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性感表姐

我的性感表姐

我的性感表姐范文第1篇

主题词:《阿姐鼓》 流行歌曲 中国文化 90年代

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主唱的《阿姐鼓》唱片,被称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它在世界流行乐坛产生的出人意料的卖座,不仅为进入90年代以后,日益落寞的中国流行歌曲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而且为始终困斗于内陆的中国流行歌曲"走向世界"架设了一条高空索道。无疑,《阿姐鼓》已经成为90年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这个现象,可以透视出20世纪末期中国文化的可能与困惑。

我们以这张唱片中的首领(主打)歌曲《阿姐鼓》为主要分析对象,以下除特别说明外,称《阿姐鼓》,即单指歌曲《阿姐鼓》。

一、从记忆到寻找

《阿姐鼓》,是从"我"关于"阿姐"的记忆开始的: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因为"阿姐从小不会说话",而且"在我记事那年离开了家","我"对"阿姐"的记忆就近似于无记忆。换言之,"不会说话"和"离开了家",作为"我"关于阿姐的记忆的全部原始材料,构成了对这个记忆本身的两个基本的否定性前提。在这两个前提下,"我"对阿姐的记忆是一个被原始性地禁锢的人生奇点:一个没有语言而且一开始就终结了的生命。

《阿姐鼓》是90年代文化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暗示了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记忆是从无记忆开始的,记忆就是记忆的丧失。在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从80年代进入90年代,是一个长期封闭的社会从初步进行改革开放走向改革开放的深化的进程。虽然,"改革"仍然是一个远未完成的社会计划,并且每一次具体措施都面临着重重阻碍,但它向各层次各角度的加速延伸,已经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动力,同时,也就构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动机。企业生产,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个体劳动,由"大锅饭"中的"铁饭碗"改变为市场经济中的"合同工",而且,这不仅是经济生产行业改革的措施,而是全社会体制改革的总趋向──在今天,"下岗",已经开始触击到每个在岗公民的神经。也就是说,改革的深化,打破了已经根深蒂固的个体对集体或国家的稳定的依赖感,取而代之的是必须自足自力的"个人"观念。另一方面,面向世界的开放,把一个无限的世界天地推到人们的面前,面对这个无限的天地,个人所获得的自由和他所面临的失落,是等值的。改革逼使个体确立"个人化"的自我意识,开放把"个人"投入大世界的无限性中。正是个体被带入这种个人化存在的无限性,使他的自我记忆失去了根基,从而原始性地成为无意义,无内容,即自我丧失的精神癔症──情结。

"我"关于阿姐的记忆,因为无内容,是一个不能展开的情结,它必然发展为同样无意义、无内容的思念。"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啊,阿姐,呀",这种空洞的思念,只能是自我无限欲望的冥顽的表达。因此,所谓"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是"我"布下的一个自我掩饰的虚假的叙事策略。因为,从无内容的记忆衍生出来的思念,是不可能达到对阿姐的理解的──阿姐是永远的记忆之谜。所以,在这个叙事策略中,自我掩饰是双重的:一方面,掩饰了"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掩饰了"我"的欲望本身的空洞。这个双重掩饰,使"我"对阿姐的记忆和思念,成为对阿姐的再度魅化,是为"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啊"铺路的。它使"我"的寻找有一个似乎是合情合理的根据,或来源。

无内容的记忆必然成为无边的思念,成为无可终止的寻找。在这个意义上,《阿姐鼓》的记忆的主题,直接产生了寻找的动机。从记忆到寻找的转化,是80年代文化给予90年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遗产。在多重意义上,我们都可以认定8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时代。思想解放,以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消除沉重的历史记忆。90年代文化与80年代文化相比,是轻松、平和的,究其根源,就是历史记忆的淡化,甚至泯灭。因为缺少历史记忆,更准确地讲,原始性地丧失了历史和记忆,寻找必然成为90年代文化的基本主题。寻找的动机来自于从历史联系中解放出来的无限增殖着的欲望。欲望之海,在静谧的午夜仍然是万流涌动的。我们所看到的轻松与平和不过是失去历史关联,也就是无记忆的寻找先天性地失重之后的悬浮形态:没有深度的平滑和没有触击的碰撞。

二、 时间:碎片的循环

在《阿姐鼓》中,记忆、思念和寻找,很自然地被编织在有序的时间链条上,先后展开。记忆产生于阿姐离家前,思念开始于阿姐离家后,寻找则是"我"长到阿姐那样大之后。这个顺序,不仅展现了三者之间先后承续关系,而且展现它们的因果关系。但是,因为前提的虚无,即"我"对阿姐的记忆就是无记忆,是记忆的丧失,这个线性的时间关系缺少内在联系,而必然破裂,并且无结果。因此,《阿姐鼓》的时间展现了一种异变的时间逻辑:记忆的丧失和无边的思念,意味着时间的断裂;冥顽的寻找则把破碎的时间纳入无意义的循环。这种时间逻辑,是由多次变调和转调中被加长的过渡来表现的。也就是说,由于过度的曲调切换,音乐与叙事的统一体被解除了,音乐不再是对叙事的表现或补充,而是对叙事的割裂:可以无限循环的割裂。反之,也可以说,无历史联系性的叙事本身只能是相互无关联的片断,同样无关联的音乐片断则是胶合它们的粘剂。

90年代文化的时间性,正表现出这种无整体性关联的片断化和片断的无意义重复。因为,失去了记忆,也就是说,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寻找被赋予无限性而绝对化了。寻找的绝对化表现为,不仅寻找原则上解除了先在的制约(原则上一切都是可以的),而且寻找在根本上不再有任何既定的方向。在这种绝对化中,寻找成为真正的个人行为,而且是面对世界无限性的个人行为。在80年代的潮流涌动之中,追随或者反对,人们总是围绕某个或某类主题而动;因此,8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转进90年代之后,整个文化失去了基本主题,仿佛是一次盛大的夜宴之后,满街散游着兴尽寻归的醉客。多元主义,这个后现论祭起的口号,成为醉客们随遇而安的自慰的托辞。时间,就在这里消逝了,或者,被打散为相互无联系的片断。每个人都在努力,但每个人的努力都是重复着投入无限虚无的徒劳:整体不再与个人打照面,而发展变成为完全抽象的,与个人漠不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正是基本的时间感的破裂,导致了90年代文化精神的普遍疲软;因为在缺少内在联系的时间片断中,生命对于个体必然是一种"不可承受之轻"。这种"不可承受之轻",使个体不可逃避地精疲力尽。

