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范文第1篇

黄尖镇老闵家庭农场东临国家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距盐城市区30公里,距华东农产品交易市场10公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农场往东500米便是228国道,交通便利。自成立以来,农场就以绿色生态、旅游采摘观光为主导,努力打造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

记者来到老闵农场时,天正下着小雨,湿润的土地让这里增添了一些原始气息。由于农场的二期工程已经开始筹措,农场的经营者们在雨中也没有停歇,依然积极地忙碌着。据介绍,老闵农场主要以草莓、葡萄、o花果种植为主,并将现代经营理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推进产业向无公害、优质化、生态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绿色安全为根本,致力于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生态的“欣晴”牌系列农产品。

产出好的农产品首先要有天时、地利,老闵农场在选址建设时便已经考虑了这些,生态环境完全达标。土壤有害物质含量、大气环境经权威机构检测认定,均符合生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而靠海的优势也让这里的土壤呈弱碱性,使种植的草莓等具备了个大、色艳、口感好等特点。此外,老闵农场还对灌溉水源实行无害化管理,进一步保障了果品品质。

走进农场,可以看到这里基础设施完备。农场道路、水系、防风林等设施全部配套,沟河纵横,地势平坦。大棚内更是全部采用滴灌设施,在节约水的同时还具备了旱能灌、涝能排的优点。

表面看上去很普通的果品种植,其实有着不小的技术力量在背后支撑。据介绍,农场一直实行科农合作,聘请了亭湖区作栽站作为技术指导单位,进行整体技术指导,还经常和附近农民种植能手进行经验交流。下一步,农场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全面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力争把农场建成盐城市和亭湖区的农业科研示范基地。

记者到达农场时正处旅游淡季,天气较冷,又飘洒着小雨,但依然可以看到有少数顾客在农场采摘。“平常的顾客要多一些,尤其旺季时顾客盈门!”据介绍,农场的经济效益很好,节假日前来观光、采摘草莓者络绎不绝。此外,农场的果品在盐城和苏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定点销售,年总产值达300多万元。

休闲农场范文第2篇

1.1调查方法

调查地点选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情侣园、月牙湖公园、银城东苑、新街口以及地铁站,采用偶遇式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6份,有效问卷373份,有效回收率为93.3%。问卷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背景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及收入等;第二部分从网络版与现实版的优劣势对比,以及现实版的经营运作模式,如开发规模、价格定位、管理方式及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考查。研究采用SPSS11.5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2基本内容分析

调查对象男性占46.4%、女性占53.6%;年龄覆盖面广,25~45岁占55.7%,其次为25岁以下者,占39.1%;受教育程度多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2.3%;职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以企业工作人员所占比重最大,占29.5%;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4000元之间。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参与意愿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6.3%的被调查者听说过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其中52.6%的被调查者经常或偶尔玩该游戏,92.5%的被调查者有意愿参与现实版开心农场。由此可见,受网络游戏“开心农场”高知名度的影响,大部分消费者愿意尝试现实版开心农场。原因在于,近几年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异常火爆使其市场覆盖面迅速扩张,并吸引了各阶层的消费群体,拥有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为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现实版开心农场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2.2现实版开心农场的产品要素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36.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以一季度为单位租地时间;60.5%的被调查者认为月土地租金应为3元/m2;54.3%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租地面积应小于或等于20m2;58.1%的被调查这认为距市中心的距离应小于或等于30km。由此可见,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开心农场小地块、短租期、低租金、近距离的开发模式,原因在于短租期、小地块的租用模式较为灵活,较少的资金投入和较低的时间成本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此这种开发模式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3农场提供的服务与活动项目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参与意愿由高到低的活动项目依次是品尝农家美味、垂钓、欣赏乡村特色风光、观看乡土娱乐表演、参加农事活动、和竞技性体育活动,其中品尝农家美味、垂钓和欣赏乡村特色风光的参与意愿均超过50%,竞技性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为13.4%。由此可见,消费者希望在现实版开心农场中能够参与多种活动项目,并且更加倾向于参加乡土气息较强的活动项目。这是因为都市人群远离乡村,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对能够放松身心的农业休闲活动有较大兴趣。此外,课题组还对消费者在参与农场耕种活动中希望得到的服务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1/2以上消费者希望农场经营者为其耕种活动提供品种多样的优质蔬菜种子、肥料和农药等物资,不少的被调查者也希望农场能够提供田地看管和农艺指导等服务。与网络版开心农场相比,现实版开心农场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地域、时间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现实版开心农场在经营过程中应尽可能开发有特色的、多元的活动项目,并且提供完善的服务,以此来弥补存在的局限,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2.4作物生长信息反馈方式分析

