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t课程

it课程

it课程

it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IT知识体系 信息应用系统 IT课程体系

1 经管类专业IT知识体系

近几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大胆探索,面向应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与企业无缝连接,是这一改革的目标。在具体实施上,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或环节,如市场营销专业沙盘模拟,会计专业手工会计模拟,旅游管理专业的调酒训练等,这类课程本质上就是未来就业环境的一个模拟或缩影;另一类是IT类应用课程的开设,随着IT技术和互联网的深入广泛应用,IT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学生到企业必定与电脑、网络、应用系统打交道,所以这类课程不可轻视,本文的着重点也在这里,即探讨经管类专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IT类实验课程体系。

1.1 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界定与目标

经管类专业的IT类实验课程除了如计算机基础这样的通识课程之外,还包括一些课内含有上机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上机学时至少应占课程总学时的四分之一,且上机不是简单的查资料,也不是完全的验证性实验,而应有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内容,要能让学生动脑筋,这样的实验课程才能为培养创新能力服务。像会计专业这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开设的单设实验环节(如会计电算化课程设计)也归为IT类实验课程。

开设IT类课程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也不是为应付各种职业证书考试,它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与专业培养方向这个大目标是一致的,是为提高就业能力服务的。认识这点,对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经管类专业IT课程的具体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应用本专业的各种信息系统,能使用常用软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对IT在本专业的认识,对IT在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使自己始终能够跟上技术应用的步伐,甚至能提出好的应用建议,做一个懂IT应用的管理人才。

1.2 经管类专业IT类知识层次

尽管经管类专业的IT类实验课程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但IT类课程自身有一定规律,IT类课程技术性强,课程间逻辑联系紧密,在经管类专业中,它自身应构成一个子系统,它的层次关系如图1。

第一层次:IT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经管类专业来说,主要通过学习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知识来完成。包括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运行软件的过程;了解数据库的概念与构成,了解数据库是经管类信息系统核心部分。涉及的课程主要是两门,即计算机基础和一门数据方面的课程,这两门课程都有大量的实验课时,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基础训练。

第二个层次是对IT在本专业应用技术的掌握,可通过学习本专业的一个信息系统来完成。经管类专业的信息应用系统在使用顺序上,有很多共性,一般为:系统设置基础数据输入期间数据输入各种查询输出各种分析输出等。在学习信息系统时,不能简单的弄几个数据模拟一下了事,而应该用有实际意义的数据,数据量至少应跨三个期间,因为很多细节问题在少量数据上无法体现,在一个期间也看不出来,在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按部就班的过程谁都会,高手在于能解决问题,这一点在学习时就应刻留心,这对实验课指导教师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第三个层次是IT的深化应用层,这是由企业应用需求而提出的。何谓深化,就是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来解决应用中的问题,或者信息系统没有企业所需的功能,或者企业所需功能需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实现。一般会认为这不是经管类专业的工作,应属于IT专业范畴。实际不然,企业的应用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而软件的功能在一个时期相对稳定,软件的功能经常显得不足,这就需要企业工作人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IT专业的人员不懂企业业务,无法胜任,企业也不可能经常拿钱去请IT工程师,所以企业工作人员自己要能掌握一些IT深化应用的能力。

经管类专业IT深化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常用软件的较高级的功能,如EXCEL的函数来解决企业中的应用,许多小企业都用EXCEL来管理业务;二是在信息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如用友财务软件提供的月末结转公式定义功能,可以来设计各种报表。要很好地掌握这两者,对IT技术和经管业务都要很熟悉,可能在学校只能做到很少一点,但应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

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三个层次是从IT技术到管理类专业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技术与经管业务相结合、以技术支持管理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三个层次的知识和能力,才可以说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2 经管类专业IT类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对经管类专业IT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知识层次的分析,经管类专业IT实验课程应具有如下图(图2)的体系结构。

it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职场情境 IT英语 实训课程 考核体系

IT行业与英语密切相关。一个IT专业毕业生如果看不懂英文代码注释,不能用英文来介绍一个项目,那就不能体现出他的计算机专业水平,更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所以作为从事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高其自身IT英语水平刻不容缓,否则将成为职场发展中的绊脚石。

许多人学了多年英语却不能学以致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英语的应用环境。高职英语课程要以职场交际为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在职场环境中的英语听说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创建适合英语教学的职场情境。作为IT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必定会从事相关的软件开发项目的立项研究,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相关工作流程或者与IT行业密切相关的商务接待,商务会议,合同洽谈,商务出行,商务会餐等工作情境,因此创建与此相关的职场情境,并在此情境下进行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有效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到企业就业的适应期。 所以IT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在IT英语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适应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的瓶颈对接。