在缺少文化历史向度的意义上,90年代的时间性是一种停滞。无疑,经济在巨度增长,社会在超速发展。但是,文化,特别是文化心理,却在一种涌动的样态中停滞着。这种停滞的心态,不仅表现为对"进步"的根本性怀疑和厌弃,而且表现为一开始就摆出了一种世纪末情态:跨世纪的欲望冲动。一切都为了21世纪,这成为不言而喻的公理;仿佛20世纪的最后10年不是人类生命的一个必经历程,而是一个可以忽视,应当尽早跨过去的多余的年代。这种超历史的冲动,在表面的激情下面,掩盖的是争先恐后的现代人的虚弱。90年代文化就是这种虚弱涂抹出来的缺少生气的幻象。

以经济学家的头脑来衡量,一个年代为一个世纪作准备,当然是低成本高利润的。但是,这种投资留下的空白,当然也是不再能够填补的。这个空白,就是社会文化心理被超前预支之后的精神空白。在《阿姐鼓》中,阿姐、老人与"我",三个人物构成了一个凝固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阻止了"我"进入历史文本的可能。结果,在这三角形的静止的对应关系中,阿姐、老人与"我"都被抽象为可无限重复和替代的空白质点:在歌曲的结束段中,祈祷变成了摇滚乐的狂欢,不仅老人,而且阿姐和"我"都消逝在这个狂欢中。这,就是90年代文化的精神空白的表象。

对于这个空白的表象,碎片涌动的时间停止了。

三、 阿姐:距离,或者死亡

"阿姐鼓",在西藏的文化传统中,意味着一面以纯洁少女的皮做的祭神的鼓:人皮鼓。这是现代西藏早已废除了的酷刑。歌曲《阿姐鼓》则以这个被废除的酷刑为叙事文本(背景)。对于这个文本的处理,歌曲的创作者采取了双重立场:一方面,以西藏传统的宗教教义,即"生死轮回"观念来稀释少女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以现代人对这个传统的超越感来审美化地远眺这个残酷。因此,"阿姐鼓"在歌曲中幻现出的是一个绚丽如梦的死亡历史的审美风景,在这个风景中,前现代的蒙昧残酷因为晕染了当代文化诗学的光辉而炫耀人心:悲惨消逝的阿姐在美丽的鼓声中重现了!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而且不仅如此。

在鼓声中重现的阿姐,获得了语言和美:阿姐在音乐中复活。与前面唱段沉郁的叙事风格不一样,以现代吉它伴奏的这个唱段,是极富抒情风格的轻悦意味的。如果说,前面唱段的叙事风格携带着古老西藏生死凄迷的高原寒意,那么,这个唱段就表现出90年代中国大陆西式的明丽恬腻的夏夜情调。这是《阿姐鼓》中发生的生与死的转换,这个转换,把死亡展现为一种诱惑──音乐的美学力量让我们不得不接受:死亡产生了美。在这里,我们看到创作者对待"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死亡"被直接作为叙事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死亡"又被推向远景,被淡化,甚至消除。也就是说,歌曲表现出创作者"倾心死亡"和"逃避死亡"的双重态度。这个双重态度,使创作者只能在一定距离上"接受"死亡。对于创作者,"阿姐鼓"所包含的死亡,具有时间(古代与现代)、空间(内地与西藏)、文化(汉文化与藏文化)三大距离。这三大距离,使"阿姐鼓"的死亡意义不仅如高原的空气一样稀薄,而且变成了纯粹的神秘迷人的审美景观。因此,可以说,对于创作者,"阿姐鼓"的死亡意义的真正价值(魅力)在于它是一个超距离的死亡。距离,在这里起了绝对作用。进一步,可以说,在歌曲中,死亡的意义,就是距离的意义:因为死亡构成了对于生存的绝对距离。所以,创作者对死亡的双重态度,是以距离的绝对意义为指向的。在《阿姐鼓》中,距离是真正的灵魂,正是这个灵魂的主宰作用,使西藏传统宗教的"生死轮回"教义,得到了当代文化诗学的唯美主义注释和认同──生与死是平等的,在距离产生美的意义上。我们前面说"死亡产生美",不过是指出了距离的美学力量的一个特殊现象。"阿姐鼓"在90年代文化中的美学意义就在于此。分析歌曲可以得知,整首歌曲,无论词、曲,还是配器和演唱,都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三大距离上保持着不即不离的"适度"。实际上,既不是生死,也不是亲情,而是距离本身,构成了《阿姐鼓》的深层,即真正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生与死,情与爱,过去与未来,都是在回忆、思念和寻找诸形式下,随需要搭配的可变元素──这些元素的意义决定于合成距离美感的配方,而不是它们本身。

