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平台范文第1篇

摘 要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四大媒体的新型媒体,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产生的一种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丰富性、主动性等特点,是现代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手机等,不同的工具,具有不同的特点,产生的信息服务产品也各不相同。体育,作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将新媒体作为它的互动创新平台已经成为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流行趋势。本文从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出发,阐述了体育新媒体平台互动创新中的应用分析,最后总结了体育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创新的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 体育 互动创新 互联网

体育作为一项全民津津乐道的娱乐项目,已经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的关注焦点。新媒体在体育事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体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趋势,是全民接收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从另一方面来说,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了体育组织进行体育营销、运动员们和粉丝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体育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创新是21世纪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发展势不可挡。

现阶段,新媒体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数字化电视、网络媒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在体育信息传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体育新媒体的互动创新为体育事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既满足了体育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也为广大受众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新媒体在体育中的互动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官互动

新媒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将和体育相关的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达到体育传播的效果。例如网络媒体、智能手机都是作为体育新媒体平台,到达和受众视觉、听觉等感官互动的效果。网络媒体中的腾讯、优酷、土豆等国内有名的网站都可以进行重大体育赛事转播、直播,让观众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赛事进行观看。还可以通过网页中的文字、图片描述和体育相关的内容,作为体育信息的传播者。手机也可以成为体育新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微信等社交网络订阅体育信息,各个体育相关的组织、机构、个人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信息。新媒体在感官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众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进行现场体验,特别是一些体育赛事,观众能够感受到比赛现场的激烈气氛。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通过数字电视、网络全程直播,全球的观众都能观看到比赛情况,让不能到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比赛的气氛。用户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网络视频学习;可以观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比赛,了解他们的比赛战况。感官体验是人类最重要的体验,人类通过感官第一时间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可以看清颜色、形状、动作等基本信息,听得到各种声音信息。因此,感官是人类最易理解以及吸收信息的方式,体育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可以做到感官互动,成为了信息互动的最重要的媒介。

二、交流互动

交流是指受众通过各种感官感受到外界的事物传达的信息,做出一定的反应,并进行一定的信息反馈。交流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通过接触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意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反馈自身的意识。当然,交流给人类一种真实的存在感,交流可以使人类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人类通过交流可以增强信息体验,刺激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从而加强自身的感受。体育新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体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增强信息的互动性。体育新媒体的交流互动性体现在:数字电视就可以通过遥控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频道,一些栏目还推出了有奖竞猜活动,观众编发短息或打电话的方式主动参与体育有奖竞猜活动。比如《城市之间》这个体育栏目,不仅邀请民间的选手参加活动,还可以通过短信、电话进行有奖竞答,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体现了新媒体的交流性;观众还可以通过扫描手机的二维码,获取相关的体育信息。体育新媒体平台还为体育营销者带来便利,利用微博、微信进行体育营销,既可以积攒人气,还可以进行体育赛事的宣传。用户可以关注该微博账号,了解相应的信息,还可以发表评论,提出可行性建立。当然,还可以和其他网友进行交流。体育新媒体为互动创新提供了可行性平台,促进了各方面的交流互动。

新媒体既具有传统媒体的特点,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新媒体是相对与旧来说,任何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媒介,都可以称之为新媒体。现阶段,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新媒体信息传播事业的进步。而体育作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了百姓生活、娱乐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体育营销者,新媒体都成为了重要的角色。体育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创新体现在:一是感官上的互动;新媒体平台提供有关于体育相关的信息,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上的视频、文字、图片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信息。二是交流上的互动;体育营销者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平台提供赛事信息、介绍体育产品等。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等方式评价、建议等,还可以和其他网友进行交流。总体来说,新媒体在体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营销商、观众亦或是运动员,每一方既成为了信息的者,也会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他们都是体育新媒体平台互动创新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体育互动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黄璐,陈新平,李颖.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0(17).

