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完美孤独

完美孤独

完美孤独范文第1篇

孤独的小孩容易胖

过去三十年内,有关孤独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不断涌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孤独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涉及全身各处的组织,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所体现。

美国科学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调查了弗莱明翰七百多名女性的心理状况,其后又跟踪她们二十年,对她们的心脏疾病进行记录。他们发现,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声称自己感到非常孤独的女性,其后二十年间发生心肌梗死或者死于冠心病的概率远远高于那些认为自己不孤独,或者只是略感孤独的人。这种现象不但出现在心血管疾病多发的中老年人身上,甚至在年轻人群里也有所体现。

在新西兰,一些研究者对1000多名新生儿持续调查,发现那些在孩童时代感觉受到孤立的孩子当年满26岁时更容易肥胖,或具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脂等不良健康状况。研究者们认为孤独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很可能对人体带来相似的负面影响。

孤独感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也不仅限于心血管相关的状况,许多研究指出,怀有孤独感的人认知衰退与记忆力下降的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

孤独的人压力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基于大量的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提出“孤独模型”,试图对此加以解释。卡乔波教授认为,人感到孤独从本质上来说等价于感到“不安全”。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远祖在丛林中生活时,环境里危机四伏,如果与同伴一起,凡事有照应,还可以稍稍放宽心怀;一旦落单,情况就格外危险,需要加倍提高警惕,才能求生自保。

所以,孤独的感觉让人们对危险和压力格外敏感,使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上升,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已经证明,长久的压力和危机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非常大。如果压力激素的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破坏,心血管系统也可能因为长期负载过高而变得更加脆弱。

此外,睡眠节律与睡眠质量也会受到损害,而睡眠不仅是人体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重要机制,也对人脑的认知、学习、记忆、以及情绪调控起到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具有深度孤独感的人确实更容易睡不香甜,在白天就会感到疲惫失神。有趣的是,孤独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睡眠时间更短,这就暗示着睡眠质量的降低,以及睡眠对机体恢复的作用减弱。减少孤独感。社交并不总有效

过去大多数研究者与社会工作者确实尝试过许多方法,来降低孤独感受,他们大多着重于提供社交机会,或者增加社交支持、改进社交能力。然而,并不总是有效。卡乔波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努力过于强调提供外在机会,却不够重视改变人的内心。

事实上,人类是如此主观的动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所以为的”那个世界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态度。卡乔波说:

“我们可以在一点实际意义上的互动都没有的‘社交’中感到心灵的联系,譬如看电视、读书或者与上帝对话;相反,我们也可以在面对大量社交活动时依然感到孤独,只因为我们缺乏驾驭自己社交生活的能力。”

卡乔波教授认为,孤独感与危机感会形成负反馈的怪圈:因为孤独,所以潜意识里感到危机;因为感到危险,孤独的人更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警惕防备的心理,甚至带着偏见躲避社交机会,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孤独的感受。

减少孤独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打破这一怪圈。仅仅为孤独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和手段并不能改变孤独者内心深处的防备感以及对社交的戒心,只有为孤独者提供特定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改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负面看法,才能从根本上将孤独感消弭于无形。

(摘自《南都周刊》)

停止自我批评走出“完美”陷阱/伍君仪

完美强调的是一种没有一丝缺憾的状态,要实现完美,你做事就必须达到极其优秀的水平。然而,追求人生的完美则是另外一回事。一台机器或者电器也许能在一段时间内完美运行,但时间一长也会逐渐出毛病而需要维修。美国心理治疗师施瓦兹估计,完美的观念也许源于牛顿的机械力学世界,但人类从来就是不完美的,

“人”的概念里就蕴含着不完美的意味。

自然人就是不完美的

施瓦兹认为,完美是主观的产物,而非实际存在。我们吸收了完美的观念以后便以为它是存在的,于是浪费生命孜孜以求。但如果有人真的做到完美,很可能没有人能接受他。

现代文化越来越强调实现目标或有所成就。我们问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而不是学到了什么。我们喜欢用成功来衡量人生,却忽视了怎样才算活得好,从而破坏了生活的平衡。为求完美,我们似乎失去了惊奇和敬畏的能力――如果你看见一道壮丽的彩虹,你抱怨说其中一种颜色不够完美,因为它的宽度比其他颜色狭窄。这固然荒唐,但这跟我们嫌自己不完美是一样的。我们忘记了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接受自然生命的不完美,我们将受益匪浅。

