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作文忧与爱

高考作文忧与爱

高考作文忧与爱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第1篇

尤小姐爱着她的那些朋友。

那些是陪着尤小姐摇过教室门前梧桐的朋友,是和尤小姐一道骑着单车哗啦啦奔驰在小镇街道的朋友,是与尤小姐一同罚站出生入死结拜过的朋友。相识了十年,尤小姐爱了她们十年。

她爱她们的指尖,那些纤细得流出了肖邦之旋律或是绘出静默而睿智的女子肖像的指尖;她爱她们虽不算美但在光下依然熠熠生辉的笑颜;她爱她们明朗爽直毫不矫揉造作如太阳般的性格。(友情之爱竟如此炽烈,不由得让我们在震惊之余发问:这样的友情,正常吗?)尤小姐疯狂地爱着她们。可她似乎爱得过分了些,不知怎么,她开始忧虑起来。

她忧虑那些指尖,那些透着料峭寒意的指尖是否有一天再也不为自己跳跃或是沾染功利。终有一日,那些静默的女子随着铅尘默默消去。她忧虑着那些笑颜,毕竟她们若是转过身去,尤小姐便再也无法与之相见,只能对着被霞光拖长的影子空自叹息。尤小姐忧虑着,那些明朗的性格将再也不属于她,担忧着人影远去,留给自己的将是冰冷的寒鸦般的哭啼声。

尤小姐开始嫉妒着她们与新的朋友的交往,对“闯入者”投以一脸的冷漠与猜疑。为了她的“爱”,她誓死也不让外人从她身边夺去她唯一的光。尤小姐忧虑着,不经意间给自己套上了浑身上下就算是腹部也长满了锐利尖刺的毛皮。

尤小姐与朋友们分享的内容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尤小姐对朋友们向她叙说的趣事开始以冷笑三声回报,尤小姐开始与她朋友的朋友因吵架闹僵。尤小姐开始闹脾气不见那些朋友,希望她们某一天翻然醒悟理解自己的忧虑、自己的爱。于是,渐渐又渐渐,那些指尖、那些笑颜、那些性格便真的不属于尤小姐了,尤小姐甚至每天都能感受到远处投来的怜悯的目光。

可尤小姐又更过分地爱并忧起来,她想尽一切办法让她的那些朋友知道自己的感受。她爱得愈是真切,言辞便愈加夸大,她真的是忧惧朋友们再也不回来,日日夜夜。

然后有一天,朋友发了篇博客,说尤小姐没有心,她们已经忍够了。尤小姐一瞬间醒来,四周是沉郁无光的深海。(转折过后的心理,被考生表达、拿捏得恰到好处,“深海”的比喻再恰当不过了)

于是爱得疯狂滋生出忧的尤小姐失去了心,失去心的尤小姐再也没有人去爱,也再也无法去爱、无法忧伤了。

感动理由

围绕“友情”来行文,表达“忧与爱”的主题,自然有很多考生会涉及。但是像本文这样,写得如此别具一格的,却是非常少见。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第2篇

今年试题紧扣考试说明,试卷总体难度较去年明显降低,在试题选材、题型设置、考点安排、题干表述等方面以平实为主,稍有变化。考点不偏,提问不刁,回归课本,结合实际,梯度合理,务实不折腾,坚守中有突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赢得考生和一线教师一致好评。

一、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评析

1.平实而不乏灵动,坚守中有所创新

不变的字音成语考查,变化的出题方式。字音四组多音字和12组同音字,一改多音字和形近字霸占一方的局面。成语题改变了以往的给四句话,包含四个成语的老路子,通过创设了语境,设置近意辨析选项,这种新题型非常好,符合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遏制题海战术,传递一个积极信号,有望演变为一种趋势。

古诗文鉴赏在选材方面略有变化,这些“正统诗人” 诸如李白、杜甫、岳飞、辛弃疾等,那些体现国恨家仇、边塞战争、怀才不遇的传统题材或许为考生所熟知,今年诗词鉴赏比以往更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谁说花间词派就不能上高考,不如来个避重就轻,非主流。