为什么距离本身被主题化?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面对90年代生活的一个基本趋向:随着社会技术的现代化程度扩大,生活的时空距离正在缩短或消除──既有的距离被空前压缩了。距离压缩,增加了生活的自由度,但同时,也把距离缺失或无距离的生存压力强加于人们:距离缺失,使一切都失去了历史关联和意义深度,而成为直接的给定物或现成品;无距离的生存压力,就是无限增殖的现成品对人的压力。现成品之所以形成对人的生存压力,是因为作为直接的给定物,它的无限增殖加强了生活的物质密度。现代化的高物质密度的生活,使人们先天地丧失了作为主体自我的情感空间。因此,非距离化,即生活的直接性增殖,使物的因素被绝对化了,而人的因素被挤压掉了──因为没有与物的距离,人本身就完全被同化于物。可以说,90年代生活的重要特点就是把这种非距离的直接性赋予个体,而个体在自由与压力的二律背反之中承接这个直接性:一方面,因为自由度的增大,欲望空前扩张;另一方面,因为物质密度的压力,而感到情感失落。因此,重建生存距离,为情感赎回被剥夺的空间,就成为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正是适应这种心理需要,在90年代文化中,距离从背景中走出来成为主题。90年代文化的距离化趋向,是与90年代社会生活的非距离化逆道而行的。这种逆道而行,使90年代文化必然具有虚幻性:距离是在它被消除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技术虚构的。但是,90年代的情感生活需要这种虚构。《阿姐鼓》的成功,就是这种虚构距离的成功。通过距离的虚构,情感摆脱了高密度的现实挤压,在虚拟的距离上展现为一种超现实的真挚或纯情。距离决定了情感的价值,或意义。前面我们指出,"阿姐鼓"对于创作者的三大距离,这三大距离对于90年代文化具有普遍意义。这首歌对距离的虚构性表现在,它的一切处理都是为了把情感体验放置在一个对现实的否定性距离上:它同时阻止我们进入"阿姐鼓"的历史现实和我们自身的当前现实。正因为如此,阿姐是一个没有任何现实(具体)内容的形象,而"我"对阿姐的情感,相应地展现为不可定位的距离的游戏。在90年代文化中,"阿姐"(姐姐)逐渐变成一个非常流行的抒情对象,其光彩甚至压倒了传统的"母亲"和"情人"。究其原因,当是阿姐在现实生活中的天然距离,使她比母亲和情人都更能满足90年代情感对距离化的需要。在现实中,阿姐是与距离和死亡天然相联系的,因为阿姐就是一个为了离去而出生的人──她的自然归宿是出嫁。所以,"阿姐"意味着与生俱来的情感的必然失落,同时也意味着情感的非现实性:它只能是在回忆、思念和寻找等非现实形式中的距离的运动或游戏。"阿姐"成为一个抒情热点,而且这个热点直接勾连着距离与死亡的运动,是90年代情感失落,并且企图通过距离的虚构游戏摆脱困境的文化体现。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90年代情感的虚弱和它虚幻的自慰本质。

对于90年代文化,"阿姐"的情感意义是,它处于一个同时被渴望和被逃避的距离上。这,就是90年代情感的本质特征。

四、语言 祈祷 音乐

90年代的流行歌曲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潮流:民歌化。与现代流行歌曲相比而言,传统民歌作为口头的"历史",是以叙事性见长的。民歌的素朴性就来自于它的基本的叙事风格。80年代的流行歌曲因为有一个时代的激情支持而极具抒情性。民歌化,是流行歌曲面临90年代情感跌落,试图以模仿或翻制民歌的叙事风格来填补情感失落的空白的策略行动。在文化的整体背景上来看,流行歌曲的民歌化,表现了90年代文化面临现实情感资源的匮乏,转而在民歌所叙事的历史或传统背景中发掘情感元素的趋向。民歌化,赋予流行歌曲类似于民歌的叙事风格。但是,因为它的情感取向,即基本的抒情风格,流行歌曲又不能真正达到民歌叙事的素朴性,而是把民歌的叙事风格和题材转用为抒情手段。这就是说,在流行歌曲中,叙事被虚拟化了──它是似是而非的。叙事的虚拟化,把民歌叙事的素朴性转化为流行歌曲的喜剧性。

《阿姐鼓》是90年代流行歌曲民歌化潮流达到高峰时期的作品,完全成熟的作品。它的成熟性表现在,它不仅极大限度地动用了民歌的叙事风格,而且使这种叙事风格极其自然地,也是完全彻底地被同化在流行歌曲的抒情风格中。这种成熟性,无疑来自于创作者对距离的美学力量的充分把握和发挥。但不止于此。这支歌曲的创作触击到了在当代文化背景上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的嬗变:表述性的语言失去了表现力,只有化解为非表述性的音乐才能实现它的表现意向。也就是说,当代语言的去势变化,逼使语言向音乐嬗变。《阿姐鼓》6次重复"说话"这个词,两次是叙述"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两次是叙述"一位老人反反复复说着一句话",两次是叙述"阿姐用鼓声对我说话"。由此可见,这6次都是对语言(说话)的否定性表述。这种否定性表述,把语言的可能性压缩到最底程度:临界点。正是通过对语言的临界化使用,《阿姐鼓》在运用民歌的叙事风格的同时,直接把叙事转化为抒情,把语言转化为音乐。作为高峰时期的代表作,《阿姐鼓》极大限度的发掘了民歌资源对于流行歌曲的潜力,同时也就把这种潜力耗尽了。

在《阿姐鼓》中,语言向音乐的转化,是以祈祷为中介的。祈祷作为宗教的一种基本仪式,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活动:它同时包含着对语言生命力量的迷信和否定。一方面,祈祷者相信语言具有通神的力量;另一方面,语言的通神力量不是来自于语言的自然形式,而是来自于语言的仪式化行为。祈祷是一种仪式化的语言活动。仪式化,使语言被音乐重新组织和规定。越是古老的宗教,祈祷的音乐属性越浓厚。西藏宗教的祈祷,完全在"唔嘛呢叭咪哞"六个不具词义的声音之间反复循环,可以说是一种前语言,或超语言的音乐行为。《阿姐鼓》不仅运用,而且强化了祈祷的音乐意义──它把祈祷夸张为摇滚歌唱,变成音乐的不顾一切的自我狂喜的忘川:阿姐、老人和"我",乃至人和世界都被消溶在其中。歌曲的结尾是,音乐的狂欢接受了语言,也接受了一切。在歌曲开始时出现,而且始终萦绕在歌曲的旋律上空的无字女高音伴唱,可视为阿姐的冤魂在高原的苍穹下的永恒泣诉,也可视为在茫芒宇宙间忽然意识到与生俱来的孤独的90年代个体自我的深刻悲歌──无论怎样,在与沉积着历史悲欢的鼓声和流溢着现代苍茫的电子乐的呼应中,它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动机。但是,在结尾中,这个动机完全消逝了。或者说,它被完全溶解在流行音乐的喜剧性的狂欢中。就此,我们也许只能说,在90年代文化背景上,所谓感动,不过是流行音乐配制喜剧欢宴的一个佐料──当然,它完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佐料。

