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我校作为南京市小班化教学首批实验学校,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小班化教学便捷、灵活的优势,这个重大课题放在每位教师面前。前两天准备《孙权劝学》课件,我在网上找资料时,看到同仁教学设计上有安排学生上台模仿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片段,受到启发:这篇文言文语言浅显,在文意疏通方面不会耗费太多时间,直接分析文章结构、人物性格太过平淡,是否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现编课本剧上台表演,以此揣摩人物形象呢?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尝试,过程如下。

二、案例描述

上《孙权劝学》这课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大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却丢失荆州、败走麦城引出吴国大将吕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只用二十分钟时间就疏通好文意、理清课文结构和情节。我问:“课文的故事情节是用什么方法展开的?”同学们很快回答:“对话。”然后问:“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我们能不能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探究人物形象呢?”全班寂然,我继续说:“老师想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编一小段课本剧,然后请一个小组上来表演,展示孙权劝说吕蒙的过程,表现出人物形象。”这是同学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有些同学脸上露出茫然的表情,我用电脑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片断:

示例:

蒙:末将参见大王(欲拜)。

权:(急扶起)爱卿,免礼平身。

(停顿,关切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文言文、白话文都可以。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假如你来做演员,又该怎样表演?)

小组讨论很快开始,我走到各小组,回答同学们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六七分钟后,有几个小组同学表示准备好了,愿意上台表演。我点了积极性最高的一组上台表演。

生1(较为羞涩):末将参见大王(欲拜)。

生2(较紧张):爱卿请起(扶起)。

(停顿好一会):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生1(稍有结巴):末将军中事务繁忙,哪有时间学习。

生2(紧张已缓解):(拍对方肩膀)你说军中事务繁忙,哪里比得上我,我每天学习,觉得很有收获……

生1(微笑,躬身行礼):是。

表演到此,他们有点不知所措地看着我,我微笑着带头鼓掌,请他们入座,全班同学也笑着为他们鼓掌。

我笑问:“从他们的表演中,你领悟到孙权是从哪些方面劝说吕蒙的?”

生3:我认为孙权从吕蒙自身发展方面、用自身事例对比来劝说吕蒙,劝说的理由很充分。(我点头赞许,并归纳:“孙权很善劝。”)

我追问:“大家点评一下两位同学的表演:他们使你感受到孙权、吕蒙是怎样的人?如果你是演员,你觉得你还会把孙权、吕蒙的什么特点表现出来?”班级气氛开始活跃,几个同学举起手。

生5:我觉得他们表演得还不错,从中我感受到孙权的平易近人,吕蒙的知错就改。如果是我表演,我还要表现出孙权作为王者的霸气。(我心中暗喜,通过表演探究人物形象,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目的。)

“霸气?对吕蒙?”我启发道。

生6:“我觉得应该是王者所应有的气质。”(“王者风度。”我归纳。)

生6继续:“孙权对吕蒙态度恳切,充满希望,又善于劝说;但作为大王,他还应该表现出王者特有的严厉的一面。”

“很好,”我进一步归纳,“严厉中有关爱,不失人主风度。”“那么吕蒙呢?我们该怎么表演呢?”我进一步问。同学们反应很快,纷纷举手。

生7:“吕蒙一开始不以为意,设法推脱,但很快就能听从劝告,从后文来看他还勤奋好学,有大将风度。”几个同学点头赞成。

我带着兴奋的语气对同学们说:“大家讨论得很到位,我们再在小组中讨论一下,选一个小组上来表演,把孙权、吕蒙的形象更好地表现出来。”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每个小组成员以从未有过的热情投入讨论。我穿梭于各小组间,感受孩子们的激情。选出我认为最好的一个小组上台表演,他们的表演赢得全班同学长时间的鼓掌。

下课时,我笑着对同学们说:“这节课老师上得很愉快……”一个平时爱发言又爱插嘴的学生跟着说:“我也很愉快。”引来同学们一片笑声。

三、案例分析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四.默写11分1. .山际见来烟, 。2. 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   , 。3.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   。4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 。5. 《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 ,   。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 。五、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8题。3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划线字。(4分)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孙权指导鲁肃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方法: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的____________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 .文末“ _________________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3分5.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3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6.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我的关联: 、 。7.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6分)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肃: 8、 你从中得到哪些什么启示(至少从两个角度说)?4分