连续三年考了论述类文章,不同的是今年选取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杂文《笑的价值》,有点不敢苟同,去年鲁迅杂文让人心有余悸,今年干脆跨国,思维差别更大了。难度可想而知。

2.强化理解能力,弱化技巧考查

高三复习到底在做什么?知识的记忆巩固,技巧的演练,模式的熟知?语文教学变成背加默也就不足为奇了,语文教学正走向一条万劫不复的死胡同。综观整张试卷,从主观题到诗歌鉴赏再到文学文本阅读, 提干设问没有剑走偏锋,故作深沉,毫不为难考生,答案设置你用到了多少”锦囊妙计”,而当你看懂了,理解了,答案又很简洁明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高考命题组已经注意到,语文教学的弊端一览无遗,这是一次次铿锵有力的回应,是一次掷地有声的宣言,对考试者终身发展需求的正视,对新课标综合能力的重视。实乃师生之幸,万民之幸!

3.重视课本回归,淡化热点关注

去年的高考对于热点的关注达到空前,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误以为抓住了社会就赢得了高考,事实证明,舍本逐末定然收效甚微。语文考试本应实实在在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任何花里胡哨,不靠谱的”创新”只会无形加重考生的负担, 有限的复习时间,名句背诵大海捞针,文学常识漫无目的,完全靠死记硬背,结果往往是徒劳,不背会后悔,背了更后悔,矛盾纠结啊,消磨的是斗志,挫败的是锐气,还需碰运气。今年的试题给了大家信心,让他们有劳有所获的成就感,文言文阅读浅显易懂,没有哪一年如此贴近课本,名句默写更是不偏不难,即便是课内的名句,也没有刁难考生。

4.作文训练有体系,讲评有层次

今年高考作文是近些年来难得叫好的文章,提示语通过选取三句考生耳熟能详的名句给大家立意方向,极大地优化了提示语的作用,给考生充分发挥空间,故高分的作文多于往年。

三个角度:浓浓的亲子之情,一种担忧与关爱;炽热的家国之情,一种忧戚和挚爱;博大的人类之情,一种忧患与至爱。题材有大小之分,考生只要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有着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都可获得高分。

关系型话题考查思辨,有效防止宿构,不错。 “忧与爱”是一个关系类命题。考生写作时不能抛弃任何一方,顾此失彼,但可以有所侧重,突出其中之一。能够阐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最佳。具体说,”忧”是”爱”的一种体现,是爱的一种表现方式;有爱才有忧,因为有爱,所以才会有忧,且爱之深,忧之切。二者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且是辩证的统一体。忧中有爱,爱中显忧,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法隔离。

二、 感悟备考得失

高三经历两轮细致的复习,综合了比较多的训练。思路明确,措施得当:从专题到考点,由课本至课外,从基础到方法,按部就班,不瘟不火,有收获,也有失落。

1.语文备考备什么?以什么为纲?有没有捷径?怎样消除备考盲区?

2.重过程,讲方法,复习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复习方法的建构。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纠正,向效率要成绩。

3.试题训练是必需的,但是不能陷入题海。要关注现实,更要重视基础,建立自己的学习错误档案,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4.作文教学系统复习不可缺少,训练张弛有度,讲评区分层次,坚持素材积累,内化材料,个性化运用。

既然试题是猜不着的,即使猜着了也拿不到分。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在踏踏实实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勤于思考,关注生活、社会、人生。这才是正道,根本。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第3篇

一.一般形体构造

议论文的一般形体构造,由导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导论,文章开头部分,其主要内容,或开门见山,或通过名言警句,或运用客观事实,提出论题。本论,文章论证部分,一般说来,运用各种推理作论据来论证论题。结论,文章结尾部分,是对作为论据的各种推理的结论进行概括总结。

胡克正的《天才是不断地思考》(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的导论部分,通过有时匆匆读完一本书,过些日子回想起来几乎什么也没有记住,原因是读书时不注意思考的事实导出论题“天才是不断地思考”。