我的性感表姐范文第2篇

难忘的童年

再次来到外婆家时,发现改变了好多,再也找不到以前爬过的“狗洞”,再也找不到以前穿过的小巷,再也找不到古老的幼儿园。但是以前爬过的栏杆依旧还在,不禁勾起了我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回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表姐来到外婆家。吃过午饭后,楼下的姐姐邀请我们和她一起玩,当我们兴高采烈的踏出家门第一步时,外婆连忙把我们给叫住了:“你们这两个小糊涂,如果口渴了怎么办?来,给你们一人十元,口渴好买水喝。”我们接过钱,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已经到了楼下。我们和大姐姐用了五元买了零食,边走边吃。真是的,这样闲逛有什么好玩的,无聊。我在心里嘀咕着。表姐也似乎感到无聊,便问:“现在去哪里玩?”“嘿嘿,跟我来就对了。”大姐姐望着我们“奸笑”着。我突然感到一股凉气冲上脑门,而在看看姐姐,她正感到奇怪呢。不久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栏杆前,在栏杆对面是一个斜坡。不会是爬栏杆吧?我感到脚已经不听使唤,在拼命抖动着。这时,表姐却笑得像一朵花,可能因为她最近在看《冒险小虎队》的缘故吧,觉得这很刺激,有挑战性。这时,大姐姐利索的爬了过去,表姐也在大姐姐的帮助下,笨拙的爬了过去。轮到我时,脚已经抖得发软了,如果没扶着栏杆,我可能已经坐在地上了。这时一个想法从我脑袋闪过,咦,我怎么不用看家本领——装可怜呢?我立即用水汪汪的眼睛望着姐姐们,心想:这下不用爬了吧?没想到这次去失灵了,表姐不带任何表情的对我说:“你如果不过,那么我们可就告退了。”“不要不要,我爬了还不行。”拼了,我自我安慰道:不是还有“如果不开始行动,我们就无法知道结果。”这样一句名言吗?我用一只脚翻过对面去,但是够不着地,当我准备将原地那只脚抬起时,那感觉摇摇欲坠的,非常恐怖。当我想退缩时,大姐姐恐吓我:“如果你退缩,我们就走人,让你一直呆在这里到天亮。”听到这里,我奋不顾身的翻了过来。我本以为会摔一个四脚朝天,没想到那感觉好极了。呀!那边还有一个栏杆。我赶紧跑了过去,爬过栏杆。咦,那边也有。我又跑过去,爬过栏杆。姐姐们只好跟在我的背后,当我爬到兴头上的时候,听见大姐姐对表姐说:“我真后悔带她来爬栏杆。”看姐姐的表情,似乎也认可了。但是我却视而不见,因为我心底只有一个信念:继续爬。这时外婆来了,说道:“该回家吃饭了。”大姐姐和姐姐在一旁欢呼雀跃,但我却生气的说道:“回家有什么好,在这里爬栏杆,多好呀。”

我的性感表姐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卑 认知行为治疗 放松训练

一、来访者的一般情况

来访者:曾某,女,19岁,大一,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史。父母从事个体经营,感情稳定,有一哥哥和姐姐,分别大其二岁和一岁,哥姐均就读于重点大学,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1.主诉

与同学交往困难,内心焦虑,学习效率低,近二个月的时间里,不太适应大学生活。

2.来访者个人陈述

感觉自己从小就被父母忽视,认为哥哥和姐姐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活泼,很受父母疼爱。父母从小逢人便夸哥哥姐姐但很少表扬来访者,她觉得从小到大,自己都是不讨人喜欢的。与姐姐的关系有些紧张,经常被其讥讽,姐姐说她长得不漂亮,像丑小鸭。与哥哥关系较为疏远,平时很少交流。

升入大学后,觉得自己很差劲,学习成绩不如哥哥姐姐,人长得不漂亮、性格又内向。难以和舍友相处,认为她们就知道打扮和谈论明星,很幼稚。觉得朋友之间应该“心有灵犀一点通”,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来安慰你。学习上虽然自己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学习效率很低。现在自己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很压抑。

3.心理测试结果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186分,阳性项目总数38项,其中焦虑因子2.8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3.2分,强迫因子2.1分,其他各因子均在正常范围。SAS焦虑自评量表: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说明王某有中度焦虑。

三、心理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曾某因人际关系较差,主动前来咨询。来访者身材偏瘦小,皮肤略黄,表情严肃,说话条理性强,但是经常有错误的观念,比如:“我简直是一无是处”、“我长得不漂亮,别人肯定看不起我”、“姐姐比我漂亮、活泼、成绩又比我好,我比她差多了”、 “我真看不惯他们这样做”、“同学一点都不了解我”、 “我不能像别人那样学习好,我完了”。人际关系敏感,有较强的人际焦虑,和舍友关系较差,很反感舍友在寝室谈论时尚,自卑心较重,学校生活适应不良。

四、评估和诊断:自卑心理问题

1.诊断依据

从临床收集的资料来看,来访者智力正常,性格内向,从小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一无是处,在意他人评价,人际关系敏感,自我评价很低,害怕失败,社会适应能力差,但是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可以诊断为自卑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状态:在公众场合,容易紧张、头晕、手心出汗;(2)心理状态:自我评价低、自我价值感低、自卑、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3)社会功能状态:回避社会交往、学习效率降低。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根据郭念峰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三原则: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内在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原则,人格相对稳定的原则。来访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幻想等精神病的症状,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该来访者有轻微的抑郁情绪,但程度不严重,无明显的兴趣减退和睡眠问题,也没有自杀倾向,可以排除抑郁症的可能。