消费者对作物生长信息反馈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6%的被调查者选择QQ反馈方式,37.3%的被调查者选择使用电子邮件(图2)。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消费者倾向于通过网络与农场建立联系。原因在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网络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能够便捷、快速、及时地传递消费者所需的农场作物的相关信息,同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曾体验过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因此现实版开心农场应更多地借鉴网络版的优点,即通过网络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反馈,以此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2.5不同消费群体的参与意愿分析

2.5.1不同职业类型人群的参与意愿

调查显示,愿意参加现实版开心农场的被调查者中企事业工作人员占29.7%,学生占24.6%,个体经营者占13.0%,专业人士或技术人员占10.8%,离退休人员占1.2%,自由职业者占5.7%;而不愿意参加的人群中企事业工作人员占37%,学生占14.8%,个体经营者占11.1%,专业人士或技术人员占11.1%,离退休人员占11.1%,自由职业者占3.7%。由此可见,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参加现实版开心农场,占最大比例的两类人群均为企事业工作人员和学生。原因在于这两类人群的平均年龄偏低,对网络游戏开心农场较为了解,对此类活动更加感兴趣,因此愿意参加现实版开心农场;但是,企事业工作人员工作较忙,空闲时间少,学生的可支配收入少,因此这两类人群也是不愿意参加中人数最多的群体。笔者认为,在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开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职业的影响,将企事业工作人员作为有参与意愿且拥有经济实力的一个主要目标群体,而有强烈意向却缺乏经济基础的学生的潜在消费能力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应对愿意参加比例较小的离退休人员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因为大部分城市离退休人员时间充裕,资金充足,对与康体有关的休闲活动兴趣较大和参与度较高,因此应充分挖掘离退休人员这一群体的市场潜力。

2.5.2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参与意愿

对不同收入人群参与开心农场意愿的调查显示:愿意参加的人群中,月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的占24.3%,其次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和月收入在3001~4000元之间的人群。由此可见,收入水平和参与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原因在于经济基础是能否参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保证性因素,收入较高的人群消费能力较高,消费意愿也较强,因此在推广现实版开心农场时应将目标群体定位在收入较高的都市白领阶层上。然而,由于学生受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影响较大,参与意愿高,但收入水平较低,所以导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人群愿意参与的比例也较高。

2.6网络版与现实版开心农场优劣势对比分析

网络版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优劣势对比显示:(1)便捷程度方面,网络版非常便捷,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影响,而现实版限制因素多,不是很便捷;(2)项目多元性方面,网络版的作物种类多,活动项目多,而现实版受地域、气候等因素的限制作物种类明显少于网络版的;(3)身心健康方面,网络版有利于开发智力,但长时间上网不利于身心健康,而现实版可亲近自然,有利于身心放松,可谓各有千秋;(4)人际交往方面,网络版因是虚拟世界,若沉溺于游戏则不利于人际交往,而现实版可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感情交流,有利于拓宽交往圈;(5)体验农趣方面,网络版只能通过网络体验虚拟世界,而现实版可实地操作,亲身体验“务农”心愿;(6)孩子教育方面,网络版基本无教育意义,而现实版对孩子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总体上来说,网络版开心农场便捷程度高、活动项目较多,而现实版开心农场在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体验农趣和孩子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由此可见,现实版开心农场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网络版开心农场的优势,提高参与便捷程度,丰富活动形式和种类。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的火爆为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此外,现实版开心农场具有网络游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市场需求较大,开发前景广阔。

3结论与启示

3.1结论

3.1.1从消费者的参与意愿来看90%以上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到现实版开心农场的活动中,现实版开心农场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开发前景,作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新型模式可以进行适宜的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了解网络版开心农场游戏,这就为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消费者基础,降低了开发和宣传的难度。

3.1.2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产品开发来看小地块、短租期、低租金、近距离的开发模式在操作上较为切实可行。同时,现实版开心农场在经营过程中应尽可能开发多元化的、能够体现乡土特色的活动项目,并且为消费者在耕种过程中提供种子、肥料、农艺指导等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农场经营者应借助现代科技,通过摄像头、QQ、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信息传递服务。

3.1.3从现实版与网络版开心农场的对比来看现实版开心农场更加贴近自然,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满足都市人务农心愿,增进感情交流,因此现实版开心农场具有网络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吸引更为广泛的消费人群。