六.课内语段阅读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3分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2分3.摘录段中语句回答:4分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分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3分

善良的种子(23分)朱成玉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3分)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 )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3分)

3.第③段和第⑩段两个划线语句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说说。(4分)

4. 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 ”在原文中标出。(2分)

5.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3分)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语文学习作用方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担负的神圣职责。

初上讲台的我,曾为这样一种形式所困扰:老师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上课,仔仔细细批阅作业,老师用尽心思,可学生成绩总是不理想。后经调查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啊,没有了兴趣这把金钥匙,学生怎会学好语文知识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无疑说明,兴趣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兴趣是学好语文知识的强大动力。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对学好语文知识的意愿尤为强烈,就会以高度的热情去对待语文学习,而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随之增强。

其次,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当学生对语文学科不敢兴趣时,往往只是硬着头皮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表现为老师要求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之所以去做也是为了不挨批。相反,学生一旦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不但能按时保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更能自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巩固,诸如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笔记、举一反三等工作,他们定然乐于去完成,遇见疑难问题,他们总会积极主动地问个明白。

再次,兴趣还可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兴趣高涨,心情舒畅,学习质量自然就高。试验中,我以“是否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为依据将学生分为两组,背诵苏轼《水调歌头》时,对学习语文知识感兴趣的同学慨叹词作很美,在理解词意、情感的基础上能熟读成诵;对学习语文知识不感兴趣的同学则认为这是一件苦差事,愁眉苦脸,死记硬背,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效果与前一组同学大相径庭。再对这两组同学进行写作训练,前者细审题、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结构,充分调动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力求写出具有新意和高质量的习作,而另一组同学则无奈地望着写作材料与要求,要么埋怨“我以后又不想当作家,写什么作文真是的……”一字不写,要么就胡乱编几句,敷衍了事。看来,“没兴趣”真是害他们不浅啊。

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言到“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往往因喜欢哪个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一次我从中途接了初二语文课,由于刚接班,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在教授《范进中举》选段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屠户的形象,我根据文本表演了老屠户给范进送去猪大肠、吃饱喝足后腆着肚子回去的情形,一时尽兴,“杀猪匠”(本地方言,称“屠户”为“杀猪匠”)一词脱口而出。当时,全班哄堂大笑,只有一位女生默不作声。从此,语文课上没有了她的声音,“优秀作文榜”上没有了她的名字,成绩一落千丈。问及原因,一句“对你的课没兴趣,因为我恨你”让我好生伤心。于是,我用心倾听了她的心声,原来她父亲便是一“杀猪匠”,同学们都以我的语言和表演去取笑她,让她着实难堪,为此,她因“恨”我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当然,我认真向她解释,真心给她道歉。误会不再,她迅速恢复了“原貌”,最终在“三试合一”考试中,语文成绩总徘徊在30分左右。现已上高三的她,语文成绩依然很棒。一次信中还说“是您的坦诚换来了我们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至今,我对这两句话仍记忆犹新。

二、精心创设情境,巧妙设置悬念。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其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在导入、板书课题后,让学生默读课题,看看自己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踊跃发言,“斑羚飞渡什么地方?”“斑羚为什么要飞渡?”“如何飞渡?”“飞渡的结局如何?”……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文本,寻找答案,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再如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如此设置导语:我带的另一个班有一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能否帮帮我?(生出谋划策)师引: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想)师引入正课,那还等什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吧。这个导语的好处在于巧设悬念,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清末翰林、著名教育家兼书画家李瑞清,有四位得意门生,其中一位名叫陈墨西,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本名陈喆)的祖父;另三位分别是享誉中外的大画家张善仔与张大千兄弟和吕凤子。