(3)、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以焦虑的情绪体验和身体表现为特征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诊断的标准,该来访者虽然有一定的焦虑情绪,但没有达到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程度,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女性,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

2.社会原因:刚进入大学,环境陌生;父母忙于工作,对其管教和关注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注和同学的理解。

3.心理原因:①存在不合理的信念,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学或很幼稚或很冷漠,我不好所以别人不会和自己交往的;②情绪方面的原因:焦虑、痛苦、抑郁;③缺乏有效的行为模式对人际关系采取否定和回避的策略,不会利用社会支持;④个性原因: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于倾诉和沟通。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一起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短期目标:给来访者以共情和积极关注,使其感受到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其认识到情绪行为问题的认知原因,学会一些识别和改善认知的方法,学会一些有效的行为方式,减轻自卑和焦虑,改善人际交往体验。

2.中、长期目标:来访者能较好的接纳自己,建立自信,形成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行为应对方式,同时达到自我成长及健全人格的目的。

七、咨询方法和知情同意

1.主要咨询理论和技巧

主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运用共情、面质并挑战负性思维、放松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

2.咨询次数和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约进行9次。

3.收费

在校学生咨询,免费。

4.知情同意

明确咨访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八、咨询过程

(一)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进行初步的评估诊断。主要体现在第一、第二次咨询中。

第一次咨询

主动预约后,曾某准时来到心理辅导室,她身材瘦小,表情凝重,愁眉不展。我首先简单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概念和知情同意的原则。曾某谈到自己不受同学欢迎,来到大学后,原来的朋友不在一起了,现在没有朋友,很孤独。我更多的是给予共情,鼓励她讲下去。随后她又说起自己不讨父母喜欢,父母更加喜欢成绩优秀、性格活泼开朗的姐姐,而忽视自己,曾某还说自己一直不被大家认可。

我鼓励曾某充分表达自己,既可以更全面地收集资料,也是来访者宣泄、梳理自我的过程。我利用曾某描述的一个例子,传授她认知模式的概念,曾某谈到“父亲经常表扬姐姐,但很少表扬她,感觉自己不是亲生的”时很气愤,认为是父亲偏心,我引导其思考父亲很少表扬她的原因,她说姐姐聪明活泼,会讨父亲欢心等原因。我告诉她对同样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看法,看法不同,你的情绪也不一样。当想到是因为姐姐体弱多病,而自己身体健康,性格独立,曾某表示可以理解,感受到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我继续引导她初步了解认知模式,对同一事件的解释不同,结果也不同。并鼓励她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情绪和行为。咨询快结束的时候我给她布置了家庭作业,记录自己三个情绪事件背后的一些想法,下次带来讨论。

第二次咨询

曾某带来了她的家庭作业,“我不如人家漂亮,人家不会喜欢我的”、“我没有朋友,很孤单”、“害怕被同学看到自己来心理辅导”,涉及的基本上是人际交往的主题。我表扬了她很好的完成了任务,继续教她学会区分想法和情绪,并引导她在人际交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曾某谈到自己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很知心的朋友,但现在不在同一个学校。曾某认为朋友就应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种,她看不惯一些女生,认为她们就知道打扮和谈论明星,很幼稚。另外一些女生就知道学习,拿奖学金,太冷漠了,所以她不愿跟别人交往。我倾听着,同时引导她用认知模式来反观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比较充分地了解曾某的问题之后,我和她一起商讨了咨询所要达到的目标:认识到情绪行为问题后的认知原因,学会一些识别和改善认知的方法,学会一些有效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交往,减轻自卑和焦虑。

最后我着重和她分析了人际交往的互动性质,使她提高在人际交往中主动的动机,并且布置了接下来的一周中,每天至少和一个同学进行交谈,帮助寝室打扫卫生两次的家庭作业,并且记录心理感受。

(二)心理帮助阶段

这一阶段是实施心理帮助的具体过程,针对实际中曾某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主要对其人际交往、学会放松、接纳自我、提高自信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心理咨询。主要体现在第三到第七次咨询中。

第三、第四次咨询主要进行人际交往辅导。

1.对不合理的认知进行辩驳

第三、四次咨询,曾某有点沮丧,开始主动和人交谈的时候,

她准备了好久,觉得怪别扭的,最后和隔壁宿舍同学打了下招呼,虽然那同学没什么大的反应,但是曾某觉得自己很做作。后面的几天,她都完成了这个任务。不过主要是和隔壁宿舍同学,感觉没什么效果。我针对她具有的“同学没什么大的反应,没什么效果”的想法,让她进行再评价,引导她觉察当你主动和人交谈时,同学是不是也对你有回应,和同学互相有回应时,是不是感觉你和她之间有些许联结,感受到了你与同学建立起了关系。

在这两次咨询中所做的质询不合理想法举例:

例1:“走在路上,别人一说话,就感觉是在说自己”

进行驳斥:

“是不是别人都不做自己的事情,都在说你呢?”“是不是别人和他人说话的主题,都是在讨论你呢?”“你平时会对一些比较陌生的人经常评头论足、念念不忘吗?是否可能,自己走路在说别人,吃饭也在说别人,与同学讲话也在说别人,甚至睡觉也在说别人?”“别人是不是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呢?”

例2:“心情不好的时候,朋友就应该来安慰我。”

进行驳斥:

“是不是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朋友肯定马上知道呢?”“是不是别人不做自己的事情,随时准备来安慰你呢?”“朋友心情好坏,你是不是应该马上就知道呢?”