3.2启示

3.2.1符合市场需要,应适度发展由于被调查者对现实版开心农场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建议迎合市场需要,大力发展现实版开心农场,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此来弥补休闲农业目前发展中的不足,开阔市场、创新项目、加强管理,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

休闲农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 需求特征 满意度

近年来,北京市休闲农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于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规模小、同质性强、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与市民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促进京郊休闲农业的提档升级,亟需在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游客与市民的需求特征,并制订相应的营销策略。

一、调研情况

(一)调研方式

1.调研时间、地点

2012年8月中下旬,北京市朝阳区蟹岛度假村。

2.调研对象

参与过京郊休闲农业的游客与市民。在调查过程中,排除了未进行过北京乡村旅游的被访游客。

3.调研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法,并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问卷设计

根据调研目的与内容,设计了旅游主体的行为特征、需求意愿、满意度等3类项目,共计24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5.数据收集

在调研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615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97.56%。

(二)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人口统计学模型对相当多的行为现象具有极强的解释功能。国家旅游局在每年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中,也一直使用人口统计学指标,描述和分析旅游现象。因此,本次调查选取了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水平四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作为对北京休闲农业目标群体人口统计特征分析的研究变量。

在本次被访者中,男性占样本总数的45.3%,女性占54.7%,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具有代表性。从年龄结构来看,26至50岁的旅游者最为集中,达到68.5%,该年龄段的人群生活节奏较快,面临较大的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乡村旅游恰好可以满足他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需要。从受教育程度看,大专以上学历者达到74.1%,其中有9.8%的受访者是硕士、博士,说明中、高学历者在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中占了绝大多数。从收入看,受访者中月均收入在4001至6000元的比例最高,达到37.7%;另有18.5%的受访者月均收入在6001至8000元之间,可见中、高等收入者是京郊休闲农业游客的主力军。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见表1。

注:收入选项的划分标准,参照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统计局联合公布的2011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4672元/月)拟定。

二、需求特征

(一)出游动机:获得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了解目标群体的出游动机和心理需求,对于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意义重大。问卷中对出游动机的调查,从6个方面(情感、审美、文化、学习、健康和社交)设计了9个备选项,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游客的出游动机。统计结果表明,获得情感的愉悦和满足,是人们出游的主要动机。该类诉求的具体表现为,释放压力、追求乐趣与快乐和增进亲情,分别占62.8%、41.3%和29.8%,说明人们参与休闲农业是对“和谐境界”的向往,对“超现实”体验的追求。换句话说,人们渴望暂时摆脱现实压力,冲出“围城”,追寻一次心灵的放松。其次,是对审美的诉求,具体表现为亲近自然、欣赏美景,分别占54.8%和42.0%。表明都市居民渴望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时空差异,沉浸于山水田园或是乡间小道,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再次,随着乡村旅游者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相应产生了一定比例的对健康和文化的需求,分别占21.0%和19.3%,说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身心愉悦,并做出积极调整。另外,以学习和社交为主要出游动机的旅游者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分别占5.8%和5.3%。出游动机调查统计见表2。

(二)旅游线路:主动参与设计

乡村旅游者不再顺从接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事先设计、开发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是越来越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活意识、生活方式、生活价值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其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休闲农业产品和服务, 主要表现在旅游者从被动购买整体产品发展到自己组织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该类人群占据了本次调研样本的58.3%。旅游者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施自己的主动权和参与权,从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是向亲朋咨询,所占比例为20.2%,即每100个人中,约有20个人会通过向亲朋咨询来决定自己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表示愿意直接从网上复制他人设计的旅游产品(如“驴友”行程推荐书)的受访者,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9.8%。出行计划安排方式的调查统计见表3。

(三)出行方式:自驾车是主流

1.自驾车是主流出行工具

交通是实现旅游者空间位移的前提条件。调查显示,自驾车是北京休闲农业参与者的主要出行方式,占75.4%。其中,驾驶私家车出游的更为普遍,占68.2%,选择亲朋“拼车”的占7.2%。约有1/5的群体选择绿色环保型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16.0%的旅游者选择搭乘公交车前往乡村旅游目的地,6.0%的旅游者随团乘坐旅行社提供的大巴车。而从目前来看,骑行旅游尚未被广大市民接受,只存在一部分小众群体,约占2.7%。出行方式调查统计见表4。