IT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首先应该基于学生毕业后所将要面临的职场环境;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设计的实训课程要适合课堂展示,以便于能够做出合理的评价,学生能根据评价更好的掌握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最后为使实训课程成为提高学生英语职场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还要制定合理而有效的考核体系。

一、IT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基于职场情境

IT实训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所要面临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IT英语实训环节设计应基于相关岗位群所具备的能力,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和行业英语三大模块,提高高职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在实训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场核心技能,本着培养“听、说、读、写”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的前提下,以职场情境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下的综合素质能力,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又提高IT行业背景下的职场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分工合作,展示自我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校中经过相关的职场实训课程后,能够顺利地实现学校与职场之间的对接,缩短瓶颈期,并有效地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职场当中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是在实际的操练活动中获取的,而学生是操练活动中的主体,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使其身临其境,才能更加有效地获取相关的英语语言技能与职场技能。实训的主要过程为“给出任务―任务指导―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此过程的核心便是任务实施,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起辅助作用,给出工作任务,并对相关的任务实施进行必要的指导说明,最后做出总结评价,而主要的工作任务实施过程则由学生独立完成,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操作能力,体会真实的职场情境。

三、实训课程应该适合课堂展示,以便能够做出合理的评价

由于实训环境,实训条件,实训时间以及师资等限制,很难将设计的职场环境真正地带到企业现场的工作情境当中去实施,而实训室的使用也有一定的人数或使用时间的限制,所以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最好能适合在课堂上来模拟,利用现有教室里的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设施来模拟职场工作环境,将实训直接搬到课堂上来进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整个工作流程,教师可以请企业的工作人员亲临课堂对学生工作流程的展示做出评价与指导,提出意见,以便于能使实训课程的设计更加符合真实的职场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职场技能。

实训课程的设计适合课堂展示可以让实训过程的实施更加便捷。教师在讲授了相关的IT英语知识以后,可以随时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工作任务,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工作情境,并对任务做出相关的指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如何去准备实施此任务,如何利用教室里的条件去模拟职场环境,而教室就是实训室,就成了一个模拟的职场工作环境。教室可以演变成接待室、机场等候厅、会议室、餐厅等真实的工作环境。课堂的多维化教学得以实现,也使实训课程的实施更加便捷和有效。学生在准备任务时因为有现场环境作为参考,使任务的准备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准备任务的效率。

在课堂上展示实训过程,可以邀请IT行业的工作人员来到课堂观摩学生的展示过程,并对实训过程的实施作出评价与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包括实训环境的模拟,以及学生展示的职场技能与真实的职场技能要求所存在的差距,学生可以现场根据专家的要求作出相关改进,重新现场演示。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职场化,课堂就是职场,职场就是课堂。

四、在设计实训课程时,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保证实训课程的有效实施

整个考核体系分为小组自评,各小组之间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企业工作人员的评价四部分组成。其中小组自评为小组长对小组成员在整个工作任务的参与情况进行的评价,比例为30%;各小组之间的评价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做出评价,比例为30%;教师的评价是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在课堂上的展示情况做出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语音语调,肢体语言,职场英语能力,工作任务的系统合理性等,比例为20%;企业工作人员的评价是企业工作人员根据每个小组在课堂上的展示是否符合企业中的职场情境做出的评价,比例为20%。最后给每个小组成员打出分数。

整个考核体系既考虑到了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又充分强调了整个小组的整体性。小组自评考虑到了个体成员之间的差异,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工作人员评价则是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也必须学会展示自我,学会在团队中如何分工如何合作,而在课堂实训的过程中,这些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

it课程范文第3篇

1 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目标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4]。也有人认为:“教学模式可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5]。任何教学模式都需要指向和完成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笔者以应用能力?樽钪匾?目标,主要考虑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余教学和测试考核四个子模式,明确教学模式研究四个重点目标,如图1所示。从教学过程角度,按照理论―实验―课余―考核的环节顺序可形成完整的顺序教学过程;从教学模式结构角度,各子模式对应模块功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促进。要真正实现四个子模式及重点目标,最终达到培养良好应用能力这一最重要目标,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2 理论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及教学内容安排