超龄学子 破格录取

1903年,南京两江师范(中央大学前身)招生,招七十余人。时任该校监督(校长)的李瑞清亲自主持面试,收了一个才智过人的大龄学生陈墨西。

陈墨西,湖南衡阳人,1869年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陈维之曾中进士,清同治年任江西九江知府,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后不幸病故任上,致家道中落。陈墨西尚未入仕,在家乡当塾师谋生。陈墨西胸怀大志,不甘困守家园。听说两江师范是优级学堂,便前往南京报考。那时他已三十四岁。离家前夕,妻问:“何时归来?”陈墨西昂首答曰:“此去金陵,考不好不返乡。”

陈墨西幼承父教,旧学功底深厚,能诗善文,在接受李瑞清面试时,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深得李瑞清的赏识。李瑞清微笑着对陈墨西说:“你是大龄学生,年纪仅比我小两岁。本学堂一般不收年龄太大的学生,念你有旧学功底,人品端正,是可造之才,我破例特准你入学!”陈墨西受宠若惊,鞠躬道谢:“承蒙恩师惜才,吾永志不忘。”

追随中山先生投身革命

陈墨西在读书时,对李瑞清执弟子礼甚恭。他经常将自己写的诗文呈送李瑞清阅改。退还后,回到宿舍,仔细品味老师批改后的文字,久久揣摩。

那个时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朝廷腐败,列强入侵,天怒人怨。陈墨西报考南京两江师范那一年,恰逢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沙俄乘机侵占东北,激起全国人民愤慨。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帝国主义,许多革命党人奔走四方,宣传民主革命。加上此前的失败,陈墨西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很深的刺激,他拍案哀叹:“满清已无救药,我辈当发愤图强,追随中山先生,拯救中华!”他同情、支持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反清排满活动,私下里经常阅读《申报》、《警世钟》、《苏报》和蒋百里在日本主编、秘密发行至国内的《浙江潮》等进步报刊,思想逐渐倾向革命。

这一时期,科举入仕的李瑞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对风雨飘摇中的清廷仍保持忠心,对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不满,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更为反感,多有批评。他与陈墨西产生了分歧,表面上虽与陈仍有来往,但内心耿耿于怀,对陈墨西稍有疏远。李瑞清毕竟文化程度很高,不是糊涂人,也意识到大清帝国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甚巨,元气大伤,难以维持,加上朝廷上下腐败不堪,败亡之象日渐明朗。但他回天无力,不免哀叹:“王朝末日难以避免!”心境凄惶,充满矛盾。有的同学劝说陈墨西:“老师已很痛苦,你不必再与他闹矛盾了。”陈墨西坦然答对:“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1903年9月,革命党人赵声由黄兴推荐,入南京两江师范执教。他在校内秘密宣传反清,发展同志,并创建了“革命同志会”。陈墨西比赵声年长十二岁,赵声尊称他为“大哥”。赵声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发展陈墨西加入“革命同志会”。 陈墨西为人忠厚、稳重,赵声对他很信任,委以重任,让他暗中为“革命同志会”保管内部文件,传递消息……陈墨西办事认真细心,为防不测,他将秘密文件藏在住在南京近郊清凉山下的姑表兄家里。

1905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两江师范的革命活动不慎泄露。两江总督端方得到密报后,派出一队官兵和骑警前往四牌楼两江师范校本部,挨户挨室抓人。赵声闻讯,翻墙从后院逃走,陈墨西等二十余名师生被拘押。端方亲自审问,陈墨西坚决不承认自己是乱党分子,理直气壮地反问:“有何证据?”他早将秘密文件藏在校外,清兵搜不到一件物证。

陈墨西等被捕,李瑞清很不安,他既顾虑两江师范的声誉,也为本校师生的安全担心。于是,他出面找端方交涉,晓以利害:“我愿为本校二十余名师生担保,请你立马放人!”此时各地革命党人活动加剧,危及南京,端方无暇顾及,只得无奈点头,有气无力地说:“好吧,取保候审。”

陈墨西在两江师范读书四年,于1907年毕业。离校后,他不想谋差事,也不想回家乡,一心投奔革命阵营。不久,他筹款东渡扶桑留学。那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多达数千人,其中有不少进步者。经过黄兴介绍,陈墨西在日本毅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此成了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领导兰州起义 北伐担当重任

辛亥年(1911年),孙中山对陈墨西寄予厚望,派他回国。临分手时,孙语重心长地说:“西北地区是薄弱之地,我们效仿左宗棠,向西北发展。你先到甘肃兰州,那里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你阅历不浅,文化又高,此去要担当重任,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啊!”