2.自驾车旅游者:出游高频、停留两日、呈现高端消费走势

自驾车旅游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因其自由和个性化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最初是周末开车出游(Sunday drive),后来发展成为自驾车旅游(drive travel)。它的出现是现代旅游业从大众旅游向定制化旅游发展的产物。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的交叉分析功能,对北京市自驾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依然有半数群体出游频率相对低频,每年约1~3次,但高频出游的群体阵容后来居上,占样本量的41.1%,其中更有14.8%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京郊乡村旅游。从停留时间看,以两天为主,占56.4%,即留宿的比例较大。停留时间决定消费水平,统计数据显示,自驾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为中高端且偏向高端。从人均消费水平看,有52.5%的自驾旅游者每日的人均消费在300元以上,其中在400元以上的占20.6%。自驾车者的旅游行为特征交叉分析见表5。

3.公共交通旅游者:出游低频、停留一至两日、呈现大众消费水平

北京市有关部门积极推广公共交通,经过几年的努力,城乡公共交通体系已初具规模,但依然有覆盖盲点,一些地区存在车次较少、换乘次数较多等不便之处,因此人们在自驾车和公共交通工具之间首选自驾,只有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的交叉分析功能发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行为特征:一是出游频率相对较低,平均为每年1~3次,占样本量的62.9%;二是停留时间相对较短,以1~2天为主,占82.5%,其中留宿的旅游者占54.5%;三是每日的人均消费水平在高、中、低端均有,但偏向中低端,200~400元/天的占65.2%,另有近1/5的群体会把每日的旅游消费控制在200元以下。公共交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交叉分析见表6。

(四)餐饮需求:返璞归真是“食尚”,绿色养生成“新宠”

当下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都市人,回归自然才是时尚,具有地方风味的农家饭正好顺应这股潮流。统计结果显示,近50%的人群对乡村旅游餐饮需求的关键词是地方特色、营养均衡和饭菜口感,表明在发挥农家饭的本质优势,即:绿色、朴实、鲜美的基础上,加入现代都市人的饮食需求,即:膳食搭配、健康养生,是农家饭升级的关键。确保干净卫生,是农家饭生存发展的永恒前提,也是消费者最为敏感的指标,调研中有83.0%的受访者表示对此十分关注。对于干净卫生的考核,不仅停留在饭菜上,还涵盖相关的配套设施,如配置专供客用的洗手池、卫生间,提供一次性消毒碗筷等,分别占37.0%和22.7%。餐饮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7。

(五)住宿需求:追求洁净、原真

1.设施达到经济型酒店水准

乡村旅游者对住宿设施的总体需求倾向于经济型酒店的水准,即以清洁、安全为重。其中,清洁需求排在第一位,主要表现为客房干净卫生、有独立卫生间及淋浴设施,分别占样本量的86.8%和52.7%。其次,是对安全的要求,体现在客房门锁的安全性及室内有通风设施,分别占47.5%和40.0%。此外,约有1/3的游客在满足了清洁与安全需求的基础上,会考虑舒适度指标,如室内空调能否冬暖夏凉、客房之间的隔音效果等。相比之下,乡村旅游者对于客房的主题格调,是否提供免费上网、一次性洗漱用品以及客用保险箱等选项,在现阶段并不十分敏感。住宿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8。

2.喜好“原真”住宿风格

调查中有49.0%的受访者愿意住在农家小院,与村民进行“零距离”接触,真实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古老的民居文化,拥有一次纯粹的“乡村体验”。其次,有22.3%的受访者倾向农家小院的升级版,即山间别墅。虽然二者存在需求档次差异, 但其共性为“原真”,表现为乡村性“原真”、对大自然“原真”的追求。住宿类型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9。

“原真(Authenticity)”是法国发展乡村旅游倡导的理念,希望通过乡村旅游体验非现代化水准的新观念:一个宁静而自然的乡村环境、宾客受到家一般温暖的欢迎与接待,以及与当地建筑完美结合的家庭旅馆。借鉴法国经验,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住宿产品,应突出与当地环境的和谐共处,展现民俗文化,融自然山水于一体,农家小院中有热情开朗的“农家大姐”,山间别墅中有管家式的服务,或是古老的民居改建,或是新建的后现代派乡村别墅。

3.性别产生住宿偏好差异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的交叉分析功能发现,不同性别的乡村旅游者对于住宿类型的偏好不同。经营者应在选定目标群体的基础上,根据这一人口统计特征,选用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方式。约半数的乡村旅游者都会首选农家小院住宿,这是男女的共性,但比例有所不同,女性比男性对农家小院的偏好更为集中,高出约10个百分点。对于山间别墅这一住宿类型,男性的偏好更为突出,有1/4的男性旅游者会首选山间别墅,而女性是1/5。对于经济酒店、主题酒店、帐篷和房车4种住宿类型,男性均高于女性。总体来看,男性对住宿类型的偏好呈现散点状,即愿意尝试各种住宿类型,满足猎奇心理,而女性对农家小院的钟爱比较持久,更愿意寻求温馨、亲切的感觉。不同性别对住宿类型偏好的交叉分析见表10。