追求完美实质是内心不安

完美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需要,他们对完美的追求其实是在掩饰自身的不安全感。通常,人们努力实现完美是为了补偿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他们过去被人说“不够好”,于是认为只有做到完美才不会受到批评。施瓦兹认为,完美主义者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很可能遭受过幸福与自信的打击,现在他们希望通过追求完美进行补偿。很不幸,这种补偿方式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迷信。追求完美的人很在乎他人的评价,实际上这些评价大多是想象出来的。每个人对你都会有一定的看法,但将这种看法上升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就太傻了。

施瓦兹认为最完美的时刻就是当下,但是完美主义者恰恰从来没有活在当下。他们不是忙于批评自己过去哪里做得不好,就是不断考虑自己做过的每一个决定,抑或担心未来的抉择,却从不真正地关注现在。对完美的追求让生命失去活力,用宝贵的时间追求完美,还不如思考怎样解决不安全感。

内心对话不断自我批评

施瓦兹在心理咨询中发现,完美主义者在内心不断上演对话,强迫性地批评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使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他们也是心不在焉,因为他们在做自我批评呢!

很多时候,他们内心的对话是以第二人称“你”出现的。例如一般人心里说: “我早不该那样做。”而完美主义者心里却说:“你怎么能做出那种事呢?”这种内在声音只会批评你,而从不表扬你。这种批评的声音很可能是儿时父母批评的重现,一些受过语言虐待的儿童就将批评的声音整合到自己身上。

完美孤独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村上春树 孤独美学 存在主义

引言

目前,以村上春树研究为主题的各类文章层出不穷:村上现象;现代\后现代视角下的村上;村上作品技巧、主题、风格;村上所受外来影响;村上翻译;村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等,都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文着力于从村上春树小说中“孤独”这一重要主题研究村上春树的孤独美学观,以美学研究的视角介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文本分析,结合存在主义哲学相关范畴,从中分析孤独美感,进而阐释村上的孤独美学观。

村上春树是当今世界影响力很大的畅销作家,他的作品在当代青年心中引起强烈共鸣。其小说的主人公总是将消极的要素当做是积极的东西自我肯定,他们或遗世而独立,或离群索居,生活状态十分孤独,然而却对一些生活琐事十分在意,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其实是对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孤独,在他笔下被赋予积极的、闪光的性质,主人公们在其中肯定自我,寻求通向自由的生存之路。

村上春树曾说:“我认为,写小说更多的是自我治疗的行为。有人也许会说,由于有了某一信息才将其写成小说,但至少我不那么认为。我倒感到是为了找出自己心中有怎样的信息才去写小说的。”他将从事写作视为是一种“自我治疗”,他的这种“自我治疗”并非只是他的个体行为,而是产生了一种群体性效应。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孤独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常态,当村上小说中的“我”成为大时代背景下的多数的“我”时,孤独的情愫就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心理反应,这种孤独感就具有典型意义,这种自我肯定的孤独感就被赋予新的美学意义。这种独有的“孤独之美”给多元化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强烈共鸣。

本文从村上春树小说中孤独这一重要主题研究他的孤独美学观,以新的美学视角介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文本分析,结合存在主义哲学相关范畴,阐释村上的孤独美学观。

一、“我”与“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以双线条的发展脉络进展,“冷酷仙境”是主人公生活的现实世界,“世界尽头”是主人公的意识归宿、精神变体。两个世界一虚一个实,在小说中穿插交错,让人虚实难辨。“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互为潜流,在“我”身上得以交汇①。

“冷酷仙境”的世界是主人公生活的现实世界。主人公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普通离异男士,孤独而简单地生活着,只是所从事的职业比较特殊,是一名计算士。由于替一个科学家进行模糊作业运算一批数据,“我”被迫卷入一场纷争:“我”从科学家领回独角兽的头骨,因为得到头骨引来了组织的对手符号士的拜访,他们打破了家中的电视机、冰箱等东西,甚至用小刀插入“我”的腹部。“我”无奈之下背叛了组织,决定同胖女郎即科学家的孙女一起进行地下冒险,从夜鬼聚集的地方营救科学家……

“冷酷仙境”中有大量琐碎的细节描写,比如主人公购物、做饭等生活细节,这些细节恰恰是主人公保护自我、寻求遗世独立的证据,是一种对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主人公们通过关注生活细节而肯定自我,寻求通向心灵自由的生存之路。

“世界尽头”是主人公“我”的精神变体②,是一个静谧且与世无争的小镇,人们每天各行其是和睦地生活着,看上去很完美。这一切归结于小镇独特的能量运转模式:镇子的完整性建立在居民心的丧失这一基础上,只有使心丧失,才能将各自的存在纳入永恒的时间之中。因为这样,人才不会衰老亦不会死亡,这就是小镇里人们互相不伤害,彼此和睦相处的原因。