陈墨西领命,从日本东京搭船,驶上海,过长江,辗转数省,长途跋涉,抵达兰州,找到了当地从事秘密斗争的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告独立,各地革命党人受到极大的鼓舞。陈墨西对兰州几位革命党人说:“此时我们起义正当时,要当机立断!”众皆赞同。陈墨西参加领导了兰州反清起义。他身先士卒,一呼百应,很快攻占了兰州总督府。有人说:“别看陈墨西是文人,冲锋陷阵,他倒很勇敢!”起义成功,陈墨西担任兰州临时军政府教育司司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但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压力下,孙中山被迫辞职,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宝座后又称帝。各地纷纷讨袁。远在西北的陈墨西坐不住了,他与革命党人黄戌挺身而出,举起了义旗,领导甘肃的讨袁之役。在全国人民一致声讨下,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忧愤攻心,于1916年6月一命呜呼!

袁世凯死后不久,革命形势好转,孙中山召陈墨西南下广州,效力于广东革命政府。1923年,陈墨西升任广州大元帅府咨议,继而兼任政治参议官,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1923年北伐军兴,陈墨西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顾问,参与军机筹划。

不满 解甲返乡

1927年4月12日,发动,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陈墨西看在眼里,对强烈不满,他对湘籍至交谭延闿、程潜、鲁涤平等人说:“中山先生在世时倡导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违反中山先生遗愿,太不应该了!人家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革命快成功了,他却背信弃义,反过来屠杀并肩作战的朋友,是十足的小人!”闻者皆大惊失色,好言相劝:“手握兵权,谁敢不听他的?祸从口出,你可不能引火烧身呀!”陈墨西愤然说:“我绝不当的帮凶!”

陈墨西湖南人的倔脾气又来了,一气之下,借口“家母过世,回家守孝”,辞职脱离了军界,返回老家衡阳乡下。他别无专长,又无钱财,只能仍以教书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那时战事频仍,物价飞涨。陈墨西家中田少人多,教书收入又微薄,经济负担过重,实在难以维持。数年后迫不得已,遂给在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闿写信求助。谭是陈的同乡故友,念及旧谊,回信邀陈赴南京。抵达那日,即盛情款待。席间,谭对陈说:“当年你不听我们劝告,与作对,吃苦头了吧,放着大官不做,偏偏回家乡去教书,落魄到这种地步。”陈墨西并不后悔,说:“人各有志,他,我不能为了自家荣华富贵,违背中山先生跟着他去杀人!”

谭延闿准备安排陈墨西去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司长或督学。陈墨西不愿做官,坦诚地说:“做官非吾所愿,我还是想教书。”谭延闿也就依从,当场写了一封介绍信,推荐陈墨西去中央政治学校教国文。月薪尚可,一家人不再愁吃穿。

1932年秋,谭延闿病故,陈墨西在中央政治学校受到排挤,被迫辞职。为养家糊口计,陈墨西赴杭州投奔故交、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鲁涤平,任省政府挂职参议。了解陈身世的人窃窃私语,在背后笑话他:“如果他不与唱反调,凭他元老身份,在辛亥革命领导过甘肃起义,又是孙中山先生身边的红人,在北伐战争中立过大功,今日当个省主席不成问题。”

屋漏偏逢连阴雨。1935年,鲁涤平辞世。陈墨西失去依托,又丢掉了饭碗,只得返回衡阳家乡,重操旧业,继续执掌教鞭,做穷教师。因入不敷出,一家人苦不堪言。乡人进言:“你写封信给老蒋,说几句抱歉话,也许能出去做官。”陈墨西不屑一顾,连连摆手说:“即使再苦,我也不会去求!”