“所以要经常与朋友交流,通过互相交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你如果把心里话告诉别人,别人也就能更好地了解你,他人也愿意坦露自己的心扉。”

2.教会曾某进行放松训练

曾某在完成的家庭作业的时候有紧张的情绪,她也存在较多的焦虑情绪,教会她进行放松训练可以在一定时间里有效的减轻她的焦虑体验,增强她完成家庭作业的信心。我教曾某深呼吸放松和想象放松训练,并让其回去每天练习一次。

第五至八次咨询主要针对曾某的自卑心理进行辅导。

第五次咨询,曾某给我带来了她写的“心理感受”:

在人群中,我故作清高,以我外表的冷淡来掩盖我内心的恐慌、焦虑与不安。凭此,来保护我敏感、易碎的玻璃心。我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以免一不小心的伤害,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似乎每一个人都有一张或几张用于伪装的面具,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她们相处,与她们交谈。我害怕和她们说话,担心会找不到话头,碰得一鼻子的灰。因此,我便胆怯没有迈出第一步,以致恶性循环。

有一天,班上同学说:“哇,那天我打电话给你,你接电话那语气那声音一点也不象你,那声音好快乐,好轻松……让我觉得说话的人一定是个开朗的女生。”我听得热泪盈眶,当然,那只是在心里,我不会表露出来的。

我又疑惑了,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起来了:在家里,有外公、外婆、爷爷、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在那儿,还有很多很多的邻居……,我喜欢叫他们,而且加上一个甜甜的笑,因为总能换来一声响响的应答和更快乐更亲切的笑靥,我感到很满足,很快乐。

曾某在和我交流“心理感受”说,她觉得同学之间有时也不会那么冷漠,就像自己和隔壁宿舍的同学成为朋友一样,这让曾某感觉其实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差。曾某在现在的学校和同学隔绝,其实是她自己保护自己脆弱自尊心的一种方式,人际关系问题背后有一个自卑弱小的自我。

曾某的自卑很大程度来源于对父母的认知以及与姐姐的竞争,我指导她回忆妈爸姐的十件事情。有缘的是,第七次咨询她带来了她的心理日记,向我讲了她姐姐的一件事情:

前天姐姐和她通了电话,姐姐鼓励她在大学里多交朋友,多参加社团活动,大胆锻炼自己。姐姐还说她从小有主见,有自己的看法,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让人很钦佩。还说妹妹的脸上有两个小酒窝,很惹人喜欢。一时间,曾某觉得以前跟姐姐的吵架只是斗斗小嘴,并无很深的仇恨,姐姐还是很疼爱自己的。

对曾某来说,姐姐的夸奖加快了她的成长步伐,反过来,也正是她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新的领悟,才能更好解读姐姐的夸奖。

这几次的咨询中,我还给曾某布置了罗列自己的十个优点、驳斥自我贬低的思维。

曾某自己写的十个优点包括:心地善良、学习努力、热爱劳动等等。曾某说写优点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是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优点,自我感觉会很好。

在这一阶段,我重点指导她驳斥绝对化要求自己和他人,对失败的灾难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导她面对自己的缺点,能够接纳更加真实的自我。曾某改变的动机很高,很用心地完成家庭作业,在心理咨询的时候也更自然、轻松了。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曾某的人际关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也更能接受自我。第九次心理咨询曾某在总结自己时说,我现在和同学相处得还不错,虽然我还是很敏感,但是我能够更坦然地接纳自己,对待同学,感觉自己更加轻松,更有力量和自信了。我为曾某能有这样的感悟高兴,并告诉其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更大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九、咨询效果评估[4]

1.求助者自我评价:紧张基本上没有了,焦虑得到了很大的减缓,愿意与人交往,同学关系较好,对自己更有信心。

2.同学评价:曾某变化很大,现在比以前热心了,同学关系正常,对老师也更热情有礼貌。

3.咨询师评估:通过随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减轻了曾某的焦虑,提高了其自信心,同学关系也有很大的改善,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深的领悟,形成了一些较合理积极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P299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P74-75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M],2002.5. P388

我的性感表姐范文第4篇

对于邀请“芙蓉姐姐”出演,导演宁瀛解释:“这是一部涵盖社会众生相的电影,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各式各样的人,‘芙蓉’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她还称,“‘芙蓉姐姐’天生会演戏,入戏快且到位,能够准确把握住人物特点,我叫她是演技派。”

2011年10月13日,“励志女神”芙蓉姐姐再爆性感妩媚,化身孔雀艳后,装扮惹火,诠释新性感。回顾芙蓉姐姐近来的风格,不难发现从绿军装到中国风青花瓷,从糖果色薄纱到龙袍大变身,从到如今的孔雀艳后,百变天后的称号已非芙蓉姐姐莫属,更是有不少网友发出“人类已经无法阻止芙蓉姐姐了”的感慨。

2011年10月19日,“励志女神”芙蓉姐姐做客某节目讨论《胸线是事业线吗》的话题,芙蓉姐姐认为胸线太深有时会阻碍事业发展,对于最近靠上位的柳岩,芙蓉姐姐表示自己的事业线已经高过了她,过了靠露胸靠暴露成名的阶段。而当主持人问到当天录制节目,芙蓉姐姐是否会考虑穿装时,她自信地表示担心自己身材过好,暴露出美胸后对其他嘉宾造成打击。

节目同期邀请嘉宾包括王志安、司马南、江小鱼导演、李敖长女李文等,节目录制过程中李敖长女李文有意抨击芙蓉姐姐“胸大无脑”,芙蓉姐姐淡定回应其嫉妒之说,非常自信自己既胸大也充满智慧,而嘉宾江小鱼也提出了“大众审美情趣比胸部下垂的速度还快”的观点。节目录制间隙,芙蓉姐姐更是大展其瘦身后的,妩媚大秀性感黑丝。

芙蓉姐姐的最新街拍照

“芙蓉姐姐的街拍啊!姐姐才是人生标杆啊!人生!!没!有!不!可!能!啊!!!没有可不可能,只有努力没努力啊!什么比尔盖茨爱迪生的励志都算个毛啊!姐姐才是真励志啊!”