新媒体平台范文第2篇

“大众传媒已不复存在”。美国广告协会首席执行官鲍勃?利奥狄斯(Bob liodice) 曾经的一句预言,现在已逐渐变为现实,取而代之的是媒体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在媒体碎片化时代,一方面,媒体数量和信息供应量激增,媒体形态多样化;另一方面,受众选择与使用媒体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空前提升,受众对某一个媒体的忠诚度不断下降。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大众传媒市场正在瓦解成一个一个“碎片”市场。以往依靠某一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给品牌广告主进行广告投放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精准投放”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如何精准锁定目标客户,从而达到最佳广告投放效果依然是令广告主头疼的问题。

“在碎片化时代,找准目标客户是广告投放成功的关键。”致高视点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邵勃源在接受《广告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表示,致高视点的机场新媒体是一种窄众媒体,因此做得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加精准地将品牌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致高视点传媒的机场新媒体主要分布在机场的VIP休息室、商务舱、公务舱。据资料显示,进入这些场所的客户都是具有超强消费能力的高端人群,年均可支配预算金额高达74万元,包括:国内外富豪、政府高官、企业高管、跨国公司金领、明星名人以及习惯高端品牌、追求卓越生活品质的消费者。他们注重自身形象,注重品牌价值,对产品的购买有绝对的决策权,同时他们也是生活和工作圈中的意见领袖,乐意将信息扩散给身边的受众,形成信息的二级传播。这部分受众无疑是众多知名品牌最渴望拥有的目标客户群。

邵勃源分析,每位在贵宾休息室的客人,平均停留时间约为30-40分钟,机场新媒体能够与旅客有超长时间的接触。例如为客户播放的视频广告,以15秒为一个单元,10分钟一个循环,可达人均3次的观看频率。每天播放15小时,每个视频广告每天循环播出90次。这就保证了品牌信息可以精准地传达每一个到贵宾休息室的旅客。

新媒体平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生活律动;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用户孵化器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13]王洪伟,任豪.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693-701.

新媒体平台范文第4篇

1.传统党建宣教方式受到新媒体冲击。

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报刊、文件、会议等单向宣传形式,因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与新时期的大学生形成共鸣。不仅造成传播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精神信念的灌输和价值观的引导。如何引起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问题。2013年10月一则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动漫视频出现在互联网上,一经推出就引起了青年网民的热议,两天之内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20万次。在这则5分钟的视频中,国家主席以卡通形象示人,以他的成长之路为例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和任用过程,并与欧美等国领导人的产生机制进行对比。它用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国家政治知识的普及融入到新媒体表现和新媒体平台当中,实现了某种突破,也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借鉴和思考。从这则视频所收到的效果来看,兴趣是俘获受众对于信息获取的关键。信息通道越多,形式越多样,受众就会更倾向于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方式.认清这种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和发掘新媒体技术对党建工作的积极作用,创新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教育手段,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者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2.信息泛滥易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失控。

在信息封闭的年代,党对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可以有效地过滤负面信息,避免其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信息终端的普及,青年学生每天可以接触到海量信息。在思想解放和兼容并包的宽松社会环境下,来自外来文化和各种思潮的影响时时刻刻在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冲击,这其中不乏一些消极、负面,甚至是颠覆、渗透性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也是高校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主要窗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青年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关注、了解高校学生舆情表达,将更加有利于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3.传统党建网络平台流于形式缺乏创新。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应当注重工作模式的创新。高校党建工作虽然在近几年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在实际运管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党建网站内容贫乏,更新速度较慢。目前,高校网站党建栏目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显示位置不明显,查找不便,内容更新速度不快,可浏览资源有限,形式单一等。笔者随机访问了十所院校的官方主页,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党建专题和党建子页的仅有三个。对于主动浏览者来说,这样的设置尚存不便,更不用说平时对党建工作缺乏关注的人。另外,从这几所随机抽选的院校网站上来看,党建专栏、专页内容无非是会议记录、文件通知、文献资料等等。不仅内容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的最后更新已数月之久。这样的党建网路平台不仅不能激发用户的使用兴趣,更不能及时、动态地反映校园内外各领域的发展变化,难以跟上日趋加快的信息化步伐。其次,传统的网络平台只提供单向的党务工作推进,较近几年来大力推进的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有较大的差距。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办公信息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和“交流通畅化”,这不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沟通的渠道。传统党建平台相对封闭性的不足,无法实现广大师生党员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参与到各种问题的研讨、交流,不利于党内民主的发扬和党的凝聚力的形成。