黄克诚相助 晚年幸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陈墨西的儿子、琼瑶父亲陈致平去台湾。行前,陈致平劝父亲一起去。陈墨西摇摇头说:“我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我不去。”儿子坚持:“你做过大官,共产党能放过你吗?”陈墨西坦荡地说:“我没有杀共产党,早就与分道扬镳,脱离了,我怕什么?”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一、内容章法评注式。即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和行文结构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品评赏析。其考查的样式是:对所指定的文段进行画龙点睛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注意的是,它和赏析句子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面”和“点”的关系。

例1.(2104年山东省东营市)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刘元卿《猱》,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时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两篇文言文在写法上异同。常见的写法有借景抒情、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抓住其中的一点去思考,不求面面俱到,尽量摈弃那些人所共知的东西。

【参考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二、画面描述式。即描述古诗词中的意境,其考查的样式是:根据句子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

例2.(2014年贵州省安顺市)《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描写语句进行形象概括的能力。解答方法是:不是干干巴巴地直接翻译,而是必须带有生动形象的修饰语,表现出一定的文学修养。

【参考答案】“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三、纵横比较式。这种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对所比较的文段内容都熟悉了解,才能进行纵横比较。其考查的样式是:梳理文段中内容和写法(或句法、语言等)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谈出自己的看法。

例3.(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甲文陈寿《隆中对》;乙文陈寿《进表》,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解析】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怎样刻画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文都写出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和容貌伟岸的气质。

四、课外生活延伸式。其考查的样式是:由文段的内容向课外迁移,生发出新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作适当的联系,做到活学活用。

例4.(2014年浙江省舟山市)《桃花源记》,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文章分析判断现实的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当前人们心理去分析“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用意,最后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应用文体活用式。应用文体如广告宣传语、手机短信、节目主持语、主题语、解说词、对联等,在近几年的中考别走红。其考查的样式是:借用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来推动现实,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例5.(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报恩塔》,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解析】本题是结合古文考查考生拟写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需要注意:1.注重构思。即讲究新巧,一般要从所写的对象本身出发,考虑采取适当的表现手法,或正反相对,或虚实相衬,或俗中见雅,以期更好地表现客观对象,抒发主观情感。2.把握特点。从情调上讲,春联应激情满怀,喜联须喜气洋洋,挽联应情谊深深,讽喻联应战斗性强,山水寺庙联应文学色彩较浓。3.讲究格调。对联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奋发向上的精神,充实而真挚的感情,雄放而高昂的格调。要体现出时代特色,万不可陈词滥调。4.锤炼语言。对联的语言要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具有直观形象感;还要富于音乐美,即讲究平仄格律,注意节奏。

【参考答案】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六、时事拓展式。即围绕当前的最新时事结合文言文的内容作答。这类题目新颖富有创新性。

例6.(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孟子两章》,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解析】本题是结合孟子的主张,考查考生对当前时事的运用能力。考生回答问题前,抓住两章中心论点,用论点来评价当前的时事,语言得体简明中肯即可。

【参考答案】略(提示:考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择一个,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并言之有理。)

七、读后感式。这种题型主要是检验考生对选文是否真正理解。其考查的样式是:让考生谈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或启示、感想、感悟、体验、影响等),开放性强,可以说是一种微型读后感。

例7.(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甲文《孙权劝学》;乙文《说苑》,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解析】写读后感,首先要对原作读懂读透。其次,在写感悟前对原作要有适当的引述,告诉读者自己是因何而感,这个引述就是写作的切入点,为下文写“感”找到落脚点。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文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另外,写读后感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这也是写读后感的现实意义。本题考生围绕“知错就改”、“学习没有时间限制”等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肯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八、课文链接式。即用课外的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知识,在理解文章内容时链接课文,让考生将考察内容与课本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做到了课内课外兼顾,多角度立体式考查考生。

例8.(2014年陕西省)《孔子家赞》,【课文链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请结合【 课文链接】 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相关期刊更多

软件产业与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农牧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软件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