当“我”初到此地之时,保有完整的自我。一方面因为心还没有消失,心代表着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主人公追求内心自由的象征。然而,主人公被安排在图书馆读梦,读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一步失去心的过程,失去追求内心自由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影子还存活,还没有在漫长的冬天死去。刚来到小镇,主人公无可奈何地抛弃了自己的影子,把他关在一间小房子内,等待残酷的冬天夺走生命。影子象征着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是极力想要回归现实社会的自我,即想要逃脱孤独的自我。

主人公生活于冷酷的现实中,而精神却在“世界尽头”的小镇上游荡。在“世界尽头”的“我”找寻朋友的心的时候,看到读梦的图书馆中书架上摆放的头盖骨散发出微弱的光芒,这同时暗示在“冷酷仙境”中“我”的生命逐渐消亡。

故事最后,“我”最终决定留在“世界尽头”,一方面不只是因为心已经在读梦的过程中慢慢失去,追求自由的意志渐渐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主人公自觉到这个小镇其实是自己在意识核中造就的。“我有我的责任。”我说,“我不能抛开自己擅自造出的人们和世界而一走了之。”③然而影子,也就是独立出来的另一个自我,却在找到出口时坚持选择了逃离。

“我”最终依旧选择留在“世界尽头”的小镇,失去影子抱着残存的心留在森林里生活,心是不可抛弃的珍贵的部分,它象征着主人公无论如何不愿意放弃的自我,这正是追求内心自由的自我。

二、存在主义哲学话语中的孤独美学

存在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处于危机阶段的产物,它是这种病态危机的反映,也是对这种危机的病态抗议,可以说,存在主义是一种危机哲学。现代文明中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注入空虚、烦恼、缺失、孤独等要素,存在主义哲学正好反映了现代人处于一个异化的世界里焦虑不安的这种心理状态,现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虚无的游离于高科技的包围之中,孤独感非常容易引起共鸣。存在主义哲学不再把孤独、无意义、缺失等现象当做是暂时性的历史现象,而是把它们视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标志④。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孤独,是由于生命无所寄托的虚无而造成的孤独,然而这种孤独是顺从自己的精神、忠于自己的孤独。孤独是让人独立于纷繁的世界的钥匙,使人获得一种远距离看待人生的角度,也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大多会品味孤独,他们将孤独当做一种珍贵的生命体验。

村上春树对于孤独,一向是以把玩的态度接受的,他认为,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消灭孤独,化解无奈,不如退回来把玩孤独。并且这种在世人眼里无价值的、负面的、因而需要摒除的东西,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同,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在他笔下的主人公完整继承了甚至放大了这种把玩孤独的态度。这无疑契合了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对待孤独的态度,品味孤独并将孤独当做一种珍贵的生命体验。

村上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对于孤独都持有复杂的相互排斥的态度,一方面,主人公接受了孤独,在生活中孤独地活着,另一方面,他们排斥孤独,想要排遣内心的苦闷。在这种接受与排斥之间,主人公往往选择守护孤独。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主人公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种“孤独二重性”,影子,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想要摆脱苦闷而拒绝孤独,竭尽全力地想要逃离回到现实世界即“冷酷仙境”中,找到出口毅然出逃。然而,“世界尽头”中对失去的心的寻找,心所代表的就是主人公对于内心自由的一种向往,这其实就是对于孤独的一种守护与把玩。对主人公而言,孤独既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又是追求自由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更是他们追求自由所必须具备的前提。他们忠于自己的孤独,追求内心的自由。

自由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自由一方面仍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永恒的向往,另一方面是人对抗荒谬现实、摆脱生存困境的方式。现代商业社会中人的物化和异化,促使人们纷纷开始追求自由,然而这种自由是心灵的自由,通向自由的途径不是对外界的反抗或者革命,而是转为追求内心的安稳。在此意义上,自由其实就是回归自我、回归本心。

村上春树是一位致力于表现孤独主题的作家,他不仅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孤独,而且预示当今时代人们面临的孤独⑤。在他的笔下,孤独被赋予了闪光的意义,主人公们在其中肯定自我,寻求通向自由的生存之路。对于孤独,不是逃避,而应该接纳甚至守护,最终才能得到心灵的自由。

结语

一如生活中孤独无所不在,文学作品中的孤独俯拾皆是,但是村上笔下的孤独是独特的,它不仅不需要慰藉,反而本身就是慰藉,就是升华,就是美。村上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总是将消极的要素当做是积极的东西自我肯定,一般意义上的无奈与孤独,在村上春树笔下被赋予积极的、闪光的性质,主人公们在其中肯定自我,寻求通向自由的生存之路。对于孤独,不是要逃避它,而是应该努力守护内在的自足,最终得到心灵的自由。这种独特的孤独美感让消极的孤独得到了慰藉和释放,在释放中得到了妥善安放,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从而鼓舞了人们更加充满诗意的生活。

注释:

①杨经建,李兰.存在主义文学的东方化表达――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的小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99.