(六)娱乐需求:追求本土化、参与性

1.项目注重乡土化,夜间旅游诉求出现

现代旅游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乡土文化是休闲农业参与者追逐的目标之一。统计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者对具有乡土特色的娱乐项目,如与小动物互动、滚铁圈、抽陀螺、磨豆腐、打年糕等,偏好显著,占样本量的52.8%。但这种参与是有条件的,即收费合理,且设施完善,受访者对这两项指标的关注度分别为54.5%和52.3%。此外,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夜间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此次调研发现北京地区对乡村夜间活动的需求有明显提升,达到45.5%,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娱乐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11。

在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城市旅游体系中,夜间旅游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品牌。如:香港迪斯尼主题乐园的夜间大型巡游焰火表演、北京什刹海的“夜间游船”、深圳民俗文化村的“泼水狂欢夜”、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大型漓江灯光歌舞晚会等。这些夜间旅游项目把一天的游园活动推向高潮。可见,由夜游、夜饮、夜宴、夜唱、夜逛、夜购等消费内容构成的“夜经济”,延长了旅游时间。北京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然发展了二十余年,但夜间旅游项目还比较单一,一直被、KTV、篝火晚会主导着,下一步需要开发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引擎,以带动乡村旅游的“夜经济”效应。

2.类型偏好多元化,倾向观光体验型活动

乡村离不开农业,田园风光是乡村特有的资源,“农旅”联姻给农业创造了旅游价值。调查显示,70.2%的受访者对观光体验型的乡村娱乐活动偏好显著,表明旅游者希望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纯正的乡土气息。其次,游客渴望在乡村旅游中体验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如以CS、骑马、狩猎、滑雪、漂流为代表的游乐刺激型娱乐活动,偏好群体同样广泛,占44.2%。此外,有1/3以上的群体对文化休闲型、运动保健型的娱乐活动表示关注。由此可见,现代乡村旅游者对娱乐的需求是“农”字当先,多元化、复合型的。娱乐类型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12。

(七)购物需求:本土化、特色化是方向

1.土特农产品:品质认证成为新兴选购标准

调查显示,新鲜是旅游者在乡村购买农产品时首要考虑的,占67.0%。其次是地方特色,占64.3%。在这里,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认证关注度的提升特别值得注意。对比2006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进行的市场调研数据,当时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敏感性并不普遍,只有1/4的群体对此表示关注,时隔6年,这组数据上升了近乎1倍,达到了46.3%。说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北京市的有机农业、精品农业正在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牌和包装尚未形成规模需求,分别占9.3%和10.0%。旅游者对农产品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13。

以旅游为媒,带动京郊的农产品销售,既能减少运输成本、还能有效增加附加值,尤其是对于解决山区农产品销售、流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京郊具备提供名特优农产品的实力,每个郊区县都有自己的主导农业产业,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房山磨盘柿、门头沟京白梨、怀柔板栗、密云红宵梨等。下一步供需对接的关键是,监测消费者需求,按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乡村旅游纪念品:文化内涵比价格更能吸引消费者

旅游纪念品可以固化旅游者的体验印象,并且具有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来访的功能。旅游者购买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并将之带回居住地,亲朋因看到某件旅游纪念品而引发旅游经历的交流,无形中起到了宣传目的地的效果。因此,对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要从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出发,并加以重视。

调查显示,旅游者在选购旅游纪念品时,较为关注的是乡土气息和纪念意义,分别占56.2%和44.8%,说明纯正朴实的乡土风情、独特的民间艺术以及对当地文化的物质形态转化,是乡村旅游纪念品的生命。事实证明,地方特征越明显,文化品格越高,其纪念价值就越高,也最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在设计、生产旅游纪念品时,应立足于地方特色,追溯文化渊源。其次,旅游者关注的依次是价格、质量和便携性,分别占39.5%、34.5%和27.8%。值得注意的是,七成以上的消费者对乡村旅游纪念品的收藏价值没有期待,具体表现为对旅游纪念品的观赏性、实用性和工艺性敏感度不强,分别占22.7%、21.8%和15.2%。从现阶段来看,旅游者不关注旅游纪念品的外在包装,关注的是旅游纪念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旅游者对旅游纪念品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14。