(1)设计从硬到软多层次的可与其他多学科融合的通用型可自适应的嵌入式开发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从底层硬件、中层软件到高层应用的思路,从整体上规划嵌入式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使其涵盖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开发环境建立和熟悉、嵌入式处理器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中间件开发、嵌入式综合应用开发)。同时,教学内容体系考虑以模块化组合方式自适应地涵盖或扩展多方面基础知识和技术(ARM、DSP、C语言、汇编、单片机、EDA等),既兼顾软硬件两方面的基础内容,又具有和其他专业课融合应用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2)建立立体优化可共享的复合型集成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通过分批分类分级建立可重复可共享的、多角度多媒体的、丰富优化的、嵌入式相关的多方位多课程复合型教学素材库、资源库、课件库,构建学生全面互联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以扩大理论教学广度、深度,扩大学生学习选择面和自由度。

(3)建立在线/离线可学的综合型集成型近远程教学平台:针对嵌入式课程群(ARM、 DSP、单片机、EDA等),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通信、数据库等技术,建立可在线离线学习的混合型可集成的、可近远程多终端(PC,移动端,网络等)的按权限访问和共享的教学平台。

(4)将以“教授―学习”为主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自学―引导/指导/辅导”为主的翻转课堂[6-7]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建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和在线离线可自学的近远程教学平台,教师采用实物展示、案例分析、操作演示、视频参考、同步开发、代码共享、项目引导[3]、分组讨论、互动总结、游戏竞赛、课堂交流、专题讲座等直观动态、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自主学习的理论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第一次知识内化[7]和初步建模。

考虑通信、软件、物联网、计算机、网络5个专业,针对ARM和DSP处理器,进行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化安排设计(见表1),以初步建立软硬多层次的多学科融合的通用型自适应的嵌入式开发教学内容体系。

嵌入式课程理论教学大致安排6个内容单元模块,其中,单元模块2、4、5作为嵌入式课程核心内容,应安排20~35学时的教学。

3 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及教学内容安排

(1)设计从硬到软多层次的完整的嵌入式开发实验内容体系:按照从底层到高层、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应用的思路,从整体上规划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使实验体系完全涵盖嵌入式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2)建立整合嵌入式及相关课程群的复合型集成型实验资源库:通过分批分类分级建立可重复可共享的、多角度多媒体的、丰富优化的实验素材、资源、案例项目库,培养学生全面互联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

(3)建立可依据学生层次条件和专业特长进行模块化自适应伸缩调节和阶段式进度控制的综合集成型实验平台:采用内容模块化设计,分阶段设计和逐步深入措施,在不同阶段(初学、应用、创新)设计不同功能实验(验证型、创新型和设计型实验)。采用因材施教方针,根据基础不同的各层次学生(高职、本科、研究生)和特长不同的各专业学生(通信、计算机、软件)适当组合操作/实验模块,调节各阶段功能实验侧重比例,灵活调整实践内容和深入程度。

(4)转变“上机―指导”为主的传统实验模式到“分级引导―分工开发―团队讨论”为主的合作实验模式:在嵌入式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和平台支持和嵌入式创新团队教师联合指导背景下,针对案例或项目的应用和开发,采用教师―高年级开发者―低年级学习者(或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跨年级分级引导/指导/开发的合作实验模式,即教师/导师带领跨年级学生团队,以分工合作竞争开发项目的形式,采用每周研讨式团队内进度沟通和实时通信等手段,紧紧围绕案例学习或应用项目实际需求,开展嵌入式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实验,通过实时教学及跟踪指导, 实现学生第二次知识内化[7]和深入建模。

针对ARM和DSP处理器,同样考虑5个专业,对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化安排(见表2),以初步建立多层次的涵盖开发生命周期的复合型自适应的嵌入式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嵌入式课程实验教学大致安排5个单元的实验项目,见表2。上述实验中,验证型实验作为必选基础实验,应安排16~28学时的实践上机;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作为各专业可选的提升实验和综合应用实验,应安排至少14学时的实训练习。

4 课余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设计从硬到软多层次的完整的嵌入式开发课余教学内容体系:整体上规划嵌入式课程课余教学体系,并结合其他相关课程(C语言、汇编、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微?C接口、单片机、物联网、DSP、EDA等)设计嵌入式交叉复合应用项目课题,以可选可组合可交叉复合应用的模块化课件/组件形式支持课余碎片化自由化时间的在线离线式自主学习和对应的提示性发问式[8]指导。