②(日)村上春树.林少华,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③李莹.不存在的存在和存在的不存在――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艺术境界[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147-151.

④杨经建,李兰.存在主义文学的东方化表达――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的小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99.

⑤张卉.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6(5):92-93.

参考文献:

[1][4]杨经建,李兰.存在主义文学的东方化表达――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的小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99.

[2](日)村上春树.林少华,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完美孤独范文第3篇

有人以为孤独是一种可怕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但我的生活不能没有孤独,其实孤独是一种灵感、一种创造、一种思想,拥有了孤独的人,才能真正的享受孤独,会享受孤独的人,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才会静下心来。

灵感在孤独中产生。华特·迪士尼在创作米老鼠时,每天都在一个充满汽油味的车库干着孤独工作到深夜,但每天都能听到老鼠在地板上的跳跃声。不久,在创作时他想起了车库里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灵感就在孤独中闪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他迅速支起画架,画了一只小老鼠的轮廓。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物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像华特一样能享受孤独的人才能有特殊的灵感。不能没有你,孤独。

能享受孤独的人才能用沉思的眼睛发现美的事物。

创造在孤独中萌发。有一位在某石油公司的青年的工作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焊接好,虽然是孤独的工作,但孤独让他从中找到了突破。他发现,每焊接一个石油盖,需要焊接剂39滴,他想:为什么不能减少一两滴呢,这样是不是更节约?于是,他一个人默默做了很久的实验,终于研究出了完美的“38滴型”焊接机,这种焊接机投入使用后,每年能够为公司带来五亿美元的利润。这位青年就是约翰·洛克菲勒。会享受孤独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比那些爱热闹的人更容易成功。不能没有你,孤独。

会享受孤独的人总能细心观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思想在孤独中闪烁。畅谈世间名利浮华,享受孤独,心灵在孤独中丰富。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田园诗人陶渊明独享“采菊东篱下”的孤独;陶庵居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孤独;柳宗元独处“独钓寒江雪”的孤独,正是这样,他们才会超越人生。享受孤独让我们离开浮躁,走向稳健;离开繁华,走向质朴;离开喧杂,走向宁静;离开盲从,走向自我。孤独是一根闪耀的蜡烛,指引人生的方向。不能没有你,孤独。

好享受孤独的人才能思考自己需要怎样的归属。

完美孤独范文第4篇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1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

 

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

 

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

 

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或许会有人说它太过荒诞,或许会有人说他的内容太过偏激,但这偏偏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荒诞造就了它浓厚的现实意义,它丰富的想象力使它成为文坛上不朽的经典。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2

 

夜阑沉默,所以感觉凝血时间,转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和尚后硬,长,终于完成了期旅途的煎熬,却突然失去了方向,人与人之间感到失落和陌生的,充满了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学生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这样一种文化魅力,即使没有晦涩难懂却还是企业深陷发展其中,让人读了我们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自己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内容呆板的人物进行突然活现在人们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他们眼前,一个国家历经两个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阶段时期社会再到经济衰落,一切工作都是可以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家庭最终死去的故事。在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被孤独折磨的命运,但集体成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和民族孤独的历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的潮流之下。科技、政治、战争和商业,一次又一次地打击着贫穷的马孔多小镇。从一开始,吉普赛人就带来了一些小把戏,比如他们学会了磁铁,冰和外面的世界。然后政治介入,镇长出现了,镇子慢慢开始改变。然后一场游击战在马孔多蔓延开来,血流成河,冲突不断。代表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利用这个机会让小镇暂时虚荣,但在成分泡沫经济中迅速衰落。作为马孔多的创始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外部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富裕,但最终消亡了。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进行往复的叙事空间结构来展现了一个中国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对于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发展几乎没有名字我们都是具有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自己全部拖入到了一个可以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企业经历以及循环的命运,让读者能够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通过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部分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就是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社会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个复杂的百年,是可悲的家族史,也是在上升和下降的20世纪历史的地方。马尔克斯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与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寂寞,由于落后和愚昧封闭,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路径的灭亡。”拉丁美洲以希望团结整个国家。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理解体会影响到了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是不能够发展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生活能力来顺应经济时代的潮流,跟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3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历经辛苦,终于走完了那段漫长而又煎熬的旅程,却陡然间迷失了方向,让人感到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一种魅力,即使晦涩难懂却还是深陷其中,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现在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眼前,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时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最终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的孤独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始的吉普赛人带来的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以及外面的世界。随后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让这个和平的小镇开始慢慢地质变,紧接着两党派的纷争波及了整个马贡多,到处都是战乱、流血和纷争。而代表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借机趁虚而入,使这个小镇得到了暂时的虚伪的繁华,但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作为马贡多的开创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着这些外来的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繁盛,最终却走向灭亡。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几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马尔克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用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终会使整个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以此来希望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团结。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是不能够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能力来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4