二、新媒体党建网络平台建设探索

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体的概念尚未统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学界公认的理念核心是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基于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媒介形态,尤其是以手机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即时网络通讯平台。本文所指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是指当下比较流行的博客、微博、QQ、微信、飞信、人人网、在线论坛等为代表的新式媒体形式。有学者将新媒体平台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开放性、即时性、无障碍性、交互性、便携性等。通过对这些特性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平台的特性迎合了高校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行为方式和信息接受习惯。较之原来的党建工作更加方便、快捷、规范、高效,既拓宽了党建信息的渠道,有加快了党的理论知识的传播速度,同时也实现了党员干部之间信息交流沟通。对于高校网络党建平台的创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着力构建高校整体、局部新媒体党建网络系统。

高校党建网络平台的创建关键是一个完整、规范的网络体系的创建。在一所高校中,最小的行政主体是一个班级,其次是院系和整个学校。构建党建网络信息系统就需要由小及大层层推进,在不同层级分别完善,从而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党建信息网络。通过调查座谈笔者发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通讯工具依次是QQ、微信、飞信、微博和人人网。这些工具都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互动及时等特点。另外,这些新媒体工具对于使用者来说通常具有相对于个人联系方式更加稳定的使用度,也就更加能够确保平台构建的稳定性。在手机移动网络不断提速的当下,这些新媒体工具都已经实现了手机平台的安装与使用,因此更能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和便捷。在高校学生个体新媒体使用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党建网络平台创建需要做的就是把单独个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而便于信息的,用户的交流和成员的管理。目前,这些新媒体软件本身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功能。比如QQ软件当中的QQ群功能,微信当中的朋友圈、公共账号,微博当中的粉丝群体,以及飞信当中的群组设置等等。这些功能都可以短时间内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凝结在一起,并且基本上可以达到目标受众的全覆盖。对于高校来说,构建这样的新媒体党建平台需要学校各层级,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行政班级到各个院系,再从院系到整个学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党务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我们应当积极转变党建工作思路,顺应目前这种形式变化,敢于摒弃一些过时、滞后的党建工作模式方法。充分重视新媒体党建网络平台的创建,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接受新的挑战。

2.重视党建新媒体平台维护更新工作,加强内容创新变化。

创建高校新媒体党建网络系统,平台搭建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学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和党支部建设应该是三项根本而又具体的内容,这些工作也应该是新媒体平台所应承担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党性教育包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政治解读,热点问题分析,先进人物、事迹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提升等几个方面。在党建新媒体平台上面,我们可以通过创建党员微博、博客,时政热点链接,网络党建杂志等形式,使学生党员能及时获取党的理论知识,先进党员事迹和党建信息,让同学们随时随地感受党组织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的政治觉悟。在党性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党务工作者应当坚持灵活、开放的工作原则。所有优秀的党建信息都可以转发使用,不应局限于本校内部。如今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基本上都在网络上设立了官方信息传播窗框,这就为高校基层党建信息准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专业、时效性强的信息,更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热情,视频、图片、flas等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新媒体平台对于党员日常管理和高校党支部建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般的新媒体平台都具有数据整理和保存的功能,在上面可以建立网络数据库保存学生党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资料,通过邮箱接受思想汇报,同时在网上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考察和公示。从而实现党务工作透明化、高效化,完善对学生党员的民主监督和管理。新媒体平台上的群组设置实际上相当于各党支部的网络化转型,成立网上党支部可以让支部成员在网上交流互动。支部会议、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等活动都可以通过这种新形式开展。新颖多样的支部生活更便于学生党员的认可,通过参与这样的支部生活找到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3.重视党建新媒体平台使用效果把控,及时作出更新和调整。

高校党建工作无论工作模式、方法如何创新,根本要求是要保证党建信息的传播效果实现和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党建新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时刻把握信息反馈整理,注重效果分析评估,从而将工作推进落到实处。效果评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党员使用新媒体党建平台的频率、持续性调查,以及对党建信息内容和接受程度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学生群体对待新鲜事物往往仅有“三分钟热度”,新媒体党建平台想要始终保持高关注度和参与度,除了要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之外,还需要有完善合理的制度机制作保障。从管理层面来讲,既要建立起一支专业、负责的新媒体平台管理队伍,又要在硬件维护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高校党建网络队伍应该由专职党务工作者构成,在院系里面应当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担任。他们与学生接触最近也最多,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论动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行为方式和喜好的变化,从而及时对党建信息内容作出调整变化。从制度建设层面来讲,要制定出规范、适用的网络平台党建制度规范。诸如网络信息来源净化审查制度、学生党员使用学习考核制度,信息平台问题反馈制度等等。只有这样高校党建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常用常新。