(2)建立整合嵌入式及其相关课程群的复合型集成型课余资源库:通过分批分类分级建立丰富共享的课余素材、资源、案例项目库,以满足课余利用丰富资源进行参考式学习的需求。

(3)构建可在线聊天或离线留言的方便自由互动交流的社区或网络空间平台:在社区(离线论坛)或网络空间(在线聊天室)平台开展以互动探讨交流总结为形式的课余学术会议型讨论和教学指导活动,以期实现在自由讨论中获得结论、以课余指导补充完善结论,最终实现结论的强效获取,达到利用多角度观点对比和多冲突观点碰撞促进所学知识的快速第三次内化[7]和完整建模的目的。

(4)建立可充分复用实验室及设备的可沟通指导和合作开发的师生课余指导团队:通过三级(教师―高年级指导者―低年级指导者,或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师生课余指导团队及时有规律在线指导(如三级指导1次/周,二级指导1次/半周)和定时参与课余活动互动讨论(如全范围自由讨论1次/周),实现对学生课余学习的泛在式指导和沟通,解决其学习疑问、促进其学习进展并掌握其学习进度,进而促进师生的课余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5)建立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竞赛型企业型师生团队:通过组建有良好技术基础、实践项目经验、产品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余竞赛师生团队,充分复用实验室和企业设备,利用开放创新实验机制和校企合作平台或实训基地,教师带领学生承担或参与校内专业技能比赛,参加嵌入式横纵向项目、企业或国家专业竞赛(如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等),参与权威认证考试,完成基于竞赛或项目的课余深度指导性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取更丰富竞赛型/项目型实践开发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和从业竞争力的提高。

5 测试考核模式改革措施

(1)设计从硬到软多层次分模块的嵌入式开发测试考核内容体系:测试考核主要包含理论、实验、课余三方面。在整体上规划测试考核内容体系,并结合其他相关课程设计测试考核课题,以可选可组合可交叉复合应用的模块化测试组件和进度记录机制实现在线/离线式自主或随堂测试、平时和期末考核。

(2)建立整合嵌入式及相关课程群的复合型集成型测试考核资源库:通过分批分类分级分模块分进度建立丰富共享的测试和考核素材、资源和案例项目库,以满足多角度测试考核需求。

(3)建立依赖个人教学实践完成进度和开发团队合作能力及贡献度的分级测试考核机制:构建综合集成型在线离线测试考核平台,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和技术掌握进度,将个人学习进展和实践能力分级量化记录,采用由理论学习进度和各级实验完成度决定的分级测试考核,并补充课余互动参与度和贡献度测试考核,同时以学生团队(3~6人)为主体,引入个人在团队中的任务技术难度、重要度、工作量、完成度、协作性等多项测评系数,并加入个人在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贡献度测试考核。

(4)建立涵盖个人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成绩评估机制:在测试考核平台上,将个人理论学习能力、实践实训开发能力、知识吸收内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团队贡献程度和竞赛创新能力等多方评估因素纳入成绩评估,其中,个人实践实训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竞赛创新能力应给予优先重点考虑权重,力求满足企业选择人才标准。

it课程范文第4篇

IT行业职业需求高职基础课程改革一、当前基础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课程教学改革开始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基础课程改革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大多数只是围绕如何为专业课程服务而进行,问题颇多。首先,课程定位不明确。一种观点认为,基础课应服务于专业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基础课应有自己的教学系统,很难做到根据专业课需求进行断章取义的教学。其次,基础课教学大纲依然存在静态封闭的现象,考核方式没有本质的突破,课程模式、课程标准、教材等个性不明显。最后,在与专业、职业的衔接上,公共课程改革思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改革过于走向极端,出现了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忽视了公共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基本功能,不利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二、职业需求分析

关于职业需求,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提出了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影响力。中国学者夏祖浩则分为4个方面:成就动机、基本技能、思考和学习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为了总结当前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种种职业需求,作者以IT行业为例,对媒体中出现的152篇不同岗位的招聘广告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涉及的广告分别来自“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6家以招聘为专题的网站,招聘单位涉及民营、国营、合资和独资四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工作地点分布在国内26个省份的33个大中城市,招聘职位归类为网络工程师、网站编辑、办公文员、技术顾问、销售助理,市场推广、培训讲师、维修专员等21种,学历大专,招聘广告时间2012年7月18日。