 

最近总算把《百年孤独》第二遍结束了。虽说是第二遍,但仍觉得艰涩难懂。看完了全本,心里异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几分。仿佛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坚持到底。

 

他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坚持着所谓的理想。或许是因为上帝不想让人们过于幸福;所以,当上帝以无边的美意创造了一切后,又会让魔鬼所破坏,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经历着这样的一切:街上的女人会使人流血,家里的女人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斗鸡会让男人丧命、终身内疚,枪弹一沾手便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冒失的事业只会将人导向失落和疯狂……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

 

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完美孤独范文第5篇

唐玲娟

墨,一滴。是千万年的沉淀,还是亿万年的深情?

纸,铺陈。是岁月的呼唤,还是生死轮回之后一分一寸的苏醒?

一点,一滴。墨与纸相逢,相恋,相厮磨。瞬间,山河,大地,人间沧桑,静静复苏。

读蒋勋的文字,读到这种墨与纸相融合的最高境界。似乎,他手上的每一滴墨,与每一张纸相遇之后,都成了这世间种种可知与不可知的欢喜、悲哀、伤痛与感谢。

你会如信徒一样虔诚,静静地坐在他的文字里,和他一起观看世间万物,观看一些远比忧愁和喜悦更广大的事物。

第一次读蒋勋,是在北国寒冷的春日,捧一本《孤独六讲》在手中,直面人生种种无法抑制的孤独。从情欲孤独到语言孤独,从革命孤独到暴力孤独,从思维孤独到伦理孤独……就那样,我独坐于异乡的青色茶吧里,就一杯暖暖的清茶,从午后一直读到满街灯火,那样愿意,那样不舍离去。

“不论是打开电视或收听广播,到处都是call iri节目。那个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但在一片call in声中,我却感觉到现代人加倍的孤独感。尤其在call in的过程中,因为时间限制,往往只有几十秒钟,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信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这样的文字,似乎亦从我内心的惶恐与孤独中来。很多时候,为了求得内心的解,我寻觅千山万水。而今,终于在这里与之呼应。

读《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被美惊醒。从长久的蒙昧中睁开双眼,开始懂得美是一种信仰,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自己对美的感动。

“美是我们生命里面的一些记忆、一些怀念,一些努力活出生命极限却不能够完全在现实里完成的部分,停留成为美的标本。而这些美的标本,听到它的时候会掉泪,看到它时会掉泪,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与感伤的混合。”

亦步亦趋,从“美”的深刻领悟中走出,世界即刻纾解。在美的领域里,可以游走,可以憧憬,可以幻想。回到现实,我们仍然安分如初。

似乎没有停留。邂逅《路上书》《忘言书》《欲爱书》后,又一次随着他行走旅途,行走情爱,行走于每一处生灵的世界。

当他以大地般的雅量,汇合每一个颠沛流离的故事,汇合每一段情欲生死的记忆时,我不得不暗自思忖:若没有万世的修为,怎能成就如此大悲悯的智慧?

从此,我相信了世间有轮回。有前世,亦有今生。

如同墨是亿万年前曾经活过的树木的呼唤,纸是曾经风霜雨露之下的一株生灵的记忆,他或许亦是得万世修为,而成今生的佛。

“我们常常被一点心小的事惊动,夸张着自己的忧伤、苦恼、心里的痛,然而走到这阳光下,山河蜿蜒,仿佛亘古以来,众生的苦乐都沉淀成一种清明,无苦无乐的安静,还是那一个最初的天地罢了。”

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他在笔墨里,静静地诉说着这世间的沧桑。

“山静云闲,如是机缘如是法;鸟啼花放,尔时休息尔时心。一山一山走,满眼满耳,不过是鸟啼花放,领悟与不领悟,都是机缘。”

与蒋勋的文字相遇,是不是也是我人生的一种机缘?或许,前世,我亦在佛前求了许多年。

大河流淌,星辰与季节,都在换位;山崩海啸,城市与宫殿,落成废墟。我在他的墨痕里,寻一页诗句,即叠成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