子书包可以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形象,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理性看待题海战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物极必反,一样东西,适度能够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但是,一旦过度就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做练习册就是这样一件事,做适量的习题能够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拓展知识点可能出现的习题模式,练就学生发现习题背后考查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记忆。但是,一味的做练习册,忽视了课后的总结和对易错知识点的攻克,下次面临同样的知识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出错。所以,老师应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圈画习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做完布置的作业后,才去做拓展练习。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对自己所熟知的领域更有兴趣深入了解。七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生物,面对植株、植被的生长和开花结果,都充满了好奇心。老师合理利用电子书包等学习工具,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喜欢的开花结果编进案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物教材上开花结果这一节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知识插入案例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相关知识点一点点给学生讲解明白。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选取桃花作为主要案例对象。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桃花从萌芽、开花到结果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桃花开花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内部结构是否有不同?其次,视频播放结束之后,将桃花生长的过程逐步分解,给学生讲解桃花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让学生认识花药、花蕊、花托。最后,给学生讲解花粉授粉的过程,给学生呈现桃花授粉后,内部结成果实的过程。

电子书包教学不仅可以将科技发展的成果带入教学领域,还可以借助于科技手段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生物教学利用信息化成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成绩。

桃花源记课件范文第5篇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让画面不断闪烁,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样生活的。”“桃花源中的人看了我们现代化的生活,会不愿意再回到世外桃源的。”“我会教桃花源中的人学电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原有的感知记忆被激活,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这样,在学生的逆向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提高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印象的过程。教师创设想象情境,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这样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借用一个语文教学方面的例子来说明,“看图说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看图说话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一种看图说话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创设情境”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看境讲述”。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呈现的内容更丰富,更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采用先“局部分说”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这样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样一种“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五台山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医学美学美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东方美容科技文化研究所

河池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