(八)服务需求:态度先行,技能断后

旅游服务的根本是塑造美好和难忘的消费体验。因此,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旅游服务质量所创造的旅游者感知价值影响了旅游者的决策,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旅游者对此次旅游的满意度,一流的服务创造长期销售机会,对重游率产生直接的正面刺激。2010年,国家旅游局启动“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

统计结果显示,良好的服务态度,是乡村旅游者对于服务的首要需求,占83.0%。主动、热情、适时、耐心的服务态度,可以有效取得客人好感和信任。建立起友善关系,是旅游服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要求,也是消费者最敏感的服务评判指标。相对而言,多数旅游者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没有过高期待,只有约1/5的旅游者会关注,是5类服务指标中需求敏感度最低的一项。说明乡村旅游者比较能够理解和宽容出身农民的服务人员不专业,但不能接受的是态度的冷淡。另外,游客对于文化素养、服务效率和服务礼节的关注度,分别占49.7%、39.5%和27.5%,说明这三个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服务偏好的调查统计见表15。

三、满意度评价

欧美各国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成熟,旅游者的需求从满足共性化的观赏向追求个性化的体验发展,此时,对服务质量的研究上升到首要地位,利用游客满意度的评估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旅游深入发展的主要方法。服务质量的主要要素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娱乐、旅游商品、信息和服务。

(一)方法说明

按照Lekert(李克特)量表的5分制形式打分,分值从1至5,其中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该项是令人满意的”,5分表示“完全同意该项是令人满意的”。调查问题的均值越高,说明其指标满意度越高。其中,“非常满意”或“满意”表示愿意再次购买、推介他人,形成品牌忠诚者,当闲暇时间到来时将多次到该景点购买;“一般”表示旅游者对该景点体验感知无差异,形成再次购买的可能较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则表示是一次性的购买。

统计学中,因均值易受极端值影响,故在此使用“5%修整均值”这一指标进行分析。5%修整均值,即把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5%的数据都删掉,之后再计算的均值,使均值不易受极端值影响,更能代表总体水平。

(二)整体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

调查显示,均值在满意(4分)和一般(3分)之间,标准差普遍在0.7至0.9。综合这两个指标看,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整体满意度不是很高。游客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见表16。

(三)农业在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正面效能

游客偏向满意的指标有土特农产品、交通、住宿和餐饮,5%修整均值依次是:3.67、3.64、3.57、3.56。食宿质量以及交通状况是旅游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要素,目前均达到了偏向满意的程度,说明产业已经具备发展、提升的基础。旅游者对土特农产品的满意度均值最高,且众数为4分,即600名受访者中选择最为集中的是代表4分“满意”项,说明北京市的农业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正面效能,是乡村旅游中的一个主要吸引物。

休闲农场范文第4篇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生活体验为目的,同时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他萌芽于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19世纪50年代,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开始出现,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产业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渐成规模。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台湾的休闲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农业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20世纪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来提供旅游,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旅游项目,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成为将岛内各地的自然、文史资源和乡村生产、乡村景观相结合,融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项新兴产业。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1—1989年

在台湾,观光农业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观光农园及休闲度假农场奠定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人们还不知如何对它进行定义的时候,台湾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休闲农业,只是叫法有些乱。比如,有的叫“农村观光”、“农村旅游”、“乡土旅游”;有的叫“农村休闲”、“农乡休闲”、“农场休闲”;有的叫“观光农业”、“观光农场”、“农业观光”等等,不一而足。直到1989年,台湾“农委会”赞助台湾大学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才正式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农村人文资源,增进人们游憩,健康、合理利用保护及增加农民所得,改善农业经营”。

(二)成长时期:1989—1994年

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便成为农民和农政单位突破的难题。为此,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基本条件。此后,还修订了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同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确保观光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1990——1997年,台湾“农委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共办理7个县2c个乡镇18个地区,辅助相关公共设施建设,营造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环境,成效良好。

1990年7月,台北市农会大规模推动北投区第一市民农园,1991年相继在北屯区与西屯区成立三处市民农园,行政院农委会鉴于市民农园普受市民喜爱,于1994年成立“发展都市农业先区计划”,有计划地辅导资助各地区办理示范性、生活体验型的市民农园。此后,台湾市民农园快速发展。