看到这段“咆哮体”不要以为又是冷笑话或恶搞,只要看过芙蓉姐姐最新街拍照的网友,都会发出如此感慨,因为芙蓉姐姐真的瘦了,变得“脱胎换骨”。

在微博上被网友疯传的芙蓉姐姐最新街拍照片的确很“惊艳”――图中芙蓉姐姐身材虽仍玲珑有致,但已纤瘦窈窕,尤其在一件紫色的露肩修身连衣短裙的衬托下显得风姿绰越,腰间的紧身腰带更是将其瘦身成功后的小蛮腰凸显得淋漓尽致,还有高跟鞋和长耳环等细节搭配也完全走的是知性白领路线。她并没有再摆自己招牌的S形pose,看似随意的拍摄角度看起来颇有大牌女星的街拍风范。难怪引来网友惊叹声一片――“芙蓉姐姐的意志力是坚不可摧的”、“只要坚持,没有神马不可以的”、“励志的经典,不朽的传奇!”“我以后再也不鄙视芙蓉了,我要鄙视我自己,芙蓉都瘦了,我怎么还是个胖子啊”……

而最近芙蓉姐姐在参加一次网络访谈时,也提到了自己的减肥经验并否认整容:“我没有整过容,可能是我低调了,所以人们开始静下来反思是不是当初误解我了。结果发现我其实是一个挺好的女孩,而且还挺美的。哈哈。”

什么叫努力?什么是付出?凤凰涅浴火重生的心路历程,在芙蓉姐姐的日记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芙蓉姐姐日记

2011.7.13

芙蓉姐姐:不靠潜规则,不进艳照门,芙蓉姐姐红得光明正大,红得健康阳光,红得积极上进,她超强的自信心和生命力让她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精神偶像,激励广大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不畏人言,不懈努力,终会成功。

2011.8.11

上周,做客湖南经视频道《白日梦工厂》非常开心,现场有很多80、90后粉丝非常喜欢我,更是强烈要求上台拥抱我,当时真的既害羞又激动,回头想想,自己这些年一路走过来,何尝不是这些粉丝们的支持,让我有了飞得更高的机会。我一定要让整个世界为芙蓉姐姐而骄傲!!!

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破蛹而出的痛苦,刻骨铭心的痛苦;一个人又在暗暗积蓄着展翅高飞的力量,撼天动地的力量。反思自己,沉淀自己,充实自己,磨砺自己,只为了让你看到我腾飞的那一个瞬间,眼泪、汗水和鲜血绽放出大朵大朵最超凡脱俗的芙蓉花。

2011.8.18

知道吗,这套龙袍写真差点没拍成。因为范冰冰穿过,所以拍摄方感觉没新意,希望拍更出彩的写真,不主张拍这套。不过我挺喜欢的,因为自己身材比较特殊的缘故,总是穿有弹性的小礼服,没有穿过没有弹性的长礼服。于是非常想尝试一下拖尾长裙的感觉。衣服应该是均码的,适合中国一般女人的身材特征。我穿上就有些不合适了,胸部很紧,腰部又很松。

衣服胸围太小,把我丰满的胸部紧紧勒住,透不过气来,就悄悄把侧边拉链打开了点,要不就要窒息了。衣服腰围又太大,不收身,穿上像个大水桶,不过身后加个别针就搞定了。我的臀部很翘,虽然胸部曲线没有体现出来,纤腰翘臀的迷人S曲线还是能闪瞎大众的眼眸。

龙袍加身,果然非常尊贵,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对了,这个发型还是我的创意呢,是不是很霸气?

美丽的衣服,美丽的景色,加上化妆师摄影师的功劳,拍出来的照片果然惊艳。回想起不被认可的时期,我恍然大悟,我什么都没有变,只是换了身好行头,就赞美声一片了,看来外界更注重一个人的包装。

内涵是无法装出来的,我的内涵一直没变,为什么把这些归根于我的瘦身?太不公平了。不管别人怎么看,有备而来的芙蓉姐姐肯定会让整个世界骄傲的。我在努力!

2011.9.29

演唱会后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茫,感觉得了抑郁症,吃不香,睡不着。也许过度要求完美的我,眼中容不下一个瑕疵。深夜睡不着的我,就喜欢看电视。电视里有很多综艺节目,看着和我一样为理想打拼勇敢秀才艺的草根们,我内心就非常激动,他们真是赶上好日子了,到处都是舞台,不像我那时,被很多人视为异类,到现在也不敢放开手脚唱歌跳舞。

演唱会是我辛辛苦苦为自己铺就的舞台,可是被束缚怕了的自己,依旧没有放开。或者,在笼子里为了自由撞得头破血流的大鹏鸟,麻木了,学乖了,所有的忍辱负重就为了展翅高飞那一刻,可是真有一天笼子打开了,却发现自己已经不会飞了。这就是我几天的感悟。

半夜,常常听到楼下野猫此起彼伏的叫春声,内心也隐隐作痛,我这个年纪这个时候也该被老公搂在怀里狠狠疼爱而不是碾转反侧孤枕难眠。

一切都过去了,现在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我知道我目前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要尝试放开自己锻炼自己,展开翅膀,练习飞翔。也许,只有把自己抛下悬崖才能真正伸展翅膀,展翅飞翔。

我的性感表姐范文第5篇

没想到,姐姐突然失声大哭起来:“妈妈,有个妹妹可真不好!”

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一阵刺痛。

其实,姐姐已经不是第一次说这句话了。可是我常常无暇去认真倾听。这次,我必须花时间去和她谈谈了。

“是啊,有时候,有个妹妹可真不好!”我一边认同着姐姐的情绪,一边开导她:“你先躺下,妈妈先把妹妹哄睡着,然后你和妈妈说说。”我一手搂住妹妹哄睡,一手搂住姐姐安抚她的情绪。然后,我关掉了房间的灯。在黑暗中,妹妹很快有些迷糊了,我轻抚着姐姐的小脸,明显摸到了许多湿漉漉的地方。

“有个妹妹有什么地方不好,你能告诉妈妈吗?”