通过分析,作者发现,社会对学生的职业需求基本可归纳为4个层面。处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技能。100%的用人单位对高职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一门技术。这一类要求中出现最多的用词是“熟悉”“精通”和“熟练使用”,出现频率占整个招聘广告的99.2%。由此可见,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只有具备了这种专业能力,在用人单位看来才能够真正做到“可留”。处在第二位的为个人素质,提及率94.7%。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责任心”“独立”“肯吃苦”“性格”。可想而知,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个人品行,有些招聘广告甚至把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就是希望能够发现拥有积极工作态度、独立完成工作并具有较高道德水平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这样的人在企业看来才够得上“可用”。处在第三位的是社会适应能力,提及率83.7%。主要包括“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抗压”以及“服务意识”。具备了以上社会能力,毕业生才能够在工作中顺利、愉快地完成任务,也才算得上一名“可信”的员工。处在最后一位的是“发展能力”,提及率只占31.1%,但是与5年前的招聘启示相比,这一要求却是增长幅度最大的。随着工作岗位的增加,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日益凸现。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不仅精通在校期间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用人单位看来,这种人才极其难得,称得上“可靠”。

三、改革方向探索

从分析结果不难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需求不仅仅是掌握一技之长,还涉及个人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而这些性格的形成和培养,单靠专业课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点上,基础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倡“职业教育”而非“专业教育”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牢牢树立起职业教育理念而不是着眼于IT专业教育,不仅重视与IT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衔接,更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教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力

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学校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深化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在课堂内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更要在课堂外引领学生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进行义务劳动,参加志愿者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联系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所参加的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人应变能力,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个人素质和社会适应力有一个明确的判断,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3.建立动态教学大纲,提倡模块教学模式

当前,IT行业发展迅猛,专业和职业并非终身对应,个人的职业身份正在不断模糊。高职公共课不仅要建立动态教学大纲,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更要提倡模块化教学,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度和量,为学生提供共享和独享的教学内容。

4.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行业素质

从社会大环境考虑,高职教师必须走职业化道路,提高教师入门门槛,扩大职教教师培养途径,紧密联系职业技能和专业操作能力,提高评估体系。从学院来看,对已经参加工作的基础课教师提供进入IT企业而非高校学习深造的机会。从教师个人来讲,通过自学、与IT教师、企业员工组成教学团队,提高综合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

5.改革评价体系

高职基础课程不能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式评定学生成绩,而应该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能力、报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次,注重社会考核在基础课程考核中的比例,尊重社会实践单位和其他学生给出的评价。最后,明确教师的责任不仅是给学生一个最终的评价结果,更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测试中寻找学生的可取之处和可改进之处,提醒、督促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分个人发展档案,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进行纵向发展指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整体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夏祖浩.浅谈大学生就业恩能够里标准与竞争优势[N].中国教育报,2006-05-17(8).

[2]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3]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6):123-124.

it课程范文第5篇

在大学IT教材中,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软硬件是同学们要掌握的重点,但是这部分知识如果只靠学生的死记硬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不好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该章节的内容。在讲硬件时,可以把同学们带到微机组装实验室,先让同学们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看清楚主机中的结构,包括各种接口和插线,并让同学们亲自动手组装计算机。这样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正学到本事。计算机的软件方面,要让大家明白并会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制作作品。

在讲软件之前,在大家面前呈现出一幅已经做好的作品,让同学们从作品中激发他们对学习该软件的兴趣,并同时给出与该软件相关的题材,在同学们学习完毕后能够完成相应的作品。网络方面的知识虽然很高深,但是我们也得让同学们掌握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比方说IP地址的配置、网络故障的诊断,网络信息的查询等等。我们可以在实验室真实的环境中指导大家来完成该部分操作,让同学们感觉到大学IT不是与他们的专业无关,而是与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数据库这一章节,很多同学感觉这是计算机的专业课,所以就一直有种不想学的想法,只想学专业课,或者只是简单地去背理论知识,应付考试。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可以采用较小的数据库来演示数据库操作的巨大功能,比方说最简单的学生信息查询功能,让同学们达到赞叹的效果,感觉到数据库的神奇功能。

同学们现在正在使用比较先进的通信工具,那他们对于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是否明白呢,在课本的大学IT展望章节中给大家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形势,能够展现出现代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在讲授该章节时,虽然理论知识占据很大的篇幅,但是我们要通过客观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同学们感知自己生活的信息社会如何较好的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较好的利用现代通信工具。

2考核模块

相关期刊更多

ITS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

TWICE消费电子商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电子商会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