文章的本论部分,用三组论据论证论题“天才是不断地思考”。第一组论据,引用现成的论断,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论断:“天才是不断地思考。”我国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论断:“行成于思,毁于随。”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这些天才人物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第二组论据,运用间接论证反证法证明反论题的错误。文章写道,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迂夫子,虽然读书破万卷,但没有真学问,只是重复别人的东西,原因是他们在读书时不用脑子思考。其推理式可以书写如下:古代不少迂夫子由于读书没有认真思考,因而没有真学问;不要没有真学问,因而读书要认真思考。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演绎推理的一种。第三组论据,进一步论证天才为什么是不断地思考。因为不断思考,才能在对前人学问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提出置疑,进行创新。文章运用归纳推理对此进行证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学者,敢于批评封建制度,是与他平时读书善于思索,善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分不开的。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因为读书善于思考,敢于置疑,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可见,读书思索,才能置疑、创新,成为天才。以上三组论据,通过不同的推理方法,从同一视角的不同方面,同一问题的正反方面,同一事物的动因方面,全面深入地论证了论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对三组作为论据的推理作推理结论,再联系现实,作了概括总结:今天,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就要在读书中善于思索,善于琢磨。

通过一定方式提出论题;运用各种推理论证论题;将各推理的结论进行概括总结:这就是议论文的一般形体构造。

二.引申形体构造

议论文写作,提出论题进行论证之后,有时又引出其他问题进行研究,仍需论证,习惯称之为引申论证。常见的引申论证提出怎么做的问题,对怎么做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又加深了对文章论题的认识。

顾伯冲的《善于欣赏个性》(2013年4月9日《人民日报》)的论题是领导干部要善于欣赏别人的个性,论题提出之后进行论证,首先运用归纳论证,文章提出: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下的北大,云集了一班个性独特的人,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陈独秀等,不拘一格,各有特色,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北大学术气象。接着,文章运用了间接论证反证法,证明反论题的错误。文章写道,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对有个性的部属缺少包容:老是在意他们的“脾气”;甚至记恨对自己的“不敬”和“冒犯”之处;还有甚者,以武大郎开店的心态对待有个性的人。众所周知,武大郎开店,终日担心别人加害自己,早早关门闭户,拒绝接触外人,这样,只能形成孤家寡人,而“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文章论题获得论证之后,又进行了引申论证,提出怎么做才算欣赏别人个性的问题,文章提出:应包容“棱角”;应多看“亮点”;应用好长处。对各点,都予以论证。如,应包容“棱角”,文章运用了演绎论证,其演绎推理:领导者对人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胸,即领导者对人应有广阔的包容心;作为一个领导者;对有楞角的人应有广阔的包容心。

引申论证,不仅告诉人们方式方法,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论题的认识意义。因此,要认真对待。

三.多层形体构造

结构复杂的议论文,有多层形体构造。文章导论部分,提出中心论题。文章本论部分,有分论题。分论题是中心论题的论据,同时又是所属论据的论题。一些复杂结构的议论文,分论题还有分论题,这就有更多的层次了。文章结论部分,是对各分论题结论的概括总结。

彭时代的《治学当有忧乐情怀》(2012年11月1日《人民日报》)的中心论题是“治学当有忧乐情怀”。以下有三个分论题论证治学当有忧乐情怀的中心论题: 1、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2、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3、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以上,从儒家忧乐怀怀的开端、发展、高峰三个历史阶段阐述儒家忧乐情怀的崇高意义,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治学当有忧乐情怀的中心论题。其论证结论:古代士人学者高尚的忧乐情怀,可以给今天的学者带来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启示。

对“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的论证,文章引用儒家创始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此,文章予以高度评价:“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因此,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也可以作如下论证: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从孔子赞许的“贫而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成于乐”,可见,忧乐情怀是儒家仁爱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在推理进程中,理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即使只有一个推理前提,也属归纳推理中的科学归纳推理。