“嗯……啊,”姐姐一边哭泣,一边说:

“有个妹妹可真不好,她总是把我当玩具,老是压到我身上,挠我痒痒”;

“有个妹妹可真不好,她总是抢我的东西,我拿什么,她也要什么”;

“有个妹妹可真不好,她总是偷吃我的东西,妈妈让她给我拿东西吃,她总是要偷吃掉一些”;

“有个妹妹可真不好,妈妈每天都要哄她睡觉,没有时间给我讲故事”;

“有个妹妹可真不好,她总是给妈妈制造麻烦,昨天还把面条倒在沙发上,妈妈要忙着收拾,根本就没有时间来陪我”;

“有个妹妹可真不好,妈妈每天都抱妹妹,哄她睡觉,再也不来哄我睡觉了”!

……

说到最后,姐姐放声痛哭起来:“妹妹不让我好,我也不让她好!”听到姐姐忿忿地说出这句话,我的心像刀割一样。

我什么都没有说,默默抱着姐姐,眼泪却已经情不自禁流了下来。

妹妹确实喜欢爬到姐姐身上,有时候是故意压到姐姐的身上玩;

妹妹确实喜欢抢夺姐姐的玩具,姐姐手上有什么,妹妹就会去抢夺,我的内心希望姐妹俩能够分享,可是,我却没有考虑到,于姐姐而言,许多玩具是妹妹没有出生时买给她的,她有所有权,在她的世界里,妹妹要玩她的东西应该先征求她的同意;

妹妹确实会偷吃姐姐的食物,每次我分发食物的时候,妹妹一边吃着自己的,眼睛盯着姐姐的,一旦自己的吃完就会扑上去抢姐姐的;

妹妹确实需要我哄睡觉,姐妹俩都和我一起睡,妹妹入睡快,姐姐入睡慢。我总是让姐姐先自己躺着,把妹妹先哄睡后才能搂着她说会悄悄话。睡前故事基本上在妹妹出生后就结束了。事实上,睡前讲故事是姐姐最享受的亲子时间。

妹妹1岁后活动范围扩大,确实经常给我制造麻烦,我一向崇尚让孩子自由,宁愿多收拾也不愿意束缚孩子,结果就是我必须得花更多的时间去收拾妹妹制造的残局。

姐姐描述妹妹的种种恶劣行为,都非常准确。我惊叹姐姐对于“丧失之痛”的敏锐感觉。

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我还是决定与姐姐好好谈一谈。

“是的,你说的这些事情确实都是妹妹不好。”

听到我这么说,姐姐感觉到被认同被接纳了,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妈妈,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你说妹妹乖,可是我觉得妹妹很不乖。”

“哦!”我明白了,“妈妈有时候表扬妹妹的时候,你觉得她没有你棒是吗?”

“嗯。”姐姐这样回答。

“是的,妈妈也觉得妹妹许多地方没有你棒。但是,妈妈说妹妹棒的时候,只是把她当成1岁的婴儿,妈妈没有拿妹妹和你比,你们两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能比较的。”姐姐认真地听着。

我说:“有个妹妹也有好的地方!”

“妹妹喜欢你,她在你身上爬表示她喜欢你,你看她经常跟在你的屁股后面叫你姐姐。”

“妹妹总是会把自己的东西给你吃,等她再长大一些,她会把更多的东西与你分享。”

“妹妹长大后,也可以照顾你。如果妈妈不在,妹妹会帮你的忙,是不是?”

我想让她知道,有个妹妹也有好的地方。

姐姐默默地听着。

“妹妹现在还小,需要妈妈照顾的时候会多一些。但是,妈妈也并没有完全不管你,妈妈也在尽量抽时间陪你。”

听到这里,姐姐忿忿地说:“你只是在我弹琴、学习的时候陪着我,其它的时间根本不管我!”

确实,我是要反省了。不过我还是提醒姐姐:“是吗?你这么说妈妈有点伤心喽!你早上起床是谁给你穿的衣服?谁给你准备的早餐?谁给你扎漂亮的小辫子?”姐姐不吱声。

“不过,妈妈答应你,以后会多陪你一起玩的。”姐姐才笑起来,终于释怀了。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写道:“不是每个小孩都爱自己的兄弟姐妹,通常情况下,他并不会在心里对他们产生爱意……因为兄弟姐妹是自己的竞争者,所以他反而会心生怨恨。这种态度常常持续很多年不间断,直到成年,甚至还会更久。”如果我们觉得恨会使人不安,那我们或许不会承认自己心中有恨,也不会承认孩子心中有恨。事实上,老大对老二的恨意往往是通过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老大接纳老二,永远是一个动态的功课,如果我们感觉到老大对老二心生厌恶时,我们可以这么做:

1.认同和接纳

“我讨厌弟弟!”“妹妹真是个麻烦!”如果我们发现老大有了厌恶老二的念头,千万不要去抑制孩子,而是要认同孩子的这种心理,这有利于孩子感受到自己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与老二的关系。

比如,每次我问姐姐:“你爱妹妹吗?”

“不爱,至少我现在还不是很爱她。”姐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

我知道,她是认真地表达着自己。我接纳着,但明显地感受到她对妹妹的爱在增加。

2.肯定和欣赏

当周围有人拿两个孩子做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告诉老大:“你根本不用拿自己和妹妹比,因为我一直认为你是妈妈独一无二的老大。你的身上有妹妹没有的特点,这是妈妈特别喜欢的。当然,妹妹身上也有她自己的特点。”同时,引导孩子:“你的妹妹每次有好吃的都要留点给你吃,你真幸福。”

3.扬长和求异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很快就发现,两个孩子真的是迥然不同,即使孩子是同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