三、结语

新媒体平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媒体 传统广播 主题宣传

新媒体平台发展迅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在web2.0及全网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4g网络的大范围扩张推动了网络信息的全方位接收,广播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愈发严重[1]。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不像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广播依靠有车群体的被动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传统媒体的突围,形成了所谓的车轮经济。而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音乐广播融合了音乐与广播的双重属性,并从类型化广播发展中脱颖而出。

而各类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微信、微博及各类直播社交网络的发展,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作为具有同样音乐属性的网络音乐平台如虾米、百度云音乐便更贴合当下的生活方式,受众可以在线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在社交网络分享,关于音乐的感受,从而影响其他人在音乐上的选择,音乐广播的推广性和引导性正在被逐步削弱。受众能够通过更多平台更为精准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广播媒体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渠道[2]。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快速抢占巨大的市场份额,除了技术上提供受众接收信息的方便性,重点在于受众可以自由的去选择自己希望接收的信息,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容制造上更为自由,也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因此影响新媒体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实来自内容。广播想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站稳自己的一席之地,技术融合改进是一方面,从内容上根据受众的真实需求进行改进才是硬道理。

值得庆幸的是,不少广播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好内容”这个大命题开始了一系列尝试,主题传播这个看似老套的内容制造手段也有了新的方式。主题传播是根据一个确定的选题进行一系列的内容生产。以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为例,在这几年对于主题传播的探索中,推出了《蓝色音乐札记》、《丝路欢歌》、《乐湘传奇》等大型音乐主题节目。通过能够引发社会话题的主题如“丝绸之路”、“湖泊生态环境”等,进行内容制造的延续。他们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生命力、艺术性、感染力的节目,从数据与美誉度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既是一种挑战,但是同样也伴随着机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主题宣传虽面临着网络信息化的再次冲击,但并不代表就会淹没在高度信息化的大浪之中[3]。

新媒体在刚刚进入市场时,靠的是大量UGC内容(用户生产内容),即新媒体使用者创造内容,UGC的内容制造虽然较为娱乐化,但这种草根文化随着接受者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显得专业度不足。因此内容生产方向开始转化为PGC(专业生产内容),PGC指的是通过专业的团队进行内容制造。从内容的制造过程上来看,这与专业度更高的广播节目不谋而合。但与新媒体平台上的对比来看,音乐广播的大型主题音乐节目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宣传。在这个酒香更怕巷子深的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传统的宣传手段,或已经难以影响到受众对于优质内容的选择了,如何利用新老媒体的融合进行内容宣传成为了重中之重。

融合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传统媒体创新的方向。特别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怎样利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内容进行宣传推广,怎样利用传统媒体的现有优势占得市场份额,既是创新的需求,也是音乐广播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条件。在当今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将音乐广播与新媒体各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实现融合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优质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传统媒体主题宣传新思路

主题宣传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让一个主题深入人心。音乐广播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要使受众认可并接受其传播信息,想要宣传的接受率高,就必须研究受众所认知的价值取向 。

广播媒体的主要作用就是传播,其对新闻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媒体的不生动性也暴露出来。因为与微博、微信相比 ,广播媒体除了声音,便别无其他。新媒体环境下主题宣传的有效性,源于它对舆情条件和受众心理的针对性。针对性不足,主题宣传难以奏效。在新媒体时代,音乐广播主题宣传面对的舆情条件和受众心理已经与以往大不一样,这不仅是因为信息来源多元化,更因为新的传播工具、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的收听心理和收听偏好。

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满足感,需要更多的共振和共鸣,而不只是单纯的获得信息。在新媒体时代,想要更好的让信息深入受众心中,就必抓住受众的情感共鸣。在宣传思路上不能光靠简单的解释主题,或根据主题的大方向进行普及式的传播,传播者必须去更为深入的了解主题,对传播内容、传播对象进行分析,将主题的调性进行移情。将大主题的焦点放在小人物的身上。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再简单停留在了解某一事物,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在主题背后找寻与自己有关的故事。