对“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的论证,文章通过对忧乐情怀的拓展与深化历程的两个方面的归纳推理来进行。对忧的方面,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起,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穷年忆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诸多名言,推出结论“莫不道出历代学者对国家对黎民的责任与关爱”。对乐的方面,从“父母在,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为人之乐,“君子乐得其乐”的得道之乐,再到“乐以天下”的至乐,可推出,乐,不是个人物质欲望满足的乐,而是为天下人乐。

对“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的论证,文章通过范仲淹自己的语言,从忧乐情怀的制高点与广阔度来论证。范仲淹强调“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是说,不管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不管在位还是退位,都要怀有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至高忧乐情怀。可见范仲淹已把儒家的忧乐情怀推到顶峰。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第4篇

在艺术里,悲剧(或者说关于悲的题材)总是多于喜剧。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里说的,文艺是“不安于现状”的,而世界总有无数的规则与羁绊,人们活在这些乏味的规则与羁绊里,生活毫无意趣。而艺术就是要与这乏味作对抗的。当这乏味的毫无生气的规则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时,追求意趣的艺术就必将是苦闷的,是抑郁的。而悲剧就是在这两者的碰撞中产生的。今天,笔者将以刘天华先生为例谈谈他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说到二胡就不能不说刘天华,不能不说他创作的二胡音乐。刘天华先生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为我们留下了十首二胡曲,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如我们熟悉的《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良宵》、《光明行》等等。关于这十首二胡曲,陈振铎先生把它分成六类,有的书上分成三类。相互对照之后,笔者觉得其实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苦闷、彷徨及由此引发反抗情绪的作品,如《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二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月白风清,诗情画意,充满着美好的想望,如《月夜》、《良宵》、《烛影摇红》、《光明行》。现以《病中吟》及《良宵》二曲对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略发拙论。

一、此“病”非彼“病”

刘天华的《病中吟》并非是在病中所作,他的病并不是指生病在床的意思,而是“表示了作者当年胸怀苦闷如病,不知何适何从的意思”[1]。在那个苦闷的时代里,刘先生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一样,胸怀大志,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多舛,现实的无奈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苦闷。失业的打击,丧父的苦痛,夹杂着理想的渺茫无着,增加了他的抑郁气质。如果要说《病中吟》是在病中所作的话,那么,这个病就是抑郁吧。的确,抑郁在医学上是一种病,是心理疾病。如果简单地说这是作者自己的病,恐怕欠妥,到底是社会的病重一些还是作者的病重一些呢?显然,是先有社会的病再有刘先生的病,刘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是为国家的前途,为民族的未来在忧郁,这种忧郁是超出了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我感伤的局限了的。当然,自我的苦闷也可以成为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但如果在这种关照之中再有悲天悯人的气质,那么这便成为一种超然,成为一种大爱。他既是忧郁的,也是伟大的。当然,艺术拒绝说大话,艺术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会尽量地找出一些细节,以此来增强说服力。“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世界,而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2]所以,大爱要喻于具体的细节之中。所以我们听到的是“病中的呻吟”,而不是“我要反抗”的空头口号。带着一身的病,作者发出了一丝呐喊,是以一个弱者的视角来叩问这个社会。虽没有革命家那样直接,但显然来得更深刻,伤感得叫人怜悯,忧郁得让人欣慰。社会病了,是各人自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还是做个忧郁的文人,为国家的前途苦寻一条出路?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忧虑着别人的忧虑?显然,刘天华先生做了后一种人。他的忧郁叫人喜爱。

二、良宵几许?