(三)转变时期:1994—1996年

台湾的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快就遇上了发展“瓶颈”,主要是当时法规无法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休闲农业的本质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想的服务性产业,一些休闲农场为追求利润,经营方向逐渐偏离休闲农业的内涵。为了休闲农业的顺利发展,农政单位将计划策略与政策方向重新作了调整:一是修正《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区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以区域为范围,由地方政府主动规划,主管机构依据规划结果协助公共建设;个体经营者依据其经营特性申请设置“休闲农场”,有关休闲农场设置条件、申请程序及其他管理事宜,由省(市)主管机构进行规范,因地制宜辅导休闲农场。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修正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二是研拟《台湾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草案。依据该草案研究“休闲农业设施许可使用细目”和“休闲农业设施设置标准”,作为休闲农场营建的规范准则。三是编印《休闲农业工作手册》,包括休闲农业定义、范围、发展目标、规划设置要件、休闲农业区(场)规划设计之内涵与步骤、筹设申请税号、经营活动项目、经营管理以及国内外休闲农业类型与实例等。主要目的是供辅导人员及经营者参考,引导休闲农业区健康发展。

(四)成熟期:1996年——

为促进休闲农业成为永续经营的产业,台湾加强了相关计划或活动之整合与配合,努力维持乡土特色,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利用资源特色推行营销策略,同时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现在台湾农政部门现已划定了休闲农业区21个,并且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其中经过“农委会”核准的大型休闲农场21家,简易休闲农场几乎遍及全岛。

二、发展模式

台湾的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憩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目前,在台湾已经开放利用的休闲农场中,多家以规模大、规划好、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体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湾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宜兰县头城农场和飞牛农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处山区,面积较大,有100公顷左右,且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主题突出。

(二)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验型的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

(三)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多种多样,除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之外,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

(四)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观光农园是国外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五)旅游胜地:

旅游胜地是利用名川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同时强调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有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和农场特点,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 使游客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它的特点是规模大,且具有浓厚的商业利用色彩,以拥有和利用天然美景为发展方向。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休闲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休闲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资源,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三、效益与经验

(一)经营效益:

台湾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是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所以,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对寻求农业出路的大县来说,就必须整合全县资源,合理规划,从而发展县域经济。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加大、台南、高雄、屏东等。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利用占全岛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向旅游业转型。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调查,经营休闲农场最多的是台湾北部,占全台休闲农场总数的44.7%。其中,仅宜兰一个县就有128家,南投县也有100家。北部休闲农业之所以密集,是因为在区位上占有优势。台湾休闲农业从2000年进入旺盛期以来,新设立的休闲农场就达584家,超过了总数的50%。通常,旺季游客人数是淡季的2倍,游客主要来自本土。由于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营,近两年有不少港、澳、新加坡等地旅行社组团前往,且上升趋势明显。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项目及收益主要以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和生态体验为最大项,分别有703、650、620和568家,分别占农场总数的63.8%、59.0%、56.3%和51.5%;其次是果园采摘和农作体验,分别有532家和484家;其他还有民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台湾休闲农业的收入以门票、餐饮、住宿为最大项,全年营业总收入已达到数百亿元。

(二)成功经验:

1、政策大力支持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农园。并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积极引导、统筹规划、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台湾各职能部门及区县、乡镇推动休闲农业的做法。

2、布局规划合理

台湾休闲农业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合理。休闲农业的项目布局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不仅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考虑与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并根据资源禀赋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3、创新经营管理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是很有特点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对于休闲农业这种综合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网络媒体的建设无疑举足轻重。台湾休闲农业网站的主要内容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

休闲农场范文第5篇

应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的邀请,2018年7月30日--8 月4日,由市政协牵头组织的福州市休闲农业交流团成员6人赴台湾考察学习。在台期间,先后参访了源鲜智慧农场 、新峰农场、茉莉花坛梦想馆、魔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台一生态休闲农场、桃米生态村、花露休闲农场、坪林茶业博物馆等休闲企业。拜访了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福建省长乐同乡会、马祖经贸交流协会,并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就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用地、休闲农业资金筹措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考察期间,全体学员不仅虚心学习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经验,而且不断探讨新问题,提出新思路,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达到了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及寻找差距的目的。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80年代初,台湾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园。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正式开始辅导休闲农业。到了80年代后期,政府又着力推行“农业+旅游业”性质的休闲农业。1990年台湾农委会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1992年台湾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规定面积50公顷以上为设置休闲农业区的条件,并编印指导教材。此后,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具有高观光品质、高服务与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提供休闲服务,集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据相关统计截至2017年为止,台湾将近有600家休闲农场,全年共接待游客约5000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过55亿元,休闲农业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滞销、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还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注重政策扶持引导。台湾“农委会”对发展休闲农业高度重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并在台湾农场经营协会的辅导与协助下,休闲农业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台湾农业逐步从传统的种植农业到种植观光农业,再发展到现代的种植+观光+休闲度假的农业结构,使休闲农业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拓展。