因此,在主题传播的宣传工作中,传播者们的目的是将宣传主题化作生活场景,转换为历史进程,让受众通过主持人的声音去感受主题带来的价值。

要想还原生活,首先,要将传统的新文化模式转化为故事化讲述模式。这要求主持人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对更具说服力的故事下功夫,从传播思路中将大主题化成小故事,通过讲述主题背后的人与故事来引发受众对主题的思考,而不是将已有的概念植入。

在传播技巧上,应当从固有的主题上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譬如可以通过时下关注热点作为主题引入,或从某个重点人物的身上以及受众的感受上去进行讨论,将“硬信息”改善为更易接受的“感性化软植入”。从方法的角度上谈,唤醒是传播的关键。能够唤醒听众的感受,主题宣传就产生了效果。在宣传的最初策划中,应当力争将主题进行细致的划分,并通过深挖新闻点、故事点、感性点另起立体化。

说到底传统媒体在主题宣传上核心在于通过更易接受的形式与精细策划的内容,让受众在不自觉中进入主题所产生的氛围中,然后再去了解这个主题的事实,接收这个主题的理念,并在自身对主题的未来产生一种愿景。从总体上说,宣传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去唤醒受众内心对于主题的思考,这样才可以在思考中植入品牌。

借力新媒体平台的运作策略

新媒体的意义在于让信息流动的方式更加快捷,也更富有多元化。传统的媒体传播过程中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化作定式,偏好文字阅读的人看报纸,偏好听觉的人选择广播,而喜爱视频的人会去看电视,新媒体的产生将这些接收信息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4]。你可以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看到读文字、听语言、看视频。这种整合方式让信息的传播过程不再单一,也培养了受众新的接收信息模式。因此,音乐广播要想主题宣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应该利用新媒体进行多元化、全媒体的宣传,让之前单纯靠听的信息,根据受众的喜爱与需求变成能阅读的文字信息,甚至能看到的广播节目。

全媒体宣传就要进行新媒体上多平台的推广。多平台的推广首先是要了解各个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如微博适合图文短消息的持续推送,让受众能够在最快时间内持续了解某一事情的最新信息。而微信公众账号,由于一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所以在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上就必须更为注意,同时微信公众平台上受众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深刻的长文,长文章相较于微博的短消息可以更加具体,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某主题进行回顾,由于阅读时间的增加植入受众的信息也就越多,用户关注的忠诚度也随之增高。

值得一提的还有最近大火的直播软件,如映客、花椒等。直播之所以能够大火源自于目前受众对于信息的新需求―真实性与窥探欲。受众们甚至不在满足于其他新媒体平台上经过编辑的信息,而更愿意通过直播去了解R头背后的人所真实发生的情况。而这又与广播的性质不谋而合,广播不像电视与报纸等传统媒体,大多广播节目都采取直播的形式,但听众们往往难以看到话筒背后的主持人,这无疑是对于广播受众一个巨大的痛点。如果在主题宣传中加入直播的元素,让受众们看到对主题探索中的真实情况,无疑是一次值得尝试并且有巨大价值的主题宣传新思路。

在这个众多自媒体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光靠多平台推广依旧很难达到主题宣传的最佳效果。许多广播人做了一系列的尝试的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在新媒体端口往往并没有达到一个可观的效果。在研究许多网络大V的内容生产后发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尝试上没有大效果并不是因为传统媒体人的对于内容生产上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出现在他们对新媒体语言与新媒体内容选择上的不了解。

新媒体受众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更为年轻化,他们对于内容的真正需求因此也和传统媒体大相径庭。这里也就要求传统媒体人更多去了解当下的互联网文化,去探索互联网受众的喜好[5]。作为音乐广播的新媒体工作者们,就更需要去体会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于音乐与广播在新媒体上的新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新媒体的推送技巧去生产新受众更愿意点开的音乐广播内容。

这些新媒体环境下所产生的社交媒体,是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中渐渐兴起的,他们不仅提供信息,也生产信息,通过一种信息平台的形式影响我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不论怎么发展,新的平台不断诞生,音乐广播的延续离不开独特的思想。在新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理应与传统广播“内容为王”的要求一样,都需要用优质的内容去进行主题宣传,传播主题思想。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音乐广播工作者们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并对其不断地探索并进行媒介融合,必当取得丰盛的回报!

注释:

[1]王亚飞:《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科学导报》2014年第17期

[2]钟逸:《自媒体时代,危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新闻世界》2011年第1期

[3]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探索》2006年第4期

[4]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