《良宵》此曲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除夕(1927年)之夜,作者和乐界友人及学生一起守岁,有感于除夜的温馨,加上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心里很高兴,因而即兴创作了此曲。初听《良宵》此曲的人大概有这种感觉:听来觉得有些悲凉。有人说这是二胡的音色决定的,二胡不容易表现欢快的情绪。但在笔者看来,此说似乎欠妥。关于二胡可不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的问题,刘天华先生早就在他的创作里做出了回答:刘先生以“外人多谓(讥)我国音乐萎靡不振”而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此曲采用了进行曲风格,格调明朗欢快,有种振奋人心的情绪在里面。并且他还说过“乐曲的处理与情感的表现不在乐器,而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上七情俱能表现” [3]。所以,二胡是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的。由于此曲在速度上是“轻快如歌”,所以陈振铎先生说,既不能太快,因为“太快则无轻快的乐音思维之感”;“更不能太慢,如果太慢,那就显得过分地绵软而阴暗了,就与本曲的乐音思维相违背了。”[4]一个忧郁的人他表达喜悦的方式是含蓄的,没有狂欢,没有戏谑,是久受苦闷之后的一点安慰。即使是这本应狂喜的日子里也带有忧郁,或许是对前路茫然的又一种忧虑吧。但忧郁是淡淡的,喜悦才是今晚的主题。在此曲中间的带跳弓的一个乐段,就是对喜悦的一种强调,仿佛在告诉大家,今晚是应该高兴的,此时欢快成为完全的主题。但乐曲随后再现了前面的主题。作者回到了略带忧虑的思考。作者当时正想在北平筹办“国立北平音乐院”,但不知能不能被批准。作者的担忧应该是为此吧。事实证明这种担忧还是应验了,这一计划最后没有被批准。“良宵”不过是忧郁之间的一个插曲,毕竟“良宵难再”。

不敢说刘天华先生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他的英年早逝或许只能算是一种遗憾),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这是一种大爱,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的大爱。含蓄而内敛,含蓄里带着深沉,内敛中不失个性,这就是我们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注释:

[1]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44页。

[2] 王宏建:《艺术概论》,2000年版, 第62页。

[3]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8页。

[4]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60页。

参考文献

高考作文忧与爱范文第5篇

我攥着一张最廉价的票根挤进了这趟绿皮车,掺杂着忧愁与欢爱,伴着列车的呼啸掠过平原,穿过田野,越过河流,绕过山川,驶向母亲泪眼婆娑的年关,奔向父亲患风湿病的膝盖,冲向妻儿翘首期盼的身影。

绿皮车实在是太拥挤了,方便面的味道混杂着脚臭几乎让人窒息,小孩“哇哇”的哭叫声更是让人心烦意乱,但我却依旧爱着它,它让我归家的心有了着落。

犹记得前几天在各大车站买票时,各式快速豪华列车标出的好处确实诱人,可是那昂贵的票价却也让我望洋兴叹,家里孩子还等着这笔钱交学费,老父亲还卧病在床,我不得不选择绿皮车,可是这样实惠的选择还能持续几年呢?我陷入忧虑。

夜晚成了呆在绿皮车上最难熬的时刻,疲惫和困意趁着夜色回到了乘客的身体中,人们纷纷打着呵欠,蜷缩着身子以各种姿势昏昏沉沉地睡去,买到车票的有的趴着睡去,有的扭曲着身子仰头睡去,邻座女孩映在窗户上的影子也在这暮色中变得模糊,好像在大声呼喊着什么,也许是在喊“回家”。我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临行前给儿子拍的唯一一张照片,三年里每每和妻儿通电话,妻子总会告诉我:“儿子又高了,儿子能帮爷爷奶奶做事了。”每每这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儿子那张稚嫩的脸。绿皮车虽然拥挤,杂乱。但是却可以让我看见日思夜想的儿子,我深爱着这辆车。

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更多的是洋溢的欢乐,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带着对家的牵挂。挂着微笑,纷纷吹嘘比较自己的家庭,笑声中尽是思念。

绿皮车很慢,它对每一个红灯都心生畏惧,又对每一个绿灯心怀感激。它在每一个弯道战战兢兢,又在每一个直道摇头晃脑。它很羡慕身边飞驰的“同类”,偶尔也会担忧一下自己即将消逝的命运,一如我的担忧。

绿皮车继续行进着我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笑容,母亲的身影……

带着中国复杂记忆的绿皮车在中国大地上行驶了将近60年,今年也许是它最后一次服役。我爱它,它虽然慢,却终究会抵达我的那一站,同时我又深深地担忧着:它消逝了,我,我们又该怎么办?