2.注重突出主题创意。台湾休闲农业创意无处不在,主题创造经典,凸显地方风情,以深度开发见长,不求“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花露休闲农场场长陈基能提出,创意是立场之本,立志把花露农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花园。他创意的二便文化概念馆确实美,卫生间外的水龙头也很有型,男女卫生间的水龙头各用了翩翩飞舞的蝴蝶及象征智慧的猫头鹰造型,而男性卫生间更是有惊喜,每个小便兜都变成美丽的花朵,去小便就是去尽情地“浇花”。再如地震灾区桃米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桃米拥有台湾原生23种青蛙,56种蜻蜓。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鼓励村民动手,用纸、用布、用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

3.注重体验项目设计。台湾休闲农业内涵丰富,休闲项目精彩纷呈,不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更加注重游客情感和生活的体验。如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前身为 “台一种苗场”。2001年起开始发展农业观光,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兴建南芳花园宴会厅,其并推出花餐养生料理。花卉造景、自然生态与悠闲住宿,从赏景看花到自然学习再到体验农事,台一生态农场都让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从入口缓缓进入,花卉、植物融进建筑、屋顶、墙面。置身其中,仿佛参加一场小型花博展,所到之处,繁花盛开,花香四溢。精心规划的主题馆可谓别出心裁,不仅主题与文化结合,还利用多种农业废弃有机质打造基础设施,采用环保绿色建材兴修建筑物,自行培植花卉,自建花柱花屋,营造水上餐厅,让我们感受到台湾岛的生态风情。

 4.注重民宿发展。台湾第一个正式的民宿法在2001年颁布,到现在全台有2万多家民宿。民宿注重多样化发展,融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要素,再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打造成了颇具特色、不同主题的民宿产品。有田园乡村主题、人文艺术主题、异国风情主题、原住民风情主题、家庭温馨主题、怀旧复古主题等等,给人一种“宿在民居、乐在乡野”的感觉。在经营理念上,趋向于隐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宿已成了主人个性的最佳秀场和吸引志趣相投之人的聚集地。如台一生态农场民宿整体建筑设计采用环保的绿色建材,精心营造“春露”、“夏荷”、“秋枫”、“冬恋”的季节楼层和欧式风格的水上木屋。晚上可以在露台上吃水果、看星星,如同在家中一样亲切。再如花露休闲农场设计了梦幻之城--精油城堡。城堡房间设计非常现代化,原木床、高级纾压床垫、精油泡澡浴缸、落地景观窗台、落地玻璃,让你在床上或浸浴时既可欣赏原始的农村风貌,亦可远眺大雪山的美景。傍晚的夕阳,还有夜晚伴随着蛙鸣虫唱观星赏月,别有一番享受。

5.注重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台湾利用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优势,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源鲜智慧农场采用农业4.0,植物工厂化、益生菌水耕蔬菜、利用Led照明模拟太阳光等技术,生产听音乐喝豆桨长大的绿色蔬果。再如魔菇部落生态休闲农场利用蘑菇做的黑美人菇饼干、杏鲍菇脆片饼干等各种零食,香皂、面膜和护手霜等深加工产品。

二、一些启示

通过考察学习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市休闲农业现状,获得一些启示。

1.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产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县、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突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当是一个持久而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费者心中,树立对其的认知,进而形成一种差别。也正是这种差别才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兴趣,提高其消费欲望,最终凝聚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各地应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与周围已有休闲项目开发上的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体系。休闲农业是一种观光、游览、度假的形式,旅游者是以体验农村和农民生活这种特殊的方式来休闲,而不是一般地到农村去观光或“学农”;尤其“农家乐”,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农民家里,吃住在农家面对面地感受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应该游离于农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宾馆、标房简单“克隆”到农村;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诸如环境整洁、居住干净、餐饮卫生、安全方便、基本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让旅游者在农民家里既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又感受到宾馆旅舍所没有的家庭式温馨,因而能够充分放松、尽情休息。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闲农业层次,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观光线路的策划到每个景点内容的确定,从农业观光的导引介绍到田园风光的品味鉴赏,从日间的餐饮到夜晚的住宿,都需要一支专门的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